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尼 E 卡口(APS-C)鏡頭群?
與其他無反鏡頭群系統相比如何?未來發展前景怎樣?考慮鏡頭群,A6000 等相機是否值得購入?
E口殘幅,價格可接受+品質過關的鏡頭有以下幾個:
定焦:索尼原廠35mm 1.8、50mm 1.8、適馬30mm 1.4;
變焦:原廠10-18超廣、18-105G PZ、索蔡16-70。
不太理想的鏡頭:
E16、E20太狗;E24太貴;18-200不管哪一款都狗+貴;55-210使用場景有限+狗。
定焦鏡頭中,缺少畫質堪用的廣角/餅乾定焦。
E35偏貴且銳度坑爹,適馬30 1.4大而慢,E24ZA價格高企,也都不是理想的鏡頭。不過有50mm 1.8這個性價比王者撐場面,還有FE35 2.8、FE50 1.8這兩個全幅頭可選。
問題主要在變焦,尤其是掛機旅遊頭(天涯頭)這個大宗需求,除了人稱「20-40 f8」的套機餅變,現在可選的只有18-105G、索蔡16-70和畫質較不堪的18-200。
其中,18-105G大、重、畸變嚴重,且純電動變焦降低了作為旅遊頭和日常掛機頭的實用性(每次關機會重置焦距,影響速度,浪費電量);索蔡16-70雖然性能尚可,但考慮到居高不下的售價,性價比則太低。
至於18-200,這貨除了廣角略微廣一點,完全被只貴幾百塊的FE24-240壓著打。後者在全幅機上有不錯的銳度表現。
所以E口殘幅,現在需要的一是類似佳能22餅的餅乾定焦,滿足便攜掃街的需求;二是品質較高的3-4倍左右手動變焦頭,滿足日常掛機和出遊需求。
尤其是後者,如果能推出一款手動變焦的16-70G f/4,或者16-50 f/2.8-4G,相信銷路不會差。
如果考慮鏡頭群,E口殘幅的主要問題並不是缺少某種鏡頭,而是要麼不夠好,要麼太貴。鏡頭群的可玩性不如M43。但如果預算充裕,E30 1.4 + E16-70 ZA + FE70-200/4,基本夠用了。頂多再根據需求加上微距和E10-18之類。
————做夢的分割線————
與水友閑聊談到的,希望索尼/副廠能出的鏡頭系列
16-50mm f/2.8-4 G,中高端標頭,期望價格~¥2500;
24mm f/2 G,中端等效35掃街頭,期望價格~¥1800;
35mm f/1.8二代,維持當前價位(¥2400)與體積,提升銳度表現;
16-120mm f3.5~5.6,性價比天涯頭,手動變焦,G標級別期望價格~¥3500,無G標期望~¥2500;
16-70mm f/4 ZA OSS二代,維持當前價位(¥5000),更高(對得起小三元稱號)的素質;
12mm f/2.4,素質比現在E16加接圈好的超廣定焦,期望價格~¥2000;
200mm f/4,廉價探月/打鳥頭,應有定焦底線以上的素質與較高對焦性能,期望價格~¥2500;
50-200mm f/4G,中端長焦變焦,補充55-210 f/4.5~6.3與FE70-200/4之間空檔,期望價格~¥3800
低端套頭可覆蓋16-210mm,基本滿足入門用戶需求。挖坑待填。
A6300出來了 還是入這個吧……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這就是如今殘幅微單的問題,今年索尼對於殘幅升級又一次放了鴿子可見殘幅的悲劇定位
推薦閱讀:
※東蔡西蔡各種有名的經典鏡頭有哪些?各自有哪些特點?分別還有哪種版本具體型號?和代碼的意思?哪些是日產?
※攝影器材控(器材發燒友)是一種什麼心態?
※新手入門,pentax k3 or Fuji X100S or Leica X2?
※為什麼「無低通濾鏡」要比「有低通濾鏡」的貴?
※松下的相機研發實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