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有沒有不是通過邀請機制發展起來的網站?

回頭看許多發展好的社交網站,無不經歷了邀請註冊,限制邀請人數,到開發。這樣的目的何在?同時有沒有直接開放註冊而成功的?


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的前身5Q,就是靠當面邀請,請實習生,一個寢室一個寢室的訪問,只要註冊了,就給一瓶可樂,一根火腿腸。。這樣發展出的早期用戶基數。。。。

姑且算邀請機制吧。。。

此外,對於小網站,可能是一種先抑後揚的饑渴營銷
對於大網站,可能是一種風險規避。。邀請機制,可以減少網站突然熄火的公關風險


關鍵還是要靠內容吸引人。google wave,多麼失敗的反面典型。邀請制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萬金油。
邀請機制不是必選項。


個人覺得邀請機制很妙的一點在於:一般你會從你認識的人那兒獲取到邀請碼,以此保證你剛註冊進入時至少有人一起玩,減少了一些尷尬~


邀請機制只是為了基礎的用戶群,說得不好聽就是要找人來傳播這個網站,但是重要的不是怎麼樣去邀請用戶吸引用戶,而是你網站的內容有什麼值得看的,有什麼可以持續的吸引人的。 一個本來就為了盈利的網站,你不可能不把用戶數量提升都一個足以盈利的基礎之上,為此你就不可能一直保持單純的邀請機制了。在離開初期的邀請階段之後,你還是得增加用戶數量,這需要別的方式。就說現在的知乎吧,已經開始把註冊邀請放寬了,隨之而來的是回答問題質量的有可能下降和查找答案速度的下降,畢竟快速閱讀找好答案和詳細閱讀找不同答案 是有很大區別的。


邀請機制可以保證優質用戶的定位,發展前期的優質用戶很重要。
也是一種市場策略,可以稱為饑渴營銷。
初期的邀請可以減少服務的壓力。
同樣也有很多不是通過邀請而成功的網站,不在少數。


1. 推特、臉書、thumblr,這些開始都沒邀請。
2. 明面上是內測,其實是赤果果的市場策略,先抑後揚。


好像國內很少....都有此功能,國外有的....


推薦閱讀:

在社交網站中,你關注不想關注的人的原因是什麼?
Web Analytics 適用於社交網站嗎?
明知是約炮神器,為什麼還是不斷有那麼多的女孩開始用陌陌?
感覺單純基於興趣的同城交友(非約會打炮)網站還是很有潛力和發展的,是不是因為qq群太強大,所以將用戶的需求和時間都佔用,導致這類型的網站沒有發展起來?
QQ 圈子為什麼會讓我們震驚?實名社交網路會不會重塑一代人的隱私觀?

TAG:社交網路 | 產品邀請碼 | 社交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