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對病人的治療有什麼用?
我是非專業人士,麻煩回答問題的大神講通俗點,或者也可以舉幾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這又是一個可以漫談的有趣的話題。在討論之前還是想先界定一下概念,避免出現大家談話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
第一個概念,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傳統意義上的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時代的那種心理諮詢的方式,有著很嚴格的限制:使用躺椅(來訪者是看不到諮詢師的臉),每周4-5次諮詢的高頻率,諮詢師很節制(說的話很少)。
而現在的精神分析,有了更廣義的概念,大部分人喜歡用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psychoanalytical psychotherapy)這個詞來描述精神分析不斷發展到現在的模樣。
隨著歷史的變化,心理諮詢也是在變化,精神分析也在變化,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也從原本只有弗洛伊德的理論,增加了很多後繼者們的理論,安娜·弗洛伊德,克萊因,科胡特等。他們推動著精神分析有很大的發展。所以諮詢的方式也有了改變,包括:諮詢師面對面的談話,每周1-2次的低頻率,諮詢師談話也會更多等等。當然,現在依然也保留著最傳統的一套精神分析的諮詢模式。所以,當今大部分諮詢師學習精神分析理論,進行一周1-2次的面對面諮詢,這種諮詢方式更為普遍,它被稱為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是更為恰當的。
第二個概念,病人 patient/ client
中國心理諮詢界更喜歡用的幾個詞語:來訪者、咨客、訪客,而更少使用病人或者患者。不過如果用英文交流的話,我們就會使用patient這個詞語,而更少用client這個詞語,因為後者更像是商業意味的客戶(如律師行業常使用)。
在這裡稍作區別的原因是為了與醫院系統的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相區分。
所以,精神分析對來訪者有什麼用呢?
我想到的是,每個人來的原因和目的不同,那麼諮詢的目標和作用也就不同了,所以沒有一個定論。
不少的人都會困惑於心理諮詢到底能幫助什麼??也有不少人會說「你幫我看看我有啥問題吧?」——我會回答說:我覺得你很健康。
一個很嚴謹稱職的心理諮詢師不會隨意分析別人的內心想法,不會隨意指出別人存在什麼問題。心理諮詢師會持一種「不求助,就不幫助」的態度。來訪者帶著什麼問題來,諮詢師會跟這個來訪者談論他所關心困擾的事情。
舉個例子吧,就好比你去醫院,你給醫生說:「醫生,我要看病」,醫生問「你是什麼問題啊?」,你說「我不知道,我就是要來看病」。也許醫生也會很犯愁,你是頭痛?腳痛?哪裡不舒服?要是你說不出來,醫生也很難知道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所以,也不要再隨意的問諮詢師「你幫我看看我有啥問題吧」。
每個來訪者帶著各自的故事來見諮詢師,他們遇到的問題有的是世人所熟知的,比如抑鬱、焦慮的情緒、人際衝突,但有的卻是看似不是什麼問題的問題而來,他們也許是不被身邊人支持和理解的,甚至可能會評價「賤人就是矯情」「錢多了沒地方花」。可是人的內心世界遠比我們所能觸及的外部世界來得複雜。人類花了千百年去了解創造這個外部世界,卻很少有機會去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故事,有的人就是內心世界的探索者,也願意為了獲得更多內心的平靜而勇敢向前。
√ 很多來諮詢的人,遇到成長的煩惱,學業、事業、感情、家庭的問題,用盡了方法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會想到諮詢,也許諮詢會和他們一起去重新思考問題,重新審視他們遭遇的困難,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生活。
√ 還有一部分的人,獲得了很多的榮耀,成功、有地位,在所有人看來都是十分成功的。但是他們內心卻很貧瘠與荒涼,而當他們嘗試很多辦法都沒辦法通過外在的擁有去填充內心的空白的時候,他們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他們有可能會願意通過諮詢去滋養他們的內心,去弄清楚是什麼影響著他們,從而獲得另一種滿足的人生。
第一類的來訪者,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的取向都能夠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而我個人覺得,對於第二類來訪者,也許精神分析是他們更好的選擇。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足夠通俗。
英國研究者Peter Fonagy教授最近在世界精神病學雜誌上撰文《關於心理動力治療的有效性的更新》(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ies: An
update)詳細闡述了心理動力治療(PDT,包括精神分析治療和短程心理動力治療法)的有效性最新進展。該論文對精神動力療法(PDT)在一些主要的心理障礙種類的效果研究和效力元分析研究進行了系統回顧。與靜態控制組比較(等待組、常規治療和安慰劑),發現在通常情況下(但不是恆定的),PDT 在治療抑鬱、某些焦慮障礙、進食障礙和軀體障礙上有療效,而在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神經性貪食症、可卡因依賴或精神病的療效上缺乏研究證據支持。新近的研究證據強烈支持長程心理動力治療在治療某些人格障礙,特別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上具有顯著療效。與其他活躍的治療方法比較,很少的研究能證實PDT的療效優於這些療法(但這些研究設計一般不是用來提供統計等價測試的)。一些研究證實PDT劣於某些替代療法,但數量少、並在設計上往往值得懷疑,對此領域研究的回顧表明似乎是受到(研究者)忠誠效應的影響。本文最後建議放棄對不同類型疾病組進行不同流派療效比較的固有保守策略。相反,提倡利用生物科學和計算精神病學所提供的機會,創造性地探索和評估那些混合性治療方案的效價,而這些混合性治療方案是由針對患者的個體核心問題所設定的特定治療成分或技術組合成的。(文獻中文報道:鍾傑博士,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文獻來源:World Psychiatry 2015;14:137–150)
精神分析的最大的運用在於領悟和修通,將情緒體驗與經驗對接,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內化分析師的人格與抱持性的環境。(好吧簡單的說就是分析師作為一面鏡子,讓你更好的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與諮詢師的互動中,你可以體驗和識別出自己與別人交往方式,理解這些模式。同時在諮詢的過程中分析師提供了個安全穩定的環境,讓你展示和體驗你的內在的情緒,領悟情緒的由來,最終達到看明白你自己在做什麼,最後由自己權衡自己到底怎麼做(^_^))。
精神分析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做的東西更有深度(當然也要看諮詢師自己的水平了)。
當然精神分析有它自身的弱勢,首先對分析師的要求比其他流派高,諮詢師本身就是治療就重要的工具,自然自己要相對乾淨一些。其次,對特定癥狀的緩解還是比較慢的,比如恐懼症用系統脫敏的效果明顯要有效的多,單純的行為問題用精神分析也不是很合算,有的時候甚至精神分析取向治療還會產生癥狀加劇的可能。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精神分析更加適合閑來無事的聰明的土豪O(∩_∩)O。因為精神分析耗時太長,經典精分每個星期四到五次的分析歷時幾年或者幾十年都是有的,諮詢費都是辣么貴的(如果你是土豪到是可以嘗試一下吧)就想想吧,如今社會節奏辣么快人們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麼耗費金錢的事情了。
先說點通俗的,如下文字來源於《萬法簡史》
精神分析這一邊,就是弗洛伊德的【談話治療】——【對話】治療;不是獨白,而是對話。意識是,我們必須恰如其分的詮釋自己意識的深度。我們受到焦慮,抑鬱等癥狀的折磨,我們飽受困擾。我們自問,為什麼我這麼抑鬱不樂?這表示什麼?我們在精神分析過程中開始看自己的夢(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橋樑),看自己的癥狀,焦慮,抑鬱,在裡面找出道理來。我們會試著詮釋這些東西,籍以泄露自己的內在。
也許我發現自己對一向對我要求嚴格的母親隱藏著一股憤怒,但這股憤怒卻偽裝成抑鬱。我的潛意識將這股憤怒【錯解】成抑鬱,因此我必須在治療中試著正確的詮釋抑鬱癥狀。我會試著將【悲傷】轉譯為【憤怒】。我會觸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這一股憤怒。以前我一直錯解,誤譯,偽裝這個面向,或者隱藏這個面向讓我自己看不到。
我詮釋自己的內心越正確,越能了解自己的【悲傷】其實是【憤怒】,就越能消除我的癥狀。我的抑鬱。因為我忠實的詮釋了我的內心深處,所以這個深處就不再用種種痛苦的癥狀折磨我了。
這就是詮釋法或者左手途徑。這種方法不止應用在精神分析,凡是【談話治療】,不管是認知治療法,人際治療法,榮格治療法,完形治療法,還是溝通分析法,都建立在這個原理之上。也就是說,都必須正確的詮釋人的內心深處,為我的夢,我的癥狀,我的深度,我的生命,我的存有找出正確的意義。
我的生命並不是一些平面的客觀事件,好像石頭一般攤在我面前,位置都很清楚,等著我去注視,看清楚上面的表象。我的生命含有很深的主題成分需要我去了解,然後解釋給自己聽。生命不但有表象,還有深度。表象可以用看的,深度卻必須加以詮釋才行。我詮釋自己的深層真相越正確,我的生命就越透明。我看得越清楚,越了解自己,生命就越不會躲在晦暗之處阻礙我,使我困惑,令我痛苦。
真實的例子也不少,但是涉及到個人私隱,不寫了。簡單來說,精神分析能夠通過現象看到內在本質,而且在時間的維度上,直指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創傷。是治本的療法。童年時期的創傷往往深藏在潛意識中,我們的意識根本就不能覺察到這些創傷的存在。而很多時候,我們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各種非器質性的身體問題,都是因為心理原因而引起的。而深層次的心理原因都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而潛意識的世界是通過各種隱喻來向我們展示的,精神分析是破譯這種隱喻的很好的一種方式。解夢但是精神分析最好用,不然我跟他們說你的哪個腦區今天幹了啥現在還在幹啥他們覺得晦澀不開心。
還有,沙盤治療繪畫治療等等投射性質的療法,參照精神分析比較多。
不過如今的心理諮詢和治療已經沒有那麼單一的進行一個學派的治療,融會貫通,療效說話。況且,精神分析已經不是本我自我超我的最初理論,伴隨理論和實踐,理論也變得越來越接地氣,不隱晦或者談性色變~啊哈哈~
推薦閱讀:
※是否在任何情況下,咨客對心理諮詢師產生的愛慕都要歸為移情?
※經常把吃的東西吐出來,是心理問題嗎?
※關於齊澤克書籍的閱讀中出現的問題。?
※在省級心理類三甲碰到這樣的諮詢師,該不該繼續進行諮詢?
※對於專業人員和想深入了解心理動力學的人士,有何書籍推薦?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