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在義務教育階段推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4.16
看到了大家的回答,十分感謝各位對問題的關注。我問題描述中的原意是「為什麼中國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倡導未成年人閱讀這本書籍」對於曲解原意的答主深表歉意,是我表述的不夠清楚和客觀。


補充一點,其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極其真實的小說。奧斯特洛夫斯基並沒有在小說中掩飾革命政權當時就已經出現的官僚主義和腐敗問題。
舉個例子:保爾和他參加革命的同鄉中,最終軍銜最高的是誰?
保爾、朱赫來、麗達、阿廖沙等都是為革命付出過巨大犧牲的,然而軍銜最高的卻是一出場就是腐化形象的丘扎寧。
阿廖沙在參加紅軍前,曾在老家撞見丘扎寧和冬妮婭在一起,當時麗達通知丘扎寧參與活動,丘扎寧的回復是「反正缺我一個無所謂」,當時麗達就對著阿廖沙把丘扎寧的投機取巧與思想腐化批判了一番。
若干年後,負過重傷的保爾在一次演習中,因身體原因請示在演習中騎馬,被一個胖胖的上校軍官拒絕。後來保爾拖著病體成功地完成了演習,該上校譏諷到「您走得挺不錯啊」,保爾想發火被戰友攔下。而這個上校就是阿廖沙當年見過的腐化的紅軍幹部丘扎寧。
整部小說中,保爾是所有倖存的戰士中犧牲最大的,差點在戰鬥中成為殘廢;領保爾走上革命道路的朱赫來更不用多說,不僅經歷了烏克蘭革命的全過程,而且引導保爾等人加入到革命浪潮中;麗達等人雖沒有太多筆墨描寫其戰鬥生涯,但至少可以看出其對革命的付出和熱情。
然而,最終官階最高的,卻是一開始就腐化的丘扎寧。一個幾乎沒為革命出過力,最終卻仗著軍銜在保爾的頭上作威作福。很難想像這樣的人,會憑著自己的狡猾和混跡官場的經驗,在後來的「大清洗」等一系列浩劫中做什麼。
革命從一開始,就有蛀蟲,而且很遺憾,布爾什維克直到滅亡都沒有清理他們。


猶記得有一幕,冬妮婭對保爾說:「保夫魯沙!坦白講你就不能在政府里搞個比挖土強一點的差事嗎?我還以為你早已成了委員一類的大官,你的生活怎麼這樣不順心吶?」
而保爾面對著他曾經的戀人,那個忽視階級差距與他相戀,和他依偎在床上互傾心語,冒著送命風險幫他逃亡的林務官女兒,只能感到語塞。他們再也做不到過去那樣,心與心緊緊地貼在一起了。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不會想到:曾經親密的人,居然會如此陌生。
冬妮婭用官位評判保爾的付出,可她不知道的是,眼前的這個衣衫襤褸的男人,早就已經是團省委委員了。他的生死之交朱赫來,在這時是省肅反委員會和軍區特勤部成員,以其個人的名義可以輕鬆從省軍區調來一個騎兵團和整整一列裝甲車。而保爾在築路隊的老上司和入黨介紹人托卡列夫,更是個1903年就入黨的老布爾什維克。而在幾年之後,保爾這一批入團的同事們,大都成了烏克蘭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委員。
論權位的話,保爾絕對比冬妮婭的丈夫,那個在地方鐵路局擔任「重要職務」的鐵路工程師高得多;論受黨信任的程度和以後的發展,也比一個掛著十多條皮帶的花花大少、團參謀長丘扎寧要強出許多。
如果按我們現在人的想法:保爾柯察金和冬妮婭圖曼諾娃的結合,該是多麼美好。
但保爾卻選擇在冰冷的雪地里穿著破靴子挖土,
真是個十足的屌絲!

不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不是虛構文學,它本質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半自傳。
想想保爾手持馬刀為祖國在戰場上馳騁
想想保爾腳穿爛靴為人民在雪地里搏命
我想你的內心裡偶爾也會有一絲衝動:
像他那樣,為祖國,為人民,為勞苦大眾,
和志同道合的戰友們一起,揮灑汗水、鮮血、乃至生命。
這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何中國會在中小學階段推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擁有其他名著所沒有的力量感。
名著們大多以對史實的紀錄,辛辣的諷刺和描寫的手段著稱於世。而在我閱讀過的名著中,最推崇的要數雨果的《悲慘世界》了:以宗教信仰為線索,詳細描繪一個人該如何追尋內心的寧靜。
它教會你如何不被世界改變。
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
則教你如何改變世界。


我十歲生日的時候,我母親的一位同學、朋友以及同行,送給了我兩本書,一本是《魯濱孫漂流記》,另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本描寫資本主義世界上升期的名著,再加一本描寫社會主義運動上升期的名著,這組合也頗為有趣。

那時候我更喜歡看《魯漂》,一個下午就突擊看完了;《鋼煉》卻斷斷續續拖了很久才看完,而且後來也沒怎麼再翻過。

直到大學時代的思修課,那位聲音奇尖、喜歡講怎樣才能有精緻的生活、偶爾還回憶一下自己年輕時編織蝙蝠衫的老師,在某堂課上要求每個小組圍繞「愛國」準備一個十分鐘的主題活動。。。

不知為何,我竟突然想起《鋼煉》里似乎有那麼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於是找了一下,還真讓我找著了。

波蘭共產黨員,斯涅古爾科,因鼓動波蘭士兵停止對蘇俄作戰而被波蘭當局控以叛國罪。在法庭上,他承認進行過共產主義宣傳,但是斷然否認他背叛祖國。

他是這麼說的:

「是的,我是波蘭共產黨黨員。我當兵是被迫的。我一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幫助那些跟我一樣被你們趕到前線的士兵睜開眼睛。你們可以為了這個絞死我,但是我從來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而且永遠都不會背叛。只是我的祖國跟你們的不同。我的祖國是波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你們的祖國是地主貴族的,我的祖國是工人農民的!我深信,我的祖國一定會成為一個工農大眾的國家,而在我的這個祖國里,決不會有人說我是叛徒。」

當然,這段材料最終並沒有出現在課上的主題活動里。畢竟,這段材料等於是在指著鼻子問「你姓趙?你也配姓趙?」,與「愛國」的課堂明顯不和諧啊~

後來我又把《鋼煉》重讀了一遍,發現這本書里居然還有不少「隱秘教誨」,堪稱列寧式先鋒隊組織模式和工作方法的教科書——當然前提是讀者不被那些「顯白教誨」帶進溝里。

至於說「推崇」——題主難道還活在上個世紀?第二共和國現在推崇的是「國學」,是「家風」,是「鄉賢」,哪裡是《鋼煉》這種教人造反的妖書?中央黨校的教授都公開宣稱「大學生學了馬哲毛概之後危害社會穩定,建議取消相關課程」了好伐?

如果《鋼煉》還保留在教育部中小學生推薦書目里,那不過是第一共和國的孑遺罷了;而且,這些孑遺也被閹割過了——去翻翻這些書的《前言》《簡介》或者《導讀》什麼的,裡面是不是只剩下了泛泛而談的「不屈意志」「無私奉獻」「高尚情操」之類的套在哪個英雄人物身上都可以的東西?之所以沒把它刪去、沒有把馬哲毛概徹底趕出大學,大概是因為不敢釋放信號、不方便撕下套在身上的第一共和國馬甲吧。

最後引用長Ω者之父的一句詩:

naked body!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不是一部文學性質很強的書籍。實際上,其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Мико?ла Олекс??йович Остро?вський)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他甚至沒有完全掌握書面的俄語,小說的初稿有很多拼寫錯誤。個人覺得小說最主要的價值在於它真實地反映了十月革命一直到蘇聯成立後幾年這十多年時間內烏克蘭西部的歷史。

小說也向人呈現了為集體、為組織默默奉獻的精神。按照現在的價值體系,服從組織、聽從集體、漠視私人生活,這些違背了很多基本的人權,在今天不應該被提倡。保爾的個人經歷不禁令人唏噓。按照冬妮婭和保爾最後一次見面的話說,保爾幹了這麼多年革命,居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仍然在鐵路上做苦工。在現在看來,這完全無法鼓舞年輕人。這也是革命對保爾的虧欠。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也沒有必要學習保爾。在今天,勞動了,就應該有所得。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利。但是放到當時的歷史,正是有無數的保爾,才建設成了強大的蘇維埃祖國,才有了之後戰勝納粹進軍柏林的偉大軍隊。保爾心中這份建立人類樂園的苦苦追尋,在任何時候,都是十分崇高的理想。

我也看了其他知友的回答,的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內容非常好記。我上次看這本書是2005年,我到現在都記得波蘭貴族維克托·列辛斯基、工友弗洛西婭、匪幫頭目西蒙·彼得留拉、保爾初戀冬妮婭·圖曼諾娃、夥伴阿克丘欣、革命導師茹赫萊、哥哥阿爾喬姆、地下黨多林尼克、二戀麗達·烏斯季諾維奇、裝腔作勢的團委書記茨韋塔耶夫(Cvetayev直譯就是花先生)、眼高手低假斯文的區委書記杜巴瓦、保爾妻子達雅、小店老闆季莫申科這些人物。我也清晰的記得烏克蘭士兵與波蘭士兵在蘇波邊界巡邏時交換煙火時的對話,這種各為其主不得已為之的酸楚歷歷在目。

此書對分析今天的烏克蘭局勢也很有意義。保爾會說俄語、烏克蘭語和波蘭語,他媽媽還會說捷克語。保爾居住的地方位於今日烏克蘭西部的赫梅利尼茨基州,傳統上屬於烏克蘭語地區,但是俄語在當地也通用。今日所謂的西烏克蘭人以說俄語為恥,實際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書中描寫的烏克蘭當時的亂象,現在正在重演。彼得留拉匪幫的黃藍旗幟儼然成為今日烏克蘭的國旗,波蘭再次對烏克蘭局勢指手畫腳。彼得留拉本人以及烏克蘭歷史上其他的殺人狂班傑拉、馬赫諾則被今日烏克蘭偽政府大頭目波羅申科、二頭目亞采紐克(已跪)樹立為民族英雄,而保爾·柯察金等等眾多的愛國兒女則被烏克蘭偽政府誣衊為「烏奸」,九旬的衛國戰爭老戰士在基輔被新納粹分子毆打致傷。兩年前烏克蘭人在街頭還會自發演唱《卡秋莎》,而現在的烏克蘭小孩都開始胡謅著彼得留拉匪幫當年的口號 Слава Укра?н?! Героям слава!(Glory to Ukraine! Glory to the heroes!) 烏克蘭全國已經開始法西斯化。現在烏克蘭的很多問題,都能在此書找到對應的線索。如果奧斯特洛夫斯基看到今日的烏克蘭,不知該做何想。

用最樸素的語言,用為數不多的人物,描繪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並且在一定程度也對照著今日的現實,正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修改一下答案,先把立場明確的亮出來吧。現在閱讀風氣快餐化太嚴重,剛讀個開頭就開噴的人太多了。

第一、我個人強烈支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作為必讀課本,而且不僅要學生自己讀,期間必須要有老師的教育引導。須知學生們不主動去讀它尚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相應的社會閱歷的條件下,只草草讀了一遍,覺得索然無味而形成強烈的主觀印象,進而在日後一再錯過這本好書。

第二、說到老師,在引導學生們讀這本著作之前,對應的教師一定要和具體的生產勞動相結合。不然站在布爾喬亞的立場上去解讀書籍,只能把學生培養成更加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何談走入人民群眾一說?

第三、對我的意見持否定態度的,我也不想解釋什麼了。在公眾的場合下,用諷刺的語言表達態度,的確會產生曖昧不明的效果,這是我的不是。唯一需要申辯的,請看我的知乎個人信息,還有個人發表的文章——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

以下為原答案:

半夜睡不著,起來唱唱反調。

先說結論:我個人強烈不推薦中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

原因很簡單,因為讀不懂


文學著作,從來都不是簡單明了的小說,沒有相當的人生經歷,未曾被人生的苦痛所折磨過;參加個高考就覺得昏天黑地、倘若復讀就是人間地獄——抱著這樣淺薄的想法,又怎能從書中讀到相對應的信息呢?

你若和學生談論,在流水線上徹夜做工是什麼感受,他是領會不到的;更多的,反而只是拿自己讀書的一些經歷來訴苦罷了。但須知人生都是如此經歷的,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人生的苦難,要經受的,終歸是要經受的。這本書,至少要參加工作一到三年之後閱讀,才能有起到相應的作用。

——辛棄疾所云「試遍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也!」


隨便寫一寫這本書里的故事吧。你會發現現代文學作品也罷,ACG也罷。宣揚的所謂的苦難,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兒了。

——這是一月的一個嚴寒的日子,保爾幹完自己的一班,準備回家了,但是接班的人沒有來。保爾到老闆娘那裡去,說他要回家,老闆娘卻不放他走。他雖然已經很累,還是不得不留下來,連班再干一天一宿。到了夜裡,他已經筋疲力盡了。大家都休息的時候,他還要把幾口鍋灌滿水,趕在三點鐘的火車進站以前燒開。

你讓沒經歷過工作、沒在老闆的眼色下強行的「自覺」加班的學生去讀這段話,簡直是不可理喻。為什麼不能回家啊?不是說工作都要簽合同嘛?為什麼不反抗呢?保爾大可以不管那個老闆娘,直接回家嘛!

這只是這本書的第一章,普普通通的一句話而已。這已經幾乎註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們讀不懂了。

——「可是人家給你的是三百個盧布啊。」弗羅霞抑制不住自己,幾乎要放聲大哭了。

——「你說什麼,三百個盧布?」普羅霍爾挖苦她說。「怎麼,你想都要?好小姐,一個洗家什的女人,值那麼多錢嗎?照我看,給你五十個盧布就不少了。你想想,你有多走運吧!就是那些年輕太太,比你乾淨得多,又有文化,還拿不到這麼多錢呢。陪著睡一夜,就掙五十個盧布,你得謝天謝地。哪兒有那麼多傻瓜。行了,我再給你添一二十個盧布就算了事。只要你放聰明點,往後掙錢的機會有的是,我給你拉主顧。」

……

——保爾沒有露面,沒有做聲,只是猛然一把死死抓住樓梯的鐵欄杆,腦子裡轟的一聲掠過一個清晰而明確的想法:「連她也給出賣了,這幫該死的傢伙。唉,弗羅霞,弗羅霞……」


女工弗羅霞,18歲。是少年保爾第一份工作時認識的大姐姐。

因為想要本來屬於自己的薪水,被餐廳的領班性侵。

這一年保爾12歲。在二層的欄杆上目睹了一切。

順便說一句,當我在給一個初中生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抬起天真的眼睛盯著我看:

——為什麼她拿不回自己的錢?如果她急著用錢的話,可以向她的好朋友借啊。

我發現我很難以回答這個問題。真的。

——時間不知不覺地溜過去。當一雙手突然緊緊摟住他,把他拉過去的時候,他一下子還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親愛的,你聽我說,」姑娘那熱烈的嘴唇小聲地說。「我反正是完了:不是那個當官的,就是那幫當兵的,一定會糟蹋我的。我把我這姑娘家的身子給你吧,親愛的小夥子,我不能讓那個畜生來破身。」

——「赫里斯季娜,你說些什麼呀?」

——但是,那雙有力的手臂仍然緊緊摟住他不放。兩片熱烈的、豐滿的嘴唇,簡直無法擺脫。姑娘的話是那樣簡單明白,那樣溫柔多情,他完全理解她講這番話的心意。

——眼前的一切頓時都不見了。牢門上的大鎖,紅頭髮的哥薩克,兇惡的警備司令,慘無人道的拷打,以及七個令人窒息的不眠之夜,都從記憶中消失了,這一瞬間只剩下了熱烈的嘴唇和淚痕未乾的臉龐。

——突然,他想起了冬妮亞。

……

——赫里斯季娜裹著頭巾,在角落裡痛哭起來。

——第二天,警備司令領著幾個哥薩克來了,帶走了赫里斯季娜。她用眼睛向保爾告別,眼神里流露出對他的責備。牢門在姑娘身後砰的一聲關上了。保爾的心情也就變得更加沉重,更加鬱悒。


12歲的保爾進了監獄。在獄中見到了一個姑娘,赫里斯季娜。

赫里斯季娜知道自己被帶走後一定會被侵犯,於是對央求保爾拿走她的處女之身。

但是保爾在動搖的時候,想起了冬妮婭。於是少年拒絕了少女。

我很難想像,第二天少女訣別的時候,用著憎惡的眼神看著少年。此時的他們,是怎樣的心情?


——「我們中間混進了姦細,他們還有什麼不知道的呢!那些日子的事真是一言難盡哪。保爾,有好些人你是認識的:瓦莉亞·勃魯扎克,縣城裡的羅莎·格麗茨曼,她還是個孩子呢,才十七歲,是個多好的姑娘啊,一對眼睛總是那麼信賴別人。還有薩沙·本沙夫特,你大概還記得,他也是我們廠的排字工,小夥子成天樂呵呵的,常拿老闆畫漫畫。另外還有兩個中學生:諾沃謝利斯基和圖日茨。這幾個人你都認識。其餘的人是縣城和鎮上抓來的。一共二十九個,當中有六個女的。大夥都受盡了極其野蠻的折磨。瓦莉亞和羅莎第一天就被強姦了。那幫畜生,誰樂意怎麼干,就怎麼干,把她們折磨得半死,才拖回牢房。從這以後,羅莎就說起胡話來,過了幾天,就完全瘋了。

——「那幫野獸不相信她真瘋,說她是假裝的,每次提審都打她一頓。後來拉出去槍斃的時候,她都沒人樣了。臉給打成了紫黑色,兩隻眼直瞪瞪地發獃,完全像個老太婆。

……

——「判決書張貼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了這件事。他們決定在大白天當眾處決我們,好讓每個人看了都害怕。第二天,從早晨起就把老百姓從城裡趕到絞架跟前。有的人是因為好奇,雖然心裡害怕,也還是來了。絞架旁邊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眼看去,人頭攢動。監獄四面圍著木柵欄,這你是知道的。絞架就離監獄不遠,我們都能聽到外面嘈雜的人聲。在後面的街道上,架起了機槍,整個地區的憲兵隊,包括騎兵和步兵,都調來了。一個營的軍隊封鎖了大街小巷。還特地為判處絞刑的人挖了一個坑,就在絞架旁邊。我們默不作聲地等待最後一刻的到來,只是偶爾有人說一兩句話。該說的前一天都說了,就連訣別的話也說了。只有羅莎還在牢房角落裡喃喃自語,不知道說些什麼。瓦莉亞因為遭到強姦,又挨了毒打,已經不能走了,大部分時間都是躺著。有兩個從鎮上抓來的共產黨員,是一對親姐妹。她們互相擁抱著訣別,控制不住自己,放聲大哭起來。一個叫斯捷潘諾夫的小夥子,是從縣裡抓來的,很有力氣,像個摔跤運動員,被捕的時候同敵人格鬥,打傷了兩個憲兵。他一再對這姐妹倆說:『同志們,別掉眼淚了。要哭就在這兒哭吧,到外邊就別再哭了。決不能讓那幫吃人的豺狼高興。他們反正是不會放過咱們的,咱們反正是要死的,那麼,就讓我們從容地死吧!咱們誰也不能下跪。同志們,死要死得有骨氣!』「這時候,提我們的人來了。走在前面的是偵緝處長什瓦爾科夫斯基,這傢伙是個殘暴的色情狂,簡直是只瘋狗。他要是自己不強姦,就讓憲兵動手,他在旁邊看著取樂。從監獄穿過馬路直到絞架,憲兵排成了兩道人牆,都是大刀出鞘。他們肩上掛著黃色的穗帶,大家都管他們叫『黃脖狗』。

——「他們用槍托把我們趕到監獄的院子里,四個人一排站好隊,然後打開大門,把我們押到街上。他們讓我們站在絞架跟前,親眼看著自己的同志被絞死,然後再槍斃我們。絞架很高,是用幾根原木搭成的。絞架上吊著三根粗繩子,頭上系成圈套。下面是帶小梯子的平台,用一根活動的木樁子支撐著。人群像海一樣,不住地蠕動著,發出勉強可以聽到的嗡嗡聲。他們的眼睛全盯在我們身上。我們能夠辨認出自己的親友。

——「在稍遠一點的台階上,聚集著一幫波蘭小貴族,手裡拿著望遠鏡,跟他們在一起的還有幾個軍官。他們都是來欣賞怎樣絞死布爾什維克的。


斯捷潘諾夫是條漢子。在他如同太陽般鮮艷沸騰的勇氣面前,一切所謂「視死如歸」「樂觀革命」的讚美詞,彷彿都蒼白的無能為力。

長大後的保爾參加了紅軍,解放了城市日托米爾。他們攻佔了監獄,並解救出了排字工人薩穆伊爾。

薩穆伊爾對保爾講述死刑發生的樣子。在貴族們的面前,他們只是一群囚犯而已。貴族們永遠不會想、也沒有必要去想什麼這群人為什麼要反抗。彷彿世間的一切規則,都應該是如此的天經地義一樣。貴族始終是貴族,奴隸終究是奴隸。

關押在這座監獄裡的布爾什維克,一共五千零七十一人。

關押在這座監獄裡的紅軍政治教導員,一共兩千人。

一座監獄裡,在偵緝處長什瓦爾科夫斯基的眼裡,堆滿的都是數字而已。屠殺七千人和七萬人,又有什麼區別呢?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罷了。誰讓他們站起來發聲呼喊了呢?


——托普塔洛立即隨著那熟悉的旋律,跳了起來。他像雄鷹展翅似的揚起雙手,飛快地繞著圈子,做著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豪放地用手拍打著皮靴筒、膝蓋、後腦勺、前額,接著又用手掌把靴底拍得震天價響,最後是拍打大張著的嘴巴。

——手風琴不斷用琴聲鞭策著他,用急驟奔放的旋律驅趕著他。他順著圓圈,像陀螺一樣飛快地旋轉起來,一面交替地伸出兩條腿,一面氣喘吁吁地喊著:「哈,嗨,哈,嗨!」

……

——這時,托普塔洛和保爾都已經勒不住戰馬了,他們迎著死神的魔爪,徑直向機槍衝過去。軍官朝保爾開了一槍,但是沒有打中,子彈像一隻麻雀,嗖的一聲從他的臉旁飛了過去。那個軍官被戰馬的胸脯撞出去老遠,腦袋磕在石頭上,仰面朝天倒下去了。

——就在這一剎那間,機槍迫不及待地發出了瘋狂而粗野的獰笑聲。托普塔洛就像被幾十隻大黃蜂蜇著似的,連人帶馬摔倒了。

保爾剛剛結識的朋友,騎兵托普塔洛。

前一頁的時候兩個人還在一起演奏跳舞,翻過一頁托普塔洛就戰死了。

戰爭就是這麼殘忍。殘忍到了極致,反而讓人有一種很恬然的錯覺。


——兩個朋友都不知道問對方些什麼,自己講些什麼才好。他們分別之後,經歷過多少事情啊!他們相互問長問短,還沒等對方回答,自己就又講開了。他們連汽笛聲都沒有聽到,直到車輪開始慢慢轉動了,才把互相擁抱著的胳膊鬆開。

——有什麼辦法呢?剛剛會面,又要分別了。火車在加速。謝廖沙怕誤了車,最後向他的朋友喊了一句什麼,就沿著站台跑去。一節加溫車廂的門敞開著,他一把抓住門把手,馬上有幾隻手拽住他,把他拉進了車廂。保爾站在那裡目送著遠去的列車,直到這時他才想起來,謝廖沙還不知道瓦莉亞已經犧牲的消息。謝廖沙一直沒有回過故鄉,而保爾又根本沒有想到會同他見面,驚喜之下,竟忘了把這件事告訴他。

——「他不知道也好,免得一路上難受。」保爾這樣想。他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是他們倆最後的一次會面。謝廖沙這時候正站在車頂上,用胸膛迎著秋風,他也沒有想到,死神正在前面等著他。

——「坐下吧,謝廖沙。」軍大衣背上燒了個窟窿的紅軍戰士多羅申科勸他說。

——「沒關係,我跟風是好朋友,吹一吹更痛快。」謝廖沙笑著回答。

——一星期之後,第一次投入戰鬥,他就在秋天的烏克蘭原野上犧牲了。

——從遠處飛來一顆流彈,打中了他。他哆嗦了一下,向前邁進一步,胸口火辣辣地疼痛。他沒有喊叫,身子輕輕一晃,張開兩臂又合抱起來,緊緊地捂住胸口,然後彎下腰,像要跳躍的樣子,僵硬的身體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了。那雙藍色的眼睛一動不動地凝視著一望無際的原野。

個人的一點拙見,我認為這是本書中文筆最好的一段。

保爾最好的朋友,童年最好的玩伴,謝廖沙之死。

受了其他作品的影響,我甚至一度產生了他會陪著保爾直到最後的錯覺。

沒想到翻過一頁,一個可愛的大男孩兒就這麼戰死了。

在和平年代的少年們學習、讀書、儘力去對付應試考試的時候。

同樣年齡的謝廖沙倒在了烏克蘭的原野上。


這只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上半部的故事以蘇維埃的勝利作為終點。

但是這短暫的歡樂,只是更大的悲劇的開始而已。

所以重申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吧:義務教育階段不應該推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太殘忍也太真實了。不僅學生們讀不懂,老師們也讀不懂,甚至那些個專搞文學、埋首故紙堆的所謂專家學者們也讀不懂。

——因為這本書壓根就不是給你們讀的。

能讀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那些人們,他們肩膀渾厚、腰桿挺直,手上必有老繭、臉上飽經風霜;黝黑的臉、黃垢的牙,或也樸實、或也狡詐。他們生活在大街小巷,經歷著枯燥厭煩的人生。他們是建築工地揚沙的工人、她們是流水線上徹夜不眠的女工,他們行走踏足泥濘的腐枝、他們蜷縮在火車站在的角落裡睡眠。他們的名字千千萬,或雲農民工、或雲快遞員、或雲掌勺的大廚、或雲收銀的小哥。我們熟視無睹地從他們的身邊經過,彷彿他們只是整個城市的一個零件一般。他們來了,他們在這裡,他們走了。

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曾在明亮的教室內體面的坐上哪怕只有一天。

他們才是這本書的真正讀者。

他們才是在爐中沉默著、渾身燒的通紅的那一塊頂天立地的鋼鐵。

所以書的名字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最後比較一下吧,名著和普通小說的差距。

先放一段現代某著名作家,所謂「文筆優雅」的大段華麗文章,闡述了他的愛情觀: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你並不知道生活什麼時候就突然改變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裡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進墳墓,你被挫折踐踏得體無完膚,你被嘲笑、被諷刺、被討厭、被怨恨、被輕視、被放棄。但是我們卻總是在內心裡保留著希望,保留著不甘心放棄的跳動的心。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地努力著。而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裡的小小星辰。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你的愛人,無論你此刻正被光芒環繞被掌聲淹沒,還是當時你正孤獨地走在寒冷的街道上被大雨淋濕,無論是飄著小雪的清晨,還是被熱浪炙烤的黃昏,他一定會穿越這個世界上洶湧著的人群,他一一的走過他們,走向你。他一定會懷著滿腔的熱,和目光里沉甸甸的愛,走到你的身邊,抓緊你。他會迫不及待地走到你的身邊,如果他年輕,那他一定會像頑劣的孩童霸佔著自己的玩具不肯與人分享般地擁抱你。如果他已經不再年輕,那他一定會像披荊斬棘歸來的獵人,在你身旁燃起篝火,然後擁抱著你疲憊而放心地睡去。他一定會找到你。你要等。


而那個大男孩兒,保爾·柯察金他的愛情,最終卻是這樣的:

——保爾接著說:「達雅,我並不要求你今天就答覆我。你好好地全面想一想。你一定不明白,這個人怎麼不獻一點殷勤,不說一句甜言蜜語,就提出這種問題。要那套無聊的玩意兒幹什麼呢!我把手伸給你,就在這兒,小姑娘,握住它吧。要是這次你相信我,你是不會受騙的。我有許多東西是你需要的,反過來也是一樣。我已經想好了:咱們的結合一直延續到你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我們的同志,我一定能幫助你做到這一點,不然,我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在這之前,咱們都不能破壞這個結合。一旦你成熟了,你可以不受任何義務的約束。誰知道,也許有一天我會完全癱瘓。你記住,到那時候我也絕不拖累你。」

——稍停片刻,他又親切而溫情地說:「現在我就請你接受我的友誼和愛情。」

——他握住她的手不放,心情很平靜,好像她已經答應了他似的。

——「你不會拋棄我嗎?」

——「達雅,口說不足為憑。你相信一點好了:像我這樣的人是不會背叛朋友的……但願朋友們也不背叛我。」他辛酸地結束了他的話。


名著和普通小說的差距,便一目了然了。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


童道明曾說,《鋼鐵是怎麼煉成的》中保爾的精神中有一種人類性,大多英雄說人的生命是不值錢的,但是保爾則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個看法,保爾在後期不斷地反思以前自己對待生命的任性和不負責任,也正因為這樣,我不再覺得《鋼煉》是一般的落於窠臼的紅色經典,它也有著超越時代的魅力,教導充滿激情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應當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時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和情感。


為了磨滅其中的思想,把保爾和蘇聯戰士們歸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愛國者。
引用兩段原文:

1.斯涅古爾科承認他進行過共產主義宣傳,但是斷然否認他背叛祖國。他說:『我的祖國是波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是的,我是波蘭共產黨黨員。我當兵是被迫的。我一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幫助那些跟我一樣被你們趕到前線的士兵睜開眼睛。你們可以為了這個絞死我,但是我從來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而且永遠都不會背叛。只是我的祖國跟你們的不同。你們的祖國是地主貴族的,我的祖國是工人農民的!我深信,我的祖國一定會成為一個工農大眾的國家,而在我的這個祖國里,決不會有人說我是叛徒。』

2.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生活,因為即使是一場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終止生命。


首先,這是本好書。

第二,它其實不難理解。

並且,它符合官方價值觀

最後,保爾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好多答案都說到冬妮婭,尤其是修鐵路的一段,保爾和冬妮婭的對話。

認為什麼愛情無價,集體主義摧殘,階級對立。

我卻認為,這才是鋼鐵是怎樣煉成中最迷人,最彰顯保爾理想的一段。

多少人的夢想是功成名就,浩蕩歸鄉,耀武揚威,必讓初戀後悔。

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有一段對話,冬妮婭認為保爾在鐵路工作,衣衫襤褸,是混的不成器,甚至提到,讓自己轉投紅軍的貴族丈夫拉他一把。

她只是不知道,保爾有無數次機會混的更好,過上大魚大肉,錦衣玉食的生活。

在林場伐木,凍掉手指,身體疲病,都是他主動而為。甚至,冬妮婭火車擱置在鐵路上,修鐵路,也是保爾和同伴在工作之外的義務勞動。

一個一生為了自己理想而奮鬥,為自由,尊嚴,信念,甘願吃苦,甚至奉獻生命的人,在任何時代,都值得讓人敬仰。


鋼一書,描寫真摯而背景感人。
即使你感受不到那種高尚的精神,那種為了世界革命的精神,至少你也能感受到一種民族主義的精神——我且不說那種從跪著到站著的精神了。
千人觀千相。
跪著的人看了不舒服。
想讓人跪著的人看了不舒服。
心裡似火燒的看了著急。
心裡冷如冰的看了擔心。
可能有人不適合看,不應該看。
但用階級分析法這種最實用的方法分析,大概不是正在刷知乎的你我和你我的後代。


現在一聊起《鋼鐵》,經常先在意識形態上吵成一鍋粥,這和官方對該小說的文學批評方法獨立於一般文學批評有關,這種批評,硬性地將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同於活著的保爾柯察金,將小說的思想傾向等同於官方意識形態,將《鋼鐵》的創作方法完全看成是革命體驗式創作。在這種批評方法下,小說成了「社會主義福音書」,而非一般的文學作品,小說因此被國家宣傳,而這樣做的負面效應,《鋼鐵》就成了一時性的,單向意識形態的作品。

我個人不贊同官方對《鋼鐵》的評價方式,奧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文學工作者,作者與他筆下的主人公是有很大區別的,只能說作者塑造保爾是參照了自己的經歷,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分析,仍應該遵循主題—思想—文學手段的傳統方法分析。

我國選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推薦閱讀書目,多數人還是支持的。大家顧慮的主要是教育宣傳部門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推介方式,如果推介方式過於生硬,會給初中學生帶來強烈的逆反心理。

有人認為初中生的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不比成人,不宜對他們把《鋼鐵是怎樣煉成》講得太深、太複雜,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那樣做太輕視年輕人的求知慾和進取心了。索性毫無保留地都告訴他們,拓寬他們的思考,這對他們的成長還是有好處的。就算他們一時不能都理解,也會對奧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作品存有些敬畏之心,為更好地認知複雜事物有所準備。

小說的文學性似弱實強,——語言平實,思想深厚。小說不能說珠圓玉潤,但絕不缺高深的文學技法,從文學角度如何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陳斌的回答 - 知乎。《鋼鐵》的人物塑造、內心和環境描寫都很好地繼承了俄國文學傳統,見淺談《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藝術成就-取自竹韻幽幽的博客。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鋼鐵》尤其是第二部,描寫了列寧主義在早期治國的成功和教訓,堪稱政治與組織生活指南。詳見《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和《牛氓》這兩本書有沒有長久的文學價值,還是只是意識形態宣傳品? - 陳斌的回答 - 知乎。而且,小說對蘇聯早期黨內鬥爭的描寫,是我見過前蘇聯小說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雖視角不同,卻寫得比持不同政見者作家甚至還要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 陳斌的回答 - 知乎。

小說的情感描寫,扣住了時代脈搏,這我在契訶夫和高爾基的作品中看到過,而《鋼鐵》在這方面做得甚至更好,保爾與冬妮婭的感情糾葛,如今有多種解讀,我給出我的解讀,如何評價《鋼鐵是怎樣練成的》里保爾和冬妮婭的愛情? - 陳斌的回答 - 知乎。(我寫這篇文章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作者的愛情觀,對當代青年人仍有參考和借鑒意義。保爾柯察金幾段感情的失敗能留給現在年輕人哪些經驗教訓? - 陳斌的回答 - 知乎。

作者的人生經歷,更加重了小說的分量。如何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陳斌的回答 - 知乎,轉載 俄羅斯心燈 第六_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吧_百度貼吧,文章轉載,《<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書信集>譯後再思》,王志沖_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吧_百度貼吧。

我個人結論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名著地位是當之無愧的,仍是能跨越時代的作品。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幕是保爾在修鐵路的時候,遇到了冬妮婭和她老公。

「他拄著木鍬已經疲乏不堪,冬妮亞等他過來,和他並排走著,說:「你好,保夫魯沙!坦率地說,看到你這種樣子,我感到很意外。難道你不能在政府里弄個好點兒的差事嗎?我還以為你早就當上了委員或者相當於委員的首長了呢!你的生活怎麼這樣不順利……」
  保爾停下腳步,他用驚奇的眼光瞧了瞧冬妮亞。
  「我也覺得很意外,沒有想到你變得這麼酸臭。」保爾總算找到了這個比較溫和的字眼。
  冬妮亞的臉一下子紅到耳根。「你還是這麼粗魯!」 」

兒時的冬妮婭是可以同情保爾,理解保爾的。長大後的她依舊同情保爾,但卻不理解他:世界上怎會有為集體奉獻,為社會犧牲的人呢?難道他們不都是為了「弄個好點的差事」么?

所以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理解這個世界上或許有更崇高的東西,而是自以為是地解釋這個社會的運行。如果要說這本書的精神,那應該是「生活中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英雄和遠方」。

還有一點東西是小學生理解不了的:可能有些人在某一段時間來到我們的生命里,我們視之為珍寶。但他們也許是僅僅來過而已。


現在已經沒有人嚴肅的推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了,在強調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年代裡,共產主義、集體精神以及與之有關的一整套價值觀早就被社會拋棄了,《鋼鐵是怎樣煉成》只是教科書里古怪的陳年遺迹罷了。這件事總體來說大概是件好事,不過話說回來,這年頭"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聽說過團結、犧牲、奉獻這些詞的人越來越少。我在別的地方也吐槽過,在復旦上至前任校長楊玉良,下至普通學生都喜歡唱一句「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但是我在校四年就沒聽人提過,還有一個復旦精神叫「團結、犧牲、服務」(順便,這個精神是老校長李登輝先生在解放前就提出來的,不過好像還沒人考證過這個提法和共產主義價值觀有沒有關係)。所以這兩年,如果我還有機會去給剛入大學的新生做宣講,我都以這麼一段話作為結尾: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我怎麼覺得這個答案下看過《鋼》全文的不多呢?拜託你們不要看了小學文學常識讀本就來強答好嗎?
《鋼》里光有集體主義嗎?還有看了半天就記住個冬妮婭是個什麼鬼?

看了你們的答案,我覺得我可能看了假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保爾這種作死小能手,居然沒被打成反革命,真是不可思議:
在工廠里,調查青工只紅不專的問題,並在廠黨委會上提意見。
打亂搞男女關係的軍官。
在青年集會上,提出群眾自發搞公社太左。
針對戰友打老婆事件提意見。
在舞會上唱反動歌曲《小蘋果》……
(我看的那個老譯本是這麼翻譯的:小蘋果啊小蘋果,你往哪裡滾去?落到省契卡手裡,永遠有去無回……)
(說實話我應該先把歌名放著不寫歌詞,說不定能在評論區釣幾條魚。)
有革命理想,有階級立場,有戰鬥意志,有文化修養,有獨立思想,尊重女性。
這是完人啊!
保爾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牛虻》,牛虻的精神是什麼?「叮在牛的身上,催著它往前去」。這正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精神寫照。這樣的人,說實話,在肅反時一般沒什麼好下場。
也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列寧死後沒幾年就病逝了。
這是一種時代精神。

高票的匿名答主真是噁心。
「那個林務官的女兒,溫和開朗而又矜持羞澀的少女,對勞動階層心懷善意卻不甚了解的資產階級小姐,給了年輕魯莽的准布爾什維克最美好的少年時代。她不落俗套的美麗和毫不做作的氣質,是由詩歌、音樂、藝術等人類文明結晶熏陶出來的,那是無產階級女政委和革命女工無法比擬的。她還是無數紅色政權年輕人的愛情啟蒙女神,那超越階級鴻溝、貧富差距的純粹愛情,在70年代前的作家筆下無數次地重演。」

這個調調兒,我想起了《血色浪漫》和《亮劍》。
都梁也是一貫這麼認為的。用「藝術」「美」和民族主義這些廢話,為國家民族的嚴肅議題開藥方。
說穿了,就是打心眼裡看不起勞動人民。
文化藝術、良心,是全民的財富,還是少數人賴以佔領道德制高點的工具?
所以今天沒有保爾,只有鍾躍民;沒有理想,只有犬儒;沒有奧斯特洛夫斯基,只有都梁。


現在的教育教育人們看到有錢人,要羨慕他們的生活,要希望自己今後成為他們。
年幼的保爾看到有錢人,第一個念頭是長大後要消滅他們。
不是自認為真正無產階級鬥士的人,沒必要看這本書,正如同豬羊們沒有必要去看肉類烹飪大全。
那個年代,階級壓迫過於深重,艱苦的生活使人們充滿對壓迫者的仇恨,那種狀態並不類似於當今,現在的人們無法理解那時的思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方誌敏的書里也寫過這樣的場景,他十幾歲的時候,在資本家的花園外向內張望,看到身穿白裙的少女,在彈奏著鋼琴,那畫面美極了,使他內心充滿愛慕,而突然他想起,她是富人的一份子,是使自己受窮受苦的原因,瞬間那美便崩塌了,剩下的只有醜陋與仇恨。
現在追著王少爺喊老公、關注奶茶妹妹婚戀故事的人們,無法體會到那種感覺,這是好事,畢竟社會進步了,階級的壓迫沒有從前那樣殘酷了,感謝你們該感謝的人吧,使你們遠離了那絕望。
但是雖然過時了,也無法否認保爾那一代人,他們是真正的戰士,是值得讚頌的,要知道,沒有那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犧牲,壓迫者不會主動放下鞭子,不會主動把皮靴從你們的頭上拿開。
也許如果發生在今天,保爾和冬妮婭會有一個幸福的愛情故事,但是在那時不行,因為保爾首先是個戰士。
願主福佑在天堂的戰士們。
願主的道路指引我們,使我們永不回到那時。


至少在12年前,這本書還是推薦給初中生小學生閱讀的。那會兒央視也拍了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電視劇,印象里還不錯,主題曲也很好聽。

主角為理想奮鬥,為集體奉獻,為建設時期的腐化墮落憤怒。還有那些愛情的悲劇,也是令人扼腕。對中小學生來說,這就是一本非常樸素的勵志小說。

至於有些人說「洗腦」,「灌輸」,我也懶得反駁。

附: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3年後,高中的語文老師就開始推薦《狼圖騰》了。這反映出教育界的深刻墮落。


在給學生講這本名著的時候,學生問的比較多,時間充裕,我從莫斯科公國一路講到蘇聯解體。講到現在放棄了紅色理想的俄羅斯聯邦。學生問我,資本主義不好嗎?

當時我看著窗外南京路的車水馬龍,說道:「共產主義事業的失敗是因為它違背了人性,不是每個人都是保爾柯察金,相反,大部分人是你,是我這樣的人,很普通,很平庸,總是在為自己打算。簡單來說,共產主義是建立在人的無私之上的,所以它失敗了;而資本主義,看看外面這些高樓大廈,7-11,漢堡王,這都是很好的,但這些成就也都是建立在人的自私之上的,人們只有為了自己的利益時才會竭盡全力。這是資本主義的成功,它順應了人性,但也是資本主義的悲哀。」

有一些話我沒辦法跟學生說,那就是當我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了更大的房子車子,為了更美味的食物更奢侈的傢具而努力時,我總是感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孤獨感,感覺自己缺少了一種很重要的東西,我想那就是信仰吧。這種身後沒有一種恢弘偉大的精神支柱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渺小,無助,卑微。在保爾身上,我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幸福,那種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而超越了個人的貧窮與苦難的,難以言喻的充實與滿足。我羨慕他,我們一天又一天,蠅營狗苟,計算著工資,計算著假期,為了什麼?難道生在這個落後的時代我們就活該圍繞著金錢耗盡一生嗎?就沒有更宏偉的目標嗎?

因為現實,我們放棄了共產主義理想,但我真的不甘心,真的不甘心。

《前進,達瓦里希》爭議很大,但我很喜歡裡面一句台詞: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我們的事業,但這並不能否認它的偉大。

這是一本很沉重的書,學生們不可能完全理解,但在我看來,他們只需要知道這世界上有一種他們尚且無法理解的理想,並且它很偉大,就足夠了。他們也應該知道這些,知道有無數的保爾式的英雄,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而前赴後繼,即便最終失敗了,它依然是偉大的。

或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甚至一百年,一千年內,共產主義都只是個美夢。但我也由衷地相信著,總有一天,當我們的科技,我們的生產力達到一定的水平,共產主義終究會實現的,甚至比共產主義更完美的社會形態也是會出現的。

在天津的中考里,名著題佔8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可能考,也可能不考。即便考到了,也是很簡單的幾個填空。朱赫來是誰,冬妮婭是誰這種。從應試的角度講,這本書甚至不用看,歸納一下知識點就可以保證滿分。所以至少在天津,這對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沉重的負擔。沒必要從荼毒孩子這個角度批判,真的只是一個普及。與之相比,《水滸傳》《西遊記》考點就要複雜多了。

我是支持普及這本書的,原因依然是這樣,或許很多人不理解這個事業,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偉大,共產主義躺進了墳墓,但或許有一天還會復甦。對於這個事業,我們也應該懷著一種尊重的態度。

很多人批評我對共產主義的理解不夠正確,請說的更詳細點。另外為什麼都在猜測我的學校…我是課外補習老師


我必須要反對@JoJo王頎的見解。
反對他的原因和他的論據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因為認可他所寫的內容,所以必須反對他。
毛主席教導我們,輿論陣地如果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古詩詞的優美,孩子們不會理解,只有被揪著耳朵強行背住,他才能在長大後有機會的時候,被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所感動。而不是啊,滕王閣真他媽美啊。
藝術的優美,孩子們不會理解,只有被逼迫到強行掌握了那些技法,他才能在長大後感受到魯本斯柔和的線條下這個豐腴肥美的女子的性感和美麗。而不是對著這個竹竿腿肋排錐子臉流口水。
同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真實到以至於有些殘忍的著作。是必須早點強迫不懂事的小孩學習的。因為窮人他們一直就了解自己的處境,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他們的日常。但是富人們中產們小市民們,他們不熟悉,不給他們學習,難道讓他們被反動派洗腦么?
難道讓我的孩子滿口私產神聖?滿口窮人挨餓因為懶?對不起,我做不到。
年輕人的腦子就在那裡,共產黨不去洗,咪蒙就去洗,洗了都是一個個致賤人,致low逼,腦臀分離的精神資本家。唯物主義不去洗,神棍就會去洗,一個個滿口信仰原罪救贖。同樣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去洗,那麼自由主義小清新就會去洗,讓你充滿愛心地去支教,去援非,去送小鐵魚,去造小茅屋,然後總結的結論是窮人就是懶。然後拿著一堆支教資歷去申請私立大學。可怕的不是窮人窮富人富,可怕的是富人不知道窮人為什麼窮,窮人也不知道富人為什麼富。就像這次美國大選一樣,白左和紅脖子各執一詞,雞同鴨講。
畢竟我是一個有愛的人,不想讓孩子活在一個割裂的社會,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必須學。


---------
@JoJo王頎 回復了,我必須要說明,我其實非常認可他的文章,只不過他更佳含蓄,我可能表達的比較直接而無美感,道個歉


你們都記得冬妮婭,可我真的喜歡達雅


當年,奧斯特洛夫斯基教我們如何把鐵礦煉成鋼鐵。

現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同胞教我們如何把鋼鐵變成廢渣。


因為這部書傳遞一則亘古不變的道理,
男兒當自強。

一個男人,無論他是美國人還是古巴人,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是東北人或者上海人,是自由派還是共產黨,這就是他到這個世界上的首要目的,無關地域文化政見。

多年以後,我會淡忘保爾柯察金的履歷,我會不記得書中有關蘇維埃政權的細節。但我會記得,什麼叫做血性骨氣,這就是。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部書能夠超越政治文化隔閡,在世界範圍內引來共鳴。

答案就是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網友的言論讓你覺得「這傢伙太有才了!在古時一定是才子」?
韓寒的撞球技術究竟如何?
如何看待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本書?
如何看待《1984》這本書?
怎麼才能最好的解釋 早悟蘭因?

TAG:歷史 | 政治 | 教育 | 文學 | 共產主義commu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