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問題是不是比想像中嚴重?

不斷減少的小學,不斷合併的中學,不斷降低分數線的大學,農村大量拋荒的田地,每天不斷減少的行政村(注意,是每天!),年年高漲的民工工資,年年出現民工荒,沿海地區大量湧入的非洲黑人、東南亞黑工,政府極力想挽留卻留不住的外企!這些都是本國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的鐵證!讓人促目驚心!
甚至有專家提出要引進一億的非洲黑人來補充中國的勞力缺口,為什麼不想想,因此我們一邊大量引進外國勞動力,一邊仍抓著計生不放?!
難道,我們真的要閹割了自己,把未來的生存空間讓給外人?!要知道,在中國還在努力減少自己的人口的同時,全世界的人口是不停地猛漲的!看看現在中國0-14歲兒童所佔世界的比率,可以預測,未來中國人佔世界人口比例跌破 1/10是勢不可阻的!到時候,中國的情況也和日本差不多了,而且,中國社會發展程度沒有日本高,老年化也更嚴重,情形比日本糟糕!
計生的理由是人口多,資源少,可現在中國許多行業完全是產能過剩,在國際上四處賤賣自己的資源產品啊!
可不可以無恥地懷疑一下,是不是某些集團,為了一已私利,不顧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掩飾真相?


在等回家的飛機,剛好看到幾組數據

1.新疆現有清真寺超過25000座,列表看數據變化

2.2015年新疆總出生635,687人,漢族出生92,804人,漢族出生人口佔比14.6%,這意味著少數民族出生人口比例突破85%。

3.從2015年開始新疆的主體民族不再是漢族,維吾爾族佔新疆總人數的52%,其他12個民族總和佔48%。

這幾個數據合併在一起看恐怕才更值得思考。


可以先看幾個2010-2015年的數據:

紐約:33%白人;37%人口出生於國外(第一代移民);

移民五大來源國—多米尼加,中國,墨西哥,蓋亞那,牙買加


巴黎:23%人口出生於國外;阿爾及利亞,葡萄牙,摩洛哥,突尼西亞,瓜德羅普

倫敦:45%英裔白人;37%人口出生於國外;印度,波蘭,愛爾蘭,奈及利亞,巴基斯坦

柏林:71%德裔;土耳其,波蘭,義大利,塞爾維亞,俄羅斯

馬德里:90%西班牙裔;厄瓜多,羅馬尼亞,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秘魯

莫斯科:92%俄羅斯族;俄+烏+白俄一共94%


新加坡:29%外勞,本國居民74%華人,13%馬來人

香港:92%華人

東京:96%和人

這裡有幾個點:

1、路是自己選的,東亞連個支持移民的政黨都找不出來

2、第三世界的移民也是各找各媽,東亞不是他們的媽,他們大多講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 中美洲的去美國,沒人去西班牙,南美洲去西班牙的還多些;也是挺有意思

3、東亞身份制嚴格,「外勞」不許入籍

==&> 中國的某些城市,連外地人落戶都困難,去考慮外國人實在有點太早

4、連香港這種地方都有92%華人


所以世界上的工業國很明顯選了2條不同的道路

一條是移民之路,以西歐、北美為代表;

一條是民族老化之路,以日本為代表

中國基本可以肯定是走日本那條路,所以才會這麼用力地拼機器人

哪天如果連西歐和北美也走向右翼化、反移民,

那東亞就更不可能跟移民有任何關係了


香港、東京其實已經給出答案了,在機器人的鐵蹄之下

東南亞國家工業化希望也逐漸渺茫,會有部分印尼佣、菲佣進入中國勞務市場,但不會有國籍


實際上,中國人真的一點也不多!

2017年,每兩個中國人里,就有一個生活在城市。

而每一個在城市生活的中國人,可能都對「中國人實在太多了」這句話深有體會——大馬路上讓人心煩意亂的堵車、地鐵進站口令人崩潰的長龍,還有每逢周末商場伸手不見五指的恐怖人潮……大家什麼場面沒見過。

如果告訴他們,中國人其實一點兒都不多,他們大概會覺得你有病。但「中國人太多了」,確實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覺。

北上廣並不擁擠

當我們在談論城市「人多」時,其實是在說「擁擠」。因此我們不止要關注城市的人口絕對數量,還要關注城市的人口密度,並且要找幾個參照物做對比。但是人口密度又是一個非常難以捉摸的概念,一不小心就會導向截然相反的結果。

很多人講北上廣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官方規定的行政區劃做對比,北京面積有16410平方公里,包含十六個區,這樣一來在2015年整個北京的常住人口密度才1323人/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整個東京都面積2191平方公里,包含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區,人口密度達到了6158人/平方公里。

不過如果你只比較中心城區,那又會發現北京的西城、東城區佔地9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到23845人/平方公里,密集得嚇人;而日本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佔地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796人/平方公里,不如北京——好像越說越繞,這種比法看起來也不太公平。

實際上,這些比較都發生了錯位,他們沒有將城市放在近似的屬性和空間中比較。正確的比法應該是:北京城四區(城六區去掉丰台、石景山)對應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會發現人口密度沒差太多,北京略低一些。

再比如,北京的中心城區每平方公里有2.3萬人,但東京都的豐島區每平方公里也有2.2萬人,中野區2.1萬人,荒川區2萬人多一點,他們可沒有天天嚷嚷著要「清人」。無獨有偶,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陸銘做了比較,上海最核心的地區(大概800平方公里左右)對應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6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只能說是難分高下。

不是地鐵擠,而是地鐵少

既然人口密度相差無幾,為什麼許多去過日本東京的中國人,直觀感受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北上廣深)要比東京更「人滿為患」呢?

就拿地鐵來說,中文新聞里常常能看到上海、北京兩地的地鐵線路總長完爆全世界,分別位列世界第一(617公里)和第二(554公里),可惜坐過的人恐怕都不會留下什麼好印象,擠就算了,經常還要在寒風中等待進站,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可以說,拿上海、北京的地鐵線路和其他國際城市的地鐵對比,要麼是蓄意的自欺欺人,要麼是對國外城市交通存在極大無知。

日本東京地鐵只有304公里確實不假,但整個東京的軌道交通不止有地下跑的,還有地上開的。東京都的通勤鐵路環線山手線,由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JR-EAST)運營,長度區區34.5公里,年乘車人次達到9.9億人,效率驚人。

東京還有不計其數的私營鐵路公司——小田急電鐵、西武鐵道、東武鐵道、東京急行電鐵……光是在東京都,他們的運營長度就有407公里,年乘車人次為30.5億人,其中東京23個特別區的年乘車人次為24.4億人。

  • 日本東京都地鐵圖,還沒包括JR、私鐵等就已經非常密集。/東京都交通局

在整個東京都市圈(上文提到的東京都再加上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總面積比北京小一些),JR鐵路、私營鐵路、地鐵聯手構成了2400多公里的軌道交通系統,鐵路網密度東京如果稱第二,沒人敢稱世界第一。

各個公司、各個鐵路之間的連接早已被打通,比如東武鐵道公司的列車可以開進東京急行電鐵公司的路線進行運營。坐一段JR或者私鐵,再換乘地鐵到中心地帶上班,對東京人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

要是你覺得你所在城市地鐵擁擠,你應該怪罪的是地鐵太稀少、效率太低,而不是人太多。所謂的「城市病」不是「人多」帶來的,而是交通管制帶來的。覺得馬路太堵了?中國城市極低的路網密度,很大程度上要為道路擁擠負責。但管理者想出來的問題解決辦法,往往都是減少需求(限號、限行等),而不是增加供給。

  • 北京夜晚路網密度圖,由《自然》一篇論文提供的數據繪製而成。/Alasdair Rae

  • 洛杉磯夜晚路網密度圖,直觀上就可以看出密度遠大於北京。/Alasdair Rae

同樣地,覺得孩子上學擠破頭了?上海人口從1990年的1283萬增長到2015年的2415萬人(這裡沒有適齡兒童的數據,恐怕適齡兒童只會多不會少),但是上海市普通小學招生數在1990年是18.3萬,2013年依舊是18.1萬,2014年之後上海採取史上最嚴入學政策,導致2015年招生數銳減至15.6萬。

是不是還覺得醫院排隊排得心累?中國特大城市「看病難」問題一時半會說不清,但翻看統計局數據就發現,1990年上海執業(助理)醫師就已經有5.8萬人,結果到了2015年這一數量竟然只緩慢爬升到6.3萬人。2015年的醫院床位數雖然比1990年翻了一倍,但每萬人床位數反而減少了5張,下降到42張/萬人。「城市病」到底是誰造成的,不言自明。

城市的極限在哪裡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才剛剛過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只要沒人喪心病狂搞強制驅逐那一套,湧向城市的人口只會多不會少。

世界銀行告訴我們,目前中國11個國家級城市群(諸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只佔10%的國土面積,卻擁有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三分之二的經濟產出。世界銀行還預計到2030年,將會有10億中國人生活在城市裡。

而且相比起其他國家,目前中國人口不是太集聚了,而是太分散了。

一半義大利人都「擠」在義大利8%的土地上,一半美國人都集中在最大的244個郡(county)里(美國郡的數量超過3000個),英國人大多分布在英格蘭的幾個主要都市圈,東京都面積占日本國土面積0.6%,卻生活著10%的日本人口,整個東京都市圈面積也不大,人口能佔到全日本的三分之一。

雖然整個日本人口數量在減少,但東京都的人口卻在緩慢增加……能解釋這一現象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城市集聚帶來的好處遠遠大過那些微不足道的成本。

  • 一半美國人都聚集在少數幾個郡內。/Business Insider

城市的承載極限不過只是杞人憂天。首先是城市的土地面積、物理邊界,《華爾街日報》利用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的數據,向人們展示了洛杉磯、北京、墨西哥城、巴黎城市範圍百年變遷,100年前的人肯定想像不到如今城市的邊界已經擴張了無數倍,並且停不下來。

紐約大學的什洛莫·安吉爾(Shlomo Angel)指出,全球所有主要城市都在向外擴張。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上海的土地面積增長超過了人口增長,使得城區的人口密度在2000年-2010年下降了20%。所謂的極限到底在哪裡呢?

更何況中國城市還有大片大片「不務正業」的土地,北京、上海分別有2000多平方公里、180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上海隔壁的蘇南地區情況也類似。任何一個稍微了解經濟學「比較優勢」概念是什麼的人,都會嘆息:在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這種土地,簡直是暴殄天物。

其次是城市的人口,隨著人口不斷湧入,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並不會無限增加。

美國城市規劃專家溫德爾·考克斯(Wendell Cox)指出,1950年-2010年,美國紐約95%的人口增長都來自中心城區外,洛杉磯則是85%。這60年間,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100%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中心城區外。

北京、上海、廣州-佛山、深圳也不能例外,過去十幾二十年,絕大多數人口增長都沒中心城區什麼事。

  • 倫敦休息時間(左)和工作時間人口密度圖。/LSE Cities

即使沒有「疏解人口」政策,中心城區的高生活成本自然而然會抑制人口流入,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中心城區的外圍,外圍的外圍。認為「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區)會被擠爆」純粹是多慮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管理者會以嫌棄人口太多為己任,除了中國。由於中國的生育率已經接近世界最低(有學者認為已經是谷底),當哪天城市變得無人問津時,不知道城市管理者是會笑還是會哭。


微信搜索關注「浪潮工作室」,帶你了解更多有關城市化的深度解讀!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目前的高票答案我覺得有些不太妥當,上來就是一句:
(本答案主要數據來自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還沒有哪個數據比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普查更權威、更可靠、更全面。如果你覺得國家統計局弄虛作假,請勿參與討論。)


看到這麼有底氣的說法,還以為要有多麼華麗的數據分析呢,結果一大堆情緒的發泄之後和鋪墊之後就只有這麼一組數據:

中國0-4歲兒童,有16360447個在城市,14576023個在鎮,44596140個在農村。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20-24歲年輕人,有47547510個在城市,23511008個在鎮,56354000個在農村。

然後這位答主簡單的將這組數據解讀為,解決辦法將是打破城鄉二元化,這些小孩子長大了進了城,老齡化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城鄉二元結構是應該打破,但是您這支撐數據也太單薄了,有點草率。

因為如果對數字有點敏感度的話,就會發現
0-4歲兒童總數為 16360447+14576023+44596140=75532610
20-24歲年輕人總數為 47547510+23511008+56354000=127412518

這數算出來之後,我還真的直觀的感受到了人口問題比想像中嚴重呢。雖然大家一直再說人口問題嚴重,但是你看這簡直就是斷崖式下降啊,即使不考慮死亡率什麼的,20年後,20-24歲人口數量將是現在的59%。
我覺得吧,如果總量不夠的,不管怎麼分都是要出問題的
城鎮化固然好,但城鎮化並不是手段,它只是一個附加效應,工業化的附加效應。城鎮化要的不是農民都進了城住進了樓房,住著樓房干著農活那還是農民。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農民普遍的享有工人的薪水,也普遍的具有工業社會的生產率,這樣不論住在哪裡,他們的生活和選擇都要更豐富。
但不論是城鎮化還是工業化,這都不是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 因為你的總量在那擺著呢,農民都進城了那農村的老人誰來養?


當然我也不專業,隨便貼幾條google來的數據大家感受下吧,拋磚引玉,期待高水平討論。

六普數據表明,我國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

從2013年開始,20-24歲人群在十年以內將至少減少四分之一。而55-64歲「接近老年勞動者」佔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將由2000年的10.1%迅速攀升到2020與2050年的17.1%與26.7%。

哦對了,關於什麼不同民族的生育率,其實沒必要那麼緊張啦,

人口超過2萬的民族中,朝鮮族(0.622)和錫伯族(0.697)生育率最低;保安族(2.165)生育率最高,但也只是世代更替水平。人口超過200萬的主要民族中,滿族(0.924)、蒙古族(1.090)、漢族(1.152)生育率最低,布依族(1.905)、維吾爾族(1.842)、侗族(1.761)生育率最高。

眾望所歸的的w族兄弟們,在政策和宗教雙重加持之下生育率也不過爾爾,連正常的世代更替率都維持不住。這點也很讓人感覺到失望呢,他們應該不涉及到瞞報的問題吧?
所以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漢族還將會是無可爭議的主體民族,大家不要瞎操心:

當然在某些特定的邊疆地區肯定會不一樣了嘛。


就現在計生這種運動式工作作風,我覺得國家有一天鼓勵生孩子之後這些人會更可怕。
一個個天天盯著你催你打炮催你生當政績,一想就軟了。
===================================================================
其實現在已經很可怕了,社會輿論導向回歸極端保守,讓婦女回歸家庭,宣傳傳統愚孝,歧視大齡女青年,逼婚風氣,就是委婉的催著女人多生,但又不好明面上說。

你們能夠想像有一天牆上的標語寫著「早生多生,幸福一生」嗎,「戴套恥辱,懷孕光榮」,各鄉鎮衛生所地毯式搜查年過25周歲的未婚男女強制抓緊小黑屋打炮,強制生下來……種種畫面太美我不敢想。

到底是什麼催生了計生惡政。當然那些為首的官員是罪大惡極,但每一片雪花都覺得雪崩和自己無關。

惡官可以殺可以查,但是這些雪花依舊在。閃耀著無辜純白的光芒,等待下一次雪崩。

2015.6.14 更新
以後的「雙規」新含義:限你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在規定的地點裡,交代你們的生殖細胞並懷孕


雖然人口形勢很嚴峻,但具體到民族方面,也沒有樓上諸位說的那麼可怕吧。。。

這是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對於30歲以下的人口做了個統計

以下是詳細情況的截圖,具體大家可以到國家統計局的官網看,數據是不會騙人的。要說中國的人口問題最主要的也是全國的老齡化,具體到民族方面,漢族的絕對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應當不會有動搖。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index


談人口問題,離不開數據,詳細數據懶得查了,中國現在的00後比80後少了一半,什麼概念?20年少一半人。大家都知道那個棋盤和米的故事吧,最後是天量的大米,反過來一樣成立,人口也可以天量的減少。有人會說已經開放二胎了,對不起,你真的很不懂人口學,知道維持代際更替,也就是人口不變,總和生育率要達到多少不?知道中國現在的總和生育率是多少不?趨勢一旦成立,很難短期逆轉,知道什麼叫走勢終完美不?

談中國人口,避不開計生政策。鑒於題主提到了陰謀論,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來給大家講講吧。首先,對於計生政策的評價,不管是有功有過,有利有弊也好,還是全盤否定也好,前提是它的決策過程必須是科學的,合理的。如果是脫離這個前提,那結論就很扯了。

計劃生育政策差不多是在80年代初提出並執行的,在此之前也有過一番爭論,當時也有人反對,然而跟三峽一樣,在巨大的爭議中還是上馬了。

說到中國的計生,不得不說當時的時代背景,改開伊始,經濟全面落後,人口眾多,資源匱乏,於是新上來的主管領導自然想到減少人口,當時甚至提出至20世紀末,人口自然增長率要達到0。有了明確目標,各路學者自然上下鼓動,大造輿論,製造論據。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幫搞計算機的,用控制論和系統工程方法預測人口,號稱只要將人口數據和相關參數代入編製的模型,一百年的預測結果不出1個小時就被列印出來了。和以前傳統的人口預測比較,運用控制論和系統工程方法的科學、準確、快捷和迅速,都是以往那些人口學家望塵莫及的。

此後,1980年3月7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宋健、田雪原、李廣元、於景元《關於我國人口發展目標問題》的文章,《人民日報》3月18日發表了田雪原《關於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章。同時,在內部的許許多多會議上,「一胎化」被解釋成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唯一科學和正確的選擇。

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可能像是意識形態打敗科學的一個事例。但是,這個政策的基礎卻是1970年代一位導彈科學家的推測;這個政策是在這樣一種氣氛中得到採納的:對經驗主義恢復了信任,對西方開放。這項政策得以採納的一位關鍵人物就是宋健,他是得到蘇式培養的一位軍事科學家,專長是控制論,也就是機器系統的控制。宋健本來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他的庇護人是錢學森,由於錢學森的支持,宋健在中國國防部上升到有影響的職位。從他所就位的七機部大樓,一個導彈實驗室,宋健出乎意料地進入了人口分析這個領域——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其他科學家在文化大革命當中遭到了迫害,社會科學和人口科學被徹底毀掉了。蘇珊.格林哈爾希(Susan Greenhalgh)她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一位人類學家,在她的著作《只生一個:鄧時代中國的科學和政策》裡面勾畫了宋健的故事。從1970年開始,中國鼓勵晚婚、拉長生育間隔,提倡每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這種措施效果顯著,在其後的十年把中國的出生率下降了一半。然而,格林哈爾希說,中國的領導人想追上工業化國家——手段是減少他們不得不餵養的人口。

關鍵的時刻在1978年到來,這一年宋健參加了中國到歐洲的一個代表團。在荷蘭恩斯赫德市(Enschede)屯特大學,他遇到了奧爾斯德(Geert Jan Olsder),微分博弈理論的一位專家。他們在酒館喝啤酒的時候,奧爾斯德告訴宋健,他推導的一系列方程用於一個虛構的島嶼上的人口控制。關鍵的參數,在每單位時間中都得到計算,就是出生數量。「他立刻來了興緻」,奧爾斯德回憶道,他說自己的方程是理論性的。奧爾斯德給了宋健一篇解釋這些方程的論文: 「人口計劃:一個分散式時間最優控制問題」(Population Planning: a Distributed Time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宋健把奧爾斯德和其他歐洲數學家的方法推嚮應用。到2080年,他們預測,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高峰——格林哈爾希說這是根據不可信的數據的外推。但是它讓中國領導人瞠目結舌,避免災難的唯一辦法就是使得生育率在1985年之前達到一個孩子,並且在其後的20到 40年維持這個水平。而受時代所限,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覺得一胎化是中國的唯一選擇。

而中國計生政策出台的國際背景又是如何呢?
1969年洛克菲勒三世被尼克松總統任命為「人口增長與美國未來委員會」主席,並向尼克松總統提交了減少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報告。1974年在洛克菲勒三世的推動下,基辛格(洛克菲勒家族培養的政治家)被授權起草《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 200號》(《NSSM-200》)。《NSSM-200》的中心思想:世界越來越依賴於發展中國家的礦產資源供給,只有大幅度減少發展中國家人口的數量,美國才能充分利用它們的原材料。《NSSM-200》認為,為了隱瞞從發展中國家獲得自然資源的圖謀,應利用聯合國人口基金等機構來實施其計劃。

《NSSM-200》認為,有一些國家是政府對計劃生育根本不感興趣,有一些則是政府對計劃生育很感興趣,需要並歡迎更多的技術和資金援助。對於後者應該給予最優先資助。顯然,中國屬於後者,因為中國從1971年就已經開始了初步的計劃生育。於是中國就成了聯合國人口基金優先資助國家。美國是聯合國人口基金的重要「捐獻」者。人類生命國際(Human Life International)Brian Clower博士所著的《Kissinger Report 2004》估算,1965年到2004年美國共投入到聯合國人口基金超過6億美元。

中國政府與人口基金的合作開始於1979年,共開展了7個周期的合作,建立了一百多個合作項目,接受了2億多美元的「無償」援助。

《NSSM-200》 認為,為了避免被指責,美國必須將控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計劃包裝成「可持續發展」。1983年聯合國決議成立一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要任務是研究和設計人類在21世紀發展的戰略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委員會成立的時候,聘請當時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作為委員會主席,同時聘請了22位專家,於是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做訪問學者的牛文元被選中。從1983年到1987年,牛文元等人曾前往瑞典、日本等七八個國家,提出了對可持續發展的看法,部分意見最終在1987年發布的布倫特蘭報告中被採用。

1988年,牛文元到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工作。他建議把可持續發展列入到科研計劃中(當時不少人批判,說他們不過是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在玩概念)。1989年,以牛文元為 首發布了第一份《中國生態環境預警報告》。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大力支持可持續發展。兩個被「選中」的重要人士合流了!

牛文元的「研究」簡直就是跟著洛克菲勒基金的旗幟走:以糧食、環境、氣候等為「理由」控制人口增長(有利於削弱美國的競爭對手),1996年牛文元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

一個國家的科學精英一旦被洗腦,再與官本位相結合,就會出這種結果。不過,還好計生政策的執行並不徹底,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如果嚴格執行計生會如何?看看今天的東北經濟,你們就知道了,請問這樣的計生,你覺得如何,還支持嗎?


國家擔心的根本是就業問題,而不是計生辦的利益群體

全世界年輕人就業問題都是大麻煩。歐洲吃老本,老人養啃老族

南美東南亞失業年輕人參加黑社會

中東失業年輕人就鬧革命

你說老共怕啥?


城市化水平高了,想叫大家生都難了,看日本就知道。以前農村裡多一口人就真的是多一副碗筷這麼簡單,長大了即使教育程度低也還是良好的農業勞動人口。
東方文化傳統給父母的壓力比較大,再者社會保障對養小孩支持又這麼少,東方國家城市化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
我看廣州普通市民,生小孩之前可以各種玩各種旅遊,收入花光;生小孩之後,生活質量減半。後面還有各種入學讀書壓力,別告訴我這不是巨大壓力。這是大多數城裡人的事實,所以很多人是能拖就拖。

上面的人拍個腦門就實行計生不準大家生,這種做法是我極其反感的。

至於以後我們老了,年輕人口太少怎麼辦,這個問題我倒從不擔心。不要用一種固化的思維去想未來的事情,不是一定要有年輕勞動力才能養活老年人的,科技在發展,如果體力活不夠人干,機器人是可以填補這些空缺的,這反而是催生了一個大市場。當然,一個國家缺少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創造力,在發展競爭力方面肯定是會不如一些年輕人多教育又好的國家的。不過我不太關心這種宏觀敘事的問題。


???

我不認為很嚴重,相反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幸福】

例如大學,我那時候真是全國考生最多的一年啊,害的我啊,害死我了,

例如那時候真的人太多了,感覺自己一直在哪裡都沒什麼存在感,

現在看到那些年輕人,中學生小學生就羨慕,我感覺不出來數量上的變化,但能感覺到他們【精貴】了,比我們要受到的重視多,受到的關懷多,這是好事情。

——————————————————————————————

我想我們國家可以這樣了,順應大勢,不要去感慨農村的消逝。

我們應該以鎮為中心,以鎮作為全國的基本單位。讓這個國家所有的人真正的現代化。

你們那種希望村莊還大量存在,並且依然作為國家主體的想法是【不負責任的】,我們國家正在進化。正在進步。

未來必然是以城市和鎮為中心的,大部分人都接入現代生活的。

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過去的美好其實多是一種【苦澀的美好】,並不是絕對的美好,當時的就業住房教育等其實都比不上現在,就是因為人口太多資源太少。

好不容易現在我們人口少一點了,每個人分到的多一點了,但依然有大量的人分的很少。

我們應該集約化發展,不能再那樣粗放型發展。

不能再希望於【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農民工】——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反動的,危險的。因為說這些話的人他不會去做農民工。

天塌不下來,這個世界終究是二十八十原理。我們不能繼續走粗放型老路。人口爆炸的印度非洲難道很有前景嗎?有,但是前景模糊。

我們保持現狀的規模就好了,2.1孩正常的人口更替就行了、不要再繼續廉價勞動力的老路了。

服務好現有的人口才是正經的。中國依然有那麼多服務不到的人口【還有在輟學的孩子!!!】你們的心不會痛嗎???

當然現在做低端勞動力的年輕人【】【】【少了】【】【】,這是我很欣慰的。

代表人終於像人一樣活著了!


計劃生育沒有問題,當年的資源不能養活更多的人,別談已經過去的人口紅利了,不實習計劃生育也許今天就是世界最大難民輸出國。
有問題的是當年資源不充裕的情況下新增了一倍的人口,計劃生育只不過是矯正過來,現在人口結構是有問題,但不致命,過了這波老齡化就好了。
外國人口猛漲也要看看人口結構,歐洲和美國猛漲的不是主體而是老黑和綠綠,城市裡受過良好教育所謂「精英」生育率低是全世界的問題,不是中國獨有。
至於農村蕭條再正常不過了,這城市化才剛過50,等到70的時候廣大農村會更蕭條,轉變為城市人口是好事,城市有規模效應,而且城市裡的生活水平也好於農村,資源集中利用率也就更高,比撒到廣大農村只能輻射到幾戶人家要高效的多。
修改一下最後說的計劃生育取消了,我以為是取消了評論說是放寬到兩個


我認為總嚴重的是
高素質 高學歷 高收入的人 不太願意生孩子,或者是晚婚晚育 只生一個。而落後地區 或是 偏遠鄉村家庭 的貧窮家庭,倒是相反 早婚早生 多生超生 甚至一定要生男孩!。。。
這種情況再持續30年 50年後會怎樣呢???高素質的人才,越來越少,還有很多流失海外,但基礎的勞動力卻是很多很多。。。
還有未來科技發展,很多機器人將會替代人力,需要的基礎勞動力反倒很少,需要的是綜合性複合型 人才,我們中國應該怎麼在國際競爭中 能處於優勢地位呢???←_←
以上
個人拙見


憑什麼漢人要自我閹割,憑什麼少民生一窩吃福利。記住,民主社會是大勢所趨,族群越大,國內話語權越大。人口比重反過來會倒逼漢族邊緣化。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口紅利將消失殆盡。剩下的是解決就業甚至生存的問題,人工智慧反哺人類的時代大家準備好了嗎?哈哈。


其實中國的情況雖然擔憂,尤其是未富先老
不過生育率情況比歐美日韓都要好那麼一點.
日韓問題不是不生育,而是相當多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結婚了
歐美問題不是不生育,而是生的都是black and green

這個問題,對中國人來說很好的解決辦法是
二胎高考加10分,三胎加20分
北上廣深的多胎家庭無須拍賣搖號即可獲得車牌
公務員錄取時優先錄取二胎家庭子女
二胎家庭祖父母提前若干年退休(回家帶孫子孫女去)
股票市場打新股時,預留相當一部分名額只分配給二胎家庭
經濟適用房搖號預留相當一部分名額只分配給二胎家庭
名牌幼兒園小學初中預留相當一部分名額只分配給二胎家庭
公辦養老院預留相當一部分名額只分配給二胎家庭

我這個想法是不是很機智啊,還不要zf出錢
既然當初多收了那麼多撫養費,現在就換個方式吐出來唄,還沒讓zf花錢


在當時的情形下,在當時的中國,計劃生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要知道我們的決策者們比大多數人要聰明,想的要遠。


不曬數據,反正有答主給了,沒必要再挖一遍。
還是簡單說,很嚴重。
漢族比例少啊什麼男女比例失調啊神馬的都能扯出來的,先獻上深深的鄙視。先不說數據都不支持漢族比例少了這回事兒,說句不好聽的,漢族比例真下降了,關你毛事?天天做夢夢見少數民族大暴動了?男女比例失調的唯一問題就是會有更多男同胞找不到對象罷了(包括我……),當然,我也知道,就算一比一,也沒有妹子看得上我的……
怎麼嚴重呢?倒不是問題嚴重到要亡國的程度,而是,根本沒法解決
不提早年的人海戰術了,就提那個計劃生育。計劃生育實行了也三四十年了,人口到現在還沒剎住閘,嗯,這句話只是引出一個觀點:人口問題有著極其強烈的滯後性
這個滯後性意味著什麼?就是當一個國家決定玩人海戰術時,國家人口增長速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而當一個國家決定計劃生育削減人口時,人口增長速度又不會立刻下降。如果從純學術角度講,沒有問題,等唄,政策總會有實現的一天的,人口總會按照政策要求的那樣變化的,那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但是,在當今社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領導班子的生命周期能夠達到人口政策的滯後期,除了朝鮮之類的國家(還得保證三胖子…啊不對,金主席能活的長)。政治家更加關心的是任期內的成效,而不是「千秋萬代」,任何國家都是這樣。所以我國意圖玩計劃生育,希望短時間內讓人口數剎住,雖然沒剎住,但是這也是除了殺人之外最為「合情理」的減少人口的方法了。從長遠看,計劃生育確實危害很大,但是,那個危害是幾十年後才會顯現,在當時背景下,玩計劃生育,確實是對於執政者而言最為「合理」的手法。
但問題就在於,人口政策的滯後性,也意味著想要消除它的影響,很困難。溫和的方式的話,需要非常非常長的周期,這個周期一般人等不了。而使用粗暴方式的話,比如計劃生育或者人海戰術,就相當於用另一個矯枉過正的方式來糾正一個走偏了的路。當然,人口問題應該溫和處理,自然處理,但是,誰也等不及。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即使現在放開二胎什麼的都執行了,計劃生育的不良後果依然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影響我國。
所以不可解是最大的問題。一個問題,哪怕多麼嚴重,只要可解,那都好說。
另外有人提我國適宜人口時三四億的說法,本人表示,除了中國知網上面一些零星的不知道從哪兒弄出來的論文寫了這麼一種「適宜人口」的說法之外,沒有任何研究表明有「適宜人口」的說法,人口的多少是隨著經濟發展的進程而變化的,不存在適宜一說。如果我國的經濟足夠強大,二十億也能活得好,如果我國很衰弱,一個億都是問題。


對啊。既得利益集團怎麼會管漢族死活呢?反正你們不敢造反。
不搞計生,這麼多計生幹部不樂意,罰款收入怎麼辦?超生罰款透明嗎?社會撫養費撫養了誰?為啥養老金沒錢了?真廢除了,以前的強制上環、打胎、非法拘禁、分配人流、殺嬰指標的反人類罪行要不要清算?這都匪夷所思。唯一合理的結論就是,「老百姓算個屁」。當官的根本不在乎。反正釀成大錯不在這十年里,任務留給下一任,沒人糾正。糾錯可能失敗,失敗就是錯,為了不犯錯,當官的就什麼都不幹。計生比文革更可怕,但計生委不敢為難官員,所以沒人站出來廢除。
計生如果不立即剎車,馬上鼓勵漢族生育,那麼未來必然或已經造成如下後果。
第一,人口紅利提前消失,勞動力不足。
第二,嚴重老齡化、超少子化,市場萎縮,養老問題嚴峻。
第三,家庭結構和性別比失調。社會不穩定,年輕人壓力大,女性受到威脅。
第四,由於一胎化針對漢族,導致民族比例必然劇變。導致國家不穩定,民族對立,漢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影響力下滑。使得中國「南斯拉夫化」,沒有壓倒性的主體民族必然導致分裂。
第五,增加了社會矛盾。比如強制人流、上環、流產指標買賣。
第六,出生率一旦下降難以再上升,人口會一直減少,421家庭導致隔代減半。不採取措施,200年內,說漢語的中國人還能有幾個?


其他不說,先看2個圖

江蘇如東計生比全國提早10年 提前20年老齡化

再來個以色列的:

------------------------
我最擔心人口比例持續變化下去,導致綠教人口泛濫,那真就是災難了。

聖母小清新之類的,當然理解不了。

有人口才有可能有發展,沒有足夠的人口一定沒戲。

保證不了足夠人口,屁都不是。

天朝四周強敵環視,既有科技軍事強敵,又有龐大的綠教侵蝕,沒有足夠多的人口,亡國滅種絕非危言聳聽。

以以色列為例,以色列未來不會被中東伊斯蘭正面打敗,但是遲早在子宮戰面前被翻盤,然後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人口老齡化未必是壞事,要像過去一樣廉價勞動力源源不斷,產業升級哪裡來的動力?別拿日本來說事,人家的勞動生產率已經發展到極高的水平了,短期內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不大,生產率的提升難以完全彌補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減少;而中國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正有待勞動力成本上升逼出來。

另外那些說計劃生育如何如何沒有必要,純粹是禍國殃民的答主大多舉出同期日韓台等地區的生育率水平曲線,試圖通過展示三者在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前提下生育率下降得更快來證明這一政策的非必要性。但是這樣的論證假設了一個前提,即中國在不控制人口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順利實現工業化,繼而像日韓台那樣循「工業化&>人口素質提升&>生育觀改變&>生育率下降」的路線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自然和諧。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年輕的人口並不天然等同於年輕的勞動力,但卻天然的是消費者。如果在經濟發展初期不以嚴厲手段控制人口增長,劇增的人口將快速吞噬工業薄弱國家有限的剩餘產品,導致後續發展亟需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及擴大再生產等受到抑制。

以印度為例,據世界銀行2013年數據,其14歲以下人口佔比29%,65歲以上人口佔比5%,撫養比為1.94;同期中國的三項數據分別為18%、9%和2.70。也就是說,雖然印度的人口結構更年輕,但事實上其勞動人口的撫養壓力比中國要大得多。由此造成的人口識字率低下、兒童廣泛的營養不良相信不用我多說。


推薦閱讀:

漢族人看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歷史,自己是否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歷史並且有自豪感?
如何評價「經略幽燕我童貫」在接連被人指出歷史水平問題後的反應?
中國古代有哪些處罰方式特別殘忍的酷刑?
假如藍玉沒死,靖難會失敗嗎?
中國各朝史書是不是都是後朝組織編修的?

TAG:中國歷史 | 人口 | 社會 | 中國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