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怎麼看待佛儒道三家對人三觀的影響?

我有位老師說過,現在的中國人缺少信仰,說古時,年輕氣盛時儒家教你立志奮鬥,中年時道家教你醒世脫俗,晚年時佛家教你修來生,人一生充實不會迷茫。

2016年3月13日更新:我想,應該是我斷章取義的截了我老師的一句話來作問題說明,結果導致大多數的答案都在批判這麼一句話了。我們都是現代人,自然不會知道古時的儒釋道有多大能耐~那麼一句話,在我看來,是補充說明問題的,比如年輕時有野心,想要建功立業,那麼,儒學可以教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影響你的三觀,幫你更能有忍受力的經歷挫折,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功業,老師說的年輕時,只是一個代指,代指那些想要建功立業實現野心的人。同樣的,中年時也只是代指那些經歷過後心累迷茫的人,老年是指那些想要超然俗事的人。
我提的問題,是儒釋道三家學問對我們人生三觀的影響。可能是我問題補充說明沒寫好,到現在,我沒有得到幾個我想要的答案,反而讓我學到了另一個道理:斷章取義害死人,誠如我們大多數人只知孔子曰以徳報怨,不知後面一句何以報徳。
請不要再說我的老師的壞話了,有錯也只是我這個學生斷章取義,沒有好好的傳達我老師的真正意思,是我的錯罷了
謝謝!


從你老師的話中基本可以看出他沒讀過儒釋道,是個外行人的人云亦云,把這些水分很大的話拿來「教育」學生,有點欠考量

實際上就我的看法,儒釋道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的地方是都注重「人」,都注重「現生」的智慧,都注重思辨而不是盲目信仰;但三家彼此又各有長處

儒家的長處是講了很多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則和倫理;道家(不是道教)的長處是講了很多領導的藝術,即權術;佛教的長處是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講得非常圓滿,為人類開示了一條究竟解脫之路

我的看法是儒釋道三家,最好都看看都學學;這樣塑造出的人比較全面;生活中我也認識一些只看一家的賢友,他們各自都有不足

比如只信奉儒家的人往往會出現思維方式偏固執、死板的傾向,有「中二」氣息;只研究道家的人過於市儈,過於注重權謀、詭詐而缺少赤子之心;只接觸過佛教的人當中的一部分人思維有些主觀,不太懂人情世故

三者一起學,可能會塑造比較全面的人格;當然這不是一定的,比如真正學透三家中一家的人一般都精通為人處事的智慧,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兼學三家可能效果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當中並沒有所謂的先後順序,儒家不必然是年輕學的,道家不必然是中年學的,佛家也不是專給老年人修的;實際上三家當中有成就的人一般都是二十齣頭就初見規模了,而不是年老才能見道

兼看三家,會有相應的妙用,這個誰學誰知道


強調自己是個什麼「家」(僅指哲學流派,包括各種-ist)的人基本都:

以為抽象邏輯可以囊括所有的生活經驗。
碰到新事物第一反應是抵觸,
在人性和理論發生衝突時扭曲自己的人性。
如果扭曲自己的人性並不足以維持他的安全感,
他會要求其他人一起扭曲人性,
因為從他們的「理論」的角度來看,
人性被認為不「道德」的,或是不「好」的。
他們把哲學的本質從思辨變成了簡單的「否定」。


道教人超脫,儒教人做狗,佛也開脫人只不過最終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不邀自來。老師的觀點對一般人來說沒有問題,畢竟大眾就是這麼看待儒釋道的。

只是作為一個能問這個問題的人,我覺得你應該有必要再了解深入一點。舉個例子說比如你老師說的信佛修來生,這個觀點我不是很贊同。

學佛修道,不是做生意,不是搞投資回報,如果把學佛修道搞成,我花1塊錢,以後收10塊錢,100塊錢利益這樣,我的看法是不妥。

鄉下老太天天念經,希望死後托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自我的信念,但是這世界上有光說不練就能榮華富貴的好事嗎?

如果現世都沒有這種好事,憑什麼你死了就能中大樂透,得億萬大獎?

佛教說涅磐,道教說清凈無為,是一種向內求的,自性自覺的圓滿,喜悅,無有煩惱。

而儒家倡導的是仁義禮儀,追求人和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你可以把這個看成是「生命的大和諧」。

立志奮鬥,儒釋道三家都講,儒家說擇善固執,佛教說勇猛精進,道教說坐進此道,只不過大家的落腳點不同,但目的卻是相同的。


古時,幾乎都不識字。年輕時,羨慕地主家孩子能讀書。中年時,生病了找巫醫跳大神。沒來得及老就死了,和尚路過給念個經。
什麼,你是名士之家?您貴姓孔還是張?
不過貌似孔家講不了道佛,張家講不了儒釋吧?


認同你老師的說法。你如果能親身實踐,必會受益匪淺。


隨緣素位。


你老師明顯斷章取義,孤陋寡聞。
誰說古時就有信仰了?臆想。
人,窮則哭,餓而嚎,志不平就癲狂,古今如一。
只是現在消遣的多了,難得忘了窮,忘了餓。
信仰什麼都是扯淡,還是要多讀書,多思考,見多能識廣,書讀多了才能解惑。


我有位老師說過,現在的中國人缺少信仰,說古時,年輕氣盛時儒家教你立志奮鬥,中年時道家教你醒世脫俗,晚年時佛家教你修來生,人一生充實不會迷茫。


根據問題描述來看,這不叫信仰,這叫市儈

而且信仰並不是必備品


說下我個人的一點感想。

我興趣愛好廣泛,水平不咋地,不過儒釋道方面的東西自己都有接觸。馬列自然也有接觸。

我並不認同現在的人沒有信仰的觀點。我覺得大家都有信仰,只是這個信仰的構成發生了改變,以前大多只能接觸一條或者有限的幾條,比較純粹;現在只要想接觸都能接觸,各種思潮充斥,我們往往會根據自身的需要,這裡取一點,那裡取一點,再根據自己現實感悟的經驗,從而構成了自己不明顯的信仰。我們有選擇就有信仰,選擇的習慣就是信仰。

儒釋道我感覺都是教我們怎麼做人做事,我為人比較隨意,做事情很多時候,只是需要一個理由,如果那個學說的那一條比較能滿足自己當下做事情的理由,我就欣然採納,如果不滿足,我就一笑否定。我不在乎學通,我只在乎能用。即使自相矛盾也覺得不以為然。

不同場景,不同情境,不同心情,哪個出現就是哪個,追求的都是圓滿,便利就使用,並不局限什麼,而且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學的通,解釋不對,自然是自己理解不對。虛心受之,記住,也許某天會恍然大悟。

儒釋道其實很多時候感覺一樣,比方說佛家戒貪嗔痴,儒家其實也戒,道家也戒,只是說法不一樣而已。自己能理解到哪個自然算哪個,因為個人好惡,就大放闕詞,說別人屁都不是,未免太高估了自己的智慧。這裡的任何一種體系,都是智者智慧的結晶。人,終究需要敬畏。


其實古時的學者,儒釋道都繞不開,只是年輕時名利心重,想要一番作為,只能看到儒釋道中入世的部分,只是為了學識,見識,通達仕途而已。

也就是常說的,看山是山。

中年時經歷了人生的起落,漸漸從盲目的取樂中,嘗到了一切皆苦,這時候再來回味當初學過的經典,就有了另一番體會:原來聖人們的言論,是究心,而不是究事。

這就到了第二重,看山不是山。

晚年時執著心慢慢變淡。愛別離,怨嗔會,求不得,原來一切皆是無常,處處都是智慧。而出離心生起,究竟生死大義。

這就到了第三重,看山還是山。

就像品茶,剛開始只為解渴,後而品其味品其色,再繞回到解渴以前,為什麼會渴。

這對於人來說,其實是一個必然的次第。關鍵要明白的是,這不是儒、道、釋的次第,也不是青年、中年、老年的次第,是去我執的次第。


謝邀。
在我眼裡,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三家是儒釋道。而不是道儒法。佛教雖然是外來的印度文化,原本跟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任何關係,但長久以來,佛教僧人也促使中印文化交流,帶來異域的文化,雕像技術,音樂,異域草木蔬果以及熬糖法等等也傳播到中國。再單方面自作多情的割裂佛教與華夏文化的血肉聯繫,也擺脫不了自己淺薄的寒磣餿臭味。

道儒法三家對我的影響,道可以俯瞰地球,儒可以隨順人倫,法可以治事畢功。

話講的娓娓動聽,還是那自誇自贊,說自己以天地老莊為師,與聖人為知己做朋友的話來了。話講的高冷,「俯瞰地球」,所以覺得自己能耐了,有學問了,可以俯瞰眾生了。古往今來,只有莊子才看得懂道德經。「我」能看到這一點,「我」也看明白了道德經。開個專欄,給人家講道德經是吧。不害臊,不知羞,行。誰還沒個中二的時候。
一般我們理解,道德經有一部分是教人為人處世的。我沒說這是自己獨到的領悟,絕對正確的理解。這應該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大眾觀點。比如道沖用之弗盈淵呵似萬物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等等等。可這位大師領悟獨到,到處連撅帶罵。這心思上,這行為上,你們覺得這種人以天地老莊為師,以聖人為知己。人家聖賢們,天和地,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啊?這種人和人去講道德經,夠不夠資格?
在知乎上罵人家,都逼的知乎網友撂下要把他「做掉」的狠話了,明哲保身還做不到呢,凈惹事去了,好意思給人家講道德經?我呸。

華夏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增廣的概念。狹隘守舊,自家的什麼都好,外來的都是「夷狄胡鬼」(某大師原話)的文化。你用的電腦是中國人先發明的?你住的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是中國率先發明的技術?建築里的力學結構學都是中國人的創造?戰國時代,華夏人們還穿開襠褲呢。趙武靈王嫌這玩意騎馬磨蛋蛋,還和貴族們辯論要不要改換服裝,向胡人學習才有了胡服騎射的美談。你怎麼不穿開襠褲,用竹簡寫字呢?家裡也別張羅了一堆桌椅板凳了,買上草席鋪上席地而坐吧。拿故步自封當華夏,我勸你也別拿衛生紙擦屁股了,完事了,找片樹葉子,找塊土坷垃磨一磨,蹭一蹭。恢復傳統華夏文明,還需要你不斷實踐啊大師。
這種狹隘的"大師",大約就像那些同趙武靈王不斷申辯寬袍大袖華夏服裝是多麼悠久,祖宗穿的,華夏傳統習俗的趙國守舊貴族們。終將被掃進垃圾堆。


你老師這個就是信仰上的投機主意啊。

隨便信隨便換還能叫信仰?

我覺得你老師完全沒有看過佛儒道這三家任何一點正兒八經的東西,朋友圈味道倒是滿滿的嘛


親身經歷哦。高二時讀到《楞嚴經》,被徹底點醒,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佛教重塑了我之前十六年的"三觀",從此以後看世界的角度都是新的,更加真實,更不易迷惑。


儒家思想是傳遞一種人與社會的道德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以仁德為治「。」仁」為核心。是一種人道主義立場。
道家是一種社會抗議思想,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宇宙的運行之道。使人擁有精神力量來面對現在的生活。「」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境界。
佛教,是講因果,講慈悲,教你修善。為人描繪了栩栩如生的未來。

簡單概括就是,儒家思想是教你入世。做一個有道德,有責任感的人;道家思想是提供給你一種哲學思維,認識論、方法論,獲得一種出世的精神;而佛教直指人性善惡,通過福禍相依,用前世今生、來世的輪迴,來教育你一定要做一個人品好(為區別儒家思想,這裡旨在強調善良,有愛心)的人。

就如你補充說明中那位老師說的一樣,儒教針對可見的現實,道教針對不可見的現在,而佛教則針對的是不可見的未來。就是這樣。


舍爾巴茨基的《佛教邏輯》是對東方佛學思想解釋得最系統透徹的著作,建議題主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佛教哲學是一個可以和西方哲學相媲美的體系,佛教的誕生很快就淘汰了古印度原來的實體論、有神論和數論等等教派和學派。佛教內部也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唯名論、唯實論和虛無主義等等派別的區別,一個有千年積澱的宗教,在幾百年間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中心,裡面充滿著先賢的哲思和對世界人生的理解,怎麼會像雞湯一般,怎麼會像是大眾所理解的磕頭、念經和拜佛爺一樣,精英永遠是少數呀,但是佛教這一點做得很好,無論是精英還是大眾都能在佛教得到所需要的東西。


看了LS幾個回答,不能苟同,遂寫此文。權謀都出來了,真是離道彌遠,佛儒道講的都是誠心正意,教的都是實用方法,解決的都是跨越千年的現實的問題。

「讀書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空談!
為讀書而讀書,還要分出個什麼流派,爭論出一個高低上下。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縱然你滿腹經綸又有什麼價值?
如果不敢走上講台,縱然看遍演講的技巧又有什麼卵用?

這個時代,知識越來越廉價,你用了十幾年學到的知識,遠遠比不上一個小小的移動硬碟的儲量!

人比電腦最大的優勢在於:用知識構築的思維體系,而這些都在佛儒道里,我們稱之為智慧。


生活中的問題,並不是釘子,靠一個鎚子就能解決的,所以佛儒道都可以成為你的工具。「道」會讓你擁有一個宏大的格局,「儒」會讓你掌握方法,「佛」會讓你擁有行動力。即人生的戰略——戰術——執行力

你可能會疑惑,佛怎麼會和行動力扯到一起?

因為人會有很多擔心、顧慮、煩惱,而這些情緒都有可能讓人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佛即是對治情緒的良方,而後人才懂得活在每一個當下。該愛的時候用力去愛,沒有太多的糾結。未完結


你老師的觀點非常理想化,把現代人的想像套到古人身上。

古代佛道都不是安分的主,歷來扯著佛、道教旗號造反的事情數不勝數,就算不造反,也往往搞派系佛道之爭,情況嚴重的,鬥嘴輸的道士被皇帝命令剃頭當和尚。真要是脫了俗,那些道士何必去和和尚們吵?真要是專註來生,和尚們何必和道士們吵?
甚至道教內部、佛教內部,不同流派也互相指責。比如北魏時期新冒頭的天師寇謙之噴正一派天師道是「三張偽法」。全真道把佛教的心經也列為必修的經典,有些道士噴他們是「全真和尚」。
佛教中修來生的只是凈土宗,凈土宗出現的初衷是追求長生不死(南懷瑾說的)。凈土宗在貶低其他佛教流派時非常有技巧,偽造了一句經文,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念佛得度。你們呀naive,只有跟我們凈土念佛才能成道。北傳噴南傳是小乘,北傳內部又噴密宗是邪法……

這麼亂糟糟的情況下,有幾個世俗人能獲取佛道教的核心內容?古代獲取信息不方便,你想找一本道經或佛經也不容易。就算獲取了,又有幾個人能不同的年齡段適當地取捨呢?偏佛或者偏道的人,若非發生變故,是很難改變信仰的。這種「變故」是指他所接觸的佛或道,並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謂中年學道,晚年學佛,換句話說,學道不成又學佛。道教中也有凈土世界,一樣可以滿足求來生的信眾,一個人真的在中年了解了道教,何必晚年改投佛教呢?充實嗎?我看未必。

那麼,一輩子只抱定一種學問,比如歷史上諸位大儒們,他們的人生難道就不充實了?回到題目,三家對人的影響巨大,但是沒有你老師講的那麼理想化。


三家講的東西完全一樣,只是立足點不同。佛教入世就是儒教,儒教出世就是佛教,懂得上述兩點就是道教。
儒教立足於有,佛教著眼於無,儒教看重過程,佛教追求結果,儒教巧於做事,佛教善於做人。儒教佛教恰如事物的正反兩面。以上褝述,就是道教。


佛,放下,自在。道,無為,清凈。儒,克己,知常。


推薦閱讀:

吃素就是慈悲嗎?
如何跟吃肉的朋友相處?
幫助他人,布施行善是否在破壞因果定律?
理性主義者不能成佛嗎?
和尚靠什麼補充蛋白質?

TAG: | 佛教 | 人生觀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