如何看待芭蕾舞大師李存信《Mao"s Last Dancer》《最後的舞者》?
李存信自傳 電影改編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的真實寫照。
就算現代學芭蕾都多少錢,那年月作為風口上的豬(貧農上中央大學),對培養自己的國家一句好話沒有……還裝的自己多嚮往自由,分明只是拜金(非洲更自由)。
轉帖李存信,信何存? ——評某大學外教課堂播放電影《毛的最後的舞者》事件_MRandson_新浪博客 評價
1961年,主人公李存信出生在中國青島一個小村中。父母都是農民。兄弟七個,他是老六。1972年,他被選到北京學習芭蕾舞。1979年,他成為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赴美學習。1981年,他沒有按時回國,而是選擇留在了美國,理由是為了愛情和自由。他選擇當「叛逃者」。1986年,中國政府安排他父母去美國見他。1989年,他回國探親。
出國前,他與國內舞伴保持曖昧關係。出國後,很快搭訕他的第一任妻子伊麗莎白(電影中強調,伊麗莎白當時是處女),迅速展開了戀愛關係,並與國內舞伴分手。1981年,他回國前,為了留在美國,徵求律師意見。律師提出,可以通過與美國人的婚姻留在美國。於是,他與伊麗莎白閃電結婚。獲准留在美國後不久,他與伊麗莎白分手,與休斯頓舞蹈團新任女主演(舞蹈團台柱子)瑪麗結婚。
李存信接到芭蕾舞劇團藝術指導本·斯蒂文森的合約Offer的當天,回到家裡,便對伊麗莎白大發脾氣,說家裡一塌糊塗、亂七八糟,連飯都沒得吃。伊麗莎白噙著淚說自己又不是伺候他的專職廚師和保姆。隨後,伊麗莎白獨自開車去外州找工作。伊麗莎白離開不久,他與瑪麗確立了關係,鞏固了他在舞蹈團的地位,並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如果說,他留在美國的原因如果是愛情的話,那麼他和伊麗莎白的愛情未免來得太快也去得太快了。
李存信自稱,他選擇叛逃美國的另一個原因是自由。
影片想法設法暗示中國不自由,比如表演的節目由江青親自審查,比如他的老師因為對藝術的理解與江青的理解衝突而被有關部門帶走。
然而,事實上,他本人在1960-180年代,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反而是被一路綠燈,不斷被提拔、栽培,最終被公派送到美國接受進一步深造,甚至他叛逃後也沒有被深究。
對他來說,1981年,他宣布不回國時,被領事館扣押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影片之中最大的不自由。
演員按照老闆安排的劇目演出,這是各國的慣例。1976年以前,江青是中國意識形態最高負責人,或者說,她是國家舞蹈團最高的老闆,她自然有權力決定演出的劇目和表演方式。如果認為這是不自由的話,那麼這種不自由在全球各地的舞蹈團都存在。他叛逃美國,成為美國舞蹈團的成員以後,也沒有權力決定自己演出的劇目。
文革期間,他的老師因為與江青觀點衝突,被有關部門帶走。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970年代初開始,許多老幹部就陸續站起來,恢復工作了。1976年,四人幫倒台,逐步開始平反冤假錯案。1978年大規模「撥亂反正」,許多文革期間受到打擊的人,恢復了工作,獲得了補償。甚至一些不該被平反的人,比如少數民族地區叛亂分子頭目,也被平反,並被安排到重要領導崗位。不出意外的話,在他「叛逃」美國以前,他的老師就應該已經平反,並恢復工作了。影片的結尾,他回國探親時,他的老師與他重逢。
難道這就是在1981年,如果他回國要面臨的不自由嗎?
至於他提出要叛逃美國,被中國領事館扣押,這是很正常的。電影中強調中國領事館綁架了他。事實上,領事館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有權在中國領土上逮捕、拘留本國公民,李存信當時涉嫌叛逃,逮捕、拘留他,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進一步考慮,跳槽不是沒有代價的。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培養他將近10年,並公派他出國深造。從商業角度看,他說走就走,叛逃不歸,至少是一種違約行為。這樣的情況下,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會痛痛快快地讓跳槽員工離職,何況一個國家。相比之下,中國領事館在獲得最高領導層指示後,並沒有刁難他,而是允許他留下來。
他總是強調中國可能迫害他本人,或者迫害他的家人。事實上,他叛逃美國五年後,中國政府出資安排他和父母在美國團聚,並允許他回國省親。各國對待叛國者,公司對待跳槽者,還有比這更寬宏大量的嗎?
可以說,中國政府對待他,是非常寬大的。
相比之下,斯諾登能享受這待遇嗎?我們能想想一下,如果斯諾登進入美國領事館,會是什麼後果嗎?美國至今還沒有放過斯諾登,斯諾登至今也不敢公開露面。中國與美國,哪個國家對待叛逃者更嚴厲?更不自由?人不能昧著良心說話!
他提出留在美國,是為了追求愛情和自由,這兩個留在美國的理由都是模稜兩可、經不起推敲的。
雖然小有波折,但是李存信本人順利留在了美國,家人也沒有受到迫害,更沒有人成為烈士。
影片刻意把李存信刻畫為一個中國政治的犧牲品,被美國自由的空氣而吸引,為愛情而離開。然而,他的人生經歷中,既看不到政治迫害,也很難看到愛情!
有網友說:「不曉得是不是專門宣傳中國式的厚黑學,本片講的是一個泡妞老手(幼年食堂搭訕,少年跳舞揩油,青年跳舞揩油升級版,這廂安慰女性朋友不要傷心被踢走那廂神速泡了新晉台柱)不惜一切手段留在美國的故事,建立了一個新的中國男性青年新形象,奮鬥鬥心眼還能娶CV(美國的!),一下娶了兩個國籍還不同!」
(下)
必須承認,美國佔據世界金字塔頂層,物質條件超過其它國家。所以,每天都有大量的外國移民試圖找出各種理由試圖留在美國,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會被拒。最終,他們會「黑」下來,成為非法移民。
李存信不過是其中僥倖成功的佼佼者。
狗咬人不是新聞。對這樣的故事,西方人早就厭煩了——大多數美國人(尤其是中下層)對移民是深惡痛絕的(這也是川普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這樣的故事,如果出書或者拍成電影是沒有人看的。
如果要吸引眼球,就需要另找能夠吸引觀眾的元素。
這個要素就是「毛」。
毛澤東,出身布衣,沒有顯赫的家世,務過農、當過兵、當過圖書管理員、辦過報、擔任過國民黨高層,是中國現有黨、政、軍組織形態的開山祖,並成為中國黨政軍最高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新中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擁有了兩彈一星,成為全球範圍「美蘇爭霸」三足鼎立中的一足。晚年發動文化大革命,「支持的不多,反對的不少」。
在西方人看來,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人物。
為了吸引西方觀眾,就要強行注入(或者說生拉硬扯)上「毛」的元素。
電影的題目是《毛的最後的舞者》。這個題目怎麼解釋?毛澤東時代最後的舞者?那他的師兄弟算什麼?還是為毛澤東表演過的最後的舞者?他並沒給毛澤東表演過。毛澤東晚年是否有時間和興趣欣賞芭蕾舞,都是值得懷疑的。所以,兩者都不沾邊。
很不巧,他叛逃美國不歸時,毛澤東的時代已經結束。那時,毛澤東已經去世了5年。這5年中,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束了文革,四人幫被逮捕,華國鋒下台,大規模的平反、落實政策也基本結束。
不管沾不沾邊,「毛」這個元素是要見縫插針地注入到這部電影中去的。於是,為了牽強附會,觀眾們就在電影中看到了無處不在的毛主席畫像、胸像和胸章。其中,還特意安排了美國人中國領事館蔑視毛主席畫像的鏡頭,於是,觀眾們一下就HIGH了。
但是,稍微有歷史知識的人就應該知道。李存信到美國是1979年,當時已經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國內已經開始有步驟地消除「個人崇拜」。
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少宣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規定:「(四)毛主席像、語錄和詩詞在公共場所過去掛得太多,這是政治上不莊重的表現,有礙國際觀瞻,今後要逐步減少到必要限度。其他領導人像和題詞也按同樣原則處理。毛主席像章要盡量收回利用,以免浪費大量金屬材料。」編劇顯然忘記了李存信叛逃發生在1981年,而各種毛主席像在1980年之後,就基本見不到了。
毛澤東純屬是躺著也中槍。
其實,相比他身邊那些成為他的墊腳石的親友,毛澤東躺槍又算什麼呢?
不過,如果剔除被導演強行注入的「毛」的因素,這部電影還剩下什麼?
靜下來心來想一想,便不難看出,李存信做出的每一步的選擇,與其說是迫於壓力,不如說是經過權衡以後功利的計較。李存信的發跡過程,就是厚黑學的實踐過程。只要他能成功,別人(父母、兩任妻子、國內女友、老師、朋友)是否會為他的成功付出代價、承擔風險,他並不在乎。可以說,在他需要實現個人功利的時候,一切他可以利用的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墊腳石!
他對待祖國也是如此。他貧窮的時候,祖國無償培養了他,並送他去美國深造。他決定叛逃美國的時候,祖國給了他留在美國的選擇。他叛逃未歸,祖國沒有難為他的父母,甚至安排他的父母去美國和他團聚。幾年以後,不再計較他當年的行為,允許他回國探親。祖國對他仁至義盡,他的回報是倒打一耙,反咬一口,寫出一部暗示自己受國家迫害的自傳,並把這部自傳拍成電影。
國、家、親人和朋友的利益都成為他向上的台階的墊腳石。他的自傳也好,改編的電影也好,李存信都沒有表現出感恩,
芭蕾舞吃的是青春飯,隨著年齡漸長,李存信已經逐漸過氣,必然漸漸淡出大眾視野。於是,他在自傳和這部按照自傳改編的電影中,強行注入了「毛」的元素,迎合了西方小清新的口味,自我炒作,搏取眼球,又火了一把。
不擇手段,不知感恩,從每一個與他有接觸的個人身上或組織中,榨乾最後一點利用價值,這就是他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有網友毫不留情地戳穿李存信的畫皮,評價這部電影是:「這樣一個對國家不忠,對感情不忠,對父母不孝、靠女人上位的叛國者,將自己與毛掛上關係,就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體制、一個國家的受害者。他的確迎合了一部分西方人敵視中國的胃口,但讓我噁心不已。正如他當初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把自己賣了一個好價錢一樣,這次他又成功了,藉助電影,他又把自己賣了一次。但是叛國者就是叛國者,不要又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一個可恥的人,生硬地把自己和毛,以及毛的時代掛上關係,就可以洗刷掉身上的一切齷齪的東西嗎?!
人無信不立!李存信,信何存?!
先上合影吧
這還真是邀對人了
14年學校校慶的時候把他請回國來參加活動
我剛好負責李存信接機部分,後續幾天活動也在陪同
老師當時分配任務的時候提到他,都默默沖我一笑,說這個人很有故事
所以我就在去接他的路上上網搜了一下他的資料
關於他的介紹都是些叛逃啊之類的貶義詞,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多年前的事情我並不是很了解,這裡單純就我接觸到的他本人來簡單說說吧
首先,他是一個非常有禮貌,非常謙和的人
因為在澳洲呆的太久了,漢語說的已經有些口音感了,普通話說的不算特別流利,但是溝通起來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坐車去賓館的路上,沒啥事我就和他聊天唄
他問我現在是學生么,在他的印象中,我們學校還只是個專科
當我告訴他我們北京舞蹈學院早就是本科教育了,他還有一點點的愣神
路上司機大哥一直在跟我們一起聊天,司機說的內容很多都特別接地氣,大家打過車的都懂得,是那種很能聊,什麼都說,從環境污染說道國家政治之類的
說實話哪些內容都太瑣碎,而且沒什麼實際意義,也沒什麼聊下去的必要
但是李存信特別認真,特別有禮貌的在回應著
這一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在澳洲事業很成功,做的很厲害,和那邊的市長還是什麼的關係也比較密切
但是因為這些大家都知道的的原因,所以這些年來似乎都沒怎麼回來過
當年那件事情,我聽老師們說起來的時候,好像也並不是指責他的態度
應該是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使得他當時被逼無奈只能留在國外保護自己
網上的傳言有真有假
我了解的也不能說是全部的事實,畢竟剛接觸就問他這種敏感問題也不合適,了解到的都是從其他各個方面傳來的消息
但在我的接觸中,他留給我的印象很好,是一個相處起來很舒服的叔叔
就這些吧
我曾經寫過這樣的答案:
有一種人(忽略TA的男女性別),這種人的內心很強大,腦子也很靈光。TA做事有計劃有目標,有正視自己的短板的勇氣,同時也有走捷徑的小聰明。
通過一兩次的冒險TA得到了甜頭,那麼就強化了TA對自己的肯定。TA一定還會繼續走捷徑,直到踢到鐵板為止TA都不認為自己有錯,而只會歸為「這次運氣不好」。
這種人的生命里不需要真心實意的朋友,也不需要真情真愛的對象,TA需要的是能不斷給TA助力的合作夥伴。
另外,他算哪門子大師?
看法羅列如下,斜體為個人主觀看法:
1.電影豆瓣評分8.0,時光網評分8.1,imdb評分7.4。但這個電影明明很爛啊!這可是《為黛茜開車》的導演!編製了一個刻板、偏見的舊中國,所有中國人包括男主角都是面癱。感覺是品味借著mao迎合了一大堆中外懷有同樣刻板偏見的小清新。自傳本身就帶有了一層主觀色彩,西方導演拍電影又加了一層主觀色彩,而看電影的中國觀眾高呼「真實、中立、尊重史實和事實」,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2.這本自傳中譯書名叫《舞遍全球:從鄉村少年致芭蕾巨星的傳奇》,2007年文匯出版社。沒錯,中譯本去掉了那個跟主要內容毫無關係的書名。
3.芭蕾舞並不是他個人愛好的選擇,81年之前,他實實在在是體制挑選並培養的一名運動員。至於之後,「他利用四年的時間,一邊跳芭蕾舞,一邊去夜校學習經濟。現在他成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股票公司的經理人之一。」
4.李存信兄弟7人,他行六,11歲離家,20歲「叛國」。對於他不顧家人死活的指責,可能他確實對家人沒什麼感情吧。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確實就是舊中國培養出來的典型,自私、勤奮的投機者,通過努力與機遇,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5.可能真的有同時代的人感到共鳴,一條豆瓣影評說「這是我母親推薦給我看的書,她希望我體會她的時代,感受她的時代的一代人為了改變命運所付出的隱忍,掙扎和奮鬥」。
6.真正決定他命運的其實是:「身在白宮的副總統布希的電話接通了北京中南海,他要向鄧小平求助。後來,喬治·布希告訴李存信,關於『叛逃』一事,鄧表現得十分開明,表示:要尊重李本人的選擇。正是這通電話,讓李存信獲得自由。」
7.看看360百科摘錄的所謂語錄:
1、「如果當時像現在這麼開放,我一定不會留在美國。」
2、「世界是很大的地方,心裡有祖國其實比什麼口號都重要。」
3、「1988年我第一次回中國,就發現這個國家的變化比我想像得要大得多,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和熱愛讓我有很大觸動。」
8.就在1980年前後,艾未未、陳丹青、陳逸飛這些文藝界人士紛紛旅美。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李存信的「叛逃」最基準的一點實際是立不住的:他並不是活在60年代!1981年已經不再佩戴毛的像章,李存信也清楚的知道,他的父母實際並不會接受人民的審判。李存信只是不具備自謀出國的條件,利用了婚姻愛情、政治迫害、藝術自由為自己博取了一張美國綠卡。
9.他和第二任妻子結婚後很快定居澳大利亞,95年退出舞團,2003年時,成功的經理人李存信寫出了這本自傳,他的舞團同事在書評里說:it was especially enlightening to me because I really had no idea what was going on in his life at the time(我翻譯一下:我看了書整個人都蒙逼了)。在寫出自傳之前,他可能是想淡化這一風波的。
10.李存信確實非常勤奮。但他的成功值不值得模仿?這是一道思考題。
最後,非常喜歡徐匡的這一篇博客:忍不住說李存信兩句,前半部分是對李存信的評價,後半部分摘錄如下:
傷痕文學已不再流行,這不僅是在中國。悉尼書店裡亞洲作家的分區中除李存信的書之外,還有另外幾個中國人寫的書,單看書名和封面就知道全是那一類向西方人痛訴自己文革遭遇的東西。西方人原先很愛看這類書。因為對中國全無了解,他們很容易失去時空概念,認為這就是古代的中國暨現代的社會,中國的領導人就是千古不變、專愛折磨人的毛澤東,中國執行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共產主義。現在,他們對這類書也產生了審美疲勞,中國近年來的抓人眼球的成就也讓部分人開始客觀地研究起這個原本就無法一言概之的複雜國度。
我特別喜歡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從他的作品《告別有情天》(Remains of the Day)中看不到半點日本的影子。
其實,不靠兜售自己家裡的那點醜事也可以混飯吃。
大師?巴里什尼科夫算,努里耶夫算。李存信也能稱大師?
首先申明:以下所述都是本人對電影的感受 與真人無關
每個人對自由的定義不一樣。如果電影中的李存信當初回國,人身是自由的,但在藝術上限制了他的發展和創新,又離開了他愛的人,精神上他卻是孤獨的。此外,李存信是懂得感恩的。他從小就離開父母去北京學舞蹈,照理說他對自己的父母和家的印象和感情都不會太深,但是從電影中可以看出他心裡一直沒有忘記他們,並且想方設法地想回去。當李存信在舞台上跪下說出:「兒子不孝。」足以證明他雖然身在國外但從來沒忘記自己的父母,心繫父母之人一定心繫祖國。如果當時換做是現在,李存信一定會回國用自身所學培養新一代中國舞蹈家。
最後再說說別的:我之所以會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從這部電影中不僅能反映當時的大環境,同樣引發了對現在很多社會現象的思考,例如,很多滿口仁義愛國之士可能是貪官;父母想盡一切把孩子送到國外卻被孩子拋棄;很多海外僑胞雖然身在國外但依然為提升中國地位努力……什麼是忠?什麼是孝?什麼是愚忠?什麼是偽善?
室友強推我看,占坑回來答,看了片段女主還是蠻好看的
這位查爾斯王儲的炮友也配叫大師? excuse me?
看完點贊排第一的答案(我點了不贊成,然並卵),很憂傷。因為每次看到這種類似的話題,都感覺戾氣太重,給人帶來深深的焦慮。甚至都感覺這個冰水是我(共青)團御用文人了,但這個猜想先放下不表,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說下自己的感悟吧...
不知道版上多少人是真正生活在中美兩地的人,特別是八九十年代,中美差距那真不是一星半點,所以男主角在第一次落地美國時心裡那種觸動,應該沒有人能夠切實體會吧。我是前兩年才來美,這時候中國的城市已經超過美國了,但四通發達穿城而過的免費高速公路網依然有一點點打動我.. (據說有很多來美老將,在八九十年代以及00年前後赴美的,當時看到這個高速系統就直接給跪了),每個人都有追求,如果某一種生活恰好是你的夢想,升至超過你的夢想時,你還會手裡握著窩窩頭心裡卻堅信共產主義是普氏真理?所以男主做出的一切選擇真的無可厚非。請求不要pi大點事情都上綱上線,一個商人而已,為毛說到叛國?大不了是個自私的商人(話說回來,誰不自私)?
言歸正傳,這部電影是一對美國老夫婦推薦的,那天晚上吃了晚飯說找部電影看,他們就推薦Mao"s, 但最後貌似Netflex上沒有,其他資源也不好用,所以沒能一起看成。他們說電影中有好多疑問想要問我... 直到今天,在機場等飛機無事可做就把這部電影看了,等回頭看他們有啥疑問吧,估計是問「中國還那麼窮么」?
看完電影,有很多地方都讓我感覺正能量滿滿啊。中國真的發展很快,讓絕大部分在外漂泊的人內心歸屬感增強,這是好事,現在海歸一大把,說明現在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選擇,並且回國也是不錯的選擇。回顧過去苦難歷史(他人的),不應該是讓自己更加珍惜現在已有的美好生活?
哇,好多很憤怒的答案哦。但是,人家這個電影是拍給美國人看的
起碼我當年在blockbuster租這個電影的時候它的appeal是touching love story,當年我在的地區的店有一塊美金一天一部電影的promotion,我是女的,都是租愛情電影,我移民很早
看完後覺得芭蕾舞真的很漂亮,男女主愛情戲碼太少了點,為什麼這麼多童年戲,不是touching love story嗎
貼一個亞馬遜的高分英文評論,也是覺得芭蕾舞真的很好看,舞者的童年有描述
This review is for in theaters version only, not the DVD.
This inspiring film is based on the autobiography of Li Cunxin, principal ballet dancer who defec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It includes the suspenseful account of a 21-hour international incident when Li was held hostage in Houston"s Chinese consulate.
The film begins with his childhood in Maoist China. The first portion of the movie was actually filmed there. Li was taken from his family to train at the Beijing Dance Academy while he was still a young child. After harsh, rigorous training, he was chosen for a dance scholarship with the Houston Ballet Company in a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
There are comical moments as Li adjusts to the soaring skyline of Houston"s modern buildings, ATM"s that dole out cash,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english words. Actor, Bruce Greenwood, does a great job portraying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Houston Ballet, Ben Stevenson, who takes the young dancer under his wing and helps him adjust to his new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sting for this film is miraculous! Chi Cao plays the extraordinarily talented Li. Wowee! This is a film where the camera man does not have to fake the quality of the dancing. The performers are exceptional! The Australian Ballet"s prima ballerina, Madeleine Eastoe, plays Li"s dance partner. This beautiful film is a Must See for dance fans. Lavish scenery and costumes were provided courtesy of the Australian Ballet. There are scenes from the Rite of Spring, Swan Lake, the Don Quixote pas de deux, and a political ballet from the Maoist era,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The viewer sees long choreographed sequences instead of chopped up bits and pieces. The carefully chosen dance scenes help mirror the sentiments of the ongoing storyline.
Excellent acting from many cast members, superb directing...an excellent film.
Some of the scenes have spoken dialogue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當年還被這對cp給萌到,很驚訝到在中國原來不是被當作單純的愛情故事來看
說追求自由無可厚非,練舞年輕男女穿得少又肌膚相親,難免擦出愛情火花我也理解,但閃婚、移民又閃離未免太勢利了。老外說touching love story完全是吹牛皮
大師這個稱號啥時候這麼不值錢了……
推薦閱讀:
※成吉思汗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外蒙古人?
※為什麼權傾天下的霍光一死,霍氏集團就失去了與皇權相抗衡的能力?
※塞爾柱王朝與西遼、喀喇汗王朝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如果英國和美國一起掉進河裡,加拿大會先救誰?
※古唐國、[工/口]方和夏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