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否正確?
在古代,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真的嗎?為將者的基本素質是什麼?如果一將難求,有專門培養將軍的機構嗎?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是片面誇大主將作用的說法。
一場戰爭的勝利,背後的原因是極其多樣化的,主帥的英明神武只是其中之一。在拉攏人才時,君主可能會搬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的說法,突出強調人才的重要性。但真正的戰爭絕不會這樣簡單。
普通人民群眾讀歷史,主要是抱著聽故事、看段子的心理的。英雄、戰神的故事最吸引人,還可以讓讀者產生代入感。所以,「軍易將難」的說法越來越流行,似乎所有的軍事對抗,就是戰神、兵聖展現天才的舞台。總之,只要你有了個戰神,你的軍事行動就會一馬平川,你的軍隊就會所向披靡。反之,你如果打了敗仗,肯定是因為你的將軍都是狗屎,或者是敵方出了戰神。
用德州撲克打比方,主帥的作用就相當於kicker(邊牌)。我一對Q,你也一對Q,那就來比邊牌吧。如果你是一對A,那無論我邊牌多大,都是一個輸。再如果你是三條、順子,我們之間的差距就更大了,無論我邊牌多強,都是浮雲。我最佳選擇就是fold(棄牌),對應在戰爭里,我的策略就只能是「走為上」。
主帥是邊牌,那啥是主牌呢?後勤。「Amateurs talk about tactics, but professionals study logistics.」
菜鳥們討論戰術,專家們研究後勤。
——— Robert H. Barrow (美國海軍陸戰隊4星上將)「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應歸功於後勤。」 ——— 彭德懷
後勤包括糧草、生活品、醫藥、武器的供應等等,這些是軍隊運行的血液。一方在後勤上佔了優勢,那仗打起來就輕鬆愉快了。
1. 科技樹。
西漢時候,高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就表示漢兵裝備比胡兵先進,可以1個打5個。後來胡人學會了一些漢人的技術,裝備升級了,但漢兵1打3還是沒問題的。
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漢朝時對外戰爭風光,後來卻發生了五胡亂華,遼占燕雲、金滅北宋、蒙滅南宋、滿清統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朝時期胡人的生產力低下,裝備差漢人太多。後來人家學習了漢人的技術,生產力發展了,就越來越難打了。
同樣的,清朝末年開始,我朝一再被洋人吊打,不是因為沒有名將、戰神,實在是科技樹落後太多。現在我朝學習了西方技術,迎頭趕上了,就再也不是「東亞病夫」了。
2. 錢!錢!錢!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孫子兵法》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能打得匈奴哇哇叫,固然和他倆的個人能力分不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漢武帝肯燒錢、有錢燒。。
春,上令大將軍青、票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漠北之戰,為了支持衛青、霍去病的十萬騎兵,漢武帝集結了十四萬馬匹、數十萬步兵運糧,這其中的花費顯然是個天文數字。仗打完後,士兵陣亡數萬,馬匹死亡11萬。沒有這種超大規模的砸錢,衛霍在前線再神功無敵,也只能一籌莫展。然而錢從哪兒來呢?老百姓是跑不了的。
我們後人讀的歷史,都是以帝王將相的視角書寫的,我們也喜歡意淫自己是帝王將相,恨不得天天指揮千軍萬馬開疆擴土,日日大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實際上,戰爭就是瘋狂燒錢加大批死人,老百姓因此負擔沉重,生活困苦。用杜甫的詩句來說,就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漢武帝搞得農民起義遍地,只能發布《罪己詔》;隋煬帝就更悲劇了,直接亡了國。
3. 高素質士兵。
一方的士兵身體強壯、訓練有素,另一方都是老弱病殘、烏合之眾。這樣打起來,勝利的一方真需要什麼「戰神」來領導嗎?高素質士兵怎麼來呢?表面上很簡單,嚴格挑選兵源 + 科學練兵即可。
吳起在魏國選「武卒」,要求能全副武裝、帶三日口糧、半日內跑完百里。
馬隆(西晉)選拔去打鮮卑的士兵,要求能拉三十六鈞弩和四鈞弓。
戚繼光在義烏選兵,不光要身體強壯,還要人老實,好操控。
我當初看到這些故事,覺得這些選兵方法沒什麼高深的啊,為啥就那些少數軍事天才能掌握呢?
有了強壯的士兵,接著就是嚴格訓練了。練兵的竅門自然要高深一些,但也絕不是非天才不可的。《武經七書》里就有不少關於練兵的篇幅,戚繼光也寫過《練兵實紀》,後來的將軍們為什麼不能照葫蘆畫瓢呢?為什麼只有少數軍事天才能練出虎狼之師呢?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選兵、練兵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可難了。它們背後還是那三個字:錢!錢!錢!
吳起、馬隆、戚繼光選兵,條件那麼苛刻,卻能選出幾千部隊,那麼報名參選的至少得上萬吧。這上萬候選人,是被逼著參選的嗎?顯然是自願的。如果是被逼的,他跑步故意慢一點,拉弓故意拉不動,不就很容易被淘汰了嗎?
我們假設,戚繼光招兵的同時,還有個王濟光也在義烏招兵。進了戚家軍,你每天都要艱苦訓練,而在王家軍,你可以好吃懶做。那大多數人會選擇誰呢?誰沒事願意多受罪呢?這種背景下,戚繼光哪來的兵源呢?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想讓眾多素質優秀的士兵加入你的隊伍,接受嚴格的訓練,不拿出足夠的誠意是不行的。吳起的「武卒」們,可以免除全家徭役和租稅;戚家軍獎金豐厚,每殺一個敵人獎30兩,平時訓練也有考核,成績好的拿獎金。換句話說,「虎狼之師」打仗固然厲害,需要的「打賞」也多,君主必須要掏出一大筆錢來維持「虎狼之師」的運作。沒有銀子的支持,任你百鍊鋼,也要退化成繞指柔。
明朝末年,明軍一再被清軍吊打,我們覺得大明實在太悲劇了,人口這麼多,就是出不了「戰神」、「兵聖」,訓練不出一批高戰鬥力部隊。而滿清那邊卻有天佑,努爾哈赤會打仗,死了之後皇太極也會打仗,死了之後多爾袞、豪格居然也會打仗,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其實,你只要仔細看看史料,就知道明軍後勤之渣,根本輪不到和滿清比將軍。最多不過挑選精壯二萬人,就於京營左右陸續建立營房二千間。工部陸續支給器甲車輛材料四十餘萬兩,戶部每年支給糧餉五十餘萬兩。一應軍資得各該衙門逐一應手。臣再求副貳贊畫四五員,博選良將數十員,一面造器,一面練兵,一年之後,庶幾可用。……然臣近商之戶部諸臣,咸言此餉毫無措處,目今通州民兵月給,亦系借用,不可為常,計在工部,亦復不易。而通州先到山西民兵,數僅三千,尚皆露宿。目今天氣漸寒,若非速建營房,將何棲止? ——節選自徐光啟《兵事百不相應疏》
徐光啟說我們應該挑選兩萬精壯,訓練一年,就能硬鋼滿清了。然而需要工部給四十萬銀子,戶部每年給五十餘萬銀子。結果戶部、工部都表示「呵呵」。徐光啟在山西招了三千民兵,來通州報到,結果中央沒撥款蓋營房,讓三千人在大冷天露宿街頭。
可以想像,這三千人的遭遇傳出去,還會有青壯年積極響應大明的招募嗎?到最後「肯遠戍沙場、以頭顱僥倖哉,惟卑田游手無復生活者。」 這種軍隊,去和努爾哈赤、皇太極的部隊交戰,結果還用說嗎?縱使朱元璋復活、戚繼光重生,又能有啥辦法呢?
大明為什麼混到這種田地,說來就話長了,離題太遠,就不展開了。我只想說,讓徐達、常遇春,甚至衛青、霍去病穿越到明末,也無法解決大明的困境。
綜上,名將固然難求,「千軍」真的易得乎?
~~~~~~~~~~~~~~~~~~~~~~~12/6/2016 更新~~~~~~~~~~~~~~~~~~~~~~~~~~~~~~~~~~~~
感謝大家支持!
評論區有人質疑我,總提到國共戰爭。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國軍富得流油,共軍窮得叮噹響,但是共軍將領個個英明神武,國軍將領個個豬頭。真是這樣嗎?這裡推薦2個答案: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在真實的解放戰爭中,運動速度慢、小部隊缺乏戰鬥力的一方正是國軍。為什麼?因為國軍的高級軍官、中下層軍官、和底層士兵的利益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軍閥依靠封建制的管理方式來控制軍隊。在行軍中,士兵缺乏快速行軍的動員和激勵,軍官擔心快速行軍有逃兵(夜行軍尤甚),食物供應也歧視一線單位,再加上各單位的行進難以協調,自然比共軍慢了不少。縱使國軍有再多的戰術奇謀,也無從實施。
……
土改結束後,共產黨政權可以直接核算土地面積和產量,用遠低於國統區的實際稅率獲取更多的糧食。
在徵兵方面,國統區士紳買通官員把持拉壯丁業務,隨意強迫貧民子弟當兵,藉機敲詐中等人家,每次徵兵都會帶來巨大的動蕩。共產黨雖然也要在解放區徵兵,但可以越過地主階層直接清點役齡男子,名額分配公平,不會隨意免除一部分人的服役義務。同時,共產黨政權撥出稅款補償軍屬,要求未徵兵家庭替軍屬耕地,從而大大降低了從軍的成本。在未激起太多不滿的情況下,共產黨用全國1/4的人口為軍隊提供了可靠的兵源。
解放戰爭共產黨憑藉什麼打敗國民黨? - 蘇扶的回答 - 知乎
但是蔣介石兩大決策都沒執行,是什麼原因?主要是國民黨裡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盤算。衛立煌想,蔣介石一貫嫁禍於人,萬一出現問題,他到時候把責任推給我我就完了。傅作義想,我本來是華北人,華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麼?一個地方軍政的長官怎能沒有根基。蔣介石的種種決策都是因為下面的扯皮、推諉不得以實現,所以蔣介石才越來越著急上火。蔣介石在戰略上是有預見性的。
……
我們正史上都說淮海戰役「60萬吃掉80萬」,60萬解放軍吃掉80萬國民黨重兵集團,歷史上可以這麼說,但是賬不能這麼算。淮海戰役是共產黨以少勝多嗎?根本不是,而是我們以壓倒性的人數優勢戰勝了國民黨80萬大軍。國民黨的將領18軍軍長楊伯濤在雙堆集和黃維一塊兒被俘,他被押下戰場,後來他在回憶錄里寫,他看到解放軍的後方到處都是老百姓,有的給解放軍推車,有的給解放軍治傷員,有的給解放軍做飯,他說我們在戰場上哪兒看到過這種場面,國民黨的後勤都是自己辦的,自己拿卡車拉輜重,哪兒有這麼多老百姓來支援戰爭?淮海戰役先後動員的民工220萬人次,加上60萬共產黨的正規軍,你說比國民黨的80萬人數多了多少?
@馬前卒 @蘇扶 引用了你們的答案,如果不同意,我馬上刪除,只保留鏈接。
~~~~~~~~~~~~~~~~~~~~~~~12/7/2016 更新~~~~~~~~~~~~~~~~~~~~~~~~~~~~~~~~~~~~
評論的小夥伴越來越多,我回復也越來越累了~ 就再更一下統一回復一些主流反對意見。
1. 英雄史觀。
我發現持反對意見的小夥伴,基本上都是信奉「英雄史觀」的,那當然是「一將難求」,因為一個大英雄是可以改變歷史、改變世界的。
「英雄史觀"是辯不倒的,能自圓其說的。它可以解釋一切戰爭的勝負、朝代的興衰。
明君賢臣良將出現了,朝代就興旺了;昏君奸臣當道,朝代就衰落了。那些一手把國家推上頂峰、又親手葬送國家的君主(蕭衍、李存勖、李隆基)呢?還是可以解釋,他們前期英明神武,後期老糊塗了唄。
解釋戰爭就更容易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所以六國就是干不過秦國,因為六國人口雖多但是找不到良將啊!而天佑大秦,名臣良將一個接一個,明君更是一個接一個。明末自然也是類似,大明幾千萬人口易得,就是一將難求,反而後金黑山白水是風水寶地,猛將明君扎堆而出。
我信奉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它認為歷史是伴隨著生產力發展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英雄人物只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並不能只手托天,翻雲覆雨。這兩種史觀碰撞起來,可以整出幾十頁的論文,我就不展開了。信奉「英雄史觀」的小夥伴們,我知道駁不倒你們,只希望給你們看看「唯物史觀」的思考方式。
2. 雞湯段子。
評論區里很多人那一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反駁我,證明「戰神」「名將」是可以扭轉後勤劣勢的。可惜,大部分都是一些雞湯、段子。
國共戰爭就是典型,按照著名段子,我共小米加步槍打敗美式裝備的國軍,靠的就是主席、元帥、將軍們的英明神武。我已經引用2個回答反駁了。
真實的「以少勝多」,往往都是有藝術加工的。比如孟良崮戰役,按總兵力看國軍超過40萬,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才20萬,絕對是「以少勝多」。但你仔細看材料,就會發現,國軍雖然人多,但大都逡巡不進。真正的孟良崮戰場上,華野用5個縱隊10萬多兵力猛攻張靈甫74師3萬多兵力,同時還出動了7.6萬隨軍民工,15.4萬二線民工,60萬臨時民工,運送彈藥、糧食和傷員。
古代戰爭的詳細資料較少,「以少勝多」的戰例就更誇張了。然而從一些記錄的夾縫裡,你也能發現,少的那方只是總兵力少,在具體的戰場上,他反而是兵力佔優的。比如很多答案里提到的「張遼800破十萬」就是如此。第一次張遼的800人突擊,是在孫權部隊集結完畢之前。而這次突擊只是打擊了孫權的士氣,離「破」十萬遠著呢。真正被大家吹上天的,是在逍遙津差點活捉孫權。
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凌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
……
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扦權出。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
從甘寧、凌統的傳記可以看出,逍遙津之戰,孫權的十萬大軍大部分已經過河。孫權親自帶著千把人斷後,被張遼突襲了。而合肥守軍有7000人,這次戰鬥很明顯是張遼兵力優勢。「800破十萬"只是段子。
評論區里被推崇備至的拿破崙,在滑鐵盧的時候,就因為33000人沒有及時趕到戰場而慘敗了。以拿破崙之天才,也無法彌補具體戰場上的兵力差距,何況其他人乎?
還有韓信的段子,他帶著一幫新兵蛋子,背水一戰,打敗陳余的正規軍。軍隊素質再差,有了韓信,那都不是事兒!韓信的確說他「驅市人而戰」,靠「置之死地而後生」打敗了陳余。既然「背水一戰」有這麼大效果,為什麼彭城之戰大批漢軍被項羽趕下水淹死了呢?「置之死地」就能後生,為什麼趙括被斷了糧道,軍隊眼看要餓死,卻多次突圍失敗呢?為什麼馬謖被斷了水源,就不能爆發小宇宙「後生」呢?
很明顯,「背水一戰」成功的前提,是韓信軍隊的戰鬥力不比陳余差。在井徑之戰的正面戰場,他的軍隊和陳余的正規軍,能廝殺良久不敗,逼得陳余撤軍。在陳余的大後方,劉邦親自帶著靳歙周緤攻破邯鄲,直逼襄國,讓陳余首尾難顧(謝@大義內興 補充)。
一個個段子朝我扔過來,一個個分析真的很累。只要你用唯物史觀分析史料,就會發現軍隊素質、數量才是制勝關鍵。如何擁有高素質的大量士兵呢?靠的就是後勤,就是錢。
~~~~~~~~~~~~~~~~~~~~~~~12/8/2016 更新~~~~~~~~~~~~~~~~~~~~~~~~~~~~~~~~~~~~
管窺拿破崙
*如果你能看到這裡,我佩服你的耐心。再更一段滿足你!
評論區很多人用拿破崙反駁我。我只想說,你們心中的「軍神」拿破崙,同樣不具備扭轉後勤、國力劣勢的能力。
首先,我非常肯定拿破崙的軍事能力。1799年掌權後,他多次吊打奧地利、沙俄、普魯士,這絕對是軍事天才。然而,這3個國家只是小弟,他們背後有個綜合國力強大的大佬,拿破崙對付的了嗎?
這個大佬就是英國。瓦特1781年改進蒸汽機,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生產力暴漲。她一直在後方用金錢支持奧、俄、普三個小弟和法國打擂台。拿破崙明白,不給英國點顏色,他永無寧日。
要打英國就要越過英倫海峽,於是「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發生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被英國海軍吊打,全軍覆沒,拿破崙從此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努力。
隨後,拿破崙馬上在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身上找回了自信,又想打英國的注意。這次他正是從後勤下手,推行「大陸封鎖」政策,以武力逼迫歐洲大陸的國家不於英國貿易。然而英國商品已經滲透到多個國家內部,這種政策如何能推行呢?
葡萄牙首先表示反對,拿破崙必須殺雞儆猴,在1808年派手下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準備教訓葡萄牙和西班牙,「半島戰爭」開始了。英國直接參与了這場大戰,威靈頓將軍帶著一部分英軍,加上當地葡軍和西軍,和法軍打了6年,讓法軍損失慘重。威靈頓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擁有制海權,保障了源源不斷的後勤可以安全運到里斯本供威靈頓使用。
「半島戰爭」正打著,俄國也不買賬了,開始和英國貿易。拿破崙大怒,在1812年發動俄法戰爭,遠征俄國。這個結局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最著名的段子就是「俄羅斯的冬天打敗了軍神」。我看了就好笑,段子手到底是在誇拿破崙、還是在貶拿破崙呢?
堂堂「軍神」,對地理常識居然能無知到如此地步?不知道俄羅斯冬天冷?相反,拿破崙清楚得很!所以他選擇在1812年夏天出軍,6月24日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他集結了61萬大軍,而俄國邊境只有二十多萬。拿破崙的算盤正是速戰速決,在入冬前攻入莫斯科,讓俄國投降。
面對兵力優勢、裝備優勢、主帥優勢的法軍,俄國採取了「焦土戰略」。這種戰略發揮了俄軍唯一的優勢,就是後勤。作為進攻方,面對一片焦土,後勤只能從大後方運到前線。推進得越遠,後勤壓力就越大,行軍速度也越來越慢。拿破崙的「速戰速決」計劃成了泡影,9月才推進到莫斯科附近的博羅金諾村。接下來的戰鬥拿破崙贏了,但俄國把「焦土」貫徹到底,直接將莫斯科也燒了。佔領了一座空城的拿破崙知道自己不行了,向俄國表示停戰。俄國非常明白拿破崙的處境,壓根不搭理他。
最後,拿破崙在寒冬10月19日開始撤退,士兵飽受嚴寒之苦,撤回華沙時60萬大軍只剩不到6萬人。軍神的輝煌到此為止了。
可見,拿破崙之天才,也無力扭轉國力的劣勢,打敗英國;更在兵力、裝備都佔優時,無力戰勝後勤的困難。這個千軍,如果是紂王驅使的奴隸,如果是大宋養的家豬禁軍,如果是國民黨拉來的壯丁,自然易得,然而也因此難以勝仗,其肉食者不謀不察,反而感嘆沒有名將導致失敗,似乎天上掉下個諸葛亮就贏定了似得。
在某些人眼裡,士兵不是活生生的人,是田裡山裡捉來的野怪,漫山遍野都是,自然千軍易得。
然而這千軍被抽鞭子驅使,被當賊一樣防著,同時還指望他們給自己賣命,便有一二名將又能怎樣呢。
節選自《明朝那些事兒》第一卷《名將是怎樣煉成的》
很多人都羨慕名將的風采,也很想體會一下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感覺,所以軍事論壇里往往人滿為患,很多軍事迷都恨自己沒有出生在金戈鐵馬的年代。
但實際情況是,歷史上的名將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的都是類似三國志遊戲裡面的小兵,上陣不久就被殺死。而且名將絕不是那麼容易煉成的。
在成為名將的道路上,我們要經歷六個坎坷,讓我們以六個年級來標明他們,只有戰勝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個年級。當然,有些天才同學不需要經過這六個年級,生下來就會打仗,也是有的,不過極少,我們可以忽略。
好了,名將學校開學了,第一個年級要學習的是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必須要學習一些經典的理論知識,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等,只有在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後,你才能跨入下一個年級,但這個年紀有一個很特殊的規定,因為有些同學家裡窮,買不起書本,所以他們只能在實戰中去學習這些理論。他們之中的優秀代表就是李雲龍同學。
我們還是和大多數同學一起,來看看第二個年級要學習些什麼,第二個年級學習的內容是實戰。這是極為重要的,那些理論中學習的優秀者如果不能過這一關,他們就將被授予一個光榮的稱號——紙上談兵,這個稱號的第一個獲得者是趙括同學,授予者是二年級的年級主任趙奢。
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實戰如此重要,這是因為雖然軍事理論都是高年級的學長們經驗總結,但由於他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情況和現狀是不完全一樣的,在實戰中,如果照搬是要吃大虧的。趙括同學就是沒有學好,才不能畢業的。
作為一個學員,想成為名將,一般都是從小兵干起,當然除了高幹子弟外,比如趙括同學,由於年級主任趙奢是他父親,所以他一開始就是大將,這是不妥當的。
因為只有戰場才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名將,他必須親手持刀去追擊敵人,見識戰場的慘烈,明白人被刀砍是要死的,了解你不殺我,我就殺你這條戰場上永不過時的真理,知道所謂打仗就是以性命相搏,他們才會明白什麼是戰場,什麼是實戰。
大多數學員會在這一關被淘汰,他們會改行,一生當一個軍事票友,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而留存下來的那些學員,在殘酷的實戰中逐漸了解了戰爭的規律,開始真正走上名將之路。
好了,我們帶領剩下的學員來到三年級,三年級要學習的是冷酷。成為一個名將,就必須和仁慈、溫和之類的名詞說再見,他必須心如鐵石,冷酷無情,當然歷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將,但請大家注意,他們的仁是對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對敵人他們比誰都冷酷。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冷酷不是殘忍,不是殺戮無辜的老百姓,而是堅忍,比如你的一個很好的朋友觸犯了軍紀,但你為了執行軍紀,一定要殺了他,只有這樣,你才能控制軍隊,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親人,你也要這樣做。
四年級要學習的是理智,這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作為普通人,生活中會被許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緒,比如買彩票中個二等獎幾百塊,你也會高興半天,要是炒股票賺了大錢,就更不用說了。那麼如果你玩的遊戲是以人命為賭注呢?你會有何反應。
當你在極度緊張的環境中與敵人僵持了很長時間,突然敵人退卻了,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激動,先判斷形勢再去追擊嗎?當你抵擋不住敵人的進攻,全軍即將崩潰時,你能及時冷靜下來,發現敵人的弱點嗎?
是的,這太難了,我們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動,而我們的學員們就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智,在任何時候都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同賽車一樣,賽車是一項激情四射的運動,然而車手卻必須保持絕對的冷靜。
這就是四年級學員要做到的,能過這一關的人,已經很少了,剩下的精英們,我們繼續前進!
五年級是最重要的一個年級,在這個年級里,學員們要學習的是判斷。
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徵,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著你拿注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問題,他會問伍長,伍長會問百戶,百戶會問千戶,千戶問指揮,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們能否活下來就看你的了!
兵法之所以奇妙,關鍵在於一個變字,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戰場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你拿注意,在你身邊也許有一大群參謀,但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一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
如果你能從那變化莫測的世界中,發現其中的奧妙,並就此做出正確的決斷,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具備了名將最主要的素質。但是還有一關是你必須通過的,只有過了這一關,你才是真正的名將。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年級,這個年級我們要學習的是堅強。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內容,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不過安慰自己而已,打了敗仗,死幾萬人,你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嗎,你怎麼去面對那些士兵的家人,怎麼有臉去見將指揮權交給你的上級?那是幾萬人命,不是幾萬隻雞!
然而你的選擇只能是堅強,即使你屢戰屢敗,但必須屢敗屢戰!我們可以想像,當你數次敗在同一個人手下時,你會畏懼這個人,所謂的恐某症就是這麼來的,即使你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不能戰勝自己的軟弱,還是不能成為名將的。
而那些最優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去挑戰那個多次戰勝自己的人,這才是堅強!
當你具備了以上所有條件後,你就成為了真正的名將,但還有一點,是你必須具備的,那就是運氣。
說起來似乎有點滑稽,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準就在你萬事俱備,準備大展身手時,一支冷箭射來,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竇娥還冤,你的一切抱負和能力都無法展現了。戰史上只會這樣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戰場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體情況不詳。
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在這變化無窮的戰場上,要想成為真正的軍神,你必須在一次次的殘殺中倖存下來,看著周圍的人死去,忍受無盡的痛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努力獲取那不為人知的奧秘和規律,經歷無數次失敗,有勇氣從無數士兵的屍體上站立起來,去打敗對手。
這才是真正的名將之路,一條痛苦、孤獨、血腥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終點,光榮和勝利就會在那裡等待著你。
無論是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還是後來的戚繼光、袁崇煥都是這樣的名將,他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成長經歷而驕傲和自豪。
所以當不成名將的各位學員,你們完全不必為此而悲傷失望,因為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幹的,甚至可以說,不是人能幹的,諸位普通學員,還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樂的生活。
實名反對目前的最高票答案,此人一看就沒研究過戰爭。他對戰爭的理解很明顯只停留在武俠小說裡面誰厲害就能單挑千軍的水平上,或者就是看多了美式個人英雄主義電影。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各單位的協調配合能否發揮最大戰力,取決於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而決定這一切的只能是將領。士兵訓練有素,也要看在誰手裡。軍隊是一桿槍,但怎麼使用它則是指揮官的事。優秀的指揮官一定能把最差的武器用出最大威力,但一個低劣的人一定能把英雄級武器打成過家家。軍隊能否發揮水平,除過後勤保障和接受的訓練,最關鍵還是在於決策者。
相同的人在KMT手裡和在CCP手裡是截然不同的,在岳飛手裡和在張俊手裡更是有質的不同。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話再正確不過。指揮、調度、鼓舞士氣、攻守的選擇、決定突破點,這些是戰場勝負的關鍵,士兵個人有多勇敢多能打,也要在一個運行良好的團隊里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用評論區的話來說,優秀的將領可以建立起一個流暢穩定高效的體系並使其釋放出巨大能量,低劣者可能不但不能使體系發揮應有作用反而會拆解破壞體系。在戰場上沒有一個可靠而且有指揮才能的將領,每個士兵都跟斯巴達勇士一樣都不能把敵人怎樣。相反,一個勇敢智慧的將領,卻能夠把一群農民武裝成最可怕最無畏的戰士。據我所知,沒有好的戰略戰術層面的配合,敵方對己方個體的傷害將會以幾何倍數增大。用最通俗的話來講,戰爭是一群人的事,在戰鬥中,必須有最優秀的配合,輔以高效正確的指揮,才能贏得勝利,說到底決定一切的是指揮官。優秀的指揮官可以把不優秀的士兵帶向勝利,但愚蠢的將軍一定能把最精銳的戰士送進墳墓。土木堡的明軍真的不比蒙古軍在戰鬥力上差。
先填個坑,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可以說的,以後有時間我會慢慢補充。在現代,優秀的員工好找優秀的CEO難求這是真的么?很明顯,是的→_→
下一個問題,用孫子兵法的話來回答,將者,智信仁勇嚴…能做出正確決斷,能秉公辦事,能善待下屬,能激勵士氣承擔責任不諉過,有威嚴能讓下屬信服…
最後一個問題,經驗加天分…你說蒙古鐵木真他們學過什麼軍事理論知識?我是不大相信的…張遼+800士兵>渣權+10萬士兵
張遼>渣權+9.92萬士兵
實名反對高票答案。答主強行分割了主帥與後勤的關係,認為主帥的作用僅僅是兵法和武勇,這種想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淘汰了.
論據1:三國演義知名度很高,草船借箭後諸葛亮對魯肅說,為帥者不知天文地理排兵布陣,兒戲也.關鍵在後面一句,請大都督專心抗曹,不要算計自家友軍(大概這意思)。看似簡單,實際暗示古人除了對客觀條件的重視外,還對友軍,下屬等人和條件有深入的理解.
如果小說不足為憑,看史實。案例2:童貫北伐,當時的殘遼只剩河北,對比宋軍在武備,人數,包括兵團的軍事素養上都是遼劣勢,然而童貫沒有壓服中層軍官的威望,導致慘敗。同樣長平之戰的紙上談兵,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都是雙方軍事力量懸殊但是領導人逆轉的典型案例.
論據3:明朝倭寇之患.理論上這個不是傳統意義的戰爭而是治安管理問題,但實際的解決靠的是胡宗憲的擒王策略(就是招安)和戚繼光的特種兵策略.但是胡宗憲武備比戚繼光強但是找不著倭寇(獅子抓蝴蝶),最終還是靠品牌效應(招安).而戚繼光的武備其實很差,只是兵源優良士氣高昂,加上戚繼光個人威望高,所以贏的不是武力而是聽話.
最後什麼韓信啊,朱棣啊,于謙啊之類的就不說了,說多了都欺負人.
這個得看具體情況
在古代,各方面的科學都不發達,戰爭科學這種極端複雜的藝術根本就無法習得,很多情況下就是看所謂的「眼力」(約米尼語),一個不世出的天才將領,真的可以做到以少勝多,像亞歷山大,漢尼拔,韓信那種
但到了近代,戰爭的規律逐漸摸清,起決定性因素的是裝備,人數,打仗這種東西完全就是人多打人少,大槍打小槍,拿破崙牛吧,但你去看他的每一場成功的會戰,幾乎都是以多打少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第三次反法聯盟成立時,反法聯盟總兵力35萬,法國兵力33萬,加上法國處於內線作戰,法國總是能在會戰前集中更多的兵力
現代戰爭中,將軍已經起不了像古代那樣的作用了,在古代,殺個將軍幾乎可以影響一個帝國的興衰,但現在,別說殺個將軍,你總統不想幹了大把多人讓你滾
沒有亞歷山大,就沒有亞歷山大帝國,沒有漢尼拔,羅馬不知道要擴張到哪裡去了。但沒有朱可夫,沒有巴頓,沒有麥克阿瑟,沒有曼施坦因,結果依然還是那樣。
順便說下,二十世紀以來,科學家對於軍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真的可以達到一個人影響一場戰爭,一支軍隊,這在以前完全無法想像的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古代的兵有許多構成,原來是強制青壯年必須服兵役,後有募兵制,又有花錢的徵兵,又有抓壯丁,不一而足。
要帶兵,就必須要有會訓練會打仗的將軍,很可惜,將軍和士族一樣,都是家傳的,因為兵書兵法禁止刊行,接觸到的人就極有限,最後優秀的人就不容易出現。
現代社會分工極細,訓練、兵器打造、戰前準備、戰略布署都有不同機構、部門協調進行,古代的條件比現在差得極遠,一個出色的武將往往能夠改變戰爭的走向。
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看待古人,偏差肯定是很大。
姜子牙的六韜,孫子孫臏的兵書,諸葛亮文集都對武將有明確的標準,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千軍易得,只要有糧有錢,招兵的確不是難事。一將難求,要找到能帶兵打勝仗的人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不對,用不「不容易」這個詞太溫柔,一個出色的武將真的是萬金難求。
為什麼?
戰爭伴隨著死亡,一個出色的武將成長需要許多苛刻的條件,許多人可能讀過兵書但沒有歷練然後第一場戰爭失敗就死了,比如趙括,戰敗對己方損失極大,從人口物質戰略地域都會產生致命的影響。
孫子兵法有雲,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一個人能經過生死洗禮成長為不敗的將軍,這時候已經不是價格能衡量的。
有錢有科技就能打好仗嗎?北宋表示呵呵呵,論科技我沒怕過誰,論打仗逃跑我也沒怕過誰。
家裡姥爺這邊都是當兵的,也都比大頭兵稍微高級那麼一點點,結合著我所了解的情況聊一聊。
豎起招兵旗,總有吃糧人,這話放在什麼時候都不錯。只要打仗,那麼國內生產水平降低,財產大量集中於國家掌控之下,貧困人口會直線上升。招兵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很多人高估了軍隊數量的作用,怎麼說那,單純比數量一點意義都沒有。
戰爭第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是逃兵,古代軍法這個東西講真,就那麼回事兒。古代沒有全國聯網身份證,找個地方一呆誰知道你是逃兵還是逃荒?很多人說逃兵砍頭啊,額,砍毛線啊,知道自己上前線行軍路上隨便在附近有人煙的地方找個旮旯一窩,沒人看見還好,有人看見,大家就一起跑路。歷史上很多新組建的軍隊出發一萬,到達幾千,上了戰場就投降的例子數不勝數。
第二就是腐敗問題,空餉這玩意兒在哪都一樣肯定是有的,但之前看歷史書看到過一段很恐怖的東西,行軍路上有人餓死。糧食這個東西在戰爭年代永遠是比黃金還好使的硬通貨,將領想貪,他甚至會縱容士兵逃亡,不上報,到了戰場上,投降唄。
第三就是訓練問題,訓練這個東西我最懂,想練好怎麼都得吃苦,沒人願意怎麼辦那?畫大餅,獎勵,這些都好說,什麼時候給,怎麼給,是一門學問。給多了,一是沒人手二是手底下人都會變成喂不飽的狼崽子。講道理,灌輸愛國思想?別鬧了,古代當兵的基本就有兩種人,地痞無賴,活不下去的底層人民。你給他們講思想境界遠遠不如給頓飽飯來的實在。安撫不好會發生什麼?跑路唄。
有人會說有種東西叫做家人握在手裡啊,但是你得考慮一個問題,軍隊基層真正有權利說話的實際上是兵痞,這些人才是影響一隻小部隊走勢的關鍵。這些人通常本來就是地痞,哪裡有人給你威脅?老百姓腦袋就是活不下去別再褲腰帶上混口飯吃。
類似的東西很多,但是帶好士兵,帶到前線是不是就有用那?未必。能搞定這些事情的人很多,聽話的就未必多了。說白了所謂的軍隊就是帥管的住將將管的住兵,一級出問題就完蛋。這些人就是今天企業中層幹部,本事再大你也得敢用。中層幹部是什麼?互聯網普及之前他們就是企業的骨架,最寶貴的一群人。他們需要有忠誠度,有本事,還需要有執行力。軍隊裡面還要多一條,不怕死。
這之上,你才能去談配合問題,戰術問題。將的工作做不好,難道要主帥自己帶著個把親兵跑去擺一字長蛇陣?那還不如叫幾人短蛇陣。
如果沒有這些將領頂著,科技再高,後勤做得再好,那話怎麼說來著?沒有槍,沒有炮,蔣委員長給我們造。北宋為什麼被滅了?各種原因都有,最核心的就是他們實際上在跟自己打仗。金軍裝備著北宋的武器,吃著北宋的輜重,打北宋的軍隊。北宋軍隊還一直投降,這個仗還怎麼打?推薦樓主玩一個系列遊戲——
光榮《三國志》系列。
…………
當你分別用阿斗和關羽帶相同士兵去攻城,就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當你發現只要有錢有糧點兩下滑鼠就能招到一群士兵,用再多錢,再多寶物都勾搭不來孫權身邊的周瑜,就知道了兵與將的區別(其實也是人與人的區別)。
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
就複雜度和難度來看,千軍更難。
但是如果從人大體上還算能精確掌握,也就是可控來看。
好將軍是最難的上限。
換句話說,千軍這個東西人類太不可控了,你不知道怎麼是更好的制度更好的方法,你也許有了不錯的千軍,結果突然對面老毛用現代制度了,你就GG了。
所以實際上千軍易得,但是鬼知道千軍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想不明白,即便是硬抓來也想不明白,只能稍微想想。
而將軍的話,人類對於個體還是比較了解的。
也就是千軍得了就得了,沒得就沒得,得了我也不一定知道下回還能不能得……但是將軍么……還可以試試,實在不行賭一把,那種還算有潛力的窮癟三說不定去一趟夜總會就跟我混了呢?
說這話的都是已經擁有千軍的人。
就好比有錢人說,哎呀有錢真苦惱,心累。
古代名言都是有語境的。
比如「傷官見官,為禍百端」,意思是身弱時,同時遇到傷官與官,一克一耗,自然諸事不順。沈孝瞻不審查語境,他的真詮當然不通真義。
再看這句,語境是手裡有隊伍,但缺少犀利幹將的情況。脫離語境理解古語,發現不了真意。
有勇氣不怕死 十中取一
有謀略不亂死 十中取一
束身自律不貪財好色 十中取一
脾氣對頭上級能駕馭 百中取一
古代對將的要求是很高的。高級的軍事領導人,簡單就是全能型超人。
首先要武力驚人。一個將,一挑十個小兵應該是起碼做到的。要是你打幾個普通小兵都打不贏,誰 TMD 聽你領導啊。
勇氣過人,還要命大。你可以看一些冷兵器的片子,很多時候將領要衝在最前面的。比如指環王什麼的。這時候將領率先衝鋒,還要能活下來,要是死了,這個軍隊馬上就散架了。說明將領不僅僅戰力驚人,而且要命大,運氣好。
這個運氣好,也就是「天助我也」,這種迷信在古代也是很重要的。天都幫你了,士兵能不聽你嗎?
體力方面好了不夠。腦子還得要好。智力情商雙優秀。你想想,張飛是當不了軍事領袖的,雖然他有很好的武力值。
能當軍事領袖的,需要有戰略眼光。能看大局面,懂政治。沒有戰略眼光,將領成不了大事。
大的眼光好不夠,還要細心,還要懂陰謀,能想得出一些陰謀詭計什麼的。你看三國裡面,很多時候就像中國人打麻將一樣,你坑我 我坑你,拼的就是詭計。
這類似於下圍棋,要有大局觀,也要擅於中盤戰,還要能官子,一分一目的小地方也要贏。也要能照顧到。
這就是智商情商雙高。
然後還要能管理,有很強的管理能力。雖然軍隊的管理簡單粗暴,不服從殺頭,但不是光靠槍管子來做管理的。拉攏人心,激勵士氣,都很重要。
有沒有好的中層軍官為你服務,就看你個人魅力,情商高不高了。
整個軍隊能不能為你賣命,靠的也是「以情服人」。所以軍官往往演講能力,煽情能力也很重要。古羅馬的領袖對儀錶長相口才要求都很高。比如凱撒,軍事 力強戰無不勝,口才還超好,一方面政治上要征服那些元老院的老傢伙,打仗時候演講還要激勵士兵賣命。
《勇敢的心》什麼的電影裡面,都有成功的戰前演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作者王昌齡 (698— 756)
而一般認為飛將指的就是李廣(?-前119年)
王昌齡寫這首詩時候,李廣已經死了八百多年。
而王昌齡依然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說明八百年的時間裡,無數英雄沒有一個可以比得上李廣。
小兵都是從基地自動生成的,英雄可是要自己用金幣購買的好嗎!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一坨屎夾十塊土司好吃過一塊土司夾10坨屎
——拿破崙
推薦閱讀:
※區域在高端人才擇業時重要性?
※戰國時魏國為何會流失那麼多人才?
※你會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為什麼?
※寒門易出貴子還是寒門難出貴子?
※為什麼三國後期人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