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名」和「字」分離的文化現象是何時消失的?
比如,蔣中正,字介石。名和字是分開的。像日本人和歐洲人,他們的名字因為音節比較長,在稱呼關係比較一般的人時就可以只稱呼姓,而對於熟悉的人就可以叫名字。但是中國人自從沒有這個名字制度之後就很奇怪了。比如我的外教就叫Shen,聽著不舒服。我想請問,這個制度為什麼要取消,何時取消的。我覺得這個很帥啊。這個制度消失之後,感覺中國人的名字變得單調了。
「名、姓」是父母給的,在早期的中國社會,通常還伴隨著祖譜的「論輩」,像我的名字中帶著「正」字,沒別的原因,只因為是族譜中排的輩份。
而「字」,是自已取的。
以蔣介石為例,他的乳名是「蔣瑞元」,族譜是「蔣周泰」,學名是「蔣志清」。字是「蔣介石」。
各有其義。
乳名,通常是家中父母隨口叫的,族譜名,則是族中長輩排定的,學名,多半是私塾先生幫忙的。而「介石」,是他的自我期語,「其介如石」,是來自於易經的「介於石,不終日、貞吉」的爻辭。「中正」二字,也是來自於同一個爻辭。
換言之,在家,對應父母,使的是乳名。
生時進族譜,死後入祠堂、(包括一般人的牌位)用的是族譜名。
學校應試,用的是學名。
而成人後,自已對自已的期許,自賦改名,便是常見的「字」了。
我覺得,「字」為什麼最好,通常那是人自已的見識,自已讀書有了學問後,改的,所以通常是最好的一個,而被取消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現代的戶籍制度規範化,逼的人只能有一個名字,造成了所有名字都被統一了。
就是政府為了管理方便,僅此而已,沒別的原因。
目前在台灣,法律規定,人的一生中只能改名兩次。在中國,似無次數規定(部份地區有特別規定,網路上可查到新疆,規定一生只能更改一次)。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04835 問題差不多。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的需要, 「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古時,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取名,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取字,以表示人已經成年,當然其中也有特殊例子。
字與名,互為表裡,所以又稱為表字。字也一般由長輩所取,含勉勵之意。並且經常是從古文典籍中得來的,這個長輩不懂經書還真干不來。
取字,是古代士大夫階層以及讀書人知識分子的習慣。漢時,封侯拜相的韓信、樊噲都沒有字;出生卑微的人往往都沒有字。
「字」之所以日漸式微,與新文化運動關係莫大。 新文化運動上衝擊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封建道德。此後,很少有人稱呼別人的表字來表示尊稱,也很少人再覺得「直呼其名」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
另外,近代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舊式學堂的消失,越來越少的人去學習古代的經書,所以懂得引經據典取字的人越來越少;而西學的興起,白話文的推廣,新式學堂乃至於近現代化學校的增多,更多貧苦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上學,更多的學習白話文的讀書人不再覺得擁有表字而尊貴了,當然也沒人幫忙取。
這本身就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現在更流行的是筆名,藝名,綽號,以及各種網名。
不知道現在在港澳台,出生於書香門第或大家族的人有沒有表字。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三個字的名字,單稱名會比較奇怪(比如德華),有些就不會(比如學友)?
※四個字的姓名(非複姓)或者姓名中包含生僻字的求職簡歷,是否比同等條件的競爭者存在劣勢?
※能請大家給姓趙的孩子起個名兒嗎?拜謝!
※你看見過哪些取得特別好或者有意思的網名和筆名?
※英文中有沒有類似"陳二狗","狗蛋","趙鐵柱","王大鎚",這樣較為鄉土化並帶有搞笑氣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