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圈內中胚,外胚,內胚的說法是否科學?


高中那會兒看《施瓦辛格健身全書》對於這部分也有點疑問,大學學習《發育生物學》課程,了解一點胚層的發育,不是 sports science 專業,就當是拋磚引玉了。

1. 胚層的生物學背景

在精卵結合之後,受精卵會發生卵裂(只發生細胞分裂,不生長),至少分裂 4 次形成桑葚胚,再經過分裂,到 128 個細胞,就稱為囊胚(Blastula - Wikipedia),囊胚內部會出現一個囊胚腔,接下來是比較重要的原腸形成(Gastrulation - Wikipedia),囊胚會形成原腸胚,原腸作用有 5 種方式,這部分內容都可以參考發育生物學教材:《Developmental Biology》 Scott F. Gilbert。

卵裂

原腸形成

原腸作用的結果是胚層(Germ layer - Wikipedia)的出現,會出現三個胚層,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有些動物是兩胚層),因為不支持動畫,所以只能從圖片感受了。其中內胚層會發育成消化道、肝、胰、呼吸道、膀胱、尿道等的表皮;中胚層發育成真皮、骨和骨骼肌、結締組織、平滑肌、心臟、血管、血細胞、脾、淋巴結、腎、生殖系統等等;外胚層發育成皮膚、神經系統、感覺器官以及腦。

2. Sheldon 的體型分類理論

回到健身圈,最為熟知的是美國心理學家 Sheldon 在上世紀 40 年代提出的 Somatotype,也就是下面這張圖,右邊是『內胚層體型』,全身較軟而圓,消化器官肥大,脂肪沉積豐富,軀幹和大腿粗大,而上肢和小腿較細。中間是『中胚層體型』,這種人四肢粗壯,心臟巨大,肌肉發達,脂肪含量低。左邊是『外胚層體型』,體型像一條直線,胸腹瘦窄,四肢瘦長,脂肪和肌肉均不發達,皮膚表面面積大而神經系統發達,即使營養充分,體重也難增加。

這個理論是非常主觀的,甚至把體型的差異和智力、性格等差異聯繫起來。後來 Sheldon 出了一本書,《Atlas of Men》,把每一種體型按照 1 - 7 對三個胚層打分,純粹內胚層 7-1-1,中胚層是 1-7-1,外胚層是 1-1-7,但是他的合作者 Heath 後來指出 Sheldon 寫這本書時篡改了數據。打分涉及很多項身體數據,包括體重、身高、上臂圍、小腿圍、股骨寬度、肱骨寬度、肱三頭肌皮脂厚度、肩胛下皮脂厚度、髂前上棘皮脂厚度、小腿內側皮脂厚度

注意上面加粗的部分,即使成年後這些數據都可能變化的,不管是吃多了長胖,還是通過運動減脂,所以對應內胚層、中胚層、外胚層的分值都會變化,參考意義不是很大。

3. 體型分類理論有哪些運用

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是結論卻五花八門,甚至大相徑庭,這在 sports science 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不同的取樣、調查、數據處理方法,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截然相反。

通過年輕的頂尖網球運動員的體型分析,發現男生平均為外胚層體型,女生平均為內胚層體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頂尖選手和一般選手的體型分類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

以柔道運動員為例,首先用上面提到的公式對其進行體型分類,之後又測量了他們肘、肩、膝等部位的最大肌力矩以及爆發力,這些柔道運動員的平均體型 3.5 - 5.9 - 1.8(內 - 中 - 外),發現肌力矩和爆發力都表現出和中胚層分值很強的正相關,和外胚層分值很強的負相關。

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參閱下面的幾篇文章:

Sánchez-Mu?oz, Cristóbal, David Sanz, and Mikel Zabala. "Anthropometric characteristics, body composition and somatotype of elite junior tennis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1.11 (2007): 793-799.

Lewandowska, Joanna, et al. "Somatotype variables related to muscle torque and power in judoists."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30 (2011): 21-28.

Leake, Christopher N., and J. E. L. Carter.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somatotype of trained female tri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9.2 (1991): 125-135.

Kerr, Deborah A., et al. "Olympic lightweight and open-class rowers possess distinctive physical and propor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5.1 (2007): 43-53.

4. 體型是否會遺傳?

研究肥胖遺傳的比研究體型遺傳的多得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07 年的一篇文章通過調查發現,中胚層和外胚層體型表現出遺傳性,但並不是很強,遠不如肥胖的遺傳性。(文章鏈接:Heritability of somatotype component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所以對於健身這個事,套用那句老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這是一種歸類型,類似 三國無雙中的「猛將型,豪傑型,策士型,」而不是基於根源上的不同的分類,並不象血型那麼有明顯的分類依據。


這只是一種不完全歸類,實際上細分出來人體有很多種

外胚型( ectomorph)

特徵為上半身短,四肢修長,手掌和腳掌又長又窄,同時脂肪存儲非常少;狹小的胸部和肩部上通常附著又細又長的肌肉組織。

中胚型(mesomorph)

寬闊的胸部,較長的軀幹,結實的肌肉結構,以及極好的力量。

內胚型( endomorph)

柔軟的肌肉組織,圓臉,短短的脖子,寬大的髖部,以及厚重的脂肪存儲。

當然,沒有哪個人完全屬於某一類型,每個人都更像是所有三個身體類型的綜合體。利用這個分類系統可以識別出總共88個子類型,這些子類型是通過測量每個基本類型的顯著程度,從低到高,記作1-7。比如,某人的測量值被記作外胚型(2)、中胚型(6)、內胚型(5),那麼他屬於中胚偏內胚型。這基本上是一個肌肉發達的運動員體型,但是他的身體里會有許多脂肪存儲。


這段是搬運的,我懶得自己寫了,而且根據體型變化,胚型也會變化,總體來說會歸類到某一種大類下,人體很複雜,目前並沒有一種非常準確科學的方法能分析出來你具體是什麼類型,只能用這種誤差不算太大的方法歸類。


健身上用的外胚、中胚、內胚的體型分類是對一個人現有體型的大致歸類,主要用於分析不同體型的人在健身過程中肌肉增長的特點。


而不是在說基因遺傳和天分的問題。


這是上個世紀的說法,現代科學已經把這個理論推翻了。


這是NSCA裡面關於中胚、外胚、內胚的介紹,跟人覺得還是比較科學的,本人屬於外胚型,確實在體重方面會出現體重增長很苦難的情況,好處就是低體脂,因為外胚型的人基礎代謝率會高一些,吃進去的東西不會產生多餘的積累,基本上會被代謝掉,但是通過高強度的抗阻力訓練確實會提高體重,但是幅度會很慢。


作為一個中內胚型,曾經在簡短了兩個月練出二十斤肌肉,然後又能在半年裡很快的流失掉變成胖子。
個人覺得這知識對體形的一個大致分類,就想人種一樣。
有參考系,總比沒參考系強。
人類的知識本來就是不斷豐富不斷自我驗證的過程,目前這種歸類方式相對科學而且容易使用,不必在意是否精密完整。


親身經歷,外胚型增肌快不容易掉肌肉。


推薦閱讀:

日積月累了N年,肺中是否積滿了灰塵?人體對這些灰塵是怎麼處理的?
新陳代謝旺盛的人有什麼特點?
主食米飯(碳水化合物)的東方人和主食牛奶麵包(蛋白質)的西方人,對身體素質是否有較大影響?
由於工作原因必須長期上夜班的人,怎樣才能儘可能的降低對身體的傷害?
月經期間暴走,仰卧起坐對身體有傷害嗎?

TAG:健身 | 鍛煉 | 體育 | 身體 | 健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