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是紅茶還是黑茶?
都不是。
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定是僅僅把熟普洱當成是「普洱」,生普洱當綠茶了。
這是曾經出現在雲南當地的一種說法,一種糾結至極的說法。一說到普洱茶歷史就是上千年,而普洱茶卻定義到一種1973才正式定型的工藝上。
回到問題主體,生普洱不是綠茶,熟普洱不是黑茶,更不會是紅茶。
茶葉分類的依據,是按照工藝的區別而劃分。
生茶的製作過程中,在採摘和殺青之間,有靜置萎凋的過程,茶葉在此過程中必然有一定程度的發酵(聞過鮮葉和萎凋過後的茶葉的味道差別對此會有很深印象),而綠茶是嚴格定義為不發酵茶的,因此將生茶定義為綠茶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生茶舊名「滇青」,它的工藝說實話和「青茶」——烏龍茶,還比綠茶更為相似)
而熟普洱茶製作過程中有經過渥堆發酵,其內含物質的氧化反應主要是「真發酵」——也就是微生物氧化,而紅茶的所謂「發酵」其實是以酶促氧化為主體,稱其為「發酵」是制茶工藝的約定俗成,而不是嚴格按照科學定義而來。所以,熟普洱茶不是紅茶。
熟普洱製作的原料,是一種成品茶——生毛茶,也就是生普洱散茶,也就是說,從鮮葉到成品茶,熟茶的製作流程可以是割裂的。黑茶與熟普洱茶都有渥堆,但渥堆發酵的水分來源、渥堆規格、堆溫、發酵時間等等,都有天壤之別。熟普洱茶除了渥堆剛開始階段由酶促氧化提升堆溫,後續很長的時間內微生物氧化都在茶葉的氧化中佔有絕對優勢。關於具體工藝細節的差別,可自行百度。
所以,熟普洱也不是黑茶。(熟普洱的緣起是從港倉生茶開啟,但只要不是返廠進行渥堆發酵,否則無論如何生普也不可能通過倉儲變成熟茶。兩者的環境存在天淵之別,生茶倉儲無論多麼的高溫高濕也都較熟茶渥堆甚遠。所謂生茶經倉儲變為熟茶之說,亦可見茶業從業者之不專業)
白黃綠青紅黑,普洱哪個都不是,是否合理?
茶葉的六分法,系近代我國茶學學者創製,選取了六種可以進行區別的工藝類型,將其定義為六大茶類。其後所有茶葉品種都要在這六大類中找到歸宿。好比一個蘿蔔一個坑,地上六個坑,塞不進去的,就不能叫蘿蔔,這就是現代中國茶學系茶葉分類的實質。
---------------------------------------------------------------------------------------------------------------------
關於 @孫曄 所講,回複數點意見。
六大茶類的劃分,是依據工藝劃分。而我的答案中,對於普洱茶(包含生熟)工藝與黑茶和綠茶工藝的區別,提出了相關論據。
通過字面上的工藝流程,便可判斷普洱茶熟茶屬於黑茶,只能說,學茶也太過速成了。至於將普洱生茶的萎凋混同與攤青,而忽略兩者時間上的差異,也只能說,這不是茶學問題,而是如閣下所言,胡攪蠻纏了。這其間的邏輯糾結,也就卡死在這了。
以上還僅限於茶學探討,倒也罷了。至於閣下所謂「急於讓普洱茶擺脫黑茶這個矮矬窮的家庭」,實在不敢領受。首先我個人對於傳統工藝製作的黑茶也非常喜愛,談不到將其劃為「矮矬窮」——這恐怕恰恰是茶葉學院派綠茶沙文主義者的論調,您得自個兒領回去享用。能將茶學探討拐到對異見者的抹黑搞臭,行誅心之論。倒也深得我朝階級鬥爭秘法之神髓。
蘿蔔不進坑,坑怒了o(╯□╰)o
首先:現在來說普洱茶並非黑茶,更不是紅茶,而是單獨類別普洱茶系。
其次:2004年以前很多資料將普洱歸為黑茶系,例如,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地將後發酵的茶,都涵蓋在廣義的普洱茶內。現今真正定義應為:雲南大葉茶類經過低溫製程曬青毛茶,再緊壓成品與人工渥堆發酵成品。
再次:普洱茶分生茶與熟茶兩種。其中生茶:採用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的緊壓茶。其特徵為:外形色澤呈墨綠或者綠色、香氣清純、滋味濃厚回甘、湯色呈黃綠或青綠色,葉底黃綠色。熟茶:經過後發酵加工成型的散茶或者緊壓茶。其特徵:外形呈深紅色或紅褐色,湯色紅濃明亮,香氣帶有陳香味,滋味相對醇厚,葉底呈紅褐色。
以上都是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官方,僅供參考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不同意單兄對於普洱茶單獨分類的意見
其次,我認為,普洱茶如何分類,無論對於學術研究還是實際製作,都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意義。之所以有人提出普洱茶應該從黑茶中單分出來,主要是由於當初對於黑茶的描述有種種負面的內容,諸如「茶葉粗老」「製法粗糙、不衛生「以及含氟量高的問題,再加上黑茶常年作為邊銷茶的定位(其實普洱茶也是邊銷茶……),使得人們容易對黑茶形成低端、不上檔次的印象,而和市場上大肆炒作的普洱茶高高在上的形象不相匹配,所以,才鬧出普洱茶要從黑茶中獨立出去的事情(聽起來有點脫亞入歐的意思……)
最後,我今天實在是比較閑,所以打算好好說說這個問題。
~~~~~~~~~~~~~~~~~~~~~~~~~~~~~~~~~~~~~~~~~~~~~~~~~~~~~~~~
一、關於茶葉分類的方法
中國關於茶葉的分類,其實一直是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由於在明清之前,茶葉的製作方法比較單一,命名的依據、方法很多,除以形狀、色香味和茶樹品種等命名外,還以生產地區、創製人名、採摘時期和技術措施以及銷路等不同而命名。
到了明清時期,雖然突破單一的制茶方法,但是分類的方法依然缺乏系統,諸如現在所說的綠茶、紅茶、青茶等等名目,當時並沒有出現,而是依然延續著地名、形狀等方法區分不同茶品。
這種分類的混亂現象,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改善。
綠、紅、白、青、黃、黑以及再加工茶的分類方法,是由我國著名的茶學家陳椽教授所提出,並且得到了各方的認可。
陳椽教授認為茶葉科學的分類方法,不僅要表明品質的系統性,還要表明製法的系統性,同時還要抓住主要內含物變化的系統性。
而六大基本茶類,正是區分由於製法的不同,所導致的茶葉內質區別,以及最終呈現茶葉成品品質區別的方法。
現在如果討論茶葉分類,首先應該確定是否在這一框架內進行,如果有人非要跳出這一系統進行分類,那麼我也不反對,但是,在跳出
製做方法→內質變化→茶品品質
這一分類框架時,最好能提出另一個合理的框架,否則,難免胡攪蠻纏之嫌。
二、關於普洱熟茶應該屬於哪種茶類
既然是在製法→內質變化→品質這一框架下討論,那麼就分別討論在這三方面,普洱茶應該如何歸類
1、製做方法
GB/T 22111-2008 中對於普洱茶加工方法的規定
而其他甘居黑茶的茶類的製法如下
廣西六堡茶:鮮葉殺青→揉捻→渥堆→復揉→乾燥
四川西路茯磚: 殺青→揉捻→乾燥→渥堆→「發花」乾燥
湖北老青茶:殺青→出揉→初曬→復炒→復揉→渥堆→乾燥
從製法上可以看出,普洱和其他幾類黑茶的製作方法區別不大,而且都有典型的後發酵過程,因此,從製法上看,普洱熟茶的製法,應屬於黑茶製法。
2、內質變化普洱茶以及其他黑茶有一個共同的製程——後發酵
而且和其他黑茶一樣,普洱茶在後發酵過程中,同樣是主要依靠微生物參與(區別於紅茶的酶促氧化),雖然參與後發酵的菌群普洱茶和其他黑茶有所不同,但是最終都是導致毛茶中保留的大量茶多酚轉化為茶紅素與茶褐素(茶黃素在普洱熟茶以及其他黑茶中含量極少)。與此同時,微生物在代謝的同時產生大量胞外酶,進而提高了果膠酶的活性,為果膠的分解提供了動力。
另外一個黑茶內質變化的共同特性是,在渥堆過程後,茶氨酸的含量均大為降低。
在六堡茶的理化分析研究這篇文章中提到
對六堡茶的茶多酚(兒茶素)、遊離氨基酸、茶氨酸、 咖啡鹼和水溶性糖等功能性化學成分的分析 以及與普洱茶的光學特性比較表明,六堡茶茶多酚及其兒茶素組分、遊離氨基酸及其茶氨酸成分含量較低或未檢出,沒食子酸的含量較高,這與已報道的普洱茶等黑茶的化學功能成分含量特點相似,六堡茶色度及其茶湯的光譜學特徵與普洱茶接近 。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經過渥堆加工後的普洱茶與六堡茶(通常意義上認為的黑茶),在內質方面也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從內質上看,普洱熟茶也是應該屬於黑茶的
3、茶品品質
最後,成茶品質,黑茶和普洱熟茶在湯色、香氣、滋味都是比較相近的,以至於許多對於茶缺乏了解的人無法通過茶品來判斷究竟是普洱熟茶還是六堡茶或者其他黑茶(這在茶城的顧客中非常常見)。
綜合以上三點,我認為,普洱熟茶應該是屬於黑茶的。
三、關於普洱生茶應該屬於哪種茶類
相比於熟茶,我覺得生茶要稍微複雜一些。
從上面貼的普洱茶加工工藝流程可以看出曬青茶的加工工藝,和普通的大葉種曬青綠茶時沒有區別的。
單兄在回答中提到
生茶的製作過程中,在採摘和殺青之間,有靜置萎凋的過程,茶葉在此過程中必然有一定程度的發酵(聞過鮮葉和萎凋過後的茶葉的味道差別對此會有很深印象),而綠茶是嚴格定義為不發酵茶的,因此將生茶定義為綠茶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生茶舊名「滇青」,它的工藝說實話和「青茶」——烏龍茶,還比綠茶更為相似)
在這段描述中,認為在採摘之後進行攤青後再行炒青,是生茶所以區別於綠茶的重點,但其實對於綠茶,也是需要進行攤青的,以知名綠茶龍井為例,鮮葉採摘後,一樣也要進行攤青,而在攤青過程中,一樣也會有輕微的茶多酚氧化,這一過程能夠使得鮮葉中的茶多酚含量降低,以便降低成茶的澀味,而之所以說綠茶時「不」發酵茶,指的是沒有進行人工促進發酵的過程(區別於紅茶的萎凋和青茶的搖青)。
因此,單兄以普洱生茶經過攤青,有輕微發酵,所以不屬於綠茶的論點是不成立的,而應該認為,通過曬青產生的普洱毛茶,在剛做完的時候,是應該是屬於曬青綠茶的。
但是,普洱生茶的複雜性在於,由於沒有經過高溫乾燥製程(這裡補充一下,炒青雖然也是高溫進程,但只是停止了茶葉中以多酚氧化酶為代表的各種酶的活性,而並非鎖死了茶多酚的活性,所以在炒青過後,茶多酚的轉化,才被稱之為後發酵),使得保留了茶多酚進一步轉化的空間,而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茶多酚逐漸自然氧化,使得普洱生茶逐漸走出綠茶的的範疇,而進入到發酵茶的範圍內。
如果以後發酵這種特點來說的話,轉化過的普洱生茶,也是應該屬於黑茶的,但是很顯然,剛剛開始轉化的普洱生茶,無論是在內質上,還是在茶品品質上,都是和黑茶有一定區別的,那麼究竟轉化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黑茶呢?5年?10年?這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標準。(另外,其實黃茶的悶黃也是一種後發酵,但人家就單成一個品類,畢竟內質和茶品品質和黑茶有很大區別嘛)
那麼普洱生茶是不是也應該成為獨立於六大基本茶類之外的一個品類呢?
如果真的單獨成為了一個品類,那麼當普洱生茶通過足夠長時間的儲存,茶多酚等物質得到了充分的轉化,茶品品質接近普洱熟茶以及其他黑茶的時候,是不是又要把它劃歸到黑茶的範圍內呢?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我覺得,普洱茶歸屬於哪一種茶類,是一件並不重要的事情,只要能明白普洱茶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特點,對於我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至於在歸類中究竟應該歸於哪一類,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是根本無需關心的問題。
也許某些和普洱茶聯繫比較緊密的人,會比較急於讓普洱茶擺脫黑茶這個矮矬窮的家庭,但即使真的分家另過,如果不能將茶品做好,而是向幾年前一樣靠概念與炒作,一樣也成不了高帥富。好吧,就算真的靠古樹、純料成了高帥富,如果不是踏踏實實的經營,而是靠囤貨與炒作,一樣會像07年一樣被打回原形。
毫無疑問的,普洱茶不是紅茶,一直以來比較有爭議的是普洱茶到底屬不屬於黑茶。
雖然我們都認為普洱茶和湖南黑茶、雅安藏茶還有一些區別的,但是按照傳統的六大茶類的分類法來說,普洱茶還是歸於黑茶的,因為同屬後發酵茶。
而綠茶則是屬於不發酵茶,在製作工藝和加工方法上都有本質區別。
之所以有人會認為普洱生茶是綠茶,主要是生茶新茶發酵程度不高,其口感相比熟茶更為鮮爽,在湯色上也與綠茶有一點相似度。但是實際上普洱生茶雖然沒有經過渥堆發酵,但是普洱茶的曬青毛茶,在陽光曝晒的同時,實際上茶葉已經開始發酵,在後期的貯藏過程中,也是不斷轉化的過程。隨著存放時間的變長,其口感會變得更加醇厚及豐富。
而綠茶在加工過程中沒有發酵過程,後期的貯藏過程也沒有發酵,這一點就與普洱生茶截然不同了。
如果一定要用六大茶類的分類標準,那麼生普屬於綠茶,熟普屬於黑茶。因為六大茶類是以製作工藝區分。生普的製作工藝流程與綠茶相同,只不過最後的乾燥方式,綠茶大多數用烘乾,而普洱生茶傳統工藝是晒乾。普洱熟茶的出現本身就是借鑒了黑茶渥堆發酵的工藝,按照工藝區分,只能算黑茶。但如今業內包括學術界有一種聲音,認為應該把普洱茶列為「六大茶類」之外的第七大類,這也是有道理的。畢竟把普洱茶單獨列為一種茶,對於普洱茶的傳播、推廣是大有裨益的。
有一位知乎用戶大言不慚地說,「生茶的製作過程中,在採摘和殺青之間,有靜置萎凋的過程,茶葉在此過程中必然有一定程度的發酵,而綠茶是嚴格定義為不發酵茶的,因此將生茶定義為綠茶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這種說法是典型的書生說法,顯然沒去過茶廠看過——至少是沒有去過綠茶茶廠看過。現在有一些文章(甚至包括一些專業教材)聲稱綠茶不需要萎凋,這是很滑稽的說法。任何茶類的茶,包括綠茶,在完成茶青採摘之後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萎凋(走水),因為鮮葉中的水分含量很高,如果不通過萎凋(走水)散失一部分水分,是沒法進行殺青的。
普洱準確的說應該是黑茶的後續發展。
原來的六大茶類是按照發酵度來玩的。
自從普洱來了,就把他扔在外面成了七大茶類。普洱屬於黑茶;在現在大部分的學科常識裡面、會把普洱茶歸類與黑茶;但是生普不屬於黑茶;所以也有學者在探討把普洱單獨拎出來進行分成一類;
2、關於普洱為什麼現先歸類於黑茶;原因是熟普的加工工序更加接近黑茶種類的評定;
而對於紅茶說,大約只是湯色比較接近紅茶的評定~
3看了上面的評論加一點東西:
六大茶類根據茶多酚氧化(俗稱發酵)與加工方式的不同分為:綠茶(不發酵)白茶(不炒不揉,輕微發酵)黃茶(悶黃,輕微發酵)烏龍茶=青茶(半發酵50%-80%)紅茶(全發酵)黑茶(後發酵、渥堆)
3、易混淆的三種名優茶: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
安吉白茶屬於綠茶;
君山銀針屬於黃茶;
4、紅茶是black tea
原因是紅茶先傳入國外時,紅茶的干茶外形紅褐有點偏黑褐,因此被判定為balck【此乃茶葉傳說】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在很早以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生產茶葉的國家。當時,流通於世界各地的茶葉都是中國生產的。
最早將茶介紹到西歐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但當時的茶並不是紅茶,而是綠茶。由於當時的荷蘭控制著世界的茶葉貿易,所以英國只能從荷蘭進口茶葉。
英國於1669年訂立了禁止從荷蘭進口茶葉的法律,同一時期,英荷戰爭爆發(1652年——1674年)。英國打敗了荷蘭,奪取了茶葉貿易權,從此英國國內所需的茶葉就改為直接從中國輸入。
1689年,英國更在中國的福建省廈門市設置基地,大量收購中國茶葉。英國喝紅茶比喝綠茶多,且又發展出其獨特的紅茶文化,均與上述歷史事件有關。因為在廈門所收購的茶葉都是屬於紅茶類的半發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國,取代了原有的綠茶市場,且很快成為西歐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稱為「Black tea(直譯為黑茶)。
後來茶學家根據茶的製作方法和茶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武夷茶沖泡後紅湯紅葉,按其性質屬於「紅茶類。但英國人的慣用稱呼「Black tea卻一直沿襲下來,用以指代紅茶。【歷史學說】
個人理解,普洱有生熟之分,生普為半發酵茶當屬烏龍茶系列(既青茶),熟普為發酵後茶當屬黑茶,生普在一定的存放條件下可轉換為熟普。(當年茶葉市場混跡過一些日子,同茶商聊天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準確,但感覺很有蠻有道理的,自戀ing^O^)。
個人感覺,不嚴謹不科學。。。。
熟茶誕生的初衷就是人工模擬生茶陳化過程,結果出來了一個全新的玩意兒。因此不必太糾結。個人而言知道追普洱追的是一種時間的變化就好了
六大茶類的劃分也並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的,不久的將來早晚要多個棕茶褐茶橙茶之類;天地間先有了土壤然後有了茶樹然後有了做茶然後有了喝茶最後才有茶學,有了什麼樣的茶之後才有茶怎麼分類這個基本邏輯應該沒有複雜到需要去翻撿歷史故紙堆或者去掙脫技術小障礙才能理解的程度。說回普洱茶這個名詞,扔掉地名限制歷史虛榮和文化自卑直接標成生茶熟茶也許更簡單明確還順便省掉人類一堆唾沫紛飛,省掉的口舌之爭正好用於更專心地喝茶。
你喝到毛料,可以把它當綠茶;
你喝到熟普,可以把它當紅茶;
你喝到老生普,可以把它當黑茶;
你喝到揉過但來不及炒制的隔夜毛料,可以把它當黃茶;
你喝到直接曬制的普洱樹葉子,可以把它當白茶;
你喝到燒烤版本的熟茶磚,你可以把它當烏龍茶;
對於普洱茶在六大茶類里的分類,一直是有爭議的。目前根據最新的國家標準的定義,普洱生茶屬綠茶,普洱熟茶屬黑茶。而經過多年陳化的普洱生茶則定義不明確。
歷史上普洱茶有採用「渥堆」發酵技術,但無具體記載。1973年始重新進行嘗試,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在昆明茶廠正式試製成功。 人工發酵技術研製的原因是為了解決普洱茶自然後發酵時間過長(往往十幾數十年)的問題,所以熟茶的誕生就是為了模仿老生茶的。
但由於渥堆工藝,熟茶與其他黑茶一樣,具有較好的藥理作用。並且口味醇和,比一般生茶易於接受。因此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曾經一度被商家作為減肥良藥推廣,實際上誤導了消費。如今正回歸理性,成為很多家庭日常的茶品。
普洱不是黑茶,一定要歸類的話,屬於再加工茶類。
普洱茶既不是紅茶,也不是黑茶,它是自成一種的茶類。
普洱茶屬於雲南大葉種茶。普洱茶分為生茶,熟茶和紅茶。熟茶是經過人工發酵,生茶是讓它自然發酵
很典型的黑茶,只是商人要標新立異提現他的好貴罷了
茶的大分類,傳統上按照發酵度為標準定的青,紅,綠,白,黑,黃等
那麼普洱,自身就分生熟。熟茶完全發酵,劃為黑茶是對的。
但是生普就不能簡單粗暴的說一句是什麼茶了。第一年的生普,它的發酵度和青茶的標準是差不多的,但是隨著年份的增長,生普在後發酵啊,時間會讓生普轉化成熟普,這個怎麼定義,它是獨一無二的。我覺得生普洱應該單成一類。才是客觀的。
絕對不是紅茶
紅茶不「殺青」!
從選料、工藝來區分,都不是,普洱茶成品分生茶和熟茶,形制上有磚茶、餅茶、沱茶等,有專家學者把普洱列為六大茶類以外的第七大類茶。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普洱是屬於紅茶或黑茶一類,鄙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這一種人平時喝茶,但是不懂茶不懂茶文化,只把茶當做解渴之物,沒有深入了解茶;
2、帶著喝茶的人不專業,被誤導了,可能某個店的茶藝師給出介紹就說這是某某某紅茶,某某某黑茶,幾年前的大部分書籍上也把普洱歸為黑茶一類,這是行不通的;
3、憑個人感覺,看到餅面泛黑,就說是黑茶;看到別人說這是熟茶湯色,紅濃明亮,於是乎看湯色覺得是紅茶,那生茶金黃透亮是不是歸為黃茶一類?
普洱茶、紅茶和黑茶的不同:
最基本的不同是工藝不一樣,我這裡不仔細介紹每一個步驟怎麼做,大概對比一下
普洱生茶:採摘--萎凋--殺青--揉捻--陽光晒乾--蒸壓成餅
普洱熟茶:採摘--萎凋--殺青--揉捻--陽光晒乾--渥堆發酵--乾燥--蒸壓成餅
紅 茶:採摘--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黑 茶:採摘--萎凋--殺青--揉捻 渥堆發酵--乾燥
原料不同:普洱茶是採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紅茶黑茶可以用大葉種可以用小葉種
產地不一樣:普洱茶只有雲南有,紅茶黑茶只要用茶的原料就可以做
推薦閱讀:
※這款價值400一斤的正山小種是真的正山關內的嗎?
※有哪些好喝又方便購買的伯爵茶推薦?
※紅茶和綠茶,哪個益處大?
※為什麼立頓紅茶的飲用介紹上特彆強調了泡過兩三分鐘後要把茶包拿出來呢?
※紅茶包括哪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