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爸爸們,常常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缺位?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爸爸不在家」 ,更多「父親」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觀念中,父親都不是一個在生活上應該照料孩子的人。男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家庭的物質供養者,「男主外,女主內」是一個核心家庭的典型範本。就連英語中,mother這個詞本身也包含有「養育」的含義,而father的另一重含義則是「創造」。

不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父親養育」(father involvement)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和提出。對父親的期待,已經從給家庭提供物質支持的人,變成需要和母親「共同養育」(co-parenting)的關係。

這是因為,父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體參與度仍然十分不足。身邊常見到年輕的母親,抱怨父親並沒有從沒有孩子的狀態中切換過來,沒有參與養育的興趣與責任感。很多人雖然在父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卻很少在被養育的過程中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和影響。


那麼,為什麼爸爸們常常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缺位?

一方面,父親參與養育的確會受到現實因素的限制。

如果要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養育,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在現實中,儘管女性的工作時長在不斷上升,男性的工作時間總體上仍然更長,他們也更難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父親仍然更有可能被認為是家庭的主要物質供養者,他們可能要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中。

另一方面,除了現實因素,一些社會和心理的因素在阻礙著男性參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1. 男性沒有被撫養成一個「可以撫養他人的人」。

a. 羞於習得養育技能:

儘管社會已經越來越多地認可「奶爸」的身份,父親的照料也被證明對母親在孕期、孕後的精神狀態有利,並能夠有效避免母親的產後抑鬱,但是對於一個男性來說,關心和照顧孩子的舉動,比如給寶寶換尿布、洗澡、哄睡覺等等,都還可能會被和「缺乏男子氣概」聯繫在一起。當男性自己被撫養長大的時候,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的重點也很有可能被放在「開拓世界」,而不是「照料他人」的部分,很多父母自己也會被對男性的刻板印象所影響,認為男孩子不需要做家務。因而,當一個男性成為父親,他們可能仍然會羞於習得這樣的技能。

b. 缺乏男性作為照料者的榜樣:

在一個男性成長的環境里,父親往往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的形象,也是關於男性的最初模板。但很有可能,一個男孩會看到,自己的父親在家庭中作為照料者的部分是缺失的,也很少和自己有情感上的交流,那麼當他們長大成為父親時,就會自然而然地以父親作為榜樣,不去學習「成為父親」。

c. 沒有習得建立依戀關係的能力:

在父親對子女的養育中,父親和子女能否形成依戀關係,以及他們之間依戀關係的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社會對男性的要求中,「情感豐富」這樣的辭彙往往和男性身份是割裂的,他們在關係中會較少地交流情感,尤其是在兩個異性戀男性的關係中。因此,一個男性成為父親時,他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2. 對關係/婚姻滿意度低會使男性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降低

近年來對於「父性」、「母性」的研究,已經更傾向於把父親/母親對子女的教養,放到父母「共同養育關係」(co-parenting relationship)視角中去看待。也就是說,父親對孩子的養育和影響,不僅僅是由父親與孩子的直接溝通和相處決定的;而是與父親-母親的關係、母親-孩子的關係、父母-其他成年人的關係都有關。父母對彼此的養育角色、方式的態度,都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和孩子的關係。

研究表明,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更容易把與伴侶的關係和與孩子的關係看作是「打包」在一起的對象。因此,父親和母親之間浪漫關係的質量、婚姻的緊密度,與父親對孩子的養育和關係密切相關,但與母親-孩子的關係則沒有明顯的相關。如果父親對於婚姻和伴侶的滿意度較高,那麼他們和孩子的互動會明顯更多,參與照料的時間和質量明顯更高。

而且它們之間的聯繫是雙向的,即在父母關係質量高的情況下,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會更高;反之,父親參與養育的程度高的時候,也會加強婚姻或關係的穩定程度,提高關係的幸福感


3. 一些作為「看門人」的母親,也在阻礙男人承擔父親的角色。

最後,如果母親認為養育孩子是兩個人共同的責任,鼓勵父親參與養育,並肯定父親擁有較好的養育能力的話,那麼作為父親的男性參與養育的程度會更高,對作為父親的角色認同也更強。尤其是,如果在父親看來,作為母親的女性是支持自己參與養育、相信自己能夠養育孩子的,那麼就會推動父親參與養育

研究者認為,在養育孩子上,母親應該和父親是「合作者」(collaborator),但實際上,一些母親並不能夠把自己放在「合作」的位置上,並不允許父親更多地參與養育。一項針對622個雙薪家庭的研究中,有21%的母親都充當了父親-孩子關係的「看門人」(gatekeeper)角色,她們對於父親參與養育持有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她們非常需要有人來分擔養育的勞動,但同時又會有許多顧慮,不願意移交出養育的權力,從而阻礙父親參與子女養育。這是因為:

a. 母親不願失去作為家庭事務「最終責任人」的掌控地位。

在一些母親看來,她們理應是那個對家庭事務最終負責的人。因此,與家務有關的規則必須由她們制定,比如,在如何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她們認為自己應該擁有更高的發言權。

這一方面是由於她們對男性養育技能的懷疑,因此可能會主動選擇不將照料任務交給父親。有些女性會報告稱,由於父親一方的養育技能不足,她們常常在父親完成照料後,自己還要重新做一遍。

另一方面,她們會將處理家務、照顧孩子看作是自己在家庭中佔有絕對權力的一塊領地,也是她們家庭地位的一部分。而如果讓父親參與到養育,尤其是參與到規則制定上,她們擔心會對這塊領地失去控制。

b. 女性需要通過照料,來獲得「母親」身份的確認。

對於一些女性來說,她們需要通過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照料行為,來完成對自己「母親」身份的確認。她們可能會將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自我價值感,和一個乾淨整潔的屋子、被小心照料的孩子聯繫起來,認為只有很好地完成了這些家務,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和母親。此外,她們作為母親的自我認同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她們會認為,親人、朋友、鄰居都會通過是否很好地完成了照料任務,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這是她們作為女性的價值受到認可的重要因素。

更多關於如何提高父親參與養育程度的知識可以點擊查看:不在家的爸爸,讓孩子錯過了什麼 | 研究:是什麼阻礙了男性真正成為「父親」?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一個朋友跟我說過,在她的成長中,父親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存在。從小就是母親帶她,父親則忙於各種應酬。

往往是早上她去上學時,父親還沒起床,晚上她已經睡著,父親還沒回家。父女倆一周能說上5句話就算很多了。

她還對我說:

我算體會到什麼叫「父愛如山」了,我爸就跟山一樣,就遠遠地呆在那裡,不動不說話,只是個存在。

朋友的這種情況並不是少數。傳說中我國女性有四大不幸: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其中的共通之處是:在所有的關係中,男性,或者說丈夫、父親這個角色都是缺失的。

但這並不是一個中國特色的問題,而是一個人類問題:全球越來越多的家庭都在經歷著這種父親缺位的假性單親的境遇。

父親缺位的假性單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假性單親是指父母雙方都在婚內,但有一方經常不履行責任,長期處於缺失狀態,或者父母均在身邊,但有一方缺乏情感捲入和支持。

雖然假性單親不特指是父母的哪一方缺失,但目前更多呈現的情況是父親角色的缺失(the absent father)。


在韓國還專門有一個詞叫「大雁爸爸」,指的是父親留在國內拚命賺錢,以供母親帶孩子一起出國讀書和生活的情況。

就像大雁爸爸們的狀況一樣,有很多假性單親的造成是違背家長的本身意願的。例如從事的職業有特殊要求(消防員、警察、醫生等),這使得他們可能無法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孩子和配偶身上。

家長的角色缺失分為兩種情況:

  • 物理上缺失 Physically absent

父母中一方經常出差、由於工作等各種原因早出晚歸。因此,父親(或母親)客觀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就十分有限。

  • 情感上缺失 Emotionally absent

很多家庭中,父親雖然是存在的,在家中和家人相處的客觀時間也不短,但是卻並沒有情感的捲入。
很多男性回到家之後要麼工作,要麼進行私人娛樂活動,實際上與家人進行情感互動的時間很少。

那麼,為什麼爸爸們,常常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缺位呢?

「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做家務是丟人的表現」、「只有事業不成功的男人才不得不顧家」,這些被內化了的刻板印象時刻影響著男性的行為。

在日本,經常能在工作日傍晚的便利店裡看到西裝革履的男性白領在百無聊賴地看漫畫、喝酒。就算在外面無所事事,也不能提早回家。因為「下班就回家」的男人會被視為無能。


社會給予男性的性別角色是「強硬的」、「有事業心的」、「進取的」,而這些特質都與投入家庭存在內在的緊張和衝突。這些特質也逐漸被接受、內化,變成理所應當。

甚至父親們也會感到很委屈,「我這麼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你們娘倆能過上好日子嗎?」、「不工作,咱們家吃什麼?天天在家陪你玩能賺到錢嗎?」


但其實這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陪伴孩子成長和工作賺錢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對立的兩件事,希望每一位大雁爸爸都能飛回自己的家中。

關注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爸爸在育兒過程中的缺位,不僅是自身因素引起的,也有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

從自身原因來看:

參與對孩子的照顧和養育,當一個超級奶爸,有可能會動搖爸爸男性的自我認同,引發強烈的焦慮感。好的撫養者,會悉心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展現自己非常溫柔,帶有母性光輝的一面。一個男人很享受做超級奶爸,說明他一定程度上認同女性化的特質,並樂於展現出來。如果平常的自我認同是「鐵血硬漢」,那他的超我會對女性化的一面發起強烈的攻擊:這麼婆婆媽媽,算什麼大男人?

為了緩解自我同一性衝突帶來的焦慮感,他可能採取「反向形成」的策略:用表面的冷漠、疏離來掩蓋內心對孩子的慈愛。可能你半夜胃痛大哭時,爸爸會兇巴巴地說:「哭什麼哭,要堅強一些。」但後來你從媽媽那裡才知道,其實他轉頭就跑出去買葯,擔心得整晚都睡不好覺。或許父親的缺位不是他不想參與,而是在社會規範對男人的限定下,做超級奶爸會引發強烈的自我攻擊和否定。為了緩解內心衝突,爸爸只能在孩子的教育中退居二線。

從家庭的角度來看:

父親的缺位也有可能是教育理論與母親不同,為避免衝突而選擇退讓。很多媽媽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一心惦記著看電視或者和小朋友玩,會採用正強化的策略:「你喝了這碗湯,我們就去找小明玩好不好?」讓孩子慢慢形成用耍賴來達成目標的習慣。而爸爸往往不願意慣著孩子,接受他們的威脅,會採取懲罰的方式進行教育:「愛吃不吃,不吃今晚就別想出去玩了。」當孩子知道不好好吃飯會被撤銷出去玩的權利時,也會學著按時吃飯。但父親嚴厲的教養風格很容易遭到媽媽和爺爺奶奶的抨擊:「孩子不吃飯教育一下不就行了,把她凶哭做什麼?」當父親的養育方式被邊緣化和打壓,他們也很容易感到灰心喪氣,並且為了家庭的和諧把教育小孩的權利讓給母親和上一輩。這也造成很多家庭都是母親在教導孩子,父親在旁邊一聲不吭的情況。

父親的缺位也有可能是無法在緊密的母嬰關係中找到參與的空間。很多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就全權包攬孩子的衣食起居,沒有給予父親參與到養育過程中的機會。相反,父親如果想積極地參與進來,還有可能遭遇妻子的制止:「小孩不是這樣抱的,看你把他弄哭了。」「你真是笨手笨腳的,尿布也換不好,還是我來吧。」久而久之,缺乏鍛煉的父親也會越來越笨拙,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心無力,只能成為母嬰關係的一個布景板。但每一個人都需要發展出健康的自戀和控制感。在家庭教育中受挫的父親,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工作或者應酬,用職場或酒桌上的成功來增加自信心,彌補家庭生活中的挫敗感。而這種補償的策略,也會導致他們對孩子的教養上越來越隱形。

要增強父親在教養過程中的參與度,也可以從自身和家庭兩個方面進行調整:

(1)整合衝突的自我認同,降低女性化特質給自己的焦慮感。魯迅先生曾因為疼愛孩子被客人取笑,於是他寫下這樣一首詩:「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一個真豪傑,大丈夫,他身上會同時具備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質,既有指點江山的豪邁,也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柔情似水。如果爸爸們能夠認同這樣一個人格整合的男性形象,他們也能逐漸突破社會對男人的限定(「男主外,女主內」),沒有心理負擔地參與孩子的教養。


(2)包容多元的教養方式,嘗試「黑臉白臉策略」,充分發揮父親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母親過度包容孩子,經常因為孩子耍賴而答應他們的過分要求,那就會慢慢強化孩子的信念:「只要我使些手段,家長就會滿足我的要求。」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長成逃避問題,習慣耍小性子的「作男作女」,而不是人格獨立,會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父母可以一個扮演白臉,一個扮演黑臉,在疼愛孩子的同時給予他們適度嚴厲的管教。這樣一來,孩子既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顧,發展出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也能心存敬畏,剋制過度膨脹的本能願望。當「慈母」與「嚴父」同時存在,家庭教育會變得更加完整,更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3)讓父親有更多參與孩子成長過程的機會,給予誇獎等正面反饋,讓他體會到育兒的信心和成就感。很多母親因為享受和孩子緊密的情感鏈接,不能忍受丈夫的「笨手笨腳」,經常自己包辦對孩子的照顧。而這種「一言堂」,很容易引發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挫敗感,讓他們把注意力轉向外界,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當母親一人承擔起所有教養的責任,也會感覺到自己「又當爹又當媽」,被巨大的責任整得身心俱疲。一個更好的方式,是分配好任務,讓爸爸參與到孩子的照顧中來。比如母親負責喂孩子,換尿布,而父親負責煮食,洗嬰兒衣物。在丈夫表現得比較好的時候,妻子可以多誇獎他:「孩子他爸,這幾天寶寶的衣服洗得真乾淨。你看寶寶整個人香香的,笑得多開心啊。」而丈夫發現自己能把孩子照顧得很好時,他也會有更多的滿足感和勝任感:「我是一個好爸爸,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小孩。」而這種感覺,也會激勵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養中來,將自己修鍊成一個更好的爸爸。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聯繫,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紙媒及公眾號合作請私信

——————————————————————————————————

拓展閱讀:談戀愛時總忍不住「作」,要怎麼辦才好? - 覃宇輝的回答

為什麼一部分人熱衷於為他們的戀人設置「考驗」?這麼做的動機何在? - 知乎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視界 - 知乎專欄


心大者,得自由,沒要求,就能懶。
愛乾淨的人包家務,講究吃的人包做飯,理解人性在意習得,怕把孩子養不好的人,那你帶孩子。如果沒有講究契約精神,或者沒有特別有奉獻精神的另一半,那事情就這樣了。
說句難聽的,家庭啊,絕大多數的家庭啊,哪有什麼夫妻協作共創美好未來的,都是比誰心狠比誰自私比誰看不下去,磕贏了就建立制度,誰踹誰是大王。
養孩子,誰眼裡揉不得沙子臉皮薄心軟,誰就上,並且結果往往是,一方幹得越多,就越自帶怨氣,另一方會更不珍惜你的勞動成果,覺得這就不是個事我有事業你這個弱雞。

生活不就是個辯題,你要言行統一。


  • 文化因素:男人若讓女人掙錢養著,總覺得怪怪的;掙的錢比老婆少,依舊怪怪的。不僅僅夫妻雙方認同這個文化,親戚朋友也會認同。
  • 進化因素:男人身體強壯,本適合狩獵,於是男人自然去主了外;女人力量相對弱小,在洞穴附近轉一轉搞點素食就好了。@R1NA提醒,當時的素食是穩定的能量提供源。
  • 社會因素:也許因為工作壓力大,讓男人在職場上消耗乾淨了自己的精力,回家就沒電了。

不過我主要想說的卻是另一個視角:如果男人回家參與到教育中來,會發生什麼?


大家習慣說,男人和女人來自於不同的星球,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兩個人在合作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意見不合,導致衝突的產生。那麼在兩個人學會如何緩解衝突之前,合理化的規避衝突是看上去最有效的一個策略。


在很多家庭治療的經驗中,父親都會說道:「我也知道得教育孩子,但是我一帶孩子,哎呦你看孩子他媽媽那個反應,我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這時候你會有一種感覺,媽媽不允許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產生任何誤差(還不是差錯),導致爸爸在教育過程中,充滿了低自尊體驗。

如果我們把教育孩子的對錯拋開,這裡蘊含著一個新的問題:夫妻二人如何合作?

所以啊,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爸爸在教育中缺位,還有一個因素是夫妻二人沒學過如何合作完成一項任務


別說你倆會合作,想想你們家裝修的時候,你倆是怎麼合作的?

更多心理學相關內容,請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tianjinpsy。
《心理小廚 | tianjinpsy》更適合心理學愛好者與新手諮詢師訂閱。


因為爺爺也是這樣做的,爸爸根本不知道怎麼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


所謂的忙和應酬多半是懶惰和面子,下班準時回家,10點哄兒子睡覺之後,加班到凌晨3點是常事。不參加無聊的「應酬」,即便有也盡量選中午,晚上推不開也堅決不喝酒,盡量趕9點前回去陪陪他。

你不是沒時間沒精力,你就是沒心而已,子女「理解」那是他們懂事,你自以為自己很難,那只是你對子女的愛還不如他們對你的愛。

姐夫外地工作,每兩周回家一次。閨女和他已經很生疏了,但他依舊可以在廁所一蹲半小時,花一個小時慢慢吃小龍蝦,或者熬到大半夜走來走去,說自己有工作,但其實我們都知道他就是在磨蹭,就是不肯陪陪閨女。抱幾分鐘就嫌累,自己吃飯的時候基本不陪,到現在他閨女跟我比和他還親。好在他自己也心大,不怎麼在乎。

另外,老公對老婆的感情和體貼也是多盡責任的一個起因,每次出去旅遊我都得累個半死,也是不想老婆太辛苦。

所以,不負責的爹就不要給自己洗地了,太多事是可以選擇的,唯獨陪子女的時間和他們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我天生體質很好,這兩年也是肩膀長期酸痛,有什麼辦法。

老婆嫌你帶的不好?你連換尿片這種事都做不好,還有臉說老婆不放心你?你不是做不好,你根本就沒好好做,這可是你的子女,對他們你都不上心,還說自己一心撲在工作?反正我是不信。


其實我覺得現在國內的教材也很有問題,我經常帶著孩子一起看繪本,繪本上涉及家庭的內容里基本都只畫媽媽不畫爸爸,爸爸在教材里就是缺失的,更有很多的兒歌只歌頌媽媽,很少有歌頌爸爸的,似乎爸爸是不對家庭付出的一樣,也包括很多國外的繪本,不僅僅是國內的繪本。

另外還有一個我的觀點,可能會比較招噴,我們周圍很多說自己忙著掙錢沒空陪孩子的父親,大多掙不到太多的錢,大多時間在外面吃喝應酬……而真正能憑自己的本事掙到錢的那些父親,會更願意花時間陪孩子,教育孩子。

我工作環境周圍全是女性,也都當了母親,經常和我抱怨老公在外面應酬到很晚啊孩子作業也不管,孩子幹嘛都不聞不問,而她們老公的所謂應酬只是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吹牛罷了,時間長了以後她們自己也覺得照顧孩子和家庭就是女人的事情,覺得老公在外面廣交朋友是好事,而往往這樣的家庭反而條件一般。

老公的前老闆,一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的男人,每天下午的四點到六點是見不到他人的,大家都知道那是他的父子時間,任何工作不做,虧錢就虧錢,兒子的教育比那些錢重要。

工作的忙碌從來就不是推卸家庭責任的借口。

而作為母親我覺得需要學會放手,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攬著自己做,而要學會適當的推卸家庭責任,推給自己的老公,不能讓他覺得家庭除了錢就沒有需要他的地方,要讓他知道,孩子需要父親的關注,母親不是萬能的。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組成的,包含了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有了孩子之後,家庭結構變得複雜了,男人的角色也變多重了,這個時候,家庭和教育對男人提出的要求也增多了,男人往往會在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方面出現諸多的不適應,這和男性氣質與角色定位有極大的關係。

從生理上說,女人在創造生命的過程中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通過十月懷胎,母親和孩子臍帶相連,出生之後乳汁的哺育和細緻的照顧,使得母嬰的關係更為親密,這種肉體的體驗也成為日後孩子成長的精神體驗的基礎,母嬰共生關係的狀態,成為男人進入母嬰關係的障礙,男人面對父親的角色,會遲遲找不到感覺。

在剛生育孩子的家庭中,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母親懷抱著孩子,父親跟隨在母親和孩子身後,象個無聊的跟班,只在有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才會搭把手。

我們的親子文化關注到了母嬰共生的現象,在家庭原生階段,母親和父親的職責是非常清晰的,母親養育了生命,在孩子最初的幾年悉心照料他,到第二階段的時候,母親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就要松解,讓父親插足進來,父親要指引孩子未來的發展,孩子需要對父親進行認同來獲得一些母親身上缺乏的品質,尤其對於男孩來說,父親要有足夠的自主和分化能力,才能把男孩從母親身邊吸引開去,發揮自己這個性別的撫養作用和榜樣作用。

從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向以工業為主的社會轉變和發展進程中,最近100年來,職業的產生比過去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多,很多孩子從此遠離父母,特別是遠離了父親,這種變化從西方一直蔓延到全世界,父親在大眾眼裡至今仍然是一個「養家糊口者」的形象。父親給孩子的錢越來越多,能給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雖然他們是為了家庭的生存而賺錢,但他們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父親角色越來越弱,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父親在參與對孩子撫養的過程發揮的作用遠遠低於母親。

現代社會一方面強調家庭中男人與女人的地位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仍在左右著家庭中男人與女人的角色扮演,有很多心理諮詢案例中的女性朋友都會抱怨說,自己的丈夫日常什麼活兒也不幹,也不親近孩子,彷彿家裡的事只和她一個人有關。「父親」這個象徵,在家庭內部是隱形的。

男人在社會拼殺,對成績與榮譽都非常看重,常會把工作和個人社交放在第一位,對家庭的觀念比較淡漠,自然把養育孩子的重擔移交給了自己的妻子,當他晚上回到家的時候,孩子都睡下來,等他早上醒過來的時候,孩子又出門上學去了,父親答應孩子的話,屢屢食言,難以保證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孩子在成長早期,比如上幼教班、才藝班、小學,接受早期教育時接觸多的都是女性,父親此時的作用是閑散的,無法迎合孩子們成長的需要,無論從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和個性化發展角度來看,都是一個缺失,難以彌補。

人類學家米德說,對一個文明的最高檢測是看是否能通過教育男性去撫育後代從而將男性社會化。然而現在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日益緊密,父親的角色和功能不斷地被邊緣化,很多家庭中,父親和孩子難以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一個男人養育了孩子,仍然想逃離養育的職責,這是為什麼呢?

把男人定位為「養家糊口者」而削弱了慈愛而有力的父親形象原因有三:

一是亂倫的禁忌。在絕大多數人類文明中,亂倫都是一種禁忌。弗洛伊德認為亂倫心理是潛意識的自然慾望,禁忌是文化施加的外在控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俄底浦斯情結。父親養育子女,在和子女接觸的過程中,會觸發他的親密依戀的焦慮,不少的男人分不清愛與性的界限,在發育的孩子面前,特別是女孩子,父親內心的焦慮與尷尬會日益突出。比如說,在女兒穿著單薄的時候,父親的眼睛是躲閃的;女兒的閨房也不能輕易的踏入,要尊重女兒的隱私;女兒的生理變化和性教育,也全盤託付給母親,認為男女授受不親,讓女兒有事就找媽媽。在這樣的焦慮情緒支配下,父親直接把孩子推向母親,離孩子越來越遠,感覺也越來越生疏,更不會和孩子建立開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是男性氣質的自我維護。由於個體的氣質都是男性和女性氣質根據不同比例來體現的,父親作為一個男人,他的男性氣質是通過壓抑那部分未開化的女性氣質而獲得的,他會儘力在各個層面都有意識地避免自己變得娘娘腔,避免自己變得脆弱和敏感。社會對父親的形象要求是偉岸的剛毅的理智的沉默的,你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中的父親少言寡語面無表情,為了迎合男性的既定形象,男人和自己的妻子、孩子都刻意保持著心理距離,也是為了維護自尊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但同時造成了教育的缺席。

三是作為男人的攻擊性。攻擊性是人的本能,作為男人的父親,攻擊的慾望和用愛與耐心教育之間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不少父親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會厲聲喝斥並動手打孩子,事後內心會有強烈的內疚與自責,這樣會使孩子難以對自己保持可親可信的印象。只有個性成熟平和的男人,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協調和孩子的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心理困境。

父親在家庭中的功能逐漸被邊緣化,加上工作的壓力,妻子和孩子的責怪,一味逃離家庭的責任,父親在家庭中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流離失所。

一個母親告訴我,回想這些年,她把整個家庭的責任都承擔了起來,也喊過苦喊過累,但是女兒的父親依然故我,就象一個沒有家的人,不和她說話,不和女兒親近,也不養家,寧可在外面和兄弟成群結隊,也不能安心在家。很多個夜晚,都是她一個人默默地哭泣,女兒個性敏感,和她關係十分緊密,有傷心事第一時間就來找她訴說,並揚言說就當沒有這個父親。

我說,你太自覺地把所有的責任都扛起來,家裡的每一個大事小情,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沒有給丈夫留下用武之地,他覺得你和女兒並不需要他,沒有他也能什麼事都處理得很好,他的家庭功能的缺失,和在家庭里沒有位置也是有關係的。適當的時候,或許你可以把一大部分責任交還給他,讓他找回屬於自己的角色,回歸家庭,重新建立你們的親密關係。

她長嘆一口氣說,那有什麼用,積重難返,他已經什麼話都聽不進去了,男人的自尊心讓他以為你一開口就是要數落他,而不是要好好的兩個人商量,他的改變的行動力也很差,答應你的事基本都是空頭支票,讓他幫忙辦一件事,從春天等到冬天,這種事一多了,就徹底對他不抱希望了。

我聽她這麼說,不由得也暗自感慨,正如布蘭肯霍恩提到,代代傳承的為人之父的觀念正處於被困狀態。男性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家庭生活中多餘的角色:他們要麼起過一次作用就結束,要麼是家庭問題的一部分。這個問題不僅僅針對的是父親在家庭角色中的缺席,而且針對的是一個父道淪喪的文化。因為除了父親以外,我們正在失去更為重要的東西:我們對於為父之道的操守觀念。

在某個具體的諮詢個案身上難以看到關於父親的有盼頭的變化,恰恰印證了這樣的文化反思——想讓一個孩子得到幸福的養育和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需要父親拿出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來照顧自己,但是父親通常不情願這麼做,尤其在他和妻子關係也很淡漠的情況下。

教育孩子,不僅是母親的責任,父親也不能缺席。斯賓塞強調,「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性格培養,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知識訓練,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父親都起著巨大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影響都同樣巨大。」許多研究結果表明,父親缺席現象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還會令子女對婚姻抱一種消極的態度。

父親在孩子的生活里如此重要,在實際生活中又如此缺乏經驗,不得不讓人深思這種人類情感中的缺陷。父親要怎麼樣融入到家庭中來呢?家庭又要如何去接納父親的到來呢?

一是男人要向女人看齊。現代女人不但要照顧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經濟能力獨立,和男人共同分擔經濟壓力之外,還包攬了家務勞動和養育子女的責任,從這方面看,女人比過去肩上的擔子更重,而男人不能再習慣於安享女人的服務,要有參與到家務分擔和子女撫養中來,意識到自己對孩子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親人。

二是女人要有合作意識。女人要鼓勵和支持男人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齊心協力面對教育問題,而不是把教育的責任都歸到自己的身上,放逐男人徘徊在家庭邊緣,事後責怪男人不顧家,不愛孩子。

三是在「養家糊口」特別忙碌的時候,男人還是要讓自己培養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意識,而不是只提供物質享受和金錢滿足作為情感補償。孩子感覺到父親是愛自己的,是願意陪伴自己成長的,那麼孩子也就能理解父親為什麼不能經常在身邊,內心不會為此而過分難過。

希望男人的父性,能被愛和責任所喚醒。

我的公眾號:tiangexia2016


我覺得是不成熟。小時候老爸很愛我,但也愛打遊戲、旅遊、刷劇...,對小孩子更像是對待玩具,喜歡了拉過來哄兩下,煩了就不搭理。作為一個員工、一個學者,作為奶奶的兒子,他都非常稱職,但適應丈夫和父親的身份,他用了很久很久。我媽說這叫不善表達,我覺得是巨嬰一枚。
到我青春期結束,老爸居然開始主動示好,大概是自覺錯過了我很多成長階段。我並不習慣。但若此時出現個二胎,我一定會嫉妒。
沒有二胎,來了條汪,從此成為家裡一霸,成為爸媽大號滿級了練的小號。也多虧是條狗,不用被老爸老媽以百分百的精力逼著打應試天梯。
老爸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汪,但時冷時熱,每次抱著汪,汪都掙扎著要跑路。怎麼說呢,總是難以把握這個度。
有時候我想,年輕人當父母前是不是應該養條狗找找手感?而不是在親閨女身上刷滿了經驗再去養狗?
最後,我完美遺傳了父親的特質,成為了不善表達的巨嬰一枚。


從歷史角度看,男人主要賺錢養家,打獵造房

找到,製造舒服的地方讓人安居樂業。睾丸素讓年輕的男人往外發展,往前沖。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個因為他治水注意力轉移有關注點,還有當時中那是他老婆的家,而不是他自己個人的家。


如果按照家庭治療的劃分就是原生家庭和自己的核心家庭。


原生家庭主要是客觀上有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彼此最分享親近的基因。而實際現實和概念中往往有很多錯綜複雜的融合和理想化替代。
我們每個人成長的家庭。

核心的家庭要有我自己這個前提,要有愛,要有另一方。從後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講,自戀的愛與成熟的愛的區別。(經典精神分析開啟了深度心理創傷識別,後精神分析有涉及具體哪些,自我如何與社會發展怎樣,怎樣是健康等)

嚴格來說本身父親的缺失,或者母親的缺失沒有那麼大的問題,如果有替代化這些特質的,比如,(生存)力量,支持帶來的(正向社會)發展,溫暖,理解,希望,情感……簡而言之就是,關愛,適時適度的關愛,沒有侵入性而且恰到好處的關愛;這些關愛滋養著人成長,並且在成熟後能提供自身關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038375/answer/183466622
依戀理論 attachment也有翻譯依附就是具體細化描述這部份。


很多來訪者痛苦父親的缺失,不只是缺失,而且和理想衝突,而且提供過多複雜錯亂信息讓孩子困擾成痛苦難題甚至困其一生的迷宮代繼遺傳……其中包括父親鞠躬盡瘁地照顧原生家庭卻忽略了自己核心家庭;分裂投射中好像原生家庭或者別人都是好的,而把怒氣發泄到自己核心家庭最親密的人身上,孩子很痛又認同了(斯德哥爾摩現象描述這部份自己)一部份或者大部份的人生被這些情結的困擾劫持才導致問題。


人類天性中面對壓力的逃跑,攻擊反應

不能攻擊,攻擊更糟更麻煩……

只有逃跑,何況外面還有拯救宇宙那麼有成就感的大事情要處理

有比較才帶來傷害,有些人痛苦但是沒有意識到,大家都是那麼生活的,擔憂吃飽穿暖活下去…… 當這些生存的基本滿足,生活的缺失產生

……
我們從農耕的大家庭,大家族,少有且快速地轉向現代城市化,特別是獨生子女,溫飽滿足,物質富裕,信息化的環境。

我們可以更快意識到精神上的困擾和不足。

換個角度說,父親不缺失且滿足的人很幸福,可以有更多安全感且遊刃有餘地享受生活。


前些天開編輯會的時候,我給編輯們提了個問題:為什麼母親節之前一個月就已經有很多很多大號開始發母親節相關的話題,可是這眼看著父親節沒幾天了呀,怎麼就沒見幾篇文章呢?商家們怎麼能忘了這個重要的節日呢?

「可能是因為給媽媽送禮物比較容易,給爸爸送禮物比較難吧?」編輯小白和晶晶說,於是我興沖衝上了淘寶,滿屏的618狂歡節,一查日曆發現當天正是父親節,確認無誤!正準備反駁呢,不對啊!當天買的東西當天肯定不會到貨啊,這絕對不是給父親節準備的!

「可能是因為媽媽比較容易取悅,而取悅老爸比較難吧?」編輯燕雲說,於是我們決定做一個街頭採訪,看看那些已經當了爸爸,或者是即將當爸爸的人,期待自己的孩子給自己送一個什麼禮物。結果無一例外的,他們想要的父親節禮物,都不需要花錢。

這讓我想到了近兩年來,刷遍朋友圈的熱文《中國式家庭: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朋友圈一片叫好,好像突然之間,大家的缺位爸爸都上線了?

這讓我聯想到心理學裡那個很著名的實驗。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 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那麼讓我們來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反過來說,缺位的爸爸之所以讓大家那麼有共鳴,並且你好像覺得自己身邊缺位的爸爸這種案例很多,有沒有可能是另一種羅森塔爾效應?例如,如果你一直認為你老公缺位,你爸爸缺位,社會主流輿論也一直這麼說,那麼這些做爸爸的會不會更容易去證明:沒錯,我就是一個缺位的爸爸。

小時候我心中一直有個堅定不移的認識:我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大概是從我初中時候開始吧,記憶中每天都是爸媽倆人吵架拌嘴要不就是冷戰,還有幾次動手的事件,每次我都覺得我媽很可憐,每次也都是以我哭著阻止他們收場。於此我媽的解讀都是,你爸又懶,又不負責任Blablabla,還有那句超級經典的: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我媽這樣的說法,著實讓小時候的我很困惑。因為我明明記得冬天早上起來生火的都是我爸啊,買早餐的也是我爸啊,小時候我媽去外地進修,把我頭髮紮成衝天炮眼睛扯成一條縫的是我爸啊;去上海買中巴車跑客運,帶著我一路從老家自駕玩到上海的人是我爸啊;帶我們全家去昆明玩,沿著昆明的大街小巷賣他自己研發的五金產品,賣完立馬買了飛機票讓我第一次坐了飛機的人是我爸啊!上了大學,假期結束返校的時候躲在車門後面偷偷抹眼淚的是我爸啊!

其實小時候好多次我都差點想脫口而出,媽,既然我爸那麼不好,那你為什麼要給他結婚?甚至我還幻想過,我爸和我媽離婚之後各自組成另外一個家庭,不再吵架那該多好,我還能今天想吃這個,就在我爸家,明天想吃那個,就在我媽家......

後來,大概在三四年前吧,我這個疑團終於解開了。有次回老家,晚上我跟我媽睡,我倆都失眠了,我問她,媽,你說我爸這麼不好,你年輕時那麼漂亮又那麼能幹,為什麼要跟我爸結婚啊?我爸應該還是有一些讓你非常認可的優點吧?

我媽脫口而出說,那當然有了呀,你爸老實呀。

我說,啊?就這樣啊,可是老實人多了去了啊!難道就沒有一點讓你覺得我爸很好很優秀的瞬間嘛?

我媽竟然很羞澀的說,有啊,你和你姐還很小的時候啊,別人家爸爸都不管小孩的,街坊鄰居好像也覺得男的帶小孩很丟臉,可是你爸每天會把大門關緊,用背帶在家裡偷偷背著你和你姐啊,哄你們讓你們別哭啊。

我說,那你怎麼老跟我說我爸這不好那不好啊?害得我都以為所有男的都是這樣。

我媽馬上就否認說,哪裡啊,我那是在跟你抱怨嘛,你爸還是很好的啊,又努力,又上進,也不怕吃苦,很有責任心......

那天晚上,我跟我媽又哭又笑,似乎一下子把所有欠我爸的誇獎的話,全都補上了。

回想我們的生活中,給媽媽的讚歌很多,就像她們的愛一樣的顯著,可是給爸爸的讚歌好像很少,就跟他們的表達方式一樣含蓄。我們不常說我愛他,就像他不常說愛我。可是這並不代表他的愛不夠多,不厚重。 可能不是爸爸忽略了我們,而是我們忽略了他。


謝邀。除了長期兩地分居留守兒童晝夜顛倒等等實在沒辦法的,別說搬磚和抱孩子矛盾。媽媽不搬磚?就算妻子工作輕鬆,不代表丈夫就能安心做甩手掌柜。你可以不給孩子檢查作業,但拜託你至少不要弄不清楚孩子的教室和任課老師;你可以給孩子只換過幾次尿布,但拜託你不要弄不清楚什麼樣的溫度孩子喝著燙嘴;你可以去應酬不陪孩子吃飯,但拜託你回家之後抱抱孩子;你可以不每天去接送孩子,但拜託你偶爾拉著孩子的小手去小區的廣場上玩一會兒鞦韆…
無非就是想做不想做唄。


我不知道其他爸爸怎麼樣,我覺得我家的爸爸其實是不會帶孩子。在孩子還在我肚子里的時候,他說他最愛我。但孩子出生以後,他最愛女兒。所以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會。

女兒還不太能互動的時候,爸爸的父性還沒有起來,覺得換尿布哄睡都是瑣事,所以每天就玩幾分鐘。

忽然覺得女兒喜歡和大人玩了,可是女兒此時把爸爸當生人看,認生,不要他抱,爸爸好挫敗。其實爸爸出差的時候很想很想女兒。

等女兒再大一點,爸爸教育的弦就拉上了,似乎總想給女兒糾錯。因為平時爸爸工作出差多總不在家,回家就給女兒指出缺點,比如強迫女兒吃飯啊,懲罰女兒鬧脾氣打人之類的。女兒可能有點怕爸爸,不太願意跟他接觸了。

在我看來,我家這個爸爸不懂得怎麼當個爸爸。有力無處使,還經常會有挫敗感。因為他的爸爸,估計沒有正確示範過怎麼給他當爸爸。

我認為,當爸爸,第一要挽起袖子做瑣事。換尿布,沖奶,講故事,哄小孩,陪玩,尤其是後三樣,必須得親力親為。養小孩,不全是媽媽的事,更不是保姆阿姨老人的事。

第二,要多一點耐心和細心。爸爸們容易沒耐心,陪寶寶玩玩就不耐煩。寶寶的想法,爸爸也粗心地體察不到。不了解寶寶,怎麼去引導教育。

希望爸爸們多參與育兒,其實育兒是一種樂趣,錯過了就不再有。


恰恰相反,我的爸爸在我的成長和教育中從來沒有缺位。

這是我家珍藏了很久的相片。(對,那個胖小子是我...)

雖然拍這張相片的時候我還沒什麼記憶,但是這張相片卻一直給我很深的觸動。

我感覺我的爸爸在我的成長和教育中從來沒有缺位。

我能記得我跟媽媽鬧矛盾時第一次離家出走,爸爸從公司開車趕回來到處找我,最後找到我時什麼話都沒說也沒打罵,帶我去最近的一家肯德基,說,餓了吧,走,去吃點東西。那一瞬間我心裡最頑抗的心理防線一下子崩塌了,之前設想的種種頂嘴吵架的畫面變成了我的愧疚、自責。

我也能記得初中第一次早戀的時候爸爸各種做心理工作,干涉,找老師,找對方家長,導致我們那時候的父子關係變得十分糟糕。

我是一個不喜歡別人隨便進入我的內心的人,而他又總是想進入我的內心,很長時間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我們之間的關係。長大以後,也跟他疏遠了很多。

與其說爸爸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缺位,倒不如說是我自己在漸行漸遠的道路上抗拒他的走近。他就在我的身後,我想回頭,可又害怕回頭。

多想回到以前小時候親手喂他爆米花的日子。


我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好爸爸。
我努力在做一個好爸爸。
我老婆和兒子說,我的表現目前基本算是個好爸爸。
孩子需要好爸爸。


因為傳統如此,就像重男輕女,就像男主外女主內之類的傳統流毒,雖然新中國建立六十多年了,但這種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就像男人太關注家庭,兒女教育會被人嘲笑「奶爸」(我是想不明白為什麼奶爸這個可愛的辭彙有些人會拿它當嘲諷)就像很多人默認媽媽應該家裡家外一把抓,男人只負責掙錢打拚但不該管家務一樣。雖然這些人的妻子未必是家庭婦女,可能掙得還不比男人少多少,但是——誰讓你是女人呢,教育孩子不就是女人該乾的事嗎?

就像這個話題下,還有幾位甚至身為女性的答主,振振有詞長篇大論闡述從古至今父親就沒有教育孩子的職責,男孩七歲之前都該母親管,男人一人養活三口多麼辛苦,即使在家庭中缺位也應該受到全家尊重之類,就好像現在女人還都裹著小腳職業女性全都死了一樣。

寫這麼大堆為什麼不在標題註明「僅限家庭婦女取用職業女性勿入」呢?也省的我浪費一堆時間看完感覺還像吃了蒼蠅。

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事情,不去挖掘原因細想怎麼改變,反而殫精竭力琢磨怎麼找理由洗白。

這種思想一日不絕,父親在孩子教育成長總缺位現象一日存在。

至於那些為這種理由找借口的,有替你們的孩子想過嗎?

妻子守活寡都知道不是好事,孩子缺爸爸就成理所應當,真真令人齒冷。


兒子剛一歲四個月談談我的體會。
第一,男性在小孩出世之後肩上的經濟壓力重了不止一點點,我們家花銷每個月多了三四千。再加上如果是兒子,未來買房的壓力也會無形壓在他們心裡,他們真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回家真的會更疲憊,因為我跟老公同一個行業,我真的能明白加班回家癱著動不了的累。
第二,在我兒子十個月之前,不怎麼能夠和他互動,我老公和我兒子玩耍的熱情不超過15分鐘。因為他覺得,他說話鬼臉各種招,我兒子也不會對他笑一下他很挫敗。其實他只是怕自己努力了沒用吧,哈哈哈。
第三,受原生家庭影響吧,我老公的爸爸外公從小就疼他。現在我兒子會躲貓貓了會爬上爬下會投個籃啦踢踢足球玩個車,期間還一不小心就被逗笑了,我老公還是很願意陪他的,他甚至跟我說,等兒子三歲了,我去掙錢他帶娃 。


再過兩天就是6.18了,各大平台購物節的宣傳力度估計使很多人無心想起父親節是哪一天了。

偶然間翻過日曆,忽然發現,「我去,6.18居然是父親節啊!」

看到這個話題,心裡不合時宜地划過一絲開心,想起了童年時期給我滿滿父愛,我那可愛、帥氣、慈祥的老爸爸。

從我記憶初始, 爸爸一直擔任高中語文教師和班主任,毫無疑問,他是一名勤勞的園丁,早晚自習一節不落,查寢,學校活動從不缺席,起床最早,休息最晚,除了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的午飯時間,其他時間,我幾乎看不到他。

最為可氣的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孩子,我從來沒有享受過文化課上的補習,沒有過陪寫作業,沒有過錯題講解。小學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成績處於班級中下等,別人問起,都會說「老師家的孩子啊,怎麼學習這麼差!」這直接導致了在我上大學前,在我的職業規劃中,教師被列進了我未來職業的黑名單。

這應該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了」了,我們現在常說的「隱形爸爸」。

但為什麼雖然我說他陪伴我的時間很少,我卻依然在童年時光里收穫了滿滿父愛呢?

得益於小時候住在家屬院的原因,離學校辦公樓和教學樓都非常的近,出門步行五分鐘就能到爸爸的辦公室。在我的童年時光中,除去和玩伴一起翻牆、玩沙、玩彈珠、瘋跑的日子,大部分的空閑時間我都是在爸爸的辦公室度過的,我在這裡看到了他從未在家庭中所展現的一面。

他埋頭教案的專註;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對知識的渴求與探索;他寫得一手漂亮的硬筆字,看他的備課筆記像在翻一本行書字帖。

他博聞強識,卻不拘泥於此。

高大帥氣,178的身高籃球卻打得很好(小時候經常被帶到球場拿水好嘛。)

小時候,他就是我的superman。

出差學習回來給我帶禮物,短途出行也必要帶上我。

姑姑說,爸爸曾經背著坐在他肩頭背唐詩的我走了十幾里的山路;

姑姑還說,放暑假在她家玩,呆不了兩天就會被爸爸接回去,因為他說他想得不行。

他對我愛意的表達一度超過我的媽媽。(我想著肯定要歸結於小時候的我很可愛,哈哈哈)

這些是他給我的陪伴,雖然他很忙,但只要空閑下來,他總是把我帶在身邊。

除了陪伴,他還教會了我更多。

給我留下最深記憶的,時值我的小學三年級,被帶去他高中班級組織的元旦晚。小哥哥小姐姐們對我新鮮得不行,一通吃喝完了居然要我表演才藝。當時身為唱跳小能手的我,唱了一首很喜歡的,現在看來略早熟的《星語星願》,唱完自我感覺很棒啊,可怎麼掌聲不熱烈呢?

他們起鬨著「再來一個。」爸爸說,「你最近不是在學跳《三隻小貓》嗎?上去跳一個吧。」

我還記得我是不樂意的,這首歌曲太幼稚了,但好像我會跳的也都是此類,算了,唱一下,跳一個吧。

可是結束時的掌聲竟比前一首熱烈了很多哎,難道這些大人們的審美水平都這麼幼稚嗎?我當時真真切切是這麼想的。

晚會結束,回去的路上,我問了爸爸「為什麼我跳《三隻小貓》大家很喜歡?可是我唱的《星語星願》明明也很好聽啊。」

他只是告訴我「你唱的很好聽,但這首歌並不適合你的年齡,人要在相應的年齡做相應的事,這也是爸爸教給學生們的道理。」

他對我性格的影響還有很多。教我堅強,帶我運動,學自行車摔倒流血也不扶我的車;為人清高,不卑不亢,永遠是自己精神世界的朝拜者。(所以到現在都很窮)

我的父親教會我愛和獨立堅強。

而他沒有缺失我的成長和教育的重要原因在於「他愛我的媽媽」

對此我很認同樓上心理諮詢師「並非由愛而始的婚姻」這一觀點。

我們常說「愛屋及烏」,不愛你的妻子怎麼愛你的孩子?不會愛你的妻子怎麼會愛你的孩子?

社會中很多人的結合併非是由於情比金堅的愛情。在此又要拿我的父母來舉例了。

在19世紀60年代的小縣城,社會風氣還很保守,一對男女是高中同學,考上了大學後,所幸兩人所在城市離得不算太遠,互相喜歡的兩個人開始了自由的異地戀。

就這樣過了四年,畢業後媽媽為了爸爸悔掉了之前家裡已安排好的一門親事,下嫁給了我的爸爸。

從此生活油鹽醬醋茶,但她很擅持家,原本清貧的家庭日子慢慢好過起來,雖說起步很困難,但擋不住他們兩人很是恩愛。

婚後的第二年,便有了我。

從此,他不僅是一位好丈夫,也變成了一位好爸爸。


謝邀。

因為很多爸爸都沒有長大呀。
他們還是個大男孩。


推薦閱讀:

如何更好的處理家庭矛盾?
你作為家長會主動指導自己的孩子玩網路遊戲嗎?如何指導呢?
媽媽今年44歲了,有意向但是也在猶豫要不要生二胎,有什麼利弊?
能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現在的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
成年以後,父親充當了你生命中什麼樣的角色?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心理諮詢 | 家庭教育 | 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