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機構是如何對一個企業或一個產品進行評級的?
可以想像盡職調查肯定要做,但是有沒有一些數據分析手段呢?請幹這一行的說說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品評級的時候都要做哪些工作吧!
謝韋爺邀。
這個問題放了一個月,本想以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但實在力不從心,所以還是直接上官方吧。
一.概 述
1.1
標準普爾信用評級系統的定義
標準普爾公司《信用評級》系統是根據評估客體的當前情況,對他們長期和短期的財務信用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價。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概念:
? 信用評級是對受評客體某項債務的償付能力,而不是受評客體的市場價值。
? 信用評級僅僅是一種專家意見,不作為決策的唯一依據;僅供參考。
? 信用評級是對特定的風險進行揭示,而不是客體的全部風險。
1.2 標準普爾信用評級系統的主要方法
標準普爾《信用評級》的評估方法主要有兩種:定量分析 和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也稱評估模型法,即是以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實際數據為分析基礎通過數學模型來測定信用風險的大小;主要是通過企業的財務報表來進行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過對企業的內部及外部的經營環境進行分析。也就是評估人員根據其自身的知識、經驗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在對評價對象進行深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對照評價參考標準,對各項評價指標的內容進行分析判斷,形成定性評價結論。
1.3
標準普爾信用評級的基本原則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強調定性分析,在財務分析和部分指標預測中採用數據分析外;評級中採用大量的定性分析,綜合各種因素的分析和專家意見得到評級結果。
? 標準普爾認為評級是藝術,不是科學,有方法而沒有公式。
? 側重對受評對象對未來償債能力的評估;主要因素有:經濟周期、競爭地位、行業發展態勢、法律訴訟、政策環境及突發事件等。
? 在財務分析上主要注重現金流的分析和預測。
1.4 信用等級的劃分
在對企業進行分析過程中,標準普爾還將企業信用劃分為「長期信用等級」、「短期信用等級」;而他們在表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見表-1) 此外,標準普爾也提供對一些其他項目信用評估。
? 長期信用等級主要是對企業信用、國家及地區、長期銀行貸款、長期債券、股票及延期貸款的信用進行評估。
? 短期信用等級主要是對商業票據、債券回購、活期貸款等短期金融行為進行評估。
? 標準普爾的其他項目的信用評估包括:基金、金融機構、國家經濟增長率(GDP)預測、等。
二.評級系統的程序及方法
2.1 評級委員會
標準普爾公司在接到評級對象的申請後,公司會成立一個由5-7名專業的分析人員組成的評級委員會;但是其中只有1名分析師負責具體的操作和實施,其餘的人員則作為輔助。
2.2 基本情況調查
通過對評級對象所在行業所進行的前期調查;了解目前行業的發展狀況。主要是通過調查目前市場競爭情況、行業經營情況、相關企業的信用等級等進行調查分析。
2.3 會見評級對象
?
會議內容
分析師在對情況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後;就會安排合適時間與評級對象的高級管理人員(通常是首席財務經理和CEO)舉行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會議對企業的管理制度、財務計劃、投資項目/計劃、發展規劃、公司主要業務、其他業務、臨時財務計劃、財務制度、資產狀況、市場狀況、企業規範及運營狀況等影響企業信用等級的關鍵因素有更加進一步的了解。
?
會議前的準備工作
在與評估對象的會議開始前幾周,分析師會要求評級對象將他們公司的部分資料寄給委員會成員進行研究;所需要的資料如下:
2
過去5個財會年度的審計報告。
2
過去幾年的期中會計報表。
2
業務流程及公司產品的詳細說明。
2
企業註冊登記及公司章程。
此外,評級委員會還要將他們需要在會議上所需要了解的問題列出大綱,在會議開始前幾周寄給他們的評估對象。
2.4 評級委員會會議
分析師在與評級對象的會議後,分析員會召開評級委員會會議。分析員結合在與評級對象的會議中所了解的情況進行彙報和說明。最後,評級委員會所有成員在結合分析員的彙報和其他相關的分析和預測數據;對評級對象的信用級別通過投票表決來決定。
2.5 監督和跟蹤
標準普爾在發布評級對象的信用等級後,還會延續至少一年對受評對象實施信用監督和跟蹤,以保證對受評對象的信用等級的變化做出及時、準確的信息反饋。
三.信用評級的方法和運用
3.1 企業信用評級的要素
標準普爾利用了一套完整的信用評級公式來分析企業的信用風險。例如,在對企業進行分析時,
首先是對企業進行一些基本的商業分析和預測;然後再進行對企業的財務進行分析。(分析要素見表-2)此外,企業信用等級的最後確定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對企業財務風險的評估。
3.2 信用風險分析要素說明
?
企業風險
企業風險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企業的目前的競爭優勢及所有將來可能對企業競爭優勢產生影響的因素。例如:商業生命周期、行業分析、技術更新、法律法規、企業團隊等等。
此外,標準普爾發現,有些特定的企業(鋼鐵生產企業、輪胎橡膠、建築和礦產)在信用風險分析的過程中很難為他們的信用等級給出一個很好的等級,例如AAA級或AA級;因為這些企業的信用風險都普遍高於其他行業。但是,另外一些企業的信用等級則能夠達到很高;例如:消費品廠商、藥廠、出版商、媒體。
?
競爭優勢
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分析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產品價格、產品質量、供應鏈、銷售渠道、產品形象、產品特點、售前/後服務。但是,有些企業往往只受到一、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了企業的信用情況。例如:一家醫藥公司只生產兩種市場很好的藥品,雖然企業目前的利潤較低而且負債很高,不過因為這兩樣產品都屬於專利產品,有很好的市場潛力;所以在評級的時候它的信用等級還是會比較高。
?
企業多元化
當有些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的時候,在進行風險分析的時候要將這些企業的每項經營活動要逐個分析,衡量出每個項目在企業經營中的比重,從而達到最終分析的目的。
此外,標準普爾認為;如果一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只是局限在它自身行業或相似的行業里時,在評估這個企業的信用風險時將不會給與很高的分數。例如,一家銅加工企業同時經營一家鋁加工企業。
而對於一些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不按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去經營一個他們完全沒有能力經營好的企業;在評估這個企業的信用風險時將不會給與很高的分數。例如:一間服裝廠突然要去經營一家軟體公司。
?
企業規模及市場份額
企業規模及其所佔的市場份額是判斷一個企業的經營風險的重要指標,但是不是說企業規模大,市場佔有率高,這樣的企業的信用風險就低,而規模小、市場佔有率低,這樣的企業的信用風險就高。這是因為雖然企業規模大,市場佔有率高,但是結合利潤收益來看,(例如:大型服裝企業)則不如小公司;雖然規模小、市場佔有率低,但是小公司注重在對產品的開發和一些特定的市場,有較高的利潤收益率,但財務機動性相比較大企業來說就比較差。
?
管理團隊
管理團隊是一個企業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標準普爾在對企業的管理團隊進行評估時很注重高層管理團隊過去的工作記錄,從而去判斷企業的管理團隊是否是團結和可信賴。
?
企業內部潛在的問題
標準普爾在分析企業內部潛在問題如下:
2
誰將會在近期內退休。
2
企業架構是否與公司的戰略規劃一致。
2
專業管理團隊是否具備。
2
公司在短時期內是否有過很大的變動。
2
公司的財務運作是否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
?
衡量企業的經營狀況
主要是通過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經營狀況。主要的財務指標有
?
會計報表的質量
信用等級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要根據企業的會計審計報告。此外,部分財務數據和財務方法需要特別關注。
2 收入 VS 完成計劃的百分比。
2 固定資產折舊辦法。
2 存貨估價方法。
2 僱員福利。
2 表外債務。
2 供應商和企業的關係。
?
財政(金融)政策
標準普爾認為企業在財政政策管理上的好壞,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財務風險。很多企業的主管們都認為現金流的充足率是保證企業發展或導致企業財政危機的關鍵,但是他們卻很少去注意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資本負債率」(負債/資本);而標準普爾認為這個比例如果能夠保持在35%左右是比較好的。
?
利潤率
除開一些通用的利潤考察指標,標準普爾列出以下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利潤考察指標:
2 息稅前資本收益率。
2 經營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
2
資產收益率。
此外, 標準普爾認為對企業利潤的分析、評估和預測應該按照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因為一個標準不可能對所有的企業都適用。
? 資本結構和資產保證係數
在資本機構及資產保證係數里, 標準普爾的分析方法主要針對企業的「負債」及「權益」。係數包括以下幾個:
2
負債總額/負債總額+權益
2
負債總額+表外債務/負債總額+表外債務+權益
2
負債總額/負債總額+權益(市場價值)
?
資產評估
標準普爾認為,如果僅僅是依靠企業的帳麵價值來對企業進行資產評估是不夠準確的。因此,標準普爾通過企業實際資產的利潤率或收益率,商家的信譽等來評估企業的實際經濟價值。
?
表外融資
表外融資行為掩蓋了企業的重要財務信息,很可能誤導信息使用者,因而在財務分析中引起了各機構的關注,標準普爾所關注的範圍有:
2
維護性租賃。
2
給相關企業做的貸款擔保。
2
合資企業或下屬企業法人實體的負債。
2
未履行的合約或合同。
2
已發生或潛在的臨時性負債,例如:法律訴訟
?
現金流分析
標準普爾對現金流的分析範圍有:
2
運營資金/總負債(根據表外債務調整)。
2
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收入/利息
2
自有運營資金+利息/利息。
2
自有運營資金+利息/利息+年償付債務
2
總負債/債務償付期限
2
運營資金/資本開支需要
2
資本支出/資本保全
此外,標準普爾的分析師注意到,一間發展緩慢的公司會有很充足的自有運營資金,而大多數發展迅速的公司則非常缺乏自有運營資金。
? 財務機動性
2 銀行借款和商業票據的規模。
2 企業的優先股票數量。
2 如果出現財政危機,公司是否有可能迅速的通過資本市場來進行融資或者
2 企業資產是否可以迅速的變現。
2 企業在國家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可以吸引外部的投資。
2 有沒有潛在的法律訴訟、環境保護及各種公積金債務問題。例如:給相關企業擔保貸款等等。
2 對上市公司而言,每股的收益率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四 全球遠景
一個國際化的風險評估系統不可能符合每個國家或地區的要求,因而在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企業/跨國企業集團進行風險評估時;仍然需要結合一些地方性的因素來將它達到完善;因此,一個國際化運作的企業和一間旨在國內運營的企業在進行信用分析時基本方法和前面所介紹的風險評估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全球範圍內使用這個評估方法的同時,還要結合企業所處在國家/地區的政策法規、金融、財政政策等一些會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
4.1 商業風險
商業風險分析涵蓋了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市場情況及綜合的企業狀況,例如:供應和需求分析(國內和國外)。此外,同時還要綜合分析企業所在不同地區的勞動成本、文化背景、原材料、稅收政策、腐敗程度、恐怖主義、宗教、天氣、法律法規等相關的因素來確定企業的商業風險程度。
4.2 財務風險
2
金融(財政)政策: 當地的財政制度是否符合國際慣例。例如:財務報表的編製、審計制度、政策企業財會年度的規定及財務透明度。
2
低利率對比高利率:如果一間企業的在相同的資本回報率的前提下,一個利率較低的國家將會比利率較高的國家更具有投資吸引力。
2
國際貨幣兌換風險:企業是否有國際貨幣兌換的風險。
2
家族企業/集團企業:家族企業與集團企業相比之下有很多的弱點。例如,財務制度。
4.3 資產價值的評估
每個國家/地區對於企業的資產價值及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有著不同的方法。因此,標準普爾在不同企業的資產評估中結合公司的具體情況;在通過綜合分析後,對企業的價值做出一個比較理性的評價。
4.4 凈負債
在很多國家,特別是在日本和歐洲,多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保持了很高負債率的同時也擁有大量的現金及債券。因此,標準普爾在評估這類企業時,主要是基於公司凈負債進行分析。例如:利息保證係數、現金/總負債、 及總負債/資本。
4.5 收入表現方式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一樣來自股東的壓力及財務報表標準,例如像美國企業的追求利潤最大化來滿足股東,而你可以找到企業每個季度的財務報表甚至是月度報表。但是在有些地區;因為受到本地稅收政策的影響,企業在經營好的情況下都採取增加備抵資金來沖銷收入,而在經營不好的時候則降低備抵金額來達到「增加收入」,以達到由財務報表反映出公司是一個長期平穩增長的態勢。因此,標準普爾在進行分析時會集中在企業的經營表現和現金流。
4.6 國家(全民)所有制企業
如果一個國家(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得不到政府持續潛在地支持,標準普爾在進行風險評估中將這樣的企業不作為一家國家(全民)所有制的企業來進行評估。因為,標準普爾在對國家(全民)所有制的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時,國家(全民)所有制的企業比其他一些企業有著比較高的基點。
4.7 資本市場和融資渠道
標準普爾認為,企業在這個國家/地區里是否吸引投資者(例如:銀行、金融機構等),或者是說企業無論在經濟萎縮或經濟良好發展的情況下,是否都能夠有很便捷的方式可以融資,(例如發行債券、上市、貸款等)是評價一家企業的財務機動性的指標。
4.8 臨時負債
臨時負債也是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表外債務在財務報表中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計算。例如:應收賬款出售(保理業務)- 有些地方的企業在財務報表裡以「債務融資」來反映,而有些國家的企業則以「臨時應急費用」來反映。
五 評級指標
5.1 企業財務風險指標
標準普爾通過首先通過財務分析後的數據將企業的信用等級分類,然後在通過對企業商業風險的定性分析後;確定企業最後的信用級別。(下表是標準普爾對企業的長期貸款風險給出的評級指標)
標準普爾指出這個信用指標只是寬廣地定義了一個公司目前的信用等級和位置。
但是他們不希望企業把這個指標視為是一個障礙,去有意的達到一個特定的債務等級。而在運用這個指標的同時,使用這個評級標準在對比不同企業的時候;應特別注意每個企業對於這些指標的計算方法各有不同,特別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因為每個企業有著自己特定的會計準則,財務運作方法及商業環境。
5.2 評級中需要注意調整的幾點
2 非循環的收入和損失不計入企業的收入。這些包括了:售賣資產的收益、重要的暫時收入項目、意外損失、資產售賣上的損失、資產減計費用、車間關閉及退休規劃. 這些調整都會影響到利息償付率及企業的盈利。
2 要複核在現金流下的非循環的收入或損失。
2 經營租賃是一個影響企業全部風險指標的因素。因為企業會將他們所買的資產性質變為租用,從而影響了評級指標。
2 企業的凈負債。對於一些現金很豐富的公司,這個評級標準可能不能反映很多的問題,例如:藥品公司。而對於汽車製造、商場這樣的企業則影響較大。
因此, 在分析一個企業的時,企業不同的力量和弱點必須被平衡,而且要聯繫對企業性質上的因素評估。因為有許多非數值的特性決定公司的價值。
5.3 評級指標方程式
2 稅前及利息支付前利潤的利息償付率(EBIT)=稅前及利息前的利潤/需支付利息的總合
2 扣除利息、稅金及折舊費前的利潤的利息償付率
= 扣除利息、稅金及折舊費前的利潤 /需支付利息的總合
2 經營資金/總負債 = 凈收入+折舊+攤銷+暫緩支付收入稅+其他非現金項目
/ 長期貸款+年內到期/本期的債券+商業票據+其他短期貸款
2 自有經營現金量/總負債 = 經營資金 – 資本支出 –(+)
增加或減少的營運資金 (不包括可買賣債券、短期貸款) /長期貸款+年內/目前到期的債券+商業票據+其他短期貸款
2 資本回報率
= 稅前及利息支付前利潤的利息償付率 / 年初及年末資本的平均數 (包括:短期貸款、年內/目前到期的債券、權益、長期貸款、非目前延期支付的稅金)
2 營業收入/銷售收入
= 銷售收入- 生產成本(未計算折舊和攤銷)- 管理費用 / 銷售收入
2 長期負債/資本
= 長期負債 / 長期負債 + 股東權益 + 優先股票 +少數股權
2 總負債/資本
=長期貸款+年內到期/本期的債券+商業票據+其他短期貸款 /長期貸款+年內到期 / 本期的債券 + 商業票據
+ 其他短期貸款+股東權益+ 優先股票 +少數股權
5.4 商業風險調節指標
企業財務風險調節指標是標準普爾在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結合企業財務風險評級的一個調整企業風險的參考標準。此外,在考慮到企業的商業風險同時;一家企業如果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非常好的商業遠景及可預測到將來的現金量;可以克服目前企業的財務危機,企業因此可以保持它目前的信用等級,而不會因為目前的財政狀況而被降低信用等級。
此外,一間美國的企業,主要從事生產,服務及運輸業;如果公司目前是處在「平均」的商業風險水平,公司的資金償付率須為60%,這樣企業的風險標準則為「A」,而如果公司目前是處在「低於平均」的商業風險水平,則公司的資金償付率須達到85%,這樣企業的風險標準則仍然可以保持為「A」。
下面的兩個圖表是通過兩個財務指標的計算,最後以數字的形式來表示企業的商業風險的程度。
2
企業商業風險調節指標
感謝@落藍 前輩的非常詳盡的回答,基本上評級工作的整個流程都解釋清楚了。但我想為這個問題再做一些補充:一方面我是評級行業中的新人,曾經也好奇評級是如何做出來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逐漸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希望與大家分享同時也算對我自己知識的鞏固。另一方面,標普評級方法論不斷更新,在評級框架和具體方法上已經有了一些調整。下面的討論假設評級機構已經完成了管理層會議與各項資料的搜集工作,因此是集中考慮分析師進行案頭分析時遵循的分析框架。內容基於標普評級方法論由我整理得來,如有疑問還請以標普官方方法論為最終依據。
----------------------------------------------------------------------------------------------------------
評級是意見,不是建議
首先,有關評級很重要的一點是:信用評級只是評級機構對發行人信貸狀況的評價,是對發行人本身一種意見與看法。在整個評級過程中,評級機構不會就發行人如何發債,如何改善資本結構或如何提高自身評級等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這就好比當我們走進一家餐廳,我們不會走到廚房去告訴廚師宮保雞丁要怎麼做、米飯要怎麼煮,也不會告訴酒店經理裝飾該怎麼設計、燈光該怎麼布置,我們只會根據餐廳的環境和飯菜的質量,對就餐體驗做出一個評價。
評級遵循相對統一與可比的方法論
既然是表達對發行人信貸狀況的意見,就需要讓分析有一個統一的基礎。雖然評級機構尊重分析師的個人分析觀點,但同時也有必要確保對於同樣的信息不會出現差異過大的結論與看法。如果市場不能比較確定地根據評級得到有關公司信用狀況的結論,那麼信用評級作為標杆的可用性自然大大降低。因此評級機構需要有個相對統一的方法論以確保不同的分析師所表達出來的意見相對可比,而即使是非評級機構的分析人員也可以在這一套方法論的指引下得到基本一致的結論。評級方法論所覆蓋的範圍很廣,以標普公司評級方法論為例,最基本的包括:
- 公司評級方法論「Corporate Methodology」
- 公司評級方法論:比率與調整「Corporate Methodology: Ratios And Adjustments」
- 集團評級方法論:「Group Rating Methodology」
- 政府相關發行人評級:方法論與假設「Rating Government-Related Entities: Methodology And Assumptions」
此外還有很多方法論解釋行業的重點信用指標「Key Credit Factors」以及其他評級過程中具體情況的處理方法。下面,我將簡要介紹一下公司評級方法論。這一方法論是整個公司評級的基礎,雖然不能囊括所有情況,但基本概括了公司評級的框架。
------------------------------------------------------------------------------------------------
先上圖:
如圖所示,對一間公司的信用評級一般從兩個主要方面開始:業務狀況(Business Risk Profile)及財務風險(Financial Risk Profile)。業務狀況方面,評級機構會考慮公司的國家風險和行業風險,以及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財務風險方面,主要關注運營現金流與債務比(FFO/Debt) 和 債務與息稅折劍攤銷前利潤比(Debt/EBITDA),並結合幾個輔助財務指標考察公司的現金流和財務槓桿狀況。在這兩項的基礎上會就可以得到公司的基準評級。但畢竟這兩方面的評價不能反映公司所有的特性,因此在基礎評級上評級機構會通過六項調整因素對基準評級進行調整,這六項因素包括: 多樣性/組合效應,資本結構,財務政策,流動性,公司管治,可比評級分析。經過這六項調整,就可以得到對一間公司的個體信用狀況評價(SACP),一般情況下這也將會是它的發行人信用評級(ICR)。但如果這間公司是某集糰子公司或政府相關企業,那麼評級機構還會在個體信用狀況的基礎上考慮集團或政府對公司的潛在支持,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業務狀況:
業務是公司盈利的基礎,因此雖然評級的落腳點是公司對債務的償還能力,卻要從對一個公司業務的評價開始。業務狀況主要考慮三個方面:國家風險、行業風險和競爭地位。
國家風險:
一個公司的興衰常常與其所在的國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體制及治理效率、金融系統健全程度以及納稅文化和法制狀況等都對公司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即使是兩家在其他方面基本相同的公司,放在不同的國家也會產生不同的運營結果。目前已有90多個國家採用了標普的國家風險評定,國家風險從「很低(1)」到「很高(6)」一共六個級別,中國的國家風險為「較高(4)」而美國的風險則為「低(2)」。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信用評級中的國家風險評定與主權評級雖有聯繫但並不等同。主權評級考查的是主權債務人(國家或地區政府)償還其主權債務的能力,而這裡討論的國家風險考查的是國家因素對公司償債能力的影響。兩者落腳點有所不同,因此國家風險的評定一方面會借鑒主權評級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會進行一些調整。如果一家公司只在一個國家運營,那麼該國的國家風險就決定了該公司的國家風險評定,如果一家公司在多國運營,則需要根據根據該公司歸屬於各個國家的營業額或息稅折及攤銷前利潤對國家風險分數進行加權平均從而得到最終分數。
行業風險:
除了國家因素,所處行業也是分析一家公司需要考慮的背景因素之一。不同行業千差萬別,為了保證風險評定框架能夠適用於不同的行業,標普考慮兩個有關行業的主要風險因素:行業周期性風險和行業的競爭風險及增長環境。行業周期性包括營業收入的周期性以及盈利能力的周期性。一般情況下,行業盈利周期性越高,則越容易影響公司的信用水平,但在有些情況下周期性的影響也會被競爭及增長因素削弱。競爭及增長因素包括行業准入壁壘,利潤率高低及變化趨勢,長期的產品服務被替代風險以及行業增長趨勢風險等。標普基於歷史上各個行業的表現,已經在兩個風險因素上對38個行業做出了詳細的評價並寫入各個行業的「重點信用指標方法論」中。在評級工作的應用中,分析師需要考慮公司業務性質從而確定其所屬行業,並決定使用單一行業風險評價還是進行多行業的加權平均。
競爭地位:
在考慮了國家及行業的大背景後,標普會對公司在同業中的競爭地位作出評價。評價的角度包括公司的競爭優勢、規模範圍及多樣性、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等。競爭地位評價更傾向於從個體商業運營的層面對公司進行研究,四個角度下涵蓋的具體因素包括公司戰略、品牌知名度、技術能力、產品服務及地域多樣性、市場份額、成本結構、盈利能力及波動性等等。
在評價競爭地位的時候常常需要用到行業數據以及公司和同業的運營數據作為參考,並根據公司業務特徵(如產品及服務重心型、產品重心/規模驅動型、資本或資產重心型,商品重心/成本驅動型、商品重心/規模驅動型和國家及公用事業型等)給前三個角度的評價賦予不同的比重,從而得出出初始競爭地位評價。
在此基礎上加上盈利能力及波動性的考量從而得到最終分數。這一步中對盈利能力的考察完全基於所考慮公司的個體情況,因而不同於行業風險中基於行業平均水平得出的盈利能力或利潤率評價。
財務風險:
既然是評價公司的償還債務的能力,自然要研究一下財務風險。從評級機構的角度來看,影響公司信用水平最重要的財務因素是現金流與財務槓桿.
標普對現金流槓桿率即財務風險的評估分為極低(1)到極大(6)共六級,並在方法論中使用了多種財務比率描述不同類型公司的現金流及槓桿狀況。其中包括兩個核心回報比率:經營現金流/總債務(FFO/Debt), 總債務/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Debt/EBITDA); 三個補充回報比率:經營所得資金/總負債(CFO to debt), 自由營運活動現金流/總負債(FOCF to debt), 可支配現金流/總負債(DCF to debt),和兩個補充覆蓋比率 (經營所得資金+利息)/ 現金利息(FFO plus interest to cash interest)和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息(EBITDA to interest)。
通常分析師會計算過去兩年加上當前及未來兩年的財務指標,並通過加權平均給予預測的未來指標更多權重,一般情況下的權重為10%,15%,25%,25%,25%。分析師會根據核心比率得到初始現金流槓桿評估,並繼而考慮補充比率。若補充比率描述的現金流及槓桿狀況與初步評定相悖,則可能代表公司有一些特別的債務、固定成本負擔、營運資金或資本支出,需要分析師根據進一步的判斷調整初始評估。在評估的最後分析師會基於公司業務狀況考慮現金流及槓桿的波動性。一般情況下在承壓環境中現金流和槓桿率水平可以提升的公司被認定為「穩定」,下降1-2級的被認定為「波動較大」,下降2-3級的被認定為「波動很大」。波動較大和波動很大的公司在最終現金流槓桿率評價中會分別被下調1個和2個等級。
調整因素:
經過對業務狀況與財務風險的評價,已經可以對公司信用狀況已經有一個基本的掌握。
如圖所示,業務狀況與財務風險評價的不同組合對應了不同的評級分數,但不同於我們平時新聞中看到的發行人最終評級,下面表格中的字母均為小寫,說明這隻代表公司評級的基準水平,在基準水平之上還需要考慮幾個調整因素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調節因子分析並不一定造成評級的提升或下調,且不能使用調節因子將發行人評級調整到「b-「以下。
多元化/資產組合效應:
這項調整主要適用於大型集團公司,一般情況下對於大型集團公司的定義包括以下幾點:(1)業績突出的板塊數量&>2,(2)該類板塊沒項對盈利的貢獻&>10%,(3)最大業務板塊對盈利貢獻&<50%。如果大型集團公司該類板塊業務關聯性不強,那麼預計可以對沖市場波動性,從來帶來1-2級的評級提升。
資本結構:
這項調整主要考慮未能在財務風險分析中體現的風險因素,考慮方面包括:債券匯率風險、債券到期風險、債券利率風險以及未體現於前述分析中的投資。一般認為匯率及到期風險最為重要,利率風險次之。以中國企業的匯率風險為例,尋求國際評級的中國企業多有海外發債的需求,近期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情況,會對公司償債付息的能力造成很大壓力。到期風險方面,標普一般認為長債由於短債,因為公司面臨較小的在融資壓力,也有更多機會平滑市場帶來的波動。利率方面,固定利率可以增加公司未來財務負擔及現金流的可預測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盈利與利率環境關聯較大(如受監管公用事業)則浮動利率安排可能對公司更加有利。關於投資,已實現財務並表或對公司有戰略重要性的非並表實體都會在業務和財務分析中予以考慮,因此資本結構調整中考慮的是沒有戰略重要性的非並表投資可能為公司帶來的潛在價值。
財務政策:
雖然在財務風險分析中,標普會基於可預見的公司運營狀況與財務政策預測公司未來兩年的財務狀況,但在預測期內或更長的時間跨度上,公司管理層或控股股東風險偏好的變化可能導致槓桿的增減及財務風險的變化。在財務政策調整中,標普會首先判斷公司是否受財務投資人控制,標準是財務投資人所有權佔比40%以上。若判斷成立,則標普只會考慮財務投資人投資策略(如中短期投資期限,較高的債務比等)並分析這些策略對公司財務風險的影響。若判斷不成立,則標普會具體分析公司內部的財務政策框架和財務原則。
流動性:
流動性方面主要考察公司資金來源與用途,從而判定公司流動性方面的緩衝能力。同時也會考察公司由於盈利下降導致違反債券合約條款的可能性、與銀行或其他信用提供方關係等。
管理及治理:
標普會對公司管理水平與公司治理分別進行定性研究。
管理水平方面考慮的因素包括:1)戰略規劃流程 2)公司戰略與公司能力和市場地位條件是 否一致 3)跟蹤、調整及控制執行戰略的能力 4)企業層面風險管理標準和對風險的寬容 度的完整性 5)運營業績標準 6)管理層運營效率 7)管理層經驗 8)管理層的深度和廣度
公司治理方面考慮的因素包括:1)董事會效率 2)企業家所有權或控制所有權 3)管理層文化 4)監管、稅收以及法律方面的違規情況 5)信息溝通 6)內部控制 7)財務彙報及透明性
可比評級分析:
可比評級分析是調整因素中應用得最多,但也是最為主觀或抽象的一個調整因素。在前面進行業務狀況、財務風險評價時,公司會在各方面被賦予分數。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分數得知公司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僅僅幾個數字很難在不同公司間做出比較與區分。事實上對這些分數更準確的解釋是他們並不代表一個絕對的分數,而是代表公司所在的一個區間,他們只是這些區間的中點。考慮一下情況:倘若有兩家相同行業中的公司,其中一家在多個方面都優於另一家,但在分析過程中由於這種差異還不足以造成分數的不同,因而兩家公司得到了相同的基準評級。這時就需要分析師應用可比評級分析對基準評級進行調整。 比如阿里巴巴由於其VIE結構帶來的潛在監管風險而得到評級分析-1級的調整,從aa-降到了a+的水平,相比其國際同業亞馬遜aa-的水平低了一級。
集團評級法及政府相關實體評級
經過了各項因素的調整後得到的是公司個體信用評級,一般情況下這也將是公司最終的發行人信用評級,但有時標普需要考慮公司屬於某集團,或與政府有密切關係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集團或政府能夠帶來的潛在支持都會影響公司最終的評級。屬於集團與政府相關並不矛盾,有時公司既屬於集團又是政府相關實體,這種情況下的基本原則是需要對兩種關係的影響分別分析並選取更加有利於公司的情形決定最終評級。
集團方面,分析師會對集團信用水平進行評價並得到集團信用評級。一般情況下,除非公司能夠從政府方面得到更強的支持,否則公司評級不會超過集團信用評級水平。標普將公司處於集團中的地位分為5個等級:核心,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具有戰略意義,中等戰略意義和無戰略意義,並基於這五個地位提供了調整個體信用評級的指引。核心公司的信用評級一般與集團等同,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公司一般較集團評級低一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可獲得本身個體信用評級基礎上三個等級的提升,中等戰略意義的公司可獲得一個等級的提升,而烏戰略意義的公司不會獲得集團帶來的等級提升。
政府支持方面,首先需要區別兩個概念:常規支持(ongoing support)與特別支持(extraordinary support)。政府常規支持相對長期且穩定,一般已經體現在之前的業務及財務分析中,而特別支持常常是發生在公司承壓的情況下得暫時支持,包括注入流動性、提供貸款等方式。標普會根據公司對政府的重要性以及與政府聯繫的緊密程度確定政府特別支持的可能性,並提供了根據特別支持可能性、政府長期評級和公司個體信用評級得到公司發行人評級的對應關係(下圖就展示了政府特別支持可能性為「高」的情況)。可以看到一般情況下政府支持可以為公司帶來評級提升,但提升以政府評級水平為上限。
但政府影響並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政府面臨壓力時有也可能對公司收取特殊稅項或轉移收益,從而降低了公司的財務靈活性,雖然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這意味著考慮政府支持後的評級可以低於公司個體信用評級。
也存在公司最終評級高於政府評級的情況,但通常這種情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公司不會受到政府負面影響或可能性較低, 2)公司個體評級高於政府評級, 3)公司與政府關係的緊密程度較低。
--------------------------------------------------------------------------------------------------------------
以上提供的只是標普在公司評級過程中的分析框架,對於框架中提到的很多分析因素,如行業風險、財務風險以及調整因素中的流動性、公司管治,還有集團評級法和政府相關實體評級等方面都有更加細緻的方法論進行詳細解釋。而比較不同評級機構,雖然評級的基本原則相近,但分析框架與具體方法也各有千秋。可以說,新聞中我們聽到的幾個字母背後有很多方法與理論的支持,有興趣的知友可以繼續探索,也歡迎與我討論,當我了解到更多評級方法之後也會盡量與大家分享的!
利益相關: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從業。
@落藍的答案非常完備, @張瀟的答案則概括了資本市場企業評級的基本作業流程。補充一二,一點想法,不一定對。
首先,信用評級有其適用範圍。
信用評級評的是什麼?總的來說,評的是受評對象的債務違約可能性。當然,有的公司也會同時關注可能帶來的違約損失率(=違約概率*違約損失)。
按受評對象來分,信用評級大體上可以分為主權信用等級、企業信用等級和債項(或單個金融產品)信用等級三大類。
主權評級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標普/穆迪/惠譽將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的主權信用等級由BB+下調到BB」之類。這裡除了經濟基本面以外,還涉及目標國的政治穩定度、地緣等多種因素。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家熟知的御三家穆惠標以外,國內的評級機構大公國際也在研究院下設了國家風險部門開展主權評級,不過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尚有待提高。主權這塊不熟,不多說。
企業信用等級,更準確的說法是企業主體長期信用等級。一是主體,二是長期。主體的意思呢,就是評的是這個企業本身,指的是在不考慮外部擔保、土地抵押等外部增信措施的前提下,企業依靠自身經營與資產流動性償付現有負債的能力。此能力越強,債務違約可能性就越低,級別就越高。
債項信用等級,指的就是資本市場上某一個具體券種的信用等級(違約可能)。這裡的券種,可以是任何依照約定還本付息的證券或產品,如債券(公司債、企業債、私募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PPN等)、信託計劃、券商/保險資產管理計劃、資產支持證券等結構化資產等等。但是不包括股票,因為股票並沒有還本付息的約定,買定離手生死各安天命。一般來說,債項信用等級就等於其發行主體的信用等級,但有擔保方的(一般是全額無條件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擔保),債項級別自動調升到擔保方主體級別。
不同類型受評對象的等級,一般來說是不具備可比性的,但是在一定範圍內又有相關性。特別是主權評級,一般不能與企業和債項等級直接類比。但在同一個評級體系下,一般企業信用等級又很難高過所在國的主體信用等級。
然而,當前國內的評級公司在作業中給定的級別往往虛高。例如,國際市場上,中國的主權信用等級是「Aa3,穩定(穆迪);A+,穩定(惠譽);AA-,穩定(標普)」。該級別意味著國際評級機構認為中國經濟總體向好,但存在一定問題,總體違約可能性較小。但在國內而言,一批體量巨大的中字頭央企或規模巨大的民營企業都擁有AAA等級,該級別意味著它們:經營受不利經濟環境影響很小,償債能力極強,違約風險極低。此類企業包括但不限於:石化雙雄、鐵總、中農工交建、國航、保利綠地萬科恆大等地產集團等等。如此說來,我們豈不是該認定他們的償債能力強於偉大的祖國母親?
這就說到了另一個話題——
不同評級體系下的級別,不完全具備可比性。
具體來說,國內評級公司在做國內業務的時候給出的級別,與國際資本市場上的級別(對,就是御三家穆惠標給出的級別)不具備可比性。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呢,所謂Too big to fall的這些企業,當它們出現重大經營困難時(雖然基於其壟斷地位與行政支持,該事件基本不會發生),市場預期會有政府作為最後防護網進行兜底。所以只要朝廷還在、天沒變,這些企業的償付基本不會沒有著落,因此在國內它們就是實質上的AAA企業。至於朝廷本身么,你可以認為它的主體等級是一萬個S,壓根就不在一個位面上。
另(主)一(要)方(原)面(因)呢,國內資本市場評級機構現有六家(大公、中誠信、聯合、新世紀、鵬元、東方金誠),這六家機構本身處於競爭關係。企業評級目前是由發行人自身進行付費,這一制度安排導致,發行人(尤其是大型優質企業)擁有強勢的話語權,評級機構本身處於弱勢。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發行人提前向各家機構諮詢一遍,獲取各家提供的預評估級別,挑其中最高的進行合作。因此評級機構為了獲得承攬,不得不捨棄節操進行級別競爭,客觀上造成了市場上整體的級別通脹。
其實關於這一點,國內另有一家評級公司,名喚作中債資信的(與中債增信兩家公司均由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出資設立),提出由投資人付費的評級模式,聲稱這樣即可強化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與公正客觀。恕我駑鈍,我沒有想到分散的交易結構下(提前找好金主的私募債除外),到底該由哪個投資人付費,如何付費,並讓發行人接受、支持評級機構進場作業,從而得出一個並不粉飾發行人的信用等級?
不過,由於中債資信資質證照並未獲取齊全(我很奇怪為什麼這種背景的公司會卡在這個事情上),除了資產證券化業務強制要求必須由中債進行雙評級外,好像沒聽說他家有什麼業務。望有了解的同學予以解答。新人,手機答一個
首先是企業的主體評級:
框架如下
一、現場訪談
二、財務分析(定量)
三、市場地位與背景分析(定性)
四、根據關鍵指標給級別(大多數時候是第一步)
流程如下
一、確定意向
二、預評級(關鍵指標)
三、付費進場
四、出報告
五、上審會
六、確定最終級別
然後是具體產品級別
基本是根據其主體級別確定償債能力,再單獨分析特定產品結構有什麼影響
還是匿了吧。
小弟來回答一下國內評級市場關注的。
某一行業內,其實先看國企還是私企,再看規模,然後盈利,最後財務風險。其中經過公司前輩的大量對國內評級市場的數據分析,唯一顯著的是國企vs私企對級別的影響,挺諷刺的。
我個人在預評的時候,先看規模,競爭力,然後盈利,債務,最後股東支持,國企一般上調一個子集。
sorry,我不是做單一企業評級的~也就是說我不是對某個企業或債項寫評級報告的。我是做評級建模滴,所以基本從頭到尾都是在數據分析。而你問題里所問的應該是做個體評級中,可能用到的數據分析手段或辦法吧。沒怎麼接觸過,不敢妄言。我這邊的話,就是數據抽取、處理和整合,基礎數據分析,定義樣本、違約等,構造樣本及變數,單變數分析,建模,構建主標尺,模型驗證,模型應用設計和跟蹤。
樓上吐槽哈,確實國際評級和涉及到政府的方面評級很難不講政治,才出現了這種搞笑的結果,但是回答不對題。
這裡只說下對單一企業的評級,以工商企業類為例,從經營競爭和財務情況入手,分析出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和核心競爭優勢及風險點。數據分析是需要的,財務數據分析起到指示作用,經營部分的數據和財務數據相互驗證並且可以通過分析找到一些企業的關鍵點所在。
產品指的是結構融資方面的么,分析思路完全不一樣的。
個人感覺評級工作在流程上,基本已經很成熟了。各家評級公司都有自己的評級模型和評級思路。評級公司的分析師大部分時候主要是按照既定的分析思路一路往下寫就行了,只不過因為每個人經驗的差距,分析的深度和老辣程度會有很大差異。評級報告寫完的時候,自己對被評對象大概也就有整體感覺了。
具體分析上,包括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等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金分析師黃潔潛規則女實習生一事?
※為什麼不同上市公司在公告中對業績的預披露程度不同?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地位如何…看美國電影好像經常會提起孫子兵法比如《華爾街》 是不是經常有人讀?
※李開復到底質疑香櫞(Citron)什麼?有沒有事實數據根據呢?
※經濟危機中損失的錢都去哪了?
TAG:金融 | 信用評級機構 |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