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能入定嗎?
就是擯除雜念什麼也不想,但是頭腦還是清醒的,不是發獃,不是睡覺,而是腦子完全空了,心靜狀態。
真的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是的,現在有一種模式叫做冥想,是可學習的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並不是擯除雜念什麼也不想。
在各個宗教,核心的命題都是探索世界真相、生命本源,
比如那個很著名的問題:我們生而何來,死而何往。
而入定,是修行探索的主要方法之一。
轉載一篇文章:
A、肉眼頻率(可見光)範圍的視頻圖:
從上面的視頻圖可見,肉眼只能看到世界的極小一部分,絕大部分世界是看不見的。
如何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認知世界的全部真相,是古今中外靈修或修道的主要核心。
為了擴展視覺頻率,古今中外先後不約而同發現了很多方法,如:入定法和光環法。(現代又出現了克里安照相術)
B、三種常見觀察方法與頻率範圍的比較:
1、肉眼:極窄的調節範圍。(完全使用肉體視覺----肉眼)
2、光環法:較窄的調節範圍。(混合使用:肉體視覺+以太體視覺)
3、入定法:任意的調節範圍。(完全使用靈體視覺----靈眼)
在古今中外靈修者中,入定法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方法。
入定法(Meditation):靈體脫離肉體的局限,觀察或神遊更廣闊的世界的方法。
入定法的叫法很多:神遊、冥想、內觀、靜觀、禪定、三摩地、合神法、、、等等。
西方叫做:冥想、神遊、出神、星體投射、靈魂出竅、、、等等。
古今中外的入定法,細分起來不下百種,但是核心都差不多。
C、靈眼/靈視的特點:
靈眼:靈體的眼睛。靈體是可以自由變形的,可以沒有固定的生理器官,可以沒有固定的「眼睛」。
但是,不管一個靈體是否有「眼睛」這個器官,靈體都有視覺。
因此,確切的說,應該叫做「靈視」。其主要特點:
1、全方位性:肉眼只能看見一面,靈眼可以同時看見四面八方。
2、透視性:肉眼只能看見表面,靈眼可以同時看見里里外外(形相+本質)。
D、入定法的原理和來源:
"夢者,神遊也。"----呂純陽《太乙金華宗旨》
通過鄙人幾十年的靈修經驗,觀察到:「睡夢=靈體神遊」的現象。
此處再比較一下長年觀察到的幾個現象:
1、每個人在睡夢狀態中,靈體會自動脫離肉體的束縛,自動處於神遊狀態。
2、清醒狀態=肉體主控狀態/肉體記憶完全連續。
3、睡夢狀態=靈體主控狀態/肉體記憶完全切斷。
4、半夢半醒=靈體主控狀態/肉體記憶一半連續。
*由此可見,入定法可以是一種很簡單的方法:
5、只要模仿(或利用)睡夢狀態,就可以自動進入「靈體脫離肉體束縛的自由狀態」。
6、換言之,最簡單的入定法,就是:
a)「模仿睡夢狀態」,或者:
b)「利用睡夢狀態」,使靈體脫離肉體的束縛,自動處於神遊狀態,同時:
c)盡量保持記憶的連續性。
此時,靈體視覺(靈眼)可任意調節,使用於任意頻率範圍,觀察到任意靈體、任意靈界。
E、入定法的關鍵和要點:
1、忘掉肉體:離開肉體的頻率範圍,進入靈體頻率範圍。
2、放鬆:視覺頻率範圍「越松越大、越緊越小」。
3、半夢半醒:半夢半醒=靈體主控狀態/肉體記憶一半連續。
*以上第3點----夢與醒的比較:
a) 清醒狀態=肉體意識主控狀態/肉體記憶完全連續。但是,只能觀察和體驗極其狹窄的「肉眼可見的世界」(物質世界)範圍,無法觀察和體驗准物質界和更加廣闊的靈界。
b) 睡夢狀態=靈體意識主控狀態/肉體記憶完全切斷。此狀態,可以全心全意進入和體驗靈界,但是由於肉體記憶的不連續,經驗無法帶回肉體意識=無法擴展肉體意識,達不到靈修的目的。
c) 半夢半醒=靈體意識主控狀態/肉體記憶一半連續。此狀態,可以保持記憶的連續性,經驗帶回肉體意識=擴展肉體意識,達到靈修的目的。
*不謀而合的是:古今中外的靈修者,在技術上都把「半夢半醒」作為核心之一。
在西方,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被稱為「Trance」。
在中國,老子稱之為「彷彿象夢寐,神明忽往來」。
另外還有很多修行入定的方法,這裡就不貼了,
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下。
入定有兩個條件:過去世累積的波羅蜜成熟+今世修證的不懈努力
剛明事理的小孩,當其不思考時,豈不就是「混混沌沌、空空洞洞」。善惡是非賢愚,都是後天習來。天性本來純樸,上古之人何知賞罰?何知善惡?何知親疏?何知賢愚?何知仁義?
然而《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云: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就問題給答案。
1 按照佛教的定義,各種定的共同的心理屬性是心一境性,這指的是意識專註於選定的某一項身心的內容,這項內容被稱作「業處」。
按照佛教的定義,「什麼都不想」可以達到,但這是修習禪定的誤區,空心靜坐,這屬於細微的昏沉,是需要對治的錯誤。
定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專註於「只想一個」。
2 系統的按照次第修行禪定,是可以達成各種定的。
反正我小時候看動畫片,家裡進來賊我都不會發覺
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上記了一個入定的故事:
在丹陽有一個地方叫做奔牛壩,相傳梁武帝時,有個在石城挖出一個僧人來了,僧人瞑目坐在土裡面。於是就把這個事情報奏給了梁武帝。武帝就問某文官,那官員說:此為入定耳,可叫人在他旁邊擊磬,他就出定了。
武帝就叫人試之,僧人果然睜開了眼。
問僧人一些問題,僧人都不回答。
那位文官就對僧人述說了其被挖出來及擊磬出定的事等等。
那位僧人還是不說話,起身就向南邊奔去,武帝叫人去追他,結果僧人到了壩子上,就變成了一頭牛,奔牛壩就是這樣得名的。
是真的。但是這種狀態未必是入定。或者說,入定也有很多層次的。不需要刻意去尋求的。
推薦閱讀:
※我是基督徒,可是現在不想信了,該怎麼辦?
※關於佛教因果的問題?
※有沒有題材比較特別的唐卡?
※哪些朋友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給你們帶來哪些改變?
※如何積累福報? 惜福惜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