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 兩億在線用戶分布圖中,在線網民的分布為什麼有著明顯的分界?

在騰訊在線人數分布圖中,中西部用戶的密度在某一個邊界處急速衰減,但人口遷移不應該是一個逐漸衰減的過程嗎?為什麼會呈現出涇渭分明的邊界?這些地方是什麼阻斷了人口遷移?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對這張圖最好的註解就是——胡煥庸線


胡煥庸於1935年在《論中國人口之分布》中提出黑河(愛輝)—騰衝一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懸殊的兩部分,東南半壁人口密度較大,以占國土36%的面積集中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占國土64%的面積上,其人口僅佔全國的4%。

《中國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製《中國人口密度圖》。文章中稱:「今試自黑龍江的璦琿,向西南作一直線,至雲南騰衝為止,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則此東南部的面積計四百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6%;西北部之面積,計七百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4%。惟人口之分布,則東南計四億四千萬,約佔總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僅一千八百萬,約佔總人口的4%。其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這一論點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和地理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的56.2%、總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人。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總人口之比仍為94︰6。

很難想像的是,在還沒有互聯網的1935年,沒有現在時髦的大數據,胡老先生是怎樣算出來這條線的呢?

已故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傳鈞曾這樣回憶他的老師:「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胡煥庸)以1點表示1萬人,根據掌握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實到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當年胡老先生也是用的2億人口樣本(2萬點子乘以1萬人)划出了這條胡煥庸線。80年後,騰訊QQ 2億用戶用手機、pad、PC在線的方式,重新划出了這條東南和西北人口密度對比線。


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璦琿—騰衝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對中國經濟布局、民政建設、交通發展很有參考價值。

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圖就有很意思:

霧霾分布圖和這條線就極為符合

高速公路網也一樣,經濟發達程度一目了然,有沒有聯想到那張中國收費站分布圖。


其實很簡單 用高中地理知識就能解答

下圖中 綠色是平原人口稠密 黃色和紅色是高山高原沙漠地區自然人口稀少


先不看東北,有沒有發現剩下的部分分布和中國本部十八省如此之接近,甚至吻合程度超過了胡煥庸線?

中國本土十八省
是西方世界對歷史上由漢族人口大量聚居、漢文化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核心地帶的稱呼。由於漢族強勢地帶隨朝代不同而擴張或縮小,中國本部的範圍也隨之變動。近代所用的「中國本部」,與中國最近的漢人朝代明朝的疆域的漢族聚居區,即兩京十三省(亦稱關內十八省、內地十八省等)大體一致。此區域並不包括由滿族統治之清朝所在的東北,以及相比明朝疆土所新獲的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域。
就目前已知的文獻,清代中西交流大幅擴展之前,「中國本部」這一辭彙未在中國通用。不過,清朝「一十八行省」作為滿洲中央集權統治漢族地方的政治架構,是已經存在的。(「行省」來自於「行中書省」,即行動或外駐的中央機要官署,是承襲女真族金朝與蒙古族元朝的體制,為漢族明朝與滿族清朝所沿用。) 清末與民初,革命黨人與共產黨人都接受並使用「中國本部」這個概念,見諸鄒容的《革命軍》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種」,孫文的《實業計劃》,中國共產黨二大達成的大會宣言[1]與「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2],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第一章「歷史舞台」,以及許倬雲等人的文章。
後來,由於中華民族概念範圍的擴大,中華民國及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中國本部」一詞受到抵制。1950年代,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四講明代中,指責「中國本部」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來做侵略的口實」。現代,英文的用法已相當有限,主要用於歷史或地理研究;而中文已絕少使用,不為多數當代中國人所熟悉。
現代也有些人認為,「中國本部」、「中國本土」等概念常由支持台灣、西藏、新疆或內蒙古獨立的分離主義者使用,亦做為支持其立場的論據,因而對「中國本部」、「中國本土」等概念很反感,支持獨立者通常用「中國」(China)一詞來稱呼「中國本部」(China Proper)概念範圍的地區。

當然這樣並不是說騰訊的用戶都是漢族,而是人口分布的一個綜合考量。兩千年以來的人為選擇,表明了這十八省的擴展邊緣是綜合了地形地貌、降水量、氣候、交通等很多因素之下,在東亞大陸上,適宜人類大量居住區域的最大邊界(除了朝鮮南部平原)。

所以說直至今日,雖然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的生存邊緣擴大了(比如東北雖然在歷史上因為寒冷而人稀,但現在也有大量人口),但這一塊地方仍然相對很適合人類居住。


這種事不光是在中國有,全世界都有。貼一張xkcd漫畫:

via xkcd
翻譯一下:
左上:本網站用戶
右上:雜誌《瑪莎·斯圖爾特生活》的訂閱者
左下:怪咖色情作品的消費者
人:很清楚,這裡面有一些商業上的暗示。
文字:地理信息圖基本上都是人口密度圖。


這幅QQ用戶分布圖大體上反映了我國人口分布的狀況,但無法直接反應我國人口遷移情況(可另外分析),所以建議題主的問題可修改成:我國人口分布為什麼會出現涇渭分明的邊界?為何中西部地區人口密度驟減?

回答如下:

我國人口分布的地區差異主要和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有關,人口密集區與稀疏區的分界線基本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喀拉山-橫斷山脈(大致用黑河-騰衝線即胡煥庸線劃分也可)。

一、人口密集區

位於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喀拉山-橫斷山脈一線東南部,基本屬於我國東部季風區。

東部季風區背靠內陸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級階梯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以及第三級階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區。面積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45%,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5%。

東部季風區的自然環境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氣候濕潤,雨熱同期,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風向、降水、氣溫等隨季節變化而有明顯的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濕潤程度較高,年降水量均大於400毫米。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適合農作物的成長,農業發達,是我國主要的農耕區,糧食產量高。

②海拔較低,大部分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下。東部有許多廣闊的平原,平原間的高地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勢低平適合發展種植業,也有利於城市和交通線路的建設。

③河流為外流河,長江、黃河、珠江、遼河、海河等大河自西向東注入海洋,且河湖眾多。地表水的補給以雨水為主,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外流區,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

④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現狀多為農作物和人工林等人工植被。土壤多為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土質肥沃。生物種類繁多。

⑤氣溫隨緯度位置變化而變化,主要處于于亞熱帶、暖溫帶,夏季熱量充足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由於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優越,自古以來農業基礎好,所以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發達。

二、人口稀疏區

位於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喀拉山-橫斷山脈一線西部,可分為兩部分地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寒區。

1.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包括第二級階梯的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格爾盆地等。其地理位置是大興安嶺以西,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以北內陸地區。面積佔全國陸地的30%,人口只佔全國的4%。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環境特點:

①因位於亞歐大陸內部,距海較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氣候乾燥。年降水量東部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則減少到100毫米以下。主要為溫帶大陸氣候,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降水少

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既橫亘有3000米以上的山脈,也有海拔在250~500米的內陸盆地,吐魯番盆地的盆地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

③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短小,平地徑流主要來源於暴雨形成的暫時性水流;山地徑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湖泊較多,但多為鹹水湖

④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可溶性鹽分含量較高。生物種類遠比東部季風區少。

水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處,形成了不少肥沃的綠洲;草原自古是牧場,但若利用不合理,往往會造成荒漠化的擴展。本區域自然條件較差故人口密度低,經濟也相對東部地區落後。

2.青藏高寒區:

青藏高寒區是我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之一,處於我國地形的第一階梯。北起昆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起橫斷山脈,西至國境。

青藏高寒區自然環境特點:

①地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000m以上,主要為高原、山脈。本區高原地勢作用超過了緯度的影響。

②氣候:海拔高,氣候寒冷,且年較差、日較差大,空氣稀薄氧氣含量低,輻射強,風力大,水汽少。

③水文:多為外流河,湖泊眾多,多為鹹水湖。

④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⑤土壤:冰川凍土發育,寒凍風化和融凍作用十分普遍,土壤肥力低發育差

⑥生物:動物稀少,只有少數耐高寒物種。

農業以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需要注意解決熱量不足的問題

高寒是這個地區顯著的特點,限制了農業生產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所以人口稀少,經濟落後。


人口遷移是個時間段的概念,在線分布是個瞬時的概念,怎麼能混為一談。。。


人口稠密才能裝寬頻


很明顯跟人口密度分布是類似的呀


最發達的還是漢地十八省地區


主要是反應了人口分布,因為QQ在線一大部分都是手機QQ,手機又是相對便宜的東西,即使是普通的打工者,可以購買,黑河騰衝線就是東西人口分布線。

另外一點就是反應經濟發達度,越是光亮點聚集的地方,經濟越發達,人口越聚集。


我是想問qq在線用戶圖貌似只跟經濟發展水平和網路水平有關係吧,跟人口遷徙有個毛關係啊。。。


胡煥庸線的根本原因:地球板塊運動。

胡煥庸線的投資應用:麥肯錫城市群。

作為對比,中國經濟重心一目了然:


大家只要記住西北邊最亮的那團便是我們美麗的新疆烏魯木齊市就好了。


奇怪 難道知乎的人不知道這個 圖只是一個靜態的swf http://im.qq.com/online/flash/flash20140304.swf


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大


台灣也有點亮耶


就題主的問題來說,不考慮什麼人口遷移的問題。三點很重要:人口數量、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經濟實力)、人們對於QQ的依賴程度。


除了上面關於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外,其實也和時差有關。圖中提到是北京時間晚九點,當上海人民飯後散步回家打開電腦習慣性的打開QQ時,烏魯木齊人民還在飯桌上吃著拌面和大盤雞呢。


http://im.qq.com/online/
拔掉網線,看看時間。


看中國地形圖就知道了。誰沒事幹在青藏高原上登QQ


推薦閱讀:

為什麼殺奶牛不觸犯法律,但是和奶牛發生性關係就是虐待動物了呢?
我怎樣面對內心對世界的無意義感?
「我不歧視/反對同性戀,但如果我的家人是同性戀我不能接受」的人屬於恐同者嗎?為什麼?
為什麼會有「盜版遊戲優越感」的人?
學雷鋒到底是學什麼?

TAG:騰訊QQ | 地理 | 社會學 | 中國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