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年輕的時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脈」?


友情是何時消失的? 從被稱作人脈的那一刻起 ——東東槍


有一次看記者採訪問導演馮小剛,問他這麼多年為什麼願意一直跟華誼兄弟合作,馮小剛說王中軍跟王中磊兩兄弟是個實在人,每一次電影立項需要多少錢,只要說出一個數字就能到賬,如果遇上超出計劃的,華誼也願意無條件的繼續追加投資。


但是換成其他人呢?馮小剛說也遇上很多不差錢的土豪,每次酒席上觥籌交錯間總會拍著胸脯告訴你,兄弟要錢了儘管找我,我一定支持你……可是當電影真的開拍的時候,這些個土豪們的簡訊甚至就是只派他們的助理髮來簡訊,說最近正在做一個大項目,回款還沒拿回來,或者說最近比較忙以後再談,然後就再也沒有以後了……


我一直記得馮小剛收尾那一句話,熟人很多,朋友太少。


我有個大學同學F小姐在海南創業開了一家廣告公司,今天三月份的時候她在大學班級的微信群里詢問還有誰現在還在傳媒圈工作,沉寂很久的群里突然熱鬧了起來,大部分同學畢業後還是集中於傳媒圈的工作或者是相關的,於是F姑娘提出說她們公司接了一個旅遊項目,計劃七月份暑期的時候想在廣州深圳做一次大面積的推廣,於是很多同學冒出來說自己可以幫忙好說好說一類的,我很久沒在群里冒泡了,剛好看到她的需求,於是留言了一句,說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可以幫你問問。


轉眼到了四月份,F姑娘有天夜裡給我發來微信,說項目提前了,需要五月份就在廣東幾個城市落地推廣,我於是問她現在的進展到了什麼程度,她說因為甲方一下子變動太快,她也很是突然,但是沒辦法還是得去執行,就這幾天她問遍了之前班級微信群里之前說有資源的同學,結果清一色的回答就是「我最近剛轉行」或者是自己也才是個小職員沒認識什麼人,更有同學居然來一句「我五一準備結婚所以最近很忙,實在是不好意思了」巴拉巴拉……於是F姑娘也只是試著問問我能不能幫的上忙。

我沒說一定可以幫到她,但是我說我盡量試試看。


而實際上我的情概況是什麼呢?

一是我剛從自己工作了三年的傳媒圈轉行跳槽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負責公司產品創意包裝文案策劃外加軟文及打雜,我每天的工作一直都是晚上九點後回家,那段時間我一度以為互聯網是個坑,因為我的大老闆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剛準備六點下班的點前五分鐘召集大家開產品測評會,於是我就知道這個夜晚也註定不需要再擠公交了,因為等你下班的點估計人家的老婆老公都已經暖炕頭了。


但是後來的我就漸漸適應過來了,當然從「為老闆打工」到「為你自己打工」這一點的思維轉變,然後是調整適應我也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這是後話了,有機會我會寫寫看。


也就是說,那段時間我也忙成了狗,甚至一度整夜整夜的失眠睡不著,會思考自己當初選擇轉行對不對,完了還得安慰自己既然已經做出了選擇,那就得全力以赴投入之類的自我分析種種。


二是我雖然在傳媒圈做了三年,從畢業就進來第一家公司,不管遇上多少狗血的事情我都一一忍耐並迅速成長起來,因為我自己一開始就給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設,就當自己是一個職場白痴,你大學裡的一切所謂成就都沒用,我需要用這三年讓自己有一個磨練的階段。


所以想也知道,我再厲害也還沒有到那種可以認識很多或者很厲害的牛逼廣告公司負責人的程度,而且我自己心裡也明白,即使你認識他也不代表就可以接觸的上,那一套混圈子發名片搞人脈那一套我是打死都不會去用的,所以呢,其實我也沒有多少廣告圈的資源。


那麼既然是這樣的情況了我大可以也一樣拒絕了F姑娘,而且主要是F姑娘跟我也不是很熟,我不是放馬後炮給自己找借口開脫,而是在大學裡F姑娘跟我真的基本上就是在學校里的路上遇見打聲招呼那一種,除此之外我們貌似唯一一起吃過的一頓飯就是畢業的散夥飯了。


但是我這個人就是作,最好不答應,一旦答應下來了要做不到,我自己也睡不著。


於是我開始想辦法了,這個時候我終於想提一提混互聯網的好處,雖然這些年裡各種互聯網思維甚至是「互聯網+」的說法被說的天花亂墜,因為我一向是個冷淡的人,我從來不會因為每天刷新聞,看到哪個90後的產品估值幾千萬甚至上億了而覺得這個把豬吹上天的風口有多大,但是我也從來不會因為有個網站采編跑去黃太吉那裡,吃個煎餅視察一下,於是回來出一篇報道關於「O2O風口已過,煎餅鴨子肉夾饃吹過的牛逼都去哪兒了」的稿子就去否認互聯網思維的作用。

在我的價值觀里,一個東西一種方法一種思維有沒有用,全在於這個人本身,而且就人性的弊端而言,從來都是贏了的人就是大爺,輸了的人說的話就是狗屁,所以我從來不會單方面的被任意一種觀點所拐到坑裡去。


說好聽了就是辯證的看待問題,說壞了那就是我太執拗,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嗯,這一句很繞,但真的是這樣的。


但是我終歸還是要很感謝互聯網的連接作用,我一一說來。


一是我不知什麼時候認識了一個專門做社群資源整合的一個男生,他在深圳開了幾家青年旅社,然後開始把各行各業的相關人脈進行整合,並且會定期做一個分享會,勾兌創業者的項目跟投資人的接洽,這麼些年下來他已經做得很成熟了,也就是說,我認識了他,相當於可以連接到他手上這幾年整合下來的資源了。


但是人也不一定願意幫忙對不?於是我在微信上勾搭他,先是做一個自我介紹讓我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以表達我的誠意,然後我說了我的大學同學F姑娘開廣告公司的事情,並提出說可以把她引入你們的廣告圈的人脈整合名單中,接著是說到F姑娘最近手頭上的項目需要深圳廣告資源的事情,並提出說這個項目甲方是海南政府有關部門,配合程度也比較高,對你們也可以作為經典案例提高你們社群的知名度。


你有沒有發現,我所表達的這一切,其實就在於告訴他我不是純粹跪求你幫忙,而是我也可以為你帶來資源甚至有可能是收入提成,也只有建立在這種「相互利用」的基礎上,接下來的事情才會好談。


嗯,於是這個男生在他的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說明了我所需要的深圳廣告資源的相關信息,另外他還在他經營的那幾個廣告圈的微信群里也說明了我的需求,並附帶上我的微信號。


果不其然,那幾天的時間裡,我的微信突然間來了幾十號快上百的新好友,紛紛表示可以合作廣告投放跟推廣的事情,於是我一一添加好友,光這幾十號人的進一步溝通就花完了我好長一陣時間。


這還沒完,我另一方面還要跟F姑娘溝通她那邊落地方案的事情,結果坑爹的是她那邊的甲方居然什麼結果都沒有給,只說想把所有廣告投放的形式跟聯繫人匯總出來,他們一一比較過價錢以及名氣再來做抉擇。


當時聽到這一點的時候我真的很想罵人,但是我自己也知道廣告公司的不容易,在這一個以甲方為大爺的時代,你根本就沒資格因為甲方什麼都沒有告訴你,你就有理由說給不出方案,甚至如果你挑刺了甲方還有可能反過來咬你一口:我給你錢是幹什麼的,不就是讓你給我弄出來的嗎?要什麼都我來那我要你幹啥玩意?

創業不易,更何況我同學F姑娘一個女生。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我開始把這幾十號在深圳廣告圈混的人各個長項聊了一遍,然後把紙媒電視電台廣播以及公交地鐵各個渠道的合作模式跟投放價格一一整理出來,到了最後他們基本上都以為我就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了,各種細節一一詢問記錄反覆推敲。


最後,我在各個渠道分別選了兩家廣告公司的具體合作方案跟對接人的聯繫方式,最後整理成一個文檔交給F姑娘,那段時間裡我一邊加班一邊整理這些資料,有好幾天回到夜裡都12點了,以至於花了不少錢打專車,而且打車也聊出了很多故事,然後回到家裡都已經不知道什麼叫累趴了。


幾天後F姑娘給我微信回復留言,說經歷了這麼多,才知道大學同學再多也是不靠譜的人,我笑著回答說,既然是大學同學,就跟他們停留在大學情誼的份上就好,我願意幫你一把僅僅是因為我很認可你這個人,僅此而已。


這一輪做完了我還不放心,為了安全,我又開始了第二輪連接。


我去年的時候花了兩千大洋報名參加了一個專門的文案培訓課程,一個周末兩天沒有休息接連上課外加頭腦風暴,當時可能是因為老師一下子提供的知識太滿太多我還沒有消化過來,而且後來有學員投訴說感覺上了課以後回去上班依舊寫不出好的文案,於是提出要求退款。


我呢一向是個很慫的人,一是我從來都覺得原因在於是自己的領悟能力還不夠需要多多提高,所以不怪老師的事情;二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既然都明白了「聽過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件事,那又怎麼能奢望上了兩天的培訓課就能寫出奧美級別那樣的文案呢?


所以我就默默留了上課培訓老師的聯繫方式,然後繼續回去上班了。


這一次,我搬出了培訓課老師的微信,話說這些個老師都是混奧美陽獅十幾年的人,他們的圈子是我所不能達到的,於是我給其中一老師留言,一是說明我是他課程上的學員,對他的課堂講述表示感謝並且表示運用到了實際工作中;二是說明了我的同學手上項目需要的一些廣告資源;三是說了一個數字就是甲方的目前報價,以便老師決定接不接這個案子;四是提問如果老師所在的廣告公司不接這個項目,那能否推薦認識的其他廣告團隊給我?


這位老師一一回復了我,表示可以幫忙推薦合適的廣告團隊,並且那天下午就給了我那個廣告團隊負責人的聯繫方式,於是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溝通跟資料整合,外加跟我同學F姑娘那邊的溝通。

或許你會問我,一個廣告公司的高管為什麼願意鳥你?


我是覺得,一是你的誠意別人可以感受得到,尤其是在互聯網這個浮誇的世界裡更是難得;二是我其實也是為他們介紹生意做,有合作的可能他又怎麼會拒之門外?三是要知道當初兩千大洋也真不是白交的,他在課堂上也承諾過除了那兩天的培訓也會負責回答學員們的一些後期諮詢問題,我也只不過在享用這兩千塊帶來了的增值產品罷了。


這件事情前後折騰了快二十天,有一天夜裡,F姑娘給我微信說,甲方覺得五一投放時機不合適,又改到延後了,然後感謝我的幫忙,並對我表示抱歉。


我回話說,這件事情跟我沒有任何利益關係,我也是看在自己是大學同學一場的份上幫一點罷了,然後F姑娘就繼續忙著創業,我也繼續上班了。


後來我自己那天夜裡寫日記,我告訴自己以後千萬不要太好心,接一些自己辦不到的事情,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作為朋友,真的到了需要幫忙的時候跳出來的人真的不多,以前做學生的時候會因為要爭取獎學金被別人斤斤計較,有時候是因為喜歡上了同一個男生或女生而互相反目,即使到了職場了,有時候同一個部門的人都會因為績效跟考評而有各種較勁,所以更何況是一個不能給你帶來利益的人的請求幫忙呢?


但是如果你以為我的主題就是「以後還是慎重交友或者不交朋友」就錯了,我想表達的是,即使我們依舊生活於這個各種熟人以及朋友圈點贊留言互動的世界裡,我們也不要對經營朋友這件事情失去耐心,畢竟好的關係都是需要通過很多坑爹的關係對比篩選出來的,這跟談戀愛總需要遇上幾個人渣才能找到真愛是同一個理。


我想表達的是,一是我以後會針對性的選擇幫忙我願意去幫的人,當然遇上死黨肯定是是二話不說儘力而為的;二是我會讓自己慢慢提升起來,然後漸漸整合自己可以用到的人脈資源,畢竟這一次我因為沒有很多可以直接用上的資源,所以才需要通過別人幫忙介紹連接,這樣的結果是時間消耗跟溝通成本都很高;三是我希望我自己也能慢慢變成可以「被人利用」的人,這樣無論是以後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可以通過相互雙贏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求助渠道跟幫忙力度。


或許是年紀大了,總覺得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用心跟你交朋友,而且大部分人為了表現自己的成熟跟有成就的一面,於是會各種場合里寒暄結識問候,然後表達出自己很有辦法的樣子。


我至今還是個在職場里默默成長的女神經,我沒見過大人物的世界裡是如何進行資源整合以及「有錢大家一起賺」的,但是至少現在的我已經開始會辨別,哪些人的話聽聽就好,哪些人的話只信一半就好,這些眼光或許對於別人而言是很尋常的技能,可我向來智商太低也愛相信別人,於是這些年裡遇上很多尷尬的時刻去找別人幫忙別人不理我,我還翻出簡訊說你當初不是這麼說之類的云云……


給別人找台階,也是給自己找台階,而這個找台階的過程,我就是這麼走過來也悟過來了。

想當年看李開復老師那一句話,「用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區別。」一直覺得境界太高自己還沒到那個理解的程度,而後互聯網的「馬雲說」「李嘉誠說」「李開復說」各種泛濫之後又覺得這話太雞湯,這是這一刻放在這裡,我似乎有半點兒能感受得到其中的意味了。


我們的生活里工作上會有很多很多的熟人,我從來不會對他們的高談闊論嗤之以鼻,因為我覺得這也是造物主「人以群分」的一種,我也慢慢開始接受進入社會以後很難交到朋友特別是真朋友這件事,但是我不會對這個世界失望,用雞湯的話來說,就是讓自己變好了,那麼這樣的朋友還是會變得越來越多的。


嗯,期待這樣的神奇能量的到來。


-
「沒有目的之交往,才能感動人。」

(我一個朋友的名言。)
-


套用一句陝西的方言:心交朋友錢交狗。


自從一群信誓旦旦的蠢貨從朋友里發明了人脈兩個字,整個世界就不好了


朋友,是很奢侈的存在。真正的朋友,你有事絕不願意麻煩他,你缺錢絕對不希望找他借,因為任何利益的牽扯都會讓你感覺玷污了這段感情。但朋友,絕對是那個在你需要他幫助時,你不用開口,他就會主動為你做出一切的人。他不需要你的解釋和理由,他只知道,因為你們是朋友,所以一切都值得。

而人脈,是建立在利益交換之上的一種交際網,成熟的人不會量化每一次對他人的幫助,這是一種投資,我幫你,下次你就可以幫得上我,山水有相逢,哪天出什麼事說不準,所以多一個朋友多條路。

年輕的時候,沒有碰過那麼多的挫折,沒有看過太多的冷臉,所以只和趣味相投之人真心換真心,這時候結交的朋友,是最純粹無需試探的,掏心掏肺。不是說成年後結交人脈網裡不會有真朋友,有,但很少,因為我們的真心不再那麼輕易交出,要層層考驗,才會付出真意。


因為年輕,有充分的時間去把陌生人暖成知己。

等到年紀大了,你鮮少有機會再選擇朋友,只能無奈地建立人脈。彼時,你手中或許擁有了更多可供交換的資源,別人與你結交,你與別人結交,彼此都看不清對方手中的底牌。不是沒有真心,而是真心與真心之間,霧障重重,你就算想交心,人家也不一定稀罕。

前幾天,我回老家辦理一些雜事,順道在杭州見了兩個朋友,一個是小學前桌,一個是中學學妹。我的時間挺趕,只得在換車的間隙與他兩分別見了一面,細數之下才發現,前桌的男生轉眼之間已經相識十二年,且十二年從未斷絕聯繫;學妹還是通過QQ空間有的聯繫方式,雖然見面少,但一來一去聊了七八年,兩顆心也捂得熱熱的。我心裡篤定,這兩人,一定是到了牙齒掉光,子孫滿堂,也能坐在一起傻傻對笑的朋友。

我很感謝他們,而且這種感謝隨著年歲漸長、閱曆日增而越加深厚。我知道自己本性偏向淡薄,與人交往總是隔著一道關卡,有時候臉上笑意滿滿,心裡卻始終格格不入,尤其在感情上被(ào)動(jiāo)得要命,山不過來,我也絕不過去。在我與他們的關係中,毫無疑問,是他們更為主動更為包容更為體貼。

但我最為感謝的,是時間,是一生之中最難得的時間,是考試失利、感情失敗、事業困頓的時候聽著對方吐槽傾訴發泄的時間,正是這些時間把路人變成了朋友。

年輕的時候真好哇,總有使不盡的力氣一次次地把自己從頭到尾交代一遍。我家在哪兒,我爸爸做飯很好吃,我小學中學在哪兒念的,我喜歡聽誰的專輯,我愛看誰的電影,我喜歡過什麼樣的男孩子,我去過了哪些地方,我以後還想去哪些地方……你呢?

一個人的感情是有容量限制的,我總覺得,友情比愛情更講究緣分。有些人雖然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但是出現得太遲了,難以勻出多餘的精力去交代自己了。越早相遇,越能掏心掏肺。

我從來不認為「人脈」是一個虛偽或者可憎的詞,因為我們的感情都是有限的,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值得真心相交。有些人——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不過某某場合見了一面,就掏出手機熱情地想加你微信,加了微信也從來不打招呼,逢年過年也許能得到幾條編輯群發的訊息,有事情請你幫忙的時候,他又突然蹦躂出來,好像和你熟了三輩子。關於他的印象,你永遠只能停留於他在哪家公司,似乎是做什麼的。

不是年輕的時候需要朋友,而是年輕的時候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朋友,「人脈」是最無奈最可惜最浪費的選擇——只要你想,人脈永遠都會有的。

但是,朋友,可能錯過了就錯過了。

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我轉發時改動了兩個字。這是我能想到的,關於友情,最美好的祝福。

我願意等時間,把你變舊了。


在我上大學之前,我老爹告訴我,讀大學你要做四件事:學會長大、學會一門技能、交三兩個知心朋友,如果有可能就談一場戀愛。

每一年放假的時候,他都會提到這句話,然後只問我一個問題:你在你們院有幾個知心朋友。我掰著指頭數了好久,想到的卻幾乎都是不同學院不同學校的。那時候心高氣盛,不懂他的意思,支支吾吾又理直氣壯地反駁,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啊!爹嘆口氣,孩子你記住,學生時代的友誼是最真摯的,是讓你記住一輩子的。

所以題主,我想你一定是個被成功學殘害了很久的大學生或者大學畢業生,信誓旦旦準備一展宏圖,滿腦子「第一名」「速成」「成功」「人脈」等詞語。其實哪有那麼多利用價值可循,朋友之間是不計較的付出,因為重視你,所以惦記你,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就是這麼簡單。我最佩服我爹的一點就是,他對人從來不算計,對哥們的承諾一定做到,所以這些年,我們一家出去玩,只要有他朋友在的地方,從來不讓我們操一份心。


我不知道把人脈和朋友對立起來的人,你們的辭典是否跟我的版本不一樣?
公司的培訓,我也不記得講師的名字了,但卻深刻地記得他描述何為人脈的一句話:信任你的人才是你的人脈——而不是認識你的人,或者你認識的人。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無論多熟悉,認識多久都不是,親爹老子都不是。反之,即使寥寥數面,只要給予你所需要的信任,也是你的人脈。
以這個解釋來看,難道通常意義上的朋友不是應該包括在人脈中的嗎?

朋友交往,當然可以不談利益,或不斤斤計較,但絕不能不談信任。朋友也絕沒有無條件信任的道理,只不過條件是隱含的,不需明言的——「根據你以往的表現判斷,你是靠譜的人」。
有的朋友認識的時間長,交往的比較深入,相互信任值積攢得比較高,能夠透支相對較高程度的傷害值,也能夠在難以簡單計量的方面給予信任和支持,並非不講利益。
能夠真正無條件信任的,可能只有邪教徒對他們的教主吧。

所以,我是這麼看的:無所謂朋友還是人脈,只要你自己是誠心獲得對方信任,而不是過河拆橋的,或者教人作惡的,那麼無論是職場、生意場,還是私交上,哪個才是人脈,哪個才是朋友,界線在哪裡,都不是那麼重要,建立並維護彼此的信任關係才是王道,其他只是枝節問題。
正如」殺人遊戲「里,即使你是個好人,你也要盡最大努力取得大家的信任,而不是心中默念著其實我是個好人,被」錯殺「之後蹲在地上畫圈圈去詛咒殺手太壞了,隊友太豬了。


人脈和有錢老公一樣,是現貨, 獲取成本很高,甚至是年輕人無法獲取的; 而朋友是期貨,相交於微末,等朋友的行情看漲了,就成了你的人脈。


人脈會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大冬天的不在家鑽被窩反而拎了幾瓶酒陪你在公園裡喝通宵么?
人脈會在你一時衝動做蠢事的時候把你一通海扁阻止你么?
人脈會在你剛出國念書就和女朋友分手然後毅然退學拼著驚人的毅力考過ielts然後出國陪你么?
人脈會在你畢業他還沒畢業然後你決定回國發展他也就一起回國么?
人脈會在你結婚的那天給你做伴郎酒宴結束幫你擋那些鬧洞房的么?
人脈會在你當爹的那天推掉一切工作從出差的地方趕回來么?
請不要把人脈和朋友扯上關係!從而侮辱了朋友這2個字!


首先我大部分同意這句話的觀點。剩下的不同意的部分是,這句話把人脈與朋友對立起來了。

我個人覺得,與一個陌生人的關係發展的模式一般是這樣。

1,偶然認識——漸漸熟識——朋友(人脈)。

2,加入新圈子——慢慢熟識——朋友(人脈)。

3,有想得到什麼的目的的認識——慢慢熟識——朋友(人脈)。

無論其中的哪一個,都少不了幫助與被幫助。既可以發展成朋友,也可以演變成單純的人脈。

」人脈「這詞本身不能被簡單的理解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幫助)"

我認為初級的「人脈」是可以被理解成單純的相互「利用」,毫無交情可言。而朋友是一種高級的「人脈」,「利用」朋友辦事,靠的就是交情。

而且,我感覺人們對人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初級的「人脈」而且還感覺「肯定(很大概率)能得到對方在某方面的幫助/很大概率上能得到對方幫助」。(大概就是實際上沒什麼交情,自己還那麼矯情~)

無論是求人還是被求。一般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考慮著三個方面

壹,對方跟「我」什麼關係

貳,事情的難易度

叄,付出與回報

一,在初級的「人脈」中,你跟對方不是有很深的的交情,如果對方決定幫你,就只能考慮「貳」和「叄」。所以,以此為基礎繼續說明的話。(假設為你求別人)

1 關於自己

1.1如果你沒多少「被利用」的價值,就在很大層面上決定你能求助對方的事情只能是小事。

1.2如果你有相應的「被利用」的價值,也許你可以向對方求助比較大的事情。

1.3你認為的對方能夠幫到你什麼程度只是你認為的。

2關於對方

2.1 對方會根據你的外在(頭銜,財富等)、他認為的你的能力和為人、你以前幫過他什麼事兒以及自己的能力,考慮他是否決定幫你,幫你什麼事。

2.2 對方的為人,對方的為人如何也是一個因素。一個慷慨的人也許會即使不熟悉對方,也會傾囊相助。但不要把對方默認成為慷慨的人。

3 關於困難

3.1 在自己家所在的地方,可以找家人幫忙,朋友幫忙。

3.2 家人解決事情有時候也是靠別人。

3.3 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的幫忙。自己在舉目無親,沒有朋友的外地尤甚。

3.4 在求助對方之前,自己先好好考慮並解決下問題

綜上:對於初級的「人脈」(我對題目所理解的人脈),我認為是有必要需要的。

為了達到「初級人脈」的效果,需要

1,提升自己。2,擴大交際圈。3,期望不要太高。4,自己首先做到真誠。

二,在高級的「人脈」中,「壹」是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交情甚至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這點在小說中體現的最多。為朋友兩肋插刀是我國文化中正面的觀念。

1,關於人品好能幫忙的朋友

在最近很火的日劇《半澤直樹》中,半澤的同期生渡真利忍,近藤直弼就充分顯示了這點。但還需要注意的是

1.1,渡真利忍一直在幫半澤,不過有的時候還是幫不到。但他能幫到的他都幫到了。

1.2,近藤直弼在最後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背叛」了半澤。因為他還要考慮自己的家庭。

1.3,無論是渡真利,還是近藤,半澤都沒有因為覺得對方的某點不幫自己而從此再也不理他們。

以上三點顯示,要把朋友當「人脈」,就要充分地理解與包容對方。並且自己也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對方。如果不這樣,朋友到最後只能變成與朋友完全對立的初級不包含什麼交情的「人脈」。所以感覺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消費感情。

2,關於所謂沒有能力但人品好的朋友

就像半澤直樹中的那個曾經想要自殺的竹下清彥社長。我一度以為他就是個「廢物」,半澤為什麼要對他那麼好?越到後來越感覺,其實他不是沒能力,只是能力暫時是未知。到第五集看完後覺得,其實對方能夠真誠毫無隱瞞地幫你就是最大的能力。

所以,碰上所謂沒能力的朋友更要珍惜。但也不要讓「朋友」這一詞綁架他人或者自己!人最終還是靠自己多些。(個人感覺這個不好把握……)

3,關於人品有問題的朋友們

東田滿和淺野行長就是這麼一對,明明在做著一般意義上不好但雙方都覺得好的事兒,非但沒有指出來,還「利用」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後,反誤了卿卿性命。(從實際上說,如果夠在辦事能力上「靠譜」,把半澤拉下去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兒吧...不過還是別害人)

至於人品如何如何,這件事討論起來有點難了。我不知道怎麼說。

總之,我們還是需要靠譜的朋友。能夠指出自己的不合理,能夠不要求自己達到對方不合理的目的...

三,「初級人脈」向著「高級人脈」轉變

人們交情程度的加深與減少,往往伴隨著話語的交流與互相的幫忙。

綜上:對於「高級人脈」我們更是有必要需要的,為了達到此效果,需要做到

1,真誠。2,做個靠譜的人。3,理解、包容與珍惜他人。4,學會識人。

總的來說,無論是朋友,還是人脈,都需要真誠。無論你要不要「利用」他人。


我覺得大家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不夠冷靜,人脈和朋友不是對立的兩面,都是可以真心對待的好不好。

年輕人剛才學校里出來,缺的不是能夠吃喝玩樂一起罵老闆的同齡朋友,正是能夠幫你在事業上提升的人脈。難道你不希望有朝一日,你告訴別人你要辭職的消息,別人的第一反應是「太好了,我一直希望你能來我們公司和我一起工作,明天來面試吧」?

在商言商,利益換利益怎麼就不對?
我幫你找了個報告,明天我有不懂問題找你請教的時候,你自然不會推脫,這叫雙贏。為了感激對方一起約個晚飯,討論下行業動態和八卦,交情又增進了。大家的關係都保持在工作的層面上,不管對方是鳳凰男素食主義者拜金女(舉幾個例子而已,沒有歧視誰的意思),又和你有什麼關係呢?
你公司另外一個部門的大老闆新接手了一個新的項目,一周內就要組成一個團隊。你覺得他是通過HR在內網上發招聘啟事,再一個個面對從未照面的人呢?還是問和他一起踢過幾次球喝過幾次酒的你願不願理來試試呢?大老闆這麼做,也是減低了自己找到不合適下屬的幾率。

下面這張圖來自於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7年1月的文章How Leaders Create and Use Networks,感興趣想讀的自己下載。第三個Strategic Network就是我所謂的人脈。

先寫這麼多,想到再來改。玻璃心勿評論,一律拉黑。


如果年輕的時候就只把身邊的朋友當成資源,那就說明他有可能是個自私的人,會變得冷漠,城府變得太深,機器化,一生都在算計,會孤獨。
如果這種人足夠聰明,而且還在意除了自己以外的家人,那麼他會成為一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是很多事就只能講給家人聽,比起很多普通人,會比較孤獨。
如果不聰明,所有善良人都不會再相信他;正義感強的人或許會懲罰他。
想像一下,全世界沒有人可以說心事,可以讓你放鬆神經,除非他自己就是機器人,要不然就是疑神疑鬼地死去。
不過不排除一些有執念的人,從小就喜歡算計,價值觀就是算計,這個傢伙一生的意義就是算計了,所以說就成了計算器。。。
大家都是普通人吧,都喜歡被人信賴,信賴他人吧,誰的肩膀可以抗下人生所有的痛,還不哼出來呢?


其實,朋友和人脈沒有那麼大的分界線。因為成為你朋友的人,在未來會成為你的人脈,在生活工作等方面提供幫助,提供機會的。而人麥認識的人,也未必就只是利益關係,很可能也會成為你未來後半生的朋友。

其實,還是在於人,人與人的交往你是以什麼樣的目的,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他人的,他人都是能體會的到,感覺的到你的用心的。


其實朋友和人脈沒有絕對的界線,只是因為人脈這個詞被弄臭了,所以大家就開始跟人脈這個詞劃清界限了。如果要說被劃清界限之後的那個「人脈」,那就應該定義為:以功利目的而認識的人,以及沒有功利目的就不聯繫的人。

至於「年輕的時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脈」,如果劃清界限的話,那必須說任何時候都是需要朋友而不需要人脈。具體的解釋可以去看《The Start-up of You》這本書,或者看對應中文版(中文名爛得我都不想提)。這本書是由 LinkedIn 的創始人寫的,而 LinkedIn 正是一個通過人際網路來提升職業發展空間的地方,所以作者很有資格來描述這個問題。基本上作者的意思就是,出於功利目的才認識別人或者跟別人打交道是不對的,應該平時沒有什麼重要事情的時候也你幫我我幫你,或許某一次幫忙後來就成為了你事業上的轉折點,或者某一個關鍵時刻你需要某一方面的幫助時某人正好能幫上忙,這些都是無法提前預知的。


此問題下的大多數答案不敢苟同,隨便貼幾個高票答案及我從中得到的"insight":

1.「心交朋友錢交狗」~~~朋友是神聖的,人脈是齷齪的
2.「友情是何時消失的? 從被稱作人脈的那一刻起」~~~人脈是朋友的墳墓...
3.「自從一群信誓旦旦的蠢貨從朋友里發明了人脈兩個字,整個世界就不好了」 ~~~蠢Bの逆襲
4. ......

除了這種誤導性非常強的抖機靈答案,還有寫著寫著就不知道歪到哪去,和題主的問題對不上號的。少數答案是有道理的,但不夠系統。

我猛然回想起知乎的那頭蠢b和Slogan...所以,該反對還要反對,該糾正還要糾正,該補全還要補全的。

很多人對於朋友和人脈這兩個概念的理解都過於粗糙了。大多數人認為朋友之所以純潔神聖難求,是因為這段關係是不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的;而人脈之所以令人作嘔,是完全基於經濟利益交換的。上述這兩個觀點是我不認同的。事實上,個體間的絕大多數人際關係,皆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之上:

遠古時代,沒有「錢」這個概念時便如此
現代生活中,市場規範如此
而社會規範亦是如此。

---------------------------------------------------------------------------------------------

如何看待「年輕的時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脈」?

不知道這是誰說的,在何種背景下說的。但在我看來不管上述兩個未知量怎麼變,這句話都無疑是句不折不扣的bullshit——結論先放下。

那麼,當面對一個開放性問題時,為了避免「我說前門樓子,你說J8頭子」給彼此帶來時間、認知資源上的浪費面對這類問題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界定/定義問題中涉及的概念。

關於這句話「怎麼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人脈、朋友兩個概念。

1)當我們在說朋友珍貴時,我們在說什麼?——朋友的界定
2)當我們在鄙視人脈時,我們在鄙視什麼?——人脈的界定
3)當我們拿朋友和人脈比較時,我們在比較什麼?——朋友和人脈的差異

當我們把「以上三個小可愛」達成共識為基礎,接下來的的思考與討論才有意義。

下面先看李笑來的【幼兒園遊記】吧(摘自:《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笑來曾蛋疼的跑去幼兒園,觀察小朋友群體中的社交活動,他發現,那些玩具更多的小朋友往往更受周圍的人的歡迎,也更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當成「朋友」。一次,他「有幸」採訪這個小朋友群體中玩具最多的小朋友(小強),他更願意與什麼樣的小朋友交往呢?

採訪過程中,小強扭捏的給出了答案。原來在小朋友的眼裡,朋友也分成兩種,「普通」的朋友和「真正」的朋友,而小強「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漂亮的小姑娘,小強每次有了新玩具都給她(男性都懂的)。另一個小強的真正的朋友是一個小男孩。小強說,他把他當做「真正」的朋友的原因是,「他每次都不搶我玩具,他跟我換」。

小強是太功利了嗎?他只是個孩子,他沒有想到這些小朋友以後哪個可能會給他帶來什麼利益,他只是沒辦法把【建立在不平等交換條件上的友誼關係】,當作真正的友誼罷了
(註:這並不是標準社會學實驗,只是一次經歷,大家也可以自己去驗證。舉此例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激發思考,而不是作為支撐後面觀點的科學論據。)

一、當我們在說朋友時,我們在說什麼?

1)友誼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上
請大家思考下我們所說的彌足可貴的「友誼」,真的是指不必建立平等利益交換關係上的神聖之物嗎?事實上,人際關係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平等交換上的,不光是朋友間的友誼關係,就連親密的伴侶、婚姻的雙方也同樣如此。(大概有兩種關係可以不被追求「平等」考量:血緣關係與同生死的戰友關係。以下主要說社會關係中的朋友關係,暫且不考慮戰友關係)

人性中本身就有「利他、互利」的動機,社會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所用的概念叫「互惠原理」:一方(A)給另一方(B)好處,B會想著去「償還」這份好處,如果這份好處太大,B無力償還。那麼B會在心理上感到焦慮不安,這份不安支撐著我們互利互助的社會規範。總之,人類從生下來就存在著利益交換的動機。進化心理學給這種行為作出的解釋是:互利的人的基因會更大概率的延續下去。(註:這裡的利益是廣義利益,不光是金錢利益)

所以每個人都是天生的dealer,我們不斷地make deal,並從中獲利。需強調的是,這個市場並不是一個零和市場。假如有一天我寂寞了,你也寂寞了,我們湊一起,我們都不寂寞了,雙方都是獲利的。

2)社會中的交換規則,比市場規則複雜多了

市場規則是,我有你要的資源,你也有我要的資源,我們共同協商,簽個協議,按意願交換。
社會中的交換規則,同樣有一份無形的協議,這份協議有十萬八千條:

一個雞腿換一份作業
兩個雞腿換陪我逛街
三個雞腿換我女朋友的閨蜜的手機號
四個雞腿可以換頓大排檔了吧?
.......

幸好不用簽,因為互惠協議已經深深的植在骨子裡了。我們通過各式各樣的形式交換著自己的資源,時間和情感。這些交換物比市場中可交換的物品要多的多。

總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心裡給他人單獨的建立了心理錢包,你往我心理錢包里添了多少銀子,我下回也往你的錢包里填多少銀子。

3)交換物往往不是相同的,但一定是等價的。

當我還小的時候,我就知道如果我想玩對方的玩具,而我又沒有合適的玩具與其互換的話,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時不時地幫對方忙,這樣對方才能把我當做朋友,而我也能依靠非暴力的手段玩到玩具。

嗯是的,這裡不是指關係雙方彼此之間的經濟、地位、相貌等因素是否平等,而是雙方所帶給對方的利益一定是趨於相等的。(真心換實意,狗b別聯繫)

舉幾個例子,

1.你身邊一定有一個朋友比你有錢的朋友,你們出去吃飯他會結賬更多一些。那麼在其他方面,你是不是會付出的比較多一點。比如在約飯的時候,他更多的是讓你去找他——時間成本。比如你容忍他脾氣的限度會比容忍別人的限度更多一點。
2.當你在街上幫助了一個陌生人,你期待的是通過自我實現獲得的某種美好的感覺。如果對方毫無表示的走了,你是什麼感覺?總之,你用你手裡低價值的東西在交換他能帶給你的高價值的東西。如果他遵守互惠協議,他應該對你有所表示,而你也在期待這個回應。

所以,朋友的基礎也是利益關係的平等交換,只不過不是建立在純粹的資源利益交換的平等上,而是交換著各種各樣的利益實現整體上的平等的基礎上罷了。

4)朋友交的越久,能容忍「心理錢包」的赤字就越大

兩個人從「認識——普通朋友——好朋友」的關係升級過程中,除了時間的改變,最基礎的變化是彼此的信任度。而信任度,是靠長久的雙方平等的交換關係建立起來的。我們慢慢從不熟悉對方,到熟悉。從不知道我們向對方付出了,對方是否會以同樣價值的方式回報給我們,久而久之,我們增強了對對方的信任。從一開始借了別人兩塊錢,一直惦記著。到我們看到兄弟有困難就主動借錢給他,而不著急他還,都是出於彼此間信任的不斷增長,因為我們知道他會還的,可能是以錢的方式,又或是以其他的利益方式補償。

所以,好朋友間並不是不計較。而是隨著兩個人在一起時間的推移,對彼此增加的信任感,這些就像大數據一樣,讓我們敢於把放貸期限拉長,在長久的利益關係平衡的基礎上,不急於一時間利益關係的平衡。

小結:

1.朋友是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的,這裡的利益是廣義的。
2.我們內心會將某種利益與另一種利益做等價值替換(你給我介紹個美女,我給你一個雞腿。fair enough)
3.我們在基於長期利益平衡關係的預測下,越來越不計較短期利益平衡。(隨時間成本與信任度的增加,我們對朋友的「放貸」額度與期限的管理越來越寬)
4.我們也可能會持續一段不平等的朋友關係,基於時間成本對決策的影響(一個多年的朋友,即使我知道他是虧欠我的,只要不達到閾值,我們會選擇容忍)。

二、當我們在鄙視人脈時,我們在鄙視什麼?

看完一些回答,想到了唯利是圖的奸商、處處想占你便宜的心機鬼、和在你有錢時候蹭吃蹭喝,在你借錢時候關機的酒肉朋友...這些人固然是讓人唾棄的,可是這和人脈何干呢?若是把這理解為人脈,未免太膚淺了。這些人中同樣一些也是「朋友」這個概念的子集,那麼為什麼在很多人的「社交觀」中,人脈就是噁心作嘔的,而朋友就是純潔高尚的呢?

面對一個爭議性的概念,若只引用一句諺語、古話,或者抖抖機靈,再或用幾句話列舉數個例子,表明自己的態度——對社會中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的厭惡。我只能說,沒毛病。但是若在此題目下作答,不僅曲解了人脈這個概念本身的含義。更會使大家誤解(卧槽,有道理,今天又收穫了)。

其實,我們所鄙視的,是社會存在的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往往無視社交規範——互惠協議。但這和人脈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那麼到底什麼是人脈呢?

個人對朋友與人脈的定義:
人脈——能幫助我們提升個人的社會價值的與他人(非親屬、戀人)的人際關係。
朋友——能給我們個人帶來價值的與他人(非親屬、戀人)的人際關係。


這裡要注意幾點:

1.朋友關係和人脈關係彼此很大程度上是有交集的——我們的朋友可以是我們的人脈,而我們的人脈也可以是我們的朋友。這些人既可以與我們在商務中發生合作關係,為社會創造「1+1》2」的價值(提升彼此的社會價值),也可以在生活中給我們個人帶來價值,相互滿足彼此的需求。

2.我們要明確,並不是因為出現了「人脈」這個概念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才有了「人脈」這層關係,「人脈」這個概念只是對社會交往中一類現象的概括性總結。

三、當我們拿朋友和人脈比較時,我們在比較什麼?

我覺得眾多引用名人名言的回答中,有一點說的挺對的,朋友和人脈的的本質區別,是一開始見面交往時的動機不同。朋友的相識場景是無目的的,而人脈的相識場景是從一開始便帶有某種目的的。但很多人因此開始妄下結論——朋友可貴,人脈XX。而這是草率的。其實,單純這裡比較有目的性的「認識」和不帶有「」目的『的認識某人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挖掘背後的原因:

學生時代,你的好朋友你還記得么?是不是你的同班同學,或者舍友,又或是與你與共同興趣愛好,經常一起踢球打球的。那個時候我們當然不用有目的性的交朋友,因為每個人都被劃分在了一個大集體、數個「亞集體」中,與自己接觸機會更多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

而學生時代結束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家庭的出現,很多人都沒有動機也少有機會能使他與一個人,在無目的的情況下,產生頻繁的接觸機會。更多的是出於某種目的才與別人頻繁見面。比如要一起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聊一些商業機會等。哪還有那麼多時間去參加一個小團體,毫無目的的頻繁接觸一些人呢。

所以,朋友也好人脈也罷,形成關係的必要條件是充分的接觸機會。由於外部條件的變化,我們沒有每過三五年就換一個團體,在一個圈子裡頻繁接觸新朋友的機會了。我們越來越傾向於交往一些和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相關的人,也就是所謂的人脈。所以,「目的性」也並不骯髒,是這些驅使我們去產生與他人頻繁的溝通、接觸的動機。

所以當我們在拿朋友和人脈比較時,我們在比較什麼呢?
大概是我們被暴露在生活的壓力下,用來閑逛、做感興趣的事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減少了接觸某個「潛在朋友」的機會,更多的是去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賺錢、賺更多的錢)才頻繁的接觸某個「潛在人脈」把。


附:如何看待「年輕的時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脈」?

如果把那些不遵守社交規範的人定義為人脈,固然我們需要的是遵守社交規範的朋友。但如果理性的界定朋友與人脈的區別以及關聯,我覺得不論在生命的什麼時期,我們都更需要交往那些能做人脈的朋友,能做朋友的人脈吧。


人脈和朋友,本質上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並不是在冰火兩重天的不同世界裡。工作任務場景里的頻繁接觸機會讓我們有了人脈,而到了生活場景中很多同樣可以轉化成朋友。生活場景中的頻繁接觸機會讓我們有了朋友,而到了工作場景中,不少同樣也可以一起做點什麼,一起成長。至於不遵守「互惠協議」的少部分人,他們到了哪裡都是被唾棄的。

PS:其實很多答案之所以被主流大眾歡迎,不是因為它有insight,而是因為它們能讓大家花費最少的時間成本與認知資源,來獲得主觀上最大的滿足感。它們往往是你能迅速「理解」,並從感覺上覺得很有道理的。對於寫手來說,這是一門藝術。而對於上知乎是為了學點什麼的我們來說,這不是件好事。

所以,覺得很有道理又不是真的有道理。如果大家不想讓【你聽過很多道理,但仍過不好這一生】這瓶心靈硫酸持續腐蝕自己的話,建議警惕這類回答,並警惕自己心中的那份毫無價值的「滿足感」。動用自己的認知資源,警惕那些看似有道理,實則毫無價值的抖機靈式和雞湯式回答。


我記得一個我很欣賞的大學選修課老師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如果一個人跟你不算是朋友,非親非故,交情不深,他來找你幫忙辦事,你的潛意識裡有套防禦機制會本能地認為他在利用你;但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人跟你是好朋友,他來找你幫忙辦事,你又剛好力所能及,你樂意接受的同時會覺得你在幫助一個好朋友而不是簡單的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或者可以說你是心甘情願地被利用了

同樣的道理,朋友是人脈,人脈卻不一定是朋友千萬別把朋友就僅僅想成是人脈,某種意義上,朋友是「無用的」。年輕的你剛剛步入社會,想要快點站穩腳跟,此時的你需要人脈。於是你和一個人交朋友,帶著目的性地想要得到某些好處,那麼你也就會對於你的目的加以掩飾,這樣一種不健康的關係是不真誠也無法長久維持下去的。反過來,你豁達開朗,與人為善,待人真誠,自然可以擴大和豐富你的朋友圈子,那麼這樣的朋友在日後你有難處時也將成為可靠的人脈。

總之,真誠是一切健康關係的主旋律。


人脈是人際圈的外圍,朋友是內圈。兩個是不一樣的。年輕的時候多認識人以後就成了人脈,而那些特別好的,彼此合得來的就成了朋友,其實並不矛盾。


贊同這個觀點。 人脈這個詞,雖然說它是個中性詞,但是多少帶有點功利的色彩。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長大要做什麼,總是被灌輸人的理想應該很遠大的觀念。在學校里大家都是以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好壞。我覺得這種在社會中的競爭意識是中國人壓力指數高和一旦涉及到個人利益就不夠團結的根源所在。如果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想的是我們能通過這個朋友為自己爭取到什麼樣的利益,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詩意和浪漫可言?我一直堅信人是應該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才是生活的終極意義。而年輕人,尚未被社會的殘酷磨平菱角,是最嚮往自由與浪漫生活的一類人。真誠地和別人交往,希望從別人身上學習到點什麼品質,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並且也希望自己能夠給他人的生活帶來些什麼樣積極的改變,這才是交朋友的真正目的。畢竟每個人都是有閃光點,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不同,交流可以產生思維的碰撞,也就會促進自己對世界多一分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結交靠譜的朋友,拓展人際關係?
為什麼有的人,人緣好,人品差,有的人,人品好,人緣差?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說自己被社會磨平了稜角?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否只是利用與被利用?
工作中人脈到底有多重要?

TAG:朋友 | 人際交往 | 人脈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