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簡譜改編成古箏譜?

如何將只有基本旋律的曲譜改編成比較飽滿流暢的古箏曲譜?


警告:本回答內含超級大量的圖片,請不要用流量觀看。另外有點點更新2015/10/17


這是一個又複雜又簡單的問題,我來提供一點點自己的經驗,由於我也很水,所以大神們請忽視我。

如果將簡譜改成適合古箏演奏的曲譜,我的意思是不用伴奏聽上去也很豐滿的獨奏小品(如果用伴奏的話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會簡單很多),是需要一點點樂理知識作支撐的。而且由於古箏定弦的原因,所以很多情況下需要一些巧思。


首先你得知道十二平均律,和弦,和弦組成,不同的和弦功用,替代和弦,和弦色彩,和弦基本連接規則這些亂七八糟的概念。

其次,知道了之後你就能看出和弦是怎麼連接的了,接下來就是怎麼配的問題,你可以去看看古箏經典曲目的和弦是怎麼呈現的,古箏流行曲目的和弦伴奏是如何呈現的,這是一個積累經驗的過程。
(那啥,其實我說的挺容易,實際上要是連和弦基本走向都不知道的人····還是先學習下這部分知識在做打算····)
我略微舉幾個例子。

1,分解和弦
分解和弦是非常柔美的和弦,也是最常用的分解法。這裡我不說如何分解(因為好多啊,一會兒要對比一會要協同,勞資也搞不清楚),我來說一下分解的步驟和一些以前迷惑我的地方。其餘的伴奏形式也是類似的,我就不講了。

這是雪山春曉的搖指部分,右手主旋律,左手則是分解和弦伴奏。這裡可以看到和弦的連接為:六級--二級--六級--一級--六級
挺單調的哈,由於古箏沒有4和7,所以很多和弦都不能完整呈現,所以才大段採用主和弦填充,要是是鋼琴的樂曲,這個和弦會很豐富,當然現在這個問題我們先按下不表。
由於簡譜是首調記譜,所以我們可以把所有調的譜子都看成C調來配和弦,所以下面我將忽視原曲調性,直接把該曲看成C調來配和弦。
所以和弦走向是

所以才會有上面的伴奏版本。
把Am(613)分解為6361 36就是第一小節的伴奏,這個分解式基本上是非常經典的Am和弦分解,當然你要分解成

這樣三種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後面都是和弦的分解,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小節是Am的第一轉位的分解,這樣可以使和弦產生變化。第三小節的Dm由於沒有和弦內音4,所以只選用了2和6.

應注意並不是所有分解和弦都是用的弦內音,也有很多用經過音的地方,比如下面這個

還有非常便利的古箏指法套裝的分解和弦:

還有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和弦的根音是全部出現了的,所以要注意配和弦寫和弦時根音的重要性

2,柱式和弦

柱式和弦是非常雄壯的和弦(好吧,還是要看音量)。多用在重拍位置和快速進行伴奏上。

3,半分解

這種和弦聽起來比較輕快活潑

4,琶音

5,特殊指法
很多傳統曲目沒有左手部分,仍然聽上去很豐滿,就是因為一些指法自帶伴奏效果,舉幾個例子,
(1)大撮

(2)套指

(3)點指

(4)利用延留音

(5)還有一個最簡單的,刮奏,我都不想舉例了。

其他還有很多寫伴奏的方法,比如卡農重複啊,前一樂句重現等等等等,自己去積累吧。


下面我將提供很多投機取巧的辦法。

,1,曲子的和弦走向。扒譜扒帶需要點功力,但是簡單一點的可以採用吉他譜或者尤克里里譜這種譜子,都需要知道基本的和弦走向(只需要最基本的就可以,色彩和弦通通刪掉,在這個意義上,尤克里里譜更有參考性)。

2,我們改編多半都是流行曲或者純音樂,這些曲目的和弦走向都比較簡單,保留最簡單的和弦走向,在之上再做發展,變成自己的曲目就可以了。

3,樂曲進行的最最基本的和弦走向之一,就是經典的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主和弦。

下屬和弦是音樂和聲進行中最基本的四個功能和弦的第二個(依次為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主和弦。,也是在音樂發展中第一次的色彩變化,從功能上說是從一個穩定進入到不穩定,從它推進到更加不穩定的屬和弦序列,並因為它的發展變化,最終讓音樂進入到下一個穩定,不管中間加入了多少其他的色彩和弦變化,骨幹的功能和弦就是它們幾個,更簡單的說,實際上音樂的最為簡單的呈示就是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的輪流出現,周而復始,音樂就這樣動聽起來。

其中主和弦是1級和弦,下屬和弦是4級,屬和弦是5級,在C大調里,可以用C,F,G這三個三和弦表示。由於C是135,F是61,G是572,裡面只有F的根音在古箏弦序里不存在,所以會定出一個4來,從而使下屬和弦演奏變為可能。
所以可以把一個低音3改成4用來處理F和弦的色彩。所以很多流行曲目改編的古箏曲里看到定弦是介個樣子的

這裡面也是有很多技巧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有些人改編的就很一般,有些人就改編的非常好,需要你自己去慢慢積累,我就舉個例子:

這個版本的琵琶語就是非常簡單的用了極其簡單的分解和弦。效果其實也挺好,因為琵琶語本來就屬於比較安靜演奏聽樂器音色的曲目,但是非常不夠豐滿。

詹倩老師改編的就非常合理,而且有很多很巧的地方(這個譜子是要收費的,所以我就拿一點來說說,希望不要告我):

首先她更改了定弦,可以演奏Am,Dm,G,F,Em這一系列的和弦。

而且她並不把伴奏音局限在左手上:

第二小節的根音倍低音6,就是用大撮做出來的,而且由於把低音6改成低音7的原因,所以這個低音6是用低音5滑出來的。真真是很巧妙。

既然有人贊,我就多說點,O(∩_∩)O哈!

我來分析一例改編的比較好的曲目吧,既然是學習,那當然就用大師的手筆,我主要分析人家怎麼寫伴奏的,音樂形態理解我就沒辦法了,自己意會把。我絕對不是小氣的不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額呵呵呵~(≧▽≦)/~

下面我來談一下王中山改編的《春到湘江》,《湘江》是竹笛名曲,基本上是必學曲目,它濃郁的花鼓戲色彩和流暢奔放的旋律讓人百聽不厭。我們都知道移植改編一般都是相近樂器較多,比如同為彈撥的琵琶和古箏相互移植(《彝族舞曲》),阮和琵琶相互移植(我就不想說阮的考級曲目有一半和琵琶相同好嗎·····),拉弦樂器的二胡和小提琴曲目相互移植(《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或者長線條相互移植,比如竹笛移植小提琴的《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移植口笛的《苗嶺的早晨》。很少有顆粒型和長線條樂器相互移植的,因為演奏方法差異很大。這給移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春到湘江》由於本來是竹笛的樂曲,所以大多是長線條的樂句,而古箏是彈撥樂器,強調的是顆粒性。不過所幸我們有搖指這種技法可以演奏連綿的長音,而原竹笛曲後面也有顆粒性非常強的雙吐部分,改編為古箏的快速指序之後渾然天成,毫無斧鑿痕迹。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湘江》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音樂,而古箏則正好是五聲音階定弦。這兩者的共同點為改編提供了條件。

值得提出的是民族調式和西洋古典樂不同,大多數伴奏都是採用八度和上下五度來支持主旋律,所以並不能單純套用和弦規則(別隨便用七和弦),否則可能會喪失民族音樂特色。

但是兩種樂器畢竟不同,盲目照抄不能發揮古箏的特性,移植一定會失敗,如何既發揮古箏特色,又保留原曲特色是需要匠心的,我們來看看王中山大師是怎麼做的:

這是竹笛的演奏譜的引子

這是古箏的引子。
以第一句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變化大概有以下幾個:

1,第一句結束在第二個虛小節線的地方,本來最後這個3應該是屬於Em和弦,但是古箏並沒有7,所以改成了Am和弦伴奏然後用刮奏推到2和下面的3連接到了一起,完成了連接,改的很巧妙。
2,還是這個3,竹笛處理是很自由的,一般都是(56532)-3或者(5653532)-3.古箏沒有辦法像竹笛那樣演奏那麼多倚音,所以就簡略成了(565)-3,這樣的簡略在後面非常常見,我們到行板的時候會再說一次。,
3,竹笛的第一小節的最後一拍的6316在古箏時改成了兩小節裡面的音,推測是為了表現速度變化,聽了很多人的彈奏,其實和竹笛演奏的效果差不多。但是由於意念上斷句不一樣,可能會造成不同的演奏效果。第二句也有一個一樣的改編,這個的演奏方式差異就很大。

從總體看,竹笛的引子伴奏是非常清淡的(看總譜就知道了,圖片太大了就不放了),目的是為了突出竹笛的音色。但是古箏大大加大了左手伴奏的豐富程度,但都是以比較清淡的琶音為主,加的上行音階則很好的表現了湘江波濤滾滾的感覺,保持並且加強了引子的風味。

另外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有兩點:
第一,省略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省略,而是選擇了加花性的省略,而富有花鼓戲特點的音#5則被保留了下來,竹笛是採用倚音突出這種色彩。而古箏則採用了勾搖的技巧(吐個槽:媽蛋,好難彈啊有木有!!)保留這個色彩音。
第二是,古箏在引子的後面加入了非常有特色的模仿波濤的刮奏,簡直就是無縫結合,完全沒有雕鑿感,充分突出了古箏的音色。

第二段如歌的行板,一共有三個大的部分,分別都有標註從一開始到稍流動,從稍流動到第二次的搖指段落,從搖指段落到快板之前這三部分,下面是第一段的一部分:

在刮奏結束之後就是行板部分,一開始的伴奏是根據竹笛的總譜伴奏來的:

可以看出是古箏借鑒了揚琴和中阮的伴奏旋律,改成了適合古箏演奏的形式,並保留了強弱形態。

竹笛的主旋律音色是十分優美流暢的,古箏則利用了非常有特色的搖指演奏主旋律,並且大大簡化了竹笛的技巧性倚音,保留了色彩性的倚音,左手則一方面延留前面的音樂形態一小節做鏈接之後採用了分解和弦上行完成了第一段。

值得借鑒的是,改編者並沒有一味的使用右手搖指加左手伴奏的方式,而在有大量附點做停頓的地方採用了古箏的特色指法,比如按滑,輪指,突出了古箏的特色。這裡的伴奏是用的傳統伴奏的大撮做低音伴奏,在搖指的時候則用了跨八度的鉤搖的倚音作伴伴奏(在下面兩幅圖裡,仔細看),真是有想法的伴奏方法:

下來是第二小段,竹笛在第二小段之前有一個較長的過渡句,但改編時則刪去了這個過渡句,直接用左手的5612在小節內過度(見上圖),簡化了結構,伴奏不再使用分解和弦,而使了刮奏,琶音和柱式和弦。其實第二段的搖指也相當少,大部分都是古箏的技法改編樂句,做的相當自然。
比如這一句:

竹笛是這樣的(第三小節和第四小節):

看起來差別相當大,古箏中大量省略了竹笛的特色技法,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技法,比如省略了疊音只保留倚音的滑音效果,省去了兩個6的繁複的倚音直接用刮奏推上去,忽略竹笛因為打音而割開的兩個6合併成一個附點6這些看起來很自然的東西,我們在改編的時候則不一定能想得到,所以需要看,看別人是如何給旋律增添了古箏的色彩。

接下來是第三段,第三段之前有一個過渡句,這次古箏沒有省略,直接提上來用了,我覺得這真的算得上是詳略得當,增減都覺得多了一分,這就是實力啊(請叫我王中山腦殘粉)。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現段,這次的變化主要發生在:第一,速度快了相當多;第二,左手上,右手主旋律沒有幾乎變化,但左手的伴奏則變了,音程拉大,迴旋變多。這次的分解和弦都是古箏非常常用的分解和弦,比如C的分解1513 5315,Am的分解:6361 3163,G的分解:5252 5252。雖然古箏的和弦很少,但是其他地方通通用八度或者四度五度或者直接用主音和弦就行了。

這種變左手的寫作方法在各種地方都會用,樂曲要有變化,不關你是主旋律變化還是伴奏變化,都要有細微的變化,音樂的變化能產生美感,雖然第一次聽可能聽不出來,但是反覆欣賞時,一些很簡單的改編會聽厭,有變化的樂曲則總能帶給人新鮮感。

在接快板之前,王中山老師又給我們了一個寫伴奏的方法,當你左手要按弦,右手要搖指時應該怎麼伴奏呢?前面講的鉤搖是一個辦法,彝族舞曲裡面的輪彈也是一個方法,當然還有另一個方法,那就這裡的是多指搖,他濃郁而飽滿的音效絕對不是單指搖可以望其項背的:

下面說下快板的部分(待續)恩恩,等我再拖個一年半載再更新


其實這個問題要分兩種情況來答,一種是有伴奏,一種是沒伴奏。
沒伴奏的配法嘛,就像 @霜月滿天的回答一樣。以配伴奏為主。但是這種配法比較難,僅僅會彈古箏還不行,要多懂一些樂理,配出來的曲子也會難度比較高。
另一種是有伴奏的配法,基本上就是 @Tigo 所說的方法,相對來說就比沒伴奏要簡單很多。現在優酷上一些彈流行的像玉面小嫣然就是這樣配的,放個伴奏帶,然後就在旋律上多做變化。流行歌曲建議都這樣配,表現旋律是古箏的強項,表現和聲是弱項,應該揚長避短才對。如果為了遷就古箏而把原曲的和聲改掉很多,至少對我來說很難接受,會覺得完全變了一首曲子。另外這樣改出來會比較容易彈,效果也比前一種好,前提是你得有伴奏帶。
對我來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把伴奏部分扒個鋼琴譜出來,這樣就不需要伴奏帶了。
這是我扒的鋼琴伴奏版卷珠簾:
卷珠簾 古箏鋼琴


首先可以做的是指法上的添加改動。正常的簡譜只有音節節奏,沒有古箏特有的指法技巧。作為彈撥樂器,古箏的聲音是顆粒性的。最先可以添加的是花指,搖指等延長音符時值的指法。通常此類可以憑節拍,原曲的分段停頓以及自己的感覺。一般這類添加比較必要。其次可以改動或者添加的是滑音和顫音等錦上添花的指法。此類指法更多需要根據樂曲的情緒、感覺進行添加改動。
假如題主想要雙手配合等難度較高的譜子,左手可以用大小搓和弦、琶音等添加,或者根據樂理知識左手添加一些簡單的四點。暫時想到的方法就這麼多啦,基本的指法大部分譜子都是不標的吧,想必應該是不用的。
以上。(標點符號和停頓斷句真的有點不太行,請不要介意)


都是改編大神,
本人很懶,
就直接用別人該編好的的譜子彈了首琵琶語,超好聽,需要譜子的可以聯繫我哈
http://www.iqiyi.com/w_19rsrcstod.html#vfrm=2-3-0-


推薦閱讀:

為什麼王力宏這麼有才華?
如何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需要注意些什麼?
如何評價龔琳娜的《小河淌水》?
能否用視頻分享一下,有哪些現場表演力很強的歌手?
假如敲鼓足夠快,會讓聲調升高嗎?

TAG:音樂 | 古箏 | 簡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