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不能吃牛羊肉或者魚等所謂的『發』性食物」,這種說法有何道理?
「發物」這個說法,讓獅子老虎在野外受傷以後很為難啊!
平常上班的時候也要經常被患者問這個能不能吃,那個能不能吃。我的回答一般是:
一句話,術前只要是吃了不過敏的食物,術後你就放心的吃。
如果說有禁忌的話大致是這些:
1.辛辣刺激:容易引起瘢痕增生。【1】
2.煙酒:手術前後吸煙輕則引起傷口不癒合,重則引起致死性併發症。【2】而且尼古丁可以收縮血管,惡化創面血液供應。酒精在體內代謝時可以產生乙醛,乙醛可以和蛋白質的氨基結合(蛋白質加成反應),引起組織修復時產生的活性蛋白質失活,延長癒合周期。另外酒精代謝過程會造成肝臟的損傷,不利於身體的康復。
擴展閱讀:酒精的危害和機體解酒的原理
3.過於甜膩的食物:這一點是給糖尿病患者提的。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機能紊亂,高糖飲食會引起血糖的波動,血糖過高也會延緩創面的癒合。另外血糖過高的患者也更容易發生感染——細菌吃糖。
4.難消化食物:經過全身麻醉的患者胃腸蠕動會受到抑制,尤其是術後使用鎮痛泵的更加明顯。而且外科病人合併水電解質紊亂的也不在少數,尤其是低鉀血症很常見。這類患者胃腸動力本身就很差,肯定要吃些柔軟易消化(同時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這就能夠有效預防脹氣和腸梗阻。
另外就是,術後根據手術部位和麻醉方式的不同,醫生會安排術後禁食或者流質飲食,遵醫囑即可。恢復固體飲食後就沒什麼了。
如果不選擇醫院營養膳食科的餐食(這是最簡單最靠譜的),自己配餐的話,大致有這幾點可以參考:
原則:「三高一低」: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糖、低脂肪
細則:
1.注意營養結構,不要過分迷戀高蛋白:不吃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則好不容易吸收的氨基酸被拿去提供能量,而不是參與創面得修復,豈不可惜。沒有膳食纖維的話,對胃腸功能的恢復也絕非好事,
2.不要迷戀各種煲湯:很多南方的患者家屬喜歡給患者熬制靚湯。有時奶白色的湯看上去營養豐富,實則為富含脂肪懸滴的,富含動物油脂的鹽水。營養不高不說,喝多了還容易蓄積過多的鈉離子。另外油脂攝入過高容易讓患者反胃、消化不良。
3.不要迷戀粥:碳水化合物是夠了,但是身體恢復最需要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卻缺乏了。
4.幹嘛不去吃營養膳食科的配餐呢......多方便啊!!!
參考文獻:
1.賈文波,王潤秀,林源等,廣西壯、漢族深Ⅱ度燒傷及一期癒合手術切口縫合傷患者傷後瘢痕增生程度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 (5) :743-6
2.Pierre S, Rivera C, Le Ma?tre B, et al. Guidelines on smoking management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aesth Crit Care Pain Med. 2017;36(3):195-200
3.張亞利,手術後病人的飲食選擇,中國保健營養,1996(3):50-0
按知乎慣例,先講一個並不好笑的故事。
最近管的一個患者術後不吃發物,但是吃了些內臟,結果痛風發作了。
現在遇到術後患者營養一直差的,一般有兩種常見原因:不吃「發物」,以及喝肉湯不吃渣的。
怎麼勸都不肯吃肉的,只能狂打白蛋白,一天幾塊錢就不說了。是誰說「發物」會過敏的?「人血白蛋白」屬於血製品,這才是真正的「發物」,輸注風險第一條就是過敏。
寧願相信老祖宗和隔壁大媽的「智慧」,不願意相信現代醫學,那為毛要做手術?不覺得矛盾嗎?
謝邀。西醫上沒有這種說法,我一般會建議患者注意營養均衡,特別是手術後,多補充蛋白質,如營養狀況不好的,還會根據患者營養情況,按需要的熱量等,均衡配比,計算一天的攝入量。吃不下的,可能會考慮胃管或者靜脈補充。
你覺得經過了手術後,手術也可以想像成一種創傷吧,每天就吃青菜白蘿蔔合適嗎?
看到很多人在討論中醫,但是我學了五年中醫,確實沒有聽說過有哪本中醫書哪個中醫理論系統的介紹過什麼是「發物」,「發物」的定義的,確切來說,根本沒有中醫專業書里提到過這個概念。所以這個應該和「上火」一樣,是個偏於傳統文化方面的命題,其實和中醫關係不大。至於中醫醫囑,關於飲食方面,一般也就飲食宜清淡一句話而已。
不過以前跟老師門診,老師年紀比較大,確實會讓病人「發」的東西不要吃,然後病人會問什麼是發的東西,一般就是牛羊海鮮之類的,還有一些容易上火的水果,我個人感覺來說,就是寧可信其有那種意思吧,實在想吃我覺得也可以。但是應該考慮下自己的脾胃受不受得了,以及不要暴飲暴食,吃飯規律。
臨床醫學內科學主治醫師,急診專業,碩士心血管內科方向
不是中醫醫生,不懂中醫,因為好奇讀過幾本書,內有關於飲食的敘述,摘錄搬運書籍內容供題主參考
答此題的目的只是正面列舉題主問的「『發』性食物」,摘錄搬運書籍內容供題主參考
非粉非黑,不站隊,沒權利撕,也沒精力撕,噴子請自行右上角X
1、《中醫飲食營養學》,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24頁,患病期間飲食禁忌,明確提出「發物」的概念
「發物:指能引起舊疾複發,新病增重的食物。除腥、膻、辛辣等食物外,尚有一些特殊的食物......。為哮喘、動風、皮膚等病患者所忌」。
有關「生冷、粘滑、油膩、腥膻、辛辣」介紹及適宜禁忌的也很具體。
2、《中醫學》,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八章中藥,「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病症食忌」簡稱「食忌」,類同於民間「忌口」。
明確指出「根據病情的性質忌食某些食物,如溫熱症忌辛辣油膩煎炸、寒涼症忌生冷寒涼。」
3、《中醫基礎理論》,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100頁,「飲食偏嗜」
「飲食五味應當適宜,平時飲食不要偏嗜,病時更應注意飲食宜忌。」
「飲食與病變相宜,能輔助治療促進疾病好轉,反之疾病就會加重。」
4、《中藥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13頁,「用藥禁忌」
「用藥禁忌」下屬「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
幾本書的描述都沒有極端到只能幹什麼
「根據情況」、「根據需要」、「注意飲食宜忌」、「XX症忌,XX症宜」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原則方向下,千人千病千方千治
「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也強調個體化診療
答此題的目的只是正面列舉題主問的「『發』性食物」,摘錄搬運書籍內容供題主參考
非粉非黑,不站隊,沒權利撕,也沒精力撕,噴子請自行右上角X
「一個人在他的信仰上站的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雙臂緊緊抱住那些使之區分於其他信仰的教條不放;
相反,一個人在他的信仰上站的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把雙手伸向那些與他信仰不同的人。」
貌似最近流行跨界,但是有些界還是慎跨吧,醫學內跨科還需要請專科會診遵從會診意見呢,不懂的真別輕易下結論吧...
聞道先後、術業專攻,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的,課堂可能只講重點的,書發了也可能沒空看完,但沒見過真不意味著不存在,也許只是還沒翻開那本書,還沒讀到那句話...
胡適先生說過:「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與大家共勉~
依然有很多東西不懂得、有很多亟待學習,繼續看書去了~
開個醫學科普站內傳送門,推薦大家掌握點急救知識有備無患~
知乎專欄·【師兄的醫療科普】·急救醫學健康科普知識
《師兄的醫療科普:索引》
用一秒鐘點開看看索引,用幾分鐘讀上幾篇感興趣的文章,了解點急救技能和醫學常識,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文章里的內容能轉化為您自救或救人的法寶~
這是一種民間信仰,跟坐月子是一回事
通常沒人真正在乎什麼是「發」,只是說出來用以發揮掩飾自己平常對病人關心不夠的託詞。
當面對病人的情況,那些長輩,親屬們實在需要用一些「儀式化」的語言和行為來體現關心,這樣的關心一般通過以下的媒介來發揮作用,包括不限於: 黑魚湯, 鯽魚湯,鯉魚湯,燕窩, 蟲草,XX搭檔,XX口服液。這些用儀式化的物件堆起來的更多是一種虛假關心,為了滿足關心主體的情緒而已。至於被關心的病人真正需要什麼那是醫生操心的。要是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你也就配合表演下,滿足旁人對你的虛假關心。一般情況下,最好別講道理,這時候講道理會很麻煩的。沒道理,我每次都跟患者說回去吃點營養好的,但是不要太油膩,還有忌煙酒和辛辣刺激。
沒有什麼發物。
術後營養要看什麼手術。
一般病人的擇期手術,主要看是否影響到胃腸道。
會影響到胃腸道的手術,術後胃腸道一般需要休息,其功能恢復需要時間。
這時候應該避免消化困難的食物,譬如肉類。而盡量吃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譬如粥之類的。
而胃腸道以外的手術,譬如我們神經外科的手術,術後應該儘快恢復正常飲食,一般術後6小時開始飲水,第一天複查完CT開始流質飲食,3天以內下地活動並且恢復正常飲食。
一般我們會強調增加蛋白和維生素、纖維素的攝入,具體就是蛋類、奶類、肉類和蔬菜水果。尤其是魚肉牛肉雞肉這種優質蛋白,更是推薦。但基本前提就是,盡量吃平時經常吃的食物,避免去吃沒吃過的東西......
而術後應該避免的飲食,就是刺激性和稀奇古怪的東西。
刺激性的代表就是辣椒、燒烤。當然煙酒也算(真的有人問能不能喝酒抽煙.....)
稀奇古怪的山珍海味或者各種補品草藥,尤其是以前沒吃過的,有可能出現過敏或者肝腎損傷。而一旦發生,很難判斷是吃出來的還是藥物反應,這樣就要停葯,嚴重干擾治療。
術後營養方面真正麻煩的是有基礎疾病或者特殊狀態病人的營養。
譬如,昏迷病人,大面積燒傷病人,胰腺炎手術病人,肝腎衰竭病人,腸道大段切除病人等等。
醫學的目標就是恢復正常生活。
所以正常飲食就是最好的飲食,
只是很多人想吃正常飲食而不能。
看到某些回答,很扯淡,嗯,西醫痛風忌內臟沒毛病,糖尿病忌高糖食物沒毛病,高過敏體質忌這忌那沒毛病,
中醫根據不同的疾病需要忌嘴就有了毛病。
中醫的發物真正的定義應該是:不利於病情的食物,食用這些食物容易導致病情或癥狀加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體質需要減少或避免某些食物的攝入。
提示一下,中醫的食物禁忌是因人而異,因時而已,因地而已,因病而異的,民眾經常以訛傳訛很正常,他們認為得病後忌嘴沒錯,但事實上他們分不清那些病需要忌那些食物,所以經常出現不管什麼病都不能吃某些食物,這個鍋丟給中醫還真有點解釋不清。
中醫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給誰吃的,陽虛體質的人,注意羊肉是發物,不怕把病吃嚴重?
為什麼有發物的說法,在瘡瘍紅腫熱痛正盛的時候,吃溫補食物會加重病情,導致紅腫熱痛加重,導致潰爛加重,甚至導致散毒(敗血症),大家評評理,中醫不讓你吃的時候該不該吃?
西瓜有天生白虎湯的說法,就是清熱效果非常明顯,中醫認為寒涼敗胃,脾胃虛弱者不能吃西瓜,否則會加重病情,該不該讓患者忌嘴?
民間有傳言茶解藥性,川芎茶調丸卻需要用茶調服,此一時彼一時也,川芎茶調丸需要用茶葉防止辛溫解表葯偏燥而傷陰,用茶葉進行反佐,中醫的君臣佐使講究的就是配合,用最佳撘配方案取得好成績 。
回到正題,「手術後不能吃牛羊肉或者魚等所謂的『發』性食物」,這種說法有何道理?
中醫現在很少有手術機會,最多也就是骨科或瘡瘍,外傷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很多中醫是建議吃高營養餐的,例如吃雞吃牛羊肉喝骨頭湯補補,可以加快損傷修復,但瘡瘍相反,需要減少溫補食品等發物的攝入,不然容易導致上火(炎性反應)加重。
【很多西醫說骨頭湯沒有營養,骨頭湯裡面鈣很少很少,我就想問問,骨質疏鬆只需要補鈣,不需要補膠原蛋白了,骨頭的膠原蛋白準確含量我暫時沒查到準確數據,網上20%—80%的各種比例都有,反正我知道,骨頭湯熬了後,既然湯裡面鈣很少,但骨頭晒乾後與沒熬過的干骨頭相比,比重懸殊很大,為什麼我知道,我經常用狗脛骨入葯】
新回復不再予以回復,每個人都質疑幾句我還做事不?有價值的回復我會考慮回復。每個人體質不同,中國人又是善於總結經驗的民族,所以。。。最後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了。
搜了百度,也算漲知識了,抱歉下面這段發物的分類粘貼的。
一為發熱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
二為發風之物,如蝦、蟹、鵝、雞蛋、椿芽等;
三是發濕熱之物,如飴糖、糯米、豬肉等;
四是發冷積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種生冷之品;
五是發動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六是發滯氣之物,如羊肉、蓮子、芡實等;
七是民間長期實用結論性發物,如魔芋,芋頭,泡菜,香菜,韭菜等。
來回答是因為看有人說沒用沒根據無所謂隨便吃。感覺有點禍害人了啊。
手術之後禁食發物該是為了傷口儘快癒合,你問為啥,這就像早吃薑勝參湯,晚吃薑賽砒霜。說中醫毫無理論,但是你真天天晚上吃薑絕對得吃出毛病來。就是總結的,無數前輩試出來的,嘗百草嘗出來的。嗯!
親身經歷分別是闌尾炎手術、水痘和疹子。
並不是絕對的術後一點肉都不能沾,營養還是要補,但是蹦高作死非要吃海鮮到底是圖啥。沒手術時候沒張羅的這麼歡吧。
然後水痘、疹子這種體內有毒的情況,老一輩都會知道用香菜籽水這類的會立馬錶出來或者說發出來,為啥? 這個植物就是這個特性!
沒讓你自己去嘗百草,試百毒。前輩都給你試過了,備不住都有毒死的,完事留下來的經驗。
咋整,不聽啊。我上次骨折手術,術後大夫查房的時候我就順口問了一句,能吃發物嗎?
主刀大夫說西醫沒有這種說法,術後注意補充營養就行。
我當時就挺高興,說那敢情好,今兒中午我就買點海鮮吃(吃貨管不住嘴啊……)
大夫說別啊。
我問為啥?
大夫脫口而出,海鮮「發」啊……
……
……
反正最後我也沒吃成海鮮。術後大概忌口了一周左右吧。就是不吃海鮮,肉類我是不忌的——你總不能讓術後病人天天吃白菜。
病友好像有術後第二天就開始啃雞爪的,也沒啥事。
要說發物的科學原理吧,反正我自己是個過敏體質,動不動容易過敏,忌海鮮類其實是為了防過敏(對海鮮不過敏的人對別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時吃蝦蟹類好像也會加重反應)。別的就沒什麼了。
(我第二次手術的時候術後傷口滲出近一周一直止不住,後來大夫也煩了,找不出什麼原因,就跟我說魚蝦類羊肉等發物忌下口,其實也是個寧可信其有的意思吧。當然忌了口該止不住還是止不住……後來猜著大概是我本身血小板就偏少,然後例假沒完全乾凈急著手術凝血功能差,加上抗血栓的葯打的時間太長了多種原因吧……跟發不發的沒啥關係)。
手術後不能吃「發」物的原理就是:傳統觀念。你要信,那就照辦,可能會有心理暗示作用。你要不信,就愛咋咋地,也不會有什麼實際影響。
首先什麼東西是「發物」,就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有人認為魚是發物,有人認為就不是。有人認為河魚不要緊,有人認為所有肉類都不行。還有人認為所有調味品都不行,手術完就只能喝稀米粥。
但有的時候就成了手術完要補,就老母雞魚湯鴿子湯排骨湯,怎麼肥膩怎麼熬,也不覺得「發」了。經常有人問這不能吃那不能吃,能不能吃海參,恨不能一頓好幾個著吃。
至於這些物「發」的是什麼,是影響刀口癒合?還是吻合口生長?還是創面水腫?還是肉芽形成?還是血管新生?還是胃腸功能?不知道。你認為它發,那就什麼都影響。你認為不發,那也什麼影響都沒有。當然,糖尿病患者還是要注意一下血糖控制。這才是影響癒合的獨立因素。
再有,什麼程度的手術?拔牙也算手術,切粉瘤也算手術,換瓣也算手術,胰十二指腸肝移植也算手術,都不能吃發物?還是到了一定程度的手術才限制發物?老傳統里可是沒見識過這麼多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手術,是遵守還是不遵守?
剛工作那會家屬來問我術後有沒有什麼忌口,我比較有耐心的糾正一下他們的奇怪觀念。現在也不解釋那麼多了,因為和這個解釋完了,過幾天就又變出一個新家屬來再問一遍,過幾天又冒出一個來。
當然,「想吃點的啥就吃點啥」這句話說出來很傷人,但實際就是這個意思。只要少油膩、不咸、鬆軟易消化,少量多餐,其他的種類問題,可不就想吃點啥就吃點啥。特別是現在都在鼓吹ERAS,胃腸手術後一兩天都可以流食了,肝膽盆腔手術都不限制飲食了,還那麼管著嘴幹嘛?你要有錢,天天阿膠燉海參那是你的得瑟,你要沒錢,多吃點雞蛋羹反而比海參更有營養幾百倍。
但如果是術後不怎麼活動、恨不能在床上紮根那種人,那吃多了就可能拉不下屎來。我當住院總那會去骨科會診最多的就是術後制動的病人「腸梗阻」,基本都是屎憋的,徒手摳大便是每個合格的住院總必備技能,每當這時就想起前輩的教誨:「做肛診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
吃不吃發物,其實得看得的病和相應的癥狀和程度。
比如,玫瑰糠疹,第一次起玫瑰糠疹隨便吃,也沒有特別變化,抹藥膏一個星期就好了,就是這麼迅速。
第二次,急性腸胃炎後起來的, 玫瑰糠疹自限性所以基本滿六周下去的。偶然吃了墨魚餅,身上發的那叫慘不忍睹,明顯嚴重了。吃藥有所緩解。之後偶然吃了豬頭肉(之後發現是發物),身上的疹子又一片片的明顯增多了。
百度了一下發物都包括什麼,發現真的到了沾點發物都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飯里包含發物就立刻體現在皮膚上了。這次經歷導致我這個肉食動物吃了一個半月的草。。。不能碰各種海鮮,除了豬肉外所有肉類,各種菇類,蔬菜也是各種坑,只能吃點黃瓜白菜壓壓驚。
中醫沒有大手術,中醫也沒有炎症的概念,所以題主的這個說法,肯定不是傳統中醫理論中的內容,應該是人為「移植」「拼接」出來的說法。
發謂發物,大概是明顯具有「膻味」和「辛辣」的東西。
比如海鮮魚類等(鯽魚屬土,不在此列),比如羊肉(牛肉應該還差著),民間所謂「魚生火,肉生痰」。
對於一部分人群而言,這些發物有一定的概率會助長所謂的「火」,按中醫理論,多是心火和胃火之屬。對於素體心胃火盛者,以及氣陰兩虛從而氣陽根弱者,更是如此。
而中醫的「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應炎症(但其實這完全是兩個概念,不能機械對應)和其他一些相類似的表現(從生理角度來看,並非炎症,只是看起來像)。
既然這種情況不利於治療,至少讓患者不舒服,那在一般意義上自然是要盡量避免的。
而民間又總是容易將某種理論進行「民俗」化的「改良」,不僅是對中醫,對現代醫學也是一樣,要不然你以為朋友圈裡那些說法都是哪來的?難道裡面全是所謂的「中醫理論」么?
至於具體的「改良」過程應該是不可考證了。也沒什麼意義。
古代社會民間的衛生狀況不太好,感染的風險肯定要比現代高。
如果在古代,作了一些小規模的手術,傷口的無菌處理本身可能都是問題,本就有較高的感染概率。
此時再吃一些所謂的「發物」,或許就會有促進炎性發生的負面作用。
而且,大家需要弄清一件事,中醫理論中的很多名詞術語,本質上其實只是對具有某種屬性特徵或傾向的事物或現象進行的描述或定義,而根本不是原理層面上的解釋。
也就是說,所謂的「發」,這個概念本就是對於那些易於促進發生炎性癥狀或類似癥狀等臨床現象的食物所進行的總結和歸類,並將之定義為「發」。
這樣一來,說某食物是「發物」,就意味著,至少在中醫的觀察層面上,這些食物具有促進炎性癥狀或類似癥狀的效應。二者是二位一體的。除非古人觀察錯誤,總結錯誤,將小概率事件強行認定為大概率事件,否則的話,「發物」這個說法在中醫的語境中,是有固定價值的。沒有為什麼,沒解釋原因,只進行了總結。
那麼,在疾病之後,中醫理論一般認為患者正氣虛弱,當補養,但脾胃虛弱,虛而不受補,故當飲食清淡,漸漸恢復,而不急於早期增加營養,不急於早期食肥甘厚味,以免增加機體負擔。(這種負擔倒未必完全是消化系統的事兒)
按我本人的理解,中醫里狹義的「氣」,有態勢和量值兩種屬性,態勢亢越則為火,量值削弱則為虛。
而對於氣虛的人而言,其態勢雖弱,但同時正氣也不能「安守穩固」(我稱之為「根弱」),難以保持自己原有的狀態,所以這種狀態下的正氣,最易受到藥物或食物的影響(我稱之為「撩撥」),因此,此時一旦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生火之品,則最容易產生「上火」的癥狀,多是心火或胃火的表現,而傷口處多會出現紅腫脹痛之類的炎性表現。
至於在臨床上和生活中,我倒沒過多的觀察過這些情況。
畢竟一般來說,中國人在文化里還是比較注意忌口的,所以可以觀察到的例子不會太多,樣本數也不夠。
發物這東西對人的影響,並非完全完備的,有些人術後怎麼吃都沒有問題。就像很多人受風之後,並沒有感冒。(氣血平穩,水不揚波。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現代醫學追求的是兩點之間的穩定關係,如果在人群中並沒有廣泛出現穩定的兩點關係,某種說法是不會被承認的,至少不認為具有廣泛的基礎和價值。
而中醫建構的模型,有複雜的相關參數,孤立地將某個參數提取出來分析,其實價值是不大的。
因此,像「發物」這種說法,其實就是一種建立在孤立參數評估基礎上的傾向而已,不具備孤立推廣的價值。
更何況現代手術的無菌做得相當好,發炎概率更是明顯下降,發物所能起到的傾向性作用,在系統宏觀層面,可能就更不容易體現出來了。
我們平時說的發物,大多有以下某些特徵:來源奇特,高蛋白高熱量,還有一些冷硬食物。
所以可以推測啊,所謂大病避免吃發物,其實只是的樸素的總結一下規律,來減輕消化道負擔,並且規避未知風險。
你是想餓死那些做完手術的老美嗎?完畢。
怎麼說呢,我這人腸胃功能強悍,當年剖腹產後一下午就排氣了,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消化不良過,吃純素最多3小時就會餓,吃一堆湯圓紅燒肉倒頭就睡嘛事沒有的水平。
然後按傳統觀念,生完孩子不許吃固體食物只能喝湯,結果當天夜裡就餓的睡不著覺,然後我讓我媽給我下了點麵條吃了,一堆七大姑八大姨都說我媽在害我。然後我還是餓,吃慣了肉的肚子光吃青菜麵條湯還是咕咕叫,剖腹產後下床活動,臨床是哼哼肚子疼,我是一直哼哼肚子餓,就顧上餓了,都不記得疼了。0堅持到第二天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排骨湯里的排骨都吃了才好。
我不明白,如果中醫還講究千人千方因人而異,怎麼吃飯上倒整齊劃一的講究什麼能不能吃了?
實際上沒那麼複雜
降低感染幾率、過敏幾率和寄生蟲而已。
肉類食物,尤其是海鮮類,一般處理不好寄生蟲感染率不是一星半點,手術後大量失血肯定有,這些原因有專業醫生跟你說
因此,在術後恢復期食用牛羊肉及海鮮會有可能感染寄生蟲之類的,所以說一些醫生告訴你這幾條別吃牛羊肉和海鮮。
以及你在傷口癒合期身體過敏幾率會變大,牛羊肉及海鮮,還有我們俗稱的發物,例如堅果類,不少人在手術後一段時間內對著玩意過敏了,等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所以說不讓吃。
我在切除膽囊之後第二天的午餐就有牛肉,嗯,煎的……嗯,醫院不允許親朋好友照顧,所以是他們醫護人員按照他們知識整理的營養餐?
推薦閱讀:
※含熒光劑的洗衣液是不是會致癌?
※綠箭黃箭白箭這三種口香糖在很早期一起賣的,為什麼到最後只有綠箭賣的特別好呢?
※外國人刷鞋嗎?刷的話怎麼刷?
※屋裡潮濕怎麼辦?
※頭髮的命運是天生註定的,後天不能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