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 穩定工作和創業之間如何抉擇?

畢業後在 BAT 工作四年,目前已經成為業務的技術核心,前 mentor 邀請加入智能家居創業(十人團隊),目前個人資產 60w + 30w 股票,有房貸已婚,辭職後直接損失為3年內將歸屬的 60w 左右的股票。

目前 level 屬於基層炮灰進階中層階段,還未帶人,前幾年工作均比較順利,今年預計無法升級成功,主管許諾幹得好下年有望升級,但仍未滿足自己的預期,因為有升職比我快的員工,且今年團隊近況略有坎坷,但努力一把局面還是可以扭轉的。且團隊內還有需要我主導的項目,項目如果成功可以極大改善小團隊狀況。

現在因為各種個人因素迭加,工作有些倦怠和拖延,如對工作內容興趣不算特濃,對工作中各種調整和雞毛蒜皮的事情弄煩了。而該創業項目反而個人興趣更濃厚,考慮換個環境是不是能倒逼自己有所改變,繼續積極拼搏。

但創業的主要動機還是金錢的誘惑,婚後希望生兩個小孩 + 財務自由,似乎創業能更快速達成希望,況且再過幾年就打算要小孩了,那時更穩定就不一定能夠再有勇氣跳出去創業。所以考慮趁年輕,無論成敗燃燒一把,請各位大牛指點如何抉擇。


讓我簡要的歸納一下題主提問時情況:
1.在BAT工作3-5年,有一定的能力,但同時也碰到上升的瓶頸,短期之內升職機會不大,獲得公司授予的60W+的期權。
2.外面有財務方面誘惑,去投身智能家居領域的創業,看起來可以更快的實現財務自由。
3.糾結的點在於不知道是否值得放棄在BAT的職位+期權,去換智能家居領域創業公司未來的超額收益+職業發展空間。

雖然現在距離題主提出問題已經過去近1年時間,但在我看來正是回答題主問題的最好時機。
因為我相信不論那一年,都不缺少想要從BAT出來投身互聯網創業浪潮的同學,題主的這個問題,特別符合他們的心聲。

2016年一年稱得上是互聯網行業的寒冬,不少公司倒閉,資本遇冷。
我在騰訊雲佈道師團隊近3個月面試了大概30多位技術骨幹、總監、CTO等技術大牛,簡單講幾個故事,也許對於題主和未來更多糾結的同學會有所啟發。

1.行業層面的坑,不要進入你不了解的領域。
某創業公司CTO A合夥和朋友開創了IT工作室,從最早接外包項目開發開始,也做微博的第三方應用開發,之後做微信生態的應用開發,公司一度發展不錯,達到過100多人的規模,他自己的頭銜也從項目經理、技術總監一直升到公司CTO,但是前段時間和他聊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從原公司離職了,仔細一問,才知道是公司的業務發展進入瓶頸期,投資人也喪失了耐心。

他做為公司CTO也感覺到意興闌珊,發展不大,所以就離職了。
經過他自己的反思,這次的失敗更多還是自己對於行業和技術的趨勢看得不夠明確,所以才會導致選擇的領域發展後繼乏力。
他下一步的考慮正是在BAT這類大的互聯網公司求職,好進一步看清中國互聯網領域的格局。

2.傳統行業的老闆,坑你沒商量
創業公司CTO B,來面試的時候正在一家O2O公司當CTO,但他們這家做火鍋外賣為主的O2O企業,IT團隊連CTO+美工一起3個人。
是的,你沒看錯。
也就是說,除了CTO,只有1個程序員。
B和我親口說的是,現在的這個老闆傳統行業出身,更看重資源和渠道。
對IT的看法就是變魔術的,有什麼技術上的事,一句話「你是CTO,你得搞定」
談到招人和IT服務領域的機會,就是「我不懂,我們現在資源有限」
所以CTO B同學,也就來騰訊雲面試了不是?

3.小心執行的坑,這裡坑死了太多硬體公司。
題主15年開始考慮進入智能家居或者是智能硬體相關行業,然而我們現在看來16年上半年正是大量智能領域公司批量倒閉的時間段。
就我的了解BAT里做硬體的團隊人數相對都比較少,而且很少有發展成為核心業務的,如果題主在BAT里從事的業務和供應鏈+硬體完全無關,執行這裡的坑隨便一個就能把你坑死。

有一家朋友的公司合伙人C和D分別來自百度和華為,華為的這個哥們號稱做了10年供應鏈,結果哪知道創業半年到了要開模的階段,這兩個創業者傻眼了。
原來他們倆完全不知道開一次模就要準備大幾百萬的資金,他們兩完全沒準備這麼多錢。
做硬體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完全不同,和供應鏈上工廠主們打交道,每天一把汗一把油的艱辛。
從開模到生產線量產這中間又涉及不少環節和生產環節上的坑。
大多數的硬體公司都死在第一次開模前後,沒什麼別的原因,就是錢燒完了,用戶不買單。

4.小心被投資人坑
某垂直招聘公司CTO同學E,15年底 他們的公司已經拿到A輪,正準備融下一輪。有一位機構投資人找到他們說,我看好你們這個項目,我們會投你。
不過我不打算用我所在的機構投資你們,而是我個人投你們xxxx萬,然後這個投資人在自己機構的投委會上否定了E這個項目。
結果事情完全和E想的不一樣,投資人自己的錢由於資本寒冬的來臨沒有募集齊,E所在公司本來可以拿到的xxxx萬 B輪融資生生的被投資人給搞黃了。

我認識的朋友中有不止一位30多歲開始創業,經過8-10年的發展,引領公司成功上市的。
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學習到的是:
不要在你陷入一種困境之時簡單的離開了事。
選擇另一種職業開始的原因,從來不應該簡單的是我想賺更多錢。
而是你看到了一個領域或行業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機會。

在BAT的時候,很多你習以為常的數據和產品資源,正是外面無數創業者想要知道而不可能了解的。趁著這會,多看多學,看看你們公司哪些新業務為什麼,又是如何發展成為新興戰略業務的?
千萬不要,讓你自己的視野和能力被你當下的職位被局限住。

當你在30多歲的年齡,對自己領域的足夠積累、對用戶訴求的足夠洞察之後,如果那時你的激情還沒有燃燒殆盡 。
這個時候的你,再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成功率肯定比你剛大學畢業和碰到職場瓶頸去創業高的多!

http://weixin.qq.com/r/hXXk-BjESUU2rVyf9yCX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為在大公司(含騰訊)、創業公司一共待了7年的從業者,給大家分享下「加入創業公司的風險」,以及「怎樣的人會適合創業公司」的個人觀點吧。

  • 創業公司≠財務自由

1.財務自由?首先要公司有錢可以分(比如上市、被收購、或者那種堅決不上市的牛公司)。怎麼發現這種潛力公司呢?需要對行業大勢(賽道)比較敏感,並能通過公開信息、面對面交流、第三方打聽等方式去判斷其團隊是否靠譜。說實話,對這個問題有感覺的人,已經是經驗豐富的從業者或者投資人了。對更多數人更可行的方法是,1)選擇正直、且你心甘情願跟他乾的老闆,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怪他;2)看運氣:)

2.你對公司有價值,有股票或期權。要麼是早期前20,或前50名員工;要麼是C輪以後進入的管理層。

3.把1、2合起來計算,所有加入創業公司的人,最終能財務自由的不超過1%如果目前不知道該怎麼做,那你暫時就還不是。。

4、對大多數人來說,更現實的目標是「成長」。即使公司失敗了,後續也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創業公司或大公司。

  • 創業公司≠快樂幹活

好像@王興 說過一句話,非常好:創業公司需要跑得非常快,其他都可以暫時不管。真是這樣,剛開始,公司發展好的時候,創業公司的氛圍都很high,大家不覺得辛苦、委屈;但現實是,大多數創業公司,一定一定會進入瓶頸期,這時各種隱患都會冒出來,比如加班多、薪酬不夠多(還有獵頭來挖人,一對比就。。)、流程制度不規範、士氣不高、融資沒結論等等。這時,就需要價值觀、職業素養、公司凝聚力來救駕了——後文再說。

  • 更可怕的是,加入創業公司,會嚴重放大幾個風險。

1.創業公司needs極高的主動性、責任感和職業素養。大公司能通過制度,一定程度的保障工作效果和個人成長。但在創業公司,如果是一個「推一下、動一下」的人,一定會很痛苦——1)事情做不好(因為沒有主動去問、主動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2)但還很辛苦;3)進步非常小,越到後面,越跟不上公司發展速度。。

2.創業公司needs犧牲家庭時間。年輕光棍們,還能「瘋狂」的去做事,還能忍受領導下班後還打電話給你;但有女朋友或者結婚、生小孩了,一定會面臨家庭的壓力或不解,我之前體會不深,直到最近我老婆也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幸好我倆都會多理解、支持對方,現在也沒有小孩。我們一位聯合創始人前2年有小孩,我們看著他都覺得鴨梨大。。

3.創業公司needs好的身體素質。創業公司的CEO們,那身體素質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我們CEO大學時,每天跑5000米、俯卧撐記錄是一分鐘100個、引體向上/倒立隨意做著玩兒,今年春節後就休息了1天,出差時能1天跑5~8個地方;據說,他現在比之前那身體還是差了不少。。


所以,如果你是更看重家庭(或對大後方的穩定沒有信心)、可支配時間、穩定的收入、保重身體等等,其實大公司更適合如果加入創業公司,真可能血本無歸——如果你不能極大的提高視野、能力的話。舉個栗子,我們一個同事的老婆,之前在另外一家創業公司,被收購了,老闆得了點錢,但又沒那麼多,最近好像感覺有點尷尬——去大公司找個工作吧,感覺上有點怪,但又沒有沉澱出自己在專業領域的能力、sense和影響力,不知道該幹啥。

  • 但說回來,如果能滿足下麵條件,進創業公司會讓你感覺非常非常爽。

1.你很看重團隊氛圍、價值觀。創業團隊的類型和數量都非常多,可選擇一個適合你的。

2.你本身就是一個認真、負責、主動的人。那恭喜,在創業公司,會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和工作內容,如魚得水。

3.家庭後方能穩定。

4.希望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在大公司干10~20年,也很難財務自由,一套房就去了大部分,還有養小孩的巨大壓力。

5.能進入一家很有希望的公司/團隊,並且你知道,即使這家公司失敗了,也能捕捉到下一個big機會

6.如果之前已有BAT的工作經驗會更好。如果一開始去創業公司,有可能不能建立好的職業習慣和素養;但反過來,先BAT,再創業公司,能取長補短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今後應該會是搶手人才。


以上。


非常抱歉,不得不刪掉一些細節的描述!
3月28日
==========================
我先生2000年研究生畢業,01年即創業。
03年前完全沒有收入。
03年到04年,每月領1500元。
04年到06年,每月領3000元。
06年底,第一間公司失敗。
07年,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去打工,按他的學歷和資歷,在外企IT公司做個consultant,年收入20到30萬妥妥的。二是技術入股加入一間新的公司。他請求我再給他一年的時間,我答應了。
那個時候誰也不看好他,他由美歸國的弟弟,勸他別折騰了,安心打工,在客廳兩人甚至吵起來。
07年底新公司中標一個300多萬的單子,我先生簡訊通知我競標成功。
我也沒怎麼欣喜若狂,多年來我一直支持他,不過覺得人有夢想是好事,年輕的資本就是可以試錯。而且我很羨慕他,因為他熱愛自己的工作,而我覺得我的工作不過就圖一個謀生。那時候,好象所有的親友都在等待他什麼時候能夠接受自己不合適創業。我的期望值也在6年間降到最低。
直到年底慶功宴時,與他合作的另一個股東,舉起酒杯跟我說,這個標救了我們。如果不是順利拿下,估計嫂子也不會再給他時間了。
我被猜中心事,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一刻才明白為啥中標了他會那麼高興,以致於會馬上發簡訊給我。去年中標一個數千萬的單子,他甚至提都沒在我面前提。:(
嗯,然後就是一路順利。
14年他們的營收是1億2千萬。

我通過自己的經歷想表達什麼呢?

1,中年人創業的壓力比年輕人更高。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容不得你有什麼閃失。我先生曾經後悔過,說如果工作幾年,積累的人脈和經驗更多的話,第一間公司也許就不會倒閉了。我不置可否,也許工作幾年之後,他就未必有創業的動力了。特別是有孩子的話,意味著家庭的固定開支只升不降。何況大部分的父母是寧肯苦自己,也不願意苦孩子。

2,創業成功與否,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與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我先生第一間公司,他除了負責技術,還要負責市場。事實證明,他就是一枚理工男,根本不善長營銷。第二次創業,他選擇了與其他股東合作,有人負責市場,有人負責項目實施,而他,只需要專註自己最牛B的領域--技術。
(突然很想在這裡插播幾句吐槽的話,我真心覺得某些理科男最讓人不能忍的缺點就是眼裡只有技術價值,而不是市場價值。01年,看他創業了沒有收入好可憐,同學介紹了一個項目給他做,對方報價2萬5。那一年我也是剛畢業,月工資稅前3000元,也就是說2萬5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筆巨款,約等於我的一年稅後總收入。俺男人就那麼高冷地拒絕了。
我問他,這個項目很難做嗎?
他回答:不難,利用晚上時間的話,大約要1個月吧。
我納悶:那你為啥拒?
回答「報價實在太低了,這個項目我覺得至少值5萬」。
我苦笑,好吧,都窮成這樣了,你就繼續高冷吧!那個年紀我還比較幼稚,當時沒有生氣,只是有點失望,盡量理解這2萬5的報價可能真的低到傷害了他作為高科技人才的自尊了。若是人到中年後再碰到這種情況,我會直接拎著他的耳朵去接單。)

3,確認你獲得了妻子的支持,問清楚她支持你底線是什麼。比如說能承受多少年不盈利等等。我先生同學問他創業成功的秘決是什麼,他的答案就是指著我「是她」。我負擔整個家庭開支整整6年。坦白說,如果是中年創業,我應該做不到這麼寬容。那個時候,因為本來就一窮二白,所以,不介意窮久一些。如果你讓我現在的生活水平因為創業要急劇降低,我兩年內果斷跳腳!所以,我是題主的話,要充分與家人溝通,做一個最壞的預期值。

4,創業的好處真的那麼好嗎?未必。
移動互聯網現在正站在風口上,打工也未必不能實現財務自由。
當然,創業也有不少好處用錢都無法衡量。雖然還沒有財務自由,但他現在上班時間來去自由,我們家接娃送娃都是他負責,如果我想旅行,只需計劃好自己的年假安排,訂好機票通知他就好,不用擔心他有沒有時間。他只需負責最核心的事務,其餘的,下屬團隊會負責。從不加班,極少出差。某種意義上,公司人際關係上相對簡單。只有別人需要揣摸他的態度和想法(這個太耗腦細胞了,打工狗都懂的),他只需要專註做事,多省心。最重要的,他的每一份付出都在為自已積累,所以,他從不抱怨工作壓力,不會有職業倦怠症、拖延症。換句話說,他享受工作!這一點,我確實羨慕他,但是我也認了,儘管工作是為了謀生,那也是高尚的理由。人世間,大部分的人不就是為了謀生嘛。

因為評論中說到靠譜的合伙人。
是的。合伙人也是評估創業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個合伙人的話,性格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每個合伙人能否專註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盡量少指手劃腳,互相干涉。誰都覺得我比你懂非常糟糕。
我先生現在與另外兩位股東相安8年,能共患難也能同享福,很重要就是他們正好各自專長於不同的領域。互相信任,有默契。

我好象沒有給出答案,只不過講了自己的故事,供題主參考。在知乎上混了快2年,發現但凡涉及到個人選擇建議,問題解決建議,無論題主如何描述細枝末節,前因後果,他人都是管中窺豹。我唯一能給的建議就是在決策前,不僅要想像美好,更要做好慘敗的打算。當你能承受的最壞結果,你都做好了準備,那才可以開始做決定。


唉,其實我看到這個提問時,更多是因為自己的先生創業,有吐槽的衝動。如果對後來者有點幫助的話,也算好事。我加粗加黑的那幾點感想是真的發自內心呀。結果發現評論大部分在誇我,聚焦於夫妻相濡以沫的故事,真是捂臉。我自己的定位一直就是走師奶路線,看我過往多數回答就知道,我喜歡談的領域多半是情感類和幼教類。唉~~,在互聯網創業這個話題上,我沒有發言資格,現在心情是誠惶誠恐。這個答案我不打算更了。多謝點贊的各位!


在阿里幹了8年,出來創業,說說。
也許我風險偏好太低,所以我開始創業的前提如下:
1. 家庭財務健康(不是個人),意味著保持消費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個人無收入2~3年也沒有壓力,但和財務自由還有差距(我的理解是,不會因為錢的因素,做「次優」選擇)
2. 找到了一件「哪怕沒有大成,只有過程也很開心的事情」,俗點說就是有點情懷……
3. 想清楚這事兒做了以後,如果不成,下一步怎麼辦,即就算不成,也是在為下一步做積累和鋪墊(當然,還是全力以赴求成啊)

因為我的創業方向就是創業者服務(所以我說的最差的下一步就是投資人啦,沒有黑的意思……),於是,我也很支持風險偏好大的同學。
只要自己想清楚了(意味著創業失敗了,沒人可以抱怨,只能抽自己),沒什麼不可以,:)


路過,正好前兩天寫了篇相關的文章,我覺得還算有料,可以分享下。

但凡在互聯網這個行業混了個三五年的人都知道,互聯網是一個發展快,變化也快的行業。混在這個行業,總是讓人感覺既興奮又不安。


興奮的是你總能看到無數新奇的事物,甚至親身參與到一場變革中去;而不安的則是,任憑你如何NB,你也無法保證是不是哪一天,你就會被無情拋在時代的身後,成了那個被替代的傢伙又或是一場新變革的犧牲品。


例如,有多少人在今天還能想得起來王志東和方興東這樣曾經是互聯網圈裡如雷貫耳的名字?又有多少人在今天還記得起來開心網、街旁和百團大戰時的那些團購網站?就更不用說,如今整個互聯網,幾乎都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在整個行業里,你能數得出來有幾個40歲以上還忙碌在一線的從業者?


當你已經身在局中,這樣的現狀和事實無情的擺在你的面前,你難免會要思考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尤其是,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個至少三五年,正處在不進則退的檔口,你就會對這個問題更為敏感和焦慮。


圍繞著這樣的焦慮,我想聊點具備普遍可操作性和參考價值的建議。我想分三部分來講——關於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關於如何持續獲得個人的提升和進階,以及在面臨各種不同選擇的時候該如何考慮。

建議一:關於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

身為著名的創業者+投資人,LinkedIn和Paypal的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ABZ理論,他認為,你在任何時刻,手中都需要有三個計劃:A計劃、B計劃和Z計劃。

A計劃,是一個當下你覺得值得你去持續投入,並獲得部分產出和安全感的計劃,好比一份你現在正在投入和從事著,且還算滿意的工作。


B計劃,則是一個A計劃以外,你給自己培育的某些機會。簡單說,因為無所不在的變化,你雖然有了A計劃,但卻不絕能僅滿足於此只考慮A計劃一件事,否則很可能有一天你會被其他人或機器所替代。因而在A計劃之外,你還需要廣泛給自己培育某些B計劃。B計劃是那些當下看起來還不足以成為你職業,但你對其存有興趣或長遠看好,值得去長期投入和關注的事情。它們在經過你長期的沉澱和積累後,很可能會在某一天可以讓你以之為生了。


培育B計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去用業餘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去學習和嘗試實踐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甚至是去主動參與到一些朋友的創業項目中免費為其做義工等。


以我為例,目前我在全職投入的事業是周伯通招聘,但我仍然在用業餘時間跟幾個朋友一起在做一個叫做三節課(產品經理實戰營)的公益產品經理+產品運營人員學習社區,三節課這件事目前對我沒有任何物質收益,只是一個興趣愛好,但誰又知道將來是不是有朝一日它會成為一個值得我去全職投入其中的事業?


如果有一天你的B機會被培育成熟,甚至已經勝過了A時,你可以隨時把你的B轉換為A,然後再另外去培育新的B機會。


最後是Z計劃。Z計劃是一個用來應對最糟糕狀況的備用計劃,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頂,你的A計劃和B計劃都失敗或失效了,你應該有一個可以保證自己生存底線的計劃。Z計劃的意義就是用來應對你的職業生涯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好比對我而言,假如我當前的A計劃和B計劃都失效,我也失業了,那麼靠著銀行賬戶上之前儲備過的少量積蓄在家先捱上個半年八個月的就是我的Z計劃。


在你的生涯里,你也需要不斷去儲備和鞏固你的Z計劃,在危急時刻,它能幫助你順利重啟,重裝上陣。


無論你是在打工還是在創業,Hoffman的ABZ對你都會極其有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互聯網人參考和深思的東西。如果你真的能夠長久去實踐它,你的職業生涯一定會更遊刃有餘,至少你手中一定不會缺少機會和選擇的餘地。


沿著ABZ打開的這個話題,還可以往下多說兩句——如果你已經成為了一個中等以上段位的選手,請一定儘可能讓你自己成為一個圈子裡的價值傳遞者或貢獻者,而不是單一的觀望者又或是價值消耗者。比如,要更多的跟人分享一些你的思考,要更多的為你認識的朋友們去製造有價值的連接,要更多去做一些外化的產出,如多寫些文章,多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去進行一些公開分享,等等。


請相信我,更多傳遞或貢獻價值,一定會為你帶來更多潛在的機會和資源。譬如,我跟新東方前執行總裁、也是前段時間在線教育圈子裡火爆至極的「跟誰學」創始人陳向東之間的認識,就源於我主動給他分享了一些我關於教育O2O平台的看法。我跟前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現「怪傑」創始人申音之間的相識相交,則起源於我主動拜訪他,結合一些以前我做過的事與之討論怪傑這個項目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我跟我現在的創業夥伴,周伯通招聘創始人馮濤之間的認識,則是源於我寫的一篇文章被他所看到,由此而起,才有了後來加入周伯通一起做事的緣分。

建議二:關於如何完成個人能力的提升和進階

我認為,互聯網人有兩條需要去提升的能力曲線,第一條曲線向外,可以稱之為行業技能曲線。但凡新人入行,總得需要在第一條曲線上獲得持續提升,好比做產品,你要熟知各種產品形態、各種常見的交互方式以及各種產品架構與底層邏輯;做運營,你則需要熟知各種常見的推廣手段、渠道和用戶維護方式,需要熟知內容、用戶、活動等各個運營模塊,諸如此類。


在第一條曲線上持續提升的常見有效方式,無非就是持續實踐+總結+找人討教交流,從實踐中持續尋求反饋,並提煉出遇到的核心問題和疑惑,去找有經驗的過來人進行討教,再持續在新的實踐中進行優化改進。圍繞著這點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找到那些在職業技能上對自己略有點挑戰的事情去投入,以及為自己找到幾個可以讓你在遇到問題時去求助或討論的行業高手。

用互聯網的話說,這也是一種迭代思維。


但,行業技能的提升是有上限的,第一條曲線也總會走到盡頭。當第一條曲線接近尾端,也往往正是第二條曲線的開始。第二條曲線向內,可稱之為思維/認知模式曲線。


行業里有句話似乎是這麼講的:一個人,30歲以前往往跟其他人拼能力,而30歲以後則更應該跟其他人拼思維。假如說行業技能這樣的東西就是硬碰硬的個體戰鬥力的話,這裡的「思維」就更應該是戰術甚至戰略層面的東西。


在第一條曲線上,你的個體提升只是「點」或「線」的提升,而當你進入到第二條曲線的區域時,你的提升,必須要轉為「面」的提升。當進入到第二條曲線的提升區間時,對你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從過往的具體職能中跳出來,試著關注基於整個業務流程來考慮問題。換個更通俗點的說法,到了這裡,你需要提升的,是大局觀。


一個具備大局觀的互聯網人在考慮問題時,往往是會更全局性的,好比,有的運營在做執行做方案時只會考慮運營的核心指標,譬如流量、用戶數等,但一個具備大局觀的運營在考慮問題時則會充分考慮這個方案投入執行後對於產品甚至整體業務的真正價值和意義,甚至還會考慮如何通過在運營端做一些事情去促進產品端和整體業務流程上更為良性的運轉。


一個具備了大局觀、且行業技能還過硬的互聯網人,無論是產品、運營還是研發,在整個行業里都是價值極高的,不誇張的講,這類人正是那種傳說中「可以頂10個普通員工」的人。好比百度的技術研發人才在整個互聯網行業里之所以如此有口皆碑廣受歡迎,很大程度上,就在於N多百度的研發兄弟們,是確實可以基於技術的立場來跟你探討很多業務層面的問題,甚至是技術到底在整個業務流程中可以扮演何種作用的,而不是如大部分技術一樣,一心只鑽到代碼里,只管這個技術夠不夠NB以及我能不能實現。


第二條曲線的提升走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另一個關鍵節點:對於商業和行業的理解。某種意義上,是否能夠突破這一重認知上的障礙,將會直接決定一個互聯網人的天花板在哪裡,假如過不了這一關,你最多在一家公司里可以做到一個類似部門總監這樣的位置,而一旦可以突破得了這一關,則你的可能性將更為開放,無論是成為一家公司的核心高管,還是自己創業,又或是轉行去做創投,對你而言都將成為可觸及的可能性中的一種。

所謂對商業和行業的理解,基本就是需要能夠徹底搞清楚如下這些問題:這個行業內典型有哪幾類角色?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整個行業的核心利益點和矛盾點在哪裡?你的業務在整個行業內所處的位置是什麼?行業內有哪些玩家跟你之間存在著關聯?又有哪些人在從事著跟你類似的業務?整個行業的市場劃分和商業價值鏈條目前是怎樣的?整個行業在資本市場得到的反饋有哪些?預判整個行業的發展又會有哪些趨勢?等等。


唯有在第二條曲線上走通到了這一步,既清晰認知了自身的業務流程和邏輯,又清晰認知了整個行業的狀況,你才有能力針對整個局面抽絲剝繭,找到一個最利於自己發揮的發力點去做大做強。無論對於整體戰略還是一次局部戰役,皆是如此。


關於第二條曲線的提升如何可以變得更順暢,我覺得核心有二。

一方面是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儘力多跟行業高手們混在一起,無論是行業大牛、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只要他們的段位夠高,你跟他們廝混在一起的時間夠長,你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之下得到提升。且,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行業人脈,資源等的積累跟你第二條曲線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

另一方面,則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事情和環境牽引著你往前提升,這方面請容我放到第三部分里一併細說。

建議三:會面臨各種不同選擇時該如何選擇?

通常而言,容易讓互聯網人犯難糾結的選擇,常見的無非以下幾種。


1.該選小公司還是大公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我一貫認為,一個人的進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環境牽引的,你在合適的時候被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或事件中去,自然會獲得巨大的提升和進步。


譬如我自己,我覺得我個人進步和提升最快的那兩年,基本就是第一次創業的那兩年。那時我差不多就卡在第一條曲線的尾端,還沒能夠真正進入到第二條曲線里的階段,期望有一個機會可以幫我打破自己遇到的某些瓶頸。而那兩年時間裡的我,完全就是被一個事情在帶著自己往前走的狀態,置身於那種環境下,你的提升是一種不由分說式的。

而一個人,需要在合適的時候被置放到合適的環境下。所以,小公司還是大公司的選擇,事實上跟你所處的階段有關。假如你還處在第一條曲線的提升早中期階段,你的最佳選擇可能有兩種:去一個體系流程都相對健全的大公司耐心接受打磨,又或是在一個方向相對清晰的小公司找到一個靠譜、且願意帶你的老闆。


而假如你已經接近處於第一條曲線的尾端,且還想繼續獲得進階和提升,則你一定需要想方設法給自己找到那種可以獨立牽頭去負責一個業務模塊或是一條產品線的機會,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相對來說,這裡可能各有優劣,類似的獨立負責一個業務,在小公司你會獲得更大的實戰鍛煉價值——大公司內部出來的產品相對無壓力,往往是不會經歷真正的最艱苦的從0到1這一步的,甚至有的從0到100都不會有,直接起步就是100往上。但大公司,則會給你一個在更大的場面和環境下去審視、爭取和調配各種資源的機會,讓你可以獲得更好的宏觀視野。

假如你上述兩種局面都經歷過,則最為理想。

2.該更看重現實收益還是看重未來?

假如你當前正卡在第一條曲線的某處,或是沒有機會進入到第二條曲線的提升軌跡中,而自己又渴望能在職業生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那麼一定是一個可以給你空間去嘗試、折騰的機會更加重要。為此付出一些眼前收益的代價我覺得也是完全值得的。


相反,如果你並不期望在個人職業發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又或者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晉陞已經相對進入到了一個個體的成熟期,不再需要持續往上攀升,那麼,你更應該認真評估考慮你可能會得到的現實收益。


至於創業團隊的股份期權這樣的東西,見仁見智,很多時候,這個東西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全看你自己對人對事的判斷。

3.要不要自己創業?

在創業大潮越來越熱的今天,不誇張的講,整個互聯網行業都瀰漫著創業的氣息。正應了那個段子,現在混在互聯網圈裡,如果你不是個創始人CEO或者是心懷創業夢想的人,你都不好意思抬起頭來跟人打招呼。


身為一個互聯網人,假如你第一條曲線已經走完或接近走完,正處在第二條曲線中,而大公司內部的高管職位距你又尚為時遙遠難以觸及的話,你就難免會面臨這個問題的拷問,不管是受到別人慫恿還是自己心裡有點念想。這個問題,我想如下作答。

首先,假如你是以下幾類人,我會重點建議考慮自己創業——

  1. 有巨大野心和執著想要獲得創業成功的;

  2. 創業就是一心為了尋求些新體驗,將之視為另一種成長路徑,完全可以坦然接受失敗的(尤其是那些二十六七歲上下的年輕人);

  3. 對於某件事有極強的信念和執著,覺得這件事自己非做不可,即便為此付出一切也值得的;

  4. 自己多年隱忍積累攢了一手好牌,自覺已經有了充裕的資源、人脈和能力儲備的,做好準備要大幹一場的。

但,假如你暫時不屬於以上任意一種,卻又是一個對創業有點想法、自身能力也ok的人,我倒是覺得換一種方式去體驗和參與創業會是更好的選擇,譬如以合伙人或類似身份加入到一個靠譜的創業團隊中去。


需知道,一方面,創始人要承受的壓力和要付出的代價都很巨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連續N年時間的漫長煎熬、折磨和等待的。如滴滴打車,滴滴做到現在,已算得上是非常成功,但據稱滴滴CEO程維過去幾年裡天天累死累活不說,絕大部分時間裡他自己拿的薪水甚至還不及公司內部的一個中層員工。就更不用說類似要搞定錢和搞定人這樣的事,對很多人而言本身就是巨大和難以逾越的挑戰。


另一方面,當下整個互聯網都在缺人,這事眾所周知。本來行業內部都還缺人缺得不行,結果現在資本一助推,行業里那批本來就不多的人靠譜能力強敢折騰的還居然都紛紛跑去要創業,好嘛,創業不要緊,但這一來就一下帶來了至少好幾個人才缺口——他原先離職的崗位需要人頂,他的創業項目也還需要招人……


這幾個來回一下來,造成的結果就是人才缺口越來越大,在互聯網圈,招人越來越難,對創業團隊就更是如此。坊間流行的另一個段子大意是這樣的: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創始人,但人人都找不到合伙人的時代。很多創始團隊CEO,為了找到靠譜合伙人,真心是不惜血本。


至少,我身邊的很多創始人們,現在對於一個靠譜的合伙人,真心是如饑似渴,哪怕是像申音,姬十三這樣的明星創始人們,也一樣如是。你要真是人靠譜,又有意願加入某個創業團隊成為其合伙人,則八成在市場上你可以成為一個諸多創始人爭搶的香餑餑,你獲得的選擇餘地也會更大。

當然了,任何時候,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加入一個團隊,選擇一件自己感興趣和看好,有充足發揮空間的事,以及選擇一群靠譜,對得上眼和彼此互補的兄弟們一起前行,都是必須的。創業,畢竟還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和背負很多東西的事情,若能找到靠譜的兄弟們一起分擔和同行,必是幸福的。


下面打個硬廣吧。

可能是目前最有溫度的互聯網產品+運營學習社區

http://weixin.qq.com/r/JnVAWGPE6j6VrSc79yA0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應該有資格回答一下,為了創業,去年退學,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博士第三年放棄博士學位,不是學業沒有能力完成,小論文大論文都已經差不多了;博士在讀期就有5k多的工資,退學後零收入,還要自己貼錢創業;博士畢業可以留在單位,有將近30多萬的福利,我選擇了裸退;退學時妻子已懷孕,且剛買了房子,房貸加親戚的債務共一百多萬。

當時也面臨同樣的選擇:繼續把博士讀完,拿到那個別人看來金光閃閃的博士學位,還是跳出這個環境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存在這樣一些客觀情況。博士所學專業是一個傳統行業,這個行業經過幾十年發展,產業格局已經基本固化,利益集團已經形成,年輕人機會很少,一般博士畢業都要熬至少10年才有機會獨擋一面,之前只能跟著小老闆打打雜。業內從業人員思維僵化,不需要年輕人有太多想法,年輕人就做到指哪打哪,按上頭的意思來就是工作最高標準,且各種條條框框很多,這讓我難以接受,一度非常抑鬱,是的你沒看錯,是抑鬱。當然很多客觀情況促使我選擇退學,這裡不一一列舉。

有些話說出來吹牛*挺輕鬆愉快,當決定是否要去實施時腦袋裡就成粥了。為了做出更好的決策,我逐條分析了我如果選擇退學創業將面臨的困難及解決的可行性。

首先是生存問題,自己創業的話,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會沒有收入,那麼日常家庭開銷,孩子出生,房貸腫么辦。這裡我妻子給了我答案,她給了我兩年時間,如果毫無起色就老老實實打工去,這段時間財務問題她搞定,還給了我5萬元的創業資本。這一點對我太關鍵了,有句話叫娶個好媳婦少奮鬥十年,真心沒錯。不過她也考慮到我的工資並不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我創業也能照顧家裡。。。。

第二個問題就是去創業的話幹什麼,所選項目值不值得去放手一搏,有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在後期能夠吸引優秀人才及投資流向這個項目,而且能不能避免或經受未來的打壓和競爭。我首先對項目進行了一個分析,它屬於將長期"居於幕後"的傳統行業與移動互聯網智能硬體結合在一起,通過好的外觀設計及滿足痛點的功能實現一種"居於前台"的生活化應用,最後可以從線上線下兩種渠道或許營業收入,甚至可以做到硬體免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且我一個設計很牛的同學在聽了我的想法後立刻決定一起做。所以項目當時還是有一定信心的。現在來看也可以,目前團隊擴充為五個人,都是華科碩士本科且有大公司經驗的人。融資還未進行,這點還是未知數。

第三個就是創業失敗了怎麼辦,能不能頂住來自自身的和周圍的壓力。這一點其實是很重要的,尤其我這種愛面子自尊心強的人。我給了這樣一個心理機制:創業本身就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再好的項目再牛的團隊成功率也只有十之一二,所以要隨時做好撞南牆的心理準備,最後努力了,失敗了,也不後悔,至少在年過不惑的時候看到別人發達了可以平衡的對自己說「你丫就是沒這個能力」~~
不得,目前已經在國內最好了,6年心血打磨就等出鞘,可惜不適合年輕人去做,需要依託大單位和雄厚資本,盈利周期比較漫長,而且我所處的大環境我真心待不下去了,壓抑自己的想法做一條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讓我感到抑鬱,寧願做野地里的雜草也不願做花圃里被大剪刀修剪的玫瑰。

最主要這四個問題想通了,該怎麼下決心就基本定了。最後讓我下定決心的,還有我年近30,越來越感受到:你變或者不變,世界都在變化,要麼讓世界倒逼你去做出調整,要麼順應世界的發展主動去改變它。如果哪位2貨也選擇了後者,不如加我下面這個球球,沒事聊聊天,一起分享為自己想法奮鬥的幸福,以及即將到來的孤獨,無助,焦慮和恐懼....
3213392749

補充:創業已經進行近3個月了,把這三個月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下,可能更有助於了解創業和工作的差別。

有次去參觀所在孵化器組織的融資路演,感受頗深,現場擠得滿滿當當的,開始前大屏幕里放著鼓勵創業者的歌詞大致為「堅持堅持再堅持。。。」的歌,感覺那個悲壯啊,又俗又悲壯。作為創業大軍這個滾滾洪流中的一員,看著台上台下天天講著那些「痛點」、「互聯網思維」「大數據」「O2O」,你會感覺感擦,創業完全是個又俗又沒譜的事,所以在你放棄自己工作之前,去這樣的場合感受一下,你的某種對創業的美麗幻覺可能就消失了。

我做了個大致的統計,我所在的孵化器目前團隊近100個,團隊是流動的,之前的團隊不知道死多少茬了,所以能夠過去這第一道坎,拿到天使輪融資的就不足1/10。創業團隊大多好學校畢業的本科碩士,不能說沒能力,在這樣一個群體裡邊你的項目和團隊能夠躋身前1/10才能夠拿到投資,在你放棄現在的工作之前掂量下,這個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便拿到融資,能夠堅持到A輪的就是十分之一里的十之二三,那能夠上市的呢?那更少的可憐,所以創業維艱這個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再創業。

強烈建議大家能兼職的兼職,初期工作沒那麼多,只要你晚上8點能回到家,有一個團隊,每天工作到12點~1點,融資前的工作肯定能完成。到時候找幾個業內的幫看看項目,覺得有搞頭再出來,那多靠譜。千萬別跟我學啊,你看我退學那麼乾脆,你把好好的工作也扔了那就可惜了,我是沒辦法的。

以後這邊有新進展陸續會和大家講,讓大家看清創業本來的樣子。


現今中國年輕人最大的矛盾就是:
知道了財務自由這個概念,
確沒有奔向財務自由的途徑

所以知乎上整天都是:創業好不好,我該怎麼理財。
沒人有知道,奔向財務自由都是從存錢開始的。

對題主來說,個人資產100w很多嗎?
10個平方而已。
北上廣有10個平方的人有多少?
那麼多人不去創業是因為怕風險嗎?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膽子足夠大到能賺錢了?

天朝不是歐美,社會的價值觀不一樣。
在整個社會都趨向於拚命擠到風口上想飛一飛的時候,你覺得自己運氣有多好?

每個人都當自己是比爾蓋茨,但其實他們不在美國,沒有車庫,沒有ibm當股東的媽。
我就問個最簡單的問題,題主你想創業,100w的資產,你認為能請多少能做事的人,開幾個月的工資?幾個月內,如果沒有盈利或者種子輪,100w就變成0了,你準備好了嗎?你家人準備好了嗎?這筆賬你算過嗎?請多少人,每個月支出控制在多少,地方租在哪裡,人事結構怎麼樣,你都想過了嗎?就說最近很火的uber,燒了多少錢才拉到這點用戶量,你算過嗎?100w你準備多少去開工資,多少做硬體,多少用來市場推廣?十幾二十塊一個用戶的成本,你能hold住嗎?有人說拉天使投資,那麼請告訴我到哪裡去找這麼一個只要給他畫張大餅就能給我錢的天使呢?

李澤楷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是因為不管幾百萬的資產,對他來說根零花錢一樣,沒了就沒了,失敗了能繼續來,總有成功的時候。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原始資產積累的不夠的情況下,根本不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機會。

失敗對普通人來說,是一擊斃命,永不超生的。


-
謝邀。

很久沒有靜下心考慮一個話題了,小飛機邀請,我整體考慮一下。恰好這個問題也是我經常被朋友問到的,特別是作為產品經理,許多入門者或者想要入門的學生朋友,對於BAT這類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的選擇,是覺得非常頭痛的。實際上這種焦慮思考是值得的,因為對於產品經理這類軟性工作來說,初期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成長速度甚至潛力天花板,技術崗位(程序員、設計師)就不太一樣,就哪兒做都沒事,出來繼續有一技傍身。

要說在前面的是,如果你個人對BAT(或者Apple、Google)這類大公司有偏好,或者你對創業天生充滿熱情,非創業公司不去,那這種感性情緒之下,選擇皆看個人,你喜歡怎樣就選怎樣就可。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於職業選擇(特別是更加重要的職業生涯初期的職業選擇),是希望做出非常理性(換句話說非常理智)的選擇的。而我認為,在任何場合,理性的選擇無非就是考慮成本與收益(需要注意你想要考慮的是短期的成本/收益,還是長期的,當然,對於職業選擇,竊以為還是多考慮長期為好)。

接下來展開剖析一下BAT這類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職業選擇,對個人的成本與收益。這道選擇的答案我們一個個來看。

答案A:大公司
大公司的優點是穩定、流程化、方法論,大公司的缺點是穩定、流程化、方法論。如何理解?其實就是,大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作坊式、游擊隊式的產品研發方法和節奏,在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的控制之下,必然容易出問題(多說一句,所以微軟、三星、HTC是我一直覺得危險的大公司,它們不像騰訊有產品和體驗的極致追求,像百度有技術先行的不懈研究,像阿里有快人多步的戰略眼光,和各自非常厲害的創始人)。所以,大公司在自然地機構進化(類似生物進化)中,自然會衍生出幫助控制節奏、避免過大風險、保持隨股價一起穩步微漲的流程和方法論。

那這對於個人有何影響?直接說來,選擇大公司對個人的優勢其實就是:

  • 由於流程嚴謹,對個人的專業度會有很大提升,往往B的技術,T的產品,A的運營,在業內有口皆碑
  • 由於大公司部門多,小九九多(惡意賣萌!),裡面的優秀人才往往練就一副溝通神技,會溝通,情商高是越發「顯得大」的公司的越發重要的東西
  • 收入穩定,工作安逸,沒有生存壓力
  • 價值觀問題如果帶來正面影響,那麼這是你拼搏的時機了

劣勢就是:

  • 流程嚴謹造成層級深厚,所以對個人職級的發展空間和速度一般較小
  • 為了保證業務專業度,崗位會很細分,對個人來說會導致業務熟悉度聚焦單面,缺乏整體理解
  • 過度安逸帶來的缺乏思考,安於現狀,工作變成了應付和流於表面
  • 人們把遵守流程看待成了比實現更好的業務目標更重要的東西,喬幫主說的這一點簡直.不提了
  • 價值觀問題如果帶來負面影響,不要試圖改變企業,趁早走最好

答案B:創業公司
看完大公司的基本優劣(只談對個人職業選擇的影響,不談別的,免得字數過多),我們來看看創業公司的。創業公司的優點是敏捷、執行力強、轉身快(大多數大公司因為轉身慢死掉了,明明看到了刀子,但是裡面的優秀個人躲得掉,整體組織躲不掉),缺點是零散、混亂、失控。創業公司的優點對於新市場、新業務,是極其有用的,越新的東西,越需要敏銳嗅覺和快速動作,但創業公司的缺點也很致命,許多創業公司死在會做產品不會做公司。當然,這個缺點有辦法破,一是指導人(投資機構、孵化器),二是強而有力的中心化創始人。

對個人來說,優劣勢也很明確,優勢是:

  • 綜合能力會飛速上漲,產品經理變成了輔助程序員,程序員身兼多職
  • 生活技能的加點也跟著狂飆(創業後許多小夥伴會做飯了、會做家務和司務了,會修桌子了)
  • 對業務理解非常整體、全面,每個創業公司的人都會知道自己公司面對的高層面問題和當前具體問題(否則就白瞎了自己的選擇)
  • 手握股權,做事更加用心,多年後往往發現自己的心態都變了,甚至那邊股票都可以不要,這個東西更重要
  • 巨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帶來個人的緊迫感和抗壓能力提升

劣勢是:

  • 風險巨大,創業公司失敗率很高,即使創始人名頭再響也是。當然,創始人是優秀的產品經理,往往成功率有小額加成。產品狗受盡凌辱,終於在創業面前,得到了曙光女神的青睞
  • 跟錯只會耍嘴皮子的創始人,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嚴重時間倒退
  • 工資肯定要低些的,真正的好公司,也不會給你多少股票
  • 對職業的專業度、深度,有時候會變得較差

當然,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裡面的劣勢都是可以個人角度再做一些事情去規避和緩解的,優勢也都是可以放大的,在於你怎麼去做,這裡要展開的話是另外一個話題,有空再說。我們先看看下面一番話。

看完上面的剖析,你似乎覺得選擇哪邊都各有優劣,沒什麼正確的選擇?抱歉,有一些聰明人的做法(中間做法),似乎才是真正的金手指選擇?

答案C:大公司中的類創業特殊團隊(某同學抓耳,看起來好像應該選C?
牛逼的大公司(為避免軟文嫌疑,稱某訊)的牛逼領導者(馬某騰)總是會看到一些真正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不能用舊有流程去解構和處理的,而又明確知道大公司對新市場和全新領域的劣勢,那怎麼辦?不只是IT行業,所有行業的最好做法都是成立特殊的獨立機構和團隊,單獨面對新領域,或稱公司內創業。當然,有的公司內創業假模假樣,其實還是受限一大堆,而有的則真的初期任其馳騁最終馬到成功,比如某信。這種選擇又規避了公司死掉的風險(大公司內部團隊死掉問題不太大),又有更快的學習速度(個人隨著新領域一起前進,所以風口豬理論對個人也有效),同時還有金錢。當然,進這類特殊團隊可能會比進大公司整體,在各方面會更難一些。多說一句,我畢業考試選的是C。

答案D:已明確競爭力和優勢壁壘的創業公司(某同學撓腮,好像D也對啊?
很多創業公司看起來很火,其實只是表面。但也有很多創業公司,要麼已經明確成為了大型市場的領頭羊,公司估值、團隊規模和工資獎金都隨著市場空間一起年年季季輪輪膨脹(一般是B輪以後);要麼雖然還小,但方向、錢、團隊和創始人都讓你覺得妥妥競爭力和優勢,絕不會死的(一般是A輪,天使一般還太早.)。這兩類創業公司,同樣是規避了易死風險,又有快速成長各方面漲經驗值的好處,還有較好地職級成長空間。這兩類優秀創業公司,前一類風險較小,甚至類似於選A了,但它自然就沒多少股票也不那麼好進了,後一類相對好進(特非常看潛力/價值觀和個人學習速度),但風險一般會大一些。有許多MIT、斯坦福的畢業生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樣選A,他們選的其實往往是D。


後記
這道選擇題可能是一道你事業中的最重要的大題,可不只是影響你上個重本還是二本,好好想清楚哦,你選A還是B,還是C,還是D?

-


感覺你們都忽略了一件事,並不是做互聯網才叫創業。其實在有互聯網之前,它叫做生意。
而國家提倡的創業,就是這個。
它不需要風投,你可以2000塊去批發市場買點東西轉賣,也可以兩萬塊租個小店做早點,也可以自己做個網站,做個app運營,每年幾十萬收入的多的是,就算你組個團隊做外包,那也是創業,照樣活的下來
你們都認為只有年入千萬上億的做互聯網才叫創業?簡單點例子,我們這小縣城,工資水平1000多點,我表叔一砂鍋店,20平,開了一年純利100多萬,實際每天一萬多入賬,不算旺季,別說我吹牛,他每天4點都起床了。店裡種類還有鴨脖等各種小吃,而且他總是在實驗新的產品添加,現在還是開頭。我們這服裝超市,每天每個收銀4萬朝上,他有十幾個收銀。我們這好吃的燴麵館,十幾年,每年盈利400萬
這些都是創業,或許你們看不起實業覺得互聯網才是高大上,但我想說其實互聯網在發展幾千年的實業面前,你那點錢就是渣(ps:我也是碼代碼雖然)
題主話翻譯就是我是做生意好還是上班好?這就看自己平時是否有生意意識,錢生錢。我門口也有學我表叔開砂鍋店的,每天兩桌客人。
所以反對以上全部創業只算互聯網看BAT所有答案
回到問題,互聯網創業靠融資的公司都是渣,公司活下去就是要靠自己能賺錢,融資只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那是一種手段,自己都不能掙錢搞毛,你就是來圈投資人錢的吧。樓主問題是BAT出身,那麼樓下沒錢找員工的純屬廢話,自己不會做?有幾個技術出身創業公司團隊的產品是發工資讓全職員工做得,不都是自己的團隊?團隊也要錢,但可以說都能妥協,再不行你自己不能開發?BAT啊
至於千萬資本論,你們大概眼裡只有BAT。不知道那些運營好一點的小網站,年廣告能有百萬收入,多不勝數。
說下結論就是創業這事看你有沒天分罷了。有開發能力,有很強慾望,自己做出第一版產品,找第一個用戶,能掙下第一塊錢,剩下的就順理成章了。
壓力只是創業的動力,當你覺得那是壓力那還是別做了,上班吧,沒壓力,喔不,還有房貸車貸老婆孩子親家爸媽朋友攀比。
樓上各位什麼壓力的讓我發笑,你們說的壓力用你爸打你來比較,你們的意思就是你考不考得上清華要看你爸打你不?你爸打你,你就考不上;不打你,你就考的上清華了。至於那些創業千萬資本論,呵呵,牛津博士才能考清華?牛津博士還要考清華?


樓主我很認真地統計了一下,曾經有過邀約的創業公司110個。
真正成功的只有1個,如果2011年底去了雖然沒上市按現在的估值大概已經財務自由。
還有1個成功了一半,雖然也沒上市但財源滾滾。
剩下108個全是失敗的,你可以算算比例。

反過來看,我沒去那些創業公司而走不動產投資,現在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餓不死,名下有在北京有1學區房1自住房,在廣東老家有1養老房,接下來還準備在北京投資點商鋪。

只不過每次遇到2011年邀約我去的那個朋友,我都會被嘲笑一番。畢竟人家只用了4年,就賺了我10年的收入的兩倍,這輩子賺再多錢也沒法讓他閉嘴了。

對於我們程序猿來說,創業的失敗成本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高。


按照題主的描述,不建議創業,尤其是因為經濟原因。
已婚有房貸的情況下,收入壓力還是有的。

創業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情。
即使項目很好,也很難讓你在兩三年內達到財務自由。

即使選擇出來創業,也要確定自己可接受的收入下線,比較還有房貸。
按題主4年60W的積蓄來看,年收應該在20+。

如果對目前的工作環境不滿意,可以考慮換份創業公司的工作。
最好B輪或C輪自己感興趣的公司,作為一個過渡。
也可以趁此機會多出來看看。
然後你就會發現創業公司扯蛋的太多了。

智能家居方向,目前不大看好創業團隊去做。
目前看到的結果最好的就是被小米收購了。


可以參考這篇 創業者千萬不要買房!一個培養過最多大佬的小創業者血淚史

創業者千萬不要買房!一個培養過最多大佬的小創業者血淚史


編者:本文作者為婚紗攝影服務平台 嫁拍 CEO 陳曉峰。

當35歲的我被老闆催單子、站在阜成門地鐵站門口發傳單的時候,我的人生跌入谷底。我怎麼會混到這個地步?

清華畢業後,我做過百度高級經理,在人人網主持過風車網旅遊項目,帶領過360搜索引擎的開發。我帶過的手下都已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大佬,公司累計估值超過100億美金,而我自己卻淪落到在地鐵口發傳單,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往事襲上心頭。

那些我帶過的大佬

滴滴打車CTO張博

張博是我招進百度的。張博技術水平很強,很有幹勁,而且能說會唱。在他的面試評價表上,我給了全5分的滿分。在管理上、職業發展上,我給過張博很多幫助。

張博加入後不久我被忽悠著開發百度日本,要不是百度日本最後解散,他會加入我的百度日本技術團隊。

我比張博先離開百度,離開百度後,我們一起吃了頓飯。我說:「張博,我在人人網做風車項目,過一段時間我肯定會自己做的。我在風車學到了很多,已經為創業做好準備了。」張博投來羨慕的目光。我說:張博,你也準備創業吧,你是創業的料,百度的層級綁住了你的翅膀。3個月之後,張博離開百度,華麗轉身。

兩年之後,滴滴打車完成C輪融資,估值40億美金,我則進入一家旅行社發傳單。

學霸君CTO敖路

一個周末,我在百度大廈加班招人。我翻了翻百度2008年面試拒掉的候選人,挨個挨個聯繫,就這樣,我找到了敖路(人稱路哥)。

路哥是PHP大神、Dota大神。一個月時間,他獨自開發完成百度日文文庫,無bug上線。一個月時間,他成為Dota戰隊隊長,帶領「粉紅妹妹」戰隊贏得百度Dota大賽冠軍。

2012年他跟隨我一起做風車項目,前後我們一起打拚了兩年。

兩年後,學霸君完成A輪500萬美金融資,我加入只有3個人的微拍團隊,重新開始寫代碼。

新浪微博首席架構師惠新宸

早年的百度,還是C語言的天下。我是推動百度PHP發展的第一人。我從公司挖掘出惠新宸(人稱鳥哥),然後成立百度PHP委員會並擔任主席,鳥哥等PHP大拿擔任核心工程師。我們6個人的團隊,奠定了百度PHP的基石。

風車網被陳一舟關閉後,新浪微博技術VP和我聊,我問有沒有PHP高手推薦,我說,得鳥哥得天下。

很快,在百度一直不被重視的鳥哥華麗加盟微博,成為微博技術形象代言人。

美團網架構師劉鵬程

我是技術出身,在百度,我做了最大的C語言編程框架UB,是百度PHP委員會主席,培養了很多技術大拿。現任美團架構師的鵬程是最傑出的代表。

我還在百度做社區經理時,鵬程是我們部門的高工。後來,我被忽悠到百度日本發展,不再直接管理鵬程。但有一天鵬程跑來跟我講他的困惑:「帝哥,我技術發展遇到了瓶頸,不知道怎麼提升。」

我問他:「職稱評定誰評定你,你和他們熟悉么,你們有機會一起討論技術么,你們周末一起出去爬山么?」。然後我向他介紹了我著名的「圈子論」。他說:「帝哥,管理上你是T9。」鵬程非常聰明,之後兩年時間,鵬程從T6升到T9。然後也華麗轉身,擔任美團網架構師。

與此同時,在只有三個人的微拍團隊,5年沒有寫過代碼的我,開始寫PHP代碼。我請鵬程吃飯,請他幫忙審核技術架構。他吃驚地問我:「帝哥,你怎麼還寫代碼啊?!」。正是因為那頓飯,我被趕出了微拍團隊,原因是技術不過關。

百度泰國事業部總經理陳國浩

在百度日本,我機緣巧合認識了國浩。國浩在五道口創業7年一直失敗,當時他的情緒很失落,我們一起聊了一下午。

一個月後,國浩找到我,他說:「曉峰,我決定關門了,想和你學點東西」。我給他介紹了一堆大公司的機會。他對我說:「曉峰,我找你不是讓你幫忙介紹工作,我就想跟著你學點東西。」

是否招國浩,我思考了很久。創業7年的他也許不適合大公司發展。如果讓他擔任日文視頻搜索經理,可能會傷害一整個團隊。我問他:「做開發,你願意么?」國浩認真的點了點頭。之後他很快晉陞實習經理、經理,然後被調到泰國開發新市場。

三年後,我在百度蹭印表機免費列印傳單的時候,碰到了國浩。國浩已經晉陞百度泰國事業部總經理,能說一口流利的商務泰語,是百度泰國員工的「爸爸」。

國浩問我:「峰哥,來百度忙啥事?「我尷尬地說:「商務合作,商務合作」。

反思:為什麼我會淪落到地鐵口發傳單?

我是個成功的管理者,管理過200多個員工,沒有一個恨過我,包括被我開除的。他們中間,出了七個CTO,三個架構師,兩個A輪公司CEO,10多個年薪超過百萬的。

為啥我就淪落到在地鐵口發傳單呢?

反思1:創業者千萬別在北京買房

開復老師很早就教導我們:如果有可能創業,別太早貸款買房。

思緒回到2012年1月18日。那一天,陳一舟告訴我,風車變現太慢,不願意繼續投入,想把團隊解散。而就在前一天,我為女兒買了一套學區房,每月還款4萬。

投資人William找過我,他說:「曉峰,風車網是我用過最好的產品,碎片化旅遊APP分享一定有未來,你把團隊帶出來,我掏錢你繼續做。」

雖然當時我非常想接受他的投資,但是背負巨大房債壓力的我根本沒有選擇。背著買房後的壓力,我一年換八個工作,最多時候打三份工,做外包,還流落到旅行社賣機票。

後來William找到彭濤做了麵包旅行,一樣的碎片化分享,一樣的扁平UI。

反思2:看見機會就得上

有好的創業機會就上,自己能力上的欠缺反而不重要。

剛離開百度,我遇到過一個很好的創業機會。當時創新工場在為豌豆莢找CEO,張磊建議我去試試。我當時應聲就說:」我一個技術宅男好多東西都不會,還沒有準備好!」。

我選擇了去人人網內部創業。朋友勸我不要去垃圾公司,我執意不聽。我說:就算風車失敗了,我也學到了東西,這也是收穫。結果我收穫了失敗的經驗,錯過了豌豆莢的發展。

反思3:並不是每個人都合適創業。

惠新宸非常明白自己的優勢在於對技術的深挖,但是國內的環境,技術創業的可能性非常小,他肯定適合在BAT里深造。

在目前這樣一個人人都在創業,行業缺CTO的瘋狂時代。每個大公司出來的技術同學,都應該仔細考慮下:自己是不是合適創業,是不是能夠承受失敗帶來的後果?可以參考我寫的《想創業,你理性考慮了嗎》。

2014年,劉鵬程想離開百度出來創業,他再次諮詢我的意見。我言辭很激烈,和他聊了半天后,他決定不出來創業,轉而尋求更加合適自己發展的平台。隨後,鵬程進入美團擔任架構師。入職的第一天,他給我留言:「謝謝帝哥,人生的道路選擇上,你第二次幫了我」。

結束語:不要溫柔地走入那個良夜

2014年5月,我加入一家融資千萬美金的婚慶網站,擔任CTO。在一個月時間,我組建了婚慶行業最強大的技術團隊。7月,靠著走街串戶,靠著身兼數職,我還完了所有300萬房貸,時隔買房兩年。9月,我開始張羅自己的創業項目:嫁拍婚紗攝影平台;12月,Pre-A融資到位;今年3月嫁拍成為最大在線婚紗攝影平台。

因為買房,錯過無數機會;因為買房,現在自由的我已經不再年輕。幸好,我沒有掉進錢眼,幸好夢想一直還在。

不要溫柔地走入那個良夜,年長者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最後一浪過,善良人喊叫說自己的事業,雖脆弱,本可以光輝地舞蹈在綠灣,他們怒斥那光明的消歇。

———————獻給所有85前的創業者。


at我幹嘛,我顯然連樓主的十分之一資產都沒有,人家還在北京買房了,少年有為,非我可比。

須知一山還有一山高,太高看我了

顯然這種問題我是沒資格插嘴的


創業這事,只要有一絲猶豫就不要去了,否則遇到點困難就患得患失的,你吃後悔葯,別人怎麼辦?創業本來就成功率不高,合伙人不能同心協力堅持到底,基本註定失敗。


謝邀,說一個編撰的例子,但都是本人和身邊的人真實發生過的。

你快30歲左右,產品項目經驗5年左右,在公司里算小牛,出了公司基本無人知道。已婚有房貸有車無孩。待遇方面屬於北上廣深杭IT互聯網行當夾心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大公司里有兩個boss的創新型團隊,由於管理模式,你都作為產品和項目經理參與了。兩個人都能協調很多內部、外部資源對接。一個市場出身,結果導向,路子很野,過程不論,把你當兄弟,但是你有隱隱約約的不安定感,感覺此人專業度不夠;一個產品研發出身,但轉型很早,市場研發產品一把抓,談宏觀談落地都很有共同語言。 這兩個人某天都邀請你參與董事長的兩個獨立公司,都是類似的領域,職位待遇都差不多(但是比原待遇翻了好幾倍),招聘人員你都能深度參與,組建你夢想的隊伍。你怎麼選?


有人選市場出身,有人選產品研發出身,各有理由。
有些人會對選產品研發的人大發一通議論,認為太年輕。


但是,放到董事長更宏觀的角度,他僅僅是投點種子資源內部賽馬而已。

最後的結果是,兩年不到,這兩個boss都回歸總部了,帶著剩下的人合併成總部的一戰略部門(這種部門在大公司是有雙重含義的,很多人都清楚)。

你不能忍受落差,讓公司把你的股權回購,拿了一百多萬在外面繼續閑逛找機會,晃蕩了一年感覺TMD好傻,怎麼這麼愛折騰。這個時候你家後院也快起火了,媳婦下通牒,老娘這個大齡產婦要娃了,你得養著,你看著辦。你一合計,我操,小家的積蓄真不夠,思來想去,又回原來公司當個夾心層,只不過級別升了好幾級。

我說這個例子是希望告訴你「有希望」,是很主觀的判斷,有一定賭博撞大運的成分,你看到的很多案例和分享其實都有「倖存者偏差,包括我這個。我不能給提問人任何建議。


自從個體工商戶改名叫創業者之後,往裡跳的就愈發的多了起來…


1. 你不就是去「參與創業」嘛,又不是創始人。
2. 開著工資,花著別人的錢,實現著自己「兩個孩子+財務自由」的生活理想,
3. 風險只是BAT的工作和三年60W的期權
4. 既然圖錢,那你就要在加入之前談清楚未來的預期:公司的發展預期和你的股權和退出機制
5. 風險你肯定扛得住,市場對人是很公平的,是會給予價值肯定的。公司干到掉是常事,但團隊和人才從來沒有因為創業失敗而貶值的。
6. 身價增長趕不上年齡和生活階段,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逼近職業天花板,這才是風險;現金對你顯然不是太大的風險
7. 你下一步應該多談幾個創業團隊,多了解創業的遊戲規則,明確自己在一個創業團隊的價值,做到心裡很堅定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然後再做決定。

興趣,勇氣和玩兒知乎都不是你做決定的依據。


「在眾人恐懼時貪婪,在眾人貪婪時恐懼」這句話用在這裡幫助選擇也是對的。
雖然相比以前創業的多了很多,但是絕大部分人仍然對創業保持過分謹慎甚至恐懼的態度,因此這是絕好的創業切入時期。
祝你好運!


我是一個創業者,非常鼓勵大家勇敢的挑戰自己,而且對於一些人,創業並不是那麼九死一生。

BUT:我絕對不認為每個人都適合創業,這件事情對人的戰略眼光,知識結構,執行力,資源整合能力,胸懷,堅韌程度甚至運氣都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驗。我見過一些團隊,根本不具備創業者的基本條件,決策水平非常之低,所有的決策都是拍腦袋,缺乏最基本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我還見過一些創業者,一副小肚雞腸,花在團隊內部爭權奪利的精力,遠大於花在市場、產品、對手上的精力;我也見過一些創業者,屢敗屢戰,沉浸在自己一個又一個曠世構想中,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敗在哪裡,根本不了解市場,不了解消費者,不了解行業規則,最重要的是不了解自己。

AND:創業這件事情,我認為跟你現在在什麼公司,拿什麼薪水並沒有直接可比性,沒有說多少收入以下的應該選擇創業,多少薪水以上的好好獃著一說,反而BAT、華為這樣的公司出來的創業者更多(個人感覺,可能跟圈子有關)。而且,創業也跟年紀沒有直接關係,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年輕人有衝勁,失敗代價低,但是失敗率也更高,而在一定的平台擁有相當積累的人,創業資本更豐富(包括職業素養,知識結構,管理水平,人脈資源乃至個人魅力等等),創業更加有的放矢。

所以,我認為題主的問題,條件不足,暫時不能求解。

最後,分享一下本人創業經驗。
2008年985高校本科畢業,進入國內某上市商業銀行總行工作六年,先後從事後台運營,產品經理(產品策劃及營銷推廣)等崗位。運氣比較好,歷任領導都很好,給我的信任和擔子多餘其他同事,能力提升很快。由於個性原因,經常挑戰權威和規則,犯了各種大錯小錯,但均能得到領導的包容和愛護。當然了,收入的話在同學中至少算是比較好的那一級。臨走前半年左右也被領導上報了提拔申請。

工作期間有過兼職創業的經歷,能力和經驗的缺乏,加上政策環境的突然變化,導致創業失敗。但在第一個項目的融資過程中,接觸到現在的項目和投資人(當時只是一個想法),項目模式跟第一個項目有非常相似之處,雙方一拍即合,加入現在的項目,並從0開始創業,14年7月底離職全職創業,收入與銀行工作相比大幅下降。

創業過程中,遇到非常多的問題,遠比我們設想的複雜,多次陷入模式行不通的死胡同,而且政策壓力一直很大(而且會持續很大)。好在團隊一直沒有灰心(至少我沒有感覺到有負面情緒),想了非常多的辦法,甚至嘗試過重構商業模式,一直堅持了下來。年後一些非常棘手的問題,得到了突破性進展,團隊帶頭人(40多歲,也證明了並非年輕人更適合創業)協調了非常多的社會資源來協助團隊解決問題,團隊之間的配合也越來越順暢,產品擬於4月底上線。

目前因為戰略上的特殊原因提前啟動A輪融資,接觸到的一些風投鑒於市場空間的想像力,團隊前期取得的實質性突破以及對團隊本身的高度認可,在產品都還沒有見到的情況下,已經給出了3000萬-5000萬的高估值了。雖然離我們的融資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並非自身高估價值,確實是戰略原因需要投入較多資源),但至少證明團隊過去大半年時間,花了三百萬不到的資金,已經干出了相當讓人認可的成績,相信在現在的狀態下,團隊的短期目標可以很快實現!

對於未來,團隊和員工,都非常期待,甚至投資人都和我們在一起期待。所以但凡有人問我創業的感受,我都會堅定地告訴他不後悔。這個過程中,完全沒有打工心態,拿著接地氣的收入,操著常委的心,由於人員有限,其他人都是技術,我既要做市場推廣,又要做公司戰略規劃,還要做行政、人力、產品設計、業務測試、客服、合作商談判、團隊建設,還得四處奔波見投資人做融資工作,大力水手吃了菠菜的能量也不過如此吧~

公司以後會走到什麼程度,其實我們也並非十分肯定,但是只要這幫人在這裡,我相信一定會有屬於我們的故事和未來。

創業是一條很難回頭的路,會上癮,慎重~


現在有一種風氣就是鼓動去創業去拼,君不見新聞鋪天蓋地的成功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我覺得,創業這條路要走好必須要有很多很多準備,要有初期的投入:時間、金錢、精力;要有人脈,要做好不成功的思想準備。而不是沖著所謂的年輕氣盛就可以不顧一切。要知道,創業要衡量的因素真的非常多。年輕並不代表什麼,年輕就更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充沛精力和鬥志去做好計劃,做好準備和積累再去創業。而不是無腦的燃燒資源!

至於樓主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吧,你想好了也準備好了,出來創業。捨棄了之前的職位工資,創業成功固然很好;倘若不成功便積累了一系列的經驗,能在自身能力更上一個台階。為日後的道路填入一個更堅硬的基石豈不也是一件樂事。

突然想到這麼一句話,覺得特別適合,原意是形容戰爭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推薦閱讀:

培訓出來的程序員一無是處嗎?
熬夜加班對身體的損害可以通過跑步等運動彌補嗎?
兩年半的C編程經驗,不懂C++,面試C++的職位該怎麼準備?
程序員經常加班,白髮多起來了,壓力大,也影響情緒了,有什麼保健品靠譜嗎?
是什麼造成了程序員之間工作效率的差異?

TAG:創業公司 | 互聯網 | 程序員 | 互聯網創業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