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繁體字是否較簡化字要美觀?


規範字版:《簡繁字美醜在習慣》

我一直堅持,簡繁漢字的審美問題,是要逐字討論的。但是我認為,從漢字的部件、結構以及文化-心理層面等方面,可以找出一些用於判斷美觀的客觀通則。首先,從部件和結構來説,簡化字和繁體字的美醜大體上是習慣問題,不過前提下這是對於運用了原有結構的簡化字的假設。大部分簡化字沒有增加新的部件或結構,一般只是換用已有系統的其他部件或者被刪減偏旁等等。因此,只要簡化後採用的還是漢字的固有結構或者原有的構件,它們作為字圖的本貭實乃相差不大。即是説,「骯骯」「斃斃」「礎礎」等等,在外觀上無異於「霸露」「趁越」「欺期」之間的差別。又如「境?」「道辺」「臆肊」等等二簡字,它們沒有改變漢字系統原有的結構,構件也是由原有漢字組成的,實際上和現行簡化字的規律也頗有相似。然而習慣了現時規范的人,大多都嫌二簡字醜,但兩者之間,還是共用了不少原理的。以上所説的一類字,字形雖有差別,但都是存在於漢字體系的結構和構件。是美是醜,因人而異,且亦由習慣使然。

甲、常用不常用
其次,在使用者的眼中,一個字是美是醜,也取決於其「結構是否明確」「構件是否常用」兩者。這條通的假設是:多數人容易接受慣用且常見的為「美」,而對少用而生僻的就稍有抗拒。換言之,這裡説的影響,也和普通認識相関。譬如,對簡化字用者來説,「鐝鑁鐵」和「鏹鐠鐳」,筆畫雖都介於 20~23 畫,但前三者比後三者復雜而陌生,因而就可能被以為「不好看」。相似地,「竊竊」「繭繭」「瓊瓊」這些字的字形,在不少人眼中或許不如有常用部件的前者『好看』。

乙、草書楷化字
但是,還有個問題。簡化漢字之後,採取了諸多草書楷化字。這種楷化字在漢字系統中,不時增加了新結構、新部件,於是不習慣此種形式的人,比較難以接受。然而,「草書楷化字」不是問題本身,其原因是它帶來的新形式。許長安認為,草書楷化字大致可分成三種:
(甲)第一種,包含通用的部件,比如「愛、孫、過」之類。
(乙)第二種,「不是漢字的通用部件,但筆畫結構是漢字固有的」[1],比如「應、實、壽、單、僉、學、監」之類。
(丙)第三種,運用了漢字原本沒有的結構;比如「東、樂、為、發、農、練、專、長、書、堯、韋」之類 [1]。

許長安表示,第一種楷化字通常較容易接受,第二種次之,第三種再次之。較少接觸第三種的人之中,有不少人認為它們不好看。趙守輝於是在許長安的觀察上進而推測,認為「不好看」的原因和草書楷化帶來的新形式相関。筆者也認為,或許正是因為第三種楷化字,不合系統通則而卻和原有結構字摻雜,所以看起來似乎「不和諧」而突兀。

丙、不容易被改動的字

簡化漢字的過程中,有時候遇見所謂的「敏感類漢字」。這個概念在趙守輝和 Baldauf 的《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中出現。敏感類漢字受到的改動,通常遭到已識字者的反感,因此它們是不容易被改動的字形。敏感類漢字,特徵一般如下:

  1. 長期通用
  2. 地位穏定
  3. 高頻用字
  4. 姓氏用字
  5. 字理彷彿和某種思想有関

值得一提,兩位作者的理解和筆者所見不同。他們把不容易被改動的字形的「敏感類漢字」和好幾個現象都看成「『國』字現象」的內部情況,並按照字的不同性貭把現象分出四種情形 [2]。在我意見,這本書中給國字現象提供的例子,有些誤処。還有他們發現的現象,很多漢字學家已經知道,陸港台的研究甚至比他們做得好。所以以下的説法,已經過了筆者親自編排(例子亦有改換),綜合了陸港台研究者的理解。

還有,以下我還是把「國字現象」和「敏感類漢字」分開來説。

國字現象

所謂國字現象,是因為文化觀念上發生了衝突,現象著重的是文化和文字之間的関係。只是,這個術語滿滿的翻譯腔,不得不説我不喜歡,根本是照搬英語直譯中文。用我自己的話來説就是:「使用者對字素的否認」。


回正題。兩位作者認為,漢字不僅僅是記録語言的文字。漢字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符號 ,於是乎改換漢字的字素的時候,在某些人眼中是影響了字素提供的內涵。比如「國」字一直以來的地位雖然非常穏定,但是經常出現各種異體字,比如「囶、圀、囻、囯」之類。可以看見,字素的「內涵」如果和使用者的思想不合,就會被人改換。從外觀方面,否認字的「內涵」的人,或許也認為它們很『難看』。


【1】國字現象

國字現象之一,使用者受字素的外觀影響,並對其建立了深刻的印象。好像「愛」字吧。它的形旁雖然不是「心」,但許多慣用繁體字的人認為,省略「心」字是不好的改動,似乎阻礙了字的表意。因此「愛」字不僅是敏感類漢字,還是所謂的國字現象。此外又如「聖」簡「聖」和「漢」簡「漢」之類,還有二簡字中把「德」字簡化為「?一心」等等。這些都是敏感類漢字,它們的改變比非敏感類漢字更難接受。如果功能等等一概不談而只説字形的話,它們還是不分上下的。功能上,它們都是語素音節文字的字位,也不是一繁多簡。第一種所以遭到不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的部件已經被群眾接受,被認為是不可缺少的整體印象。

【2】國字現象
國字現象之二,是心理層面上的審美問題。趙守輝的看法大抵建立在 Ferguson、Kaplan、Baldauf 三位學者的研究。首先,書中提起 Ferguson 的「用戶評價」。所謂「用戶評價」的概念,是指語言社區內,使用者對文字所建立的觀念和採取的態度[3]。

劉明臣在他的調査中也發現,1980 年代的繁體字回潮,主要來自簡化之前之後相差比較大的字形 [4]。尤其是「廠(廠)、廣(廣)、產(産)、嚴(嚴)、氣(氣)、飛(飛)」等等變化非常大的簡化字,都遭受諸多的批評。多數人認為,簡化之後的字形,看起來不像原字結構那麼平衡、那麼對稱、那麼飽滿。字形上,「廠」「廣」「氣」三字其實都是原有的漢字。但是在簡化之前,這些字和相似於它們的其他漢字,都不是常見的慣例 [2]。由於前後造成的對比如此甚大,使用者對它們的概念上就産生了差距,於是少接觸這種結構的人,大多無疑都會抗拒迎接這種新形式。從此,衍生出「不好看」的感想。而「戶」「戸」「戶」之類因為沒有較大的前後對比,所以很多人並不以為迥異。自小伴隨大陸規範字而長大的人,通常沒有這種陌生感,有的也沒有繁體字使用者所感到的那麼強烈。

但是,這不是説寫簡化字的人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即使對從小就寫簡化字的人來説,這種現象至今存在,如果「病」和「眉」字被簡化成「疒」和「u200dc ( 眉無目)」等等,字形少了一篇一旁,用簡化字的人還是一樣會認為「不好看」。総而言之,推廣這些左刪右減的字毫無疑問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一類字形更變在簡化過程中不容忽略。

【3】國字現象
國字現象之三,姓氏用字。傳統上,姓氏寫法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漢字簡化帶來的大改變,都是不歡迎的。經常,讓人改換姓氏的寫法,必定都會遭到使用者的抵抗。比如「趙(趙)」「鄧(鄧)」「葉(葉)」等等簡化字,它們的改變尤其大,而且也是姓氏用字。有這些姓氏的人,如果一直習慣了某種寫法而突然要改,肯定是反感的。所以,它們通常都認為新的寫法是「不好看」的。

姓氏用字,面對更變時候特為『保守』,不能隨便改動。不然的話,是難以推廣的,就好像「肖(蕭)」和「閆(閻)」這些二簡字。所謂姓氏用字的變化較為「保守」,意即習慣使用它們的人,通常偏好維持原狀。因此姓氏的改動,通常是受到外來因素影響的,而出自內部主動要變寫法的例子就比較少。也因此,姓氏用字向來比較少見迥異的大變。

或許,這些問題可以看作是社會文字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學科。

敏感類簡化字

另外,兩位作者也提到了所謂的「敏感類簡化字」。這個概念不是他們首次提出的,原本應該是來自冷玉龍的研究 :

《簡化字總表》中有兩種類型的簡化字:一種是敏感類簡化字;一種是非敏感類簡化字。所謂敏感類簡化字,是指大眾非常熟悉、被關注度和使用頻率極高、一改動就會引起社會各方強烈反應的常用字。非敏感類簡化字,是指大眾關注度低、使用頻率不高的次常用字。同音替代和一對多類簡化字基本上都屬於第一種類型。因此,我們在這兩類字的處理問題上應該非常慎重,因為對它們的任何改動所觸及的都是社會用字最敏感的部位。

(《對規范漢字幾個問題的思考》頁 339-340)

這一類字在外觀上的前後變化,不是字形本身變醜了,而是因為違背了使用者的熟悉和習慣。換句老話,可以説是「約未定而俗未成」。

參引
[1]《現代漢字規范化問題》頁 134-138
[2]《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頁 82-87
[3]《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 Papers on Language in Society》頁 280-281
[4]《関於北京高校漢字繁簡問題的調査報告》
[5]《簡化字研究》頁 339-340


某些簡體字取自草書,而草書是漢字書寫的一種較誇張樣式,是拉伸延展的變體。借用到簡體字時,越正襟危坐(比如印刷品)就越缺乏草書的連貫性和浪潮式美感,所以我覺得至少在印刷物漢字這一塊,簡體字缺乏美感。
手寫體影響不是很大,當然筆劃越少越難寫好是真的,比如「書」和「書」,前者很容易寫得頭粗身細,後者則大中至正,容易寫。
其實繁體字在大陸向來死而不僵,走在街上很容易發現,尤其招牌。究其原因,我覺得民眾內心深處還是下意識覺得繁體正式,再追溯下去,大概就是繁體在印刷體美學上高於簡體。


不是。


從書法的間架結構的角度來說,越是筆畫少的字越是難寫好,因為留白比較多。
這個應該從另外角度印證繁體字會相對好看些。


是。

「繁體字」經過幾千年來一代一代書法家的精心打磨,在書法上早已有高度成熟的字形。而多數簡體字尚無這樣的條件。

簡體字確實書寫要快捷一些,但絕大多數簡體字的美觀程度是不如繁體字的,尤其是一些簡化得較為草率的字。例如:

氣 - 氣

廣 - 廣

廠 - 廠

產 - 產

飛 - 飛

鄉 - 鄉

義 - 義

龍 - 龍

漢 - 漢

華 - 華

頭 - 頭

東 - 東

書 - 書

專 - 專

衛 - 衛

楊 - 楊

為 - 為

見 - 見

風 - 風

鳳 - 鳳

……


可見看出很多簡化字或重心不穩,或完全不知所云,且濫用乂、又等部件。


另外,同意之前的回答的一些觀點,但可惜他們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一個字的外觀當然也和書寫者的水平字體的設計有關。也和其他一些因素有關,如

排列方式:堅排的視覺美感強於橫排,因為多數漢字的重心在豎直中線上,而不在橫平中線上。

識字者的背景:為什麼日語文字感覺更美觀,因為不認識,有距離產生美的原因。


但是在同等的外部條件下,繁體字的美觀程度無疑是強於簡化字的。


就手寫而言:
繁體字比較容易寫得很好看,因為筆畫之間的留白少,所以布局的時候不需要太細緻的規劃就可以方方正正,結構上能夠很挺拔,不會太過不成體系;
反之,簡體字筆畫之間留白很多,布局很難,這也是我小時候練字很花時間的一點,試了很多各種不同的留白方式,也很難把一些筆畫少的字方方正正落落大方地寫出來,一不留神就容易散掉倒掉。

印刷來講:
拋開字體的巨大影響,我覺得簡體字更好看,還是留白的原因。
繁體字給人感覺很滿當很實在,有時總覺得很擠,所以樓上也有人說看著累。留白少了之後,每個字之間的差距並不算太大,除了一些特別簡單的字以外,很多情況下都很相似,不恰當地說,從外形上看就像工整的駢文,美當然美(私以為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但多少有些疲倦。
簡體字與繁體字相比,因為留白的原因,字與字之間的差別會更大,不是說字的結構差異大,而是一段下來留白的方式變化更大,大家隨便掃一掃樓上繁體回答和簡體回答就能感覺到。這樣來講,簡體字從外形上就像長短句夾雜的散文,不欠缺駢文的工整,但更多的是稍顯混亂的錯落美感,如《小石潭記》所書:其岸勢犬牙交錯。

總體來說,我的感覺是,繁體字外形上像《木蘭辭》或是《關雎》,而簡體字像《桃花源記》或者《醉翁亭記》。各有各的美,從這個風格來看,我個人更愛簡體字


核心在字體設計水平,不過我個人認為設計出好字體的簡易程度上繁體字佔優勢。


如果你用毛筆寫同一個字...繁體寫起來肯定要比簡體好看...個人觀點


是。


唯一一次受邀

哈哈 開心

可惜並無什麼高見

對於繁體字有了解之人,很容易對簡體字有消極感情

尤其簡體字又與當今ZF關係匪淺

我只能說些陳詞濫調:

簡體字和繁體字也許就像武功,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習武之人才有強弱之別

我國目前發展迅猛,設計界牛人四起,簡體字之美感已日益體現

以積貧積弱之國家僅數十年文字之美感,與數千年東亞多國共用之舊有文字設計做對比,似乎有點不公平。


不,手寫看人,印刷看字體。


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個回答,你對一樣東西越熟悉,你越容易對他產生廉價感。娶了林青霞回來天天當老婆用,你會不會有一天也覺得郭碧婷比較美貌動人?感受一下。


其他還好,但我覺得把原來幾個意義不同的字簡化為一個就不好了,比如出 齣,發 髮,斗 鬥


我認為是。我認識的設計排版的朋友曾說過,同樣的內容和排版,日文很容易能體現出它的美觀,其次繁體字,最後是簡體字。另外,英文在設計排版上也比中文更容易更好看。


至少在手機和報紙上,簡體字看起來明顯比繁體字清爽多了


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單純沒法說一種文字比另一種文字美觀。
例如沒法比較日文與韓文何者美觀。美觀與否在於書寫者水平。
一位功底深厚的書法家可以使任何一種文字賞心悅目
至於這用說法,可能跟筆畫有關。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好


個人覺得繁體字是較簡體字有美感,但書寫的話還是簡體字方便點。如果不是書法家,只是一般人,文字的功能更多是在於傳遞信息和表意等方面,需要的是效率,而書法家就不同了,他們更注重美感和詩意。我班裡一位從香港到我們大陸上大學的同學,她也正在慢慢地學簡體字,她寫的字很大,她說繁體字的筆畫多,要寫大點才看得清楚,她習慣了繁體字,所以寫的簡體字也很大,很像男生寫的字哈哈。


是的,就大多數字來講,繁體字比簡化字美觀,無論是字形還是內涵。


不過,中國自有文字以來數千年,簡化一直是一個大趨勢。
如果將甲骨文算作漢字起源(甲骨文之前是否有漢字尚未可知),至秦朝時的小篆儘可能保留甲骨文、金文等上古書體寓意、指事的基礎上對比劃和結構做了很大調整,可算是廣義繁體字形的第一次美觀巔峰。
其後漢隸魏碑唐楷在字形上均對小篆做了很大程度的簡化。看下面「書」字的小篆和繁楷寫法:

小篆,元-周伯琦-《陋室銘》

楷書,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楷書字形比小篆做了極大程度的簡化,比劃寓意與美觀程度也損失了不少。如果為了美觀就要恢復繁體字,我想不如建議恢復小篆作為法定書體......
總之,自小篆之後,這種簡化漢字的趨勢一直在延續,美觀度也一直在降低。

But,

美觀能當飯吃嗎?
美觀能當飯吃嗎?
美觀能當飯吃嗎?

不靠簡體字的話,十數億人達到96+%的識字率,少說推遲一代人的時間!一代人二十年啊,兩個WG的時間!
想想如果現在我們還過著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代的生活,算了不提了,這還是小事。
想想如果我們錯過信息時代的浪潮,依舊閉塞,這個殘酷的國際環境能給你多少機會重新趕上?矮油,這位朝鮮大兄弟,好久不見啊,又苗條了......

未來中國邁入發達國家之後,簡繁之爭或許真的會被某些生活過於富足的人們重新提起,然後大中華地區一起來搞一套民眾喜聞樂見的書體......

當然,羅馬化的簡化方案是絕對坑爹的。簡體字雖然損失了一些美觀程度,但是總歸是與其他書體一脈相承。而羅馬化的字母方案完全顛覆了漢字系統,幾乎與朝鮮諺文一樣的不方便,引發的歧義多之又多。羅馬化方案之所以被叫停而止於拼音標註,原因正在於此。

對於民眾而言,享受交流的便利與經濟的發展比用什麼字體更重要。


我認為寫楷體書法肯定是繁體字美觀
因為首先這是一門追求美觀的藝術,
其次歷史上的書法家幾乎都是在用繁體字練習、琢磨結構

但是僅限於楷體書法,書寫的內容為文言散文、詩詞

我不認為用來印刷的明體存在美觀的概念,尤其是印刷白話文


推薦閱讀:

當大家在知乎上看見繁體字時,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港澳台居民看簡體字文章可以連貫看下來嗎?
如何評價香港理工大學的大陸生,對香港部分人喜歡攻擊大陸用簡體字的反擊?
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你同意嗎?
為什麼主張「恢復繁體」的人比主張「恢復文言」的聲音響很多?

TAG: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