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如何識別來訪者的實話假話?

不排除有些來訪者因為記憶錯誤、歸因錯誤等原因提供錯誤的信息、因為內向或害怕被譴責等原因而不敢說實話,因為羞恥而不敢袒露內心的想法。更不排除有些無聊的人可能會故意編故事來戲弄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該怎麼面對這些撒謊的來訪者呢?


在諮詢工作中,來訪者講的都被看做是真的。或者說,諮詢師將來訪者講的都看做是真實感受的表達。

現實分內在現實外在現實

外在現實:這顆樹高10米。

內在現實:這棵樹好高啊/這棵樹好矮啊/這棵樹好偉岸給我的感覺就像我爸爸/這棵樹好孤獨啊

諮詢師關注的不是「真謊「,諮詢師關注的:

外在現實中:如果來訪者的描述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為什麼會矛盾?來訪者為什麼之前隱瞞這個信息?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說出來?為什麼會有「不小心」露出的矛盾?這背後的原因、動力是什麼?諮詢師的目標是和來訪者一起去理解和消化,這個「謊言」對於他自己有什麼意義?他在使用這個「謊言」迴避或者表達什麼?

內在現實中: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樣,諮詢師關注的,是在這個內在現實中,來訪者經驗到的情感體驗是怎樣的?Ta如何應對這些體驗?

比如一個學生覺得自己很沒有自信,因為自己學習太沒有自制力。

詳細問下去,學生說,我早上7點坐在自修室到晚上7點,居然就堅持不住回了宿舍,我覺得自己太沒用了。

(天啊你太有自制力了好嘛!)但這就是ta真實的情感體驗,也是心理諮詢的重要材料。

諮詢師關注的是來訪者的內在現實中在發生什麼:比如來訪者是否經常在人際關係中有類似的情感體驗?這個「自卑感」帶給他的什麼?他如何應對這個「自卑感」?整體來說,諮詢師在這裡並不真的關注現實層面的真假,而探索他們體驗的情緒是什麼,這些情緒是如何而來的,這些情感體驗對於ta有怎樣的意義?又怎樣影響了來訪者的行為?

總之,諮詢師的工作不是去抓撒謊。諮詢師的工作是和來訪者一起去探索和理解。


很難識別,基本是說什麼就信什麼,除非是非常明顯的前後矛盾。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547個心理治療的來訪者中,93%的人承認自己在向治療師描述過往經歷的時候撒了謊;72%的人假裝自己喜歡治療師給予的詮釋(comments),或者假裝覺得心理治療對自己很有用(雖然有用,但是沒有自己誇的那麼有用)。

雖說,心理諮詢鼓勵來訪者誠實,但不誠實同樣可以被接受,不誠實也很有意義,也許它表明治療關係還沒有建立起來;而且沒有好的治療關係之前,完全暴露的誠實有時候也值得警惕,因為有時候來訪者說得內容非常的痛苦,但這些內容卻沒有一個令她感到安全的治療關係去承接。

管他呢,反正來訪者即使說了假話了,TA也能在心理諮詢中獲益。


故事是假的,幻想是真的,情感是真的,我們只針對情感做工作。


啊這個問題,其實除了解答題主的疑惑之外,也想順帶科普一下部分答主...


想先在最前面強調在「來訪者不說實話」這個問題上的幾個重要常識:


1. 在一定程度上,來訪者不說實話是很正常的。

這裡講的「不說實話」很少是故意撒謊、歪曲事實、說假話,更有可能是像題主說的「因為羞恥」、「害怕被譴責」等原因而隱瞞諮詢中需要去談論的重要議題,或者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弱化或者誇張問題的程度,也有可能是 @斑馬茶爺 提到的怕和諮詢師傷感情、不好意思等原因對真實諮詢進展撒謊。多項研究發現,大約 20%-46% 的來訪者會對諮詢師保守秘密 (Hill et al., 1993; Kelly, 1998; Pope Tabachnick, 1994)。

幾乎所有來訪者都在諮詢的某個階段對諮詢師有所隱瞞,這其實和我們普通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很相似的。有的來訪者是抱著一種「以後我準備好了我會說出來的」心情 (Baumann Hill., 2016)。

關於來訪者會不會刻意「戲弄諮詢師」這個確實沒有看到有相關的研究,暫且可以持觀望態度地說,這個情況應該比較罕見。


2. 來訪者對諮詢師說謊/有很多隱瞞是個需要引起諮詢師重視的問題。

這個「需要引起重視」不是說表面上識別出「誰在說謊」很重要,而是背後的來訪者「為什麼會說謊」很重要。因為我們去識別去思考來訪者說了實話假話不是為了去評判他們的,而是為了更好地去接納他們,幫他們真正地去接納他們自己。

看到有答主說,不說實話沒關係,經驗豐富的諮詢師一樣可以讓來訪者受益;還有答主說,來訪者付了錢,說不說真話是他們的選擇和自由,諮詢師就接納他們就可以了。這些說法乍一看好像有理啊,羅傑斯老先生不是說了要「無條件接納」來訪者么?

但其實你要想清楚,來訪者有所隱瞞、不說實話只是個表面現象啊,是不是說明相互信任的咨訪關係還沒建立起來,來訪者對自己難以表述的秘密沒有安全感?還是說來訪者的這段經歷對他來說太痛苦、太羞恥,他需要諮詢師來問他一句、拉他一把,告訴他在諮詢室這個空間里他是可以安全地、毫無保留地談論他的難言之隱的?這個時候來訪者才是真的需要諮詢師「無條件的接納」啊,告訴他,不管他的秘密有多黑暗,諮詢師都不會以世俗的眼光去評判他。

3. 能不能識別來訪者實話假話不靠所謂「資深經驗」,而是靠意識和重視

資深的諮詢師更容易識別來訪者的實話假話嗎?也許是的。但這個「也許」不是因為他們「修鍊」成了更厲害的火眼金睛的神人,也不是單單因為看得多了見得廣了什麼都瞞不過他們的法眼了。而是因為他們從」視自己為主角「轉變到了「視來訪者為主角」,更關注來訪者的一言一行,更有能力去覺察、接納甚至是欣賞人類的多樣性之美。


關於「資深經驗「能幹嘛不能幹嘛,知友可以看看這一道題的精彩回答心理諮詢個案接多了,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 - 知乎

以及真正的」資深諮詢師「是什麼樣的,可以看看參考這個回答:心理諮詢師新人與資深從業者的差距通常存在於哪些層面? - 知乎


關於題主說的該怎麼面對撒謊的來訪者(暫且不科普「心理醫生」這個名詞的問題了...),我這裡也說幾點:


1. 加強咨訪關係

研究表明,來訪者在諮詢中不說實話的最常見原因是羞恥和尷尬 (Hill et al.,1993; Kelly Yuan, 2009; Siebold, 2008; Vrij et al., 2002),其次是缺乏說出自己秘密的動機 (Baumann Hill, 2016)。來訪者最經常隱瞞的問題是和「性」有關的,他們會因為對自己的性幻想或是性行為的羞恥感而對諮詢師有所保留。

這些發現再次反映了培養一個相互信任的咨訪關係的重要性,也提醒諮詢師要給來訪者傳達一個信息:這些難以言說的事情都是可以在諮詢中被討論的,諮詢師會接受最完整的他們,會抱著不去評判的態度和他們進行溝通。


2. 主動去探討一些敏感話題

除此之外,像前面提到的,諮詢師要有意識地去引導來訪者討論一些他們去迴避的問題。研究發現,來訪者誠實、毫無保留地面對諮詢師有三個前提:信任他們的諮詢師,認為他們能從講述自己的秘密中獲益、或是覺得藏著這些秘密會阻礙他們諮詢的進展 (Baumann Hill, 2016) 。

此外,接受訪問的來訪者表示,如果他們的諮詢師直接問到有關的問題,他們更有可能分享自己的秘密。Ladany et al., (1996) 提出,很多來訪者可能是在「被動地隱瞞」事實,而不是「主動地說謊」。

當然,諮詢師去和來訪者探討敏感話題(例如性關係、受虐經歷)的前提是已經建立了較好的咨訪關係。去探討不等於去刨根問底地挖掘來訪者的秘密。


3. 察覺來訪者想要表達卻有困難表達的瞬間,然後幫助他們表達

還有研究者提到,來訪者在說出自己的秘密之前內心一定是有矛盾和掙扎的 (Farber et al, 2006)。他們可能會不知道如何把千絲萬縷的情感表達出來,也會害怕在這個表達的過程中喚起強烈的負性的情感,但這不代表他們不想要表達。

諮詢師要去覺察來訪者在諮詢中表現出的這種掙扎,幫他們的情緒和思緒找到出口。如果來訪者還沒有準備好說出自己的秘密,僅僅和他們去討論坦露秘密帶來的好處和可能造成的負性影響、幫助他們做出決定,也是對來訪者有益處的 (Baunman Hill, 2016)。


最後想說的是,確實像好多答主說的,來訪者說不說實話,很多時候不是諮詢師能識別的——這很正常。

我們做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職業科普經常會強調一個訊息說,諮詢師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一個優秀的諮詢師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但這個能力是覺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

所以諮詢師該怎麼面對撒謊的來訪者?和面對所有其他的來訪者一樣啊。


——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參考資料:

1. Baumann Hill. (2016). Client concealment and disclosure of secrets in outpatient psychotherap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29, No. 1, 53–75.


2. Farber, B. A., Berano, K. C., Capobianco, J. A. (2004). Clients』 perception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self-disclosure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1,

340–346.


3. Hill, C. E., Thompson, B. J., Cogar, M. C., Denman, D. W. (1993). Beneath the surface of long-term therapy: Therapist and client report of their own and each other』s covert process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 278–287.

4. Matt Blanchard Barry A. Farber. (2016). Lying in psychotherapy: Why and what clients don』t tell their therapist about therap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2.


貼一篇去年寫的文章:


諮詢室里的謊言

2015-5-23

本文來自一個網路提問:
心理諮詢/治療師能否識破謊言?對諮詢師說謊,是否會影響諮詢/治療效果?

很有意思的是,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卻一點兒也不矛盾。
因為諮詢談話的運作機制,和普通人的想像有非常大的差別。


簡單說來,諮詢師根本不需要去分辨你是否在說謊——換句話說,就算當事人存心欺騙,有經驗的諮詢師一樣能讓諮詢見效!

另一面,無論當事人有意還是無意地欺騙/隱瞞諮詢師,隨著諮詢的深入,跟諮詢方向相關的內容,自然而然會變得越來越「真實」——因為之所以需要「欺騙」,究 其根源是關於「信任」,而建立信任、安全、坦誠的關係,本來就是一個合格的諮詢師,最核心、且最重要能力。所以大趨勢上,只要諮詢一直在繼續,雙方的關係 總是趨向信任、距離總是趨向接近的。

為什麼諮詢師無需分辨所謂「謊言」呢?
首先,當事人花至少幾百一小時,總不是窮極無聊來跟諮詢師扯淡的。有一種東西一定存在——求助動機。
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欺騙」諮詢師,他們還是希望諮詢能「有效」。所以諮詢師的時間精力,都會聚焦在「如何幫助當事人」上,沒空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同時正如前面提到,如果諮詢師全心全意只想幫助當事人,他們又有什麼必要欺騙諮詢師呢?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啊。

第二,更深一點的技術層面,謊「言」?浮雲而已!——諮詢師最關注的、諮詢中最重要的材料,從來就不是「語言」!

我們有句行話:聽「過程」,而不是聽「內容」。

人或許可以有意說「假話」,但是否有本事有意控制出「假情緒」?——每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伴隨著情緒,諮詢師能力越強,捕捉這些無形無相的東西的敏銳度就越高。
一個基本的例子:當事人blabla說半天,諮詢師卻感覺空洞無物,那麼這或者直接反映了當事人內心的空洞、或者說明他正在掩飾/迴避某些情感……

如果你嘗試對一個有經驗的諮詢師撒謊,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
要麼其中沒有真實情感而被直接無視、要麼出現了扭曲或矛盾的情感,而被諮詢師直接抓現行——有時候反倒是此地無銀的效果。這就關聯到潛意識的「反向」機制, 類似於某些連環殺手有意無意留下的破綻,看似在「欺騙」,實際上卻像在額頭上寫著「看這裡!看這裡!」哭著喊著吸引關注……不展開了。

第三個方面,其實有哪個當事人不「撒謊」?又有哪個「人」不撒謊?——這是專門指「無意」的「撒謊」。

之所以有心理「問題」的存在,就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內心的某些部分。
我之所以一直很焦慮,可能與無法接受自己和生活本來就有「失控」的一面有關;
我之所以小肚雞腸,可能與無法面對「失去」的痛苦有關;
我之所以想對諮詢師撒謊,可能是我接受不了自己某些「陰暗」面、所以以為諮詢師也像我一樣接受不了……

面對這些「謊言」,諮詢師會幹什麼呢?
和當事人一起去探索、理解、釋放它們——或多或少,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謊言」囚禁著,認識它們的存在、認識我們為何需要它們,會讓人慢慢發現更有彈性、更自由的應對方式,同時也「找回」了更多一直固結著的心理能量,於是「問題」松解,case closed。

從這個角度看,諮詢師本身就是台「謊言粉碎機」。

所以無論有意無意,想對諮詢師撒謊?Be my guest,請隨意——當然,如果你希望諮詢師能更好地幫助你,與其自己琢磨這些小九九,不如嘗試直接坦呈你的顧慮,這樣你自己省錢,諮詢師省事,豈不更好?


人家來訪者花了這麼多錢和時間,花了這麼大的勇氣,冒著花錢找罪受的風險,好不容易在你面前編了個瞎話,為嘛不允許人家說謊呢?

當然這是個玩笑話。
心理諮詢之所以不去揭穿謊言,或者不去驗證真正的事實,是因為解決「事實」並不是心理諮詢的有效性因素,而是「關係」才是心理諮詢有效的核心。這就好比說,藍瓶的或黃瓶的都不會影響療效,藥水內的成分才會影響療效。

王先生與老婆離婚一個月後,情緒過於低落,每天回到空蕩蕩的家裡,王先生覺得孤獨冷清,坐在沙發上腦子裡就會回憶起過去的種種片段,於是他選擇通過心理諮詢的方式來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他們離婚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王先生和單位小美女搞瞎扒,結果被老婆「捉姦在微信」,大吵一架之後二人選擇離婚。但是王先生因為面子問題,實在不好意思在女諮詢師的面前表達自己羞恥的那一部分。於是編了個瞎話說是發現了老婆跟別的男人不清不楚所以離婚。

實際上作為諮詢師,很難在這個時候發現王先生說的話是真是假。這時候諮詢師如果選擇質疑王先生,那麼王先生用瞎話掩蓋住的羞恥感就會被揭露出來,於是他很有可能會在第一時間選擇否認,第二時間選擇遲到、不交錢、脫落等行為。
但如果諮詢師選擇相信來訪者的話,王先生的心裡會產生兩部分感覺:第一自己的話被人相信了,被信任的感覺很舒服;第二會覺得愧疚,因為自己欺騙了一個相信自己的人。王先生自己內心就會進入掙扎狀態。而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掙扎狀態和王先生離婚後的情緒體驗有類似的地方,一方面沒人管了很爽,另一方面丟了老婆又很愧疚
編一個謊言,就要用100個謊言去圓它,王先生在後續的工作中,可能會多次被諮詢師點到離婚的事情,每一次都得再說點瞎話,這樣謊越說越大,終於會有憋不住的時候。王先生掙扎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和負面情緒相處的過程,而他最終會找到一個合適的相處模式
學會了如何與負面情緒相處,王先生便能夠應對自己目前生活中的困難了。

那麼,是什麼讓來訪者選擇在謊言中掙扎,而不放棄諮詢呢?
這就是心理諮詢有效性的核心之一——咨訪關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諮詢師不僅允許來訪者犯錯,還會允許來訪者難受。這種接納的尺度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的。正是由於這種關係在,才能讓來訪者在諮詢中不斷內省、反思、獲益、改變。所以,說不說實話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謝邀 @海馬體異常。

p.s.
有些諮詢師不允許來訪者難受
有些諮詢師不允許來訪者犯錯

有些諮詢師不允許來訪者退步

有些諮詢師不允許來訪者脫落

甚至還
有些諮詢師不允許來訪者

好轉。


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 | tianjinpsy》,搜索 tianjinpsy 即可。
適用於心理學愛好者和新手諮詢師閱讀。


不用識別,就算編的故事也能反應真實的內心世界。

諮詢師要做的是認同和陪伴,不需要識別來訪者是否編故事。真的,假的,有那麼重要麼?

如此在乎自己是否被騙,說明這個諮詢師該去找督導了

補充一下,我的看法是不要把重心放在來訪者到底說了哪些所謂的真話和假話上。語言只是表述的一種可能,換個視角和方式來表叔,之前語言的真假馬上也會改變。

如果來訪者不願意說真話,先找咨訪關係是否出現了問題。


謝邀!

如果是來訪者問這個問題,我會直接告訴他:是的,你可以編造你的故事,我會傾向於相信你。但是如果你說的不是真的,我又怎麼能真正地幫助你呢?

在諮詢中,我們需要讓來訪者理解到,我們在諮詢中的工作,是圍繞著他服務的。有意的編造謊言和欺騙,對他的諮詢目標是沒有益處的。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協助他更好地處理感受,理解自我和關係模式,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誠實面對自己感受的基礎上,如果他不能更好面對他自己的感受,這個心理諮詢工作是無法深入下去的。當然,作為諮詢師,是可以從他不一致的跡象,識別出一些所謂阻抗的信號,比如言語、情緒和行動之間。但我們不是審查官,我們要讓他知道,自己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負責,這才是心理成長的最終之路。

另外一種情況是,就是來訪者無意中編造自己的記憶。這就涉及到物理現實和心理現實的問題

心理諮詢中的現實,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現實不一樣。它更強調的是心理現實,而不是絕對的物理現實。我們關注的是來訪者的記憶、感受、想像,這些必然得到心理層面的再次加工。即使是記憶,也是心理建構的產物。馮小剛在自傳的自序中,打了一個記憶的比喻,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記憶就好像是一塊被蟲子啄了許多洞的木頭,上面補了許多的膩子,還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長,究竟哪些是木頭哪些是膩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經很難把他們認清了。甚至還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認為記憶中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是早年就補上去的膩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卻有可能是原來的木頭。」

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情緒的渲染,記憶已經成為心理建築物。記憶和自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卻可能和真實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時候,我們對待這些記憶的態度,是通過它們理解來訪者的自我,更好地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比如說,來訪者一直抱怨老婆對他苛刻冷淡,但可能現實中老婆試圖和他親近的,只是他有意無意忽略了。這時,我們要做的不是直接戳穿他言語與現實的不一致,而是更好理解這種不一致背後的心理功能,特別是讓他與老婆保持距離的心理感受,行為冷漠背後可能含有對這類關係的焦慮。如果把這些和他的成長史和人際史結合起來,我們可能可以更好地理解來訪者,也能在合適時機用合適方式,促成來訪者對自己的理解。

在心理諮詢的理論假設中,正是這些心理方面的加工建構,影響了來訪者的自我功能,也導致來訪者不適應的行為。我們只有理解它們的形態和建造過程,才能理解它們在來訪者原先行為模式中的作用。對於諮詢師來說,這些虛假記憶或者想像,反而是很重要的「心理真實」。它們成為我們進入來訪者內心的重要橋樑,對於來訪者的心理諮詢有重大作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來訪者對諮詢師不肯說實話,是因為對諮詢師的不信任,對諮詢關係的擔憂和不安。這需要在諮詢中鞏固諮詢關係,一點點消除來訪者的不安。也許在更融洽的諮詢關係中,來訪者會更有勇氣和輕鬆說出真實的自己。

歡迎點贊,更多文章看微信公眾號:szhswx


識別起來,各有各的方法,甚至有時候根本識別不了,但我覺得這根本不重要。
我會相信,在我面前的就是真的你,是此時此刻的你。
下面分別描述一下。

針對題主說的第一種情況,我覺得可以用「迎合正確」這種態度來描述。

來訪者會表現的符合其所謂的「正確」社會規範。如果這是你的「正確」,如果這讓你感覺安心喜樂,就算我發現了你沒有說實話,那我為何要揭穿你呢?
你才是你自己問題專家,你才是你自己的神,我只是你的旅伴和助手而已。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能力和倫理約束下,讓你感覺平安喜樂。

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可能對此視而不見,而繼續諮詢伊始我們商定的諮詢目標。可能這種迎合的背後是更深層的問題也可能不是,但是覺得這是問題,希望解決的那個你還沒出發,或者在路上。

作為旅伴和助手,我會準備好(可能是)最適合你的馬,足夠的物資,等著那個你的到來。我願意等你來,但我並不會,也沒有能力讓你過早的出現。你若真來了,告訴我你要去那個地方,我會陪你一起向那個目的地走去。即使你不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遺憾,因為,我能做的僅此而已。

在諮詢的初始,為了讓來訪者明白「旅伴」已經準備好了,諮詢師會聲明,我們談的一切都是保密的,請你放心。並說明保密例外。另外,諮詢室的環境設置也是盡量的營造一種溫馨,安全的氛圍。讓你明白,這裡很安全,可靠,我們準備好了。

在諮詢過程中諮詢師依然時不時會跟你說,「我會為你保密的」,「謝謝你對我信任」,「信任是最大的褒獎」。並且表現出的熱情,尊重,共情,真誠,積極關注的態度。無一不是為了讓你明白,這裡很安全,可靠,我們準備好了。

諮詢室是你身體的安全容器,諮詢師是你心靈的安全容器。

當你覺得足夠安全,相信那個你會到來。我會幫你最終走向你自己所認為且可行的「正確」,平安喜樂著。

至於第二種,戲弄諮詢師的來訪者么?
為何要戲弄諮詢師呢。是要證明自己比諮詢師聰明嗎?
可以啊,你完全可以比我聰明,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比你聰明啊。滿意不?

心理諮詢師合作,不是對抗啊。你戲弄不了諮詢師的。
我依然會認為你此時此刻表現出來的就是此時此刻真實的你。
那個希望解決或者成長的你還沒來。
來了一樣歡迎。

恩,別忘了付諮詢費哦。(逃)


總之我相信,我若盛開,清風自來。
當然,你也是。


我覺得諮詢這麼貴的事情一般是沒有人會去真正的覺得無聊去的,何況大眾對諮詢本身也有誤解,所以即使在諮詢中說謊也是有意義的,覺得無聊了完全不用找諮詢師,來了也不會留下的。會來諮詢的都是覺得生活不對了,嘗試了其他方法沒用的,才會走入諮詢室的。
那些無聊或者說謊的行為在諮詢中都是有特定的意義的。
其實在諮詢中本身也會有些很有趣的現象,研究人員做過一些調查,發現在諮詢中談論的事情和和這些事情的事實有很大的出入,甚至與事實截然相反,這說明人的記憶並不可靠,也會隨著一些情景的不同產生變化。
所以即使說的實話也不一定是事實。
但是諮詢中諮詢師最關注的是這些從你嘴裡說出的事你是如何說,說的時候是怎樣的情緒反應,說的內容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含義,你是如何看待這些內容的,這些內容又給了你的生活影響。
對於一些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來訪者,有些諮詢師還會鼓勵來訪者當場撒個謊,然後通過這個謊話做問題的切入口。

當然也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來訪者,會對諮詢師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詳細參考歐文亞隆的《治療椅上的謊言》


不識別,來訪者的每一個謊言,背後都是血淋淋的真相。


無論諮詢師在常人看來如何被來訪者「欺騙」「愚弄」「沉默」,諮詢師都會孜孜不倦地嘗試著一點點地探索每一次「欺騙」、「愚弄」或「沉默」背後的意義。
如果依然從常人的眼光,認為那些只是謊言、只是作弄、只是無言以對,假設他們背後隱藏著什麼,假設來訪者有多麼不配合,不聽話。其本質上可能沒有幫助到來訪者,僅僅是作為「專家」實現了支配,調教好了一個「乖患者」。


當諮詢進行到一定階段,發現好像怎麼樣工作都進展不大,好像被卡在哪兒的時候,某種情況可能就需要問一下來訪者之前有沒有因為什麼顧慮隱瞞或者沒有真實地陳述一些事情了。

當然來訪者不說實話或者隱瞞事實的現象跟咨訪關係的關係也很大,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很多啦。


題主說的這些謊言,其實都是來訪的防禦方式,無論是因為記憶錯誤、歸因錯誤、還是羞恥感還是不安全感導致的信息偏差,都可以視為來訪者對內心深處的痛苦情感的一種防禦。所以在諮詢工作中出現這些是很常見的。而諮詢師要做的,是要在工作中通過傾聽和關注去識別這些防禦,並幫助來訪者去修通它們,去接觸到來訪者內心深處痛苦和脆弱。
至於那些故意要編故事戲弄諮詢師的人,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在工作中關注他要戲弄我們的動機,因為戲弄諮詢師的行為也反映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這都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心理諮詢提供給來訪者的是一個自由受保護的空間,而來訪者已經為此付費,所以他當然有說謊的自由,即使是戲弄諮詢師,只要在諮詢的框架之內,那又有何不可呢?


識不識別其實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求助者本身,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好玩,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諮詢師陪他相當於聽一段故事,做諮詢時會感到輕鬆愉悅。

當然,誰也不會莫名其妙地諮詢付費後還會說假話,這對他來說本身並無太大意義。

用欺騙+金錢的態度來滿足虛榮心,這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好奇ing~


同樣的問題改成「如果肚子疼患者到醫院就醫自述頭疼,醫生如何識別」就好理解了。。。。誰都不是神仙,看病拿點誠意出來好么,難到怪我咯


心理諮詢時,可以對來訪者溫柔。
您不需要點穿來訪者說謊。不過識別說謊是諮詢師的能力。

每個人要說實話是很難的,就算說了真話,也可以避重就輕,以偏蓋全。
當諮詢關係很安全的時候,來訪者可以感到自己可以選擇說慌,也可以選擇說真話,也可選擇全說,也可以選擇完全不說,只讓諮詢師陪陪自己,靜靜地渡過一個小時,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諮詢師最大的溫柔,也是來訪者最大的需求,此時此刻的完整的人生。

來訪者面對的是全知全能的諮詢師的話,說會索性不說謊,但也不細細的品味自己,只會直接向諮詢師發題:「我該怎麼辦?」「你給個辦法。」
連說謊都懶得說了,其它都一起懶得說。

諮詢師能力很大時,就可以表現為一個平凡的能力者,一邊知道來訪者說謊,一邊同樣細心地傾聽。當來訪者心理危急時,當機立斷出手相救。就如一個美麗的姑娘平時去上學過普通的生活,好象弱到要人保護她,但出現學校霸凌時,姑娘出手開無雙打倒一群壞蛋。


如果是假話,往往比真話背後的信息和感受來的更為豐富和「真切」。
因為,為何說假話,說出的假話是什麼樣的,這裡面蘊含的東西有多少,是什麼能讓ta在面對諮詢師求助時,選擇了隱藏和掩蓋,
這些豐富的信息量,不僅「指向著這個人」,更常常「指向了ta來尋求解決的問題本身」。
所以,更值得認真對待。

而「真切」,其實是一種內心感受的狀態呈現。
這裡面的話語往往有真有假,有想要表達的,比如情緒,感覺,複雜的心情,
有不能不敢去表達的,比如難於啟齒的部分,
有的話假情真,有的話語本身也真假參半,
如此這些,同樣值得深入探究,細緻入微的對待。

所以你說要怎樣識別,
我會覺得,「要去識別」這種態度並不絕對重要,若是一開始就如此,其實你的內心也很難踏實下來去相信來訪者,
存疑是必要的,卻不是懷疑,或因此動搖什麼和否定對方。

但要不要識別呢?
也是要的。
卻也不算是「主動為之」,刻意去琢磨,
因為對方的遮遮掩掩,你是能夠感受到的,
前後的邏輯矛盾,你是會覺得對不上的,
情感上的「空」,也是一種體現,
更別說一些明顯的不一致,差別,甚至漏洞的,
這些,都會在諮詢的一點點展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顯現。
只是我們的重點並不會放在「撒謊」本身,而是謊言背後的動機,及其心理上。

允許對方撒謊,給對方空間和自由,
即便對方是要試探自己,
這種試探,同樣是一種ta內心某部分的真實呈現。
從這點來說,
其實無假。


請參考雅洛姆小說
診療椅上的謊言


來訪者花錢來做諮詢並不是為了來講實話!

來訪者花錢來做諮詢並不是為了來講實話!

來訪者花錢來做諮詢並不是為了來講實話!

重要的事說三遍。

怎樣看待?這個意識是要有的。只要是對來訪者有好處有幫助,管他說的是真話假話。有些時候你非要來訪者把痛苦的是說出來反而會是一種對痛苦的強化,是一種對來訪者心結的強化。

不過,如果講的假話不利於諮詢的進行的話,那要認真分析找出願意,打消來訪者的顧慮。有一個例子:我大學老師講過的一個案例,來訪者是一個成功人士,搞期貨的,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編的故事來「考驗」我的老師是不是真有水平,從而導致諮詢了好久情況都沒有進展。我的老師分析後認為該來訪者一直沒有講真話,於是很直白地問出「你是不是不信任我?」這個來訪者一看這諮詢師能發現,確實有兩把刷子,從而不再作了,老老實實解決問題。

還有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個例子:來訪者的開場白「我有一個朋友怎樣怎樣」,這種表達方式一般說的怎樣怎樣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例外的話通常是想藉助他人即諮詢師對別人進行攻擊,多見於學校里的心理諮詢,因為學生不需要對諮詢付費,所以經常會向諮詢師抱怨自己室友、同學或者戀人,講他們很多不好的地方,並希望從諮詢師口中的到對方確實千般不好千般錯的回答)

識別方式有很多,我這個偽心理諮詢師常用的方法有:1、改變事件順序要求來訪者重新敘述;2、追問細節。當然即使發現對方說謊我也只是自己明白他沒講實話就行了,並不會拆穿。人艱不拆啊。


推薦閱讀:

考完心理諮詢師後,從事怎樣的學習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如何評價「心理諮詢師資格認證考試」被正式取消?對行業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鬧自殺的人真的只是想死嗎?
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怎樣才算匹配?
什麼樣的人算是心理陰暗?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精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