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越差,重組的可能性越高?
自我感覺可能是為了注入優質資產,提升公司業績,提升股價。但是為什麼要提升公司股價呢?按理管理層的任務就是提高公司股價,但還是覺得哪裡說不通。如果注入之前就是優質資產,那母公司繼續拿著就好了,注入上市子公司後資產還是那個資產,對於合併後的公司來講並沒有什麼變化啊。
2015.04.27更新了「雙主業」的相關內容,與公眾號發文保持一致。
=====================================================
好問題,不妨稍微拓展一下進行闡述,即:為什麼績差股會需要重組來提振股價,而且還往往奏效?
一、所謂的「殼資源」
一般而言,股價的短期走勢是由供需主導的,而長期走勢由公司的業績主導。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業務老舊且連年虧損,按理說這種公司早就該成為仙股,股票價格和成交量瀕臨退市。但在中國,新手會驚訝地發現績差股,尤其是*ST的股票最初會不斷下跌,但最終穩定在某個市值範圍內,任業績各種巨虧就是跌不下去。實際上這就是由於上市公司平台這種稀缺資源,俗稱「殼」的價值高於公司商業價值的一種反映。
反過來說,當一家上市公司主業面臨困境,難有起色甚至連年虧損的時候,不論是脫困的需求還是將殼資源利用到底的需求,都會需要對公司業務進行重組。在國際新聞中常看到的重組包括裁員、削減產品/服務、關閉分支機構等都屬於跨國大公司的範疇。對於一家中小型上市公司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家具有較好利潤和成長性的新業務非上市公司,通過換股的方式將其併入上市公司合併報表範疇,如果徹底一點就乾脆把老業務置出變成一家全新的上市公司。前者有時勉強可以叫做「多元化經營」,而後者往往就是借殼上市了。由於優質資產的注入,上市公司範疇的未來業績就不再那麼慘淡了。
二、簡單算一筆賬
假想一家上市公司A,公布連續虧損兩年的財報後*ST戴帽,股價一陣大跌,最後橫盤的時候股本5億股,股價平均在4元,靜態每股收益-0.05元/股,我們可以粗略認為殼的價值不超過20億元。
如果這個時候以15倍的市盈率對價注入一個同期2億凈利潤的公司B,B屬於新興行業,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市盈率如果在45倍,那麼B的作價是30億元,假設公司就按4元/股的對價增發股票,那麼新增7.5億股本,新公司的總股本達到12.5億元。B的原股東獲得上市公司60%股權,而A的所有原股東合計持有比例變為40%。那麼B就獲得了上市公司A的控制權,可以認為是B進行了借殼上市。
對上市公司來說,新注入B的實際價值是2億*45倍=90億,如果加上殼的價值20億,可以預期上市公司市值上限在110億元左右。。因而110億*40%=44億,而A公司原股東持有的總市值才20億,增值了110%。那麼理所當然地,公司的股價也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N連板不是夢。
(此處的計算過程僅僅幫助理解,具體會計處理和估計方法可能與實際有出入)
同時,會發現資產注入的時候,非上市公司的估值和上市公司的估值有著很大差別。即便是同一控制下左口袋裝到右口袋,非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一般是每股凈資產衡量的,而上市公司則會變為市值,相比每股凈資產往往可以增值幾倍到幾十倍不等(市凈率)。這就是流動性帶來的巨大價值,即所謂的流動性套利。
多麼巨大的誘惑!而之所以B會讓A公司股東得到這麼多利益,是因為上市公司平台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來自於IPO的嚴格監管和曠日持久的申報和等待。另一方面,由於殼本身具有價值,上市公司股東千方百計會以各種關聯交易、政府補貼等形式維持上市地位。而當具有合理出價出現時,A和B一拍即合。
三、註冊制陰影下的求生
由於退市制度的不健全,哪怕一些已經淪為空殼的上市公司,每三年扔進去千把萬,公司又盈利了,就*ST摘帽,進入下一個循環。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繼續悠哉地尋找買殼方。退市制度過於寬鬆,漏洞過多,是導致殼資源可以穩定存在。當然近幾年,這方面也得到了一些進步。而如果真正的註冊制真正實現了,退市變得非常容易觸發,上市也不再那麼難,那麼上市公司的殼不再那麼值錢了,自然這種怪像就消失了。
註冊制的威脅也會使得一些已經處於夕陽期,甚至成為殼的上市公司加緊併購的步驟,有時不一定會發生控制權的轉移,也不一定會將舊有業務置出,這就是市場上所謂的「雙主業」,往往是一個傳統產業搭配一個關聯性不高,但是屬於輕資產或者熱門行業的行業。所以常常會看到一些比較聳人聽聞的諸如化工企業併購遊戲公司,機械製造企業跨界影視等。
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對於未來的上市公司表現至關重要。很多上面提到這種跨度極大的併購對於原有的管理層都會構成至少以下挑戰:
(1)舊團隊如何與新業務團隊分工、協調、配合;
(2)未來雙主業的戰略資源傾斜程度,甚至是否可能擇機捨棄舊主業變為單主業;
(3)如何通過合理的機制使得新主業團隊能夠為公司長遠發展持續貢獻才智,而不是在完成對賭業績後走人;
因而我們會看到很多傳統產業併購一些熱門行業的企業,對賭業績都非常漂亮、股價大幅攀升,但可能存在上述的隱憂。如果在其後未能達成對賭業績,甚至業務整合出現嚴重問題,將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在註冊制和嚴厲退市制度夾擊下走向衰落,更不要說那些只為一把拉升套現走人的類型了。
但不管怎麼樣,目前的併購熱潮都是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的理性決定,如果傳統產業在轉型過程中成功一小部分,對於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是利大於弊的。
本文由止水資訊(微信公眾號「zhishuiinfo」)作者撰寫,止水資訊為讀者提供免費的財經評論、企業的免費法務、財務及投融資諮詢,詳情請參見免費服務協議。本文可以在保持標題、署名、正文以及公眾號信息的前提下自由轉載,但如違反約定,我們將全力維護自身權益。
http://weixin.qq.com/r/oUhBWQ3EUFAvrUk69x2z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的這個說法,更多是從普通個人投資者的角度去說的,我試著談談原因。
1. 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在中國,上市公司的數量相對是很少的。普通的企業融資渠道少,地位也差一些。而上市公司融資渠道多,成本還低,同時上市公司的光環能帶來很多附加的好處,比如政府的重視,相對更好的經營環境。因此,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大都是不願意放棄這個平台的,當地政府也不願輕易放棄。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經營不善,為了保住這個寶貴的殼,企業老闆和政府都會有極強的動力,這時候由於內生髮展已經乏力了,外源性的併購重組就是最方便最快的改善業績方式。
2. 利益驅動。A股的投資者結構和市場本身的不成熟,導致了投資者往往僅看重短期利益,熱衷於短線炒作,投機心態重。因此重組帶來的業績預期會很快反映到上市公司的股價上。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重組拉抬股價,獲得利益,同時小股民也獲益。
3. 實體經濟困難。由於IPO審核的偏好,製造業等傳統行業容易上市,因此數量也最多。然而近年來由於實體經濟不景氣,傳統行業舉步維艱,因此通過收購同行業上下游企業維持上市公司發展,或者收購新興行業如遊戲影視互聯網轉型發展或製造噱頭,本質上都反映了實體經濟下行,資本不願投向實體經濟的現狀。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先來看看重組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意義。
一、資產重組的概念
資產重組是指企業改組為上市公司時將原企業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合理劃分和結構調整,經過合併、分立等方式,將企業資產和組織重新組合和設置。
狹義的資產重組僅僅指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的劃分和重組,廣義的資產重組還包括企業機構和人員的設置與重組、業務機構和管理體制的調整。目前所指的資產重組一般都是指廣義的資產重組。
二、為何要進行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是企業資產優化組合、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必然選擇。一般而言,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可以壯大自身實力,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可以實現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可以實現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使國有資本的行業分布更為合理。
2.與新建一個企業相比,企業重組可以減少資本支出。
3.與企業自身積累相比,企業重組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實現生產集中化和經營規模化。
4.有利於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優勢產品,淘汰劣勢產品,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
5.有利於減少同一產品行業內的過度競爭,提高產業組織效率。
三、談談我國目前嚴重過剩的產業如何改革
我國的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是嚴重過剩的,是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的。而改革的途徑無非兩個,一個是把過剩產能轉移到不過剩的國家和地區去,這種做法英美等歐美國家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曾經動用武力做過;二是讓過剩產能解散,自身自滅。
就中國目前的大局而言,第二種做法並不可取,中國必須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以消化仍然在增長的人口,強行關閉過剩產能,這些行業中國企佔據大半部分,一旦強行關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傷害無法估量。
因此中國能選擇的只能是第一種辦法,一是把過剩產能轉移到尚未過剩的國家和地區去!二是同時通過行業調控,逼迫小型高耗能的落後小企業自然淘汰。為了實現上述兩點,就必須進行「一帶一路建設」和「供給側改革」,兼并重組無疑是實現這兩個目標的不二選擇。
一帶一路建設路途艱險,必須需要巨艦出航,只有大型國有企業才有能力和能量闖出去,並且帶動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同時在國內實行行業重組和整合,也只能用併購重組的方式來進行,適當提高國內重點行業和新興行業的集中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實現國內的行業整合,在各個行業形成數家具備強大實力的大型巨型企業,才能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的走出去!
目前對於中國而言,部分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產業集中已經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現代巨型企業才能參與國際競爭,才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持。同時,通過行業的整合和兼并,能夠在國內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和高能耗技術落後的小型企業,實現中國經濟的結構改良。這就是中國企業目前改革的邏輯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改革的邏輯。
所以說一家公司如果產能嚴重過剩,要麼被市場給擠出去,要麼就只能進行重組來調整結構,重新獲取自己的競爭力。
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說的很對了。其實這樣的公司並無多大價值。重組也無價值。關鍵在於他是一個上市公司。
過去這樣借殼上市相對簡單,現在已經一模一樣了。但是相對來說比排隊要快點。所以就有一些殼待價而沽。
錯了請指正。
一個妹子長得不咋滴,但是還想嫁的好一點的人家。。那她必須各種打扮,甚至整容~
不知道題主說的「可能性越大」是參考的什麼現象或數據,
暫理解為「業績差的上市公司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重組案例」?
我認為是資本市場的運作,
1是業績不好的公司相對「便宜」,可以被用於借殼上市,即通過重組間接讓優質資產上市;
2是上市公司要對股東負責,如果控股股東當中有投資機構的話,為了保障投資的順利退出,必須通過資產注入等方式保障股價,甚至可能公司上市前簽有對賭。
如同物種豐富度越低,生態環境抵抗力穩定性越差而恢復力穩定性卻越高。
要是不重組,不是坐等退市嗎,肯定要重組的呀,
推薦閱讀:
※一家公司被收購的原因都有哪些?
※什麼是國際併購交易中的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在國際併購交易中談判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需要注意些什麼?
※拜耳為什麼要收購孟山都?對農化行業會帶來哪些影響?
※為什麼說槓桿收購 (LBO) 是併購這座皇冠上的明珠?有何吸引人之處?
※如何看待「58 同城收購中華英才網後大裁員,續簽的僅有基層員工,不簽經理和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