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藝術,為什麼繪畫與音樂差別這麼大?
一個是眼睛所看到的感官,一個是耳朵所聽到的感官,繪畫在表達上也有畫家自身的情感代入,而音樂也是一樣的,為什麼大眾認可度差別這麼大?還有,那幫自稱藝術家的人,我很不理解,藝術應該是親民的,為什麼要所有人看你都有種高不可攀的表現?
瀉藥。
=,=就結論而言,純藝術這個東西本身就不親民啊親,藝術雖然一開始是從生活部分發展的,可是瞬間就高於生活了,因為藝術初期就是跟祭祀記錄聯繫在一起的,以前寫的東西里也說過,最開始的洞窟壁畫,本身就是為了記錄大事件而產生的,而中國古時候的藝術,都是先加工在禮器上,後技術普及才轉為大眾實用的。
比如這個彩陶舞蹈紋盆,上面的五個小人是東南西北中五方神,周圍有水紋和風紋等元素紋,一開始就是用來祭祀的,所以這方面的技術都是優先供給社會頂端的。
然後一直進行純藝術研究的也都是處於高位的人,不管是文人畫,還是油畫還是別的什麼,技術一直就沒落在大眾手裡,就是等到大眾普及的時候,純藝術早就去了下一個方向,永遠都處於領先的狀態,再舉個大家都接觸過的例子:
極簡主義,上個世紀60年代興起的現代繪畫派別,代表作品都是一些一看就覺得雲山霧繞的東西。
比如:
羅伯特·雷曼的《無題》蘇富比1.2估價,你看了不覺得這是瓷磚?
但是從極簡主義中發展而來的另外一個東西你肯定能看懂,那就是
差別在哪?一個是民用另一個不是,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為什麼藝術家高不可攀,因為要讓你理解他在幹嘛,需要幾十年外加一大堆的設計師精鍊,而且還是在喬布斯及其喜歡這件事的情況下,同時期的藝術形式還有一大票沒有融入生活被大眾接受。
就跟《穿普拉達的女王》中說的一樣
【你覺得這和你無關?你去自己的衣櫥選擇…我不知道… 比如你那松垮的藍色絨線衫,試著告訴世人你的人生重要到。你無法關心自己的穿著。但你要知道那衣服不僅僅是藍色,不是綠色,也不是青色,而是天藍色。你還輕率地忽視很多事情,像奧斯卡·德拉倫塔在二零零二年 設計過一系列天藍色的晚禮服然後,我估計是聖羅蘭…是嗎?設計出天藍色的軍式夾克衫,之後天藍色就成了 其他八位不同設計師的最愛,然後放入其名下的商店,最後慢慢摻入可悲的 CC。才讓你從她們的打折貨中掏到。總之,那藍色值幾千萬,花費了數不盡的心血。滑稽的是,你以為是你選擇了這個顏色,讓自己遠離時尚界,事實卻是…這屋子裡的人幫你從一堆衣服里選了這件絨線衫。】
這就是學藝術的人和不學藝術之間的距離,並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無法交流,我平時都在避免跟圈外人探討藝術,陌生人交流我甚至都不會提自己是個畫畫的,就算是繪畫圈的人,我也不會把問題上升到藝術,三句話別人就能把我定性成神經病,都不用多說,更不用說生活中的朋友了,一直迴避這種問題是會給人一種隔閡,讓人覺得我是因為你不懂才不說的,而我更害怕的是說了你也不懂還會覺得我很奇怪,幹嘛要去沒事找事呢?
至於音樂和繪畫的區別,大部分集中在表現形式的方面,音樂可以不斷地複製,但是繪畫不可以,而且好的音樂其實也不可以,你聽過好的現場之後,就再也聽不下去錄製了,同樣每場現場都是不一樣的感覺。
至於相同之處,我覺得是你並沒有接觸到音樂藝術比較前段的部分,舉個例子,龔玲娜,中國實驗音樂的先驅,而大眾記住的是什麼?《忐忑》《法海你不懂愛》,忐忑唱的不好么?就氣息和音樂感情表現力等方面很出眾了,那最後是不是還要靠龔玲娜去唱流行才能為自己證名?明明她是走在人聲樂器化的前端路線上,還是不得不需要一些別的去東西去跟大眾做解釋。
所以給你個結論,純藝術就該走在大眾之前,你如果做不到這點,那純藝與你無緣,做純藝本身就是不需要解釋的東西,解釋的方式是留給後人的,你不把一個東西走到極端,不思考一些與時代有出入的東西,那根本沒什麼好談藝術的,越被接受越普及的東西,那就是已經被人研究透徹的東西,你可以做一個學者或者藝術評論家,可以去歸類可以去總結,但是你無法推動藝術進程,所以藝術是孤獨的世界,你只能跟自己說話,但是做藝術的人並不會覺得孤獨,可卻也無法把這些極端的思想跟你娓娓道來,所以可能就讓你覺得他們高不可攀吧。
實驗性的音樂同樣不親民
啊哈哈,有意思的問題,所以容我思考一下。
嗯,首先要回答你這個問題,就得先明白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很簡單,一是表達現實,二是傳遞情感,而且常常會有兩種本質在同一作品(集)中出現的可能。
而正如你所說,音樂家們和畫家們都有感情投入,大眾認可度卻有差別(至少在你看來)。其實,這並不是「藝術」與「藝術」之間的差別,藝術「們」從本質上來講並無區別,原因應該出現在其他方面。
比如傳播速度,一首歌很容易在人們之間口口相傳,而展現一幅畫的魅力卻需要載體的支撐。
比如感官負擔,你要欣賞一幅畫需要用眼睛去看,而聽一首歌只需要戴上耳機,或者自己唱都行,身體就能去干其他的事了,而且走路看畫(漫畫)也顯得比聽歌危險,坐車的時候看畫會頭暈等等,這種負擔上的差距也會導致認可度的不同。
再比如說,你能直接感受到歌所賦予的情緒,很容易理解這首歌的情感,而欣賞畫則需要一個代入的過程,去思考才能明白畫家的表述。
這樣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總之,兩種藝術之間並無高低,藝術的種類並不是影響大眾認知度的唯一原因。
說了那麼多歌的好處,弄得我都不像一個學畫畫的了(笑)
而你的第二個問題,我要先舉幾個經常會發生的例子。
比如一幅作品本來是表達悲傷的,但大眾卻理解為表達出了高興的感情,這時候作家難免會產生「哼╭(╯^╰)╮你們這群凡人根本不了解我,你們根本不懂藝術!」這樣的想法,觀眾與作者的理解衝突,這是所謂的「不親民」表現之一。
再比如抽象畫派的作品,大眾通常處於「看不懂」的狀態,對他們來說這樣的作品「難以理解」,這也是「不親民」的表現。
所以說,藝術親不親民只在於圍觀群眾的理解力能不能跟得上作者的水平,就像漫畫這種感情表達直接,動作誇張簡單(當然我只是通俗的概括一下,也有不少細膩性質的漫畫存在)的藝術形式忘忘顯得十分「親民」,也是大眾喜聞樂見、樂於接受的藝術。
但也不排除天生就有「我的作品怎麼那麼dio,你們這些煞筆休想匹敵我的水平」或者「我們藝術就是一切,現實生活和愚民們還是去shi好啦」這種想法的藝術家存在,這隻能說是他們的個性使然了。
不過很明確的告訴你,這種藝術家通常一輩子都沒啥作為,而且大多數功力也一般。
最後放上一些我喜歡的與藝術相關的人或物吧(?????)
藝術可以是親民的,但藝術家絕不是為了「我要親民」才創作藝術作品。你需要學習相關的知識才能去欣賞而不是等著藝術家來喂你啊,就算餵了吧,還有很多人硬是送到嘴邊也不肯張嘴呢。
其實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壓根都不是給普通人看的或者聽的,音樂里有的是你聽不懂的曲子,都不用給你扯什麼太遠的,就龔琳娜的忐忑以及其他曲子你看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什麼心態,怕是欣賞遠遠少於調侃吧。
至於音樂和繪畫為什麼區別大我覺得還是傳播性的問題,音樂相比繪畫更容易傳播也有更多所謂親民的分支,繪畫還要求你去看,現在想聽個音樂也很簡單了,所以你才會有這種感覺。第一個問題。
對於老百姓來說,看畫展不太容易,因為有認知門檻,想看個明白,就很難。對於習慣聽通俗音樂的老百姓來說,聽巴赫創意曲也不太容易,甚至會懷疑自己的聽覺是不是出問題了,想聽個明白,就更難了。
聽通俗音樂,美術上對應的就是遊戲原畫和插畫,這是應用方向的,或者換一種說法,這是一種服務。服務是很友好的,不必看懂什麼,只要直接看內容就好了。
第二個問題,撇開混水摸魚的人不說。
這是在某答案下評論區里寫的回復:
跟搞科研的很像,而且人家並不是為了所謂的崇高地位,只是在盡自己的本分而已。如果此人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就配得上這個崇高地位。
就如那些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一樣,一個設備的造價可能連馬雲都買不起,這些耗資以百億計搞的研究,即使用淺顯的語言寫個科普文章來介紹,老百姓也很可能一點都看不懂。
再補充一下:
不僅老百姓看不懂,很可能幾十年內都不會對老百姓的生活產生影響,甚至這個研究方向後來都被證明有問題,那就更不會有任何民用技術輸出了,也就是說白乾了一輩子,老百姓也不會知道有這麼一項研究。科研人員如此,搞藝術的也差不多。誰讓你是開路先鋒呢?
感覺對方高高在上,有落差感,往往不是因為對方是搞藝術的,而是他收入比較高,所以跟一般老百姓們(比如普通市民 )在社會階層上有落差。
另一方面,就是隔行如隔山,有認知壁壘。這別說是搞藝術的人,一個外行去找個搞建築配電的工程師聊施工聊設計,也一樣是自取其辱。而且稍不留神,自己就可能成為他們配電的同行之間經常抱怨的那種人:「狗屁不懂瞎嗶嗶還亂改方案的傻逼甲方」知乎慣例先去查一下再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第一個問題,音樂同樣也有會你理解不了的奇怪音樂存在,比如那個著名的4′33″。然而那些比較不通俗的東西你根本都不會接觸到,別說什麼無調性音樂你連竇唯的歌都不怎麼能欣賞吧?
第二個問題,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藝術自古到今從來都是精英學科。以前是服務神的,後來是服務金錢和權力的。除了民間藝術是普通人民發明出來自娛自樂美化生活的之外(舉例,秧歌,麵塑,剪紙)美的教育和標尺都是在文人士大夫手裡的。
僅僅是提供幾個音樂方面的例子
分享Krzysztof Penderecki的單曲《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1959-61)》: http://music.163.com/song/2908526/?userid=413570018 (來自@網易雲音樂)
分享Wiener Philharmoniker/Claudio Abbado的單曲《Ligeti: Atmosphères》: http://music.163.com/song/37306487/?userid=413570018 (來自@網易雲音樂)
分享Maurizio Pollini的單曲《Boulez: Piano Sonata No.2 - 1. Extrèmement rapide》: http://music.163.com/song/403760421/?userid=413570018 (來自@網易雲音樂)
分享Gy?rgy Kurtág/Karlheinz Stockhausen的單曲《Kurtag, Gy?rgy - Grabstein Für Stephan Op.15c》: http://music.163.com/song/26969345/?userid=413570018 (來自@網易雲音樂)愚以為,大體來說,差別不大,如您所說,都是滿足自我精神的糧食,只不過獲取渠道不同而已。有靜有動,有繁有簡,有快有慢,有雅有俗,二者並沒有沒有背道而馳。
其次,沒看懂您的第二個問題,您所說的大眾認可度差別大,是繪畫與音樂的差別大,還是其不同作品的認可度差別大?
我直接說第二個,作品本來就是你所要獲取的精神糧食,那麼只需要拿您所需就好,認可度本來就是個人的欣賞價值觀的問題,勉強不來的,何必想不開?
藝術家是不是藝術家這種事,和上面一樣,既然您都說是所謂的藝術家了,說明您不認可他,那麼不要關注他就好,沒有人關注沒有人欣賞,他自稱宇宙大帝也沒關係,對不?
親不親民,唉,還是和上面一樣,既然你難受就不要再關注他了, 藝術嘛,只有人能理解能欣賞才有存在的價值,就和吃飯一樣,愛吃麵條的,愛吃米飯的,吃葷的,食素的,吔 的,這是口味問題,絕食的屬於自殘行為。但如果藝術家天天拿岩石,沙子,淤泥做飯,那肯定是不親民的,也是作死的。
總之關注自己欣賞的東西就好了
以上!第一,藝術親民問題。很多答案已經提到藝術一開始來源於祭祀;由於這個原因,那時候充當「藝術家」的祭司階級就已經高於平民奴隸一大截了 甚至能和國王平起平坐。因為從事上層建築的必然是少數人。講白了說,就是大部分的愚民不用考慮「我從哪來我到哪去我活著為了什麼」的終極問題,從事藝術的精英階級幫你搞定。現在依然適用。這個意義上 「高不可攀」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狹義的說(或稍微曲解地說)就是對個人來說...沒錢根本玩不起藝術。現在學習專業美術音樂多花錢不用說了吧;我說的是專業。
不過現實的來說...藝術家擺出高不可攀的樣子?藝術家閑得蛋疼啊藝術家整天想七想八很忙的好嘛...搞藝術的大多都覺得自己不能被其他人所理解,這就是你理解的「高不可攀」。
第二點 繪畫與音樂的問題。實際上聽覺就是比視覺更容易接收。所以音樂在大眾中比較流行(相對來說)。但不是說音樂就比較好,其實相反;繪畫來說,因為其表現的方式更純粹,所以繪畫高於音樂(個人理解,學音樂的表打我) 另一個答主用達芬奇那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我倒是覺得二者之間沒什麼差別。可能你主觀帶入的太多。不同的藝術雖說有不同的受眾群體,但是如果是一件優秀的打動人心的藝術佳作那就當跨類別跨種族跨全人類了.....
不論繪畫還是音樂,遠古時期第一次出現時就是為了記錄和慶祝大事件(比如狩獵的豐收,這個在當時幾乎決定全族生死存亡),祭祀(倡優是遠古的祭司演變來的,早期的繪畫很大多數是畫想像中的神)
一開始就是走高大上,不親民路線
接下來不論東方西方,藝術都服務於神(教堂壁畫,敦煌壁畫),貴族階級(這個應該不用我舉例了)
繼續走高大上不親民路線,陽春白雪
然後進入現代,人們生活水平都變好了,開始追求精神需求,藝術才走入大眾——但高精尖藝術領域絕不服務大眾,相反,現代藝術更加我行我素了
看上去藝術大眾化,技法透明化
可是藝術家已經開始追求思想,本質變的更加高大上不親民了,這次連貴族都不親了
你覺得和梵高一樣的人很少,但只要是能載入史冊的藝術家,和他走的是一個路線
我是學美術的,藝術學院有一群學各方面藝術的
路過聲樂教室的時候經常能聽見女高音男中音此起彼伏,很遠就能聽見,而且很清楚
講真,一聽就覺得好聽,雖然和流行音樂完全不是同一個路子,但能覺得好聽
可是不是你覺得好聽就夠就算你懂音樂的,你要能說出好聽在哪裡,各種原理,然後實際運用,才叫懂音樂
就好像你看一幅畫,一句很漂亮不叫你懂,分析技法分析構圖分析思想叫你懂
我完全不懂發聲技巧什麼的,所以即使我學繪畫是藝術的一個分支,我也不懂音樂
視覺和聽覺是非常主觀的,都帶有極其濃烈的感情色彩,不能有偏差,絕對不能有!
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求無損音樂?
為什麼那麼多人明明有《莫奈畫集》還去看原作?
因為它們無法複製,走一個音,差一點顏色,感覺就完全沒有了
而且你的音樂指的是流行音樂嗎?
有些古琴曲半天撥一下,你覺得有幾個人能欣賞它?
我倒是覺得這兩種其實都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看,有人喜歡聽,所以每個人喜歡接受的東西不一樣,我們應該就每個人而言去討論繪畫和音樂認知度的問題,而不是用一個大面積的比例去看。
那,其實這麼說的話,繪畫和音樂並沒有什麼區別。
然後就是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有高冷的,有親和的,說難聽點有一見面就好像老友一樣喋喋不休的,也有好像欠他錢一樣趾高氣揚的。但這並不會影響他們會不會繪畫,會不會搞音樂。
所以人本身就這樣豐富,那他呈現給你得作品,也一樣是風格不一,有親民,有不親民唄。
雲南哈尼族有一種叫魂儀式 在其中會演唱叫魂歌,親民嗎 親民族人幾乎都涉及其中 但是大部分國人都沒聽過這個歌,這是藝術嗎 我覺得是 (雖然他們只認為是一種社會活動)但也有專門的音樂人類學或民族音樂學的學者去研究它。
並不是市面上所有音樂都可以被稱為藝術,我們現在聽到的大多數pop rb hiphop jazz等音樂都存在部分商業性,你說他們是好的音樂嗎 是的 的確有很多好的音樂在,你說他們都是藝術嗎 不是的。
親民,什麼是親民的 是大街上人人都會唱的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無貶低之意) 還是大大說的 藝術家要創造人民喜聞樂見的?
這個問題涉及了太多問題,人民整體素質 藝術領域發展現狀。想掙錢 掙快錢。瞎扯幾句,電影也是一種藝術 可是為了錢 的確拍了很多爛片 這是藝術嗎 不是的 親民嗎 親民。
個人觀點不要噴我 我慫額,藝術不一定是親民的。這裡有個low art和high art的區別。low art指的是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歡的藝術作品,也就是比較所謂比較親民。而high art指的是需要更多藝術素養和知識才能夠理解和喜歡的藝術作品。兩者的受眾群體非常的不一樣。
其實各個藝術領域都用low art和high art,音樂也有曲高和寡這樣一個詞。low art就像最炫民族風,這樣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歡,都能哼兩句,甚至跳兩步。high art就比如像貝多芬的月光曲,或則其他的古典音樂,就不是所有人都欣賞的來了。聽個交響曲,可能很多人連樂器名字都叫不全,更別說評價表演的好壞了,可能各個樂器都一片混亂了,你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有一部分人,學過這方面的知識,經常聽交響樂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對音樂不是很了解隨便舉個例子,麻煩大家斧正。
畫畫當然也有low art和high art之分。比如說裝飾畫和街邊畫素描的。你一看大芬村的畫,哇,好唯美啊,我要掛到家裡去。然後客人來了也說,哇,畫的好好啊,好美啊。街邊畫素描的,剛剛給你花了一副肖像畫,你一看,哇,畫的好好啊,跟照片一樣,好厲害啊。這就是low art。然後你一看jackson pollock的畫,罵道,這奶奶的是什麼玩意,往紙上亂撒顏料,我也會啊。還沒有大芬村畫的好。
然後你再一看畢加索畫的畫,你就罵道,這是什麼玩意?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還沒有街邊畫素描的畫的好。
這就是high art。想要理解和尊重這些作品,你需要很多知識。比如說兩位藝術家在什麼年份創造這幅畫?當時的環境和主流藝術是怎麼樣的?兩個作品對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作品開創了哪些新的技法和流派?兩個人屌不是屌在作品有好看多美,而是屌在兩人對藝術的創新,推進和對藝術世界的顛覆。這就不是看一眼這幅畫就知道的東西。所以現在藝術作品的評選都需要artist statement,講解自己的理念和作品背後的故事。而對藝術史和藝術現狀不了解的人,顯然是無法理解兩個人的偉大。
當然low art和high art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只是受眾群體不同和目標不同罷了。但是兩邊互相都瞧不起互相,也不是啥稀奇的事。矛盾肯定是哪裡都有。
再打個比方,比如說一個人在寫科普文的時候,自然會盡量把事情說的簡單,讓大部分人可以理解。而他在寫自己的專業論文的時候,他不會去思考讀他論文的人知不知道這個公式,知不知道這個專業名詞是什麼意思。
做low art的人,在畫畫的時候在想這樣子畫大眾會不會喜歡,做high art的人在畫畫的時候會想這樣子對藝術有什麼開拓,或則藝術批評家喜不喜歡。只回答藝術上為什麼區別這麼大,這是藝術學上的問題。
音樂是一種非語義性,非描述性的藝術,在時間中展現,繪畫是一種描述性的藝術,用外在的形象表現。
繪畫更重視現實性,音樂更重視於表現性,繪畫更偏向對特定社會環境的直觀描述,音樂則是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
至於藝術家,那是藝術家個體的問題。
但是我覺得,藝術絕不是沒有高低貴賤區別的,審美過程的完成,除了審美客體是否具有藝術性,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是否建立聯繫外,和審美主體的欣賞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
題主覺得高高在上,可能一是藝術家本身人品的問題,二可能是題主的審美水平還不夠
人的思考方式,總會習慣性的歸類。音樂,美術本來就是兩種東西。但是,你一定聽過「藝術都是相通的。」這種說法。如果帶入其他藝術門類,比如文學,戲劇,民間工藝……這些怎樣與音樂、美術相通的呢?嗯,簡單說都是藝術……於是,藝術的陣營裡面,就有一大堆隊友了。然後從事這些的人就被歸為「搞藝術的」了。然後搞藝術的人又被貼標籤了。
好,從這裡反推回去,你就會發現有多荒唐!
以上。
邀請我幹啥,我又不是藝術家
音樂和繪畫的大方向都在往大眾傳播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日後玩音樂和繪畫的人會越來越多。
首先題主問題里有句話有問題「藝術應該是親民的,為什麼要所有人看你都有種高不可攀的表現」這句話是錯的。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完全脫離生活的藝術是不存在的。
但是基於人類認知的鑒別藝術的標準,本來就是以人類生活為原型,越是高於人類平均審美平均思想的,就越讓人有所謂的「藝術感」
真正的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本身就是創作者個人對其藝術作品的基於主觀感受的創作。所謂「高山流水」「曲高和寡」。
簡單來說,藝術就是要給你高不可攀的感覺。
再回答問題「同為藝術,為什麼繪畫與音樂差別這麼大?」
藝術活動基於人類的認知原則可以分為四大類: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
表達形式為: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繪畫屬於造型藝術類以繪畫形式為表達。
而音樂屬於表演藝術類以聲音形式為表達。
他們本來就是不同的。
我不太懂科學角度怎麼說明耳朵和眼睛這兩個感知器官對事物的感知有多麼不同。
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們可以這麼類比這個問題:
同為水果,為什麼草莓和蘋果的差別這麼大。
而所謂的「親民的藝術」,沒有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表現的「藝術形式」大約就像西紅柿,我不知道它算不算水果。
我不否定它的價值,但我不認同它的藝術價值。
我覺得一樣,都是追求美,追求精神意境,就是感官不同而已,一個用眼睛看一個用耳朵聽,高高在上大概是因為覺得別人觸碰不到自己所在的精神高度吧,有種俯瞰世間的感覺
「音樂應當被稱為繪畫的妹妹:音樂只能是繪畫的妹妹,因為它依賴於次於視覺的聽覺」。
——達·芬奇
推薦閱讀:
※請問想學唱京劇怎麼快速入門?怎麼練習發聲方法?
※如何評價這種街頭賣藝式作畫者作品的藝術價值?
※在攝影技術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為何超寫實的畫還是能夠收到絕大多數人的追捧?
※《清明上河圖》是如何保存到今天的?
※如何評價畫作《青年女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