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醫生和有經驗的醫生,在做診斷時有何差異?

包括外在表現和內在思維,有哪些不同?


年輕醫生:卧槽病情80%符合疾病A,妥妥沒錯了,診斷!走你!
經驗醫生:卧槽病情只有80%符合A,我得看看是不是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年輕醫生沒經驗,問診查體寫病歷會做得很細緻,不敢怠慢任何疾病的可能,而高年資醫生心裡已經形成一套癥狀對應疾病的概率論,這東西用對了讓人看起來很神,用錯了就是個人經驗主義。都說從醫的人會經歷一個從沒膽到大膽,再回歸沒膽的過程,就是指經歷經驗的力量吧。可話又說回來,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X年博士外加三年規培,哪還有年輕醫生這一說啊!能坐上小主治獨立開處方的都是十年以上醫海里摸爬滾打浴血奮戰的「小醫生」。


很簡單,你說的越全面越複雜越包含細節就差說婚姻感情了,對方反而越迷糊,這就是沒經驗的。
丫的書上說下唇麻木是下頜骨骨瘤的典型癥狀但沒說病人會面色潮紅啊?
上級醫師一耳光把小夥子打翻了:人家面色潮紅明顯是更年期!
有經驗的醫生會從病人病史中挑選出有價值的,篩選掉干擾內容。


引用我以前一個答案醫生只花 5 分鐘就完成了從診斷到治療方案給出,科學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中的話:

下面說一些我個人對醫生診療思維方式的理解:

在小醫生階段,就是醫學生-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這麼努力看書學習,查病例,看文獻,主要還是培養一種對常見病、多發病的思維定勢,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定勢不一定是壞事情,因為它可以讓你一下子觸及臨床問題的本質,可以說遇到臨床問題可以不假思索地給出對應的診療方案,比如一看到血壓下降,先開靜脈通道,林格氏液全開,然後再考慮升壓,考慮原發病的治療。這是個好事。而且這時候就算小醫生因為思維定勢出錯也問題不大,反正沒有決策權,上級醫師可以及時糾正錯誤的診療方案,從中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但是在中高級階段,也就是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階段,有時就需要突破這個思維定勢,需要考慮一些少見病、罕見病的可能。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考慮到,如果不是這個病那會怎麼樣?是否這個病可以全面地解釋患者目前的臨床表現?也就是要腦子裡要多根弦,別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而能否突破這個思維定勢,有時候就是高明和平庸的上級醫師之間的分界線。

先這樣,有空在進一步完善!


可以看《豪斯醫生》,的確這部劇把演繹法在臨床工作中的作用體現到了極致,但不得不說診斷的過程還是很體現臨床思維的。


我覺得這個得分手術和非手術。

手術:
年輕醫生,膽子一天大,反正上級醫生背鍋,放手搞,一不小心就捅簍子了。正所謂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成長嘛

有經驗醫生,搞了這麼久了,手熟,除了特別變態的解剖變異,一般不會出大問題。

手術這個事,別看得太高端,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磨練,都能做下來,但是做得漂亮就不是人人能做得到了,這也是名醫和普通醫生的區別

非手術,假設以腹痛查因為例

年輕醫生:先做他一套檢查,然後下幾個診斷帶問號,當然這樣做也符合程序,對病人來說比較麻煩,拖的時間久
,花費也多點
有經驗醫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般和病人說上幾句話,最多再查個體,心裡就確定的差不多了,再做個針對性的檢查,基本就確診了。很少出問題,但出問題就麻煩了,在當今行醫環境里告死你丫的。
正如一代名醫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其實來醫院就診的百分之80都是多發常見病,現在很多檢查不單是為了排除診斷,也是為了保護醫生自己,這能怪誰呢?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看病如修車,汽車的電子儀錶顯示不正常到4s店修理,一個剛入行的小夥子看了一下,應是上潮了,正要去拿吹風,老闆攔住了,你這樣修我不早關門了,最終,花了大價錢換新的。
不過現在反過來了,我的小指被齒輪卡掉了指頭皮,到仙桃第一人民醫院就診,先掛外殼專家門診,一個30多歲的大夫坐診,你這必須住院植皮,否則整個小指都可能發炎保不住;俺不死心,到皮膚科一老者坐診,伸出指頭問,皮可以自己長出來嗎,老者看了看,說,真皮還在,幾天就長好了,於是簡單包紮,不理會護士必須每天到我處換藥的叮囑,在鄉衛生室掛了3天消炎針,搽了幾天土方,10天完好


有經驗的只告訴你結果,年輕的會和你一起分析過程。其實只知道結果是很幸福的~


說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吧。

有一天,我上課的時候發現自己手臂上起了很多小白點,其實不是太明顯,但是敏感過度的我馬上就開始瞎猜,自我診斷成了白癜風。於是去醫院,校醫院我信不過,所以就去了一個皮膚專科醫院。那個醫生號稱前著名三甲醫院醫生,大概50多歲,看了看我的手臂,先讓我花了200塊錢驗血,我想皮膚和驗血有什麼關係呢,但是讓驗就驗驗唄。化驗單出來之後醫生說不是白癜風,沒什麼大問題,吃點葯就行了,又給我開了500塊錢的葯。我一瞅,這架勢不整個一騙錢么,於是婉拒了神葯,默默走了。

但是我不甘心呀,萬一他這是誤診怎麼辦?幾天後,帶著這樣的懷疑,我又來到了某三甲醫院,掛了一個副主任醫師的號。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到40歲的女醫生。在詢問了我的情況,看過我的手臂之後,她嚴肅地說,不排除白癜風的可能性,需要皮膚切片化驗。我嘞個大擦,本寶寶最怕的就是這種動刀子的東西了,於是又落荒而逃。

經過前兩次的事情,我也有點灰心,想著先放放,以後再說吧。

過了幾天,忽然又想去校醫院試試,反正也便宜,當是碰個運氣。這一碰不要緊,當天正好是友誼醫院前皮膚科主任來我們校醫院出診,嘿!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於是花了7塊錢順利掛了號~這是一位語速快,精力充沛的老奶奶,頭髮都白了,看起來得有80歲了。她老人家離近了觀察了一下我的胳膊——差不多也就兩秒——然後以極其肯定的語氣說,你這沒事,回去吧。。。。說實話,對於她老人家的眼神兒,我一開始其實是懷疑的,你不能讓我回去我就回去~於是我弱弱地質疑了一下:您確定您看清了么?我怕是白癜風什麼的。。。
絕對沒錯!白癜風它是平的,你這是凹下去的。
那。。。我還需要開點葯么?
不用,我看過多少病人了,沒事,回去吧!

於是我就滿心歡喜地回去了。

回去之後我看了看,果然是凹下去的,但是程度非常淺。我之前看了那麼久都沒注意到那些小點是凹下去的,老奶奶居然一下就看出來了,我暗暗的佩服。後來,這些手臂上的小白點果然慢慢消退了。

故事講到了這裡,想必您也看到了,在我這個小案例中,同樣是三甲醫院的醫生,資歷不同體現出來的差距是多麼的巨大。


有次去看腳氣 掛主任醫師的號 一去看都沒看叫我先查血 要300多 沒挂號直接去找了年輕的醫生 一支派瑞松就搞定了 有的資格老的一天要看的病人太多了 反而沒有太多耐心細心於每個病人 不問癥狀不問病史飲食習慣地查血做檢查 其實都是浪費錢而已 小病別折騰 直接找年輕醫生看就夠了


來個姐還在娘胎里時的實例,大家體會下。

上世紀八零年代末,家裡小縣城,我娘親第一次去做產檢聽胎心。

圖方便去的家門口中心醫院,接診小大夫反反覆復聽了半天總也不說話,因為是頭胎我媽看著漸漸臉都黃了。最後小大夫很疑惑地給了個診斷,說是你這孩子忒奇怪,倆胎心,要不你再到其他醫院看看。

娘親哪裡敢耽擱啊,馬不停蹄地趕緊去了縣裡最好的縣醫院。一位老大夫接診,很快便笑著恭喜我媽,說是雙胞胎呀!回家好生養著吧。猛地一地下猛地又一天上,別提當時我媽哪個心。

這麼一對比,技術咱先不談,和其他崗一樣,只說經驗帶給老大夫的思路就會比新手開闊很多。


年輕醫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而老醫生是步步驚心如履薄冰。舉個栗子,同一種癥狀體征,年輕醫生腦海里可能湧現2、3種病,而老醫生一下子會考慮6、7種,正是因為有經驗才知道一切並不是按照醫學課本里來,凡事皆有不典型皆有意外。


其實不論是年輕的醫生還是年長的醫生,看病診斷都是有一套流程的。尤其是如果住院,醫生都會先詢問病史,體檢。然後填寫寫住院志和首次病程記錄。這兩份記錄會詳細記錄病人的基本信息,發病癥狀,持續的時間,如何緩解,各種陰性、陽性體征,體檢的結果,有無遺傳病史,等等吧。然後根據上述的內容做出診斷以及鑒別診斷。年輕的醫生在診斷時可能會對課本上的內容完全信奉(畢竟臨床經驗不足),但還做不到全面,所以有的時候就是看著像A又像B,鑒別診斷方面就會犯糊塗。而年長的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會更容易做出正確診斷。其實和各個領域都一樣,經驗豐富總是會在關鍵時刻顯示出不同凡響。手機碼字好累,希望可以幫助的題主


中青年醫生的成長道路是如何發展的?


親身經歷:記得有次去醫院看餅,膝蓋痛手各個關節痛。第一次掛了一個醫生,等待時間很短,進去後一個年輕些的醫生,問完癥狀後直接說我是滑膜炎(甚至都沒有看患處),然後開了一堆要,當我問問詢的時候,醫生口中的「大概好像差不多」讓我心裡沒底,百十塊的葯出來我當然也沒去買。然後就重新掛了一個人多的醫生的號,重新看,第二次這個醫生明顯從醫很多年,問完癥狀後,查詢患處,膝蓋,手,讓我轉動手腕關節,走路,然後一番看過後,讓我去化驗個血,然後結果出來後他說:是良性關節炎,給我開了一盒葯。回家後葯吃了2天,然後我就好了……此後,去醫院總是覺得沒底吶……
無論如何,身體健康最重要……


本人有罕見的家族遺傳病,很多醫生都完全沒聽說過這個病,我因為家裡幾代人都有這毛病,另外平時搜集了一些資料,所以對這個病比較了解。
有一次到本地最大的醫院挂號,希望能確診。當時是個老醫生帶著個實習小醫生,於是醫生讓實習生先幫我問診。
於是我巴拉巴拉說了癥狀,然後告訴他我是XX遺傳病。
實習生反問我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病。
於是我又巴拉巴拉介紹我的家族病史,說我在知網上查的關於此病的論文,說病友群的交流……
說著說著我不說了,因為我看到小醫生的表情分明像看著一個弱智,他心裡百分百認為我是個對醫學一竅不通的妄想狂,自己想像了一種不存在的疾病+相信了網上一堆胡說八道的東西。
看著他那嘲諷+對弱智憐憫的目光,我只好笑笑不說話了。

過了一會,老醫生過來檢查,看了下我的癥狀描述,又和我聊了會兒。說「沒錯,很可能是XX遺傳病需要做XX化驗確診,但是只有北京協和有設備,建議去北京協和XX科確診。」

旁邊小醫生目瞪口呆,下巴都要掉下來的樣子。
我出了診室後,小醫生還追出來,漲紅著臉又問了我一遍癥狀和病名,這次他拿筆記本認真記下了……


年輕醫生診斷的時候要看問診表來提示自己不要落下什麼項目


鑒別診斷高年資醫生會添加選項然後用經驗知識排除選項,年輕醫生可能連添加鑒別都做不到。


推薦閱讀: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打問題疫苗?
為什麼有的輸液管是紅色的?
為什麼很多人本身是醫生,但都勸別人不要學醫呢?
整形術後「2 年一小修,20 年一大修」這個說法有根據嗎?整形手術到底有哪些潛在風險?
請問購買吸氧機(給有氣管炎的老人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哪些品牌值得推薦?

TAG:醫生 | 醫院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