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桓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上殿?
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這如何理解?個人對桓溫不太了解。這段是說和諸葛亮一樣的甲仗待遇呢;還是說給了和諸葛亮一樣的權位之外又給了甲仗百人及以後的賞賜呢?(回答大多從葛亮和桓溫兩人類比的角度……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在制度上、禮秩上對於這種待遇的解釋)
——雖然這條加上十命可受是亮黑(自以為)必備研究素材,可我一個粉偏偏覺得甲仗百人十命可受的掌國之相還怪得勁的233333(貌似有些關注點跑偏了,這裡提到亮黑素材,只是想嘲諷下有些人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的無腦黑而已,沒別的意思。)
太刺激了,看清楚是【詔桓依諸葛亮故事】,是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上殿,不是桓溫自己玩把戲。這分明是東晉朝廷拿諸葛亮當忠臣的標籤,明明是諸葛亮屬於忠臣的吹點,怎麼變黑點了?
- 朝廷挑榜樣,讓臣子來效仿,總要在過往歷史上挑個好榜樣。要是挑個壞榜樣,然後下詔讓臣子來效仿,這不是噁心人嗎?
這件事情發生在桓溫剛把皇帝司馬奕廢為東海王(後為海西公),立司馬昱為晉簡文帝的時候。然後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仿照諸葛亮的例子,甲仗百人入殿(注1)。
東晉朝廷之所以讓桓溫仿照諸葛亮,明面上是為了向世人擺明:剛行廢立之舉的桓溫是忠臣,桓溫是諸葛亮那樣子的人,桓溫不會篡位,你們不要多想。
- 難道非要東晉朝廷往桓溫腦門上貼個標籤:因為桓溫學諸葛亮甲仗百人,所以桓溫要篡位?
東晉朝廷不讓桓溫效仿王莽,而去效仿蜀漢小國的諸葛亮,就是因為諸葛亮是忠臣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通過讓桓溫效仿諸葛亮,來穩定人心,並隱喻勸說桓溫,希望桓溫學諸葛亮當忠臣。而【甲仗百人】無非是過去給忠臣的殊榮,排場比較大而已。當然,桓溫內心是不是想當忠臣,這兩說。
- 假定諸葛亮在歷史上是打算要篡位的奸臣,然後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效仿諸葛亮故事?這太搞笑了吧!
當時東晉局勢並非桓溫一家獨大,桓溫有很多反對者,要站在東晉朝廷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下詔讓桓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上殿。
(注1)晉書桓溫傳: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晉簡文帝司馬昱,當了8個月皇帝就掛了,死前讓桓溫仿照周公居攝故事,結果侍中王坦之硬是勸說簡文帝把遺詔改了(注2),變成仿照諸葛亮和王導的故事(注3),同樣是《桓溫傳》里朝廷讓桓溫仿照諸葛亮和王導的故事,莫非又是暗指桓溫要篡位了?
(注2)晉書王坦之傳:簡文帝臨崩,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坦之自持詔入,於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焉。
(注3)晉書桓溫傳:及帝不豫,詔溫曰:吾遂委篤,足下便入,冀得相見。便來,便來!於是一日一夜頻有四詔。溫上疏曰:聖體不和......至如臣溫位兼將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顧,但朽邁疾病,懼不支久,無所復堪托以後事。疏未及奏而帝崩,遺詔家國事一稟之於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溫初望簡文臨終禪位於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
桓溫自比宣帝、劉琨(注4),那麼宣帝算什麼?劉琨劉越石算篡位奸臣嗎?
(注4)晉書桓溫傳:初,溫自以雄姿風氣是宣帝、劉琨之儔,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
這詔書出自東晉朝廷,不是出自桓溫之手,桓溫連自己擁立的簡文帝遺詔都控制不了,談何給自己寫詔書。東晉朝廷下詔目的,無非是穩定人心,暗中勸說或希望桓溫像諸葛亮那樣輔政。
哪個朝廷會拿歷史上一個聲名狼藉要篡位的人,當故事,並下詔讓權臣來效仿?某些人史料看不懂也就算了,連朝廷下詔的邏輯都搞不懂,就來說這【甲仗百人】是黑點,也是滑稽,只能說佩服佩服。
簡文帝繼位後下詔
- 朝廷:過去諸葛亮的甲仗百人上殿是要篡位,你效仿一下怎麼樣?
- 桓溫:嗷!嗷!嗷!
簡文帝死前遺詔
- 朝廷:我死了,你要效仿諸葛亮王導輔政!
- 桓溫:nmp。
東晉朝廷腦抽嗎?石樂志嗎?
其實簡單不過,先不說有沒有,既史傳如此,姑莽信之。
為何是依「諸葛亮故事」,而不是「依曹操故事」?
曹操也不過是「劍履上殿」已經禁不住誘惑「為周文王」,那就給你更高級的吧,不過那個「據說」享受更高級的仁兄,最後是鞠躬盡瘁,三代報國,那你桓大司馬也好見賢思齊吧。
30/9 補充:題主問此等待遇在制度上和禮秩上作何解釋
於此,就算最低等級的「劍履上殿」也是超乎「制度」與「禮秩」的,它們存在的正當性就是「逾越」之前的「制度」與「禮秩」而確立的。看這些「孤例」,不能離開當時的政治現實。也就是諸葛亮是否真的得到了「甲仗百人」已經不是重點,希望「諸葛亮故事」能夠重現當世,那才是弦外之音。
武帝賜霍光周公負成王圖!
這是莫大的吹點啊!
朝廷讓他學諸葛亮難道是認為諸葛亮當年要篡位,所以讓他學諸葛亮???
架秧子,把他置於道德至高點上,讓他下不來。
朝廷都做到這個份上了,同時晉室也依然有很多人支持,桓溫的安全和子孫福祿也得到官方昭告天下式的保障了,如果桓溫還是謀大逆,他的支持勢力瞬間也就崩塌了。
但是注意,這種手段建立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政治局勢下,換個場景就不過是東施效顰。
甲仗根據晉書來看,是作為一種儀仗待遇實際上不止桓溫,桓沖謝安都有這待遇
《晉書·桓沖傳》:「又詔沖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劉裕在平定桓玄之亂之後也獲得「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的待遇,而幾年後,劉道憐也獲得了「監留府事,甲仗百人入殿。」的記載。
而在劉裕篡晉之前,他還把徐羨之提為吏部尚書、建威將軍、丹陽尹,總知留任,甲仗二十人出入。
所以可見,甲仗X人入殿本身,當是作為東晉權臣的一種待遇,如果一定要理解為帶兵上殿如何應如何,那當時朝堂上起碼要站三四百號甲兵了
推薦閱讀:
※如果劉備認諸葛亮為義子然後傳位給他,蜀國能不能復國?
※如何評價系列電視劇《新三國》中陸毅飾演諸葛亮的演技?
※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部署紮營,真的就能守住街亭么?
※諸葛亮的八陣圖有足夠的物理力學支撐么?
※諸葛亮為什麼會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而戰略的執行過程又是怎樣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