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劇演員的片酬如何?

一部美劇通常都要拍很多季。其中的主演也很可能從20幾歲一直拍到中年。在中國經常會出現一部電視劇熱播之後,由於演員片酬飆漲,而導致沒辦法繼續拍續集。《武林外傳》就是很好的例子。一部劇熱播之後,演員身價大增是必然的。什麼原因能保證不會因為演員身價過高而導致劇集無法延續?美劇製片方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是片酬制度,還是文化方面,還是其他的手段?


美劇在解決演員片酬成本方面有很多辦法,但我個人覺得,最根本的還是演員工會制度。工會制度可以做到演員和製片方之間的行業利益協調工作,最後達成一個未必是某方利益最大化但一定是雙贏的妥協方案。

美劇的製作核心在於編劇,而不是演員。因此演員漲價的要求,肯定是有一個基本底線的。製作方急眼了,美劇最狠的一招就是把演員給寫死,沒了這個角色演員再要求漲價那就什麼都扯淡了。

而且還有一個國內電視劇行業無法解決的壁壘問題,就是中美電視劇行業的生產和銷售環節的不同。美劇是按季度播出的,如果收視率高,廣告收入就高,製作方也就可以提高製作成本(其中也包含增長的演員成本);而中國電視劇是一次性拍攝完成後賣給電視台,製作方的收入來自購片價格,而電視台的廣告收入一是無法實時反饋給製作方,二是在收入分配中製作方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明星片酬的增長導致的價格影響,只能在下一年的電視台收購價格中體現出來,結果直接導致了中國電視劇對明星的過度依賴。

《六人行》、《CSI:LV》等大熱美劇都出現過演員要求漲價和製片方進行談判的事件,最後基本都得到了解決,一是工會制度的保障,二是製作和播出制度的保障。


本來準備寫一大堆,後來發現是比較中美2國電視市場制度的,就不想寫下去了。直接回答問題。

我不是《武林外傳》的腐竹,所以,差不多隻看了前幾集,就去看美版《辦公室》了。

首先指出一點劇集本身的因素,該劇如果按美劇的標準,是1小時劇還是有線台的那種(該劇不包括片頭每集有47分鐘,按照06年美國公台半長劇的概念,差不多不包括片頭只有21分鐘。也就是說《武林外傳》一集相當於美劇公台2集傳統Sitcom還要多,武林拍了81集,按美劇公台一般22集一季算(其實全季可以是18~25集)等於武林已經拍了美劇公台喜劇概念上的8季了;按照美劇有線台的概念,13集一季,一般有線台喜劇6季結束,超過這個的,大概只有It"s always sunny,按現在9季,不包括片頭大概只有28分鐘,104集演算法,實際上也不到武林的總拍攝時長(大概相當於武林65集左右)。而且這部劇也談不上大熱。


美劇喜劇中拍8季以上的公台喜劇也是不多的。而且按照美劇 6 season and a movie. 8 season and a spin-off的概念,該劇也達到標準了,電影也拍了,現在不是已經開搞衍生劇《龍門鏢局》了么?

舉一個具體例子:美劇評價最高的sitcom,宋飛傳,9季,前2季短訂單,一共只有17集,我們算一季,一共有180集,180X21=3801,47X81=3807,當然,因為宋飛有4次2集連播,所以片頭少放4次。所以,2者差不多啊,知足吧,宋飛傳還沒有衍生劇呢。


說實話,按美劇概念,武林的演員都已經虧大了!(大家都知道的老友記,漲工資好像是在第6季?最近公開鬧出來漲工資的,摩登家庭和生活大爆炸,都是在第3季拍完(66集半長劇),按武林的標準30集左右他們就該漲了。其它長播劇一般都通過內部協商解決了(慢慢的自然漲),

等於是武林演員拿死工資,用1年多,把人家8年的活都幹了。好處是時間省出來,2個主要女演員後來都接了很棒的劇情劇,現在進軍大銀幕了。美劇中很多演員離開,更多不是因為工資,而是想干點別的(電影),檔期沒有機會,只好要求加錢求安慰。

所以,腐竹們概念搞錯,並不是國內這部劇因為制度問題拍不下去,而是你們已經一次看了人家8年的劇了。寧財神也蠻厲害的1個人幹了人家一個10人左右編劇組的活,還是連軸轉。

外部原因中,我不認為是工會制度有幫助,市場格局是關鍵
工會是保兩頭,並不負責議價能力強的那部分。主要是保證老演員(或者經驗很多的演員)高於中年演員。沒有經驗或者很年輕的演員不能太低,在一個角色類別里保證一個基本起價。但這個僅僅是在起價階段。此後你有議價能力漲工資,工會就不管了,保護市場競爭力不強的那些,才是工會的主要目標。

這個問題每年福布斯都有排行榜。不過那個包括了其它收入。

另外著名的《電視指南》雜誌也會排名

TV"s Highest Paid Stars: What They Earn

下面只談黃金時段劇本類節目,日間劇一般比較低(所以日間劇利潤率很高)


一般來說演員收入分為3部分,


1.拿死工資的。(跳槽容易么?
2.參與季後分成的--所謂Back ends. 二老板噹噹
3.自己就是製片之一,還分成製作利潤的(悶聲發大財啊!)。


下面逐一介紹
先說拿死工資的:
工資受到工會政策,和製片商行內規則的約束。
一般來說除非你是拿過不少獎,知名度很高,特別是拿過奧斯卡大獎的紅人
否則,基本規則是按照角色類別,再加上年齡和從業時長因素綜合考慮(工會壓力),至少簽約時如此。

角色類別上:Starring Role主要角色〉Recurring Role常駐卡司〉Guest Star客座明星(但如果請名人常有例外,Guest Star未必只出現一集,可能一季里出現10來集,所以這時可能只是製片方不想付他很多錢)〉其它角色(可憐的龍套),有時候劇情需要,或者演員出彩會有升職。
奇怪的地方是好像公台一小時劇和半小時劇簽約時都是同樣水準的單集工資。(也許我理解有誤?)

為了防止製片方有的時候簽約一下子簽超過10年,控制演員,演員公會通過各種方式爭取讓加州法律通過7年限制(2000年後了):片方不能和演員簽約超過7年(也就是7季),7季之後演員自動獲得一個加薪機會(或者離開機會),所以現在一般都和演員簽7季,但是演員一般都有辦法,通過律師或者罷工之類的,找到合同漏洞,提出加薪。


懶得寫了,反正問題不是真要問收入


美劇基於編劇,觀眾更愛的是角色而不是明星本人。熱劇謝幕後,演員很難維持星光。比如《六人行》,除了轉向電影的安妮斯頓,其他幾位留在電視業的主角並沒有再創高峰。《越獄》《緋聞女孩》一大堆落幕熱門美劇的主角都是如此。
-
美劇分季的播出方式,讓演員大好青春被消耗,他們和賴以成名的角色死死的綁在一起,透支了發展潛力,所以演員並沒有更好去處。即使要求加工資,價錢也很少超越投資人底線。再加上完善的長期合同,劇集當然可以一年一年拍下去。
-
中國則不同,劇集都是一次性拍攝完畢。一旦該劇成功,演員成了明星,他們當然更傾向於去不同的劇目里演不同的角色,而不是只有留在續集這一條路可選。因為只有在不同角色里不斷獲得成功,才能證明其成名不是僥倖。多個電視劇取得高收視,他們就成了真正有收視率號召力、可以拿高價的明星了。
-
中國電視劇的編導實力不強,如果有大明星加盟,更容易引來投資、更容易被電視台購買、更容易被觀眾關注。中國觀眾會因為孫儷、陳道明、蔣雯麗的名字去看電視,主觀臆測他們參與的新劇會是精良好劇,但美國人會因為「謝耳朵」開了新劇就去追捧嗎?
-
總之,中國電視劇里充斥大小明星和噱頭,投資人希望他們稱為吸引收視率的因素。倒是有點類似好萊塢電影界的運作。而美國則出於節約成本(有號召力的是電影明星,但請不起)和對劇本的自信,傾向於啟用新人自己造星。在美式分季的制度下一拍數年,這樣的明星離開成名劇,星光很難維持。


舉個例子吧,美劇好漢兩個半曾經主演查理辛,每集片酬高達200萬一集了最後還想加片酬,最終因為個人作風等問題被解約了。但是還是能看出片酬很高,後來換的男主片酬才50萬一集。所以跟中國一樣,也是看角兒大小而定。另一方面,也跟劇集熱度有關,生活大爆炸主角片酬都很高,因為確實在美國很受歡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愛情公寓》各位主演的演技?
怎樣評價《權力的遊戲》中Bella Ramsey(飾演熊島女領主的小姑娘)的演技?
如何評價張柏芝的演技?
哪些角色能讓你驚呼「他們居然是同一個人」?
中國有哪位男演員可以演李白?

TAG:美劇 | 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