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說春茶好,如何選擇呢?

可能是年紀漸長的原因,最近開始瘋狂迷戀喝茶,尤其是綠茶~買了好多茶具和器皿,沖泡起來覺得味道又好、意境又美,真真是陶冶情操又有益健康啊!從去年開始聽說綠茶迷都是追著春茶喝的,想了解一下為什麼春茶最好呢?我怎麼去挑選和判斷啊~各位知乎大大快來給我科普一下吧n(*≧▽≦*)n


這個問題的營銷有點低端啊,越看越不對勁,乾脆就來扒扒!


本著最近春茶上市,點開這個問題以為能漲漲知識,萬萬沒想到看了幾個答案總覺得哪裡不對,首先看到帝哲最先回答這個問題的,也是因為他出現在我的時間線上,我才知道這個問題,點開看看就關了,等我半個小時後再打開知乎,又出現在我時間線上,打開他主頁果不其然,顯示一分鐘前關注該問題,這種取消又關注的方式,已經有點營銷的苗頭了

然後看到羅文益的回答,仔細看其實可以發現,帝哲和羅文益的回答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拿竹青葉來舉例,好,也許這個真是巧合!

再來看盧小茶的回答這個就更有意思了,點贊數跟帝哲一樣上升的很快,點開他們的回答點贊窗口,可以來玩連連看遊戲了

這是帝哲的回答點贊頁面

這是盧小茶的回答點贊頁面

幾乎都是三無用戶,打開這些三無用戶的主頁動態,更加能夠發現一個世界,現在的刷贊聰明了,刷的同時還給其他問題的回答點贊,避免被人認出,但是看這些三無用戶的頁面點贊幾乎都是一樣的,我隨便截了幾個:

再看題主,從題主的頁面的微博鏈接看到微博認證

下面是盧小茶帝哲回答里其中一個點贊用戶

都是來自這家叫北京引爆點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不出意外,這兩位以及下面點贊的也是營銷的,點開他們的主頁動態一目了然

最後問下知乎管理員們能管管嗎(⊙o⊙)

~~~~~~~~~~~~~~~~~~~~~~~~~~~~~·
我的天哪,盧小茶的點贊數又蹭蹭上去了...


為什麼春茶好?
大家都說春茶好,尤其是頭採的春茶最好,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之前已經有人說過,茶葉中有幾種呈味成分,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其中前兩者味道苦澀,而後者味道鮮爽,對於部分茶葉來說,追求的就是鮮爽的味道,因此,假如有一種茶葉其中氨基酸,特別是茶氨酸含量在鮮葉中含量較高,那麼普遍被認為品質較好。
而春茶,尤其是頭采春茶,就是茶樹鮮葉中茶氨酸含量最高的時候

為什麼春茶的茶氨酸含量高呢?
主要是因為由於茶氨酸主要是由茶樹根部合成,然後運輸到芽葉中提供給茶樹生長。但是由於冬季茶樹並不發芽,整體上停止生長,這就使得茶樹可以在根部積累較多的茶氨酸。而當春天到來,茶芽開始萌發時,茶樹有相對較多的茶氨酸可以提供給茶芽。在這個時候,如果將茶芽及時採下,製成茶葉,就能夠將盡量多的茶氨酸保留下來。
對於追求鮮爽味道的綠茶來說,的確是春茶的品質較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採摘季節的確會影響鮮葉中的茶氨酸含量,但是,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鮮葉的成熟度,才是影響茶氨酸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圖表來源:茶樹體內茶氨酸代謝及其酶學研究進展
由上表可以看到,茶樹嫩葉(第1葉)和老葉(第6葉)茶氨酸含量的差距能達到10倍,而春茶和秋茶同樣等級鮮葉的茶氨酸含量則只有相對較小差距。

圖表來源:不同季節綠茶中茶多酚、咖啡鹼和氨基酸含量分析

有一段話經常用來形容某一產品的品質和價格之間的關係:
一分錢一分貨
一毛錢兩分貨
一塊錢三分貨
茶葉大體上也是如此,如何選擇請君自便

ps:上面所說的指的是同一產地的同一茶樹品種,不同產地、不同品種之間的對比是另一個問題了

當然了,有些人認為清明以前氣候寒冷,較少蟲害,所以沒有農藥。這種解釋也可以,但已經和茶葉品質無關了,涉及到的問題是食品安全。
在我看來,作為一個規範合格的市場,提供給消費者的所有產品,都應該是符合最低的食品安全要求的,如果連這一要求都滿足不了,這一產品壓根就不應該出現在市場上。需要消費者去考慮食品安全問題,而不是品質和價格,只能說這一行業還有莫大的缺陷。

怎麼挑選和判斷?
除了嘗嘗之外,怕是沒什麼別的方法了
如果覺得買茶的時候嘗不出來,也沒關係,讓老闆把從貴到便宜的茶多泡幾個檔次給你,大多數人對比著喝,都能嘗出區別的,然後挑一個自己價格和口味都能接受的買就好

~~~~~~~~~~~~~~~~
忘了說夏茶了
傳統的綠茶產區,尤其是名優綠茶產區,一般是不會用夏茶做綠茶的
要麼是做紅茶,要麼是賣給做茶飲料的企業
任性一點的,就乾脆只做一季,春茶過後就歇了


1、春茶好,僅限於對某幾種茶而言,比如綠茶;
2、春天的界定比較模糊,3月份也是春茶,5月份也有人叫春茶,但區別大了去了;
3、並不是所有茶都是春茶最好,有些茶秋茶不遜於春茶,甚至優於春茶,如鐵觀音;
4、綠茶沖泡不需要亂七八糟的器皿儀器,一個長玻璃杯即可,如果為了綠茶買了一堆茶具,有點浪費,完全用不上;
5、「綠茶迷」是個啥群體,不太明白,大部分市面上的綠茶全是春茶啊,無非明前明後的區別罷了,這相當於有病大家都去看醫生,沒有幾個請跳大神的。如果您說的是追著明前茶喝的,那倒是存在這個情況。綠茶的頭采二采一般來講都會比後面批次的茶葉要好喝很多,但若按清明來區分,則屬於陷入誤區。很多產區的好茶,清明前山底下的茶都開始量采了,山上芽剛冒出來,這種茶採摘都得清明後,但是做出來您喝喝看?比山腳貨好喝不知多少倍。此外,有些種類的綠茶,如瓜片猴魁等,壓根就不存在明前茶。對於不同產地的不同茶葉,不能一概而論明前明後。多說一句,現在很多產區為了爭頭批茶,不惜提前開採,大造噱頭,採摘時間非要往前挪幾天,這樣茶葉能賣上個好價錢,但喝到嘴裡……
6、總結題主的問題,大概判斷題主目前的知識儲備,您還不太具備根據知乎上誰說幾句話便能挑選判斷茶葉的能力。建議在懂行朋友的指導下購買,文字是文字,實戰是實戰,兩碼事。按圖索驥的故事聽說過吧?很多茶友,聽了這個那個的指導,自己去茶城,被坑……循環往複,周而復始。。。這話看似沒啥營養,其實是為您好。知乎上有些茶類問題下總有些好心的茶友熱心回答各類問題,然後,一個不留神,就把您帶溝里去了,因為他也不懂。。。在此提醒,謹防好心的蠢人。。。
7、有人經常問我,你這麼說,那我們不懂的就沒法喝茶了對吧?當然不是,有些比較出名的店鋪還是有一定口碑的。在這裡我不列舉,知乎上一大把,免得被人叫成廣告狗。自行搜索,自行判斷,這些店的特點是不具有性價比,但一般情況下不太會坑你。
8、這種問題會引來大片廣告狗,請自覺。。。智商不夠發廣告是要鬧笑話的。。。


茶農家庭出身,順手簡單答一發。
別的茶我不太懂,只略懂點綠茶。以下內容只涉及到綠茶。
我家所處的區域(好歹是江南)經濟稍微好一點,一般只採前幾批的。記得小時候還分春茶、夏茶、秋茶的,因為夏茶、秋茶口感明顯不如春茶,價格也便宜(十幾、二十多一斤),採摘不划算,所以現在茶農就只在春天采點「明前」(清明之前)、「雨前」(穀雨之前)高價茶了。
其實我們常說的「明前」、「雨前」採的茶來說明茶葉質量並不夠準確,一般第一批、第二批出來的茶葉質量是最好的,而採摘時間常常在清明之前,所以叫做「明前」茶;實際根據每年的天氣不同,這個時間其實並不非常固定。
至於口感,不同的采法、製法差別很大,詳細說能寫一本書。大概的來說,越早期的茶葉,口感越淡、香氣越正(純清香,好像春天泡在杯子里了的感覺);越後期的茶葉,香氣也許會濃一點,但那種清香的感覺越來越弱,苦澀味越來越重。——不過我們茶農一般認為太淡的茶葉喝起來沒茶味、沒感覺。
另外,茶葉對地域要求也非常高。安徽茶、江蘇茶、浙江茶、福建茶、四川茶、雲南茶……差別很大,也許普通消費者看有些外觀和茶形差不多的茶葉,其實一泡出來是天壤之別。不過每個地方的人往往只喝的慣本地的茶葉,所以雖有口味差別,卻很難說有高下之分。我們這裡甚至不同的地級市對於茶葉的品評都不一樣。
隨著採茶人的逐年減少,年輕人基本沒見到有採茶的了,我小時候採茶季是所有人都採的,現在只有50歲以上的老人才會去採茶了。而且我們這裡一般請採茶工人都要車接車送、工作午餐,工資一天至少80、100元。所以明前茶的價格比較高,明前雀舌茶一斤肯定是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要600多,這還是熟知業內人士的價格,對於一般消費者,賣你1000元肯定不算是宰你的。
至於淘寶上300、400甚至更低價格的明前雀舌,我只能說,不是我們這裡的茶葉 ^_^


可以買同一等級或者價位的一年四季的綠茶(如果有出夏茶、秋茶、冬茶),自己對比完就知道區別了。這樣能避免人云亦云,也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提醒一點就是,樣品買回來別太多,畢竟只是試喝。
如果是像龍井這樣的只是產春茶的,那可以分出清明前後,穀雨前後,自己對比著喝喝,說不定自己喝起來更喜歡雨前龍井呢?
另外推介一本《中國茶經》的大部頭,這個算是工具書,有點像字典。意思就是,喝到對應的茶種,可以比對書上說的種種湯色、外觀、口感之類的,相對是較客觀的。


植物是有季節的,綠茶最好季節就是春天。具體到每個產區時間可能有差異。
我所在的是浙江,自己茶園是3月19日開採的,今年天氣比較特殊,開採早卻采不起來茶,清明一過又頻繁下雨,真的是時晴時雨。
就在今早還在做茶,坦坦蕩蕩吆喝下


邀請。
從幾個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1,成分
何為春?冬後縫春。茶樹是木本植物。茶芽在15℃時萌芽,也就是春天稍稍回暖,萬物復甦的時候,茶芽也開始復甦了。茶樹經過一整個冬天的沉澱,冒出來的芽,其內含物非常豐富。茶氨酸含量最高。其餘的茶多酚,咖啡鹼等含量也很豐富。

2,口感
剛說到茶氨酸含量高。茶氨酸的味道是甜、鮮爽。咖啡鹼是苦,茶多酚是澀。茶氨酸和咖啡鹼的拮据作用會蓋過咖啡鹼的苦味。茶葉的順滑度會高,苦澀度低,回甘快,滋味鮮爽。茶葉評審上,茶葉品質的判別也是這樣。

天氣越熱茶葉長的越快。長的越快咖啡鹼含量越高。咖啡鹼含量高,茶氨酸含量又少。茶葉滋味苦澀度就很高。

3,安全性
剛說到冬。沒蟲害。不用噴農藥。如果高山地區冬天下雪,來年蟲害就更少了,雪化了還可以當肥料。茶樹也有「瑞雪兆豐年」之說的。冬天下雪也是「高山出好茶」的一個判定項。而夏茶,蟲害多。有的地區必須噴洒農藥來防治。農藥還沒來得及被雨水沖刷掉,就採摘製作。這也是很多茶葉農殘不過關的問題。

4,成本
春茶的茶青(原料)。眾所周知,是最貴的。同一棵樹。春天第一采(叫頭春)的茶青,打個比方一斤能賣100塊。那麼夏天的一斤只能賣1塊。
從這方面解釋,如果夏茶好,價位不會差。有些茶廠甚至好不好直接不做夏茶。有些茶,也乾脆不採夏茶。

而且春天的茶青一天一個價。茶青差2天。做成成品茶,拋開其他因素,口味都會有差別。

從價格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一分錢一分貨。

5,健康
剛分析了那麼多個方面。健康方面就好理解了。春茶無農殘。內含物豐富,營養成分高。

教你幾招諮詢點。
問該茶葉產地在哪裡?產區海拔是多少?
什麼時候做的?
問茶樹品種?
該批次做了多少斤?
可不可以100℃水泡?

至於為什麼這麼問。晚點再回來說。

回答的也差不多了。還有啥疑惑評論給我。手機碼字有時候會寫的不是很全面。已經盡量在概括了。有收穫就點個贊吧。么么噠~

沒經過本人盧小茶同意,不允許私自轉載。請尊重作者。


首先@孫曄的回答很準確。茶氨酸的含量是綠茶品質的核心,而其首先取決於嫩度,其次才是海拔和季節。
還要補充一個就是品種、樹齡。這兩個也會導致一定差異。

綠茶一定要喝春茶?不是春茶多好喝,而是夏茶秋茶不好喝。夏茶容易苦澀,原因是多酚含量高。

再說了大量名優綠茶基本上就做春茶。木有夏秋茶。

至於問怎麼挑選,這純粹靠經驗堆出來。一般來說挑選各地出名的茶一般不會太差,同一種茶則當然選嫩度高級別高的自然會好些——但也會更貴。

===增補===

剛收到私信問,都是單芽的春茶綠茶,怎麼價格從幾十到幾百幾千都有。

茶這東西真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的東西。但究根窮底,是真正優質綠茶的稀缺性導致的。要喝頂級茶請不要考慮性價比。

要有好的山場,好的氣候,好的茶園管理。你看到的是一個芽,你看不到的是後面下的豆餅,種的遮蔭樹,茶園鋪草,滴灌……看不到的是滾筒殺青,機器理條,還是年過半百的老師傅赤手在炒鍋里翻炒。

頂級的芽茶往往不夠綠。這個一定要注意。因為茶芽曬的陽光還不夠就采掉了葉綠素還沒累積起來。

還有採摘容易看到的就是芽柄處不能紅變。紅變是採茶工用指甲掐斷所致。專業的採茶是用拽的。所以不會紅變。

還有,我認為那些平面廣告里特別綠的茶要麼是ps調色的,要麼就是冷水泡。熱水會使茶變黃。細嫩綠茶沖泡80度水足矣。但即使這樣也會黃。

倒是微波殺青的茶、還有蒸青綠茶是很綠。但味道不如炒青。一味追求綠是誤解。


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同一種茶,春、夏相比較,春茶一般較鮮活,芽葉飽滿厚實,夏茶一般較粗大輕薄。

一般來說,龍井、碧螺春多為一芽一葉採摘,也有的是使用單芽,比如竹葉青綠茶。就泡出的形態而言,單芽茶才能在杯中呈現根根直立、上下沉浮的觀賞美感,味道上,更鮮爽醇厚。


春茶生長期最長,內涵物質也最為豐富,從這個角度來講呢,春茶是最好的。但,不是每種茶都是春茶最佳哦。

父母對喝的茶葉要求頗高,每年會託人帶回大量的蒙頂甘露。於是我也就略略略懂一點蒙頂茶,蒙頂茶屬於傳統綠茶(綠茶是春茶最優)。那就拿蒙頂甘露來舉例,蒙頂山常常細雨蒙蒙,濃霧圍繞,減弱了陽光直射,每年春分時節採摘,屬於明前茶,此時溫度適宜,雨量更是處於剛剛好的時候,對茶葉中氮的形成有幫助,也增加了氨基酸、茶素和咖啡鹼等的含量,茶芽更是顯得飽滿肥沃,嫩綠色潤。

上次去蒙頂山感受到了它的氣候和多雨,也算是明白此地產茶為何優秀了,我估計住那裡一段時間,皮膚也會更加水潤白皙。而且誒,山頂有口井,你朝它一吼,就會開始下雨,一會就沒了,再吼再下,好神奇的!安利給你們蒙頂山茶噢,來家裡做客的客人,爸爸給他們泡上一杯,一般都會連連感嘆是好茶,保證無利益相關哦!


1,因為春茶嫩,不過綠茶基本都是春茶,當然不排除四川雲南某些大葉種綠茶會做秋茶,洞察。
2,至於明前茶,流行的說法是一個冬天的低溫,會讓綠茶的內涵物質積累的更為豐富(大概這麼個意思)。但是比如瓜片這一類葉茶,並不很追求鮮嫩的話,明前明後就是扯淡了。(題外話,4月7號去六安出差,瓜片就還沒上市)
3,參照題主目前的狀態,自己喝了開心就好,各方面還需鍛煉,別去追這些概念了。
4,明前茶鮮爽,雨前茶醇厚,各取所需,別太迷信。


穀雨前後,正是採茶的好時節。

穀雨茶,一般在穀雨前後開始採摘,所以又稱雨前茶

我喜歡喝穀雨茶,那是我心中的茶。

穀雨茶里含清香。有詩云: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朱權在《茶譜》中,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內容談飲茶方法,認為品茶應品穀雨茶。

因穀雨時溫度適宜、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過了一個冬季的休養生息,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內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這使得春茶滋味鮮活、香氣怡人。此時的茶葉除嫩芽外,還有一芽一葉的或一芽兩葉的,是一年中的茶之佳品

穀雨茶能養身。據《通緯·孝經援神契》載清明後十五日,斗指辰,為穀雨,三月中,言雨生百穀清凈明潔也。清代畫家鄭板橋的那首《七言詩》中,就寫到穀雨春茶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看來,穀雨茶的韻味早已被文人墨客所喜愛。怪不得千年前的趙州從諗和尚道禪余高誦寒山偈,飯後濃煎穀雨茶。多麼嫻雅、悠揚,多麼自然、無求,好像茶是養生的仙藥、延齡的妙術。

茶書上這樣講,茶養身體、茶驅腥氣、茶防病氣、茶散悶氣、茶養生氣。記得年少時,有好幾次,我頭痛胃脹不舒服,父親總會生起火籠,抓把茶、米、鹽,放進去燒。待熏煙燃起,父親便教我大口「喝煙」,茶煙進肚,洗胸中之積滯、致清和之精氣,一會兒我就感到渾身舒暢。

穀雨茶上有回憶。每當喝上穀雨茶,就會想起兒時一邊唱著布穀谷,布穀公,布穀婆,採好茶,去栽禾……」的兒歌,一邊提個竹筐、上山採摘茶葉的情景。

採茶是一項體力活。在採茶的日子裡,天剛蒙蒙亮,我們就要早早地起床,揉著惺忪的雙眼,挎一隻竹籃,去山坡茶地採茶。採茶也是精細活,非常有講究,幾葉一芽或一葉一芽,老葉不行,枯枝更不行。

制茶更是慢工出細活兒。到了晚上,母親會把我採回來碧綠的青葉,放進熱鍋里,雙手上下不停地翻動著炒,待葉蔫了,趁熱倒入一個特製的竹匾里。然後父親用力將其揉成條狀,再回鍋炒,慢揉,把條狀揉定型了。這樣來回幾次,在鍋里烘乾。年復一年,采穀雨茶、炒穀雨茶,成了我少年時不能忘懷的故事。

清茶素琴詩自成,品茶聽雨樂平生;滾滾紅塵多少事,都付南柯無跡尋。時令已到,何不沏上一壺穀雨茶,聽著催生百穀、澤潤大地的雨聲,看茶煙聚散,細品心中的寧靜致遠。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吧!請給予我們鼓勵與支持!謝謝大家!


知道的不知道的,基本高人都答完了。。
自己的理解一是季節,春天萬物生髮,經過一個冬天的收斂,春季的綠茶是營養最好的,而明前的芽又鮮嫩,香氣回甘都好,還有一個就是農藥少,春季相對其他來說,農藥是最少的,一年一採的綠茶,精華都集中在那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平時喝的話,雨前就很好,論品的話,一般明前頭采。
綠茶主要還是無污染,無農藥,海拔高,當天采晚上做,做茶師傅水平好些,出來的茶都會不差,真的是蘭香足回甘足,有些朋友都會問,是不是加了糖。。


我覺得喜歡喝春茶,主要是基於兩點吧

1.新鮮與安全。
春茶,其實只存在於綠茶品類里,但並非所有的綠茶都能稱春茶。春茶講究新鮮,新鮮講究時間。茶友幾乎一致認為,在清明節前完成採摘和初制,有品飲觀賞質感,散發春天氣息的茶,才可稱「春茶」。龍井、碧螺春等歷史悠久,不過生產廠商眾多,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而且多數是在清明之後,所以它們雖有名但不是春茶。

2.論茶葉,明前綠茶最為鮮嫩營養。所以喝茶當喝春茶,且以明前綠茶為佳。每年春茶最早上市的春茶是來自峨眉山的竹葉青茶,作為高山綠茶,在3月初即出產第一批新茶。高山綠茶,相比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低山綠茶,優勢明顯。生長環境更自然無污染,且隨著海拔每增加100米,所蘊含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物質數量也成倍增長。


沒有蟲子


一個是看衝出來的白豪多不多,這個能幫你判斷是不是新茶,因為綠茶陳茶和新茶口感和沖泡出來的顏色差別還是蠻大的
二是看茶葉大小,明前茶(今年2017茶葉上市有些晚)就比較小,比較嫩,如何肉眼判斷是不是明前茶很簡單,一個看大小,一個看根部,因為明前茶葉較小,採摘速度比較慢,茶葉鮮葉又貴,採茶人為了能加快速度,會用連根拔起的採摘方式,茶葉底部帶著根也說明是頭道或者二道茶(這種采法比較傷茶樹,而且有些商家為了茶葉好看,有時候分揀的時候會把根部去掉)明前茶親新淡雅,穀雨茶香濃耐泡,很明顯放在玻璃杯里,色澤更飽和一些,但都是黃綠色,鮮艷好看,但絕對沒有有些商家展示的那麼鮮艷,


讓我來做廣告吧!公司在海拔400米左右的高山平原種幾百畝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本地茶。就是那種不噴農藥不施肥的所謂自然農法!聽上去特裝逼的!加上山上氣溫一低就霧鎖深山!

當地茶城賣外地的春茶都賣了半個月!山上的茶直到九號才開始大量採摘!


要說讓我怎麼評價自己公司的春茶!清明以前也摘過一點的加工試試!但不如九號摘制的更甜而清爽!

山下和其他周邊小山坡的早上市賺錢了

小氣候的不同的確影響不同地區茶的正確上市時間有所不同!

口感!因人而異!建議大家同樣的茶在不同時期都去品一下!一般的茶店都歡迎試飲的!

就不多說了!我是喝茶純為解渴的粗人!喝的茶多!而且多為業內人士帶著品!我都覺得水太深!沒人敢保證自己拿到的貨多正!

買個好茶考驗買家的知識,還考驗賣家的知識和誠信度和種植戶的知識和誠信度!

真累!無奈市場上搞信息差的太多


我做台灣茶葉,從台灣烏龍來說春茶上市比較內地的要晚,一般要穀雨後4月底了,我對台灣烏龍春茶的形容是鮮、甜、山氣足,而冬茶是蘊藏綿厚的感覺


謝邀……
我只是個賣奶茶的……
做奶茶用的商用末茶跟家裡喝的茶……畢竟還是沒在一個層次……
雖然我家常年有很貴的茶葉喝……
這個問題我還是說不上來啥……


樓上各位對茶的品質說的都比較通透了,我這裡具體談談對茶的口感選擇。
我們喝茶,在意的不外乎是茶湯的香氣、苦澀、回甘、生津等等,以及茶湯的飽滿度和不同的層次感 。

苦是茶葉最基本的表現,但是好的茶葉的苦味一定是化的快,退的也快。苦完之後就是回甘,茶葉的好壞以及茶葉內質的高低也決定了回甘的持久性。
一款好茶,需要湯色飽滿,苦後回甘,澀後生津。簡單來說,就是湯色需要透徹,泡出的茶芽完整。以及香氣適當。比如大家舉例的竹葉青茶能夠品出一股子嫩栗香。這取決於制茶的工藝。比如其提香過程是否合乎要求。當一口茶喝下去,香氣迅速蔓延開來,心情也自然好上許多。


沒人提催芽劑、葉面肥?


我做滇紅還有普洱幾年了,春茶的賣相還有口味,一天能有一天的樣子,一天比一天的差,所以頭茶會備下好多,整體原因還是因為氣溫,最起碼春茶農殘不會超標!


推薦閱讀:

Instagram 和新浪微博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美食博主?
同樣是寶雞的小吃,為什麼豆花泡饃不像擀麵皮、臊子面和油酥鍋盔那樣,在全陝西(甚至更大範圍)發揚光大?
怎麼做出好吃的滷肉飯?有什麼技巧?
正宗川菜有哪些知名菜品呢?
有哪些好吃的傳統糕點?

TAG:美食 | 養生 | | 綠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