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與玄奘法師相比,誰在佛經翻譯和文化推廣方面的成就更大?

可試從翻譯技術、文化影響力等方面入手分析


這倆人啊,那個梗是老外羅什的中文寫的比大多數中國人好;老中玄奘的梵語講的比羅什好。
這兩位毫無疑問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家,按佛教譯經家一般稱三大或四大,另外兩人為義凈和真諦。
其實兩位大能都很了不起,不過題主問,誰更了不起呢?我們比較一下。

一、譯經數量
羅什的譯經總數有兩個說法依《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據《開元錄》卷四載,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而玄奘法師譯經總量在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法師要多不少。當然這跟玄奘法師帶回來的佛經很多有關,法師帶回來約357部經典,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取經者。


二、譯經質量
在譯經史上,羅什和玄奘的分歧是巨大的,並且是影響深遠的。
羅什重意,重文采,即意而致,其所譯經文文筆華美,特別針對中國讀者使其能讀得懂看的明白。這其實是羅什考慮了當時中國的特點而量身定製的翻譯方法;然而這種翻譯方法實際是對原典進行來再創作,而翻譯作品是否達意是否符合原意,取決於翻譯者的水準。羅什出錯,經文就會出錯。事實上羅什會出錯嗎?就像玄奘法師指出的那樣,羅什把觀自在菩薩的名號就譯錯了,當然這是個巨大的話題,這裡就不說了。當然大多數情況下羅什的翻譯是優秀的。
玄奘法師對羅什法師的翻譯方法是不認同的,嚴重的不認同。當然這和唐朝時佛教初步普及,信眾接受能力增強有關。玄奘法師就是因為看過去所翻譯的經典無法解決自己的難題才取經去的,所以一旦玄奘取回了經典,一定是會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的。也就是說玄奘想要達到的目的是後人若是看經文的時候不會懷疑是經文翻譯的不準確而無法解決疑難。所以玄奘提出的翻譯原則是逐字翻譯,尊重原典。以嚴復先生說的信雅達的標準來說,玄奘法師首重的原則。
平心而論,很難說那個翻譯的好那個翻譯的不好,我覺得兩位都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選擇了最合適的翻譯原則與方法。
但是呢,從結果說,顯然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原則更普適些。

三、文化貢獻
我們能看到佛教和道教有好些名詞是共有的,這實際是魏晉時期佛經翻譯留下的後遺症。當時佛教初入中土,時人喜歡用道教和其他玄學的概念和名詞去套佛經,這個稱為格義,殊不知其間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所以羅什完全摒棄了格義這種做法,費盡心思創立了許多佛教專有名詞,這樣就避免了佛教和中國本土玄學由於共用名詞給學者帶來的混淆,這一點上羅什簡直是了不起。而羅什的中文造詣在譯經中的表現,說嚴重點對整個中國的文學都是有影響的。

玄奘於唯識的貢獻就不用說了,創立法相宗,弘揚唯識學派。不過,法相一脈有些過於曲高和寡,不容易被國人接受。這個在印度被大乘佛子尊為大乘天,被小乘佛子尊為解脫天,這個就不多說了。盡說《大唐西域記》一書,在現在根本是被中亞印度學者視為是照亮這個地區歷史的明燈。應為這些地域是沒有明文正式記錄歷史的習慣的,無論是誰研究這個地區歷史和文化,都繞不開這本《大唐西域記》。

四、結論呢
我很不願意做結論,因為這兩位都是實實在在的大牛。
但是一定要我分別心發作做個結論的話,我會說,玄奘法師稍稍的勝出一些。


我比較兩者翻譯的《心經》和《金剛經》,個人感覺玄奘翻譯的更流暢簡潔。


據我一點淺見,經典佛經《金剛經》的諸多譯本中,以鳩摩羅什所譯版本流傳最廣,因其文采十分出眾。從翻譯技術的角度看,無疑鳩摩羅什更勝一籌。當然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雖然篇幅短,但也是佛經翻譯的經典名著。


據《高僧傳·鳩摩羅什》記載,懷孕的耆婆有一天突然能講印度梵語,大羅漢告訴龜茲王,鳩摩羅什乃舍利佛轉世。傳說他聰慧異常,半歲能說話,三歲能識字,五歲博覽群書,七歲隨母出家,每天能背誦三萬六千偈頌,初學小乘經典。九歲隨母前往當時的佛教勝地罽賓(今阿富汗東部到克什米爾一帶,當時屬於貴霜帝國)從槃頭達多誦讀雜藏、阿含等經,精通小乘三藏。

三年後返迴路過疏勒(今新疆喀什),在疏勒駐留年余,從大乘僧人、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誦讀《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回龜茲後,廣習大乘經論,講經說法,成為中觀大師,名揚西域三十多國。

鳩摩羅什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首次將「Avalokite?vara」翻譯為觀世音菩薩,中國人之後拜了一千多年,文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為人之堅固妄想身像終歸於空)也被傳頌了一千多年。

經鳩摩羅什之手,前後譯經共有九十八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首楞嚴三昧經》、《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及《十誦律》等。

龍樹中觀宗大乘學說的主要經典,由羅什最終譯完;他還對小乘成實宗經典的翻譯,作出了大量貢獻。鳩摩羅什譯經的態度比較嚴肅,力求譯文典雅而又不失原意。從這個意義說,他的譯經活動不但有利於佛教的傳播,而且奠定了中國翻譯文學的基礎。

鳩摩羅什譯觀音菩薩三十二相普

還有很多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辭彙,比如「大千世界」、「一塵不染」、「想入非非」、「粉身碎骨」、「迴光返照」、「火坑」、「煩惱」、「苦海」、「魔鬼」、「世界」、「未來」、「心田」、「愛河」等等都是出自鳩摩羅什之手。

史載姚興對鳩摩羅什說:「大師聰明超悟,天下無雙,可不能使法種無嗣啊!」 遂強逼鳩摩羅什接受伎女(宮女)十名,還生了兩個兒子。寺中僧人多有議論,意欲效仿。鳩摩羅什召集眾僧,拿出一缽鐵針,將鐵針當眾吞下,說如果你們也能做到,盡可學我,否則各自持戒修行,弟子個個驚服。

傳說大師生前與眾僧立誓:若平生所傳佛法無誤,焚身之後,舌不燋爛。公元413年,大師圓寂荼毗(火化)後果然舌根不爛,弟子遵囑將舌舍利送往鳩摩羅什寺供奉。

世界唯一舌舍利供奉處:鳩摩羅什寺舍利塔

大師在長安培養了大批學僧,許多成為開宗立派的高僧,其中包括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等,合稱「什門四聖」。但鳩摩羅什因為自己已經破戒,不承認平生有一名弟子,只留下眾多翻譯的佛經廣泛流傳。

草堂寺內鳩摩羅什舍利塔

當時在姚興的提倡和鼓勵之下,後秦舉國上下崇信佛教,一時寺院佛塔林立,各地事佛的人達到「十室而九」的地步。但這也耗費大量物質財富,儲用殫竭,人民疲弊,嚴重影響關隴地區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後秦的國力開始衰退,公元417年為東晉所滅。

後秦雖亡,佛教尤傳,鳩摩羅什譯介進來的一套佛教概念與觀念最終融入中華文化的深處,成為我們每個人頭腦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公元643年,玄奘終於帶上珍貴的佛經和佛像以及國王贈送的禮物啟程回國。然而渡過印度河時,遇到意外,損失了不少的佛經和奇花異果的種子。這應該就是後來《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的最後一難「通天河濕經」的源頭了。

《西遊記》劇照,這種交通工具肯定是很容易出事故的

這種就安全多了

在洛陽玄奘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但是皇帝希望玄奘還俗輔佐自己,玄奘拒絕了。不過太宗還是支持他在長安弘福寺設立譯經院,讓他主持龐大的譯經工程。


公元648年,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正在京郊玉華宮避暑的太宗李世民,請他作序。太宗作《大唐三藏聖教序》,贈給玄奘一件價值百金的袈裟。

《瑜伽師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 及玄奘所創法相宗的根本論典


玄奘不僅主持譯經,還奉唐太宗敕命著《大唐西域記》,玄奘口述,辯機撰文,貞觀二十年(646)成書。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有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這本書不僅成為大唐了解西域的重要指南,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晚近以來,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鹿野苑古剎等古迹遺址的發掘也是《大唐西域記》的重大貢獻。

《大唐西域記》及英文譯本


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姆發掘菩提伽耶遺址時在日記里寫道:「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在閱讀中國人的《大唐西域記》,玄奘對那棵著名的菩提樹以及周圍的佛像和廟宇,記載的都很詳細,我們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遺迹。」

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紀念皇后長孫氏而建大慈恩寺,玄奘成為住持。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在西院建大雁塔,保存從西域請回來的佛經佛像。


1987年印度歷史學家阿里在寫給北大季羨林教授的信中說,如果沒有法顯和玄奘的著作的話,重建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地球知識局)

http://weixin.qq.com/r/0zmOluPEU74sraf192zB (二維碼自動識別)


鳩摩羅什(公元344 ~ 413 年)、玄奘法師(602~664);應該鳩摩羅什的工作開創性的,他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其實這裡挺全的了:http://baike.baidu.com/view/19679.htm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517801/answer/44637366
二人成就的高下,只說一點:

玄奘重譯鳩摩羅什譯過的佛典非止一部,如《金剛經》、《維摩詰經》,但沒有一部超越羅什譯本的流行程度。究其原因,恐怕是羅什自知自己的中文程度不夠,所以放手讓不懂梵文的助手們自由發揮,而玄奘則自恃自己的梵文程度太好,一切親力親為,唯恐有失,反喪失了一些中文的好處。


玄奘的舊經重譯工程在他生前死後均不受待見,不能不說是失敗的。以《維摩詰經》為例,他的新譯一開始就遭到漠視。《續高僧傳?法沖》說:「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 沖曰。君依舊經出家。若不許弘舊經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出家。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至於玄奘生前殫精竭慮譯出的六百卷《大般若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還不如文辭粗鄙的六祖《壇經》。

另外,玄奘譯經中最流行的怕是《心經》了。而根據最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奘譯心經其實並非玄奘所譯,而是好事者抄了一段羅什所譯的《大般若經》,又從別的佛經抄了一段陀羅尼,然後參以己意,雜揉而成。


個人覺得不能說誰的成就大吧,畢竟兩個人不是在同一個時代且境遇經歷都不同。鳩摩羅什來到中土正時值五胡亂華天下分裂之期,且是被呂光擄來的,在這期間他被強迫娶妻,甚至兩度經歷饑荒,親眼見證了人相食的人間慘劇,做為一代名僧他在涼州有長達十七年之久在歷史上是無記錄的,從這一點看出,羅什並不受呂光待見,而後直到姚萇打敗後梁才把羅什迎到了長安,這以後佛教才真正意義上來說得到了弘揚,而玄奘所處的唐代本身佛教已經很興盛了,玄奘取經只是把它又推到了一個新的高點,所以從弘揚佛法上無法相比。羅什對佛經的理解與內容的表達和辭彙的應用不難看出他的文采是非常之高的,羅什的經更加親民易懂,我們所熟知的心經、維摩經、法華經等都是出自他之手,而玄奘譯出的經就比較晦澀難懂了,我們所熟知的也就心經。至於說為什麼羅什不如玄奘出名,第一羅什是外族人,中國人潛意識裡都有那麼點排外心理(雖然古龜茲就是今新疆地區),第二,五胡亂華時歷史很混亂,不及唐朝興盛,輿論傳播低,第三,對於僧人來說羅什破戒是為佛門不恥的。玄奘的貢獻當然也很大,他譯的經都真正是逐字逐句嚴格翻譯過來的,比較適用於高專業人士,對於普通人來說比較難理解,譯出來的經書被大家耳熟能詳的較少,但他的另一著作<大唐西域記>卻是被人引為經典享譽中外為後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這兩個人在做為上都是沒辦法相比的。


鳩摩羅什與玄奘法師相比,誰在佛經翻譯和文化推廣方面的成就更大?

請問這個和你的修行有一毛錢的關係嗎?閑著沒事做。
1.不要議論聖賢。
2.他們兩人的功勞都很大。
3.他們自己兩個人,聖人的境界肯定不會像樓主這樣還想比一比誰的成就更大。
4.反求諸己。想想自己在佛經翻譯和文化推廣方面的成就大不大,不要總想著管別人。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善惡自己造。
5.問這種問題純粹就是沒事找事,這不是好奇心和求知慾,而是腦子裡稀奇古怪的想法太多的表現,建議控制自己的大腦,修心為重。


對於諸位譯師,個人除了頂禮膜拜,發心愿學之外,著實無語。先不論歷史中那些譯師的水平,但從在那種歷史環境條件下,不遠萬里迢迢捨身忘死往來弘法之心已經令我望塵莫及。雖日日讚歎感恩猶覺未能及所想之萬一也。無論手捧何種經典,尋思來之不易處,只有警醒省思自己是否真解得經義,行證幾何?解脫與否,實諸佛之願,精勤行證,方能不負前人心血,願以此為眾共勉之!


我本人沒有讀過太多經書,但在所讀過的佛經里,《金剛經》是我覺得最好的,簡直覺得是鳩摩羅什所寫,完全沒有翻譯的生硬。這也直接導致後來看很多其他佛經的時候頭疼,包括六祖的壇經。雖然就是原著,完全不需翻譯,但是相比金剛經的文采語義,真是天壤之別。。。


鳩摩羅什。把母語(梵語和當時西域語言都是印歐語,勉強都可算做羅什母語)翻成外語,比把外語翻成母語要難。就好比,你更願意做英譯漢還是漢譯英?何況譯得那麼漂亮。


譯經方面,鳩摩羅什重意流暢,文采斐然,具有開創性,玄奘重原著,均符合時代要求 。但文化影響上,就對中國佛教傳承而言,鳩摩羅什開創,玄奘進一步開拓,但就佛教傳承而言,羅什影響力大,離開西域不遠千里來中原傳教,令人敬佩。


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鳩摩羅什(344 ~ 413 )、真諦(499—569)、玄奘(602~664)。鳩摩羅什文筆華美,達意而雅緻,所譯《金剛經》版本流傳最廣;玄奘法師側重逐字翻譯,尊重原典,《心經》流暢簡潔。天竺僧真諦於南朝戰亂中翻譯不輟,重原義。天竺羅什中文強於大多國人,唐人玄奘梵語講得比羅什好。


這裡用金克木先生的觀點答,引原文實在不會,見諒,用概述好了,因為金克木先生是真的愛玄奘,以至於恨西遊記唐僧,很多文章都有提到玄奘

單就翻譯說,玄奘是超過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譯過的都譯過,質量數量都超過了他,但流傳下來的還是鳩摩羅什的版本。在另一篇文章談這個問題的時候,金克木先生明顯有愛恨偏向。鳩摩羅什將經典本土化,被大眾接受,但大眾偏向接受死道理,回答有幾位說不要爭什麼高下,先生是討厭這種人的,法相宗的辯論沒得普及,大家還是喜歡死讀經書,相信奇蹟的涅槃,相信美好的極樂世界,相信拯救水火的觀音菩薩,但不願辯個結果。總結下來就是,這屆觀眾不行。在一篇客觀一點的文章是這麼說的,玄奘的經文雖然好,但也只是在鳩摩羅什的基礎上改進,並沒有創新,所以沒必要拋棄鳩摩羅什而去讀玄奘,鳩摩羅什開創性的譯文確實無法替代。先生喜歡和自己扳手腕,出現矛盾的觀點不稀奇,甚至違背自己心聲說假話這種事都存在,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在學玄奘,希望能讓更多的人願意去辯,還贊了論語和蘇格拉底。

辯論的結果先生也知道,印度佛教的發展已經揭露真相了,一自我毀滅,二虛無主義,把別人的理論都辯掉,自己的就絕對相信,終究殊途同歸。

先生在死前念叨的是「我已經進入了涅槃的境界,為什麼還沒有死呢」他到底信不信涅槃呢?恐怕又是在和自己辯論吧。就說到這吧


兩位大師沒有任何可比性,他們都對中國佛教作出了豐碑式的功績,若樓主一心想去學,去分別,不如虛心去讀讀他們的經文,理解裡面蘊含的學問,自己去求證,知乎這個平台還沒有人能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你問的太大,以至於凸顯了您的無知…另外其他幾樓的朋友,也沒必要藉以學術討論的借口去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你們誰也回答不了,而且是毫無意義的,是非常無知的表現。若大家真對佛學感興趣,那將是你一輩子都學不完的,學不完,怎麼能分辨呢,我想當你能分辨的時候,已不想做辯了…做一切學問學術,皆要以自心為參照…


看了大部分人的回答的相同點無外乎幾處:
1、兩位都是大牛,翻譯技巧上的信達雅側重點不同,就譯本來說很難得出誰的更好;
2、翻譯數量玄奘略勝一籌;
3、所處時代背景不同,翻譯為當世所需,普及的核心價值觀(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純文字普及方面,不指學佛核心)不一樣;
4、鳩摩羅什與玄奘化身不一樣。
回答的不同處則各不相同。私以為,
以佛陀化身,將鳩摩羅什與玄奘分高下這樣的思維來理解這個問題是不恰當的。佛雖為眾生顯萬相,但佛本是諸相非相,能見演化之相是因為世人皆執色執相,所以鳩摩羅什是那一尊佛演化,玄奘是不是佛演化,實際上是每個人執不同念不同相不同色而體現出差別。都是執色執相的見解。實質上佛未有分、無差別。所以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連問題都沒有,哪來的差別,高低,優劣。
那麼我們實在想要要分高低,怎麼分呢?我覺得應該在大家所持的差別心上分,也就是承認佛有所說,依據佛經文本本身見高低。具體點就是誰翻譯的更精準、體現佛經作用更好、受眾更多、翻譯技藝更精湛上。排名靠前的幾位分析的都很有道理,見仁見智,我沒有更好更深層次的見解,反而應該點贊感謝學習了。覺得鳩摩羅什好一點也可以,覺得玄奘好一點也無妨。我個人覺可以拿「金剛經」與「心經」比較一下,雖不是同一本經,但是都是流傳最廣最受認可的,可以管中窺豹,兩位三藏法師其他的經文所見不多、在百姓中傳誦不廣,我相信大家沒幾個人把他全讀了,拾人牙慧的比較不如直接拿這兩本對比下感受下。
(實際上,佛無法可說,世人當讀完經書以後怔見沒有真經,一念生清凈心,見性成佛,所以比較高低存在文學上而非佛法上。佛不取於相,依般若波羅蜜故,是諸法空相,如如不動)


反正現在流通的佛經,鳩摩羅什譯本遠遠多於玄奘譯本。


翻譯講求「信雅達」,在這方面,鳩摩羅什是譯經的大師,也是這方面的轉折點。至於成就,每個人都是那個階段的大牛。


就像,朱生豪和梁實秋都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很難說誰更高一籌,只能說都不是我輩凡夫俗子所能及。


佛學領域的討論,當你提到所謂的大能,就被遷移到了佛教領域,那就是迷信了,比如觀音傳教。

再說,這種跑到非本族,非同一語系的國家傳教,完全不計較傳播的東西在自己國家衰敗乃至滅亡的人,甚至是國家積弱導致亡國的人,是一種如何的國際主義精神啊!
所以玄奘是不行的,狹義的民族觀,國家觀限制的他的得分,他應該取經後跑去歐洲,翻譯成拉丁語,這樣立馬就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推薦閱讀:

有關《魯濱遜漂流記》的英文名字?
在出版行業,所有的外國人名都必須譯為中文嗎?
字幕組針對紀錄片的翻譯都是聽譯嗎?
由於翻譯的失誤而造成不良後果的事件有哪些?
美漫超級英雄的中文名字是誰起的?

TAG:文化 | 人物評價 | 佛教 | 翻譯 | 佛學 | 佛經 | 歷史人物 | 鳩摩羅什 | 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