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程動力取向的諮詢中,如何判斷諮詢中長期存在的不適感到底是值得分析的移情,還是需要更換諮詢師的信號?
注(18th, Feb.):
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和回答(尤其是@王瑞娟 @R.Lu @劉昭心理諮詢師 @Y Wong @家族遊戲 和一位匿名用戶的見解和建議)。
本問題目前已妥善解決。出於保護隱私和一些私人因素的考慮,更多的細節不方便透露。請見諒。
另,仍歡迎針對動力取向諮詢的一般性討論。
題主敬上
(因字數限制,我必須刪掉原問題描述中的一部分內容,以騰出字數空間來裝下這些新增的段落。如後來的知友想參照、閱讀完整的原問題,請移步問題日誌。謝謝。)
//
我目前在進行一個已經持續了約85~90個session的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諮詢,頻率、時間固定,除春節外無中斷。諮詢師背景是CAPA的學員(已畢業),私人執業,受訓背景和執照都是OK的。如題設所言,幾乎是從我與諮詢師建立起依戀關係的時候【e.g 我約在第8~12個session時,感受到來自於諮詢師的sexual attraction(erotic transference); 自我評價這段關係時,會明顯地感到我在這段咨訪關係中開始重複我在以往的親密關係中所出現的pattern;感覺secure】,我就感到各種不適。
1)各種由諮詢內容和諮詢師的回應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例1、沒化妝就匆忙趕到諮詢室後,會擔心諮詢室因為我外形的原因,而中斷諮詢。而當我將自己的這種焦慮、擔憂坦白時,他不會在當次地諮詢中interpret or response,只會沉默(應該理解為觀察?)。如果我在後續的諮詢中再次提及,並且強調這種擔憂、焦慮很困擾我,他只會進行一些(在我看來)比較敷衍的回應,例如:
我:當我那次走出諮詢室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不再能見到你了。因為我怕你會因為我不化妝而不想見我。
諮詢師:我覺得是你不想見我吧。我不會消失。只要你付費,我就會出現。我覺得他沒有共情我當下的感受,因為他認為這樣的回答對於我當時的反應是足夠的。但實際情況(我和他談過這個)是:每次這樣的session後,我就要花費1~2天的時間來收拾心情,此後的幾天會好一些,但下一次諮詢開始前會很緊張、害怕。
例2、我會不可抑制地去查詢有關心理諮詢的column(美國的心理學學術網站,主要是看Psy.D的文章),希望可以為我這些詭異的symptom尋求答案。因為諮詢師不會向我解釋,也不會告訴我「沒事」。
2)諮詢師不遵守諮詢設置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個:遲到、缺席(忘記當天有諮詢)。他在已經進行的這85+次session中,至少遲到了18~20次(分別晚到了5~30分鐘不等),缺席了三次。
沒有任何有誠意的道歉。我所定義的「道歉」不是一句「不好意思」,也不是解釋一些我不想知道,也不屬於諮詢內容的東西(如:堵車),而是【下次不遲到】,或是直接的經濟賠償。但他只會(笑著)說:真的不好意思,今天(又)堵車了,所以今天(又)遲到了。而且他在我和他明確提出了這一點要求(不遲到or賠償)後,並沒有做出任何行動。接近行動的是,他承諾於下次諮詢時和我洽談咨訪雙方遲到、24小時內變更諮詢時間、缺席該如何進行罰款(我提出的),但是在下次諮詢中他並沒有拿出方案,並強調我們的問題應該通過(談話)諮詢解決。同時,他在每次比較敷衍的道歉後,都會迅速將話題轉向:我被他的遲到所激起的憤怒,是該聯繫到生活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困境(如:和家人吵架、和男友分手等)了。有一次和他面質,我說:」為什麼你總要這樣聯繫呢(言下之意是:除了機械地將這兩件事劃線,隨便analyze一下,關心關心我有這麼難嗎)」,這次他一改平日的沉默、「嗯嗯嗯哦哦哦」,脫口而出地說:「難道不是嗎?」
在我看來他的回答幾乎在告訴我:諮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在諮詢中澄清他自己的小錯誤,」諮詢師也是人,諮詢師也會犯錯「(which, in my opinion, is bullshit). 而來訪者被諮詢師所激起的情緒、感受的關注價值是弱於他對他權威地位的捍衛的。
我一直以為指出來訪者當下情緒的根源並不是諮詢師的首要工作;先讓來訪者feel comfortable and secure(不等於討好來訪者)才是要務。作為一個經歷過兩段咨訪關係(持續地為此花錢、時間、感情)的來訪者,to figure out what happens 並不難。這一點,諮詢師也向我肯定了。
#我的遲到只有一次,3分鐘,並且我當次主動提出了諮詢仍然應該按時結束。不應佔用他額外的時間;均按時付費,無例外。
3)非常頻繁地遺忘我在諮詢中所談及的事件、感受(這裡指的不是那些trivial的細節和閑聊)。」啊,你有說過嗎「」不好意思,你可以再重複一遍嗎「,簡直是他的口頭禪。他基本會完全遺忘任何不有趣、和性無關、和我媽(他一直認為我和我媽的早期客體關係十分有關注價值,並會把很多事情與之加以聯繫)無關的事。
我不少於5次地建議他花費諮詢結束後的5分鐘來重溫、記錄一下當次諮詢的重點,他」哦哦哦好好好「了很多次。我過(一個月左右)後問他是否這樣做了時,他不置可否,就笑笑。我那時候問,是因為他又忘了。後來我甚至開始在諮詢中給他劃重點,告訴他哪幾句話比較重要,請他記一下,他這才緩慢地拿出筆記本或手機。
4)基本沒有自我反思意識。我並不是Psychology或Social Work專業的學生,對該領域的任何專業知識與實操技術不甚了解,也無意評價他的諮詢技術是否過關。But,
例1,他經常將」我喜歡push諮詢師準時「與」我媽在我小時候總是push我學鋼琴「聯繫起來真的很不make sense好嗎(不是一回事+詮釋方式有問題).
IMO, 在諮詢師一側出現過失時,沒有有誠意的道歉,也沒有empathize來訪者的感受,就開始analyze(而且,每次的內容相仿),是蠻不誠懇的。
5)重申自己的局限性、無力感,並無意將我referral(我多次提出). 諮詢師幾次坦誠他的長期沉默(和不作為)是害怕被我攻擊,也是自己無計可施。但是我不是他的supervisor or colleague. 我知道這些後,會內疚,會譴責自己將自己這個問題拋給了他,給他帶來了煩惱和困難。
6)在諮詢過程中,不將手機調至靜音,頻繁響起(來電、簡訊)。次數不可數,反覆提醒後無改善。
如果有一位諮詢師願意來回答這個,大概就有0.9位諮詢師會建議我將這些內容放進咨訪關係的frame中討論【為什麼要將這些內容po在知乎上(這是我第一次這麼做),而非直接與他討論?我的潛意識、動機是什麼】。但是,forgive me, 我真的好累。倘若諮詢師不能handle這些材料,而我諮詢所產生的各種負能量(諮詢內容所帶來的無力感、疏離感,和諮詢設置所帶來的時間、金錢壓力)又不減,我是真的不想說話了。我很懷疑自己的選擇。
謝邀。
每一次在知乎面對關於咨訪互動的提問總是讓我感到難以回答:儘管內容是公開的,甚至有被邀請作答,但是我是在以一個什麼樣的身份在說話呢?似乎一方面是因為我個人的專業經驗和知識,被期待著說出像是諮詢師會說的話;但另一方面我並非諮詢師、來訪者,又或者督導中的任何一個位置。
我個人的解決辦法是,嘗試將問題向更為一般化或者非具體化的方向展開討論,好讓自己一定程度上遠離這具體的關係,儘管這也帶來另外的困難:題主、又或者一些讀者會認為我啰嗦且並沒有真正在回答。(注1)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題主問的是「如何判斷」的問題,這裡我也僅僅就判斷方面給出我自己的思考。至於得出判斷之後的應對,則不在這篇回答的討論範圍。
讓我們先來回想下人們是怎麼做出判斷的。在做出判斷之前,我們其實已經有一些內在的偏好與準則(更喜歡A,更討厭B,底線是C,D完全不可接受,等等)。這些偏好與準則有些是我們知道的,有些則是不那麼清晰但是暗自發揮著影響。然後我們遇到了人或者事件,產生了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會被體認、識別,分類到已有的「偏好-準則庫」中進行校對和整理,然後人們給出他們的判斷。這是順利的情形。不順利的情形可能有:1、支持不同判斷的證據份量接近,讓判斷變得困難;2、出現了讓人困惑甚至是無法識別的體驗,已有的認知體系不能有效吸納這些體驗,使得判斷無從下手;3、沒有足夠形成判斷的體驗。
那麼標準有哪些?可以問問自己的內心,也可以參照行業的規範和倫理,以及諮詢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描述。這裡我打算放出兩份資料然後掠過(注2),去談下一個我更為關心的議題。
如果我們在街上聽到一對情侶模樣的男女,其中一方向對方大聲說:「你討厭!」(或者更為誇張的「死一邊去!」)我們會怎麼理解,會下什麼判斷?是真正的爭吵,還是情侶間的調侃?
我們無法得知。有的時候,甚至情況會遠比與設想的複雜。
這種困惑,即我想要描述的,面對情景提問的作答困境:他人的知識和經驗或許能夠提供參考/誤導,但無法真正代替人們做出判斷。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是,前面所說的判斷更像是一個不相容的定義或者分類,似乎在說要麼是黑的,要麼是白的。但實際上可能面對的是更為模糊和複雜的情形:我們要怎樣用黑/白二元體系描述灰色,又或者熊貓或者斑馬身上的顏色?回到提問的問題,有沒有可能,這種諮詢工作帶來的不適感既是值得探討的移情反應,又是提示更換諮詢師的信號?我並非在說更為複雜和模糊的版本必然是事實或者必然是更為貼近真實的那個,僅針對判斷本身進行多一點思考。甚至或許可以更進一步:這種非A即B的判斷信念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例如有所「收穫」就必須維持關係,沒有則必須終止的傾向是否也作為一種影響進入到了自己的人生當中——用精神分析的話語,成為了強迫性重複性移情(repetition compulsion transference)的一環?再一次的,這並非回答,也不意味著更為接近真實,而僅僅作為一個探索和反思的方向。
希望這些思考能夠在你個人的考慮,又或者和你認為合適的、身處於「你的諮詢師」位置上的人討論時帶來一些幫助。
(初稿於2016-11-05)
注1:令人玩味的是,上述的這類困境恰恰可能會在諮詢情境中發生:來訪者給出他們生活中的巨大困惑,而這個疑惑可能無法被諮詢師真正解答。注2:這兩份資料一份是我個人工作時會用的諮詢協議模板:心理諮詢知情同意書模板 。另一份是之前在知乎寫的關於長程動力學諮詢中期的現象討論:基於諮詢關係視角的長程諮詢中期工作概述與喀戎(Chiron)-受傷療愈者問題。
謝邀。
遇到此類問題,就像題主說的,我一般會建議來訪者去諮詢中進行探討。但我今天不打算給出以上建議或者不打算給出任何建議。我只想談談我個人的感受跟看法。
首先,我想簡單說一下我知道的精神動力療法跟精神分析療法的區別(我談的僅僅是我很了解的,在德國的狀況,或者說在德語區的普遍情況。)
精神動力療法:
設置是治療師跟來訪者/病人是面對面坐著的。
一般是一星期一次(或者一星期兩次,或者二星期一次,或者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德國因為存在保險公司買單的情況,所以第一次申請一般是50次,然後可申請到80-100次。之後再需要治療就需要等兩年。如果自費情況,可以隨便。
主要關注點跟目的是幫助來訪者/病人走出現在的困境,會有很明確的關注點,雖然也會追溯過去童年什麼,因為基礎一樣是psychodynamic。
精神分析:
設置是來訪者/病人躺著,治療師坐在ta看不到的後面。
一般是一星期2-3次。在德國存在保險公司買單的情況,所以第一次申請一般是160次,然後可延長到250-300次。如果自費,可以隨便。
沒有主要關注點,可以什麼都關注,甚至有些可以在人格層面的到某種程度的改變。
無論是哪種療法,都不會只是嗯嗯嗯嗯嗯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就算是也是要推動治療進程的前提下!!!
是,所有的治療都會有難過不被理解不舒服的階段,這是process,會是階段性的,是會有從寒冬到初春的希望感的。
其次,根據題主的描述。我不覺得這位諮詢師足夠專業。遲到,缺席。。。多次發生。足夠不專業了已經。一個不懂的遵守規矩的諮詢師,沒什麼資格談論專業。如果一切如題主描述得那樣。
最後,做這行的沒有底線沒有良知沒有規矩,那肯定沒任何資格談所謂專業!(不針對問題)
祝大家都能好運找到靠譜的吧。以下均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諮詢師背景是CAPA的學員(已畢業),全職從事心理諮詢,受訓背景和執照都是OK的。
老實說,從你的敘述當中。我個人認為這個結論並不成立。
拋開你們諮詢當中過於個案的部分(這是他的督導應該協助他進行處理的部分),就描述當中我比較有把握的三點進行討論
CAPA學員,受訓背景本身並不是一張紙。 本質上和倫理一樣,他們是保證服務達到一定水準,並且讓來訪者以及諮詢師的權益不受傷害的一種保障機制。但是從你的敘述來看,這個諮詢師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水準,他也沒有有效採用這樣的機制。
由於我手頭沒有CAPA的倫理課程部分(知乎上的許多諮詢師都有CAPA受訓背景),但是通常來說倫理標準是通用的。
這裡用註冊系統的《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來進行解釋這些標準。
1.
諮詢師不遵守諮詢框架所引起的負面情緒。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個:遲到、缺席(忘記當天有諮詢)。他在已經進行的這80+次session中,至少遲到了18~20次(分別晚到了5~30分鐘不等),缺席了三次。
註冊系統《倫理守則》當中(下同)
1.2 在臨床服務&<工作開始時&>和工作過程中,心理師應首先讓對方了解專業服務工作的目的、專業關係、相關技術、工作過程、&<專業工作可能的局限性&>、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的權益、隱私權、可能的危害以及專業服務可能帶來的利益等相關信息。
諮詢師的原因造成設置不穩定,本身並不是一件禁止出現的事情。但是,由於諮詢師的原因造成設置的不穩定,是」專業工作當中可能的局限性當中」的一種。進入到關係之前,或者關係過程當中,要告知來訪者,並且充分尊重來訪者的選擇權的。
在你的描述中講到,你試圖通過一個罰款的機制邀請,來避免設置不穩定對於咨訪關係的影響。而他並沒有就設置不穩定的本身進行詳細的討論,反而選擇了迴避。換句話說,諮詢師並沒有妥善讓來訪者了解諮詢不穩定的原因。 這引起的來訪者對於諮詢師能力和水平的質疑。
就個人經歷而言,我和我身邊人的諮詢師,都是國內頂尖的諮詢師。由於事務繁忙難免也會有設置不穩定的情況出現。 但是這種設置不穩定都能夠與來訪者一同解決,哪怕最終因為設置不穩定造成咨訪關係的結束,也能夠有比較好的轉介。
而且由於她並沒有妥善的處理掉專業工作當中的局限。 以至於衍生出了下一個問題。
2.、
關於遲到部分因為他說,我們的問題可以通過(談話)諮詢解決。同時,他在每次比較敷衍的道歉後,都會迅速將話題轉向:我憤怒的情緒是該聯繫到我當時生活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困境(比如:和家人吵架、和男友分手等等)了。有一次和他面質,我說:」為什麼你總要這樣聯繫呢(我的言下之意是:除了機械地將這兩個factor劃線,隨便analyze一下,關心關心我有這麼難嗎)「,這次與他平日的沉默、「嗯嗯嗯哦哦哦」不同,他脫口而出地說:「難道不是嗎?」
1.4 心理師要明了自己對尋求專業服務者的影響力,儘可能防止損害信任和引起依賴的情況發生。
這位心理諮詢師很明顯沒有了解到自己對於來訪者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她沒有完成對於設置不穩定的處理,並且運用自身的專業能力,去試圖轉移這種穩定設置的責任。 這種對於專業技能的濫用,損害了你對於諮詢師的信任。
3.
重申自己的局限性、無力感,並無意將我referral(我多次提出). 諮詢師幾次坦誠他的長期沉默(和不作為)是害怕被我攻擊,也是自己無計可施。但是我不是他的supervisor or colleague. 我知道這些後,會譴責自己將自己這個問題拋給了他,給他帶來了煩惱和困難。
3.3心理師應保持對於自身職業能力的關注,在必要時採取適當步驟尋求專業督導的幫助。在缺乏專業督導時,應盡量尋求同行的專業幫助。
他的無力感,不應該和你敘述,而應該和督導進行敘述。 如果他的受訓背景沒有問題。 她本身應該有自己的督導,督導本身應該能夠就這些案例協助進行處理。
4.
除了倫理之外。 你對於遲到這件事情的評論我個人也十分贊同。
心理諮詢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 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而從描述當中似乎諮詢師不能夠做到這一點。
你對於諮詢師的權威以及來訪者利益衝突的感受,也許是這些問題的根源。
5.
下面是我個人一些建議。
首先,你可以要求他把個案的情況,包括你的疑問,和他督導進行溝通。並且要求告知你討論結果。這是你的權利。
如果你對於他督導的回復並不滿意,或者仍然存在疑問。
CAPA是有自身的倫理委員會的。Committees of China American Psycoanalytic Alliance
裡面的
Ethics Committee
Co-Chairs:Susan Shively Ba Tong
你可以把你的情況描述給這兩位倫理委員會的主席。 然後等待回復。
如果再沒回復(我覺得這不太可能),你可以聯繫CAPA創始人
elise.snyder@yale.edu
6.
我的建議並不是去鼓勵你和你的諮詢師衝突。
正如我文章開頭所言,既然他是CAPA的學員,那麼CAPA所擁有的機制和規定,就應該得到充分的使用。這種機制去解決諮詢當中的問題,是對於來訪者的保護,也是對於諮詢師的保護。
諮詢師的專業水準存在問題,或者是你對於諮詢師的誤解,如何在諮詢過程當中化解。應該交給諮詢師本身的組織和受訓方來進行處理。
出於專業倫理的考慮,我一般限制自己在公共平台上對某段咨訪關係做評價,特別是對諮詢師的技術、風格、專業做評價。因為這並非專業內場合,並且我也不清楚這段諮詢的全貌與咨訪關係中的動力變化。
不過我可以分享一點:如果我在85+次的session中至少遲到了18~20次還直接缺過席,我的受訓機構應該要把我開了,並且我實習課程的老師會毫不猶豫地當了我的學分。然後,我會揚名於繫上,出現在每個同學茶餘飯後的談資中。
:)
有很多大神已經給出一些實際的專業建議,本人還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一名學生,可能人微言輕。實際上我目前也只懂照搬書本上的東西,但是看完題主的描述以後實在是心情複雜,很多東西在腦海里浮現。所以想說兩句無關的話:
學心理幫了我很多,諮詢師在我心目中也是非常神聖的職業,我由衷佩服每一個成為諮詢師的人。並且認為自己可能永遠也達不到一個合格的諮詢師的水平。看了題主的描述以後,感覺就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想不到還有極品到讓來訪者要求諮詢師遵守諮詢設置的。
先不說這個人的諮詢技術怎麼樣了,連最基本的諮詢師職業道德和倫理規範都沒做到,真是顛覆了我的認知。誠然,諮詢師也是普通人,但我認為諮詢師本身無論諮詢技術如何,最次的能做到充分共情和尊重。也至少能給來訪者帶來些正向能量和慰籍。
諮詢師是提供心理幫助的職業,某種角度來說也和醫生沒兩樣了,世衛組織公布的健康標準也包括了心理健康。遇到這種諮詢師在我眼裡無異於庸醫害人,實在可惡。
看著題主的描述,腦海里不斷浮現課本上那些對我來說像信條一樣的內容:
1、諮詢關係的建立是諮詢產生效果的基礎
2、諮詢關係的基本特質是尊重、信任、真誠、支持
3、諮詢倫理意義的核心是為來訪者負責,最大限度維護來訪者的利益
4、不尊重來訪者,忽略來訪者感受的不是諮詢的態度。
5、諮詢關係的專業限制,長期諮詢無進展要進行適當的轉介。
包括諮詢師應當如何完成每個階段的助人目標,諮詢過程中如何保持價值中立,如何與來訪者產生共情,如何處理阻抗與移情。諸如此類。
諮詢行業的亂象我也一直有聽說,我也還沒實際接觸過,沒有發言權。但是不管諮詢師的資格證書是不是每個街道辦大媽都能人手一張。希望每一位諮詢師在鑽研會談技術和諮詢技巧的時候不要忘記諮詢最原始的初衷。能夠時刻以來訪者為中心。
祝每一位真誠對待自己來訪者,辛苦付出的諮詢師或者在路上的同道們天天開心。你們都是我最尊敬的人!
有點激動了,發表了一些愚見。可能比較偏激又沒什麼條理。不過真的是不吐不快,如有錯誤或者不妥的地方也請指出。
看了題目的評論,題主希望得到一般性的解答,那麼我就一般性地回答一下。按照我的理解,這裡有三個問題:
1. 長程動力性心理諮詢中長期存在不適感,如何理解?
2. 哪些移情值得分析,哪些不值得分析?
3. 如何決定是否更換諮詢師?
這三個問題之間相互關聯,並不互斥。下面我試著依次回答:
1. 對不適感的理解。這裡嘗試從不適感的來源和去向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對不適感的來源,各種精神分析理論中有這麼幾類看法:
a. 來訪者帶來的。來訪者生活中反覆體驗的不適感,在諮詢中鮮明地顯現出來了。
b. 諮詢師帶來的。諮詢師生活中反覆帶給別人的不適感,在諮詢中鮮明地顯現出來了。
c. 來訪者和諮詢師共同創造的。來訪者生活中並不總是體驗這種不適感,諮詢師生活中並不總是帶給別人這種不適感,在兩人共同創造的這個特別的場中,這種不適感顯現出來了。
d. 社會環境在咨訪關係上的投射。諮詢師和來訪者無意識地接受了社會對自己承擔的角色的投射,來自社會角色的不適感顯現了出來。
在我看來,所有諮詢中,上面所有情況都會多少存在,無法完全避免。通常來說,諮詢中會傾向於減少b的影響,一些流派關注於a,一些流派關注於c,一些流派關注於d。不管哪個流派,如果能成功關注自己要關注的,且不適感處於能容忍的範圍,通過對不適感的理解和分析,來訪者可以逐漸發展出:a. 對自己在做什麼的覺察,c. 對兩人的互動中發生了什麼的覺察,d. 對自己(及治療師)正在扮演哪些社會角色的覺察。為了關注自己要關注的不適感來源,一些流派會有意控制/忽略其他來源的不適感,對b的控制也在此範疇。在我看來,無論abcd哪個部分的影響強,都可以通過覺察這個部分增加相應的insight。問題在於,當b較強,關注點在b的時候,增加的是關於諮詢師的insight,與來訪者付費做諮詢的目的無關。這也是為什麼通常諮詢中會盡量減少b的影響。
另一方面,理論上說不適感的去向,有這樣幾種不同可能:
e. 來訪者體驗到不適感
f. 諮詢師體驗到不適感
g. 雙方共同體驗不適感
h. 雙方都不體驗
通常來說,諮詢中上述各種時刻都有,並相互轉換。按照我的理解,諮詢的進展一般發生在
g--&>領悟--&>h
的過程中;
諮詢的維持一般體現為
e&<--&>f--&>諮詢師的自我功能,理論,支持系統
簡單地說,就是諮詢師依靠自己的自我功能,幫來訪抱持,處理部分不適感,使得這個過程對來訪來說可以忍受,可以維持思考的能力,而來訪者通過對(不那麼可怕了的)不適感的體驗和理解達到領悟。
2. 哪些移情值得分析。這個要從來訪者和諮詢師兩方面回答。
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取決於來訪者改變的動機。因為來訪者分析移情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從而幫助自己在這方面改變。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來訪者希望探索自己對權威的恐懼,沒興趣探索自己欣賞叛逆的人,恰好又對諮詢師同時存在這兩種移情,那麼對諮詢師的恐懼就更值得分析,欣賞諮詢師是個叛逆的人就沒那麼值得分析,即使分析到一定程度之後發現這兩件事其實是相關的。一個極端情況是,諮詢師對移情的實質沒有覺察,不具備幫助分析的能力。這時對來訪者來說,移情仍然值得分析,因為對了解自己有幫助。只是來訪可能分析的能力有限,又無法得到諮詢師的幫助,只能暫時不分析,等到自己更有分析能力的時候分析,或找其他有分析能力的人幫自己分析。如果一個移情和來訪的核心問題有關,值得分析的話,即使現在不分析它,以後也自然會遇到類似的事,到時分析也不晚。
從諮詢師的角度來說,哪些移情值得分析取決於諮詢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使諮詢可以維持有效)。在有明確問題的諮詢中,會成為分析焦點的包括和來訪者問題緊密相關的移情,阻礙工作聯盟的移情。而在以完全了解自己為目標的諮詢中,理論上會分析無論正負的所有移情。
3. 如何決定是否更換諮詢師。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很難說哪種選擇就一定是好的。在諮詢師有倫理問題的情況下應當更換諮詢師,是比較明確的,大家也談了很多。下面談一下在諮詢師沒有倫理問題(包括了勝任力)的情況下更換的情況。
先談這樣幾個命題:
A. 沒有倫理問題的諮詢師,對來訪者一定是有幫助的。
B. 沒有倫理問題的諮詢師,對來訪者一定是沒有傷害的。
C. 和沒有倫理問題的諮詢師工作,來訪者一定不會有受傷的感覺。
這幾個命題看起來相似,其實非常不同。我的觀點是同意B ,不同意A 和C 。舉例來說,科胡特《對Z先生的兩次分析》中,雖然都合倫理,第一次分析就被認為是沒有幫助(幫助不大)的,原因是還沒有合適的精神分析理論解決Z先生的問題。
再談另外一組命題:
A. 如果諮詢沒有進展,一定是來訪者的錯,來訪者如果聽諮詢師的話,分析移情改變自己,諮詢就會有進展
B. 如果諮詢沒有進展,一定是諮詢師的錯,諮詢師如果努力提高專業水平督導體驗反思自己,諮詢就會有進展/如果換一個更好的諮詢師,諮詢就會有進展
C. 如果諮詢沒有進展,要麼是來訪者的問題,要麼是諮詢師的問題,他們中有一個不夠好
D. 如果諮詢沒有進展,也許是兩個人現在不合適,雖然兩個人都沒什麼錯。換一個/過幾年可能會不一樣
E. 如果諮詢沒有進展,也許是有些問題現在諮詢解決不了
這個我就不提供觀點了,大家見仁見智。
最後談一下換諮詢師意味著什麼。這有許多種可能性。
與來訪者諮詢目標不一致的:對來訪者很重要的情緒感受,在沒有被充分覺察的情況下,以換諮詢師的方式付諸行動。行動後繼續保持在不被覺察的狀態。例如,一個來訪者的主要目標是修通害怕被拋棄的議題。每個諮詢小節的結束,來訪者都潛意識感到被拋棄,在對此沒有覺察和討論的情況下,來訪者換了諮詢師,潛意識裡將「我先拋棄對方,報復對方」的幻想付諸行動,而沒有對害怕被拋棄的感受進行工作。(當然,換了之後還是可以和新諮詢師繼續對這個感受工作。只要有一些時候可以對感受工作,不付諸行動,就是在向目標前進的)
與來訪者諮詢目標一致的:來訪者發展出了個體性,或經歷了理想化的喪失,使用「為自己選擇」的能力來換諮詢師,從而幫自己更好地達成諮詢目標。例如,一個來訪者的主要目標是修通表達情緒和需求的羞恥感。在和經典派諮詢師工作的過程中,每次表達情緒和需求都感到非常羞恥。來訪者和諮詢師對此進行了充分的覺察和討論,包括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憤怒,失望和改變的企圖。最終來訪者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是什麼,接受了諮詢師的有限性,並現實地評估了人際取向的諮詢師會對自己更有幫助。能夠表達自己對諮詢師的需求,並現實地滿足這個需求,和來訪者的諮詢目標是一致的。
如何決定要不要換,我的觀點是回到「怎樣做對實現諮詢目標更有幫助」這個問題。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明確自己的諮詢目標,為自己的諮詢目標做選擇,都是很難的事情,常常正是人們需要諮詢師幫助的地方。所以這個決定確實是挺難做的。
聽說capa早期的一些學員並沒有被強制要求個人分析的,所以么,capa畢業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的諮詢師,也許他只是頂著一個capa的牌子。
從題主描述來看,他似乎沒有充分容納來訪的焦慮,我猜測,也許他沒有足夠的個人分析?
但是,就算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諮詢師,我想也會遇到一些容易投射性認同的來訪,題主完全可以換啊。我自己就換過幾個治療師,事實證明,還是個人分析到位的治療師比較靠譜,不管他是哪個培訓項目出來的。
當然,我想你不換也許有你的理由,但是如果你真的不想換,還是要跟他去討論你們之間的關係的。
我也是CAPA 的學員,初級組和高級組畢業,督導組在讀。有人說:「CAPA畢業生不會做這樣的事兒」,這是理想化。
我想說的是:
第一,來訪者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結束諮詢和更換諮詢師的權利。
第二,CAPA或者其他任何的受訓背景只能說明一件事:ta為了這個培訓付出了相應的時間,精力與金錢,並且達到了畢業標準。但是,這是不是說明ta能夠幫助所有的來訪者?這就關係到
第三,諮詢師有自己的局限。前面有人提了他「需要督導或者更多的個人體驗」,不得不說的是,確實存在督導與體驗無法解決的「勝任力」問題。難道一個合格的諮詢師就可以幫到所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這不是他的錯,更不是你的錯。
第四,咨訪之間的匹配性,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就跟戀愛似的,大家都很棒,但是不合適。這裡我想提一下,以我自己換督導師的經驗而言,確實存在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嘗試換了體驗師,第一個130多小節,感覺不合適,但一直沒換。之後換了現在的女性分析師,工作了一年多,感覺人與人的差別遠大於流派間。
總結:你可以考慮另約一位諮詢師進行一個短期的評估,評估內容是:
第一,討論你帖子里類似的經過,感受,第二,感受一下不同的諮詢師是喚起同樣的重複還是不一樣的體驗,
第三,在這過程中,你始終擁有從這兩個諮詢師里選擇一位的權利,或者,你會發現:「他們都不同,但我想試試第三位」,這也是OK的。買衣服尚且貨比三家。你能和一位諮詢師工作80~90session,不必擔心會是「諮詢師殺手」。
謝邀。
但是實際上沒有更多可回答的。
只是有一點感受:看到了你長長的敘述,看完之後有種「反過來」的感覺,
似乎你比你的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對於諮詢,有著更專業的覺察。
出現了很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無論作為諮詢師基本的準則也好,還是諮詢中會對一些狀況進行必要的探討也好」,似乎都沒有對此有著「規範」的進行。
而且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敷衍,拖延,不顧來訪者的感受與意願,更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諮詢師的狀態。。
如此,我會有一點疑問,
也可能正是你來提的這個問題的一個點,
這些不適,是否需要拿出來去分析?
因為他如此的呈現,是對所有人?還是只對你?
是也不自覺的進入了「你們共同運轉的這段關係的模式中」,配合你完成了一個「不合格」的諮詢師的樣子?
還是,確確實實,你只是需要更換他了?
因為我們都是旁觀者,就算再去分辨,也不能脫離你們兩個人去判斷,只有推理,只有猜測,卻不能「代入進去」給到準確的答案,
所以若真的是前者,可能你還是要和他來談,或是這種關係狀態,對你來說是否是熟悉的模式,這部分需要自我去回憶和感受,
當然,若是後者,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除了一些實際的考慮,
你有過的一句話,「換掉他也似乎在否定我」,是否在這部分讓你會「糾結於此」,或是對他是否有「牽扯不掉的移情」,
就需要再去面對了。。
看了半天,不知道說什麼好。倫理、規範、投訴、結束、換人,這些常規的建議,或許對現在的你來說,無力而蒼白。而那些困惑、努力溝通,不被理解的痛苦與掙扎,很深的無力感和非常努力地讓他能夠去到一個能夠勝任、能夠理解、負起責任、可以有效工作的諮詢師的狀態的掙扎和不甘。你多希望可以把他搖搖醒,至少給你一個象樣的結束和轉介啊! 然而事實是,他可能真的做不到。就像曾經辜負過我們的那個不稱職的父母那樣,我們再次地被辜負, 被傷害。無論多麼難,除了長痛不如短痛,我們真的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
但是這也需要時間、溝通和掙扎,不管你最後怎樣選擇,祝順利~
應邀,仔細看完你的諮詢過程,我看到了你的委屈和憤怒,無論你如何表達,似乎也沒有被聽見。
而你仍然堅持了這麼久。在關係中受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你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爭取也沒有得到回應,我們一方面憤怒,另一方面也在懷疑自己。
諮詢師一方面有督導,同時也需要自我體驗的,這是諮詢師工作的重要因素。
我們在諮詢中可以談你任何想談的事,如果在談論後,不被接受,那麼我們當然也可以換一位諮詢師。必竟你是有為自己選擇的權利的。
比如,在一段關係痛苦著,我們仍然不離開,那你可以嘗試著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你繼續留下來? 無論你選擇還是留下,我覺得都是值得尊重的,這裡面有許多的動力,不是我們能夠去看清的。或許這真的是需要去討論的,或者你另外找諮詢師去討論也未嘗不可。雖然不知道事情的具體樣子,但是…作為一個諮詢四年的妹紙,我覺得我的諮詢師完全不會這樣對我。如果我說我因為沒有化妝而焦慮,她會明確地告訴我她不會因為外貌而恥笑我,並且進行安撫吧啦吧啦。然後如果我在諮詢中表達出了不適,她會很關心的問我的感受,然後會去解決這個問題。每次諮詢完我都會覺得很放鬆和愉悅。作為一個心理諮詢者,根據共情很能理解你的感受。因為本身是因為我們內心的不適的感覺,才會去尋求心理的幫助。長時間的心理諮詢讓和諮詢師的關係變得親密,甚至每周的一個小時,她就是我的母親…so,妹子,沒有什麼苦痛是我們應該承擔,當我們覺得難受我們有權也應該保護自己,這也是諮詢師教會我的。
就一個問題:如果你覺得這段諮詢給了你這麼多痛苦甚至恐懼,那麼是什麼將你留了下來沒有脫落呢?
應邀。作為旁觀者+非治療師+非患者+心理及行為認知學愛好者。我想說難道沒有人發現題主自我攻擊自我批判質疑的傾向很嚴重嗎?
心疼題主一下。
這可能也是你在這段不愉快的咨訪關係中糾結的原因之一。而你的諮詢師竟然還這樣「怠慢」你,我真的覺得這種人不值得被理解和原諒。更不要提職業道德了。真的不是你的錯,不是你有問題。
而且我很反對某些心理諮詢師回答里曖昧的態度和措辭。當然您可能有您的立場。但是題主已經處於左右搖擺中,您所謂曖昧地回答,只會讓題主困惑,是不是自己多多少少有些責任?
你沒有啊!題主!再心疼一下!
我覺得題主也可以先找其他諮詢師做個短期的諮詢,前提是她了解你的現況,願意和你開放地討論你當下這段關係。這樣至少讓你覺得你還存在其他的支持者。
像@家族遊戲說的那樣(我覺得很對)但過程太漫長,而你最優選擇是先照顧好自己。
希望題主加油,趕快行動幫助自己,你的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站在女生角度,如果換作是我,我再選諮詢師會找女性,因為我覺得對方更能理解我,讓我更有安全感感謝邀請。認真看了你的提問和下面很多大咖的回應,感覺到,你的感受力很強,各種回復的觀點或專業或真誠,幾乎各個方面都談到了,非常的棒。看完各種回復後,我感覺似乎不回應,你的問題也已得到很好很完全的回復了,但是覺得受邀,不回復有愧,所以,我就想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談談,無關乎談到多少有關精神動力學的專業知識,希望能共情到你。
第一,從你的問題出發,我想給出肯定答案,可以換諮詢師了。之所以這麼回應,不是基於我對諮詢師能力的判斷,而是基於你的陳述內容,幾個小標題的內容按我的理解概述為,是一種對諮詢師的不滿,是一種對諮詢師的不當言行的總結,是一種內心無奈無助不解痛苦的總結,所以,不管是不是移情,值不值得分析,是不是換諮詢師的信號,我覺得,不用糾結這個,可以直接換諮詢師了。拋開很多的專業理論,但從你總結的感受和想法,就足以肯定,可以換諮詢師了。
第二,我想從你和諮詢師建立的諮詢關係的整體上來談一下看法,不從你陳述的幾大細節談。也就是說,看完你的問題和問題內容,我的第一反應是,你和這個諮詢師的關係模式是一種強迫性重複,如你所陳述的內容,感覺你這麼大的意見,還能持續幾十次的諮詢小節,感覺就是在受虐,你還從建立關係後,又跟著諮詢師做了那麼多次,不知道你在尋求什麼體驗和感受,想得什麼結果,一邊痛苦得不到理解,一邊還糾結要不要繼續。
最後,要麼你的諮詢師成長,要麼你成長。
個人即時感受和想法,依據自己的認知和需要,有選擇性看待和理解。
作為一名來訪者,曾經在諮詢過程中有著與你相似的感受。我的諮詢師貌似還沒有如此糟糕,沒有遲到現象,簡歷和態度看起來都很decent。可是這種decent的表象不代表他或她真的care諮詢這件事,就如同其他職業一樣,想簡單拿薪水混混日子的人還真不少。
在處於密閉空間裡面對你的那個把小時內,閑著也無事可做,和你聊聊天就不錯了,筆記多半是不做的,難道回去還要花時間在你們這些來訪者身上?所以心理諮詢人士們科普的所謂一個諮詢時段後需要做多少額外功課,在這些人身上是完全看不出來的。相信自己,人不是傻子,你的諮詢師有沒有花心思,你自己能感受到。
我猜這諮詢師在你的case上解決能力不足也不願意多花心思,其實他們真正care的只有兩個字:「費用」。只要持續的付費,剩下的事情他們才不關心呢,諮詢過程會拖多長,效果如何,和他們無關。出現他們解決不能的問題,他們是不會去想辦法的,能借著所謂心理動力學的迷霧manipulate你一次算一次,反正都是你的問題呀,他們有的是耐心。
不然你嘗試暗示對方中斷付費看看,看是被「積極轉診」還是被「熱情聯絡挽留」,一試就知。這種諮詢師就算轉診,也不知道能拿出多少你的諮詢記錄來。。。個人覺得吧,平時還是少讀讀這些心理諮詢師科普自己行業的文章,相信人的直覺和常識好了。這些諮詢師放在其他任何的行業里普通接觸,不早就看出他們的工作態度了么?我也是從CAPA畢業的。在私人執業中,也在自己的治療中。從你的描述中,試著去體會,能夠體驗那些非常掙扎的感受。雖然沒有辦法幫你回答要不要繼續諮詢這樣一個非常取決於主觀體驗的問題,但是我覺得至少可以向CAPA的倫理部門申訴。至少可以先處理如果確實有違反倫理而造成的傷害。
如果分析題主,大概能分析好多條。
不過,我想先問一句,諮詢前的【知情同意書】的詳細條款你看過嗎。你有權選擇開始諮詢,也同樣有權選擇轉介,或者結束諮詢。
第一,諮詢師執業中違反設置。比如遲到。比如手機鈴聲。比如取消諮詢但仍收費。如果對比了知情同意書發現他做得有問題,你可以對他進行投訴,這是你的權利。也可以向他本人提出,【我認為你的一些行為影響了我與你之間的諮詢關係】。
第二,分析過程中出現一些困惑。
他對你的某些分析你覺得不太認可,其實你可以向他提出並探討下,讓他來了解下你的視角。精神分析師也並不總是對的,精神分析界不少後輩都是在啪啪打臉前輩的過程中脫穎而出的。
如對移情的解釋,早期經驗對你現在的影響,還有你無意識表現對你的困擾(沒化妝卻一直擔心自己可能被拒絕諮詢),你覺察到的諮詢師本人對你的反移情,都可以從你的視角與諮詢師進行溝通。
我個人認為你該換諮詢師了,你舉的例子如果都是實情,那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你的諮詢師在詭辯,為自己的很多不合理的做法開脫。
我有過一段25次左右的心理諮詢,一周一次,在大四上學期。結果不太理想,完全在我的預料之外。本來我的期望是解決自己和重要他人的關係問題,但是後來情緒崩潰,很長時間處於抑鬱情緒中,失去生活和學習的動力,感覺自我破碎。一系列的變化也影響了生活,和重要他人關係破裂。當時分不清楚哪些是因,哪些是果,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對諮詢師帶來的感受,和你相似。我感謝他給我帶來的啟發,同時也有很強烈的憤怒,這裡包括了對自己的憤怒,為何無能為力,為何當初要選擇做這個諮詢。我承認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為了讓自己恢復正常狀態,去考取心理學研究生,去看系統的心理學著作,他無法給我的答案,只能自己去尋找。破碎的心,自己慢慢修復。
我很好奇的是,既然你對諮詢中呈現的問題看得這麼清楚,為什麼你還堅持到了八十多次,是 不是他在諮詢中的表現你整體還是滿意的
推薦閱讀:
※一個人格會殺死另一個人格嗎?
※如何做一個能頂得住壓力的人?
※注意力是智商還是情商?
※有沒有一件事讓你覺得非常心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