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對九家洋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處罰對消費者是否有利?
從今年3月開始,根據舉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對合生元、美贊臣、多美滋、雅培、富仕蘭(美素佳兒)、恆天然、惠氏、貝因美、明治等乳粉生產企業開展了反價格壟斷調查。
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據《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決定對其中六家乳粉生產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處罰,共處罰款6.6873億元。合生元等洋奶粉企業因反壟斷被罰6.6873億元
我建議不要從單一事件來看,而應該從整個行業來了解。如果關注乳業信息,可以看到以下新聞:
中糧聯合厚朴入主蒙牛:中糧入股蒙牛,食品併購最大單出爐
乳業最大併購案起底:雅士利已經正式被蒙牛集團收購,此次交易涉資超110億港元,是中國乳業最大規模併購。。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將會有更多併購發生。
2/3嬰幼兒奶企可能遭淘汰:業內專家認為,未來3至5年,國內嬰幼兒奶粉企業中將有2/3的中小品牌退出市場
禁委託貼牌分裝生產嬰幼兒奶粉--時政--人民網中國嬰幼兒奶粉將試行藥店專櫃銷售,並提出「五不準」要求:相關生產企業不準委託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乳企反壟斷調查塵埃落定 美贊臣等稱接受罰單
從這些動作不難看出,政府對這一市場的態度和策略是明確的。監管部門也在不斷為國內奶粉企業背書。
目標就是:
推動兼并重組、建設數個國產優質品牌;
加大對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的扶持力度;
推動具有國資背景的國內龍頭乳企完成此次整合。
來源:http://www.chinadairy.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134
反壟斷調查和處罰是其中一個環節。近期肉毒桿菌事件是意料之外的打擊機會。
回到問題,是否對消費者有利?
從價格、質量、供應三個方面來看,短期內不會有任何影響,不繼續漲價已是最好狀態。長期來看,
產品未來走勢只會遵循市場自身規律,受供求機制影響。
下面展開來說:
價格:
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曾經佔據18.26%市場份額的三鹿奶粉迅速隕落,國產奶粉不被信任,全行業遭遇危機。「洋奶粉」價格則一路飆升,外資賺的盆盈缽滿。
在國人親睞的幾大代購來源地,折算為RMB的價格只在100元左右。而國內普遍200-500元,甚至更高。嬰兒配方奶粉已是食品行業利潤最為豐厚的一塊,可以用「暴利」來形容。外資的血管中流暢的也只是對利潤的追逐。
目前來看,對外資、「洋品牌」的打擊,消費者不會得到實惠。事實也是這樣,從各大嬰兒奶粉銷售網路可以看到,反壟斷調查及處罰前後,價格並未有所變動。
2013年嬰幼兒奶粉市場估計600億,洋品牌又佔據其中的80%份額。來源:http://www.chinabgao.com/freereport/56121.html
假若洋品牌降價,人們對洋奶粉的購買力隨之提高,同時原來因價格因素而選擇國產品牌的消費者,也具備了購買洋奶粉的能力。外資品牌雖然利潤有所下降,銷售量卻可能因此提高,也不會起到對國產品牌起到扶持作用。所以我認為價格下跌可能性較小。
質量:
消費者犧牲價格,只為取得質量的保障。但嬰兒配方奶粉技術上並非多麼高深,只是普通食品而已。外資產品質量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信息統計顯示,最近14個月公布的進口不合格食品通報名單中,共有34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毀或退貨。這些奶粉分別進口自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美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製造商。http://www.chinadairy.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124
平心而論,國產奶粉無論質量還是配方,與外資品牌無異,國內合法渠道銷售的產品都遵循同樣的標準和法規。國內食品企業最主要的問題是管理落後、效率低下,由此產生一些問題。這與食品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有莫大關係,食品從業人員,特別是生產型企業人員的薪水之低,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年來,隨著法規逐漸完善,外界持續關注,各方面形式已有極大提升。如果伴隨對外資的打壓,能同時提升國產品牌質量,這當然非常好。只不過對外資反壟斷調查和提升國內品牌質量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在質量方面,消費者也不會從中獲益。而對於通過擴大國企規模,加大國企的壟斷程度來改善提升品牌形象的策略,我對此不報以期望。
供應:
中國奶源的數量和質量是乳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相當大比例乳品原料需依靠進口解決。短期內根源不會得以解決,那麼對外資的打壓只會造成供貨緊張,價格上漲,自然不會降低成品價格。
歐睿(Euromonitor)預計,由於母乳餵養比例下降以及女性就業比例上升,未來四年中國對於嬰兒配方奶粉的需求規模將增長一倍,達到250億美元。歐睿預測,雖然中國施行計劃生育政策,但到2017年中國在全球配方奶粉銷售額中所佔比重仍將達到二分之一。
來源:http://www.chinadairy.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128
以外資多年來對中國市場和政企關係的經營和投入,不和諧只是暫時的。面對這麼大一塊蛋糕,我想黨和政府更多是要從中分得一杯羹,而非為消費者的利益。
P.S.
上面的分析,沒有嚴格區分生產商、品牌商、進口商之間的區別。因為同一塊市場,彼此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
既然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無論如何也是希望各個行業能向好的方向發展。希望我的淺陋分析是錯誤的。
發改委的重罰奶粉企業,從《反壟斷法》的機制與效用而言,應當說對消費者肯定有好處。某委作為中國權力最大的衙門,雖然乾的好事不多,但反壟斷法內在有比較清晰與成熟的邏輯,其按圖索驥,確實幹得還行。
當然,對於處罰是否能培育中國品牌,是否提高國產奶粉質量,是否能大幅降低奶粉價格,這肯定不是一部法律或者說根本不是法律可以解決的問題。李昌已經詳細全面回答了後一個問題,我簡單說一說,在《反壟斷法》語境下,發改委的處罰給消費者帶來的可能收益。
第一,打破縱向定價可以促進品牌內的競爭。通常而言,良性競爭必然可以給消費者帶去實惠,包括價格下降和服務提升等。美國數據表明,對於相同的產品,在有轉售價格限制州的售價要明顯高於沒有轉售價格限制的州。此次發改委處罰之後,敢於明目張胆限制終端售價的廠家必定會減少,對於同一品牌奶粉,消費者可以比較多種渠道的價格與服務,做出最優選擇。當然,庫存的消化以及渠道價格下降有一定的時間差,過段時間統計,應會有明顯的價格下降。
第二,取締縱向定價,可以促進品牌間的競爭,避免奶粉廠家間勾結定價。限定縱向售價最嚴重的問題是不同品牌廠商之間可以輕易得知互相的定價,從而可以或明或暗進行橫向價格勾結。例如,如果充分競爭,兩家奶粉的價格本應是10元、12元,但是由於彼此明知價格,其有可能同時或者先後提價到15元、17元。通過此次處罰可見,限制轉售價格實際是嬰兒奶粉企業的慣常做法,因此,競爭者對於價格幾乎明知,奶粉廠商幾乎都有能力、有動機也有機會進行橫向價格勾結。如果徹底避免了可能存在的橫向定價,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會降低產品價格。
第三,奶粉廠家的轉售價格限制,並費完全沒有合理理由,但考慮到現實的國情以及商品情況,這些可能的合理理由都無法成立。通常而言,限制價格限制可能的合理理由有兩點,即可以保護新興品牌以及防止搭便車。而對於在中國的奶粉銷售,此兩點皆無法成立。第一,此次發改委處罰的都是既有的大型奶粉企業,所以不存在保護新興企業的借口。第二,而對於搭便車,對於奶粉這類產品,其並非奢侈品或者需要高度購買體驗的商品,消費者會更看重產品品牌而不是銷售商提供的產品體驗,所以搭便車的可能性也基本不存在。
由此,可以說,發改委處罰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也會給或者將會給消費者帶來現實的好處。但是發改委的透明度實在太差,總有法律神秘主義的傾向,有理有據的事情做得也似乎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似的,這點也確實要加強些。在原奶成本居高不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度進一步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奶粉企業被迫走上獨特的「中國品牌,全球供應鏈(海外生產),中國消費」的道路
「兩年後,在中國主流市場上,可能很難見到本土奶源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了」。
聖元國際集團(以下簡稱聖元)董事長兼CEO張亮4月13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3月20日,這家企業剛剛通過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批准,拿到了在法國投資建廠的境外投資證書。
從2012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前幾大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先後「出海」。這背後是尷尬的現實困境,一方面,中國以散養為主的奶牛養殖模式,意味著原奶的成本高居不下。另外一方面,散養導致中國奶製品生產無法實現全鏈條的完整追溯,不斷出現的質量問題,讓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度進一步下滑,轉而購買進口奶粉。
2013年1月,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量達到7413噸,同比增長42.76%。海外代購則是另一路徑,巨大的代購需求甚至引發了美國、德國、英國等地奶粉的短缺,這些國家不得不出台限購措施。
正是基於上述因素,「出海」成為了共同的選擇,中國奶粉企業被迫走上獨特的「中國品牌,全球供應鏈(海外生產),中國消費」的道路。
一些先行者似乎也證明「出海」是明智之舉,合生元生物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生元)在2008年進入奶粉行業,該企業供應原裝進口的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2012年,合生元總收入及純利潤分別為33.82億元和7.43億元,同比增加54.5%及40.9%,成為中國增速最快的奶粉企業。
但是,剛剛「出海」的中國奶粉企業面臨一個難題——大筆資金壯士斷腕般地砸到海外之後,如何重新獲得中國消費者的信任,在與外資奶粉企業的競爭中獲勝?張亮看起來尚未找到萬全之策,他希望,未來兩三年內,中國奶粉企業不要「出事」。
「一家出事,大家受牽連。」他憂心忡忡地說。
集體出海
截至目前,已經有7家中國奶粉企業通過直接投資、併購、參股等方式「出海」。僅2012年9月到2013年初為止,國內奶粉企業規劃的海外奶粉年產能接近20萬噸,相當於2012年中國奶粉總進口量的近30%。
2015年,聖元位於法國的奶粉生產企業將完工投產,為聖元的所有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提供主要原料「基粉」。這家工廠的投資額約合7億元,年產能為10萬噸。
還在2006年底,生產益生菌的保健品企業合生元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準備進入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
由於當時中國並無原裝進口的超高端奶粉,因此合生元準備填補這塊空白。從一開始,合生元走的是「輕資產」道路,委託法國Laiterie de Montaigu乳品公司等,為合生元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然後原裝進口。
當初合生元能迅速帶開市場,正因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高價的合生元奶粉剛上市並不好賣,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負責人拒絕把奶粉擺上貨架:「沒聽說過合生元。」
不過,緊接著的突發事件改變了其艱難處境。2008年,蔓延至蒙牛、伊利等多家企業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消費者對中國奶粉企業的信任度降至冰點。而沒有受到三聚氰胺波及的合生元奶粉,市場份額快速擴大。根據AC尼爾森的統計,2011年上半年,合生元佔中國超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約4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客觀上來說,合生元算是沾了三聚氰胺的光。」中國奶業協會一位人士相當感慨。
當初合生元出海尚屬於企業另闢蹊徑的個性選擇,而此輪出海則是集體行為。「出海」者包括聖元、伊利、光明、貝因美、雅士利等。這些海外投資多集中在奶業資源豐富的紐西蘭(光明、伊利、雅士利等)和歐盟地區(合生元、聖元、貝因美等)。
合生元等選擇法國的原因在於,法國對牛奶的質量要求比澳大利亞等地更為嚴格。合生元供應商所在的法國AOP奶源區,只允許投放控制區內專門種植的飼草,禁止使用含有激素的飼料和牧草;區域內的牛奶也不得與區域外的混用。而一旦違規,這些奶農將受到嚴厲的處罰,甚至將被禁止從事奶牛養殖。
除了奶源因素,聖元和合生元選擇法國、丹麥的原因還在於,嬰幼兒配方奶粉中至少有一半是乳清,而乳清是生產乳酪的副產品。包括法國、丹麥在內的歐盟地區喜食乳酪,價格相對較高的乳酪就能使企業收回原奶成本,因此乳清供應充足且便宜。
限於外部條件,包括紐西蘭、法國等地的奶源供應量並不會在短期內爆增,隨著中國奶粉企業紛紛「出海」,對奶源以及供應商的爭奪日趨激烈。
沒有自建工廠的合生元,必須設法綁定合作夥伴。2013年3月,合生元與法國Laiterie de Montaigu簽訂了第三份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協議,協議期由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根據協議,在中國市場,Laiterie de Montaigu只能向合生元供應奶粉。合生元將每年向對方採購不少於10000噸的奶粉成品。合生元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羅飛說,這份排他性的協議是為了保證合生元奶粉的穩定供應。
除了簽訂排他性協議,合生元還為供應商提供融資等。2012年7月,合生元與丹麥乳業巨頭愛氏晨曦簽訂了10年期融資供應協議,合生元將向後者提供8763萬元的融資,支持後者建立一條新的奶粉生產線。而愛氏晨曦的回報則是,從2015年起每年給合生元提供2萬噸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我們必須和合作夥伴實現緊密的利益捆綁。」合生元銷售總監朱定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但是謹慎的張亮不願意冒任何風險,他選擇自己投資建廠,「這樣我就把資源抓在自己手裡,比較放心」。選擇同樣方式的還包括貝因美、雅士利等。
不過,與貝因美等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不同,張亮的決心更大,未來聖元的全部奶粉產品,其主要原料「基粉」都來自這家法國工廠。
「掉頭向外並不容易。」張亮坦承。首先,掉頭向外意味著中國本土的工廠停產,而這些工廠價值動輒達到數億。2009年初,聖元位於黑龍江的一家奶粉工廠剛剛完工,來自法國的項目驗收專家還沒來得及回國,張亮就開始尋找買家了,最終接盤的是一家黑龍江本地乳企。
「新工廠建設成本2.4億元,我就賣了2億。」張亮回憶。
被下家接盤後,這家工廠的開工率並不飽和。而現在,即便把價格壓得很低,也找不到買家了。這可能是多家嬰幼兒奶粉企業選擇部分產品海外生產的原因。「一下子都停了,損失兜不住」。
不過,奶粉企業一路洶湧的「出海」,並非頭腦發熱,而是對中國散養為主的奶業資源徹底失望。
脆弱生態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又出現多起質量安全事故。最近一次備受矚目的事件是,2012年6月,中國乳製品工業巨頭伊利,旗下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汞含量超標。而由於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達到了上千個,出事的幾率顯然要高得多。
看起來,儘早「出海」是一種明智選擇。
出海較早的合生元奶粉從一開始就是全部進口,塑造了其高端形象。但是最近剛剛出海的企業,如何實現與過去國內奶源、國內生產的歷史的真正切割,藉助「換血」重新贏得消費者?
4月14日,上海一家大型通信企業的白領謝飛(化名)乾脆利落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堅決不選擇國產奶粉,又貴又不安全」。
4月初,他到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出差,趕到當地超市,準備購買在德國銷售量排名第一的Aptamil奶粉。不過,超市空空的貨架上,只剩下針對特殊需求的抗過敏奶粉。超市工作人員告訴他,奶粉每周補一次貨,已經賣完了,而且每個顧客只能限購3罐。
事實上,從2012年至今,多個國家都開始限購奶粉,以免奶粉被蜂擁而至的中國父母及其代購者搶購一空。
謝飛選擇國外買奶粉,第一是對中國奶粉質量安全表示擔憂,第二則是國外奶粉價格比國內低得多。在德國,Aptamil奶粉每罐(900克)的售價僅為11.45歐元,摺合人民幣不到100元。該產品為食品巨頭達能旗下品牌,而達能在中國的品牌之一是多美滋,其多款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價格則在200元上下浮動。
據悉,美國品牌雅培生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在美國的價格為每罐150元左右,而在中國的零售價也接近200元。
翻開中國多家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報會發現,其毛利率高達60%甚至70%,但是其凈利潤並不高。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原因在於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多,市場分散,導致企業營銷成本過高。中國本土的奶粉品牌大概有1000個左右,中國前十大奶粉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不到70%,比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下降了10%左右。
朱定平曾到法國考察,他發現法國超市的貨架上,常見的奶粉品牌只有區區兩三個。美國也只有10家奶粉企業,其中,三家最大的奶粉企業美贊臣、雅培、雀巢的市場佔有率共計90%左右。
市場佔有率過低,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每家企業都必須拿出巨額資金投入到廣告、銷售等環節。
在奶粉生產商相對分散的情況下,渠道商相對強勢,而中國店租成本又高,其截留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利潤可能高達30%左右。
根據AC尼爾森公司的劃分標準,每罐(900克)售價超過300元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為「超高端奶粉」;售價在200元~300元之間的奶粉為「高端奶粉」。而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高端奶粉迅速躍升市場主流。
合生元2012年在「超高端奶粉」市場中仍然佔據首位。不過,自2008年上市以來,合生元從未提價,相反,其內部人士透露,合生元正準備進入次高端奶粉市場,「現在越來越多的外企進入超高端奶粉市場了,競爭激烈,而這塊市場規模相對有限」。
海外建廠會解決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又貴又不安全」的難題?
張亮坦承,目前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確實存在價格過高的問題,「未來幾年價格泡沫可能會擠出一些」。
更難的則是重樹消費者的信心,目前來看,張亮似乎並無良策:「我希望拿產品說話,但是消費者往往很感性,並不聽我在說什麼。」
更讓張亮擔心的則是,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只要有一家企業出事,就會殃及所有的國產品牌,「我只希望中國奶粉企業更小心,更注意食品安全,都別出事」。
此外,中國企業也面臨來自外企越來越激烈的競爭。3月底,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紐西蘭企業恆天然宣布,將於今年在中國推出其自有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原因是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利潤高、市場空間大。就在同一時間,達能集團也在中國推出了諾優能品牌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內外夾攻之下,中國奶粉企業「集體出海」的紅利,又將面臨攤薄。
轉自《中國新聞周刊》
散養倒逼
正是考慮到中國散養為主的現實,2010年修訂的生奶收購標準,被稱為「全球最差生奶標準」。根據該標準,中國合格生奶每毫升的細菌數最高不超過200萬個,菌落總數是美國、歐盟(10萬個)標準的20倍。中國每百克生奶蛋白質最低含量為2.8克,而發達國家的標準則在3.0克以上。
「中國生奶,質量差又貴。」張亮抱怨道。2010年後,聖元嬰幼兒奶粉的主要原料全部進口。
目前,農戶散養仍是中國主流的奶牛養殖模式,每戶養殖量只有幾頭或者十幾頭。而法國則是家庭牧場為主,每個牧場大概50頭左右。紐西蘭是小規模牧場為主,規模在200頭到300頭。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為了便於監管,中國政府和乳企開始鼓勵奶農到奶站實行一站式擠奶,由奶站統一擠奶並收購。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2009年,北京郊區龐各庄鎮的奶農們也曾把奶牛送到奶站。不過,由於強勢的奶站經常扣押奶農的奶款,而且奶站離家太遠,養殖不方便,很多奶農又陸續把奶牛牽回了家。
散養導致成本過高。由於中國養殖規模過小,平均到每頭牛上的人工成本要遠遠高於法國和紐西蘭。而且後者的人均耕地、草地、水資源要比中國豐富得多,飼料等成本比中國低或者和中國差不多。根據張亮的綜合測算,中國同等品質生奶的收購價,每公斤要比法國貴1元錢左右。
事實上,即便收購價更高,中國奶農的日子並不好過,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生奶價格只會提高不會降低。2012年,龐各庄鎮的多位奶農向《中國新聞周刊》抱怨說,精飼料的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公斤四五塊,而奶站對牛奶的收購價每公斤不到3塊,「養奶牛賺錢太少」。
而液態奶等生產企業之所以還留在國內,並沒有「出海」,是因為液態奶運輸成本過高,保質期相對較短,沒法「出海」。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的運輸成本相對小得多,因此,「出海」障礙較小。
散養模式還存在巨大的質量隱患,也是2008年爆發三聚氰胺事件的「溫床」。中國奶業協會一位人士曾在去年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散養模式下,農民資金有限,沒錢投資去建立起乾淨整潔的牛圈。」
在龐各庄鎮,陌生人閉著眼睛都能分辨出誰家在養牛。牛圈裡來不及清理的牛糞氣味熏人,奶牛身上粘著星星點點的牛糞和爛泥。由於儲存不當,以及養殖環節中給牛餵食抗生素等,農戶自己擠奶很容易導致生奶質量出現問題。
雖然乳品企業都有先進的殺菌設備,但是殺菌必須經過高溫,而高溫會大大降低口感。此外,國際奶業標準還要求檢測生奶中抗生素、亞硝酸鹽含量等指標,但國內對此甚至都不作要求。
更重要的是,散養環節還導致奶粉行業很難實現全鏈條的完整追溯,以至於出現問題後,很難實現精準的追責。在法國,生奶供應商只有十幾家,而中國散養模式下,供應生奶的農戶可能達到上百家,大大提高了追溯成本。
追溯成本高,給政府和企業增加了很多負擔。
張亮透露,聖元法國工廠的年產能為10萬噸,額定的人員只有126人。但是聖元位於河北的一家工廠年產能2萬噸,工人卻有將近200名。其中分析化驗部門,法國工廠只有4人,而張家口工廠則有30多名。之所以人員這麼多,一是擔心中國生奶質量安全所以不得不加大人手,「事後追責難,只有花大力氣事前預防」。二是為了應付政府經常性的抽查。
不過,朱定平和張亮都預測,短期之內,中國散養為主的奶牛養殖模式很難徹底得到改善。「外部條件不改變,消費者會越來越傾向進口奶粉。」朱定平堅信。
2012年11月1日,青島聖元奶粉工廠的工人報廢處理受雨淋的奶粉。內地奶粉工廠的生奶供應來源複雜,人力成本高昂使得中國奶企業紛紛轉向海外生產。(編輯:馬知遙)先拎個假洋鬼子出來,合生元是國人在海外設廠生產的只銷國內的奶粉。
每次看到有錢的奶奶媽媽大包購買這個牌子就深為其智商捉雞。500大洋一斤啊,貴也不一定好啊。
至於價格,國外800克美素賣70-80人民幣,比較下國內,悲哀。
合生元、美贊臣、多美滋、雅培、富仕蘭(美素佳兒)、恆天然、惠氏、貝因美、明治等在中國賣的奶粉配方都會被調整,而且很多甚至都是在中國生產的,非國外代購。
不過打擊他們,無非是想提高蒙牛和伊利的份額,這兩個才是盤旋在中國嬰兒頭上的禿鷹。他們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而且有背景。不利.
今年3月份以來,「美國寵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引發了境外媒體對中國出口食品乃至出口商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炒作,製造中國商品威脅論,把中國商品妖魔化。繼而,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對我國的出口食品和日用消費品等,採取了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這次炒作不同尋常,不僅來勢迅猛,而且充滿敵意,惡意攻擊誹謗,大有不達目的不肯善罷甘休之勢------------- 質檢總局局長
發改委應該聯合最高檢起訴質檢總局.
對非國企罰款, 對國企卻公然支持制毒, 這是把消費者往死里艹的搞法.
感覺是為了打壓吧,「振興」國產奶粉……扶不起的阿斗又有什麼用的。反壟斷處罰也有點可笑,之所以國內外價格差很多,主要還是稅吧,進口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教育城建附加各種各樣的稅費,不比國外貴怎麼收回成本啊。新聞媒體也總是避重就輕,不觸及本質。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二胎政策全面開放?
※我今年二十歲了,新政策爸媽問我想要弟弟妹妹嗎。我獨生慣了有點抗拒我想聽聽別人的想法?
※中國開放二胎政策,為什麼不出台配套的鼓勵政策?
※最好的育兒和產假(陪產假)策略是什麼?
※蒙古公民對於有中國人(不管是憤青、傻逼或者只是知識錯誤)認為蒙古是中國一部分,反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