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知友對於自家族譜是否有所研究?或者有所發現?以及怎麼看待流傳已久的族譜?

本來一直都不大關注族譜,直到今年去老家過節發現一本族譜,本著對於家族來源的好奇開始研讀,加之網上的資料,發現了與歷史人物的一些有趣的聯繫。。各位知友是否也有類似體驗?敬請分享一二o(`ω′ )o


族譜是很好玩的一件事。

我家的族譜大概每二十年寫一次,寫的時候由幾個老學究太爺鼓搗,寫好了每房的少年子弟給自家謄抄兩份,旁支願意要的也可以自己來搞一份,大家有事沒事看著玩。我們這房對待書本算是最最寬鬆的,直接導致我小時候隨便摸本書不管是啥都可以看。(小學低年級就看過秘戲圖考了捂臉)
於是那天我就隨意的在去廁所前摸了一本,寫的是三四十年代的時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xx房xx世男xx,字xx……】接下來是三四頁的犯罪史,敘述他是如何靠帶著小妾放白鴿騙人的。末了還不忘誇一下「貧苦小有積蓄者不放」。

【xx房xx世次女xx,字xx,嫁某地某氏誰誰,有几子幾女】簡而言之就是位嫁給本地小官的祖姑。家譜記載她的生平里有這麼一段,大意:「適逢共匪xxx部流竄千里,途經我縣,形容滑稽,內著婦人衣,外有乞丐袈」。她看不下去,回家扯了些粗布拿了些乾糧給這些人。結果後來命好,被她幫的人後來做了天水專區的官,自己倒下之前一直都頗照顧她。
但那之前我可沒見過誰敢寫共匪流竄千里途經我縣的。

還有幾位奇人,譬如在葬禮上抱了一下公雞從此癱瘓不起的族舅、害死了全家所有妹夫的大姐、一己之力嫁給仇家最後滅了他們滿門的族姑。
凡事能單開寫傳的,每個人都可以秒殺穿越小說。


譜牒研究國內已經非常成熟了。

至於自己看家譜,與歷史名人的聯繫就不要當真了,翻一翻,找到所謂的「開基祖」類似的字眼,主要是看這以後的家族繁衍,而這之前的,基本上只能看出家族姓氏的來源和家族原居住地。


家譜里有個牛人,明朝兵部尚書,最開始覺得好牛啊,結果一翻書發現青史留名的原因是給魏忠賢生祠修得好...

閻鳴泰, 直隸清苑(今河北清苑)人。兵部尚書、進士出身。除戶部主事,屢遷遼東參政,拾遺被劾罷歸。久之,起僉事,分巡遼海。開原既失,經略熊廷弼遣撫瀋陽,半道慟哭而返。尋託疾謝歸。天啟二年,起故官,監軍山海關。旋進副使,受知孫承宗,屢疏推薦,而鳴泰實無才略,工諂佞,以虛詞罔上而已。其年八月,廷推鳴泰遼東經略,會承宗自請督師,乃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自王化貞棄地後,巡撫罷不設。至是承宗以重臣當關,事權獨操,鳴泰不能有所為。明年五月復移疾去,家居三年。魏忠賢竊柄,鳴泰潛結之,用御史智鋌薦,召為兵部右侍郎。
六年正月,寧遠告警,畿輔震驚。內閣顧秉謙等以順天巡撫吳中偉非禦侮才,薦鳴泰代之。未幾,代王之臣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寧遠敘功,進本部尚書。以繕修山海關城,進太子太傅。尋召還,協理戎政。敘錦州功,加少保。三殿成,加少師兼太子太師。熹宗崩,代崔呈秀為兵部尚書。鳴泰由忠賢再起,專事諂諛。每陳邊事,必頌功德,於薊、遼建生祠,多至七所。其頌忠賢,有「民心依歸,即天心向順」語,聞者咋舌。崇禎初,為言者劾罷。後麗逆案,遣戍死。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另外發現我爺爺的爺爺是開鏢局的,也是挺厲害的呢。


這是我家的一份族譜複印的。
之所以記在賬本上,也算是有些來歷。本來老家村裡是有家族祠堂的,但是1957年突然遭遇了颱風,祠堂崩塌,連帶裡面保存的牌位、古籍、族譜原本(具體不清楚)都損毀了。幾年後村裡幾個有文化的人覺得不能就此斷了傳承譜系(有一個是村裡會計,最後寫在了賬本上),於是靠著能找到的一些材料和記憶來重寫族譜。不僅是靠記憶,那時候三年自然災害,也有遠走他鄉謀生的。其中有個先輩就是四處投奔省內同姓的人家,與此同時打聽各家的源流,回來之後才重修的族譜。
族譜1962年重修完成。可上溯至元末(至正年間),傳到我這是二十二代。再往前也就不詳了,譜序上說最早只能估計到五代,因為祠堂毀壞的緣故宋前無法考證,不過最早是出自清河博陵。PS.從始祖到我們這代在這個縣城呆了七百年了。。。太安土重遷了TAT


在我們家那本家譜還沒有遺失之前,我有幸看過一遍。
家譜現在在本村一位鄧姓人那裡,我管他叫幺爺爺,但是據說他並不本姓鄧,是從外鄉來的,為了在本村落地生根,就改姓了鄧,文革的時候要燒這些東西,那會他是一名幹部,就沒有燒,偷偷的保管了下來。
大學畢業那年春節在家聽說有家譜之後,特意買了兩斤白糖去給他拜了個年,老兩口很開心,我說我要看之後,去樓上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後來想起來,家裡桌子不平,就拿來塞了桌角,然後就在我眼皮子底下從桌子腳下抽了一沓紙來,已經殘破不堪,前後丟失十幾頁,每頁丟失1/4,但大致內容還是知道了。
我們是光緒二年從江西南昌縣某白馬巷移民而來,後來我在地圖上查了江西南昌叫白馬巷的地名以及江西南昌地名建制變遷的歷史資料,發現許多地名已經多次更換,現在南昌縣僅存一處標識有白馬巷郵箱的地方,可能是以前祖輩的居住地。
看了下地形,方圓地勢平坦,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非常容易遭到侵擾,物資不能積蓄,所以沿湖而上,溯長江西行,興至三峽庫區,覺得此處高山連綿,天險難渡,是個能安家立命,繁衍子孫的地方,便從一小河口而上,在大山之間又北行了數十里,在現在老家這個地方安頓了下來。
我長大的這個小山村建在一處巨大的山體滑坡之上,這處滑坡形成於1760年左右,就在我們幾姓移民之前的一百年前,前幾年,滬蓉高速從此處通過,做過相關的地質勘探。
此地之前有周姓和白姓兩姓,現在白姓已經沒有,周姓僅存幾戶,據老人們說,現在我們村的人90%以上都是從江西移民而來,白姓給我的感覺應該是少數民族姓氏,我們這裡離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僅一江之隔,我不知道以前發生過了什麼,現在這裡已經沒有土家族,在中學的時候老師說,本鄉有一戶土家族,是教美術的X老師,他比其他老師多拿一個月工資。
本地有很多婚喪嫁娶之風俗,與土家族很像,可以想像以前有過一段混居的時候。
這讓我想起來了客家人。
~~
家譜主要記載了我們何時從何處而來,在哪裡做過短暫停留,以及移民之前的家族基本情況。——
光緒二年,一共有琴棋書畫四位兄弟移民,一支北上,一支下雲貴,一支入川蜀,還有我們這支,我們這支是最小的那位畫。
然後從這位叫畫的世祖一直記載到我爺爺那輩,大概有5.6代,沒有提及到我們有什麼名人,我好像是第一個大學生。
家譜裡面80%的內容以上都是教導子孫要遵循孝道,舉了很多比喻,比如父母是什麼,子孫是什麼,以及歷史上那些孝順的例子,以及不孝之人的下場,後文諸多重複強調,基本就一個主題,子孫要遵循孝道,緬懷先祖。看過幾遍,讓我得以一窺舊時那種陳舊之氣。
對於我來說,研究家譜,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讓我驕傲和激動的地方,基本上就一個作用,以家譜為線索,對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清朝到現在,從一族底層百姓的的發展和演變,有了很多直觀和真實的了解,僅此而已。


一、尋根留本。

古人云:「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換而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後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少年?世代的變遷,人為的損壞,年代長久日月的風化,也就失去了樹碑的作用。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豈不是修譜的作用嗎?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到底在哪裡?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有負先人養你?特別我炭埠王氏,已有93年沒有修譜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為數不少,更談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說,這次修譜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萬一真的斷線,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同記載下來,讓你的後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緣備查。

古人云:「子孫不知姓氏之所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有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庭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是望不了自己的家鄉,因為那裡埋葬著他們的祖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們有著把自己祖宗的事迹記錄下來傳給後人的習慣,這就是譜,只要有了譜書,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譜上都有記載。比如,你要知道王氏來由、遠祖世系,可查王氏由來。這次續譜,老譜這套資料來之不易。你要知道「槐慶堂」到底是什麼回事?可查「槐慶堂」—王姓的堂號。你要知道老、新派別,可查老、新昭穆語錄。你想給自己的子女取個好名字,你想了解王氏先人在各個歷史朝代的功績和對社會的貢獻,一套譜書在手,王氏家族的情況都有。

三、增知育人。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幾十年來,一些家庭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人倫的教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嫖娼有餘,賭不竭力,吃喝玩樂無度;為官不體恤黎民,饞奢無底,為民不尊師長,橫蠻逆行。用什麼教育他們?所謂「尊譜施教」,譜書就是很好的教材,家訓族規中規範了王氏後人的言行。譜書中收錄了歷代家范經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東西在學校里是學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奉獻,為族爭光。

四、血肉聯情。

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市場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信息時代,人們相互之間不可能禁錮封閉。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這是今人和後代子孫必行之路,通過聯絡宗族家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可以更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一個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隨意相遇的人)不如鄉人(自己家鄉的人),鄉人怎與血肉之情相比。經濟開發中的往來,生死禍福的降臨,人與人之間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攜、幫助。有了譜書,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見恨晚,血肉親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啟後。

這裡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後輩,先人千辛萬苦創業育人,為王氏家譜、為歷史社會創下了豐功偉績,不能從我們這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他們立傳,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對後人來說,我們應該給他們留點什麼?金錢?美女?房屋?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先人只能留給後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精神品德,宗族的文明傳承,兒孫們才有生財之道,才能發跡萬貫,繁榮發展。這些都溶聚在我們的譜書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給他們,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綜上所述,修譜何用?回答是: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血肉聯情,承前啟後。


族譜是人文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來源,可從中了解一些歷史事件及古代的風土人情。大點的氏族族譜會作為與縣誌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收藏。
我們那兒(湖南東南角)的姜氏說是明洪武年間的一位翰林避政治鬥爭隱居而至,後人分支播往各地如湖北,四川,廣東等地。看那些族譜,有些祖輩的介紹會比較詳細,甚至會有些小故事,附有當年的一些書信。可以想像當年祖輩到新居住地,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艱辛。也能反映出一些歷史事件。
一般,當一個姓氏的人多了起來,政府會要求分地而居,防止聚集鬧事,這是一個姓氏產生異地分地的原因;另外,遇戰亂後會有官方組織的人口遷徙,像我們那邊的祖輩因清政府湖廣填四川有好幾房都被迫搬走,有的到了湖北走不了,就停留在了湖北恩施等地。搬離故鄉後,思念父老,但因路途遙遠,所謂走馬還鄉要數月,無暇得見,好不容易看到來自故鄉的人,真是喜出望外,趕緊請進屋款待,附近的同族人都過來,詢問老家親人近況,父親哪年因病卧床,哪位大伯已去世,哪位叔叔已添丁,族裡有幾位後生新入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之後再托之帶信。現在看這些書信緝錄,倍感情真意切,述說平實,可追《陳情表》、《項脊志軒》。
這裡有些照片:人人網。


人興旺發達後就喜歡攀高枝。皇帝都這樣,何況普通人,不必太當真。炎黃子孫,源平兩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家譜實際上更多的是起到教導後人的作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精神寄託,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回歸到科學本身,家譜記載的名人祖先、事迹是否可靠呢? 我想這也是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因為明清時期中國修譜風氣熾盛,很多家譜都是編撰於這一時期,難免存在穿鑿附會行為。

談到家譜,就不得不談到姓氏。我們不妨從兩方面來看:

a、同一個祖先,後代保持原來姓氏的概率有多大?比例幾何?

b、同一個姓氏,都是同一個祖先的概率有多大?比例幾何?

一、同祖不同姓的概率/比例

這在以往是有論文研究的。

如這篇:《吳微微等 (2012) 用 Y-STR 單倍型推斷男性個體來源的分析 . 中國法醫學雜誌 , 27(4). 》

這個研究很有意思。同一個單倍群,擁有相同的遺傳標記組合(STR),即屬於同一個男性的後代。這裡面佔大頭的無疑就是該男性祖先的「原始姓氏」,即遷入當地的開基始祖的姓氏。而其他姓都是後來改的。這個反映了改姓頻率和速度。可以看到,有71%的人還保留祖先姓氏。由於當地家族的開基始祖(始遷祖)大多可追溯到唐宋,可以近似認為,1000年保留原姓的概率是71%。2000年就是50%左右。也就是說,現在的姓氏和2000年前祖先一致的概率是50%左右。

然而,這個研究僅局限於紹興市,紹興屬於古代戰亂比較少的地方。如果統計一個男人在全國的後代,姓氏一致率可能更低。

對此,我們自己公司檢測的男性Y染色體單倍群數據也證實了上述推論。

所謂Y染色體單倍群,是根據Y染色體上一些穩定突變構建的全球男性譜系樹,例如,全球男性都是20多萬年前一位智人的後代,而中國77%的男性(O系)都是3萬年前一位男性的後代。也就是說,這個譜系樹會根據Y染色體上的突變位點不斷往下分,即形成一個個越來越晚近的支系,所有該支系的人都有共同的祖先。

Y譜系樹參考: ISOGG 2017 Y-DNA Haplogroup O

我們挑選了一些年齡不到2500年的支系,結合用戶的姓氏資料,統計了2000多年過去後能保留原姓的比例有多高。

F4249:該支系年齡2500年左右,在中國男性中佔1%。該支系中,僅100多個樣本就涵蓋了50多個姓氏。佔比較高的有王、朱、張、李、劉,但皆不足10%。因此,很難推測2500年前那個神秘男人姓甚名誰。如果僅根據現代人的家譜,你會得到N種答案....

F155:該支系年齡2300左右,在中國男性中佔1.8%,極可能是劉邦後裔。該支系中佔比最高的是劉,達28%;第二大姓是王,佔10%。如果確定是劉邦,那麼2300年過去了,保留原姓的比例是28%。如果是王(可能性不大),那麼保留原姓的只有10%或更低了。

O-F3386:年齡2000年左右。該支系姓氏佔比較高的有趙、孫,可能都有10%,目前還看不出哪個更有優勢。無論姓什麼,該男人的後代在2000年以內改姓率都超過了80%。

CTS6987:該支系的祖先大致為1700年前一位男性,屬於福建人的超級蔟,在閩方言區中佔10%以上,極可能對應了歷史上的兩晉之際移民。該支系最大的一個姓氏佔30%左右,也就是說1700年後保留原姓的比例接近30%。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改姓頻率遠遠超出想像,這些在大多數家譜里是不會有記載的。家譜只會告訴你:你姓劉,一定是劉邦後代;你姓王,一定是琅琊王氏或太原王氏;你姓李,一定是隴西李氏;你姓林,一定是比干之後;你姓崔,一定是清河崔氏或博陵崔氏;你姓蕭,一定是齊梁蕭氏;你姓陳,一定是潁川陳氏或義門陳氏;你姓謝,一定是陳郡謝氏或山陰謝氏;你姓呂,一定是姜姓呂氏…..

二、同姓不同祖的概率

這個,我認為已經談不上概率了。我們放幾個不大不小的姓氏來看吧。數據皆來自於23魔方的用戶。

先看汪姓Y染色體構成。民間說的「九李十八張,天下無二汪「,實際上內部相當複雜,僅26例樣本就測出了20多種類型。

再看看全國第49大姓—沈。按袁義達《四百大姓》記載,沈姓有幾個主要來源:嬴姓、姒姓、羋姓、姬姓、王姓所改、少數民族所改。 但是,我們的漢族樣本,僅43個人就測出近30種類型。且下圖列出的支系很多是年齡大於5000年的。什麼概念呢?往下分到3000年,他們可能就不是一支了。

最後總結:為什麼姓氏內部如此複雜,改姓率如此高?除了《四百大姓》列出的源頭外,還有很多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例如抱養、入贅等,還有這個:

《曾祥委 (2005) 從多姓村到單姓村:東南宗族社會生存策略研究——以粵東豐順縣為例. 客家研究輯刊, (2) :83-92.》

總的來說,姓氏、族譜的統一,很多時候是緩解宗族矛盾的需求。


我姓閔,按照我們這支,我是第十三世的樣子,如果是按照全國閔姓,大概是73世的樣子,不過七十三世是以閔子騫為第一世而來的。
手上剛好有一本自家的家譜,不過從我爺爺那一代起,就再也沒有續譜,我也可能是最後一代保管家譜的人了。
我家的家譜記敘了家族的搬遷史,以及為什麼遷入四川,以及修譜的原因什麼的。明天貼圖,爪機沒得辦法。
--------------------------------2月25日貼圖更新--------------------------------------------------
一般來說,女子是不得入譜,也不能擁有家譜的,但是像我們這種小姓,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口數量也有慢慢減少,全國官方的統計,全國閔姓大概有64萬左右,如果從閔子騫做為第一世,現在的氏族主要是在68世到81世之間,不過這個是有爭論的,因為有些地方的閔氏家譜所記載的第一世並不是閔子騫。


其實我覺得家譜的作用還是挺重要的,在古代靠這個區別華夷,在現代也有一定積極作用吧。

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會有一種歸屬感,即便像我家族這樣祖上就沒出過什麼牛人的情況下,我還會覺得,先人們一步步走來,實屬不易,自己也不過是九曲長河當中的一彎,也需要更加努力,為自己家庭著想、爭光。一生過去,不過幾點墨跡罷了,但倘能為後代作出貢獻,也不枉此生。

就我而言,家譜是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的,與曾祖輩就已經停止了記錄,但是在老屋的一個落滿灰的壁櫥里發現已經不完整了的光緒年間的本子。由於曾祖那幾輩賭錢(東北話曰「耍子」),直接跌到貧農階級,未想來了紅太陽,文那個革的時候因禍得福,讓爺爺娶到了地主家的美麗女兒。
字輩是不可少的,不過從我這輩開始就沒什麼人管了,但是如果我有兒子我還是會考慮按照上面的取一個字。我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好感甚少,但是對這個光緒年秀才寫的東西,我還是有點尊敬的。其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觀點比較極端,甚至說什麼「生則親而近之,死而遠而推之」,看起來還是蠻好笑的。

我想我會按照族譜上面寫的,去山東蓬萊登州看看自己祖先在康熙年間居住的那二十里蒿草地,現在變成什麼模樣。在那個年代,先人們漂洋過海來到旅順,這樣的勇氣我還是很難想像。幾百年間,滄海桑田,從山東到遼寧的這段時間見證了太多,這一份歷史的重量在肩頭可以很清晰地感覺到,可也飛舞在每年過年的時候燒紙錢騰出的火花中。輕重之辨,終也難說。

另,那時候的人字寫得的確相當之好。
有時候我在想,待我修譜之時,說不定可以把家譜轉換成pdf上傳到iCloud或者Dropbox,中文英文德文各有一份,中文字體一定不用宋體字,西文字體要用Trajan Pro,大小均是13,雙倍行距,並且每一代人可以錄一段五分鐘的Video Resume,不許超時,格式參照Barney Stinson"s Video Resume,轉場效果用Fade,寬高比4:3,解析度2880*1600。如果遇到三體星人,請一定想辦法告訴我一聲,我的gmail郵箱應該還不會被封。
又另,如果我的後代當中有人買任何騰訊的產品,生則遠而推之,死而遠而推之。


我研究族譜十多年了,從高中開始就比較感興趣,那時候主要得益於本家一位爺爺是保管族譜的,有這個便利,逢年過節便可以隨時去他家看譜,就這樣慢慢著迷了,可以連續一整天專心研讀族譜而不感覺枯燥無味,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興趣。這也成為我人生當中為數不多的一大愛好,隨著年齡閱歷增長,越來越好喜歡這個了,當看到厚厚一本族譜,上面記載的每一個姓名,在我眼裡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多則百來字,少則幾十個字的記載,就概括了這樣一位平凡而又真實存在過的草根祖先,研究他們,知道世道艱難,生活不易,遙想他們也都是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他們也有抱負,也有關於人生的想法,也遭遇各種生存坎坷,末了,大多數人一輩子一事無成,也只有家譜中來記載下他們。幾十個字就概括他們的一生,婚喪嫁娶,生卒年月,墳冢地點,生平事迹,感慨頗多,「我是小人物,我來過這個世界一回」。當看到另一些家族先賢撰寫的重修家譜序文,就感覺在和祖宗對話,讓我了解家族源流,家族文化的同時,又在重塑自己的價值觀,當我在本省省志,縣誌找到先賢祖宗的記載,更是開心,這是一種由衷的自豪。更加覺的要不遺餘力的去向更多的宗親,特別是年輕的宗親,傳播家族歷史,家族文化,我覺的家譜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放眼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族譜文化是祖宗留給我們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譜牒的存在一般都在農村,記載的多是草根家族,剛開始覺的它「土」,「封建」,但隨著不斷深入了解研究以及和各地宗親的交流,我發現很多人都喜歡自己的家族文化,都喜歡了解自己的家族歷史,上至省廳幹部,下至販夫走卒,只要向他們介紹家族文化,家族歷史,無一不是關心的。今日之後人,它日為祖宗,保持繼承發揚這樣的文化傳統,是當代年輕人的義務和責任


很想回答,從高中畢業以來就開始對家族的族譜感興趣『有深厚的歷史呢』
——————做公交回宿舍分割線(回去再用電腦碼字)————————
本人姓邱,是古姓,原本應該是丘字,但是為了避免與孔丘的字相同,古人為了尊重孔子,於是改為邱。
邱姓起源於河南,在河南有邱氏宗祠,據說當年是邱氏先祖從那邊過來的,而且這次春節回家,覺得最有趣的是宗祠的老人們編了一本族譜,很是完整,在此有圖一張。

很厚的一本,沒有測面照,只有正面照。
據族譜記載,丘氏的祖先好像和秦穆公有關,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若是有差錯,請原諒。
邱氏有位祖先名為丘輝,是一名反清的著名將領,丘輝
編輯綽號「臭紅肉」。生於潮陽市馬滘村(今屬汕頭市的達濠區),勇猛過人,常率船隊襲擊潮汕沿海。清康熙初期,清廷下令遷界徙民於內地。
姓 名:丘輝
籍 貫:廣東汕頭
性 別:男
民 族:漢
別 名:「臭紅肉」
綽號「臭紅肉」。生於潮陽市馬滘村(今屬汕頭市的達濠區),勇猛過人,常率船隊襲擊潮汕沿海。清康熙初期,清廷下令遷界徙民於內地。其時,他被鄭成功委為宣毅左鎮,駐紮達濠,一面獨攬漁鹽產銷;一面開埠設市。以維持生活,貨物則由疍家船戶協助運送台灣以充軍需。五年(1666年)協助鄭成功另一部將江勝攻克廈門,使台灣與大陸沿岸貨運暢通,解鄭成功軍隊貨缺物緊和運輸艱難之急而立下大功。八年清廷雖下令展復沿海遷界,但因他兵力雄厚,清兵莫他奈何,故達濠仍屬界外。十九年台灣鄭成功各路軍受挫,達濠勢力孤單,清兵水陸夾攻,與其鏖戰於牛田洋、磊口一帶,因兵寡援絕,遂撤至台灣。廿二年清兵攻佔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爽降清,唯其英勇不屈,血戰於台灣七鯤身而陣亡。
資料來自丘輝_百度百科
由於丘輝當時在達濠的發展,也給達濠留下了一些自己的血脈,從而達濠的邱氏子孫也就由此誕生。
而且,關於達濠現在的幾個邱氏宗祠還有一些傳說,達濠共有三個祠堂,分為南祠,北祠,還有西墩的祠堂,而且南祠據說是在一次大戰中,丘輝的妻子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丘輝一惱怒之下打了妻子一巴掌,結果用力太大將妻子打死了,事後丘輝 十分懊悔,之後建立了南祠來祭奠他的妻子。
所以南祠是這樣來的。
其實還有許多祖先的傳說,我也是匆匆看了一下,難以全部記得,所以若有缺漏錯誤之處,還請各位知友糾正。


姓的開頭字母是C,先祖是為南明小朝廷跳海殉國的將軍,三個兒子逃去廣東某地後來出了國父的那個地方。
清朝末年成富甲一方的家族,向朝廷買官做,夫人基本是當朝官員的女兒,至於小妾,最多的數字是一個男人有16個。
虎門炮台是家族捐錢造的。
國父搞革命初期,家族有鼎立支持過。
民國時代去日本帝國大學留學的很多。
然後的然後,我只是個屌絲。
所以家譜對富豪而言,是可以到處炫耀那種「我家世代經商或者我家一直流淌著貴族氣息」感覺的;
對屌絲而言,當故事看吧,當然,如果你文筆夠好,也可以把你的家譜寫的比喬家大院好看。


我家的族譜在90年代末,我太公還在的時候組織過一次大修,太公去世後把族譜的正本留給了小叔公,我爺爺得到的是一個複印本。我翻過那本族譜,因為我姓葉,所以族譜最開始是追溯到南陽葉氏的,經過很多次分支搬遷後,於康熙年間搬到現在住的地方。
因為我是女孩,爺爺說,太公在修族譜的時候還力排眾議把女孩也加進了族譜,排到我這輩的時候是「山」字輩,一個女生族名是「山X」,總感覺怪怪的。
具體的圖等我5月或者暑假回家的時候再拍上來。


看到族譜,講一個一直以來困惑了諸多周邊人的問題,我老爸姓曹,老媽姓代,但是我姓沈,嗯。我們那邊有一個習俗叫做三輩人還宗,也就是上門女婿小孩子跟著女方家姓,全國貌似都是這樣,但是我們那邊有一個地方很特別,那就是第三代人就可以返還姓氏。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就是一個鄉鎮,縣城,市,北京市,美國的路徑,沒見過有什麼相似的情況,這就導致每次填寫信息大家都表示很驚訝,這是親生的嗎?!!!


我那從農村走出的、小有成就的伯伯,在我小時候總會拿著他主持新編的族譜不無驕傲的告訴我說,咱們的祖輩是蘇州閶門地區的望族,在明初不得已才遷到現在的居處。

我長大之後,仔細核對了祖先遷移而來的時間,發現其正好對得上朱元璋遷蘇州民安蘇北地區這個政策實行的時間。

而朱元璋遷的這批人,材料上都說是破產農民,城市無產手工業者,流氓,罪犯等等。

實在很難為情啊,我的祖先,是破產農民呢,還是罪犯呢,還是無產階級流氓呢。。。名個毛的望族啊。伯伯你不要忽悠我啊!


了解得不多,除了知道外婆祖上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外,別的就不知了。


我們家也有一本族譜,我們那兒叫家譜,但是本宗的女孩是不能上家譜的,只會記男子及其妻室和兒子。出了家譜,我家還有「一種叫「主(音譯,家鄉話讀二聲)子」的像中堂畫一樣大小的畫面。有用布做的,有用紙裱糊的,是用來寫家譜的。過年時懸掛在堂屋的中央以祭列祖列宗。」我家原來有個紙的,但是年代久遠,壞的不成樣子了,我爸爸又買了個布的,因為快過年了,時間緊,白天有事,爸爸就晚上開始抄寫「主子」,他眼睛不大好,寫得很慢,我就自告奮勇的帶他抄寫,大概兩三個晚上吧都寫到半夜兩三點才抄完。字不好,又寫的急,感覺褻瀆了先人。但是我真的很想在上面寫上一筆「十八世女雪珍抄錄.」後來還有個堂哥說怎麼能讓女孩子抄這個. 哎..


以下摘自一位叔叔的博文:
在甘肅省靖(遠)南會(寧)北一帶,居住著數以萬計的趙姓人家,統稱「黑虎趙」。然而,這支趙氏,既非「張王李趙,皇帝所賜姓」,也不是「望出天水郡」,而是有別於全國的其他趙姓。他們是元朝皇室的後裔。元末明初,他們隨軍轉戰隴上,在元朝滅亡以後,隱姓埋名,流寓靖會一帶。這支趙姓是一支特殊的姓氏,它只有600餘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全國最年輕的姓氏之一。
他們最早的族名叫乞顏,又譯黑顏、吉狎,音變為奇渥溫,複數形式譯作乞牙惕。傳說古時蒙古人為他部所敗,僅存兩對夫妻,遁入也里古涅崑山谷(今額爾古納河附近)中。其中一男人名乞顏,其後人成為乞牙惕族。後因部族繁衍,各支另有族名,遂不再用。成吉思汗的曾祖父葛不律汗和祖父八哩丹的子孫又恢復此名,並分為「一般的乞顏」和「乞顏——孛兒只斤」兩支。前者包括八哩丹長子蒙哥賭乞顏的子孫岳兒斤、敞失兀惕等部;後者則指八哩丹第三子也速該的家族。也速該,蒙古乞顏部首領,以孛兒只斤乞顏為姓氏。長期與塔塔兒人爭戰,被塔塔兒人毒死。正妻月倫生四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搠只哈撒兒、哈赤溫、鐵木哥斡赤斤。另一妻速赤格勒生二子:別克帖兒、別里古台。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追謚也速該為烈祖。(見《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
黑虎趙姓乃烈祖也速該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哈赤溫一族也(見《平川區志》)。哈赤溫,亦名哈准,早卒,子按只歹受分地。按只歹,又譯阿勒赤歹、按只帶、安赤台、按只吉帶。成吉思汗分封左翼宗王,其封地在東部兀魯回河(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拉根果勒)及其以北地區。元太宗二年(1230),按只歹隨太宗攻金。四年,率師先渡黃河,與拖雷會師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南),大敗金兵。次年與貴由率軍征遼東,擒滅割據遼東的金叛將蒲鮮萬奴。八年,受濟南路分邑。至元二十四年(1287),其後裔也只里始封濟南王,授駝紐金印。大德十一年(1307),其裔孫朵列納晉封為濟王,授獸紐金印。(見《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
1367年,朱元璋起兵佔據了元朝的半壁江山。次年,朱元璋面南稱帝,建立了明王朝,勢在統一中原。洪武三年(1370),元朝僅剩漠北彈丸之地,江山岌岌可危。明將徐達、李文忠奉命征北,將元朝殘餘勢力壓縮在內蒙、甘肅一隅。甘肅一支的元軍中有三狼濟王等元朝皇室九人奮力征戰,怎奈兵敗如山倒,大勢所去,非人力而能挽回。於是,九人邊戰邊退,遂生棄甲歸田之意。據《平川區志》載;洪武三年(1370),元皇室後裔三狼濟王等九人逃至靖遠。其中二人流落吳家窯,三狼等七人徙靖遠紅羅山河南營門兒,內一人隱居張家坪(今平川區小水村),娶張媼為妻,遂以張姓為姓;一姓吳,隱居黃草灣(今平川區大壩沿),其後裔散居大、小蘆子(今靖遠縣);一姓趙,隱居會寧縣黑虎岔。又據平川區《吳氏家譜》載:張、趙、吳本是一族之人,互不得通婚。
散居黑虎岔的趙氏始祖名昴空,為元軍中押糧官。元末明初,攜家眷隨三狼濟王一路征戰而來,在黑虎岔東上岔里一場惡戰,昴空長子陀喊被明將徐達一箭射中而亡,且徐達提走了陀喊首級。昴空痛失長子,心肝欲裂,揮淚就地掩埋長子殘軀於上岔里東山下。眼看元朝大勢已去,遂無心再戰,解甲歸牧,隱居於黑虎岔東側老莊溝(今塌窯溝)。在其山頭築盤營(遺址今仍在),過起了牧民生活。並與平川張氏、吳氏常相往來,手足情深。
據黑虎岔《趙氏家譜》載,昴空夫婦生有五子,依次名曰陀喊、返都、孛羅、孛哪,第五子隨母入鎮番(今甘肅民勤縣)省女未歸而失名。昴空及其子都未改蒙古族別,名諱皆是蒙語,還未姓趙。到了第三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已穩,明庭開始清查戶籍,鎮壓蒙古民族,對於元朝皇室後裔更是難以放過。隱居於此的昴空孫輩,只有改族換姓,方能避免災難。無奈在官方問他們姓什麼時,隨便答道姓百家姓里第一姓,從此便姓了趙。
黑虎岔水草豐茂,昴空隱居後,家業發展很快,人口驟增,很快成為一方之巨族。並且逐漸向附近村落散居。二子返都一支散居於會寧縣腰井村一帶,三子孛羅一支散居于靖遠蘆茨溝一帶,四子孛哪一支仍留居於黑虎岔。以後歷代陸續散居省內外許多地方,但以黑虎岔附近二十餘村最多。昴空五子隨母入鎮番柳林湖省女未歸,樂業於此,五子於該地亦一大族也。從始祖昴空至今630餘年,傳25代,今現存者尚有九世。
黑虎趙氏雖戶大支繁、人口眾多且散居各地,但家有譜牒,分支清楚,輩分分明。歷代所修家譜較多。部分由於戰亂而走,部分由於其後代外遷而帶入異鄉。現存較早的幾部家譜是:乾隆三十年由十五世孫趙體聘請李永久整理撰修的《趙氏家譜》;咸豐十年由十六世孫趙得江托其族弟趙增輝撰修的《趙氏家譜》;光緒二十一年由十八世孫趙國納聘請李振英重修的《趙氏家譜》等。
趙氏始祖昴空及其子、孫皆葬於黑虎岔東上岔里東山下老墳灣。其穴場為「鳳凰單展翅」。主山雄偉,場面宏大,雖經600多年,墳墓保存完好。由於趙氏歷代為當地巨族,所以該墳墓附近再無他人葬墳。趙氏家族極重祭祖,規模宏大、禮儀隆重的公祭活動,歷來都在此墳前舉行。1963年正月,黑虎趙氏舉行隆重的公祭始祖昴空活動,且重新修續家譜,由十九世孫趙聯奎、趙星五參閱歷代先祖遺文,詳閱細考多部古代趙氏譜牒,擬出了從二十三世起,二十世宗派命語:「中一昌立宗,其言再本真,和順要通遠,歷代祝清平」。並召集前來參加公祭活動的遠近各鄉代表商定,將此派語載入《趙氏家譜》。
這個家族有著極其鮮明的風格,許多方面都有先祖遺風。其族人勇猛果敢,能征善戰的射騎遺風世代相襲;出人頭地,建功立業之心從未泯滅。


推薦閱讀:

王熙鳳對於林黛玉到底是什麼態度?
花心的人你們覺得有遺傳嗎?
你們的家鄉或者家族有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人?
本人27歲男,是同性戀,家裡一直催婚,家族是比較封建思想,該怎麼辦,現在不敢回家?
面對家族勢力的村霸欺負人有什麼好辦法嗎?

TAG:家族 | 族譜 | 家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