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人?
比如說此人英明神武,可以做一番大事兒,但是突然死了。
可能是病死,可能是被害死,也可能是其他死亡,都可以
王 勃(650~676):只活了26歲啊,不然還不知道要讓我背多少篇課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驚為天人。
霍去病(前140~前117):17歲被封為冠軍侯,19歲為驃騎將軍,22歲官居大司馬,23歲英年早逝。按正常年齡的話,普通人23歲才剛剛大學畢業。
宇文邕(543~578):一代明君,北周武帝宇文邕,滅掉北齊,統一北方,為之後楊堅南北統一奠定了基礎。正準備北伐突厥,突發重病,35歲,撒手而去。
郭嘉(170~207):提問,若郭嘉多活二十年,曹操能打到哪條河? A、亞馬孫河 B、密西西比河 C、剛果河 D、多瑙河
柴榮(921~959):五代第一明君,連勝後蜀南唐。北伐契丹,收復瀛、莫、寧三州,突然病倒,無奈班師。不治身亡,年僅38歲。幽雲十六州並非牢不可破,只恨趙光義無能,柴榮少壽。
周瑜(175~210):」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周瑜簡直被羅貫中黑出翔了,多大的仇。
李賀(791~817):詩鬼李賀,和王勃一樣啊,只活了26歲。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劉弗陵(前94~前74):漢武帝和鉤弋夫人的兒子,漢昭帝劉弗陵,僅僅活了20歲啊。在霍光的輔佐下,休養生息,減少賦稅,使西漢衰弱的國力再度強盛。史稱」昭宣中興「。
拓跋宏(467~499):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全盤漢化,改漢姓,與漢人通婚,他自己都帶頭改名為元宏。作為漢人真的很感謝他,去世時,年僅32歲。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上。滕王閣序里有句「屈賈誼於長沙」,高中都應該學過《過秦論》吧。因梁懷王墜馬而死,內疚抑鬱而亡,同樣只活了32歲。
納蘭性德(1655~1685):」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清朝著名詞人,有多少人因為這一句詩就喜歡上他了。可惜30歲就英年早逝。
高長恭(541~573):蘭陵王高長恭,很出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可惜被北齊後主高緯賜死,北齊高家那一家子,實在是不忍直視。
嵇康(224~263):我第一次聽說他,還是小時候看《笑傲江湖》的《廣陵散》。竹林七賢之一,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孫策(175~200):江東小霸王,25歲就英年早逝,託孤孫權。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算是《三國演義》里除了呂布之外,武力值最高的一個主公了。
朱佑樘(1470~1505):明朝第九位皇帝,算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明君了,勵精圖治,史稱」弘治中興「。病逝時,年僅35歲。
李炎(814~846):唐武宗李炎,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史稱」會昌中興「,當然比起這個,我還是覺得」會昌法難「更出名些。篤信道教,他的早逝和亂吃丹藥脫不了干係。
曹沖(196-208):大家上小學時肯定都學過「曹沖稱象」,曹操非常喜歡的一個兒子,自幼聰慧。僅僅活了12歲啊,也太慘了。
司馬紹(299年-325年):東晉的第二位皇帝,明帝司馬紹,司馬睿的長子。儘管前後在位僅僅三年,但事實上對東晉的貢獻很大,也算是一位明君了。親爹國的親爹,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算一個吧(難得也是666)。
生於1594年12月9日,戰死於1632年11月6日,享年不到38歲。
古斯塔夫以靈活運用野戰炮兵著稱。除此之外,他注重主動進攻,強調機動性。他指揮的火槍手射擊準確,裝填速度是當時其他國家的士兵的三倍。現代軍校把這個稱為優勢火力。因此,克勞塞維茨(回憶一下P社那個引擎叫什麼)和拿破崙都把古斯塔夫二世尊為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統帥之一。
1630年六至七月,瑞典介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三十年戰爭,瑞典加入了新教陣營(因為瑞典信路德宗嘛)。三十年戰爭不必多說了,日耳曼各邦國大概死亡了百分之25到40的人口,維騰堡死亡四分之三人口,波美拉尼亞被消滅了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西里西亞被消滅了四分之一的人口,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死亡。最後的結局也是新教陣營勝利(相對),哈布斯堡戰敗,神羅繼續向不神聖不羅馬非帝國的大道上狂奔。
(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嘿嘿嘿)
而古斯塔夫熱衷於親臨前線帶隊衝鋒,脖子肚子都受過槍傷,有一發子彈留在他脖子靠近脊椎的地方。
(因此他不能穿常見的金屬胸甲,因為胸甲壓迫槍傷導致劇痛)
1632年4月,神聖羅馬帝國重新啟用曾擊退丹麥的名將瓦倫斯坦。瓦倫斯坦復出後,首先攻擊瑞典的盟友薩克森,並攻佔了布拉格。9月,古斯塔夫將瑞典軍向奧地利方向佯動,企圖吸引瓦倫斯坦軍離開。但瓦倫斯坦不為所動,反而乘機攻擊薩克森,以切斷瑞典供應線,迫使古斯塔夫回援。1632年十一月,雙方在萊比錫西側的呂岑遭遇。在呂岑戰役的關鍵時刻,古斯塔夫率領著騎兵衝鋒入了一片濃霧和硝煙中,與主部隊分散而戰死。古斯塔夫死後,他的妻子瑪利亞·伊麗歐諾拉先後把他的遺體和心臟留在她的城堡,時間長達一年多。現在他的遺體(包括心臟)安葬在斯德哥爾摩的騎士島教堂。
緊接著古斯塔夫之死,舊瑞典國會於1633年二月決定賦予他「大帝」(den Store)的稱號,從而成為「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Gustav Adolf den Store)。至今次榮譽仍沒被給予任何其他瑞典君主。
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曾將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漢尼拔、古羅馬的凱撒與古斯塔夫評價為(西方)軍事史上四大名將,但古斯塔夫其地位最終由拿破崙一世所取代,而退出四大名將的行列。
1658年瑞典版圖,可以說古斯塔夫大帝為此奠基。
伽羅瓦
現代數學中的分支學科群論的創立者。用群論徹底解決了根式求解代數方程的問題,而且由此發展了一整套關於群和域的理論,人們稱之為伽羅瓦群和伽羅瓦理論。在世時在數學上研究成果的重要意義沒被人們所認識,曾呈送科學院3篇學術論文,均被退回或遺失。後轉向政治,支持共和黨,曾兩次被捕。21歲時死於一次決鬥。
這是一個足以讓眾數學多天才在他面前失去光芒的人,具備了一個悲劇天才的全部因素:高傲,貧窮,不被時代認可,糊裡糊塗的死於一場註定失敗的決鬥。
臨終遺言:「我在20歲的年齡選擇死去,這需要我的全部勇氣」當然是柴榮啊!
---
趙匡胤 你個雜碎!宋教仁1913年被刺殺於上海,年僅31歲。
「護國軍神」蔡鍔,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盧德銘,秋收起義總指揮, 1927年9月23日犧牲,年僅22歲。
王爾琢,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參謀長,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義思順墟追擊叛徒時,壯烈犧牲,年僅25歲。
黃公略,中國工農紅軍紅6軍軍長,1931年英勇犧牲,年僅33歲。
尋淮洲,中國工農紅軍紅7軍團軍團長、抗日先遣隊總指揮,1934年英勇犧牲,年僅22歲。
趙一曼, 1935年11月被俘,1936年6月28日逃脫,6月30日再次被俘,8月2日英勇就義,年僅31歲。
方誌敏,1934年遭遇圍剿被俘,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殺害於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窩,年僅36歲。
劉疇西,黃埔一期,紅十軍團軍團長,1935年1月在懷玉山區被俘,8月6日在南昌與方誌敏烈士一同英勇就義,年僅38歲。
劉志丹,1936年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時不幸犧牲,年僅33歲。
趙登禹,國民革命軍132師師長,1937年7月28日壯烈犧牲,年僅39歲。
郝夢齡,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 1937年10月16日壯烈犧牲,年僅39歲。
劉粹剛,國軍王牌飛行員,1937年10月25日不幸犧牲,年僅24歲。
高志航,中國空軍驅逐機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王牌飛行員。 1937年11月21日犧牲在機場,年僅30歲。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司令。1940年2月遇敵圍困, 隻身與敵周旋五晝夜,直至彈盡糧絕,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年僅35歲。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將領。1942年年初被俘,趙尚志頑強不屈,同年2月12日英勇就義,年僅34歲。
左權,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反掃蕩作戰中不幸犧牲,年僅37歲。
戴安瀾,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年僅38歲。美國政府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勳章。
秦邦憲(博古),24歲時即擔任cpc最高領導人。1946年4月8日乘坐飛機返回延安時,飛機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墜落,秦邦憲同志不幸遇難,年僅39歲。
同機遇難的還有葉挺、王若飛等17人。
明宣宗,年僅38歲。
明英宗,年僅38歲。
明景帝,年僅28歲。
明孝宗,年僅36歲。
明武宗,年僅31歲。
明穆宗,年僅36歲。
明光宗,年僅39歲。
明熹宗,年僅23歲。
……
其實以現在的標準,古人大部分都是夭折或者「英年早逝」的。
你在正史列傳里看到的那些人之所以壽命較長,是一種「倖存者偏差」。政治高位上相對長壽的人更多。而皇帝沒經過這種篩選。再加上我大萌諸帝玩得比較開~王勃
當然是公子扶蘇啦
因為多次勸諫秦皇焚書坑儒,觸怒秦始皇,被外派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修築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啦
始皇帝北巡路上歸天了,死前遺詔本來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快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結果沒發出去,秦皇便先死了,遺詔被趙高等人篡改傳位給胡亥不說,還偽造一封遺詔賜給扶蘇,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令他們自殺。
而使臣把遺詔送到扶蘇手上後,扶蘇看完真去自殺了!期間蒙恬還過阻止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結果扶蘇的回答是:「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扶蘇自殺後,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然後下場你們都懂了
「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於《詩經》,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的喜愛,寄託著他無限的期望。只可惜太仁弱了,毫無價值的死了。要知道當時扶蘇是很有名望的,連陳勝吳廣起義都是打的他的名號!,與其說秦亡於胡亥,不如說亡於他不爭。
詩經——《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
歐戰時許多才華橫溢的牛津、劍橋、愛丁堡學子還沒來得及揚名就被子彈和砲彈打死在了法國前線。還有整整一代本來可以做帝國砥柱的英國年輕人被人遺忘在了佛蘭德斯的罌粟花下。如果他們沒有死去,大英帝國至少可以再鼎盛一甲子。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逝世,年僅33歲。天妒英才!
英才留給世界的四部半電影
《唐山大兄》 打破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精武門》
《猛龍過江》
片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在當年打破了東南亞幾乎所有地區的票房紀錄。
《龍爭虎鬥》
《死亡遊戲》
===========================================
國際健美官方雜誌《肌肉與健美》
1999年《時代》雜誌
好萊塢星光大道
Dana White ——UFC終極格鬥CEO(全球首席執政官)
如何評價李小龍的肌肉? - 韓迪的回答
看到題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霍去病,24歲啊。關鍵是這個名字。
奧托一世他兒子
奧托二世。18歲的時候從他爹手中接過王權,當時倫巴弟和波蘭都以為小皇帝沒什麼作為。波蘭最早起兵造反,但是他低估了奧托二世的能力。這個小皇帝,自小就學習拉丁語,希臘語,更是自小就幫他父親打理國家。然後他把造反的波蘭大公梅什科打敗了。但是被一向無恥的教皇引入的拜占廷―阿拉伯軍隊打敗了。要是這個皇帝在多活幾年,早期的神羅更鞏固。我先說這麼一個冷門的。
至於中國的那就更多了,出名點的有霍去病,長沙王太傅賈誼,還有漢昭帝劉弗陵等等
任弼時,羅榮桓,張浩,羅炳輝。
任弼時,我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
任弼時,原名任培國,湖南湘陰(今屬汨羅市)人,1904年4月30日生。1920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7月任團中央總書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積極主張土地革命,當選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35年11月與賀龍率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長征中堅定地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作鬥爭,力促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懷等率八路軍開赴山西前線抗戰。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系統地彙報中國抗戰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闡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共產國際的理解和支持。
1940年3月回國後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協助毛澤東領導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並受中央委託主持《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與毛澤東、劉少奇組成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
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46年後,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轉戰南北,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制定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工作。
四十年代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建國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
開國元勛任弼時同志的嫡孫任繼寧和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蔡慶新做客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緬懷革命先輩」人物系列訪談,緬懷任弼時同志一生的光輝歲月。
蔡慶新說,毛主席和任弼時的革命情意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毛澤東同志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讀書的時候,任弼時在附小。在「五四」前後,任弼時知道有毛澤東這個人,後來參加了毛澤東參與組建的研究會,這也是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湖南。當年,任弼時被他們推薦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那個時候又有過交往。
蔡慶新說,早在延安時期就就發現任弼時同志有血壓高、糖尿病,身體一直不好。1949年4月,青年團一大召開,任弼時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作政治報告。當時他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報告作了一半,就做作不下去了。大會閉幕的那一天,經過醫療專家給他會診,說他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書記處從那一天開始,決定讓任弼時同志休息。在這之後,他就到了玉泉山有一個幹部療養所休息。在休息的過程當中,他曾經出現了一種昏迷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就專門送來一缸金魚,並且有一封簡訊。信中寫道,「送上紅魚一群,以供觀覽,敬祝健康」。
蔡慶新說,7月份,中央給在蘇聯訪問的劉少奇發去電報,告訴他任弼時的身體狀況,血壓到了190以上,可能情況不太好,希望能夠協商一下蘇聯能夠派來醫生給他診斷治療一下。大約10月底,蘇聯克里姆林宮的醫院派了一個內科主任來華,給任弼時檢查,發現病情很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醫生建議他去蘇聯治病。毛主席獲悉後,就致電給斯大林商量此事。11月下旬,中央決定任弼時到蘇聯治病。走前,毛主席、周總理,都去任弼時家中看望,周總理親自把護照給他帶去。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二天,任弼時同志不顧身體有病還與毛主席等人研究軍事部署。10月27日,也是第三天,任弼時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闔然長逝。當時開追悼會的時候,毛主席深情注視遺容,周總理朱德親扶靈柩,全國降半旗致哀。周總理甚至還忍不住失聲痛哭,感嘆老友逝去,時年才48歲。
1942年3月6日凌晨1時45分,張浩在延安中央醫院病逝,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朱德、任弼時、陳雲、葉劍英等輪流為他守靈。3月8日,毛澤東親自為張浩題寫了輓聯:「忠心為國,雖死猶榮。」
1935年6月16日,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26曰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開了三天,討論紅軍向哪裡發展的問題 ,會上發生嚴重的分歧。
當毛澤東、周恩來提出要建立川陝甘根據地,首先要奪取甘南,命四方軍北上攻取松潘。而張國燾對這個計劃不滿意,堅持紅軍南下,建立川康根據地。最後在會上張國燾免強同意北上攻取松潘,但會後又反對,最終發展到鬧分裂,帶領四方面軍南下在川康成立第二中央。
如何解決收回四方面軍,使中國共產黨免於分裂。怎樣使中央的權威得到張國燾的承認,令黨中央成為真正的中共中央,這一直是毛澤東和周恩來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四方面軍有八萬多兵力,是中央紅軍的四倍,如何安置和統一也是毛澤東的一大心病。
在這之前,張浩剛剛從莫斯科回來,正好使毛澤東有了主意。1935年12月的一天,毛澤東把張浩請進窯洞,要張浩以共產國際代表身份,給張國燾發電報,說明是共產國際派他來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但起初張浩沒有同意,因為共產國際和王明根本不知道一、四方面軍「草地分手」這件事,也從未任命他為共產國際代表身份來解決這件這件事。
1936年1月,毛澤東再次把張浩請來。強調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已迫在眉捷。現在共產國際己批准張聞天為中共中 央負責人,換言之,張國燾的中央就是非法的,張國燾自封的總書記也就是非法的。張國燾自以為他的軍隊比陝北紅軍多,因而自認為「大中央」,而陝北中央是「小中央」,長此下去就更難求得統一了。
在毛澤東的說服下,張浩最終同意了毛澤東的要求。1936年1月16日,張浩用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給張國燾發電報,說朋」他是共產國際派來解決一、四方面軍問題的」1936年1月24日,張浩又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批准張國燾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直屬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領導,張國燾任西南局書記。所以,張浩為中共所面臨的分裂危局面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立了大功。
張浩原名林育英
是我黨的早期傑出領導人林育南(1898—1931)是堂兄弟,張浩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幫助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張浩還和林彪是堂兄弟關係,張浩年長林彪10歲,林彪是在張浩的直接帶領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堂兄弟之間感情很好,張浩在林家排行第八,林彪等弟弟們都尊稱他為「八哥」。
1922年2月,張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赴莫斯科留學;1925年5月回到上海,參與上海地委工作;1927年1月到武漢,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副官兼特務隊隊長;1928年4月受命去長沙重建湖南省委;1929年1月調任上海滬西區委書記;1930年4月任滿洲省委常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6月任省委書記共2月任全國總工會常委;1933年1月赴歐洲,3月抵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
1935年7月25日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會議結束即啟程回國,向黨中央傳達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內容,1937年2月任中共中央工農部部長,10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1938年2月因病返回延安,一邊養病一邊工作;1942年3月6日因病逝世。
《吊羅榮桓同志》詩:「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斥鸚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羅榮桓,湖南衡東人。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桓在山東敵後,因操勞過度,經常便血,有時出血量很大。
1943年3月,中央準備讓他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要求休養半年,沒有獲批准。他繼續尿血,得不到確診。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得知後,建議羅榮桓到新四軍治病。新四軍有位奧地利的泌尿科專家羅生特,醫術高明。經八路軍總部和中央軍委批准,羅榮桓於4月出發,5月28日到達新四軍總部。經羅生特全面檢查,發現羅榮桓的兩腎都有病變。
因為沒有X光機,不能確診,只能採取保守治療。羅榮桓對夫人林月琴說:我要訂一個五年計劃,爭取再活五年,打敗日寇,死也瞑目了。
1945年春,羅榮桓有時一夜只睡兩三個小時,病情日益嚴重,連續尿血。毛澤東曾來電詢問病情。1946年1月,已經到東北的羅榮桓病情惡化。在瀋陽的軍醫院經X光機檢查,診斷為腎癌。中央考慮羅榮桓病情嚴重,讓他先到朝鮮平壤的蘇軍總醫院診療。
在那裡再次確診為腎癌,院方建議他儘快去莫斯科動手術。2月下旬,羅榮桓到蘇軍管轄的大連休養,每天仍閱讀文電,接待來訪。
1946年8月,羅榮桓乘火車到莫斯科,切除右腎。術後傷口破裂,引起大出血,又再次縫合。1947年3月,複查發現他的左腎也有問題。加上高血壓和心臟病,醫院建議他到克里米亞療養。但這時國民黨軍已佔領了延安,羅榮桓決定立即回國。出院證上寫著建議療養三年,又規定每天工作不能超過三小時,但羅榮桓並沒有休息。
平津戰役後,羅榮桓到天津視察,與幹部談話時突然暈倒。毛澤東派保健醫生黃樹則為他治療,並讓他安心養病,暫不要隨軍南下。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出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1950年4月,羅榮桓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並負責籌建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併兼部長。那段時間,適逢抗美援朝戰爭,部隊精簡整編,實行軍銜制,羅榮桓的工作很多很忙。
1954年6月19日,羅榮桓被任命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6年,由於勞累過度,羅榮桓的心絞痛反覆發作,有時一天幾次。9月2日,羅榮桓給彭德懷轉軍委並報中央、主席:請求解除總政治部主任及總幹部部部長等職,建議由譚政接替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隨後同意。
1960年,羅榮桓再次出任總政治部主任。
1962年,羅榮桓的病越來越重,血壓不穩,心臟也不好。1963年9月28日,腎衰引起尿毒症,羅榮桓住進北京醫院,進行腹膜透析。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對他的病情非常關注,指示醫院大力搶救。
1963年12月16日,羅榮桓逝世。當晚,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會議。會前,毛澤東提議大家起立為羅榮桓默哀。幾天後,毛澤東寫成七律《吊羅榮桓同志》,這是毛澤東唯一的悼念元帥詩。
12月19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北京醫院,向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羅榮桓的遺體告別。12月21日,首都各界6萬多人來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弔唁。12月22日上午9時,劉少奇、朱德、鄧小平、林彪等弔唁,並輪流守靈。
10時,人民大會堂舉行公祭大會,國家主席劉少奇主祭,朱德、鄧小平、林彪陪祭。總書記鄧小平致悼詞,稱羅榮桓是解放軍的傑出領導人之一,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公祭結束,林彪與鄧小平等護送羅榮桓的骨灰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後來,羅家兒女將父母的骨灰合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區
「三灣改編」後,部隊只剩下幾百人,都是些願意隨毛澤東上井岡山的革命戰士,其中就有羅榮桓。9年後,毛澤東在與斯諾談話時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這支領導農民起義的小隊伍,穿過湖南向南轉移。它不得不突破成千上萬的國民黨部隊,進行多次戰鬥,遭受多次挫折。當時部隊的紀律很差,政治水平很低,指戰員中有許多動搖分子,開小差的很多。……但是,在這支最早的部隊里,有許多人始終忠心耿耿,直到今天還在紅軍中,例如羅榮桓……」
1929年6月,在紅四軍第七次黨的代表大會上,就黨領導軍隊的問題發生了爭論。毛澤東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寸步不讓。羅榮桓在會上明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但在這次會上,毛澤東沒有被選為紅四軍前委書記。後來,在紅四軍第八次黨代表大會上,羅榮桓在會上發言,堅決要求將毛澤東請回來,領導紅四軍的工作。在羅榮桓的促成下,會議立即起草了一份「敦請書」,並通過了相應的決議。在上海中央和部隊指揮員的積極努力下,毛澤東終於回到了紅四軍,重新擔任領導職務。
1930年,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了黨中央,並派代表團到達中央根據地推行王明路線。毛澤東堅決反對。在中央局擴大會議上,羅榮桓旗幟鮮明地站在毛澤東一邊,堅決擁護毛澤東關於在中央根據地內部粉碎敵人「圍剿」的方針。由於羅榮桓和其他紅軍高級幹部一道據理力爭,使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和王明「左」傾路線的首次交鋒中取得了勝利,也贏得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
1932年寧都會議後,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影響下,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受到批評,並被撤消了黨和軍隊中的重要職務,毛澤東離開了紅軍領導崗位。羅榮桓心情十分沉重,他不僅為紅軍的前途擔憂,同時也為毛澤東鳴不平。羅榮桓因多次在會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被說成是「宗派主義者」,隨之受到排擠,被撤消了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的職務,直到遵義會議後,才由毛澤東恢復了他的領導工作。
後來,毛澤東在談起這段往事時說:在與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鬥爭中,羅榮桓表現了堅定的原則性,並且遭到了撤職。雖蒙受冤屈,但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仍舊老老實實地為黨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榮桓奉毛澤東之命率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進軍山東,開闢敵後根據地。到達山東後,羅榮桓堅決執行黨中央和毛澤東制定的正確方針,抗日民主武裝力量和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和鞏固,使山東的局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1944年8月,羅榮桓等執筆詳細答覆了毛澤東關於山東十個問題和十大政策的執行情況,毛澤東閱後十分高興,說:「你們的路線是正確的。」毛澤東對羅榮桓出色的工作非常滿意,他常對人說:換上一個羅榮桓,山東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是執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範,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佔和包圍起來了;這個地區,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羅榮桓仍然不折不扣地執行毛澤東、黨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特別是遼瀋戰役中,羅榮桓堅決抵制林彪的錯誤指揮,受到了毛澤東的讚許。
遼瀋戰役開始時,中共中央、毛澤東命令東北野戰軍首先攻佔錦州。對毛澤東這一明確的戰略決策,林彪始終未能透徹地理解,遲遲按兵不動,無所作為。後在中央的一再催促和羅榮桓、劉亞樓的敦促下,林彪才不得不進攻錦州。而在戰鬥即將打響時,林彪卻又自作主張,向軍委發特急電報,要求放棄攻打錦州的部署,北上攻打長春。在這緊急關頭,羅榮桓作為政治委員,挺身而出,加以制止。
他嚴肅地對林彪說,打錦州的計劃是中央軍委、毛主席已經批准了的,這個決心不能動搖,而現在改變主意,會影響整個戰局的!中央軍委也不會同意的!同時,他堅決主張再向中央發一封電報,說明仍然要打錦州。劉亞樓也贊同羅榮桓的意見,林彪也只好同意。
在向中央發出仍然攻打錦州的電報後,很快收到了毛澤東擬稿的回電。
一方面,毛澤東嚴厲批評了攻打長春的錯誤想法,另一方面,要求迅速打下錦州。歷史事實證明,毛澤東攻打錦州的戰略決策是十分正確的。
羅榮桓在這個問題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羅榮桓逝世後,毛澤東寫詩悼念提及了此事,讚揚他同林彪在爭論中所採取的正確態度,從而為錦州之戰的勝利起了主要的作用。
建國初,高崗和饒漱石結成聯盟在黨內大搞陰謀活動,想把東北搞成獨立王國。一次,高崗來到羅榮桓家,提出搞部長會議制,讓林彪當部長會議主席,羅榮桓大為吃驚,急忙問:這個問題中央議過嗎?是不是毛主席的意圖?高崗尷尬地說中央沒有議過,毛主席也不知道,我們先議一議。羅榮桓立即嚴肅地說,這樣重大的問題我們來議不妥當,誰幹什麼要由黨中央、毛主席統一安排。高崗碰了個釘子,無趣而歸。高崗後來說,羅榮桓是黨內的聖人,不敢找羅榮桓亂說。
羅榮桓就是這樣,始終堅持原則,顧全大局,時刻維護毛澤東的聲望,所以毛澤東稱他為「一輩子共事的人」。
1961年3月22日,羅榮桓回到北京。過了幾天,《解放軍報》總編輯李逸民帶了和谷岩寫的一篇關於他和賀龍元帥視察部隊的新聞稿小樣來到羅榮桓家裡,請他審閱。
羅榮桓看了這篇報道的內容,第一段是講搞好調查研究,第二段是講學習毛主席著作。報道寫道:「對學員提學習要求要區別對象、區別水平,不要作一般化的要求,用一把尺子去要求。對於沒有黨史知識的學員,可以先講點黨史,以黨史為線索去學習毛主席著作……」
這一段文字基本上是按照他在長沙政幹校講的原話整理的。羅榮桓又反覆看了兩遍,然後把稿子放到茶几上,沉思起來。
李逸民生怕這篇稿子因為提到他的名字而被他否定,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不料,這次羅榮桓卻非常乾脆,他沉吟了一會,然後拿起鉛筆,在小樣上只改了幾個字,便交給李逸民,同意發表。
李逸民見狀若有所悟,他聯想起今年2月2日他調到報社不久,羅榮桓在報社副主編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彆強調學習毛主席著作要領會精神實質,不要斷章取義。李逸民對此講話印象很深,感到這一提法同林彪提出的背警句、「帶著問題學」、「立竿見影」等明顯不一致。或許正因為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必須旗幟鮮明,羅主任這一次才破例同意發表這一篇提到他名字的報道吧。
3月28日,上述新聞稿在《解放軍報》頭版明顯位置發表。
就在這時,羅榮桓接到了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的羅東進的來信。在信中,羅東進向父親彙報了自己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情況。同當時盛行的做法一樣,他在信中也列數了自己讀了哪些著作,並不盡適當地引用了毛主席有關的言論。羅東進還就如何進一步搞好毛主席著作學習這一問題向父親請教。
羅東進這一封信向羅榮桓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林彪那一套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教條化的主張,提出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開始在部隊起作用了。對此,羅榮桓不能不感到憂慮。於是,他打開墨盒,用毛筆鄭重其事地給兒子寫回信。他寫這一封信既可以關照羅東進在學習毛主席著作時不要走偏方向,同時也可以起到把問題考慮得更為周到一些的作用。他由於有病,平時批閱文件都是用鉛筆或開始流行的圓珠筆,用毛筆荒疏已久,寫字時手有點抖。他寫道:
東進:
你四月八日來信收到,你所提出的問題,我簡略答覆如下:
理論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因為理論是來自實踐,而又去指導實踐,再為實踐所證實、所補充。如果理論離開實踐,就會成為空談,成為死的東西。學毛主席的著作,亦不要只滿足一些現成的詞句或條文,最要緊的是了解其實質與精神。
所謂帶著問題去學毛主席著作,決不能只是從書本上找現成的答案。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事物是多樣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給我們寫成萬應藥方。
羅榮桓又看了一遍羅東進的信,在信中,東進還提到他和同學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有分歧。於是,羅榮桓又拿起筆寫道:
你同同志們對問題的看法有些不一致,也是很自然的……因此,同志們互相交換意見,交換不同的看法,甚至必須經過爭論,才會有可能取得一致。
在同學、同志之間交換不同看法甚至爭論是很正常的,對林彪又何嘗不可以這樣做呢?
羅榮桓把信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這封信的內容涉及樹立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關係到兒子的健康成長,非常要緊,然而他的字卻不可能寫得太工整,於是他又在信箋的右上角寫了兩行小字:「字跡潦草,你仔細看。因我久不寫字,手發抖。」
到4月下旬,傳來了林彪視察部隊的指示:「《解放軍報》應經常選登毛主席有關語錄。」與此同時,羅榮桓接到通知,軍委將於30日召開一次常委會議,其中有一項議程是討論《合成軍隊戰鬥條例概則》(草案)。會前,羅榮桓審閱了這個草案,看到這份軍事文件也套用了林彪「帶著問題學」那幾句話。他在這幾句話下用鉛筆畫上了粗粗的一道,決定帶病去出席會議。
4月30日上午,軍委常委第二十六次會議在三座門俱樂部二樓第七會議室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軍委常委有林彪、賀龍、羅榮桓、葉劍英、羅瑞卿。列席的有劉亞樓、張愛萍、彭紹輝、梁必業、張令彬、周希漢、封永順。
會議由林彪主持,前面幾個議程很順利地通過了,接下去討論到《合成軍隊戰鬥條例概則》的草案時,林彪問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停了一會,羅榮桓發言:
「『帶著問題學』毛選,這句話要考慮,這句話有毛病。」
林彪對這句發明權屬於他的話佯作不知地問道:「這句話在哪裡呀?」
羅榮桓示意坐在他斜對面的總政副主任梁必業將「概則」的有關段落讀了一遍。
林彪感到十分難堪,可又不便發作,便問道:
「那你說應該怎麼學呀?」
羅榮桓坦率地說:「應當是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實質。『帶著問題學』這句話改掉為好。」
羅榮桓講完後,林彪半晌不吭聲。幾分鐘過去了,無人發言。林彪只好說:「不好,就去掉嘛!」
羅榮桓接著說:
「還是去掉好。學習毛主席著作一定要從根本上學,融會貫通,要學習立場、觀點、方法,緊密聯繫實際……」
「好吧,散會!」林彪沒等羅榮桓說完,便打斷了他的話,宣布散會,接著便站起身,拂袖而去。
(本文摘選自《羅榮桓傳》第二十九章 第一、二節)
與會者面對林彪的突然發作,都怔了。羅榮桓對於林彪如此粗暴無禮,非常生氣。他儘力克制自己的怒氣,手有點發抖地將文件裝進公文包,然後步履沉重地離開了會議室……
回家以後,羅榮桓心情十分不好,他幾天來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散步時還不時自言自語:「討論問題嘛,為什麼這個樣子!」「難道學幾條語錄,就能把部隊建設搞好?」林月琴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又搖頭不語。
5月1日,按照林彪的指示,《解放軍報》開始在報眼刊登毛主席語錄,要求內容與當天報紙版面相吻合,以便大家「活學活用」。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報社抽出專人每天查找語錄。但有時把毛選從頭翻到尾,也找不到合適的。語錄一連登了幾天後,就難以為繼了。李逸民感到這是林副主席交代的任務,不選又不行,選又選不出,十分為難,便又去向羅榮桓請示。羅榮桓立即明確答覆:辦報紙主要是貫徹毛主席《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的精神,貫徹群眾路線,堅持真理,要有生動、鮮明、尖銳、毫不吞吞吐吐的戰鬥風格。至於毛主席語錄,找幾條可以,找不到也可以。毛主席著作不可能對現在的什麼事情都談到。要學習精神實質,不能像和尚念經,敲破了木魚,還不知道西天佛祖在哪裡呢!
聽羅榮桓這麼一說,李逸民如釋重負,高高興興地走了。但羅榮桓仍沉浸在思考之中。
對這一個重大原則問題,既然林彪聽不進不同意見,那就只好向中央反映了。於是,羅榮桓拿起了電話機,要通了總書記鄧小平的電話。
去年12月,劉少奇、鄧小平率中共代表團出席八十一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後從國外歸來,當時羅榮桓身體很不好,但他不顧醫護人員的勸阻,仍然去機場迎接。由於機場人很多,他只是同鄧小平匆匆握了一下手便回來了。平日,他知道總書記日理萬機,工作異常繁忙,不便去打擾,但現在已經同林彪在原則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只好向他報告了。
鄧小平接了電話後,感到羅榮桓所反映的問題十分重要,便拿到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討論。大家贊成羅榮桓的意見,此事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後的1975年,他從江西返回北京,住在招待所里,便約見了林月琴和她的三個孩子。經過九年動亂,孩子們見到這位羅榮桓的摯友,歷盡磨難依然健壯的鄧叔叔,都含著熱淚。
鄧小平滿懷感情地對羅東進等說:要記住你們的爸爸,他是真正維護毛澤東思想的,他反對「活學活用」完全正確,我和他的觀點是一樣的。1975年9月,鄧小平在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回憶道:「林彪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的那套做法,羅榮桓同志首先表示不同意,說學習毛主席著作要學精神實質。當時書記處討論,贊成羅榮桓同志的這個意見。」
1977年5月,在需要端正黨的思想路線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又提起這件事。他說:「兩個『凡是』不行」,「毛澤東思想是個思想體系。我和羅榮桓同志曾經同林彪作過鬥爭,批評他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澤東思想當做體系來看待。我們要高舉旗幟,就是要學習和運用這個思想體系。」
鄧小平這幾段話對1961年他和羅榮桓同林彪的這場鬥爭的意義作了恰如其分的歷史評價。
林彪的報復
林彪自從4月30日怒氣沖沖離開會場後,一直十分煩躁,他在算計要對羅榮桓進行報復。
一天,海軍一位幹部來到林彪住處向林彙報工作。此時,毛家灣林彪住宅正在修繕,林彪全家暫住在西郊新六所。林彪在起居室內接見。這間房子很大,但是只擺了幾個沙發和一張寫字檯。窗戶都掛了厚厚的窗帘。屋裡既顯得空蕩蕩,又顯得陰森森。林彪埋坐在沙發里,眯著眼在聽彙報。中間,羅瑞卿來到,林彪示意羅瑞卿在他旁邊的一張沙發上就座。海軍那位幹部在彙報中說到羅帥在福建前線曾對部隊指示,1961年工作的中心是「四抓一調查」時,林彪打斷了他的話,大聲說道:
「什麼四抓一調查!這種話哪年都不犯錯誤。但是,什麼問題也不能解決。」
「四抓」就是抓思想、訓練、作風和生活,這本是林彪自己所提「創造四好連隊」的內容,「一調查」就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這是毛主席當時的號召。這究竟有什麼錯,會惹得他發這麼大的火。他們哪裡知道,這只是一個由頭。果然,接下去林彪就咬牙切齒地說:
「羅榮桓的思想可不對頭呢!他躲著我,主張軍隊向地方開炮,這不是反黨嗎?」
聽到林彪給羅榮桓扣「反黨」的帽子,羅瑞卿等都以沉默表示不同意。
林彪見他們兩人都不表態,突然轉過臉來對著坐在他身旁的羅瑞卿說:
「聽說你也是這樣主張,我就反對你們!」
風暴突如其來,羅瑞卿毫無思想準備。但是他看過總政給中央的報告,那根本與「開炮」風馬牛不相及,便直截了當地回答:「我沒有。」
林彪咄咄逼人地反問:「沒有?怎麼沒有?有文件為證。」
羅瑞卿只好說:「要是查到我有此主張,我就承擔責任。」
海軍那位幹部見此情景,因為不了解情況,也不便說什麼,便起身告辭。林彪一面同他握手,一面說:「就照我剛才說的搞,別的都不要聽,一個新生事物,總是有人反對的。」
後來,羅瑞卿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林彪陷害被監禁,於1972年所寫的揭發林彪的材料說:「當時,我感到他對羅(榮桓)和我的意見大了,今天一棍子打兩人,無非借題發揮,可究竟為什麼,卻摸不著頭腦。」那麼,林彪所說的「新生事物」究竟指什麼呢?現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可以想見,林彪的所謂「新生事物」就是指「帶著問題學」那一套。而他所以大發脾氣,則是借題發揮,對4月30日的事情進行報復。
第二天一大早,林彪又給羅瑞卿打電話說,為了保護羅榮桓的健康,他昨天對羅榮桓的「批評」現在不要公開。他關照羅瑞卿不要向任何人講。
所謂「為了保護羅榮桓的健康」,這顯然是一個幌子。由於羅榮桓在黨內有崇高的威信,林彪實際上是怕整羅榮桓非但不會得到毛澤東的批准,弄不好還可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果然,後來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提出發揚黨內民主之後,毛澤東曾兩次表示,他並不贊成林彪禁止軍隊向地方反映意見的主張。
第一次是在1962年麥收之後。一天,羅瑞卿在上海參加一個會議,和楊得志、許世友、韓先楚一塊聊天。大家都認為這一年的麥子長得很好,超過了前兩年。許世友等一方面為農村形勢的好轉而感到高興,一方面也對地方某些幹部前幾年大刮「共產風」、浮誇風、命令風,如今又太悲觀的現象,有一些議論。
由於林彪有不準對地方工作提意見的「禁令」,羅瑞卿便打招呼說:「我同意你們的看法,但是這些事就在小範圍議議算了,不要擴大。」事後羅瑞卿到杭州時向毛澤東談起這件事,毛澤東立即指出:「為什麼不能議論?他們都是華東局委員,有的還是中央委員,他們有意見,你說,為什麼不能提?我就不同意林彪的那個意見,說軍隊幹部對地方幹部有意見不能提。」
第二次是在1965年,羅榮桓業已逝世。毛澤東在武昌又講了一次不贊成林彪這個意見。羅瑞卿按照林彪要他經常通氣的要求,將毛澤東的原話記錄送給林彪看了。這又引起林彪的不快,從而成為促使當年年底林彪向羅瑞卿下毒手的原因之一。
林彪一面囑咐羅瑞卿等不要「公開」他對羅榮桓的「批評」,一面繼續攻擊羅榮桓。他在同另一些幹部談話時,除了給羅榮桓扣上反黨的帽子外,還說羅榮桓反對「帶著問題學」就是反對毛主席。他也同樣關照這些幹部,為了照顧羅的健康,不要告訴任何人云雲。當時,羅榮桓病已很重。那些聽到林彪攻擊羅榮桓的幹部自然不便於也不忍心向他提這件事。因此,羅榮桓直到去世也沒有料到,林彪竟在他背後向他施放那樣惡毒的暗箭。
由於羅榮桓挺身而出,首先反對了林彪把毛澤東神化,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教條化的那一套,而由鄧小平主持的中央書記處又明確表示支持羅榮桓的主張,林彪深知這將成為他奪取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極大障礙。因此,他對鄧小平、羅榮桓便耿耿於懷、恨之入骨。到十年動亂開始的時候,鄧小平遭到嚴重打擊,羅榮桓儘管逝世已近三年,林彪對他仍不放過,而葉群在其間又起了特別惡劣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初期,她在策動大整賀龍夫婦、羅瑞卿夫婦的同時,也把毒手伸向羅榮桓的夫人林月琴。1966年8月25日,她讓空軍司令吳法憲帶頭給林月琴寫了一張大字報,以林月琴喜歡釣魚為由,給林扣上「意志頹廢」的帽子。接著,林彪辦公室支部貼出大字報表示支持吳的「革命行動」。
1966年12月,在葉群授意下,有些人在總參謀部的一個批判會上,無中生有地說林月琴組織了一個「寡婦集團」。接著,林月琴被軟禁,她的弟弟、民航局的一位一般幹部林寧被誣陷為特務而被迫害致死。
1967年2月14日,由葉群導演的這一幕鬧劇發展到了最高潮。她親自出台,在京西賓館召開的總政治部一次會議上指名攻擊羅榮桓「反黨」、「反毛主席」;並通過全軍文革小組工作人員之口在向群眾解答問題時,把羅榮桓和已被貶黜到福建的譚政並列為在總政工作做得較少、較差的主任。接著,羅榮桓長期領導的總政治部被林彪一夥打成了「閻王殿」而「徹底砸爛」。
時間是最公正的審判官,林彪一夥早已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而羅榮桓的高風亮節,隨著歲月的推移,越發顯現其璀璨的光輝。人們在十年動亂中見識了林彪「萬歲不離口,語錄不離手,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的醜惡嘴臉之後,在經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之後,便更加懷念羅榮桓這一位曾經挺身而出,同林彪進行原則鬥爭的先驅者。
羅炳輝(1897-1946),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彝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1915年入滇軍當兵,作戰勇敢,從士兵升至營長,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東征戰爭和北伐戰爭。
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領導靖衛大隊士兵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第六軍第二縱隊長、第十二軍和第二十二軍軍長等職。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紅9軍團軍團長。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0月羅炳輝率部參加長征,途中屢擔重任,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中央軍委讚譽紅9軍團為「戰略輕騎」。
抗日戰爭初期,羅炳輝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1940年後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第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為鞏固和擴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羅炳輝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雖身患重病,他仍親臨前線部署作戰。1946年6月21日在蘭陵時突然病情惡化,不治逝世,年僅49歲。羅炳輝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爭,尤其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鬥爭。」
羅炳輝在新四軍中威望很高,是個智勇雙全的將軍,還是個能雙手打槍的神槍手。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美國著名記者尼姆·韋爾斯稱讚他為「神行太保」。毛澤東稱他是「追求真理的將軍
1947年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83師一部佔領魯南時,曾掘開羅炳輝的墳墓凌辱其遺體後丟棄於沂河沙灘,事後當地兩位漁民收殮羅的遺體秘密掩埋他處,直至1948年10月臨沂解放後,華東軍區派出的調查小組在當地政府的配合下找到遺體掩埋地,將其暫厝於青龍寺中,並於1949年4月將羅炳輝將軍遺體正式移葬於臨沂革命烈土陵園。
抗戰時期的江淮一帶多為平原和水網地形、要對付武裝到牙齒的日寇、偽軍和頑軍得有多種辦法。羅炳輝根據皖東(淮南)和洪澤湖一帶的實際,創造了一套誘敵、迷敵、擾敵、糾纏、遲滯、阻擊、伏擊、奇襲、反擊、殲滅等為內容的遊記戰術,諸如「火燒野牛」、「四兩撥千斤」、「狼牙籤與滾雷西瓜戰」、「梅花戰術」等等。尤以梅花戰術最為有名,其主要內容有:
(一)「梅花構成的分駐」。部隊宿營按三角形擺布,指揮機關在中心,敵襲擊任何一部,指揮中心都可命令機動出擊,相互呼應,使敵優勢火力難以發揮作用,減少我方傷亡,或對敵實施反包圍。
(二)「梅花樁」式的布陣。對來犯之敵可實施多點打擊,當敵進至「梅花樁」 陣地時,可從側面、兩面、三面同時向敵開火,以至用手榴彈、刺刀、大刀殺敵;如敵取守勢,我可誘敵出據點牽著敵人的鼻子到「梅花樁」內聚殲。
(三)「梅花點式糾纏術」。用於敵強我弱,梅花點式便於部隊疏散隱蔽,易於襲敵。在實施夜襲中,事前準備好梯子、繩子、火藥、汽油、柴草實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巧」勝敵。若敵數路進攻,我可避強擊弱,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與敵糾纏,一點一點把它吃掉。
皖南慘案發生後,日寇趁新四軍整編之機,加緊向華中各根據地「掃蕩」,叫囂要「完成皖南事變未竟之功」,頑軍李長江等部又公開投敵,一場艱苦而殘酷的戰爭在華中展開。敵人以各據點為「點」,以公路、鐵路、水路等交通連成「線」,實行「點」、「線」結合的「囚籠政策」,從1941年春節開始,歷時數月,日偽頑合流對淮南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清鄉、蠶食和偽化,羅炳輝指揮軍民運用「梅花戰術」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殲敵數千,金牛山反擊戰尤為著名。
打破了敵人「點」、「線」結合的罪惡計劃。得到華中局和軍部的首肯和讚揚。在1942年3月的華中局擴大會議上,劉少奇強調在華中「梅花戰術」是首創,「羅炳輝同志在這方面的發明努力是一個模範」。
陳毅代軍長說「有這種求進步的創造精神的還是第一個」。羅炳輝先後撰寫了《淮寶戰役的戰術諸問題》、《指揮員熟用手冊》、《民兵戰術》、《關於三角式據點構築和守備之要領》、《碉堡作戰》等小冊子;還寫了不少有關的日記,提出「發揮火力,隱蔽身體」的十個要點;「如何做到百發百中」的七個要點;提出「衝鋒時機」有「五沖」、「五不沖」。對戰略戰術與技術進行高度總結和概括,以指導作戰和訓練。
十二歲拜相的甘羅
十二歲,多少人還在讀小學六年級......當然是霍去病了
開掛一樣橫掃匈奴 卻意外英年早逝
鄧肯 愛德華茲
1958年這名22歲的曼聯前鋒死於慕尼黑空難。他曾是馬特巴斯比爵士最得意的門生,那一屆曼聯曾經是歐洲冠軍的最有力爭奪者…一切可能的未來都在慕尼黑機場的大雪裡消失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霍去病。不得不說他的軍事天賦實在是有點與生俱來的意思,幾百人就敢深入敵境。大漢百年,冠軍侯,也只有這個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一人而已。可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病死,23歲就去世了。
第二個想到的就是柴榮。這位後周世宗更是一個神奇的人物,首先,他繼承的不是親爹的皇位,個人覺得這件事情就很神奇。其次他是位了不得的明君,史家稱之為「五代第一明君」,可惜,38歲就駕崩了……常遇春
東吳一大群悲劇
孫堅37歲戰死
孫策26歲被刺殺
周瑜36歲病死
魯肅46歲病死
呂蒙42歲病死
太史慈41歲病死
凌統29歲或49歲病死
陸抗49歲病死
英年早逝應該是指在英姿勃發的年華就過早的去世吧,那麼為了簡化考慮,在此認為早於40歲就去世的名人屬於英年早逝,在有生日記載的情況下,年齡以過了生日為準。
於是就有很多啊:
伽羅華:創立數學中的群論,21歲卒,死於決鬥(據說)
拉馬努金:印度傳奇數學家,生前提出了一大堆猜想和公式,32歲卒,病逝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文學家,37歲卒,死於決鬥
莫扎特:音樂神童,著名音樂家,35歲卒,死因不明
拉斐爾: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著名畫家,37歲卒,病逝
梵高:荷蘭畫家,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37歲卒,自殺
卡拉瓦喬:義大利著名畫家,38歲卒,死因不明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37歲卒,船難淹死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是人,雪萊的好友,36歲卒,病死
亞歷山大大帝:著名征服者,32歲卒,死因不明
夫琅和費:德國物理學家,儀器製造家,光譜學的奠基者之一,39歲卒,死於重金屬中毒
古德利克:英國天文學家,提出大陵五光變原因,發現造父型變星,21歲卒
鄭成功:偉大的海賊王,收復台灣的英雄,死時未滿38歲,據說是被兒子氣死的
霍去病:著名軍事統帥,率輕騎直搗匈奴腹地,死時23歲,據推測是病死
王勃,初唐四大家,語文書常客,26歲卒,溺水而死
甘羅:著名神通,12歲拜上卿,隨後便沒有記載
岳飛:南宋著名將領,抗金名將。死時38歲,被處死
陳玉成:太平天國名將,死時26歲,被處死
李秀成:太平天國名將,死時21歲,被處死
李小龍:武打明星,33歲卒,死於醫院
瑪麗蓮夢露:美國明星,36歲卒,病死
埃娃庇隆:阿根廷明星,政治家。33歲卒,病死
格拉古兄弟:羅馬平民政治家,改革遇阻,雙雙死於政敵之手,死時應該都不滿40
還想到一些不符合上述條件,但是死時不滿50歲的名人:
阿提拉:上帝之鞭,著名征服者,47歲卒,暴死
圖哈切夫斯基:大縱深的創始人,「紅軍的拿破崙」,死於大清洗
曹植:曹操的兒子,著名才子,神童往往死的早,死時42歲
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美國著名歌手,死時42歲
卡夫卡:著名現代文學家,40歲卒,病死
約翰列儂:著名搖滾樂手,40歲卒,被槍殺
肯尼迪:美國總統,46歲卒,被刺殺
圖靈: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科學家,42歲卒,自殺
麥克斯韋:著名物理學家,電磁學之父,教科書常客,48歲卒,病死
按行業算,詩人和數學家早逝的比較多,詩人早逝也許有敏感的原因,至於數學家,原因不明
神童往往死得早,也許他們的人生是被壓縮的,所以10歲就能有20歲的智慧,那40歲時,估計就差不多了。。
更多早逝名人的介紹:
「不作不死」英年早逝的藝術大師
這邊提過的我就不列了
細數中國近代英年早逝的名人_dota吧
這個帖子蠻詳細的
我最欣賞的幾位英年早逝的歷史名人
中國古代早逝的名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09/09/607082_122619616.shtml
匯總性的帖子
推薦閱讀:
※太祖、太宗、高祖、高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順序?
※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什麼?他真的抑制了特權階級嗎?
※你最感覺惋惜的歷史人物是誰?
※中國有哪些武力值較高的皇帝,諸侯?(非神話體系中)?
※蒙古將領郭侃攻打南宋符合道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