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書對你的文筆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補充:如果能具體說明的話,是怎樣的影響呢?


我來按影響大小說一說吧,不一定是書,也有按一位一位作者來說的。

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王力編寫的《古代漢語》四冊。大三的時候首次用功讀書,勤勤勉勉看完這四冊。大約半年之後發現自己的文筆神奇地提高了。後來我總結原因,主要提高在:辭彙量擴大,相近意思的詞語有七個八個在心裡,當然可以揀擇出最新鮮最妥帖的來使用,而且自己也開始有底氣造詞,現代漢語中不常見的用法,但我知道古文的源頭,於是活用起來也很心安;文章的節奏感提升,學會在實詞、虛詞上都做變化,以調節出節奏的美感;文章略顯立體,不特別清淺單一,這主要是使用了一些古典的意象,有層層文本暈染的感覺。現在每逢有人向我問如何提升文筆,我都還是首先推薦他/她去啃完《古代漢語》四冊。

第二大的是魯迅。魯迅的文字被人評價為:上下左右,龍跳虎躍,聲東擊西,指南打北。還有「一筆一個花,重複算我栽了」。總的來說就是有活力或曰張力,變化多。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他一來承接了古文的傳統,功底紮實,二來留洋,懂外語,做翻譯。他抱有創造語言的責任心,想要為中國人創造出一門好的語言來迎接變化的時代,因此用非常開放的心態去試驗,去糅合古今中外的所有語言資源。魯迅的語言改造觀點和他自己的實踐深深地影響到我,使我成為他堅貞不移的粉絲。比如後來我接點翻譯來做,譯完一本書後,果然體會到了長句的氣勢充沛。。

第三大的是張愛玲。如果說魯迅的文字是鑽石,稜角成就其光芒,那麼張愛玲的文字就是明珠,也同樣光彩照人,但風格是成熟圓轉明艷的。她繼承的是紅樓的語言,與近代的鴛鴦蝴蝶派又有點淵源。雖然英文很好,但西方的影響更多體現在她小說的基調或曰思想底色上,語言則主要是將古代書面的雅文和俚俗的方言口語熔煉到一起。她一出手就是成熟的文風,二十來歲發表的《金鎖記》《傾城之戀》在語言上就無懈可擊。我雖然更傾慕魯迅,但自己偶爾寫點小說神馬的,語言風格卻篇篇像她,不知為何。。魯迅張愛玲都是文體家,各有一大堆模仿者。

我一般不大讀翻譯的文學作品,因為翻譯家頂多文字優美順暢吧,真談不上文筆,而我對敘事的藝術,對小說結構什麼的也不如對文字本身感興趣。只有好的文筆吸引我讀完整個故事,才能夠去探討敘事。為了看作者如何敘事而忍受平庸的文筆,臣妾還真是不太做得到哪。。這幾年開始讀點英文的原文,速度還慢,體味還淺,不敢胡扯……

其他對我文筆有影響的作家:沈從文、汪曾祺、阿城(動詞用得好極了!)、台灣的簡嫃(詩化散文,化用古典,意象出色)……

其實我是在打廣告來著。我在豆瓣閱讀開了個專欄,叫《犀讀: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上述作者文字的細微妙處都有提及,當然不限於這幾位,還有其他很多。摘一段大家看看吧:

台灣的簡媜是個將散文寫得如詩一般驚心動魄的作家。她將女作家慣有的清麗婉約與一種瑰偉卓犖、磅礴豐沛張揚生命力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具魅力的風格。記得她的不知哪篇散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是寫「姆媽」(奶奶)的:


我是她胸襟上的絲綉帕,髻上的紅彩花,歲月碾過的茅茨土屋裡忽然照見的一隻乳燕。


一連三個比喻,前兩句相似,都是講姆媽視長孫女有如鄉間婦人難得的飾品,萬般寶愛,意象本已十分出色,第三句神來之筆,突然化靜為動,由短及長,又夾雜以動詞造成語法的參差,在各個面相上都與前兩句有別,但仍能以一種欣喜、珍愛的情感,將三個句子統一成規律的序列。有了出乎意料的第三個譬喻,整個句子就如完睛之龍凌空而來,任誰都會被它的鱗鱗金光擊中性靈,引發情思搖曳。我大概是在大學時讀到此句,如今十年過去了,仍念念不忘,不時繾綣唇齒間。

如果覺得寫得還湊合,就訂閱一個吧么么噠!

犀讀:好文筆是讀出來的

給自己插播一則廣告:我的第一本書《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上市啦,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平台搜索「大師們的寫作課」即可。


絕對是木心先生。 比如在《哥倫比亞的倒影》里的這篇 《童年隨之而去》的片段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順手潑去,陽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來,可以潑得遠些——一脫手,碗飛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著水,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浮著,氽著,向船後漸遠漸遠……
望著望不見的東西——醒不過來了。
對母親怎說……那船夫。
母親出艙來,端著一碟印糕艾餃。
我告訴了她。
「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進艙來喝熱茶……這種事以後多著呢。」
最後一句很輕很輕,什麼意思?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時,那浮氽的盌,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汪曾祺


新概念作文大賽

---------------------------------------分割線是不是這樣畫的---------------------------------------

補充一下吧:
看到題目時,許多人名、書名從腦子裡匆匆划過
曾模仿村上春樹寫過好長一段時間(都是自娛自樂,下面的也是)
然後是福克納、塞林格、卡弗、加繆、薩特等
後來嘗試自我突破,模仿茨威格及伍爾夫寫了一陣子(一段長句子加辭藻推跌的黑歷史)
再後來模仿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等拉美巨匠寫了點「虛構」的文字
不過,這樣的模仿似乎從沒間斷過,以至於每看完一本書,自己的文字中就會出現那本書的影子,因而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我知道,這是個長期的過程,急不來
就這樣,所有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記的人名、書名幻化成了一個共同的起源——為什麼會愛上讀書、寫作
這讓我想到初中時在許多節無聊的課上以及一個又一個沉長而缺乏活力的晚自習,自己偷偷將草稿紙埋在教科書下模仿著《新概念》寫「作文」的情景。對身處網路尚不發的年代,又對「經典書籍」不屑一顧的小孩來說,《新概念》為他展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點贊的童鞋或許有著相似的體驗吧,祝大家安康順遂:)


對不起啊···拉低整個知乎的逼格了,我14歲左右看的沒那麼高深,應該是郭敬明,笛安他們。對於初中生來說寫得看起來很華麗的足夠吸引人了,也沒什麼不好承認的。嘗試過紅樓夢但是略看不下去···雖然最後看完了但是也僅僅是腦子裡有個這麼故事而已。稍微早一點鄭淵潔,稍微晚一點 @有時右逝。現在···寫的少了


小學生作文大全


之前讀了很多國外作品,寫出的東西都有一股翻譯腔。

影響較大的應該是
博爾赫斯《虛構集》
麥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
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
保羅·奧斯特《幻影書》
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
……
讀完之後,寫作思路更加傾向於陰鬱、神秘、懸疑。
最重要的是,文字里充滿了諸如「以致於……」之類的翻譯強調,讀來完全不是純粹的中文文本。

後期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作品,開始熱愛讀鄉土文學,如今寫作也是這種感覺。
影響較大的有: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
葦岸《大地上的事情》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
寫新聞稿評論稿比較多,一直在按這本書教的方法組織材料和語言,把真實的故事變成吸引人的報道,讓別人對我感興趣的事實感興趣
由此也影響了非新聞寫作的風格,總是帶有記者視角,旁觀口吻,流年似水,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
翻了翻自己的稿子,發現非新聞寫作的話,對我影響很大的是江南的,書就是《上海堡壘》
場景化,對話,游移的心理,放大細節,如水天階照亮了毛筆凝結的墨。
時光暗換,少年時代的某個片段不斷穿梭重放,似乎那一瞬決定了一生。
略自嘲的平淡口吻,我遇上一個人,想過要在一起,可惜搞不定。
還有,用前面回憶細節場景對話自嘲堆起來的十萬字,為一句話鋪墊。
「好好睡,晚安」


王小波、王朔、石康、韓寒……先不說文筆,起碼他們做到了 有趣。


金庸 老舍 阿城 胡蘭成 白先勇 孫世祥

他們讓我認識到漢語的簡潔典雅之美,原來漢語有自身獨特的節奏感。

他們的語言更接近我們平時說話習慣,近幾十年濫觴的西化翻譯腔並沒有造就傑出的文學作品。


《唐詩鑒賞辭典》

讓我不由自主的想押韻。


現大學生


簡媜 東野圭吾 七堇年
七堇年是大概12,3歲看的 其實她自己受簡媜影響很大 她們的文風和筆觸影響了我很久很久
讀簡媜 那時候文筆變得非常清冷 表達的感情都很抑制 一度影響我如意地表達情感 後來慢慢自己融合 就能用比較清楚冷靜的語言表意和抒情了
東野的風格非常細膩 又簡潔 老辣 讀了幾十本 很難不受影響 慢慢地去除冗雜 專心寫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了


《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賽


村上春樹 《尋羊冒險記》
村上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節奏」和「氛圍」的魅力。自從讀了村上的作品後自己寫小說會非常重視安排節奏 (例:恰如其分的終結/張弛有節的對話和角色動作/不帶情感色彩的白描的插入技巧 等等等),和角色或者故事的「氛圍」,也可以叫做「氣質」。 甚至會寫只為了追求「節奏」和「氛圍」的作品。

加西亞·馬爾克斯
用錯綜繁雜準確到位的細節交織盤結成龐然大物的完整的世界觀——功底深厚如馬爾克斯才能完成這種對於一般人來說幾乎不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細節大師教會我的技巧是「以記者點視角寫不可思議的細節」,這樣的寫作技巧會直接將魔幻和現實連接起來,是很實用很可怕的技巧。比如,「大象在天上飛」,這很魔幻,但這麼寫,只是個童話而已,是沒有可信度的。按照平常人的細節描寫:「灰色的大象在蔚藍的天空中呼扇著耳朵飛翔,像輕盈的鳥」,也不會達到馬爾克斯筆下那種讓人目眩的效果。但以記者的視點寫,就會變成這樣:「17號下午兩點,兩百隻成年亞洲象從距離地面大約五十米高的上空飛過利帕里島。現象群正駛向佩拉傑群島,請島上居民注意閃避降下來的象群糞便。」說服力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多魔幻現實主義都會用上這個技巧)

總之,加西亞馬爾克斯把我弄得更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就連在平常對話中我也會對基友們馬爾克斯式地胡說八道……

昆汀·塔倫提諾 (編劇)
被他的嘴炮深深影響。筆下的人物會時不時模仿昆汀的角色各種話嘮,胡說八道,扯些很沒用的瑣事。如何用細節體現角色的新歌,如何控制對話來來去去的張力,如何用對話的流動展現角色間的關係,還有……如何變著法的說花樣髒話……

總之昆汀真的太影響我的對話描寫了。


京極夏彥
也是被嘴炮所深深影響。時不時筆下會追逐他的「詭辯術」,展開一大長傳京極式「胡說八道」「強詞奪理」「生掰硬套」。還有他如切膚般栩栩如生到危險的心理描寫——讀了他的書以後好像以後描寫人物心理就不吝嗇筆墨而鋪天蓋地的寫了。但是也相應的,受到此人的影響,心理描寫會往「有點病態」的方向展開……


赫曼·麥爾維爾 《白鯨》
讀了白鯨以後會刻意忽視形式的枷鎖:會喜歡章節之間的跳躍,試圖涵蓋不同種的文體,插入大量的,說明書式的背景知識。有點類似於敘事片中穿入紀錄片的感覺。

查爾斯·狄更斯
幽默。狄更斯式的幽默。

莎士比亞
——如何展開角色之間的矛盾張力:絕不吝嗇語言,放大情感,越誇張越好,思想也要升華……總之,就是一切東西都「莎士比亞化」。這麼寫出來的東西有人說帶感,有人說好煩23333333
(因為除了much ado about nothing,對於莎士比亞的其他喜劇都不怎麼喜歡,所以受的經常是正劇或悲劇的影響)

寫到這裡才發現並沒有中文著作怎麼影響到我的寫作……………………
主要是因為不會模仿……(其實我很想說金庸,但是我又覺得沒臉說,太東施效顰了)
以及除了馬爾克斯其他的我讀的都是原著。

-————————————————
其實真正的答案,是貼吧的各種同人文
同人圈真的是切切實實能夠提高一個人的寫作水平的地方
通過閱讀大量的水平參差的同人文能夠直觀感受到應該學習的地方和應該避免的地方。
因為角色是已給的,所以寫作者必須抓住原世界觀的本質,無違和感地展開自己的世界觀,才能創作出一個合格作品。
不好的作品角色的OOC基本是刺目的明顯
而好的作品則精確抓住了角色的精髓
相互一對比,不影響讀者的角色駕馭能力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很自然地就能下意識總結出「這麼寫會OOC」 「運用這樣的技巧卻可以還原人物神態」。

沒錯,同人圈裡有嚴格的「對錯」之分——這麼寫對,這麼寫不對。
而「大家」的作品卻沒有「對錯」之分——恩,可以這麼寫。恩,也可以這麼寫。
同人圈,其實反而是真正的對寫作有嚴格要求的寫作圈。
名家名作那都是進階級別了,正因為進階,所以才不具備參考價值。
或者說,作為參考太不嚴格

一個人只有在嚴格並且自己熱愛的環境里才可以提升真正的水平。
我的文筆完全是從同人圈裡摸爬滾打出來的。最一開始被人罵小白文 (沒錯,那個時候還沒有瑪麗蘇這個概念……想想……我真是那個時候就開始寫同人文了啊……恩……),為了不被批評而去大量閱讀被圈內奉為神作的作品,觀察,對比,自省,對比,借鑒,完全改變寫作方式,完全模仿寫作方式,再寫,再寫,再寫……我的文筆絕對都是受了其他同人作品,和更新時,讀者的第一時間反饋的影響。

其他書籍絕對也多多少少影響到了我,但是由於之前所說的,其他的書籍對文筆「不嚴格」的關係,並沒有真正塑造我的寫作風格的。真正塑造我寫作風格的絕對是同人圈。


我覺得不同階段會受到不同書的影響吧。
小學初中的時候深受《愛的教育》的影響,滿篇都是正能量,感恩生活,感恩生命,文章一片盎然景象。有時候你已經記不清裡面的故事,但是那種積極的想法還是深深存在。
初中一段時間被《幻城》洗腦,文章於是有了一種味道,「我顛覆了一整個世界,只為擺正你的倒影」,於是我會寫到「我來到這世上,只為看你笑靨如花」,現在想想都有一種雞皮疙瘩橫生的感覺。天天幻想小四虛構的世界,絕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典型,於是直到現在,還是固執地認為小四毀了很多青少年的三觀。
初中的最後階段深深陷入三毛和席慕容的書中,以至於席慕容的詩可以全本背誦。所以文章中經常會用「月華滿肩」之類的詞語,會出現流浪,週遊世界,幻想著在歐洲街邊的小咖啡館,寫下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我在這裡,天氣很好,很想你「然後抿一下我壓根兒都不會碰的咖啡。這種小資的調調充斥了中考和高中最早的階段,還好老師很喜歡這種散文,雖然現在在我看來完全沒有實在內容。
高中開始全面接觸魯迅的書,嬉笑怒罵酣暢淋漓,非常喜歡,於是在網上寫些小文各種批判,覺得自己牛逼哄哄。
有幸逃離了高考,那個階段重溫了《穆斯林的葬禮》和《白鹿原》,才覺得這些平實的敘事才是正兒八經寫文章的路徑,所以一切歸於平實,雖然有點冷眼旁觀,但是事實就是事實,評論就是評論,少了很多虛頭巴腦的東西。
大學四年各種書,偵探、武俠、雜文、名著、宗教、」教科書「,但是這些都沒有像以前一樣讓我的文風再變化,或許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依舊還是那種渴望平實,略帶點小資調調的敘事風格。


梁邊妖。。。


說幾個讀過的書中對文筆印象比較深的吧~

韓寒,李零,高行健,刀爾登,王小波


史鐵生。
猶記得當初從文筆到內容,從故事到思維受到了全面的震撼。或許這種事情也說不清是因為看得多了才相像,還是因為本身就有相像的地方才被吸引。
到現在,語言文字的習慣基本上已經定型,遇到深一些的話題總覺得要像他那樣絮絮叨叨的說才能講清楚。
超級感謝當年他的書讓我開始思考活著,思考死亡,思考很多司空見慣的事物,也感謝他的文筆讓我感受到迷茫,困惑和難以言狀的宿命。
不過時至今日,對很多事物不再滿足於質疑和思考,希望能有個答案。這是他的書中不曾給出的。開始越來越喜歡有明確觀點,能給出明確答案,即使偏激即使不全面,卻可以從某個角度向下挖深的文章。只不過自己早已變不成那樣的風格了……


推薦閱讀:

用一句話,或者幾組詞評價「台州」?
絕對理性的世界會是一片死氣沉沉嗎?
廣西作為沿海省份,高速鐵路里程全國第二,為什麼經濟落後?
黑人牙膏外包裝中的頭像原型是誰,有故事嗎?
如何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TAG:書籍推薦 | 寫作 | 書籍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