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新出的E-M5 Mark II?


兩年半以前因為OM-D E-M5加入了奧林巴斯陣營,而現在E-M5 Mark II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乍看時並沒有多少巨大革新,但實際上仔細研究後,會發現整個相機各方面的細節都被仔細打磨和升級了一遍。

下面將MarkII新增或升級的功能及參數列舉如下(信息參考自奧林巴斯的官方新聞稿*以及國外測評網站Imaging Resouce**、Stevehuff Photo***):

光電元件:

  1. 感光元件是「重新設計的」16Mpix的Live-MOS*;(不清楚什麼叫重新設計…反正不是直接用的上一代感光元件XD)
  2. 圖像處理器升級為新一代TruePic VII,有更好的高感表現;

主要拍攝功能:

  1. 40Mpix超高解析度拍攝模式(非插值。利用防抖機構使感光元件進行像素級別位移,連拍八張照片,再進行疊加合成,可輸出Raw(解析度9216*6912,6400萬像素)和Jpg(解析度7296*5472,4000萬像素)兩種格式。需上腳架+高解析度鏡頭配合,靜物/風景適用);
  2. 升級版的五軸防抖,支持五檔補償,比E-M1更強,也比大法A7II強***(五檔補償什麼概念?意思是安全快門速度為補償前的2^5倍即32倍,如果原來手持極限是1/32s,那麼現在可以手持到1s,人人都有鐵手功!);
  3. 1/8000s機械快門+1/16000s電子快門;
  4. 電子前簾防震快門+全電子靜音快門模式;
  5. 快門時滯下降到0.044s,同級別相機最強*;
  6. 前代對焦速度已經極快了,Mark II還要更快;
  7. 升級版自拍定時器(定時連拍etc.);
  8. 10張/秒單點對焦連拍(S-AF),5張/秒跟蹤對焦連拍;
  9. 對焦點分布更廣更密,提供峰值對焦;
  10. 77Mbps高碼率幀率視頻;

機身硬體:

  1. EVF升級:2.36Mdot(1024*768*3),等效0.74倍放大率(一般旗艦全幅單反為0.7x左右),帶亮度自適應功能,且取景時滯同樣減少了,更接近光學取景器的使用感受。另外還有LV Boost模式,比前代EVF亮度+5檔,方便星空攝影構圖;
  2. 全向旋轉觸摸屏,1.04Mpix(720*480*3);
  3. 防塵防水濺防凍(原先只防水濺);
  4. 重新排列的按鍵,支持二維切換操作(類似E-M1);
  5. 撥輪是整塊金屬削制而成*,而非現在的塑料拼裝——質感!!XD
  6. 機身的做工更好更結實了***;

周邊功能:

  1. WIFI(O.I.Share App——實時取景、遠程控制、地理標記、傳送照片);
  2. 創意控制功能(E-M1的調色盤之類的功能);
  3. 電腦聯機拍攝功能;
  4. 機內的梯形透視矯正功能(keystone compensation),構圖強迫症福音;
  5. 兩個很有意思的長曝功能,LIVE COMPOSITE(實時合成)和LIVE TIME(實時B/T門)。可以極大的簡化長曝的操作,提高拍攝成功率。有興趣可以參閱SteveHuff的博客(參考文獻3)。

寫到這裡我已經口水一地了啊(ˉ﹃ˉ)

最大的亮點應該是那個使用Sensor-Shift實現的像素暴增模式。而且多片疊加可以顯著提升信噪比誒!ISO200除以八就是ISO25了啊!略叼啊。(不知道這麼算對不對?乛?乛? )最重要的是還提供RAW!6300W像素的RAW啊!
配合新出的7-14PRO超廣角!原來小底也可以當風光機啊!!

總結一下,E-M5 Mark II是M4/3系統相機的集大成者,其畫質和功能都代表著M4/3系統的最高水準。

一定要說不足的話,我想要更新一代的CMOS(→_→斜眼望向大法);想要USB充電;想要更多樣的多幀疊加功能(比如純手持、不需要上腳架的超高解析度模式)。

相較於上一代E-M5來說,Mark II的進步很大,至於值不值得現有用戶升級,還得看各人需求,即這些新增功能你是否重視。相較於旗艦E-M1來說,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更高碼率的視頻、更好的防抖和超高解析度模式上,單張照片的畫質基本可以認為是一樣的。

題外話:
對樓上一些答案的觀點不敢苟同,斗膽在此多說幾句。

很多人鄙視M4/3,首要原因是嫌底小。這些覺得M4/3不入眼的朋友里,有一部分確實對相機畫質有極致要求,他們需要非常高的感測器信噪比來拍出純凈無暇的畫質,然後進行大幅面微噴輸出,再湊近拿著放大鏡使勁數毛。還有一部分是對焦外虛化要求很高,希望焦外的光斑儘可能地大,最好連廣角頭都能虛出人像頭的效果,刀銳奶化毒德大學。(開個玩笑,歡迎對號入座)這兩方面的極端需求M4/3相機確實很難滿足,而這正是和感光元件大小有直接關係。再剩下的M4/3黑們,恐怕多少有點不懂跟風,或是保留著對過去M4/3相機的刻板印象吧。

自從E-M5以來,M4/3可以說正式成熟了,早已不是當年ISO800就彩噪亂冒的小玩具了。
就拿上面所說的最新一代M4/3機身E-M5 Mark II來說,裡面相當多的功能都是非常有意思,也很實用的,而且是在其他系統相機里是找不到的。
從大方面來說,說M4/3是無反系統里對焦最快的應該沒人反對吧?說M4/3鏡頭群是所有無反系統里最多樣的應該沒人反對吧?說M4/3是機身鏡頭體積搭配最和諧的應該沒人反對吧(對,我黑的就是大法)?還有很多其他優點就不一一列舉了。
實在不應該因為感光元件相對不大就否定這個系統的一切。舉個極端點兒的例子,iPhone那點小指甲殼感光元件的相機,反而是Flickr最受歡迎相機呢。

上述優勢正說明了小感光元件的好,即大幅縮減機身鏡頭體積,更容易做出大光圈鏡頭且保持較好邊角成像,景深更大從而反差式對焦更快准狠,等等。(p.s. E-M5是2014年度Flickr上最受歡迎的無反相機哦)
總的來說,只要沒有大幅面輸出和超高虛化需求的,只是日常拍攝,M4/3和APS-C無反相機的畫質已經足夠以至過剩。我會向身邊所有想要一台能夠隨身攜帶的高畫質可換鏡頭相機的朋友(當然不是上述的極端數毛黨和虛化黨)推薦無反相機,特別是奧林巴斯的OM-D系列。

由於科學技術以及物理定律的限制,能滿足一切使用場景的完美相機暫時還無法製造出來。因此相機設計者們在努力推進技術進步的同時,只能在有限的餘地內對相機各方面的特質進行權衡——對更為重視的方面進行強化,而犧牲不那麼重要的其他方面,從而生產出具有不同特點的相機,以分別滿足不同的攝影需求。可以說,相機的設計就是是平衡的哲學。對於我們消費者而言,同樣需要平衡自己的各方面需求,並與相機能提供的功能相切合,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相機。

M4/3對我而言是畫質和體積的最佳平衡點。當然了,每個人喜好都不同,可能對於你來說,最佳的平衡點卻是全畫幅的大法A7系列:)

最後,祝所有攝影愛好者朋友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台相機,玩得開心!

參考文獻:
*:OLYMPUS | News Release: OLYMPUS OM-D E-M5 Mark II
**:Olympus E-M5 II Review: Now Shooting!
***:The Olympus OM-D E-M5 Mark II Review. Olympus continues to innovate.


謝邀
EM5 II 在我看來OMD系列的集大成者 基本上奧巴頂尖的微單技術全都用在這部機身上了
EM1擁有的技術 除了相位追焦 因為索尼M43感測器無法支持 別的技術基本都實現了EM1基礎上的突破

如果不追現在時髦的高像素風潮的話 我覺得EM5 II是一部可以長期持有 安心攝影 放心照相的相機
本人將其列為今年打工換機的目標


邀請太晚了吧,估計現在EM53都要出來了


其實還行,就是底太小


已入E-M5,沒錢上這個啊,要不然肯定買新不買舊啊。
被你們這幫壞人一介紹,口水啊!後悔買E-M5了,怎麼辦啊啊?


13年9月e-m1發布,大家都驚嘆m43也能如此牛逼,各項參數無可挑剔。
結果一個月之後,a7發布了。體積差不多、重量差不多、外觀差不多、價格差不多,但是底比你大四倍。雖然a7在對焦等方面不盡如人意,但是底大就是一切啊。
不過要說em-1的生不逢時,還是趕不上這次。
攝影界流傳多年的四大傳言有兩個變成現實,就算e-m5ii再強大,眼球肯定是被搶走了。

話說回來,m43就別和全幅拼專業性了,底小是原罪,不是加些雞肋的功能就能補償的。前車之鑒所去不遠,忘了43單反是怎麼死的了么?這樣看來,還是松下活的明白點(GM1、LX100、甚至CM1)。

另外這機器肩膀也太緊巴了……右肩都有點密集了……求大求全的奧巴啊……
忘了說了,e-m1腦殘的開關設計竟然得到了繼承,不可理解。


感覺新的高清拍攝模式看得出奧巴在曲線救國。
M43天生肖底也沒辦法~


推薦閱讀:

2016買什麼微單比較好?注重畫質和夜景。今年2016二月份打算買。求大神推薦性價比高的微單?
攝影小白求索尼微單【a6000,a6300,a7】和富士無反【xa3 xa10 xt10】推薦?
同等價位的微單和單反哪個更好?
剛入了富士XT10,才原廠的35 f1.4居然比佳能的金圈f1.4還貴。。挑國產頭的時候糾結哪個好?
索尼為什麼不出中端鏡頭,除了入門機
級,就是動輒上萬的小藍標?

TAG:微單相機 | 奧林巴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