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說自己是「中華文化正統之所在」?
除了從大陸運到台灣的大批國寶外,台灣有何資格說自己是中華文化正統之所在,其要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底氣從何而來?
在五年前看過一篇很長的文章:《歷史並未終結--在新加坡漫談中國崛起》。
這篇文章2011年在天涯上連載的,非常非常長,現已經完結。作者從談新加坡入手,講到中國和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多達252個章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宗教、思想、歷史等等包羅萬象,作者對很多領域都有著自己較為深入和獨到的思考。即使是在五六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然很有意思,文中有些預測已經變成了現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歸納過一個思想,即文明演進過程中的漩渦型理論,對本題有較大的啟示作用,貼過來和大家分享:
前面的貼子里,我寫了一些對中國文化的看法。由於隨手寫的,所以觀點很散漫,不集
中,為了使大家看起來更方便,我總結如下:中國文化長期以來很自我地 發展,直到1840年以後被西方揍醒, 然後在1900年前後經由日本「介紹」與西方文化認識。此後, 民國時期、1949年至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的這 三個階段中,雖然歷史迭宕起伏,但是中國文化總體而言在不斷向前演進。2000年以後,中國文化的自信心正在逐步恢復。
可能有兄弟持反對意見。比如:有人不贊同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文化有所發展;有人不贊同建國前後的中國文化發展具有延續性,而是認為前後存在 斷層。還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斷層不是出現在建國前後,而是出現在十年文革。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我堅持自己的觀點。我認為,不同觀點存在是正常的,爭 鳴的社會價值,不是為了統一異見,也不是為了相互說服,而是為了相互完善和相互啟發。
在我在眼中,中國文化一直在不斷向前演進。雖然中間出現過停滯和曲折,但仍然不斷
頑強向前,而且成果斐然。我前面提到過,在掃除文盲、移風易俗、婦女 解放、少數民族地區改革等方面,在非常時期,以非常手段,取得了非常之功。做成了外國無法辦到、今天的我們也無法辦到的事情。同時,在一些領域也遭到了重 大挫折,付出了非常代價。長期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並沒有充足的自信心。我們不認為自己的文化是在向前
演進,而是自認為處於歧路或者倒退狀態。我們並沒有將中國文化放到四 大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自我審視,對自己存在的問題認識比較到位,而對取得的進展和相對優勢認識不足。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在解除了文化上的自我封閉之後,面 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我們似乎有太多的理由感到自卑。有一次,一個兄弟從日本回來,對我感慨說:他在日本看到了和服,這就是中國唐代服
裝的變種。中國的許多唐文化元素保留在了日本,而中國本土倒把這些東西丟得一乾二淨了,真是太不應該了。這個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在許多書刊和網路上讀到過類似的觀點。有的作
者還是著名的專家和學者。我嚴重不同意這種看法。
在貴州,有許多屯堡。所謂屯堡,實際上是明代的屯兵營演化成的村寨。明初平定西南
以後,從南京附近各府縣大量移民隨軍屯駐苗疆,後來就形成了屯堡式的村寨。今天這些屯堡成了旅遊點。屯堡中的女村民的青布衣褲和頭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初江南漢族服裝的特色。同樣是中國古文化在服裝方面的民間遺存,為什麼中國人到了日本就感到自慚形穢,自
認為是丟了傳統文化,到了貴州就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任何人自責,認為是丟了傳統文化呢?
一句話說白了,不就是因為日本人的手裡有錢嘛!文化的演進規律,有一條就是旋渦型理論,這個名字是我起的,也不知道學名是怎麼表
述的。其意思就是說,一個文化的覆蓋區域,分為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 像旋渦一樣,中心轉得快,邊緣轉得慢。中心地區的文化成果,會逐步向邊緣地區傳播和擴散。中心地區的文化演進速度要遠遠快於邊緣地區。這樣,就出現了中心 地區業已消失的一些歷史文化元素在邊緣地區繼續保留的現象。這個現象,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存在著。雖然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文化通過向西方學習,取得了對中國文化的優勢,但即使日本人
也承認,在明治維新之前的千年歷史中,日本文化一直是受中國文化的深 刻影響。所以,日本、朝鮮、越南以及中國國內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自古都處在中國文化的邊緣,保留一部分中國古文化的元素就不足為奇了。比如雲南麗江的納西 古樂,被認為是宋代宮庭音樂的民間遺存。比如在文革結束二十年之後,四川偏遠山區的村莊,青年還流行穿綠色軍裝。現在有人說,唐在日本,漢在韓國,明清在台灣。其實這種看法的所謂依據,不過是某
種古文化元素在中國周邊地區的民間遺存。我不認為一些文化元素就可以 代表整個文化的全部,就可以據此認為唐文化在日本,這是極其荒唐的。我們有理由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才是漢唐文化的真正繼承人。如果中國今天的文化與漢唐大 相徑庭,是因為無論漢唐文化也好,還是今天的中國文化也好,都是發展變化中的活文化,而不是文化標本。中國文化在各個歷史演進階段中一脈相承,千古不絕, 而且還將與時俱進,繼續發展變化。這個觀點也可以解釋許多新加坡、香港、台灣的文化現象。
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儘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瞎雞巴扯,台灣明明是日本正統所在。
你看,台灣網民聊天,動不動就說支那豬,中國狗這種連日本人都不怎麼用了的詞,還特別熟練。連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還中華正統,統個棒棒錘。
還有台灣那建築風格,那地名(比如高雄),台灣妹子那一股濃濃的溫婉氣息(男權壓迫),都比日本正統到哪裡去了。
結論:昭和之後無日本,日本正統在台灣。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沒見漢唐抱著祖宗破鞋嗚嗚咽咽的說我是正統,我有文化的。
也沒見古人痛罵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失去了正統的。
只看到,中華極盛之時,恰恰是外來思想、人員與中國交流最頻繁的時候。
大量的西域農作物是在這時期引入,胡床、胡凳也改變大多人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文化,恰恰應該是包容和自信的,所以葡萄美酒夜光杯出來的時候,不會有人指責說,這是西域的東西,你念這詩是侮辱我漢唐,不是文化正統。
歷來所謂文化正統,都是弱者或者是南朝小朝廷喜歡玩的東西,而恰恰這些人一邊喊著我是中華正統的時候,哪裡有半分正統的樣子,無非就是醉生夢死,最後被他們眼裡的野蠻人碾壓。
你相信漢武帝,會認一群渣作正統嗎?
你相信盛唐的時候,會有人將一群抱守殘缺的人當作自己文化的延續嗎?
建文皇帝的時候,開始一改明太祖的殘酷政治風氣,於是一群大儒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他們精神一振,其中有一個人,更是欣喜若狂,他覺得國朝有希望了,於是他上奏,幹什麼呢?沒錯,他認為祖宗的東西都是好的,比如孔聖人就將周禮當作最好的理想,想要強盛,就需要恢復周禮,於是他毫不猶豫,請求那個親近大儒的建文皇帝恢復井田制。
沒錯,就是兩千年前的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制,他認為這是聖人的最終理想,是該恢復古法,維護他的所謂正統。
然後.....
沒有然後了。
建文皇帝也算是幼稚了,而他身邊的大儒,幼稚的也不在少數,可是他們對這個人的提議,都覺得你特么的神經病啊....
這個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嗯,最後被永樂皇帝宰了。
嗚呼,大漢的衣冠絕盡了嗎?
很抱歉,你願意這樣認為就這樣認為好了。
在我眼裡,這種特么的把受之父母的身體髮膚都剃了,然後寫一手極好的所謂大清欽定正體字的人,你也配自稱是正統?有本事你留大鬍子啊,有本事你蓄長發啊。
還有人把孔子的子孫來說事,哎呀呀,孔聖人的子孫成千上萬,你接走一個被韃子欽定的所謂衍聖公,這就代表了中華文化?
呃,我中華文化,在你眼裡原來就這樣不值錢,幾千年來所創造的文明,就靠一個所謂的血統來維繫?
真是可悲可嘆,而某些人也可憐可笑。
你確定要孔聖人的子孫?來啊,大陸給你一百打你要不要,某些小清新,這麼喜歡衍聖公,山東那兒有的是,百分百聖人嫡親血脈,找幾萬個孔聖人的後代,全部封爵,小清新們出錢養可好?
中華的文化,有含蓄有奔放,有委婉的詞也有豪放的詩,偏偏就沒有偏安一隅,天天吹牛逼說自己是正統的,這種貨色,很抱歉,那叫夜郎國。 存於西漢,這個夜郎國然後....也沒有然後了,你懂的.....
說完了,可能不小心,又會給一些只愛中華文化皮囊的人,造成一丁點淡淡然的憂傷,還有那麼一點點的惆悵,不過,我倒也有一句話想要奉勸:好好的過日子,裝逼給誰看,累不累啊,工頭喊你們搬磚了。
以「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觀點來看,日本最正統;
以「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來看,韓國應該還繼承的更好點;
以「十年動亂」的慘痛損失來看,台灣肯定要比大陸更有資格稱正統。
但是什麼是中華文化?從孔子的年代就已經「禮崩樂壞」了,上哪兒去找真正的華夏文明?
其實中國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凡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塑造和改變了中華文化。
我們在不同時期將不同地方同化進中華文化之中,但是這片土地上現在每個人的面貌才是當今的中華文化。沉淪也好,變質也罷,那也是現在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民族還在,中華文化就在。你不去承擔過去的錯誤,只想追憶失去的東西,那怎麼把未來的希望放在你肩上?
沒想到這麼寥寥數語的個人感慨(而且基本還是延續了不好好答題的風格),居然成了第一名。
其實我想說的是,討論文化是否正統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任何時候,任何文化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
題目中討論的,應該是民國以降,沒有經受衝擊的中國文化傳承。可是大陸自不必說,即使台灣現在的文化,也受到了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和這近七十年島國環境乃至世界局勢的影響。這些因素塑造了當今台灣的社會風氣與民族性格,這種漸進影響,雖然沒有十年動亂的衝擊,卻依然相當可觀。大部分稱讚台灣文化傳統的人,其實並非多了解台灣文化,只是羨慕台灣這幾年的文化成就,藉此批判大陸文化的沉淪罷了。
一向對民族主義不怎麼感冒的我很喜歡台灣,甚至還挺喜歡日本文化。我們應該慶幸這些文化中保存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而且從歷史上來看,這種文化傳播也在後面的歷史中反哺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綜上,因循守舊的文化沒有未來,爭來爭去一個「正統」也沒有太多意義。去爭一個歷史名分,恰恰反映出對現實的不自信。台灣如是,大陸亦如是。所以,一個現代的、燦爛的中華文化,才是這個問題真正需要的答案。
我就說說台灣天天用繁體字(正體字?) 號稱保留了文字傳統。
我轉幾個翻譯大家看看:
話說當年魔獸世界六十級封頂的時候有個頂級副本「納克薩瑪斯」,關底BOSS名喚「克爾蘇加德」(玩過魔獸戰役的應該都認識這貨吧),這BOSS掉落一件盜賊的匕首,英文名「Fall of emperor」,大陸代理商九城翻譯為「帝殞」,名字霸氣,外觀拉風,屬性極品,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放火必備良器,風頭一時無兩。
後來國服因為代理商更換和文化部內容審查停服許久,我跟著一些朋友轉戰台服。有一次看到一名盜賊穿著懷舊套裝,主手赫然是這把匕首,上書五個大字——「皇帝的瀑布」...
谷健民提醒,還有伊利丹(其實這名字本身是個誤譯)的著名的那句話:
You are not prepared!
大陸是:你們這是自尋死路!
台灣是:你還沒有準備好……
幾個電影譯名:
大陸譯名-飛屋環遊記
台灣譯名-天外奇跡
大陸譯名-廊橋遺夢
台灣譯名- 麥迪遜之橋
內地譯名-肖申克的救贖
台灣譯名-刺激1995
大家就感受一下吧
=_=哪個被打的偏安一隅的小政權不這麼自稱
吃老本不能吃一輩子啊,舉個栗子。冰與火之歌,國內的譯本七本定名:
權力的遊戲
列王的紛爭
冰雨的風暴
群鴉的盛宴
魔龍的狂舞
凜冬的寒風(感謝 @衣櫃FOX
春曉的夢想
名字很好記是吧,也很到位是吧,你們知道我搜出來下面這種時候神馬心情?
據說台版後來請大陸版的譯者屈暢老師去幫忙了……
我在剛工作的時候,讀台灣著名IT專家侯捷老師講翻譯的一篇文章,講到歷史上那些佛教譯經大師,如鳩摩羅什火化而舌存之願,如不昧因果的公案,心中是非常敬仰的,後來侯捷老師來珠海金山講課,我還找機會向他提起那篇文章對我的激勵和教育,對這些,我發自內心的感激。
然而文化學識,不能僅靠發願,也不能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睡覺,具體哪一人哪一事更有學識見解,令人尊敬,是要當事人自己努力,自己爭取。台灣近幾年在一些文化領域的下滑,實在沒辦法開脫,希望台灣的年輕一代也要繼往開來,不負前人。因為四個字:崇文重教。
崇文大家都知道,台灣人至今還在堅持寫文言文。雖然台灣在清代才出了零星幾個進士,但是自從國府遷台,中原的古文家法一線香火也隨之遷去了台灣。如今古文在台灣是遍地開花,一本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家弦戶誦,人置一編。你造嗎,哪怕納采送聘,嫁妝里也要塞一本《類纂》,象徵「雅潔」;便是對簿公堂,也要手擺在《類纂》上發誓,以示「清真」。當然這是說齊民以上的狀況,像皂隸、匠戶、墮民之類的賤籍,和山越、島夷之類的生番,是無須寫文言的。
這個教呢,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專指名教。聖教重名,講究君臣上下各正其位,父子兄弟各安其分,故又稱名教。你看今天的台灣,還是君主制呢。天子居廊廟,垂拱而治天下。百僚瞻黼座,雁行而拜冕旒。這個君父、臣子的名分,台灣人是最重的。故而政治再怎麼衰敗,也沒有黨錮之禍,社會再怎麼動蕩,也不見國人暴動。都是各守其位,各安其分,廟堂無滔滔之物議,人間無洶洶之民怨。政治之外,風俗醇厚,也是台灣聲教廣被的明證,像什麼纏足、納妾、沉江、死節,都是事關人倫大義,出於純孝之心,所以最是興旺不過的了。
你以為台灣崇文重教,就單單是崇文、重教這兩樁嗎?那就錯啦。台灣政教之美,莫過於其選舉。台灣選官,科舉和門閥並重。科舉用經義策問,門閥以昭明舊族,文章與德行並舉,如此便將崇文和重教牢牢栓在一起。這一舉兩得的招術,用時文的講法,真可謂緊扣題眼、做足文章,又是何等的高明、漂亮!
翻翻史書,有哪一個朝代是不崇文不重教而可以自居正統的呢。台灣膽敢自稱正統,必然是符合了這兩個基本的條件吧,那我就從這兩點生髮開去,敷衍一番,必不至太錯。以上就是我敷衍的結果。台灣的文化成分相對多,以中華文化為底,也吸收了很多日本文化。就我個人而言,工作上跟許多台灣人接觸,有不少台灣朋友,也去過台灣旅遊,結合這一切經歷,我不太贊同台灣是正統中華文化的命題。文化本身是非常需要時間沉澱的,滲透進社會、人民生活當中,成為墊底的資本。中國大陸本身在「保護老祖宗」的路上確實受過太多次打擾,讓我們的表層剝落,似乎變了型。但,文化藏於民間,你禁止信仰神靈,不代表民間真的不拜觀音。事實上我從中國各地和中國人身上看到的「中華文化」,比從台灣各地和台灣人身上看到的,要多太多了,也深很多。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吧。我遇到過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教育水平很高(台灣top大學)的台灣朋友,文科生,她不知道「李世民」是誰。請注意我對她身份的強調。我相信中國人中一定也有好多人不知道李世民是吃的東西還是喝的飲料,但你若說和那位台灣朋友擁有一樣教育背景、教育水平的中國人不知道誰是李世民,我除非親身遇到,否則我還真不會信。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台灣自由行,恐怕去過的人都對當地的禮貌、人情味記憶猶新,也最為喜愛。每每讀到台灣遊記,大家都會提到那濃濃的人情。包括我自己在內,最愛台灣的也是這些。為啥?因為同樣講中文,我們的社會卻完全不一樣啊,我們小商販做不到童叟無欺,我們的店員不會跟你問好,我們的食品很多都不安全。於是,大家愛台灣人情味的同時,不自覺就開始想像「如果沒有發生過xxx,如果曾經xxxx,那我們中國大陸現在肯定和台灣一樣的啊!你看我們古書中讀書人多麼客氣多有教養出口成章的,那才是咱中國人的傳統面貌呀。」,於是,結論就是,台灣保留了咱中華最美好的那團文化-文明禮貌。唉,只看表面而得出關於文化繼承的相關結論,真的不理智的。....因為我接觸台灣不到10年,談資稍欠,所以我換個例子來稍加解釋吧....我接觸韓國10年有餘,在首爾念過研究生、大公司工作過,生活也差不多六年有餘,我非常想告訴某些稱讚韓國某種程度上保留了中華文化的人,你們看到的都是表面,你們不知道過於死守年齡等級秩序帶來的種種社會不公、年輕人創造力被扼殺、老年人過於倚老賣老的社會現象,你們不知道中醫雖然被改名韓醫被韓國人延續下來但是普通韓國老百姓幾乎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風熱什麼是風寒,你當做理所當然的中醫養生觀念他們也不懂,你看到的禮貌禮節都是面子上的,「宰相肚裡能撐船、豁達大度、不屈不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卑不亢」等等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的這些個道理,韓國社會幾乎可以說根本沒有這些個概念,沒人聽過,更別說遵守了。我接觸了韓國這麼多年後,最大的感悟之一,就是,沒錯,多年前,他們全盤學習了中華文化,但是,它僅僅浮在這個社會的表面,根本不曾滲入進去,絕對不是這個社會的文化根基。客觀講,誰都可以學走中華文化,但真正的留存、領悟,還是要靠出生、成長並長久生活在其發源地的人們,來不斷維護、繼承和發展的。希望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莫要妄自菲薄,如果你覺得自己對中華文化了解不夠多的話就去多翻一遍史記四書五經。跳回來說台灣,台灣現在小島意識越來越崛起,去中國化比前些年盛行太多了。與綠營人相處之後你就會明白的。中華文化本身,靠我們純正中國人去繼承和維護和保存。台灣島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人大概佔一半,雖然他們願意說是華人,但你怎麼能指望生活在中國本土之外的海島上、對自己身份認同模糊的一群人在幾百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去延續保護什麼正統中華文化?人遠心就遠啊。
可能是因為繼承了吳三桂,石敬瑭的光榮傳統吧,
一邊做著聯美抗中,聯日抗中,民主聯盟集體討伐邪惡軸心這種美夢,
一邊既不打算被統一又不打算反攻大陸做它的偏安小朝廷。
包括你們舉的那一堆繁體字,方印章之類的東西,包括什麼講究格式的毛筆請柬,訃告,什麼建築風格,你們是以為大陸沒有嗎?
我倒是很擔心沉迷小確幸的台灣是否能懂什麼叫「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民視新聞台有個很不錯的節目叫做「台灣演義」,有一期節目叫做「孔子在台灣」。日本殖民台灣期間,基本上執行的是尊孔政策。曾經有一個來自日本本土的國語(即日語)教師,列舉了十幾個人物讓他的學生選,看看誰是學生心中最偉大的人。該教師把「孔子」列在候選名單最上方,下邊才是「天皇陛下」。而他那個班的學生也是選孔子是最偉大的,而不是天皇陛下。即便是在軍國主義的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教師與台灣學生,也沒有說天皇比孔子牛。日本人在殖民地台灣還強調日本是最能體現孔子精神的國家,所以殖民地政權有合法性。。。
——————————————
所謂「中華傳統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文化高的「讀書人」尊崇儒學(可能會兼有一點佛學、道家)。文化低的人首先受到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玄學(算命看相風水)影響,也受儒家影響(祭祖、修族譜)。
台灣從鄭成功入台到現在,其傳統(無論是儒學還是民間信仰)沒有受到過大的衝擊。
就說算命看相風水好了,我認識的大陸人有不低的比例是絕對不懂這個玩意;我認識的台灣人是幾乎都懂一點。台灣的電視台經常堂而皇之的大講特講算命看相風水,老百姓耳濡目染,多少懂一些。
—————————————
據說網路爭執的一半都是定義不一樣引起的,你們覺得啥叫「中華文化正統」?先給定義,再談問題。
台灣人說的「中華文化正統」,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指大傳統,以儒學為代表;兼有小傳統,以漢傳佛教、民間信仰為代表。
最高票答案,他採取了一個特別精明(狡猾)的定義,大概意思就是說中華文化是演進的,中國大陸有最多華人,所以中國大陸的文化演進成啥樣,啥就是正宗的中華文化。按照這個邏輯,那就是人多的一方永遠是正統,文革期間大陸也是正統。
很顯然,台灣人的定義與最高票的定義有一定差異。既然定義有差異,我提個和稀泥的建議:
1、台灣是他們說的那種中華文化的正統
2、中國大陸是最高票說的那種定義下的中華文化的正統
——————————
再次建議先想好啥叫「中華文化正統」,想好了再寫答案或者寫評論。
你的定義跟我不一樣,很正常,說出你的定義。但是你腦子裡是混亂的,就不要為了駁斥而駁斥了,浪費彼此的時間而已。
這個答案沒有說尊孔是「中華文化正統」,不過確實說了尊孔是「中華傳統文化」。結果不止一個人在評論區噴我,說尊孔不是中華文化正統,這個眼神之拙劣,是不是要去看看眼科。
看不清楚亂噴的,可能會刪除你的評論。
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什麼是『中華』。因為『中華文化』是『中華』的文化。
所以什麼是『中華』呢? 按照中國古人的定義,中華就是佔據『中原』這一九州中心位置的政權。後世這一定義被相互爭奪政權的統治者不同定義。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以『行王道』和地理位置為名定義自己為中華,而南方的漢族殘餘政權,則常常強調自己的種族繼承自『中華』。比較典型的就是金朝和南宋都定義自己為中華。
南朝的邏輯事實上是個死胡同:種族本身就是變化的。如果說南朝的種族繼承於前代,那麼前代的種族又集成於誰?很大程度上最後又來源於那些被南朝鄙視的『蠻夷』。再以南宋為例: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國之上的,而五代十國本身就留下了濃濃的北方少數民族印跡——包括文化和基因。
以文化定義中華也是一樣的死胡同——文化是變化的,是不斷被重新定義的。
因而,任何以繼承前朝種族或是文化作為自己是中華正統的定義都是站不住腳的。
讓我們回到文化的問題上。秦始皇焚書坑儒,和那箇舊的亂糟糟的戰國時代的中華文化告別,開始了儒法共治的新的中華文化。所以這前後兩種中華文化,誰是真的中華誰是偽的中華呢?很顯然都是,新舊之別而已。
太祖發動紋戈也恰恰是這個概念。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在結束了一段混亂的分裂歲月之後,大一統的王朝總會用種種方式穩固自己在思想領域的統治。這是中華文明本身的模式而已。
綜上所述,『行王道』和『大一統』才是中華的定義。
每一個經歷了重生的新的中華,都會將那個龜縮在南方某地的舊的中華碾壓的連渣都不剩。例如宋和陳,清和南明。而很遺憾地,這種中華文明本身的邏輯,卻在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背景之下被打斷了。新的中華被西方強權擋在了一個海峽之外,無法完成消滅舊的中華的歷史任務。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在西方強權的撐腰之下,今天殘存的南朝才敢於大肆宣傳自己是唯一的中華。就像我上面說的,中華文化是有新舊的,凡是在那片土地上產生的文化,都應該稱之為中華文化。說紋戈毀滅中華文化是100%的偽命題——因為其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南朝對將自己的舊中華定義為唯一中華的行為,也是不符合中華文明運行的基本規律的。
把視角拉近到當代,南朝將自己定義為『更好保存中華傳統』的邏輯恰恰來自西方殖民主義語境,因為按照西方人類學的定義,只有那些在現代化之前的東西才是一個非西方文明的本質。很顯然,和大陸比,南朝更好地繼承了這些『傳統』。
南朝恰恰生活在這麼一種邏輯的混亂當中:一方面用殖民主義的定義來定義中華,一方面又用(中華)南朝的定義來定義正統。一方面說自己西方所以先進,一方面說自己中華所以正統。
寫這麼多,主要是駁斥南朝堂而皇之的謬論。至於選擇誰是中華,是您自己的自由。不過應該牢記在心的是,那些強調自己為『中華』的南朝們,從來都被大一統的新中華碾壓地連渣都不剩。
其實台灣完全可以自稱日本文化正統之所在,因為核爆之後無大和嘛。
相對來說,應該算正統。
一、中華正統文化主要是古典中國的地主/鄉紳/文人知識分子(這個互有血緣關係的)精英階級所創造。中華民國政權在中國大陸代表的就是這個階級的利益,到台灣後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個階級的相當一部分人也跟隨中華民國政權來到台灣,成為「正統」文化延續的生物載體。
二、49大陸政權是一個革命政權,不但徹底革了古典統治秩序/古典利益分配格局這些傳統硬體的命,也在相當程度上革了古典意識形態/道德觀念/文化傳統這些傳統軟體的命,儘管革的仍不夠徹底。當然186做的比較狠點,後來的溫和點,這幾年國學之類又宛如老婆娘用上了護舒寶,似乎還有回潮?
最後,中華文化正統,就是好的?對的?正確的?正面的?
如果是,中華正統文化何以被西方文明擊敗?被四億屁民拋棄?啥?因為四億屁民是文盲?這麼牛X閃閃的「正統」文化,怎麼造就了自己國家80%以上的數億國民是文盲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文化結果?人類文明史上還有哪種「正統文化」取得過這麼高的「成就」?數億文盲對這個正統文化的否定到底是對呢還是錯呢?
如果是,誰認證的?地主/鄉紳/文人知識分子階級的當代傳人們自己認證的?認證結論自覺標註「利益相關」了嗎?笑話,如果拉走幾個文物,幾個教授,就算帶走文化,那文化也忒輕巧了吧。
國服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片頭CG動畫台詞:
國服熊貓人之謎CG動畫台詞:
戰火為何而燃?(To ask why we fight)
秋葉為何而落?(Is to ask why the leaves fall)
天性不可奪,(It is in the nature)
吾輩心中亦有惑。(Perhaps there is a better question)
怒拳為誰握,(Why do we fight)
護國安邦懲奸惡,(To protect home and family)
道法自然除心魔!(To preserve balance and bring harmony)
戰無休而禍不息,(For my kind )
吾輩何以為戰!(The true question is w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 )
台服熊貓人之謎CG動畫台詞:
世人何以征戰不休?
秋葉何以凋零飄落?
天性使然,
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理由。
我族因何而戰?
保衛家園衛親人,
守護平衡創和諧。
對我們而言,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才值得一戰!
高下立判!!!
有人提到「唐在日本,明在韓國,民國在台灣」這個段子,我扯幾句自己的看法。
台灣現在還是民國,這個就不用談了,剩下兩個就扯淡了。學了點皮毛過去,而且早就演變成人家自己的文化了,跟唐、明毛關係沒有。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就是中國人自己,關鍵看自己願不願繼承。現在早已不是文革,不是剃髮易服的滿清,願意繼承的話沒人阻止,不願繼承的話,只能每次遇到這種話題附和幾句「我們精神已死,中國傳統文化已喪失,人家才是正統。。」,然後自己該幹嘛幹嘛了,一點用都沒有。
南遷一隅者向自稱正統,然無擔乎民族大義大運,無稱正統之資量。
自胡服騎射始,我華夏向以融合歸化四方夷狄為華夏而自豪。所謂泱泱大國者,華服美儀,富甲天下是也!無佛教則無魏晉之俊逸,無五胡則無隋唐之大美,無契丹女真則無兩宋之端儀,無蒙古則無大明之剛毅,無滿州則無天下五族共和之中國。以中華之人眾氣量,死守孔孟之道乎?
天下有道,奉天運者而得之。華夏有儀,繼國運者而擔之。為民有文,承民運者而正之。
台灣文化是很多元的,但基調還是漢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台灣人的基本價值系統,是漢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
以儒學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有三個面向。第一個是官方儒學,作為光復後的政治意識形態。代表刊物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是中學生必讀教材,一學期一學分。第二個是作為學術思想的民間儒學,代表人物如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第三是作為日常生活方式的的儒學,台灣民間各宗教團體推動儒家價值系統不遺餘力,如讀經運動、克己復禮運動等。
在台大上《東亞儒家人文精神》課,教授是黃俊傑,還蠻牛的。他講,(儒家)中華文化在台灣保存的較好,有幾個原因/表現
1,台灣未經XXXX,傳統中華文化價值在台灣保存最多。
2,傳統中國人的美德,如待人忠厚、處世和睦、樂天達觀等,在台灣社會處處可見。
3,傳統儒家價值理念融入台灣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間社會的中道力量是台灣社會與文化的鎮魂劑。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傳統中國人的美德在台灣確實處處可見【我在台灣都沒有遇到過不nice的人~
我身邊的大學同學也都經過了不錯的傳統文化學習,跟他們一起上儒家人文精神的通識課很受啟發,更不用說中文系、歷史系的同學。不論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他們的思想確實更活躍而深刻。
不過我想,「台灣保存了較多中華文化」這個說法,主要也是台灣人自己在說。有時候會感覺到他們一種危機意識,需要不斷強調自己的「優越性」來保持自信。
另外,台灣對大陸的了解還是少。很多同齡人就喜歡跟我講XXXX講XXXX,聊什麼都會扯到上面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