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成了剛繼位的崇禎帝,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保住大明?

最近明末小說看多了,突發奇想。


我記得有人寫過這段子了,貌似是 @馬伯庸 親王,不過搜了一圈沒找到出處,不知有誰保存了?

那段子大意是,有人穿越到了明末,但手機能連微博,於是發文求問振興良策。有說力誅袁崇煥以保毛文龍的;有言全權交託袁崇煥的;有獻策殺土豪士紳發動百姓的;有上書團結土豪士紳引進外力的。眾人各執一詞鬧成一片大打出手。

明朝遂亡於微博黨爭。


先砍掉老歪脖子樹!


上天表示同情崇禎的遭遇,問崇禎,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會怎麼做?

崇禎已經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狠狠地說,自己要狠狠地鎮壓讀書人,還要建立一支嫡系部隊,讓那群軍閥在前面死戰自己的嫡系撿便宜;

要和最有錢的商人們建立關係,以他們為依靠;

先平流寇,再討東虜攘外必先安內,還要加強廠衛!

上天問,如果你必然亡國,你希望亡在誰手上?

崇禎說道,寧亡於流賊!

上天問:如果再一次窮途末路,你會自殺還是逃走?

崇禎說道:這次我肯定使勁往南跑。

上天說,好,你可以投胎了,這次你姓蔣,好好乾吧孩子~


在微博和 @馬伯庸 討論過這個問題——

親王版:
崇禎未在煤山自縊,逃出北京從天津登船南渡。大海之上,無數巨艦緩緩駛出迷霧,船頭鄭字大旗飄揚。崇禎驚道:「是,是鄭芝龍的隊伍嗎?」王承恩連滾帶爬跑來,哭腔裡帶激動:三保公,是三保公的船隊從美洲趕來勤王了!

紅貓版:
崇禎未在煤山自縊前,抬頭仰望夜空明月。無數火紅的光點劃破夜空,逐漸遮蔽了整個天空。崇禎驚道:「是,是鋼鐵蒼穹提前上映了嗎?」王承恩連滾帶爬跑來,哭腔裡帶激動:萬戶,是萬戶大人的殲星艦隊從月球趕來勤王了!


皇帝陛下不如南渡投靠我澳宋帝國,借澳洲雄兵掃除中原,鼎革迎新,再造我中華?


請叫我《崇禎穿越必備手冊》,歐耶!

什麼叫穿越,以現代的思維,去解決過去的問題,這才叫穿越。

拒絕製造問題,拒絕腦補歷史,拒絕自以為是。

崇禎朝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學好歷史再去穿越。

怎麼穿越?

時間節點很重要,選在他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對了,多幾天少幾天沒關係,關鍵必需要在這個時候。我個人,把明朝滅亡分為三個時期,薩爾滸以後,到崇禎三年,是重病時期,可以挽救。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是癌症時期,只能延續,無可救藥。從崇禎十六年下半年起,那就是病通知書到了,什麼時候斷氣,都有可能。

所以,起初的三年很重要,過了這三年,崇禎四年以後,大明朝基本上沒的救了,早死晚死的問題。

頭三年為什麼有機會呢,因為這時候局面雖壞,卻還有辦法解決。那時候,剛剛收拾了魏忠賢,原來的東林黨也剛起複,政治格局全面打亂,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明朝末來的發展,失去了方向。而且,清除了魏忠賢以後,也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新皇報有極大的期望。那時候,就算是劉宗周這樣的大儒,最多也提出培養元氣的說法,沒有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更多的是投機者,比如錢元慤、楊所修、韓一良、徐爾一、孫之獬……這些人都想在混亂中給自己找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雖然他們的作法都不是那麼興明正大。

所以在這個「萬眾期待」的時候,如果開始崇禎新政,是絕對可以一口氣扭轉局面,將明朝的歷史轉向好的方向的。

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是魏忠賢。必需去除,實際上魏忠賢不是崇禎殺的,是自己上吊的。也不知道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粉魏忠賢,覺得魏忠賢不應該去除balabala。好吧,這個問題我們不討論,魏忠賢就算是狗,一條忠心的狗。但他也不是你的狗,而是你哥哥朱由校的狗,何況也不見得就那麼忠心。他最好的下場,就是陪著朱由校一起去地府,繼續伺候他。但是有一個事情不能做,那就是擴大清理魏忠賢一黨。五彪五虎這幾個要清,也不能按魏黨的名義清理,按貪污的罪名,越不以為他是一個黨,就越沒有黨爭。內宮的魏忠賢走狗要清,撈銀子是可以的,這些人富的很,絕對不能大張旗鼓,甚至要不動聲色。

理由呢?

舉個例子就知道了。三國時,官渡之戰勝利以後,曹操從袁紹的家裡抄出很多信件,都是他手下人暗中跟袁紹拋媚眼、遞秋波的。有人建議曹操,一個一個查出來,清理掉。曹操說,算了,當時的情況,我自己都覺得自身難保,何況其它人?下令把這些信件全燒掉,不追究。曹操的多疑是歷史上有名的,都這麼干。可見得人心,比清理閹黨重要的多了。

接下來,我們一個個來,先是皇宮

把皇嫂懿安皇后供起來,不能都不聽哥哥話,聽一半還是可以的,必需的。這個很正確,政治正確。

宮裡有近十萬人,崇禎初把鎮守太監都召回宮,這個是正確的。事實上是不是真的都撤回來了很難說,崇禎四年又重新外派太監。這些人回來以後,人數肯定增多了。內侍不需要那麼多,要減省,至少第一步要先砍掉一半。讓他們去修陵,這些事情原來是班軍在做,也有班軍在關外修城堡。修陵,是可以讓內侍去做的。完了就讓他們領完工錢,結算回家。原來修陵的班軍就可以撤回各省,地方負擔減少,稅收就增多了。同時也省了宮裡的費用,多了國家收入。還有九千的宮女,可以勒令各家屬領回再嫁,哪怕貼點錢當嫁妝,如果宮女無法回家,那可以考慮以後賞給有功將士吧。

內宮二十四衙門要重新組合。內宮最多只能留下一萬人,清朝的時候只有兩三千人,也沒見會缺什麼。這一點後來康熙改得比較徹底,不過條件不同,破而再立總比不破而立好辦,但是,一定要做,徹底做。內侍清理以後,外城就會留下很多空房。另外,剛登基的時候,文思院還有很多匠人,三四千人吧,原來修三大殿的,剛好在天啟隔屁前兩天報告修完。把空房拆了改造吧,建成一排排四合院過去,搞個京師房地產怎麼樣,很賺錢的哦。貼補宮裡的費用,以及時不時的發點內帑助餉。成本可以用抄魏忠賢一黨的錢,兩百萬兩至少有,很夠用的。

東廠,就沒什麼事可幹了嗎?撈錢啊,而且還得分兩幫人馬。是分成東西廠,還是就東廠里兩班人,都可以,看哪一幫人收的錢多,競爭上崗嘛。太監里有很多人有錢,看怎麼弄出來。一邊撈錢,一邊把人整去修陵。這個壞人,讓他們去做。

還有勛戚的錢,也很多。我覺得可以弄一個項目來撈,由宮裡的太監操辦。知道彩票吧。假設吧,五十張牌(十二生肖四季48+天地兩張)只要一張天牌不中獎,地牌全退,賠率就賺2%,一天有賣掉一百萬兩的話,一個月就能賺六十萬兩。賭性是人人都有的,可以先從內侍開始,然後擴展到勛戚(外官不能再擴散了,百姓更不行,切記)。可以賣會員卡控制範圍,會員卡收入做為成本。

錦衣衛也可以撈錢,不過是讓他們在宮外做,對百官下手。財產來歷不明也是罪啊,只是你不知道誰的財產來歷不明,讓錦衣衛去。還可以組織一次情報部門啊,象CIA(只偵緝,不審案),讓錦衣衛去。還可以組建一隻超強的精兵,讓錦衣衛去。如果想御駕親征,是不是得有一支親兵護衛軍,讓錦衣去。

太監里有幾個人可以推薦,高時明學問好,「敬天法祖」就是他寫的,後來改成「正大光明」。曹化淳其實沒幹什麼劣跡吧,他幹掉了溫體仁,陰是陰了點,可以當作走狗重點培養。王之心也是跟曹化淳一起考上來的太監。還有一個張彝憲,會計很好,就是有點譜大。另外一個武俊,能辦事,能省錢,職務低崇禎中期才出現。王承恩很忠心,這個不用說了。

女人嘛,推薦周后、田妃、袁妃只選一個,另外的領盒飯吧。這幾個是登基之前娶回來的,很容易就認出你換人了。女人後期多的是,這時候才虛歲十七,不著急。張皇后嘛,可以去看一看,就住在你原來信過的慈慶宮。要不要嗯嗯啊啊,這個,這個,還是劃掉吧,有叔嫂情節啊你。

有幾個人要見一見,登基前後吧,用他們之前。

一個是宋應星,這個不僅要見,而且要重用的。

一個是陳子龍,崇禎初會進京,很年青,那時候他還沒認識柳如是,青年才俊,可以微服交個朋友。因為他提出,民間都可以用匯票,為什麼官方不能用鈔票?這很有啟發。

徐光啟是不是在提拔之前也要見一見,很多學問的說。

孫承宗,這個可以單獨召見,不是平台召見,那是很多人都在場。

接著內閣,我建議內閣首輔孫承宗,直接抓,誰也別攔著,就他最適合。另外,前幾個內閣大臣千萬別動。這叫帝王心術,清朝就乾的很聰明,前朝遺老,不僅不能加罪,還要加恩,哪怕他們很扯淡。加恩他們才會繼續為你賣命,何況這幾個其實都不錯,有問題的象顧秉謙、魏廣微、馮銓早都拿下了。李國(木普)和張瑞圖更不錯,一個是榜眼,一個是探花,而且張瑞圖的字寫的極好,書法家。現在要能撈到他的一張字,哎喲你可發了,老值錢了,我都想去故宮偷一張出來(這個劃掉)。

再來,吏部,尚書推薦王永光,狡猾狡猾的傢伙,也很有政治頭腦。天啟年間就幾個部的尚書都轉過,不過個人覺得他最適合吏部,當然也不能一下子提上來,還得什麼左都御史走一走過場,實際就是這樣的。我的建議是,讓他想辦法讓百官幹活,務實的幹活。不要象朱由檢(沒穿越的歷史中的那個,下同)那樣急著拿掉,丫挺好用的說。魏忠賢期間,東林黨被幹掉幾波以後,實力大損,基本都是他從中周旋,唯一就是搞不過溫體仁,可能沒料到溫體仁這麼下三濫吧,什麼招都敢用,也是因為朱由檢自己扯。後期推薦侯恂,丫看人的眼光,夠毒!袁崇煥、孫傳庭、左良玉都是他推薦的,記得嗎?

吏部的重點就是人才,有幾個人非用不可。

人才推薦榜哈,不可不看。

第一個,宋應星。想不到他是第一個吧,哈哈,就是他,非他莫屬。明末最嚴重的問題是什麼,吃飯的問題。老百姓餓了才造反的,靠什麼解決吃飯的問題?軍隊打仗也要吃飯。要穩定局勢,就必需讓更多的人不餓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有專家預測人類可能會面臨一場嚴重的糧食短缺,土豆將成為補充主糧的主要成員。但是他們料錯了,因為他們沒想到出一個袁隆平,宋應星就是明末的袁隆平,比袁隆平還袁隆平,他會在北方種土豆啊,美洲高產作物他都會種。這個肯定要找來,千萬千萬,一定一定。

去哪裡找?崇禎元年的時候,他會去應考,結果沒考上,此人一生考了四次未果,最終放棄。他是江西奉新人,考場在南京(南北榜嘛,不見得進士都在北京考哦,殿試才都在北京),別考了,種土豆去。另外他跟徐光啟挺熟的,所以說不定會來北京哦。怎麼種,記得魏忠賢在天啟年間賞了幾千頃良田,後來都上繳了嗎?夠他用的。種子找徐光啟要,他肯定有,這老頭,萬曆年間就跟利馬竇好的跟同性戀似的,找幾個外國人要種子還不容易。

第二個人才,徐光啟。工部尚書,好幾個尚書他都合適啊,兵部尚書,他不光會練兵,會鑄炮;禮部尚書,會天文,會數學,會外語;戶部尚書,會農政,會水利;最適合的還是工部尚書,沒有之一,會冶金,各種會,啥都會。理由下面說,不著急。徐光啟這時候才只是以侍郎銜掌少詹事府,官兒稍稍有點小。不過他實際陞官挺快的,就因為有能力,崇禎六年死的時候已經入閣。

第三個人才,孫承宗。內閣首輔,這個說過了。朱由檢登基的時候,全國已經戰亂四起,東北有後金不用說了,西南有奢安之亂,西北也已經有起義,只是不大,東南有鄭芝龍,正準備接受明朝的召安。毫無疑問,崇禎朝一開始就必需以戰爭為主要國政,孫承宗是兩代帝師,又是榜眼,有學問;又督師過遼東,有戰略;講的課朱由校很喜歡,有耐心。誰說崇禎朝沒有張居正,可以把他當成張居正用(個人不認為他有張居正的能力,輕黑他一下),杠杠的。有這樣的人在位,四方已經穩定一半了。什麼事想不通不明白,找他;什麼事做不了,找他;什麼事不解決,找他。

第四個人才,袁崇煥。這個人很有爭議,我知道。但是他在頭兩年督師任上,用最少的金錢,練出一支威震天下的關寧軍。省了一百多萬兩,還多了近六萬匹馬,就憑這一點,當時誰也做不到。後來的祖大壽,何可綱,趙率教,祖寬,曹文詔,周遇吉,趙光忭,左良玉,吳三桂,這時候都是他的兵。(我才不會因為我的袁粉就第一個推薦他呢,哼)

第五個人才,劉宗周。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什麼叫殿軍知道不,大部隊先走,我斷後,這個叫殿軍,殿後之軍隊,很厲害的。劉宗周這時候(崇禎元年下半年)資格稍嫌不足,復官以後只是順天府尹,崇禎十年才是左都御史。這個人也的確是左都御史的最佳人選,沒有那麼多腐儒氣,雖然跟徐光啟對積極推進火器技術的主張很對立,但是,儒家文化的主體還是要堅持的嘛。推薦哦,早點讓他當左都御史吧,這時候還是曹於汴,也是東林黨。

第六個人才,畢自嚴。戶部非他莫屬。遼東的將士,有他在的時候,從來沒有餓肚子過,他不在的時候,就軍變了。丫找錢真的是有辦法,七騰八挪的就搞出銀子來了。不過有點老了,比孫承宗還老,可能用不了幾年。史實是崇禎八年被關了一段時間的監獄,放回去不久(十一年)病死。要注意敬老,不能象朱由檢那麼蠢。

第七個人才,孫傳庭,為什麼到這裡才推薦他,因為他出現的晚嘛,並不是他沒本事,本事大的很咧。那個,洪承疇、盧象升幾位,你們往後挪挪位置,謝謝。孫傳庭的本事是剿匪里最大的,他的成效最好嘛。但是他最大的本事不是剿匪,是清軍屯。

第八個人才,孫元化。軍事科技的人才,頂尖的,沒有之一。這個排名最後不見得最不重要。

吏部主要的工作就是選官選人,明末太扯淡了,黨爭很厲害,啥啥都爭,看起來很難搞。其實呢,說難是難,說簡單也簡單。黨爭為什麼爭,說到底爭的都是利益嘛,爭名,爭權,爭利。給他們改個方向不就完了嗎?定個規矩,你把事辦好了,才會有名有權有利,不然直接滾蛋,你連爭的機會都沒有。要爭可以,爭政績,爭怎麼為國出力,怎麼為民辦事吧。都知道張居的考成法吧,「朝令而夕奉行」。時代不同了,考成法可能不行了,一定會說祖宗廢除的,我們要敬天法祖巴啦巴啦的,阻力肯定不會小。可以換個名目嘛,叫「績效法」怎麼樣?把事情辦好的,賞,重賞;辦不好的,打屁股,重重打,罷官、削籍(罷官有時候不是削籍,削籍是官紳的待遇都沒了),滾蛋(流配),要是稅銀連十分一都收不上來,踏馬的,砍了算了。要讓他們知道,當官也是有生命危險的。

那啥,諭吏部:「立個績效法的章程來看。「欽此!

有沒發現有政治頭腦又狡猾的王永光做這事情特別適合,捂著嘴偷笑吧你。

輪到戶部了。一般的說法,崇禎朝缺錢,嗯,是缺錢。缺錢要看怎麼弄,你會弄錢就不會缺。剛才說了一個了,現在繼續。

戶部有三個問題要解決。

第一是收稅,正稅在天啟年間還可以收到2600多萬石的,朱元璋定的是2950萬石的標準,不會差很多。這個我另文知乎用戶:明末崇禎年間明廷的稅收潛力究竟能到多少?有說,這裡就不鋪開了,有興趣的可以前往圍觀,謝謝。

逋賦是個大問題,逋賦就是欠稅,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欠稅的,沒地本來就沒稅,只有賦役。欠的都是那些有田有產的地主,他們只給一部分的稅,剩下的承諾以後會補繳,實際到了第二年仍然只繳一部分,欠著的仍然欠著。久而久之,就成了慣例,一百畝地,習慣成自然的只繳納了五十畝的稅或者更少。崇禎元年的時候,就有派京卿催征的做法,效果很好,畢竟事關京卿的責任前程嘛。但是後來不好了,各種原因各種理由,風氣日壞執行不嚴是主要的原因。還有就是遼餉,崇禎元年是收的最好的,徵收率達到九成,前提是免了天啟前五年的遼餉欠稅,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嘛。

知道了這些毛病,我們針對解決。首先除了京卿以外,還有派另個一個部門下到地方,戶部也行,都察院也行。我個人還是傾向戶部派員,派點重量級的,可以是司主事,甚至司郎中一級的下去。地方官(巡撫)、京卿(都是少卿)、戶臣三方協力追繳,專門針對這些富戶。

推薦三個制度,績效跟升遷掛鉤這個肯定的,這個不算。第一個制度是重新制定並逐步完善應徵稅額,這包括丈量,還有土地肥瘠定驗,這個原來有,明朝黃冊制度太特么扯淡了嘛。實際土地不知道已經變成啥樣了,縣裡的數據還是朱元璋那時候的,這個按實際的重新測量,界定徵收額,可以多征不少錢。按我個人估測,至少至少可以多征一半,那也在四五千萬石一年了。土地丈量,張居正時就搞過,不過沒搞下去,因為張太師後來升天了。崇禎朝去做呢,也不好弄。當時就反對的厲害,現在肯定更厲害,所以這事要慢慢搞,揉合在別的事情里一起搞,就不覺得扎眼了。這不是一個短期就解決的問題,要有長期戰鬥的心理準備。但是現在,你至少得有計劃,甚至要開始實施了。

另一個制度是土地調節稅,朱元璋定的正稅是不好動了。但是遼餉可以動,原來是按一畝徵收九厘銀(0.09兩/畝),現在每超過一百畝的部分,多征一厘銀。假設你家裡有二百三十畝地,第一個一百畝征0.09兩/畝,第二個一百畝征0.1兩/畝,剩下的三十畝征0.11兩/畝,合計應徵收22.3兩銀子(只是個例子,算術的部分自己解決,謝謝)。明代不是土地兼并嚴重么,家有良田千頃,哼哼,我看你怎麼千頃,收餉收死你。所以為什麼派戶部的官員去,畢自嚴不是囔囔著要搞《戶役全書》嗎?派戶部的官員,趁機把這些事補上去。如果覺得徵收太多,可以把基礎的九厘往下調一調,當然,這得國家費用夠的情況下。

收不上來怎麼辦,這是最關鍵的部分。這是第三個制度,強制執行。不都是有田有地的欠稅么,那就強行徵收他們的田地,官價拍賣,折銀變現,抵欠稅。往年不是也欠著嗎?一起強征。這種辦法的好處在於,不傷民,本來沒土地的人當然不會在強征之列。而且,這很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強征來的田地有兩個方向可以消化,一是官租給民,明代的租大概是土地產值的65%(這得感謝五六十年代的很多學者作過詳細的研究),如果官租的土地可以優先照顧最貧窮的百姓,調低租金(收入的一半就可以了嘛,比徵稅多多了),並且立法堅持執行。這樣別的地主租地也不會再那麼高的租,百姓自然安居。這肯定有阻力,而且極大。所以,看你下不下狠心吧,每個地方不砍幾顆爛地主的腦袋怕是不解決問題的,矯枉嘛,就必需過正,至少這事情必需是。別怕殺人,當皇帝怕這個怕那個,你別玩了。有顧慮,想想朱元璋怎麼殺人。

奉聖旨:「軍興正急,國家額賦逋欠緩徵,若三司並行催收有方,民自樂輸。豪右侵佔田土,每欠逋稅,實屬可恨。這疏強征逋賦,收田官租官賣等項,深於民隱有禆。著,通飭行。餘款並著該部議覆。」欽此!

第二件事,清蠹。蠹就是蠹蟲,貪污的錢。好多地方,最多的,就是軍隊,這個放在兵部的問題里解決。

宗藩問題,放在禮部里再解決。

那戶部在這裡還要幹什麼?官員利用職便,戶部是可以查出來的。而且以上兩件事情,都需要戶部參與。

雜項。這個在天啟年間因為遼餉不足,題定雜項徵收也加入遼餉。這個東西很雜亂,知乎用戶:明末崇禎年間明廷的稅收潛力究竟能到多少?寫過了,戶部的《戶役全書》要提前列入議程了。

第三件事情,貨幣

崇禎朝貨幣要動手術的有兩項,而且是大手術。

首先是銅錢,登基之初,戶、工兩部上銅錢式樣,朱由檢下旨,務令精彩鮮亮。幾經研討,最後定製式為一枚銅一錢二分五厘重(即八枚銅錢重一兩)。

明代的錢幣,一直沒弄好,朱元璋的時候,用紙幣,銅錢鈔,因為沒有金屬貨幣儲備支持,也沒有堅決的態度執行,所以到了天順朝的時候,銅錢鈔就不行了,貶值到沒人要了。後來是銅錢,明中期主要貨幣是銅錢,慢慢就管理不善,最後政府做工質量還不如民間私鑄。行錢混亂不堪,到崇禎朝更不堪。最後的主要貨幣是白銀,這是從張居正改革開始逐步變成主流的,折銀徵收嘛。但是銅錢也都沒有廢止,只是要把它管理起來。鑄制銅錢,在明代,最大的問題是貪污,因此以為可以賺錢的,做到最後卻因為貼補太多無法執行,以致後來,要開鑄局,先得考慮是不是能賺錢。

解決辦法:鑄幣是為了流通。但是更要防止貪污,這在制度上要改革,戶工兩部要配合。分成三個部門。戶部收銅和錫,制定開礦的規格、產量、收買、價格,還有安全。然後收購材料,官收(可以拍賣礦山,最好是招標,這是現代的操作規程)。工部則從戶部領材料,只負責加工成銅錢,完了再交給戶部,換取下一次的原材料,這樣給你一斤的銅和錫,你就生產一斤的銅幣出來,允許一定的損失,但損失多了要賠補。這兩個規程戶、工就都沒有機會貪了。那麼收上來的銅錢怎麼投放市場?不急,等銀幣解決完了一起說。

銀幣,貨幣流通不僅明代,到清代都沒搞好,一直到了袁世凱才有了袁大頭。所以在明朝,銀子還是極不流通。明中後期,海外銀子大量內流,銀幣必需要解決,特別是流通問題。銀子是很值錢,但就算是富家公子哥,也沒見誰一天到晚放幾兩銀子在褲兜里晃,那會經常砸到蛋蛋,很疼的。

為什麼是銀幣,銀鈔不更好嗎?不可以。明代的社會,根本不適合銀鈔的使用,因為銀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絕對強過一張紙。朱元璋的時留下的鈔幣的壞名聲,到時候只會比銅錢鈔惡化的更快。就算後來的歷史,世界各地,制定自己的貨幣的時候,也是從硬通貨開始的。比如這時候,海外流入的,就是銀幣,他們也是剛剛開始使用硬通貨。但是我們要生產大明的銀幣,銀幣的重量,一枚以一錢重為最合適,這個不用說的,一錢的份額最方便流通,想想袁大頭嘛,差不多那樣。至於幣面和幣背印什麼花樣,這就看裝逼的風格了。

銀幣也好,銅幣也好,俸祿餉銀可以流通掉一部分,銀多發銀幣,銅幣多了發銅幣。銀幣跟銅錢如何兌換,在萬曆的時候,官方有規定,每六十文一錢,到天啟出現過五十五文,崇禎朝是六十五文。但是民間價格卻相差很大,崇禎初最流行的,大概是在140-150枚銅錢換一錢銀子。最好的辦法,是讓市場決定兌換價格,而國家從中取利。所以,我們要設立一個銀兌局,可以由原來的寶鈔提舉司改,明代也有各大小銀櫃,也是用來交換銀子和銅錢的。先制定一個牌價,比如一百枚銅錢兌換一錢銀。統計每五天各銀櫃到銀兌局兌換銀幣和銅錢的數量。如果銀子增多,銅錢減少,那麼價格就下調,下設多少,由數量決定。相反的情況,則相反的操作。是不是象現在的股票期貨?買漲賣跌。這樣做,肯定銀幣也好,銅幣也好,可以跟社會市場一致,先在北京施行,然後通行全國。

即便銀兌局有各種貓膩,也很容易監控,是讓太監一起,還是只要都察院,那就看各自的劇情設計了,反正戶部是一定要參與並且執行的部門。銀幣也好,銅幣也好,關於鑄工質量,那就看徐光啟的本事了,《農政全書》有一堆冶金的經驗,不然找他來幹嘛,鑄炮不急,先鑄錢吧,這個更重要。

禮部,尚書人選,何如寵。崇禎初他也做過禮部,幾個尚書里就他最順眼,後來還入過閣,有個弟弟何如申跟他同年進士。

科舉考試這些都不說了,明代執行的很好,只是魏忠賢在官員的安排上破壞很大,但丫不識字,科舉也不怎麼來搗亂。

宗藩問題,徐光啟,怎麼又是他,在萬曆三十二年吧,提出一個買地換封的解決辦法。我認為是解決宗藩最佳辦法,沒有之一。如果一個藩王,你每年俸祿米是一萬石,那我買可以收到一萬石糧租的地,這地就送給你了,以後別來找我了。包括以後子子孫孫,你這地怎麼分配遺產,那也是你的事。一勞永逸,從此國家甩脫宗藩的負擔。了不起給你一個封號,一份認證書,承認你是朱家子孫就完了。儀式嘛,還是要的。這一定也會有阻力,原來是利益一代人比一代人數多的,地卻不會多出來,但是國家可以適當貼補,以後視國力而定,也有助於分化土地兼并。咦,戶部不是有強征的民田了嗎,也別官賣了,給宗藩吧。好聰明,就這麼干。宗藩只有八個省有,並不需要全國都通行,原來那個政策還是全國性的。

民族政策。

西南一直在鬧,朱元璋立國的時候就鬧,每朝每代都有,也不知道為什麼明代不解決這個問題,祖宗的辦法已經證明是不對了,還一直保留著,太扯了。西南的問題,要讓朱燮元徹底解決,其中最關鍵的,是中央給什麼政策。改土歸流是不行的,不徹底,也不適合明代的環境。可以直接封官嘛,還是老辦法,只是內容要改改,參考一下俺答封貢,不挺好的嘛。俺答原來鬧的厲害,封貢以後不就不鬧了嗎?對自己的少民還不如對友邦,不知道大明朝廷在想什麼?各民族自治,分化處理,各自封賞。給點好處,他們就會要求跟朝廷親密合作,怎麼親密合作,當然朝廷派個官員協助我們族裡,這是最好的羅。這不就歸流了嗎?我們現在就是這麼乾的。當然我大漢民族的子孫很多不同意,幸好國家的政策不是這些鍵盤俠們來定的。關鍵的問題,是崇禎二年以後,朱燮元已經基本平定了奢安之亂(奢崇明、安邦彥),因為抽調了錢糧和兵力援遼。導致後來西南死灰復燃,再後來還有沙普之亂。

這時候不僅要保持武力威攝,還要給予少民一定的經濟援助。學一學諸葛亮嘛,人家把孟獲揍的滿地找牙都找不到,而且還好幾次,最後照樣加封他,敬天法祖也不是只有你朱家的祖才可以效法的。

關鍵還有一個問題,後期如果平定了後金,也得用同樣的民族政策,不能因為造過反就狠狠收拾,這不利於民族大團結。

外交政策

蒙古啊。俺答汗的後裔土墨特三部族已經很安靜了。察哈爾林丹汗怎麼辦,他才是蒙古共主。不能讓他西遷,他完成了西遷接下來就難了。從來有三方勢力,都是聯合一方打另一方,《三國演義》看過沒,都是這麼玩的嘛。而且林丹汗跟後金是世仇,不死不休的。這一點倒真是袁崇煥說的正確,花多少錢都比花在九邊和那些京營軍身上值。袁崇煥推薦了王象乾重新出山,丫都八十三歲了,能有什麼好招,有也不能堅持執行下去。這個政策孫承宗一定會支持,戰略家嘛,眼光棒棒的。還有一個人支持,延綏巡撫岳和聲,曾提出撫蒙的具體方案,我看可以直接提升宣大總督,專門管撫矇事宜。王象乾什麼的,直接摁回去養老吧。搞什麼以夷制夷,本來好好的土墨特也加進來一起亂。林丹汗好不容易建了一個白城,人家且想著回家呢,有明朝這個大後方供應,收拾皇太極這種事情,你明朝就叉一邊手就行了,剩下我來吧。巴不得呢。這事情恐怕關禮部不行,皇上要親自出馬一下下。

還有東南的鄭芝龍。都知道那兒富啊,市舶司好久不用了吧。熊文燦在哪兒呢,告訴你,你丫的,不許只招安鄭芝龍不幹活,還得收錢。收關稅,大大的收。劉香什麼的,讓鄭芝龍去干,但是也別讓他太得意。實在不行,招安劉香也是可以的,誰能讓明朝收的關稅多,就讓誰的船靠岸。有兩股勢力可以招安,才能互相牽制。瞧瞧你老熊,都幹了什麼事啊,招安了一個主動投誠的鄭芝龍就躺那兒擺功好幾年,後來還參與弄左良玉,不行了吧。把東南的事搞好了,順便,如果可能的話,把台灣收回來,那是我們不可分割的領土。還有流球,要注意跟他們做生意嘛,沒他們日本怎麼弄啊?

收錢收錢,他丫的這事要辦不好,打你屁股,重重打。一年至少一千萬,開始沒那麼多也行,五百萬兩一年吧,不許講價。

兵部,尚書人選,閻鳴泰。他不是魏黨嗎?對呀,所以不能收拾魏黨嘛,收拾了誰給你賣命呀。閻鳴泰在遼東提出過很從有建設性的主張,包括毛文龍移鎮什麼的。這也是孫承宗一慣的目標,前督師後督師都把眼睛盯在遼南四衛。閻鳴泰跟跟袁崇煥的關係也很好,倆人都可能一起睡過。關鍵是才能,關鍵是才能,其它都是浮雲。他當兵部尚書,肯定可以上輔孫承宗內閣首輔處理軍事兵務,下佐袁崇煥遼東整頓,沒比他更合適的了。比王在晉、王之臣這倆混蛋好多了,積極進取絕對比消極固守棋高不止一著兩著,不在一個檔次上。更別提王洽了,金蒼蠅滿腹屎,長得好看有什麼用?

另外,多推薦一個侍郎,申用懋,申時行的兒子,親東林的(搞不好暗地裡已經在東林黨旗下宣誓入黨了也未可知),勢力均衡嘛,也不能都是閹黨。東林正氣,對清蠹很有用的。

兵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軍屯。孫傳庭在哪裡,在商丘任知府,好,就商丘先開始,河南推廣。全國都有軍屯,全國的軍屯都爛。弄好了升你河南巡撫,你不要嫌官升得太快,要嫌你軍屯清理的不夠好不夠快。夠好夠快的話,全國推廣,朕讓你坐直升機陞官,謝謝。不,欽此!

軍屯怎麼清,原來的軍屯地,被侵佔的要重新收種粒,種粒銀比稅重多了,多收幾年就可以,我看從天啟元年開始算,算下來你欠的軍屯種粒就夠買回你的軍屯田了。不夠,加點花樣嘛,比如欠征的利息。收回來的軍屯田怎麼辦?就成沒官田回歸戶部,官賣或官租,跟強征田一樣。明代有官租田,比如學田就是,只是現在官租的土地畝數量大了而已。這個,不好弄,絕對要高壓政策,對於土地和貨幣這兩項,堅決不能手軟。這是所有災禍的根源,把這個根源切除了,我看他們黨爭爭什麼。賣或租,視當地的情況而定,收入用來募兵,全國的軍制改成募兵制。軍戶制早就不適合時代要求啦,你看那些世軍制的都是什麼兵,家裡最沒力氣幹活的才抽出來當兵,混個日子。再回頭看,為什麼戶部在派員到地方去,簡直太重要了嘛,回收軍屯田,也可以讓他們來干。我們現在國家調控房地產,明代要調控土地。控制土地,就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為什麼現在房子老漲,價值增加了嘛,讓老百姓都有房住,這是現代政策(不同意請自覺穿越回去,我們這裡是明朝,不談現代國策,謝謝)。讓老百姓都有地種,這是明末的政策,絕對英明,絕對聖明。

強兵,看看現在的全國軍鎮都什麼兵,九邊都什麼兵,還有京營,垃圾。京營更是垃圾中的垃圾。軍制很重要,現在比明末多了四百年的戰爭經驗,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是等級分明,且多數是採用三三制的,即一個團長下屬三個營長,一個營長下屬三個連長,這樣的。不懂軍制不要緊,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吧,我也不懂。戚繼光在薊鎮的時候有等級制,但是人數編製並不分明。袁崇煥這一點做的非常好,關寧軍為什麼強,就是因為袁崇煥督師期間,改了軍制。不過他是一個團長(參將)下屬兩個營長(游擊),團長(參將)自己領一個營。聽一聽孫承宗的意見,關寧軍是他的老底子,他原來就有一套完整的規制,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袁崇煥督師的時候那麼好,經驗肯定是老到的。閻鳴泰也是老遼東了,怎麼把全國的強兵,比如廣西狼兵、湖廣湘兵、浙江兵揉合在一起的,他也是門兒清啊。還有,是不是寫信給寧遠的袁崇煥問問,他有什麼意見,具奏來說。還有,孫傳庭,你是清軍屯的,現在雖然官兒不大,也可以提提意見嘛。都說說,怎麼弄?兵,要有全國的徵調,哪怕是沒有戰事,互相比比武,看看訓練的成果,也是必需的。

最爛的是京營兵。萬曆年間號稱二十萬,實際就只有三四萬。其它的都是空餉的,老弱的,蔭封的。祖上是有爵祿的,跟皇家有親戚的,你該享受的待遇還是要享受,但是你不要出來管兵了。國家應該立另一個體制,專門用來掌兵。原來的五軍府,三軍營要有一個新的體制,京兵,必需是全國最強的兵。可以全國互相交流,讓邊軍關寧軍來教育教育京軍,也可以去全國各地互相學習參觀,被打疼了回來才知道什麼樣才叫兵。

練好了京營軍,要準備打仗了。

遼東

除了之前說的蒙古要招撫,崇禎元年的遼餉不僅徵收的不錯,用的也不錯,袁崇煥去了嘛。朝鮮剛被打趴下,要安撫安撫。另外,把皮島還給人家,前提是,他們得有一支自己的兵吧。不能一打仗就看著老大幫忙吧,你得有自己的軍事實力,哪怕就一點點。是不是插手一下朝鮮兩班的黨爭,嗯,這個就算了吧。擬旨嚴飭一下似乎可以,一天到晚爭爭爭,軍隊都垃圾成什麼樣了,還爭。暗地裡幫一幫朝鮮王也可以,再爭朕就派錦衣衛去,摘了爭得最厲害的人的腦袋回來。到時候,你想知道誰幹的嗎?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毛文龍建議砍掉,誰去砍是個問題,以什麼罪名砍也是個問題,早就該死。這時候又塘報上吹了一波黑龍殺敵,溫帥下凡的神話,而且說這話的時候正在跟皇太極互派使者,謀取「爾取山海,我取山東」。這裡不多說了,我知道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見,是一定要殺,是派錦衣衛發現他的問題殺,還是袁崇煥提前到任發現問題了再殺。似乎都可以。

皮島移鎮到遼南四衛,派誰去合適呢,非趙率教莫屬。老將軍不僅會打仗,還有巡撫的能力,還會屯田,不得了了,怎麼會有這麼一個人才留在遼東。遼南四衛,當時是膏腴之地,收留逃回的遼民也方便,後方供應軍糧也方便,與關寧軍合力進擊更方便。趙帥本來就是因為這些能力,所以被袁安排在後方一點的山海關。那山海關也是重要的位置,誰去?如果登基以後動手快的話(不清理魏黨可以省出大把時間),可以早點讓袁崇煥來,畢自肅就不會因為寧遠軍嘩上吊了。這孩子,能力是有的,就是太要面子,上什麼吊嘛你說。打仗是不行,關鍵是外交處理的好,林丹汗在薊鎮外圍的話,打仗也沒他什麼事啊。關鍵他在後方糧草補充,還有一個大大的靠山,他大哥畢自嚴啊,管過天津糧餉補給,現在在戶部尚書任上,中央給前線的弟弟提供幫助,上陣父子兵啊。畢自嚴跟八弟自肅差好幾歲,本來就象爺倆。

崇禎二年,皇太極一定會來,這時候他的地位不穩,要靠軍功來提升自己的威望,關收拾朝鮮蒙古是不夠的,而且後金此時也陷入經濟危機,本來就是以戰養戰立國的,很久沒打仗了。所以這一仗他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要打,即便林丹汗招撫在薊鎮之外,也會想辦法先支開林丹汗的。到時候,就算把練的京營軍都拼進去,也值。想辦法把這一仗打得漂亮一點吧。

歷史上,這一仗看起來最後是把皇太極趕出關外,實際人家本來就沒想多留。明朝倒是被打出很多毛病,所以更要在這些毛病出現之前,處理好。如果把他打疼了,消耗掉他的一部分軍事實力,哪怕三分一吧,就很夠他痛的,後金人口本來就少,輸了仗就基本瀕臨滅國的狀態。最少最少的戰爭成果,可以讓林丹汗回到白城,廣寧要回來,後金去除尊號,如果有俘虜,還可以換回很多的遼民。如果方便,把朝鮮兄弟之盟也給廢了吧,實在不行,把人家向後金進貢給免了也好啊。再之後呢?不是四尊佛嗎?看看能不能搞點陰謀,給後金的其它幾尊佛加加封號,讓他們對皇太極有點異心,建州本來就是三部女真嘛。除了皇太極,有沒有想自立為王的小朋友啊,來,叔叔發糖(給封號反正不需要錢)。

還五年平遼,朕只要三年,就讓他們服貼了。當然,徹底平遼,一下子是不可能的,能安靜不鬧事,順便讓他們自己搞搞鬥爭。再跟白城的林丹汗搞搞軍事摩擦,只要沒仗可打,或者打不贏,這個以戰養戰的八旗制就得淘汰了。遼東恢復成原來那個樣子,這需要很長的時間的演化,所以沒有必要一定要什麼時間完成到什麼程度。不來鬧事,就基本可以保持一段時間了,以後再想辦法解決。巳已之後,倒要騰出手來解決一下國內的農民軍的問題了。

遼東還有一個事情要說的,那就是孫元化,怎麼能忘記他呢?登萊巡撫的最佳人選,原來不就是他嗎?當時怎麼就沒合適呢,原來不是要管東江嘛。現在東江有趙率教了,不用他了。情況會好很多,可是孫元化是軍事科技人才,不是一個領兵的人,劉興治、耿仲明、尚之信、毛承祿、孔有德敢造反敢投敵,孫元化收拾不了他們,趙率教還不行嗎?一邊手都把他們打殘。還是不放心,那就派一個狠人,洪瘋子洪承疇怎麼樣?換人,讓他巡撫登萊,孫元化天津巡撫好了。千萬千萬,一定一定要告訴洪承疇,無論孫元化有什麼要求,有什麼條件,都答應他,都想辦法滿足他。人家是上了人才推薦榜的,你不是,知道不?還有,洪承疇的主要任務是在後方支援趙率教。那讓孫元化幹什麼呢?北洋艦隊啊。不能老讓鄭芝龍、劉香那幾混蛋在東南那麼囂張吧,大明必須有自己的國力,必須有自己的海上艦隊,而且是壓倒性的。什麼先進的紅夷大炮,火器,都往上裝。裝備出一支強大的艦隊,開過去嚇唬嚇唬鄭芝龍劉香幾個,看你丫的們還敢不繳關稅,哼。

流寇,一下子還真沒有人選去解決。楊鶴其實不錯,有剿有撫,其實開頭搞的也可以,主要是後來因為已巳之變,有些兵變士兵加入了農民軍,他剿不動了。朝廷又多方批評他的成績,認為主撫的策略不當,他又撫不動了。朝廷處事太操切,最後讓他背黑鍋了,挺冤的一個人。所以後來楊嗣昌老想給爸爸找回公道,朱由檢先是不肯,最後給了公道也不幹脆。是不是就他去慢慢搞,加上軍屯清理這些政策,讓老百姓有地種,應該會好點,不至於那麼麻煩。似乎也只能這樣,派幾個人幫幫他吧,滿桂怎麼樣,其實不太好,也不是很會打仗的料,自己一個人單幹的時候沒贏過。讓他跟著楊鶴,再讓楊嗣昌督理後勤(崇禎元年在督理遼東的後勤),順便幫著出出主意,雖然他的主意在孫傳庭眼裡是不夠看的,對付初期的農民軍我看還行。或者先跟誰的班吧,好孩子要慢慢長大。盧象升在大同,官太小,主要是沒顯示出他能打仗的能力啊親,讓他去跟楊鶴,不知道合適不合適,是個猛人倒是真的。初期處理流寇的問題,是唯一沒想圓滿的問題了,補上這幾個人應該可以了吧。不過政策有圓滿的。當然了,流寇肯定不是只有軍事的問題,而且不首先是軍事問題。重點是政策,政策是重點,政策得當,才有民心向背,把大地主的土地搶出來分給百姓,才能讓其安居樂業,不想造反。是不是有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的即視感?

西南奢安、東南海寇這些都說過了,還有江西崇禎三年有個小叛亂,很快被平定,這都小問題,不說了。

兵部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驛遞,實際這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只是明朝一直想改沒改成,完全寄希望於官員的廉潔。驛遞問題的解決,應該對外承包,象今天企業的食堂一樣,你服務於官府的同時,還可以對外服務。官方僅對當地的驛遞限制費用,這樣即可以不用浪費國家公費,又不用栽員,還可以搞活經濟,一舉數得。

刑部,尚書推薦人先,錢龍錫。記不記得清理魏黨的時候,領頭的是首輔韓爌,其實事情都是他乾的。審理刑名,沒比錢龍錫更拿手的,而且一看就是一個干細活的主。

刑部沒什麼內容,本來的事就夠多,全國的刑事安件,貪污案件,剛登基的時候特別多,周應秋什麼的,都是那時候,如果名聲的特別壞的魏黨,五彪五虎之類的。

忘了,最關鍵的,強徵稅賦的時候,需要刑部支持啊,全國各地抓到的不納稅的地主豪強,不知道會有多少。從各地解押到京,關在刑部大牢里逼餉嘛,中央收留地方上的重犯,明朝一直這麼干過。

工部

有徐光啟在,我都懶得碼字了,徐老頭做嘛嘛好嘛。

北方的水利,他自己就有奏疏專門闡述怎麼弄,怎麼讓北方即不缺水,又能支援農業灌溉,還能不耽誤漕運。鑄幣有他的冶金技術也不成問題,不能再好了有木有。

造火器,徐老頭囔囔好幾年了,這回你可以放手大幹了。

京師的建設,你老人家可以出出主意嘛,,北京也不要都是四合院,洋人建築的結構還是可以學習的,嗯,朕的後花園的裝修就靠你啦。

聽說你跟艾儒諾、湯若望都很熟,搞點洋玩意兒嘛。

順便幫戶部造點先進的農具,比如水車什麼的。幫禮部弄弄曆法什麼的。

徐光啟有點老,估計幹不了幾年,推薦一個助手,畢懋康,雅負器局,這時候可以起複了,原來跟魏忠賢不對付被罷了官的,可以任工部侍郎。

都察院,左都御史人選,曹於汴,東林黨。本來也就是他。現在都很流行說魏忠賢倒台以後,東林黨掌權,其實真沒有,七卿只有左都一個是東林。東林黨起複的都是不大的官,東林正氣,還是要的。雖然真正的東林都被魏忠賢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極少是核心人物,包括曹左都。都察院唯一要說的,就是明末太多官員是兼職御史職,這個要回收,政歸都察院,這樣監督才有力。這是從萬曆怠政以後,留下的毛病,很多本來督察的官,變成行政官。

最後再推薦一波人才,劉鴻訓、錢謙益、文震孟,這幾個可以入閣,其它似乎沒什麼人看好了。後來三大儒可以考慮,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周延儒、溫體仁不是好人,但是能力都不錯,要用嗎?得慎重。茅元儀、鹿善繼軍事也不錯,有孫承宗任首輔,他應該官也不會小吧,算裙帶關係嗎?馬世龍就算了,還不如曹文詔呢。海上後來還有一個鄭森,就是鄭成功。吏部謝升似可考慮,也是後期的。戶部此時不僅有畢老頭,還有蘇茂相(魏黨)也不錯。南居益更好,接著畢自嚴乾沒問題。禮部後期可以考慮吳甡,兵部後期考慮一下陳新甲。刑部鄭三俊。工部後期還有一個方以智。右都御史,合適的人選除了劉宗周和曹於汴外,後期還可以考慮黃道周,學問好,就是太直,敢說話,不計後果的說。學問好的還有倪元璐、鄭鄤。陳子龍,四公子,這些都是後後期的人物了,如果能幹十幾年以後再說吧。

穿越寄語:

看了兩天來的評論,還想說兩句,主要是我自己也意猶未盡。

穿越的意義。為什麼去穿越?穿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小說題材,不是嗎?結果這個題材被寫爛了,本來是一種替代,人性心理,越想替代上層人物,最後就穿成皇帝。女穿則過去泡阿哥,清朝的阿哥們被糟蹋的不成樣子。我覺得,以現代的觀念,解決過去的問題,這才叫穿越。如果穿過去當種馬,那還是別穿崇禎了,麻煩事特別多。要穿也穿萬曆,從小當皇帝,你的事情有張居正替你擺平,大可以放心去玩女人。要是能治痔瘡,還能多玩好幾年。

積極的心態。想問題嘛,我建議都要有積極的心態,不僅是穿越,所有問題都是。不積極無非兩種情況,一種是過於簡單,凡事只要隨便一個辦法,就都解決了。只要他穿過去,隨便弄一下,官員們都不貪污了,土地都不兼并了,女人們都愛上他了。那還需要你穿越嗎?另一種是過於複雜,製造問題,這樣不行,那樣不對,如果徵稅征不上來怎麼辦,如果官紳地主階級反對怎麼辦?如果……好多問題,都建立在如果之上。朱元璋都所有文官武將都殺個精光,也沒見出什麼大問題。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嘛,解決了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嘛?是,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有的問題也不是你這麼解決就是對的。什麼樣的人沒問題?死人才沒問題,死人就是有問題,也是活人去解決。只要你還活著,就要解決問題。穿越,是替死了好多年的人解決問題。

古今的借用。人物,是有性格的,歷史人物也是。所以發生的事情,我們今天有借鑒的作用,這不隨著人的文化,思想,技術而改變。如果把你放在古代的環境,你想想怎麼回古人交流,那你跟現代人其實也怎麼交流,一回事。公式不是萬能,比如人性都有利益導向,有的人就不利益。溫體仁就不貪污,他貪權。有的人愛小聰明愛面子,不愛錢,朱由檢就是這樣啊。現代也是啊。怎麼對付這樣的人,穿越就讓你有設想的空間嘛。有的人會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啥都不是?怎麼用人,怎麼用錢,怎麼想辦法解決問題,現在替代到過去,這就是穿越。

以穿越學史。穿越不現實,沒哪個人真的穿越過,跟外星人似的,只聽說,沒見過,也沒哪個回來證明穿越成功了。但是,學習歷史知識是現實的啊。學歷史難在哪裡,難在你沒有課題,沒有事情讓你發生興趣。只有一些歷史的冷知識,能拿來裝逼,所以有興趣去挖幾條史料出來看看,余則味同嚼蠟。如果要穿越,是不是得學好歷史,所有的朝代都有貪污,也都有男人女人,又何必要穿越。你得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能去解決什麼問題。把劇情跟歷史接上筍頭,這才是穿越。要穿越成崇禎,那就有一個大大的課題擺在你面前。那就是,明朝為什麼會滅亡,或者崇禎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你過去把他做對。把這個課題解決了,才能去穿越,不是嗎?

——————分割線——————

添加一些稱謂禮儀:

到了那邊,要懂得叫人,我真是為穿越者們操碎了心。

皇帝稱大臣不能叫字、號、地名。這都帶有尊敬的意思,皇帝不需要尊敬他們,可以給他們起外號,孫鬍子(孫承宗的鬍子很漂亮的說)、徐老頭這類都可以。他們會覺得很光榮,說明深受帝寵,笑話,打他們板子都會覺得臉上有光的。

內侍和宮女對皇帝自稱「奴婢」,有職務的可以稱「臣」,罪臣不稱罪臣,稱「纍臣」。

東西宮的嬪、妃,對皇帝自稱「女兒」,別奇怪,就是這個,有依據,想想《金瓶梅》,丫鬟們稱西門慶「阿爹」,明代有這習俗,后妃相對皇帝的地位跟百姓家的丫頭差不多。

萬曆(朱由檢的爺爺)的后妃,稱皇帝「兒子」,為什麼,不知道,可能是皇帝長一格,也可能是她們降一格。反正就是這麼叫。

天啟皇帝的張皇后,朱由檢和大臣們稱她為「太皇后」,即不是太后,也不是皇太后。明代用「太皇后」的多,清代才用「皇太后」。

小皇子稱為「哥兒」,太子稱「長哥」,只能長輩叫,其它宮裡人稱「小爺」,皇子也是。

魏忠賢稱」老祖爺爺千歲「,客氏稱」老祖奶奶千歲「,其它嬪妃也叫」奶奶千歲「,也稱娘娘。

魏良卿稱魏忠賢叫爹,過繼的,是侄子也是兒子。」九千歲爺爺「是生日的時候才用。

」相公「是叫內閣用的,也可以用來稱丈夫。公公是叫內侍的,尊稱」老公「。

還有什麼,以後想到了再加吧。


直奔海南,到一個叫臨高的地方,加入五百廢,宣布大明改為共和國,一切權力屬於元老院和人民......(手動掀桌)


帶領精銳軍隊,化妝成農民起義軍,整合各地農民軍,重新打回北京城,革了自己和一幫當權派的命。

然後重新當皇帝,當太祖。


投髡。

「現在是光榮的澳宋公民朱由檢!」


在清朝大軍到山東前,密旨錦衣衛把衍聖公帶到江南去

蔣公就是在日軍佔領曲阜前把當代的衍聖公帶到重慶去

才打贏的鬼子····

宋朝就沒帶,輸了吧?

實在不行下旨開團練,地主辦團練是合法的

掙壽百年沒問題


很早說過一個國家滅亡,好吧,你們不喜歡這樣說,那換個說法,

一個政權滅亡的表面形式,可能會有無數種。

農民起義/他國佔領/解體,等等。

但是其核心,幾千年來沒變過:

一旦把所有的事物抽象成資本以後,事情就看上去簡單了。

那就是政權中央能控制的生產力,遠小於他們為了維持統治需要付出的成本。

也就是說,想要保住大明在戰略上應該是這樣的公式:

可控生產資料(人口也是生產資料)*生產技術效率 - 維持社會穩定的成本

上面做文章。

最終的差值越大越好。

其實絕大部分政權不光是在求保存的時候,在求發展的時候,也是做的一樣的事情。

所以有兩條:

第一條:盡最快的速度集權中央,方法有借懲治貪腐謀逆罪名,把不聽話的地方大員統統做掉等,以及培養禁軍,羽林軍等嚴格終於皇帝的高素質軍隊,切斷軍隊和地方大員的聯繫。這樣生產資料所有權/分配權回歸中央,中央可以更好控制局面。

第二條:所有權回歸以後,增加生產力,搞藏富於民,不與民爭利。監管更多經濟活動,從嚴打擊搞事情剝削人民的土豪士紳,儘可能把資源分配到最底層,精準扶貧,然後擴大生產並且進行技術水平升級,鼓勵更多人/人口投入勞動,以此來降低維持統治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中央能控制的生產力的比值。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

等等,這兩條好像有點眼熟……

嗯……

本答案純屬虛構,如有雷同,一定是巧合。


一個人就算了,你如果能帶五百元老穿過去說不定還有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答主脾氣不好,評論請注意用詞語氣。

…………………以下原文………………………………

一、先說大明朝在逗比皇帝一個接一個的情況下如何還能堅持200多年開始吧。

主要是兩個原因:

1.要歸功於明朝前幾任皇帝的高瞻遠矚,對封建管理體製做了完善和改進。使得以前大小事務都由皇帝一人累死累活的制度被打破,國家日常行政其實是由內閣在管理,有點像現在的西方的內閣制,即使皇帝再怎麼荒唐,昏庸,不上朝,內閣都能正常運轉,只要實際幹事的在工作,國家機器就能正常運轉,前幾年日本幾乎一年換一個首相,國家也沒有動亂、蕭條也是這個道理。

2.監督體制。之前幾個朝代,大臣們掌權很容易造成大權獨攬,甚至到最後顛覆國家,如唐朝的節度使,宋朝的宰相制,漢朝的諸侯王等都是這個道理。內閣權利太大也不行,很容易形成專權!於是,明朝形成了獨有的體制,宦官牽制。皇帝給予信任的宦官權利,他們掌握東廠等特務機關,能夠對大臣權利形成牽制,相互制衡,這樣就不可能產生專權者。而且明朝還建立了完備的言官制度,能夠對隱藏的危機進行快速的反應,這個言官制度可不得了,言官本身沒多大權利但是他厲就厲害在什麼人都可以罵,對,皇帝也可以罵,只要你做的不對就是懟。宦官、內閣、言官組成鐵三角使得國家行政既能夠不斷運轉,又能夠有效掌控!

因此,明朝皇帝即使不上朝,即使啥事也不管,也不用擔心大權旁落,自己受到威脅。但是,正因為大臣和宦官的相互制衡,因此使得他們的爭權奪利十分緊張!慢慢形成了黨爭,而黨爭也推動了大明最後的滅亡!

二、好了,下面講講大明朝是怎麼滅的。

大明亡於流民!

1640年,是中國北方過去五百年中最為乾旱的一年。全國饑荒,史書記載:「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在1641年乾涸,從隋朝開挖運行到清朝,這種特例也僅僅出現了一次。同年夏季,蝗蟲摧毀了中國東部大片地區的糧食作物。而1642年中國極少結凍的南方地區,湖面冰層竟然到了十幾厘米!旱災、洪澇、蝗災,災害頻發,自然引發了饑荒。飢者相食的慘劇不斷發生。一名河南官員在地方任職11個月,連續遭到旱災、蝗災和水災,當地百姓「人皆黃腮腫頰,眼如豬膽」。大災之後必有大疫,1641年地區級別的瘟疫向全國蔓延。僅僅兩年的時間,「南北數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一脫者」。

說到這裡我想說說「17世紀的普遍危機」。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7年義大利那不勒斯起義;1648年莫斯科叛亂;1648年法國投石黨運動。好像這幾年間,歐洲主要列強都不太平。還沒完,1618年-1648年的德國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後來席捲了整個歐洲,中小級別的國家幾乎無一倖免。其戰況空前慘烈,死者無數。同時太平洋那邊的墨西哥也有暴亂,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主要國家也在動亂,彷彿全球在同一時期打成了一鍋粥。17世紀中葉,全球各地國家政權瓦解數量之多,動亂數量之密,可以說空前。這一紀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被打破。

從1638年到1644年,太平洋地區總共發生了12場威力巨大的火山運動,創地球有人類記載以來最高記錄。這些火山噴發出的億萬噸的硫磺灰塵,遮蔽了太陽。太陽黑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陽的活躍度,但從1645年以來,太陽活動降到史上最低,時間持續了70年。中國、歐洲等地區的天文學家幾乎都在相同時間段記錄太陽黑子數目的減少。在歐洲,各國的農作物收穫時節,都比之前晚了一個月。在美國西部和義大利北方,低溫導致當地樹木生長異常。18世紀初期所造小提琴的木材,大多為17世紀中葉生長出來的樹木。美洲大部分兩年沒有下雨,亞洲、非洲,也都有長時間乾旱的記載。另外有些地方則多雨成災。1640年,萊茵河爆發洪水,沿岸國家都受到影響。水位之高實屬罕見,地上的牛羊都被洪水衝到了樹上。而另一邊的日本,暴雨致使稻穀絕收。

也就是說17世紀的全球氣候出現了問題,世界各地出現了大範圍的戰亂,在這裡只能說明朝好倒霉。

大明後期當時賦稅已經很重,加上連年的天災人禍,老百姓負擔很重,再加稅就是逼老百姓活不下去。萬曆末年已加重了對民間的搜括,天啟時再加,到崇禎手裡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時加派遼餉九百萬兩,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兩,一年之中單是軍費就達到二千萬兩(萬曆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和全國經濟在這壓力下都已瀕於崩潰。

那個時候的稅重到什麼程度呢?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 當時福建的糧食畝產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過賣一兩銀子。就算福建糧價瘋漲,三石大米也不過賣六兩銀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私派比正賦多,暗的比明的多。

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穀屢荒,人們都以無田為幸運。明朝就出現了流民遍天下的現象。

流民也要吃飯,也要活下來。

明朝的鄖陽巡按高斗樞在《守鄖紀略》中記載了明末的情景和官軍的表現。他說,崇禎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駐守鄖陽。七月初,他從長沙動身,水路到達荊州,路經襄陽,八月初六進入鄖陽。一路數百里的農田裡都長滿了蓬蒿,村落破敗,沒有人煙。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還有城裡人耕種糊口。他說,在他抵達鄖陽前的十幾天,左良玉率領的官軍路過此地,二三萬官兵一湧入城,城中沒有一家沒有兵的。"淫污之狀不可言"。住了幾天大軍開拔,又將城裡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後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紳和百姓見到他,無不痛哭流涕,不恨賊而恨兵。

李清在《三垣筆記.下.弘光》中說: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盜,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將人夾住,小火燒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們搶掠來婦女,公然在大街上姦汙。將她們拉到船上搶走時,有人望著岸上的父親或丈夫哭泣,立刻被這些兵砍下腦袋來。

左良玉的部隊在明朝官軍中並不是最壞的。他們燒殺搶掠,但是還能打仗,比那些見到百姓如狼似虎,見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強多了。官軍搶劫百姓,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官府的稅費一征再征,仍然嚴重拖欠軍餉。士兵們被迫賣命打仗,卻又缺糧斷餉,搶劫起來自然理直氣壯。摘自《明朝滅亡真相》

數百萬的流民流離失所,他們拖家帶口遠離家鄉就是為了能有口吃的,能保一家妻小活命,當時大明軍的做法是堵!對,是堵,將他們隔離在城門之外,將它們隔離在希望之外,將它們隔離在餓死的邊緣。人為了活命是會失去理智的,當有人給你糧食吃,就算造反也願意,只要能活著。於是數百萬的流民加入各地反王的隊伍,他們有的拿著鋤頭,有的拿著石頭,有的可能就只拿著一把樹枝,就這樣浩浩蕩蕩,人過屠城,馬過平村,終於大明朝滅亡了!

三、如何拯救大明朝

1.疏導流民。

賑濟救災。《周禮·地官·大司徒》總結了「荒政十二條」,包括發放救濟物資、輕徭薄賦、緩刑、開放山澤、停收商稅、減少禮儀性活動、敬鬼神、除盜賊等。後世救災基本不出此範圍。另外,家族內部互助、鄉里周濟、寺院施捨、民間社會團體救助等也作為政府賑濟的補充形式逐步完善起來。

移民就食。與自發形成的流民潮不同,移民是歷代政府組織受災民眾到條件相對較好地區就食的一種救災方式,這在漢魏以後比較常見。資料記載,隋文帝曾下詔由官府購買牲畜分發給關中旱災地區的農民,讓他們到關東就食。

保護植被,改良作物,改進農耕技術。周代先民已經認識到保護林木與水旱災害之間的某種聯繫。後世也有一些植樹造林方面的記載。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關中地區抗旱生產的經驗,發明並推廣了「代田法」;唐代又解決了早春跑墒的問題,並派專人管理與協調農耕地區的水源分配;明清時期對旱作農業技術的認識更加科學深入。另外,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也是增強抗旱能力的一條途徑。如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見大宛以耐旱、對土壤適應性強的苜蓿養馬,便引進到今甘肅一帶廣泛種植。唐代前後,耐旱耐瘠的蕎麥也在西北地區得到推廣。摘自百度 。

2.割地求和

這個求和分兩部分:一是向清兵求和。

當時的明軍每一營(5000人)其用霹靂炮3600桿, 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步槍、大連珠炮200桿, 合用藥675 斤;盞口將軍160位(盞口將軍是明代對野戰重型炮的稱呼),另外有1000人為騎兵。可見明朝軍事實力很強,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藥的攻擊武器。可以看到,明軍裝備的"現代化"和"機械化",比起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弓箭刀槍的清軍,差距極大。人數方面,明朝軍隊之多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全國軍隊達180萬人,後來永樂到正統時期甚至超過200萬,正統以後保持在120萬的水平。而滿清入關前最多也就十萬八旗子弟。明朝在裝備和軍力有巨大的優勢,所以清軍其實是不敢和明軍硬碰硬的干,皇太極初登大寶,權利未穩固,此時求和既可提高皇太極在皇族內的威信,又可以讓其有時間鞏固權力,況且當時的清兵上下根本沒有信心打敗大明的,皇太極也樂的求和。實際上當時的袁崇煥是求和過的,皇太極也有這個意思,可惜崇禎冤殺了袁崇煥,求和告吹。所以,要想挽救大明,你崇禎就不能殺袁崇煥,割地求和換的喘息之機,整頓內部。

二是向各地反王求和,或是招安。

張獻忠、李自成之流不過利用流民的求活心裡為自己謀得利益罷了,若此時崇禎招安各地反王,分別封官加爵,使其沒了造反動力,自然可以安內。即便有的反王就是想當皇帝,也完全可以效仿水滸宋江被招安的做法,派其攻打不接受招安的反王,兩敗俱傷,何樂不為。(當然這是下策)

3.廢除言官制和東廠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知道明朝的運行機制,對了,鐵三角。其實到了後期言官和東廠已經無法起到該有的作用,言官就是只是為了發言而發言了,皇帝揍了他,他還樂呵呵的盼著名垂青史呢。最後成了黨爭的工具,影響朝政的正常運行。東廠就更不用說了,完全對東林黨起不到正面作用嘛。

4.發展經濟,開放海禁

進行海上貿易,互通有無,要學會地形測量,地圖繪製,工事構築和長期作戰的後勤支持,而這些能力,中國軍隊第一次掌握,是在曾國荃圍攻安慶的戰鬥中,才算達到了義大利戰爭的水平。從武器上來說,直到1840年,中國的火炮使用水平也沒有超過1494年查理八世翻越阿爾卑斯山所攜帶的炮隊(大口徑前裝炮和移動炮架的結合),更不可能跟摩德納大炮公爵比,和可以機動靈活把野戰炮當步槍用的古斯塔夫(可以在野戰中機動的中等口徑火炮),更是天壤之別了。明清兩代可以用於野戰的火炮,實際上基本都是15世紀水平的後裝炮,也就是所謂的神器佛郎機。選自 @鄧璞

5.遷都南京,佔領台灣

這個實在最後沒辦法的時候只能遷都南京,當年日本侵華佔領南京是因為他們海軍實力強,清兵的海軍可不行,另外好好開發台灣,實在不行最後還可以保存有生力量收拾細軟跑去台灣嘛。順便派幾隻部隊在陝甘地區大打游擊,好生照顧湖南姓毛的人家,對了,去之前一定要幹掉那個叫施琅的傢伙。

6.槍杆子里出政權

改變軍隊,全軍高級將領由自己人擔任,牢牢掌握軍隊,做到指哪兒打哪兒,軍跟我走的總方針。

7.權力集中

黨政軍由皇帝一把抓(注意是一把抓,不是說所有的活都自己干),削除內閣制,設立軍機處,國內外大事均上報至軍機處處理,皇帝任處長。

8.土地改革

等國內外形勢好轉後(注意,一定要在國內穩定,黨政軍集權於一身,權利鞏固的條件下)。開展以下策略,那就是: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限制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製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有空補

最後,手動碼了這麼多字,給咱個贊啦啦啦啦。。。。


一個組織都成這樣了,死的差不多也就是國民黨的水平了

你看這下就簡單了么。

組織軍隊,進入台灣

美其名曰轉進

財物多搜刮一點

之後天天喊著光復大陸就可以了,再喊一下中華正統是大明。

果粉替換成明粉即可。

哦對了,上島的時候記得不要帶姓蔡的。為了萬無一失,一定要加緊英語推進,英文比較蔡的也有一定危險。

萬一還是被打過來了,那會兒夏威夷還只有一些土著啥的,趕緊轉進夏威夷。

只要善於轉進,大明就永遠不會亡。


意淫:繼續讓魏忠賢幫帝國徵士大夫們的稅,用最大的力量加強廠衛,監視百官,封李自成為西北王,允許他自治陝西,可以不朝拜,朝廷每年給他撥銀百萬,只要他不搗亂,順帶讓他壓制其他流寇。袁崇煥?哪涼快哪裡呆著去,洪承疇主持遼東軍政,把關寧軍調回京畿地區,免得他們尾大不掉,把勛貴後代組成的京師三大營拉去遼東磨鍊,把幾十萬皇族全部集中起來,編成皇帝親軍,帝國全力支持洪承疇的任何戰略,組織一隻特種部隊,專門清理饑民屍體,阻止瘟疫的爆發,(1644北京城之所以2天就陷落完全因為瘟疫毀了京城守軍)如果真的依然抗不過1644,那就跑,拼了老命的往南方跑,然後跟清議和劃江而治,窮盡全力穩固長江防線,不聽話的軍頭該殺的全給他殺了,尤其是左良玉之流,史可法忠心可嘉,但實在是庸人一個,給個不大不小的官讓他安享晚年,在未來駕崩之時留下遺旨,務必收復失地。只要挺到工業革命爆發,大明重新從南打到北統一中國。


扯那些都沒用,趕緊成立國家育種中心,把土豆和玉米迅速育種並推廣全國。
就這都不一定來得及。一群組織術分子天天就會扯制度,一會兒又閹黨會收稅了,一會兒又用人不力了。制度是很重要沒錯,但那小冰河期,你跺你也麻。貪官污吏、既得利益群體是可恨,但他們主要可恨在財富不進行投資,無法進入工業循環。你說他們享樂算啥呀?你就是把他們挨個都弄死,糧食分給老百姓吃,連桌椅板凳都給大家分了吃,夠大家不餓死的嗎?
沒糧食吃,該造反還是造反,共產主義也照樣造反。


歷史是由群眾推動的 而不是某個人
所以 你穿越過去要符合群眾的利益
比如 去南美引進下紅薯還是土豆來著?保證大家都吃飽 中國佔大多數的是農民 農民吃飽了 明朝可以安心一大半 並且少收農業稅 大力開發農業技術 局勢穩定後 水利航海技術可以再開發開發 實在不行下南洋 把南洋當成還在糧食基地 如果成本允許的話 也想辦法可以去越南搞糧食
和關外的女真打不過的話該和親就和親 你不是有好幾個公主嗎
或者你讓太子娶女真的公主也行
朝廷內保留閹黨編製 魏忠賢光榮退休 但是東林黨的那些該平反就平反
培養一些自己的心腹文人 而不是東林黨文人
南方那些士紳該交商業稅不準不交 誰逃稅誰進監獄 但同時也要多開發一些工業
想要壓住那些士紳 還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多培養一些軍人 多開發一下煙火技術
做到以上幾點可以勉強過關


太難了,穿越過去固然有崇禎沒有的知識,但也少了崇禎對明朝國情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未必有超越崇禎的能力。

說神馬發動群眾,打土豪劣紳的都不看好,超過時代太多。

種土豆紅苕的也緩不濟急。

真正現實的地方還是軍改,哪怕自己做不了古斯塔夫,也得給自己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華倫斯坦不是。


坦白講,要救大明,很難。

我不認為隨隨便便一個人坐到崇禎的位子上,就幹得比他好。

那個年代有太多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以現代的視角,為那個時代做戰略規劃,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們不知道崇禎殺袁崇煥的真實企圖是什麼。

我們不知道國庫里到底還有多少錢可以使用。

另外,真的有巨額內帑嗎?

有人說不殺魏忠賢就能救大明。

簡直無稽之談。

從沒聽說有誰願意每天活在特務政治的陰雲之下。

給李自成封王就能讓他乖乖為大明效力?

太樂觀!

與後金議和有那麼容易?

國內的民族主義浪潮不會吞沒了你?

殺江南的富商有什麼用,抄沒的這點錢夠那些宗室藩王燒嗎?

那把藩王統統都撤咯?

有藩王的時候,北京被打下了,他們還能搞個南明再支撐十八年。你把藩王都撤了,崇禎一死,誰來延續火種?

哎,難!大明積弊已久,積重難返,上下離心離德,靠一代君王怎樣力挽狂瀾!

講實際的,我覺得自己可能比崇禎做的稍微好點的地方在於,第一,在最後關頭,我不會殺盡皇室女眷。百姓是無辜的,難道我的妻女就不是無辜的嗎?

第二,我不會自殺。既然無顏見列祖列宗,那更應該晚點去才對。弔死,這是懦夫的死亡方式。我是解脫了,可大明怎麼辦?崇禎一死,整個大明朝瞬間就失去了主心骨。活著,吳三桂可能還不需要立刻在後金和李闖之間站隊,山海關也不會丟得這麼快。

所以,我要苟活著。

如果闖軍敢殺了我,他們立馬會背負弒君的罪名。

來吧,我大明的熱血男兒,這弒君之賊,天下共擊之!

為先帝報仇——不管實際上有沒有人在乎,但起碼是一個將來可以籠聚人心的出師之名。

如果闖軍不敢殺我,甚至供奉著我,就像曹操對待漢獻帝那樣,那我至少保住了妻兒的性命。

萬一這夥人坐不久呢?只要我活著,誰知道將來就沒有一丁點可能,可以重振大明江山。

只要我活著,哪怕清軍已經入關,我也會不停地告訴天下士人,我不需要你剃髮,我不圈地,我不屠城,清風明月請隨便說。

只要我活著,勤王之師就會以我為目標,不會今天這裡擁立一個福王,明天那裡擁立一個桂王,把本來就不多的籌碼弄得更加分散。

第三,在局勢尚有轉圜的餘地時,我會下令遷都南京。

當然,這未必能夠如願。

畢竟,在後期,崇禎幾乎失去了對大臣的掌控力。

而且,即便出了京師,身家性命不再由自己做主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半路來個兵變,或者突然變成太上皇什麼的。

但這都比弔死煤山好。

死人是什麼也做不了的,活人,起碼還有一點希望。


8.6更新

本來只是遊戲之答,不曾想有還有朋友願意私信我來交流

索性我就把回答完善一下

1.首先,為什麼要再組建一個類似錦衣衛的機構。

因為有些不講道理的事情見不得人啊!

滿清鐵騎在外,國破在即。

朝堂內外散沙一盤,文官貪財武官畏死。

拿什麼跟令出必行的八旗打?

攘外必先安內!(雖然說這話的人沒成功,不過這話是真理)

況且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人。

有些不好見人的事情,也不好講理的事情,總是需要人去做的。

2.其次,為什麼要徵召朱氏宗親入伍,自成一軍趕赴前線。

原因大抵有三:

其一,振軍心。

皇親國戚尚且上陣殺敵衛國,尋常軍士豈有臨陣脫逃之理?

其二,緩民怨。

朱氏宗親在大明後期就是吸血的毒瘤,人數百萬之眾。

尋常百姓的負擔可想而知,這些人光吃不做,良田是他們的,美女也是他們的。

只有李自成不是他們的。。。

其三,充國庫。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是糧草在哪?中央沒有多少啊!那在哪呢?在地方宗親上啊!

在這裡順帶回答,評論區兩個朋友對這點的質疑。

有一個說,宗親會拿祖宗宗法壓我,甚至藩王起兵反叛

讓我來告訴你大明組訓是什麼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大概意思就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都到了要亡國的時候,我作為皇帝尚且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

你們這些親王郡王派幾個兒子出來自費救國都不行?那留你們這些爵位作何用!

大明二王不相見,藩王真想起兵?多生幾個兒子當部隊?

還有一個說,這些二世祖們不願意上前線,上了也沒戰鬥力。

如果真有不願上前線的,那真是極好了的啦。

多廢幾個爵位,就多了一些錢養部隊,多了一些田地可作為封賞。

多死幾個宗親,百姓看到公子王孫護國而死,階級矛盾也能有所緩解。

當然,我是更希望能出幾個領軍之才。

3.封王李自成,令其關外抗敵。

有人覺得這個可能有點兒戲,讓我們來看看可行性吧。

李自成兵臨北京後,要崇禎封其作西北王,要百萬軍餉。

這是什麼意思啊!你給我錢給我名分,你還是我老大!

所以李自成本質上還是個農民,對於皇位正統還是保有一定的認同。

可是誰能想到偌大的京城竟然湊不出百萬銀兩?呵呵

崇禎也很聽祖宗的話不談和。。。

可是我穿越者啊!朱家祖宗的話我表面認同下就好了嘛~

要是湊不出錢,一開始組建的新錦衣衛就派上用場啦,一般朝臣有幾個清廉?

所以李自成要啥我都可以答應呀,只有一個附加條件,你幫我去關外抗敵。

去了,你就是民族英雄,你打下的地,你的爵位都是正統。

對吧,一切好商量,反正就是寫一道聖旨的時間,談下了就是大明未來百年的基業。

完善就大概這些吧,日後有可以在補充

我不是全知全能的人,對明史也不敢談精通,但我卻對無知充滿惶恐。

要是有朋友對我這個遊戲之答有興趣深入交流,可以私信或留言

但是無知者的諷刺,我想我是沒時間回復了。

我是陳蘇州,一個好寫點文字的年輕人~

以下是原回答

這麼有意思的話題

我也來強答一波吧

1.重啟一個類似錦衣衛的組織

2.宗人府理清各地朱氏宗親的適齡男子,按爵位的高低形成比例徵召入伍,組建一隻皇族血親的部隊,直接開往前線,自帶軍餉裝備。有不從或是為期不到的,廢爵削藩。

3.在自己的皇子中選一個送到前線,統帥那隻部隊。

4.公告天下,「外敵當前,王子率各地皇親趕赴前線,死守國門」,然後大赦。

5.告訴李自成,關外的地你打下來的全是你的,我封你做異姓王,還給你樹碑立傳。

。。。。

差不多就這些吧,不好意思在扯下去了。。。


推薦閱讀:

你怎樣看待古龍小說中的武功及其流派?
為什麼我感覺張愛玲的小說這麼晦澀難懂?
如何評價傅紅雪這個人物?
如何評價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

TAG:小說 | 歷史 | 軍事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