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書記?


高老師這種理論修養極高的知識型官員身上,有一種孔子口中「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能量:他可以用平生之所學,將個人喜好通過黨紀國法轉化為國家意志。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何李圓桌(HeLi_roundtable)
原文鏈接:《高育良:將個人喜好轉化為國家意志》
作者 | 何 帥 李苗苗 轉載需獲得作者授權。

高老師這個角色有意思。整個劇里,所有的主線人物都是有臉譜的:剛正不阿侯亮平、鞠躬盡瘁陳岩石,玩命幹活李書記,一心上位祁廳長;再接著說下去、副線出現的配角兒也基本如此:肚滿腸肥趙公子,刁民潑婦王文革,兢兢業業易學習,宇宙區長孫連城——可是唯獨高育良書記,整部劇看出三十集,基本也看不出他想幹什麼。


從出場的第一刻起,在討論丁義珍問題的緊急會議上,就表現出一個太極推手的特質:面對李達康書記的反對,儘管是在自己主管的政法口,也決不與任何人正面對峙,一句「向沙書記彙報」,把球踢給了事實上對情況毫無把控可能的沙瑞金,「奉天子而令不臣」——高書記顯然已經把《三國志》讀透讀通;

討論人事任用的省委常委會上,高書記的這種太極拳法更是淋漓盡致:面對達康書記對自己舉薦的祁同偉指名道姓的攻擊,他釜底抽薪,直接擴大打擊面,從祁同偉的副省級任用安排上迅速轉移視線,迫使沙瑞金只能凍結全部幹部的選拔任用。作為一個三把手、面對一把手領導的有組織進攻,能夠保住軍力、穩住防線,這種手腕也不可謂不高明。

在沒有沙瑞金出場之前,能出於私人關係時不時慰問老領導陳岩石,順便從「第二檢察院院長」這裡透點消息;大風場出事當天,能第一個嗅出陳老與沙瑞金的關係;中央八項規定之後,山水莊園再也不去;趙瑞龍尚未浮出水面,就能考慮和趙立春做切割....

總而言之,任何場合,無論碰到什麼事情,臉上的表情都不變;熱情、禮貌,但是一問三不知——城府之深,頗堪玩味。


如果非說高書記有什麼顯性訴求,從一開始,他扮演的就是祁同偉這個笨蛋的救火隊長:翻爛前三十集、高老師好像只全心處理了一件事:扶祁同偉上位。

這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官僚,這種官僚的傳統,就是構築自己盤根錯節的關係網路。其淵源、在中國幾乎可以追溯到漢朝。在有科舉之前,中國官員的任命標準是舉孝廉,靠的是門第血脈;在有隋唐之後,主政大員的任命原則是學而優則仕,講的是門生故舊——但無論如何,裙帶關係的本質沒有變化。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提點:儒家的終極理想、叫做「內聖外王,天人合一」,這個目標具體到個人,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簡而言之、一個人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因為他對規則的了解極盡深刻,以至於天下之法、為己所用,所以總能為自己的行為正名。——高育良老師就是這種理論修養極高的知識型官員。

他的這種理論修養,在第三十集里、省委常委會議集體討論易學習的任用問題上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當田書記指責他拉攏所謂「漢大幫」搞山頭主義——不斷舉薦自己的親信祁同偉、而對於像易學習這樣的好同志視而不見——的時候,這位政法教授先用「漢東是平原地區,哪有那麼多山頭」幽了一默:

進而開始結合我黨歷史,為現實政治進行合理化辯護:

高老師先拿出了黨和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劉少奇同志為自己擋槍:「不是所有的好乾部都要提上來做大官的嘛,當年少奇同志跟掏糞工人時傳祥聊天的時候就這樣說:「我做國家主席,你掏糞,都是為人民服務嘛。」」

這還不算,毛澤東同志欽定的宣傳典型也能為其背書:「這雷鋒同志是什麼官啊?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汽車班班長,不還是我們全黨全國人民學習的道德楷模嘛!」

這樣的人、最為可怕,因為他身上就有孔子口中「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能量——他可以用平生之所學、將個人喜好通過黨紀國法轉化為國家意志。


我不知道省委常委會上在座的那幾位有沒有誰讀過奧威爾的《1984》,假如沙瑞金同志看過這本書,他就該明白:高育良書記的發言可不是「把道理用錯了地方」,而是說出了人類歷史的本質。

在《1984》里,奧威爾借一位似隱似現的E. Goldstein之手、構造出了一本書中書,它的定位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級內參資料,叫做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LIGARCHICAL COLLECTIVISM(《寡頭政治與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其中系統闡述了這個烏托邦社會的三大綱領——「Ignorance is Strength(無知即力量);Freedom is Slavery(自由即奴役);War is Peace(戰爭即和平)」——的理論內涵。我來從中翻譯幾段:

大概自從新石器時代結束以來,世上就有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這三種人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調和的:上等人的目標是要維持其地位;中等人則想同上等人交換地位;下等人如果有目標的話,無非是取消一切差別,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這樣三種不同的訴求,使得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著一而再再而三的鬥爭,但每次鬥爭的輪廓大致相同:
在一段時期,上等人擁有穩固的權力,但會有某一刻,他們對自已進行有效統治的能力喪失了信心,於是被中等人所領導的革命所推翻——中等人要做的,就是標榜自己為自由和正義而戰,把下等人爭取到自己一邊來;但是中等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把下等人推回到原來的被奴役地位,自己變成了上等人。不久,其餘人中會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人群重新回到三種人的狀態。

奧威爾的階級理論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博弈體系,這三個等級各有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低底線,然而:任何一個階級的最高理想都與其他兩者的既得利益起衝突;但任何兩種人之間如果稍作妥協,以求保底,那麼第三類人終將灰飛煙滅。

毫無疑問,在整個漢東省的政治生態里,高育良是上等人。他最想做的事維持自己的地位——包括不斷舉薦自己的弟子祁同偉、構築盤根錯節的「漢大幫」——使自己在未來退出政壇之後依然保持無法消除的影響力;

可是在省委常委的小圈子中,他是當年想要上位一把手而不得的中等人。儘管他有和上等人交換地位的願望,但是在眼前的政治生態下此夢落空,而且面對趙公子和祁廳長這幫青銅段位的豬隊友,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維持現狀。


「維持地位穩定」——這是上等人的終極目標,是中等人的戰略底線,下等人的最差結果。如果理解了這個事實,省委常委會議上各位大佬的言行舉止就異乎尋常的合理。

上等人的博弈路線是:新上任的沙書記允諾易學習同志進入中等人的階級,以此擴大了隊伍的力量,以便狙擊高老師,最終清除不受自己控制的漢大幫,以求「維持低位穩定」,方便未來開展工作。

中等人的防守對策是:堅決制止上等人與下等人的聯合,維持格局穩定壓倒一切。


然而,如何固化階級流動,維持格局穩定——這也是一個高深的技術工作。

我們還得回過頭來再從《1984》中找答案。

在這本書中第二部分九章節中,奧威爾寫道:「從長期來看,等級社會只有在貧困和無知的基礎上才能存在」——一個等級明顯的社會整個社會以一種縱向固化,橫向流動的方式維持著運作。而要保持這一種狀態,格局的維護者要保證眾人「無知」。

在奧威爾看來,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最終影響到話語權的有無和大小;所以、統治者們所要求的人民僅僅是一群無知無謂的人民——在他的另一本小說《動物莊園》中,奧威爾也表達過相同的意思:人民的無知才賜予了統治者力量,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因為它固化了階級和階級之間的互相流動。

所以,在那本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級內參《寡頭政治與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對「固化階級流動,維持社會穩定」的工作予以了明確的具體指導:對廣大群眾堅持洗腦和控制,要求他們有「正確的信念和態度」、「正確的觀點和本能」,用「改變過去」來實現「控制現在」;用邏輯來反邏輯、用道德來反道德;在某些方面否定民主、在另一個角度又鼓吹民主......

高老師很明顯深諳此道,一句「我做國家主席,你掏糞,都是為人民服務」為易學習們設立了「正確的信念」;

一句「雷鋒同志什麼級別?不還是我們全黨全國人民學習的道德楷模」讓與會各位重溫了歷史。

用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性道德來反殺「唯才是舉」的人事任用標準,神來之筆、可謂天衣無縫。


那麼,對於他的這種論調,有沒有可供批判的邏輯基礎呢?有!

中國古代的道德家們為了固化男權的階級地位,生生為女性造出了一個一個「節烈」的觀念: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謂之節——丈夫死得愈早,家裡愈窮,他便節得愈好;丈夫死了便跟著自盡,或是有惡人來污辱他的時候、抗拒自殺,或不及抵禦,受了污辱,就要設法自戕,所謂烈——死得愈慘愈苦,便烈得愈妙。

魯迅先生當年一眼就看出了舊老夫子們這種忽悠人的把戲,先生提筆為槍寫出了《我之節烈觀》,在文章中:一批「節烈」這詞根本不屬人類良知的範疇;二批多妻主義的男子、其實根本沒有表彰和批判女性的資格——這是直接掀翻封建道德的學理基礎,從根源上對這種歪理邪說進行駁斥。

然而,不說在場諸位,即便是上帝視角的畫外音,也沒人敢效法魯迅先生的身手。他們最多只能說一句「這不是辯證法,而是詭辯論」——但是高育良老師詭辯時用到的論證材料在本質上是什麼東西?他們敢拆開揉碎了談一談嗎?


關於這場權力博弈,如果我們再翻開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仔細看看其中對於中國社會權力結構的四項分類,就會看到——沙瑞金書記代表的是從老一輩浴血奮戰的共產黨人那裡繼承而來的「長老權利」,而高育良老師手裡握有的則是由知識與理論產生的「時勢權力」。

坦率而言,高老師的論調在邏輯上其實很難被駁斥——常委會上在座諸位之所以能在零漏洞的現狀下批駁高老師,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道理,而是因為這次常委會議沙書記已經定調,要用易學習同志為典型重點提拔。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假設高老師坐在了沙書記的位置上,想要任人唯親、打壓異己——他的這套理論就是天衣無縫的正名學說——如此滴水不漏的論調,不僅殺人毫不見血,而且吃相極盡優雅。


他的學生祁同偉那麼喜歡讀《天局》,整天嚷嚷著「勝天半子」,看他那三句不離「副省長」的城府,恐怕最後也只能是個炮灰;事實上,整部劇里真正有力量勝天半子的人,是這個高老師。

但是,他的力量為什麼最終失效了?

這一點、其實高老師自己早就替我們分析清楚了。

—以上—

還有另一篇關於祁同偉的文章:《祁同偉,你為什麼不從良?》


高育良和李達康,雖然是共產黨的幹部,身上卻有是中國兩種傳統官僚的特點,自唐宋以來,黨爭多數起於這兩種人,王安石與司馬光,牛增儒與李德裕,莫不如此。

高育良是文人政客,「宰相當用讀書人」,有大局觀,有團結人的能力,不貪財貨,思維深遠,手段巧妙溫和,主政會有春和景明的氣息。缺點就是文人有科甲習氣,拉幫結派,另外就是根柢上的書生氣和浪漫情結,當斷不斷,還容易受「紅袖添香」的誘惑。

李達康就是得到伯樂欣賞從州縣做上來的能吏,求新求變,專斷獨行,行政能力極強,御下極嚴,雷霆手段,見效極快,而且裙帶關係少,只忠於權力不忠於個人,主政就是烈日秋霜,聲望很高怨氣也很大。

自古以來,高明的帝王駕馭這兩種官員,都希望第一派務虛給予較高的地位,第二派務實給較高的權力,然後互相制約自己在中間制衡。但是談何容易!


因為他即不像達康書記那樣雷厲風行地一心掛著GDP,又不像祁廳長那樣蠢萌蠢萌地一心掛著烏紗帽,也不像陳岩石那樣兩袖清風地一心掛著從哪來到哪去,還不像沙書記那樣一臉偉光正地一心不知道掛著啥,更不像陳海那樣幾集就領盒飯休息去了.......甚至,他還沒有陸毅那樣讓人詬病的演技,也不像那倆活寶那樣令人討厭,你說,他靠啥引話題量呢?
其實,高書記是最符合大眾心裡對高官的想像的,城府深,滴水不漏,智商高,眼光老辣。表面上即不太清也不太濁,即培養親信又懂得注意影響,在乎官位可也干實事,講起話來,句句機鋒。大概就是這種形象太貼合我們心中高官的樣子了,反到沒有衝突感了。
不過,我倒是等著高書記最後的重磅炸彈呢,不管是大奸還是大忠,都無損您老奸巨猾的光輝形象啦。育良書記,我看好你哦!

更新:
呃,明明我當初答題的時候,問的還是為什麼育良書記話題量少呢,啥時候改成如何評價了?難道我育良書記的話題量上來了?(偷笑)


大概是因為智商過高,曲高和寡吧。
講真,看到現在,反派陣營只有育良書記一人智商在線好嗎,怎奈上有老書記的傻兒子坑,下有傻瓜蛋學生坑,都說達康書記給人背鍋,我們育良書記也沒少被坑啊。一個人拖著一群豬一樣的隊友,育良書記心好累。


育良書記貪腐並不可怕。
育良書記不貪不腐才可怕。想想看,如果育良書記像有些答主所說的,放棄祁同偉、和高小鳳火線離婚。那麼他很可能安然退休。再進一步想,如果育良書記的接班人不是祁同偉,而是一個更年輕一點兒的高育良,他就很可能成功交接。這樣,從梁群峰,高育良再到高育良的接班人,一個省30年的政法條線將掌握在同一批人手裡。
這叫什麼?這叫做權力的私有化!
權力私有化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貪腐!
而權力私有化的動機則是權力擁有者維持自己(及家族)所在階層的本能。
不少官員在臨近退休時開始貪腐。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完成權力私有化,退休後很快就會「人走茶涼」。這種貪腐正是源於擔心失去權力後自己(及家族)不能維持原有階層的恐懼心理。

一旦完成了權力的私有化。即便不貪不腐也可以讓自己的後輩輕易維持原本的階層。因為權力的代際傳承與社會關係的代際傳承互為基礎。
例如著名的《中縣幹部》就描述了某縣的科級幹部被若干政治家族瓜分的情況。
然而只有縣級有這種政治家族嗎?市級呢?省級呢?劇中趙立春的家族被連根拔起了,梁群峰的家族可沒有傷筋動骨,梁家就那麼乾淨嗎?
另外,鍾小艾可以對實權副省級幹部呼來喝去,她的家族又是什麼級別的政治家族?
不少觀眾對劇中的「正面人物」鍾小艾、侯亮平夫妻感到反感。因為他們能夠意識到將公共財物據為己有是貪腐,卻意識不到將公共權力據為己有同樣是貪腐。祁同偉貪腐在他們看來是罪大惡極,而阻斷祁同偉的上升通道,迫使他出賣靈魂的梁群峰父女就只是「權力的小小任性」。
這讓我想起描寫德國農民起義的一段話:「領主們把森林、田地全部瓜分乾淨,卻指責獵人、農民說——你們是盜賊!」
更可怕的是:私有化的權力為了鞏固其代際傳承,會通過影響國家政策的方式不斷加大階層流動的難度。例如高房價,又例如素質教育。

實際上,權力的私有化甚至還可以跨越制度。美、日、韓都有政治家族,如布希家族、安培家族 以及朴正熙家族。
對於權力私有化,暫時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但認識到這種現象,抵制它,反對任何質在強化權力私有化、阻礙階層流動的政策,並造成輿論,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中國官場生存發展無非靠兩樣東西:政績和權術。無非哪個多點,哪個少點。

每個官員都有兩面性:陽面和陰面,如何把陽陰兩面完美結合,在陽面掩蓋下實現陰面,就是所謂吃相。高育良書記反覆給祁同偉的教育,總結下就是:要吃相,要優雅的吃,不要狼吞虎咽。可惜祁同偉自始至終沒有領會到。


《人民的名義》中,李達康、高育良和孫連城分別代表了三種風格的政府官員。

李和高構成了領導層的核心,有極好的上升空間,屬於明官。

李達康屬於政績重於權術的官員,即進取派,重GDP,重經濟,有頂級格局觀,銳意改革,創造力強,雷厲風行,敢作敢為,能堅持原則(GDP壓倒一切),維持底線(即使是恩公趙立春之子說情也不顧),屬於改革大將。

秘書系出身的他,察顏觀色,明察秋毫,八面逢源,應對自如。他對下屬丁義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因為丁有能力創造GDP(以他的能力說被蒙在鼓裡是扯淡的);在丁義珍出逃時與最高檢察院爭奪辦案權;在拆遷大風廠時與祁同偉同流合污,在得知陳岩石與沙瑞金關係後態度大轉,由毫不理睬轉為拉攏攀援(比祁同偉吃相好看多了);在一面給大風廠員工早餐同時蓄謀暴力拆遷;及時與趙立春分割,並站位到與新任的沙瑞金一條站線,站到反腐倡廉這條線來,並端了陳清泉,攻訐祁同偉等。我們看到,這廝是多麼精明幹練,又多麼反覆無常。

李達康為人冷酷無情,刻薄寡恩,對老婆歐陽菁由追求時的熱烈到後期的冷淡。對主動為其承擔責任的易學習和王大路,即使上任高位後,亦不提攜,甚至不來往(在老婆入獄後他方才追悔,似乎找到一點人味,但又如何?)所謂「愛惜羽毛」也是冠冕堂皇的說辭,背後則是熾盛的權力欲。其作風專斷獨裁,一言堂,更兼工作狂特質,對下屬苛刻蠻橫,在他看來,無論是領導、下屬、同級、家人,均是其實現政治理想抱負的工具。

這種風格造成了下屬離心離德,孫連誠敷衍了事,趙東來頗有微辭,秘書幫只是鬆散的政治團伙。他很像一個人——民國總理段祺瑞。


高育良屬於權術高於政績的官員,屬於保守派。同樣有頂級的格局觀,但在改革與發展上動力不足,執行力較弱,做事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更擅長利用各種政治資源、後台背景編織成嚴密的關係網。他利用學生、朋友、下屬關係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派系——漢大系,派系人數眾多,且有較好的凝聚力。

他能察顏觀色,但作為政法系出身更加謀求權力均衡、政治妥協,也就是和稀泥,對上對下都是和稀泥。這種風格讓同樣和稀泥的趙立春滿意,卻不能讓銳意進取的沙瑞金滿意。

他有情有義,他對祁同偉的栽培堪稱良師益友,祁同偉幾乎要倒向李達康,他仍能接納包容他;在祁同偉犯錯時,他苦口婆心講解勸告,奈何對方不聽。在沙瑞金幾乎明確不用祁同偉時,他仍不斷舉薦,以至引起同僚不滿。

讀書人出身的他,風度翩翩,溫文爾雅,也有優柔寡斷的一面,在趙立春事件面前,他沒有像李達康一樣及時向沙瑞金投誠,這也使他後期逐漸陷入被動。高與李之爭有幾分秀才遇到兵的感覺。李達康過分愛惜羽毛,高則是過分在乎吃相。李達康在常委會上直指祁同偉哭墳,不近人情不留情面。而高育良溫柔地給李穿小鞋,只會給李達康耍流氓一樣擺脫了。

趙立春當政期間,以李達康、高育良為左膀右臂,一剛一柔。讓李達康去窮地方創造GDP,讓高育良在富地方為趙家謀私利。相對而言,趙立春更為信任高育良一點,所以還曾經提名他為省委書記。

但沙瑞金空降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秘書幫和漢大幫,他肯定要聯合秘書幫。因為秘書幫領袖李達康作風強硬,且在趙立春面前堅持原則,及時換位;而高育良明顯後知後覺;同時漢大幫的勢力炙手可熱,更激起了政府內部不滿。

好學生祁同偉則是把他往坑裡帶。他不聽老師教誨,不計吃相,犯了官場大忌。從劇情發展看,祁同偉被官二代的梁璐在精神肉體上雙重強姦,內心出現了扭曲陰暗,那種與神仙斗、一心想改變命運的憤青情結,使他的政治敏感性經常錯位。一如高老師所言「格局太低」,可是祁同偉的下台意味著高老師和漢大幫的崩盤,讓恨鐵不成鐵鋼的高老師也只能扶持他,最終一起掉坑裡。


再說昏官,孫連城屬於權術高於政績之流,但和高這類明官的風格不同,他屬於懶政昏官,屬於中間派,跟著領導走但又不緊跟,趕一步走一步,對上對下該敷衍就敷衍。他沒有多少上升空間,但卻反映了中國官場大多數官員的狀態。


相關評價:

「人民的名義」中最可憐、可悲的角色是誰? - 知乎

先填個坑,能否對比一下《人民的名義》和《大明王朝1566》? - 知乎

漢大幫人才輩出,而秘書幫貌似只有達康書記孤家寡人一個,秘書幫又是憑什麼跟漢大幫抗衡到現在的? - 知乎

你是否欣賞主旋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 知乎

如何評價《人民的名義》中季昌明? - 知乎

怎樣評價《人民的名義》里各位演員的演技? - 知乎

末了,發個段子調劑下吧:

以知乎大V為主要角色可以寫出怎樣的故事? - 知乎


高玉良是最在劇中最合乎邏輯爬上來的一個人物,拋去高玉良的大學教授身份不論,他是整個中國省、市,高級領導的一個縮影。中國的官場規則就是要站隊伍立山頭,即便如侯亮平這種上頭下來的人,像他這麼辦案,在政治場上摸爬廝混的人早就把他踢出局了。

既然說是立山頭,我們就回到這個話題本身上,為什麼我說高玉良是劇中最合乎邏輯的?歐陽菁在坦白自己受賄時,她說這筆錢,如果她不拿,整個銀行的人都不敢拿,歐陽菁明白,一群貪污中的人出了一個異類,借用李達康的話就是,你想幹什麼阿?中國的領導為什麼喜歡用底子不幹凈的人?因為讓你有了污點,我們就是一條船上,你也就不敢放肆了,更容易掌握。漢東這一潭水如此之渾,你不同流合污還真想著出淤泥呢?說句不厚道的話,這條船上你不上,你的位置就別想升上去。

高玉良的政治智慧是整個漢東官場最高的,編劇從側面提點高玉良的受賄是腐敗,實際上明白人都明白,受賄是政治智慧的一種,通姦是政治犯罪中代價最小的一種,因為涉嫌道德犯罪的違紀,不同等於違法。劇末高玉良堅稱他和高小鳳是愛情,以高玉良的事故,難道他不明白高小鳳是被人安排的嗎?愛情,只是高玉良給自己一個自欺欺人的借口。

人人都說喜歡李達康書記,可想想李達康的上升軌跡,他就是因為當了趙立春秘書的福,才爬上京州市市委書記這個位置的。因為這層關係,趙立春認為他們是一路人,可李達康吃裡扒外,拿了趙立春的好處又不替趙瑞龍辦事,直接被這個團體邊緣化了。如果不是沙瑞金空降漢東擔任漢東省委書記,正常軌跡是高玉良坐省長位置,李達康估計也就是和陳岩石一樣,在退休下來之前,一輩子就是那個位置了,說不好還會被整。再無情點說,如果不是李達康做了趙立春的秘書,這個人物也就和他的好兄弟易學習一樣。

很多人認為出淤泥不染是李達康和侯亮平這樣的人物,可要明白所謂出淤泥不染,是你至少要把根扎在泥裡面活下來才行。扎進去後,你沒有被這塊地腐化,爾後你再給我談出什麼淤泥。李達康這類人說穿了就是連根都扎不進去,他根本就不是這池子里的,你又談什麼出淤泥不染?沙瑞金把黨的章條掛在口中,實際上熟悉官場的人都知道,沙書記的做派無非就是到任一地,排除異己,真當他是乾淨的沒點私心的白蓮花?只是漢大幫的人小辮子太明顯了,又有侯亮平這桿槍好使,(原著中侯亮平的岳父是高官),所以很輕鬆被沙瑞金一波團滅。

《人民的名義》原著作者深晦官場之道,中國的官場絕對容許不了一個出挑的人,侯亮平說穿了,只是一個文學形式的人物,只是恰好在這個文學形象上他站在正義的一面,實際上他從頭到尾就是一桿被人利用的槍。如果真在官場上,侯亮平是個身後沒有背景的愣頭青,讓你進局子都是輕的。這部劇中主角,換成任何一個帶點英雄主義色彩的人都能接受,包括李達康在內。可是這部劇如果少了高玉良,這部劇就會大大的遜色。


熱情,禮貌,但是一問三不知。


高育良就是一個政客,這個演員演的很好。說句實話,電視劇里有善惡之分,現實中未必有。高育良在電視劇里我推測不錯的話是反面人物,最後也會查出他的問題。(沒看過原著)
放到現實體制中來,高育良這類人不是一個好官,也不能說是個壞官。其實做官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難以好壞來簡單區分了,沒有哪個省部級甚至廳局級官員敢拍著胸說沒做過一件對不起人民和黨的事,沒做過到不了這個位置。至於為什麼懂得人自然懂,不懂也不便多說。
高育良這種人物現實中是當前體制里最吃得開的一種人,重點大學王牌專業院系領導也好,棄教從政也好,桃李滿天下也好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有一個合格政客所有的特點,他對任何時候的政治局勢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說話歷來客觀,識大局,滴水不漏,絕不會授人以柄。對下面的人恩威並施,有很高的威信。從他三個學生對其態度以及漢大幫就能看出。這一類人覺悟很高,能力也很強。他們往往對一地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但這不意味著因為他們心裡有國家和人民。恰恰相反他們心裡只有自己,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政治利益,只要能夠達到政治目的,有利人民國家的事他們會兢兢業業,甚至取得大成果,相反有損人民和國家利益的事他們也會毫無顧忌。只是看個人的底線在哪,但能到省部級一般是不會犯經濟錯誤的。目前從電視劇可以看出國家對這一類人還是持貶低態度的。


當迷妹們把達康書記再一次變成她們的霸道總裁時,我卻獨愛這位育良書記。儒雅,腹黑,風輕雲淡的微笑流露出處變不驚的高冷,輕緩隨意的動作彰顯出飽經閱歷的沉穩。為了防止漢東局勢被破壞,為了維護漢東官僚體系的和平,堅持著愛與罪惡,最有魅力的反派角色。

ps:世事難料,當年小閣老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沒能想到十年後會在自己身上應驗。


當小閣老修鍊成了徐階,距離大明首輔就只有一步之遙了,誰知道半路殺出了一個海剛峰,造化弄人。


高老師是標準的「懂得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記大概是諸多角色中比較引人注目的一個,張志堅老師用精湛的演技還原了一個「學者型的官員」,他滿臉的書卷氣,溫文爾雅,說話慢條斯理,行事沉穩幹練,謀定而後動,讓不少觀眾迷戀上了這個角色,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他對弟子祁同偉總是一副「關愛智障」的眼神。

追完前半部分劇,許多人都會替高老師惋惜,如此聰明睿智,幾乎冷眼看穿一切的大教授、政法委書記、漢東省委副書記,怎麼就對祁同偉這個朝秦暮楚的小人如此關心愛護呢?怎麼就因為這麼個墮落腐化的弟子被拉下水了呢?


關鍵無論高老師講得多麼透徹,無論是諄諄教誨還是疾言厲色,這祁大廳長就是一根筋要掃平所有障礙往上爬,無底線無原則,把官場上所有的事情都能理解為派系鬥爭,毫無政治覺悟,高老師每天都是在辛辛苦苦地雞同鴨講,祁大廳長表面上言聽計從,私下裡還得在高小琴面前吐槽幾句——老師真是老糊塗了,老師真是脫不開書生氣,我祁同偉才不聽他的,我祁同偉就是要勝天半子!


我們這些看官也替高老師捉急啊,堂堂一個智力、能力都出類拔萃的大教授、大領導,卻和祁同偉這樣的豬隊友綁在了一條船上,被他拖後腿還得全力把他往上推,實在是令人心酸。

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說話一套一套的,名言金句不斷,並且和他的妻子吳老師更是郎才女貌,雙劍合璧蓋世無雙。無論是侯亮平,還是祁同偉,在老師家中聊天,都會被他們老夫妻的風度折服,如沐春風。

然而我們就要發出一絲疑問了:如此聰明的人,懂得許多道理,為何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很簡單,他並不比祁同偉乾淨,並不比祁同偉高尚,他雖然號稱有底線,天天唱高調,把黨性掛在嘴上,把為人民服務掛在嘴上,他也會因為祁同偉的醜惡嘴臉感到噁心和憤怒,他也會因為得知祁同偉壓下親屬輪姦案而痛苦自責,但不過只是自責而已,他不能劃清界限,不準備大義滅親,卻幫著祁同偉掩飾,甚至最終蛇鼠一窩,將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另外一個學生反貪局長侯亮平。

高老師的手腕比祁大廳長高明得多了,他總是先禮後兵,當溫情脈脈地回憶往事企圖打動侯亮平失敗之後,高老師不惜栽贓陷害自己的學生。這時候,他的黨性和為人民服務就都拋到爪窪國去了。


高老師和祁大廳長本就在一條船上,一個是面子,一個是里子而已,高書記看起來不是太貪,名聲還好,看起來也有底線,那是因為有祁同偉給他輸血,給他斬斷麻煩。當年趙家的不少事情,高育良不好做,都是祁同偉替他做了,他們本就是命運共同體,所以當高老師對祁同偉說出「農夫與蛇」的時候,是沒有說服力的。祁同偉放走丁義診、殺害陳海,並且瞞著高育良的時候,正是為了保護高老師這個面子!

《一代宗師》里趙本山說過一句話: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時勢使然,面子比里子重要,無論里子多麼受累受罪,做骯髒的事情,做兇殘的事情,都不能讓血流到面子上去。祁同偉就是高育良的里子,而高育良則是祁同偉的面子,只有祁同偉把那些髒的臭的都幹了,才能讓高老師安然風度翩翩談笑風生。


高育良確實沒有讓他去犯罪,也沒有讓他做人不擇手段,但高育良的政治理念早已不堅定,道德底線也早已丟失,他要的不是清清白白的祁同偉,而是一個吃相好看,吃相優雅的祁同偉,但底層出身、綁著一大堆七姑八婆的祁同偉不動什麼是政治藝術,不懂什麼是風度和吃相,他就像那個山裡滾出來的棋手混沌,蠻橫粗暴,世間人情和規則,他只知道其中的邏輯,卻不懂面子上的藝術,所以他敢明目張胆哭墳挖土,他敢明目張胆殺人滅口,甚至振振有詞說出「陳家的恩情來世再報」的荒謬邏輯。他冷血、自私、無法無天。

高育良不同,他是一個「吃相好看」的政客,高育良講究溫情、風度、知恩圖報,講究門生故吏間的人情味兒,圓滑、老練、說話做事滴水不漏。他擅長利用各種政治資源、後台背景編織成嚴密的關係網,漢大幫不只是說說而已,他真的擁有巨大的政治能量,他還有著了不起的官場智慧,萬事洞若觀火。


但這些沒有用,他懂的許多道理,但依舊會踩進貪腐和犯罪的泥潭,他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底線早已在倒向趙家的時候崩塌,一步錯步步錯,他收不了手,也摘不請關係。因為那個「小高」的一本《萬曆十五年》,他能和最懂他,專門研究明史的妻子吳老師離婚,捨近求遠,舍珠玉求瓦礫,這已經夠荒誕夠可笑了。他的和若春風,他的溫文爾雅早已是自己的盔甲和偽裝,當他決定站在祁同偉一邊,全力陷害侯亮平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個虛偽而惡毒的腐敗分子了。

說到底,他的底線並不是真正的黨性人性的底線,而是一種權利漩渦中自保的本能,他唱的那些高調,只怕他自己都不相信!他那些看破一切的名言金句,不是約束自己的,而是愚弄他人的。

他的書生意氣,只是為了感動自己,而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對於育良書記,我看到的最明顯的四個字是:門生故吏。


《人民的名義》這部劇之所以能夠火起來,除了各位老戲骨精湛的演技,主要在於其尺度之大。


這部戲的大尺度其實有明有暗,明的。就是電視劇著意揭露的官員貪腐等現象,暗的,則是在電視劇人設中體現出來的一些現實問題。


這些問題應該並不是電視劇想要刻意體現的,但文學來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要想有一定可信度必須還原真實生活,於是這些存在於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就浮現到了劇中。


漢東省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高育良(張志堅),原為漢東大學政法系教師,他的三個得意學生,分別是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許亞軍),省反貪局局長陳海(黃俊鵬),國家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陸毅),他的妻姐吳心儀是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官,侄女是省檢察院反貪局一處處長陸亦可(柯藍),另一個侄女林華華是省反貪局綜合科科長。


原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陳岩石,兒子陳海是省反貪局局長,老部下季昌明是現任省檢察院檢察長,新任省委書記沙瑞金(張豐毅)的爸爸是他的老戰友。


這其實反映了一種現象,就是門生故吏、宗族勢力等私人關係充斥官場,操縱公權力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東漢也曾經有過,並且最終催生了兩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士族社會。

現在,大司馬可以把東漢社會的這個演變過程簡單還原一下,對大家可能會有點啟發。

魏晉官場演變的還原

第一步

肯定有人認為,官員之間互相聯姻是正常的,婚姻都要門當戶對嘛。提拔自己的好學生(門生)、老部下(故吏)也是正常的,因為對熟人才能知根知底,知道他們能不能勝任嘛。

是的,漢朝人也是這麼想的。他們不但認同和故吏提拔門生故吏,而且他們更體貼,認為門生故吏對老師和老上級有很多義務。


東漢初年的大儒歐陽歙在汝南太守任上貪贓千萬,有一千多個門生到皇宮門清哀求赦免老師,有一個門生禮震還要求代老師受死。雖然漢光武帝劉秀不為所動,弄死了歐陽歙,但這些門生枉法徇私的行為被傳為美談。


第二步

然後,結成宗族勢力的官員集團,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想辦法改變選官的標準,使選官的標準有利於自己的親友。


漢魏之際,這就表現為,名士出身的官員集團,把他們不擅長的勇猛知兵法、吏道等選官科目的打壓下去,讓武將和文法吏變得毫無前途,同時把他們擅長的孝廉科、秀才科的硬性選舉標準,改變為要經過他們的認證。


今天的表現則比如認為高考不好,高分考生都是些只知道讀死書和做題的書獃子,不如廢除高考,各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沒有了統一標準,想評誰好誰不好,就成了評委動動嘴的事了。


你可能會說歐美很多名校也是自主招生。但是注意其中的區別,歐美名校多是私立學校,只需要對本校負責,中國名校都是公立學校,需要對全部納稅人負責。私立學校只要不怕倒閉,愛招親戚入學都無所謂,公立學校招考分沒上線的學生就是天大的腐敗。


歐美名校為了學校運營,有時候也會招些有錢有勢的差生進去,但一來畢業卡得比較死,進去不達到一定標準畢不了業,二來因為對自己負責,為了自己的聲譽,肯定也會招一些不論家境的優秀學生。而公立學校在不會被追責的前提下,哪怕量產敗類也沒有關係。


第三步

一旦讓選官標準有利於本集團,該官員集團自然就成了選舉制度的最有力的發言人,於是他們就可以把持選舉,讓自己的親友擔任高官,在漢魏之際,就表現為九品中正制


漢代的選官,原來是由地方長官推薦,中央根據其才能和政府需要任命官職,現在則加入了一道名士認證程序,出身名士的官員擔任中正官,先要給他們定一個人品值(鄉品),中央要任用的時候,官職(官品)要跟人的人品值掛鉤,人品值不夠的話,好些不錯的官職就擔任不了了。

從這以後,要當高官,基本上要經過名士官員集團的認證。連以前名士們趨之若鶩的孝廉科、秀才科的地位,也遠遠低於九品中正制里評級高的士人了。


隋唐以後雖然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但通過科舉的也只是獲得一個任官資格,仕途發展如何,很大程度上還得看拜的老師是否待見。放到今天,領導的一句評語也可以影響你的前程。


你可能會覺得能混到領導的都是人精,准能選到合適的人。確實電視劇里侯亮平、陳海都挺優秀的,確實九品中正制一開始也錄用了一些優秀的人才,比如晉朝名將陶侃雖然出身寒門、溪族,也曾被品為高品,後來為東晉王朝的存續做出很大貢獻。


你可能會覺得侯亮平、陳海都是名牌大學的優秀畢業生,當官時應該要有一定優先資格的,不是亂提拔。漢魏時高官子弟被優先提拔其實也有依據。


當時父親的爵位到頂以後,可以給兒子,這叫閥閱。只不過老百姓及其子弟最多只能到第八級爵,再得爵位只能給其他兒子,而官員及其子弟則可以到最高的第二十級爵,這樣很多高官子弟沒當官之前爵位已經高得嚇人了,委派這種大爵爺當高官看上去也是順理成章的。


第四步

雖然領導的提拔看起來很有理由,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一邊提拔人才,一邊提拔親族。


東吳的荊州大公平(類似於曹魏的中正)潘浚曾經舉薦襄陽習溫繼任自己的位置。後來潘浚之子潘秘拜訪習溫,說當年我爹舉薦了你擔任大公平,你看你之後誰來當比較好?習溫當然很懂事的回答除了你還有誰呢,後來果然舉薦潘秘出任荊州大公平。這樣,荊州大公平一職就由武陵潘氏變相世襲了。


從此之後,高官被若干家族壟斷,其他人從政只能當一些基層小吏。這些家族即便有個別德才兼備之人,但總體上會利用政治權力壟斷經濟利益,操控國計民生,其他人只能成為他們的棋子,任由他們作威作福,予取予求。

困局的終結方式

假如不是高官子弟,你一定會覺得這種前景很可怕,怎麼破?


你最自然的想到的辦法,是不是天降聖君明主,主威獨運,把這些牛鬼蛇神一掃而空?南朝歷史或許可以給出另一些啟發。


東晉後期,北府軍統帥劉裕憑藉軍事實力,篡了東晉的位,建立南朝第一個王朝劉宋。劉裕劉寄奴不但終結了東晉王朝,也終結了士族把持的門閥政治,皇權從此復興,不再是士族手中的傀儡。


南朝宋、齊兩朝的皇帝,為了削弱士族的權力,喜歡使用一些商販出身的親信來掌權,打擊士族,這種人在史書上被稱為恩幸、佞幸,出名的有阮佃夫、茹法亮、戴法興等人。


可惜的是,這些人的名聲十分卑污,掌權的時候胡作非為,貪污受賄,比士族有過之而無不及。到梁武帝建立梁朝,不得不放棄恩幸政治,部分恢復士族政治。


皇帝如果要打擊政府,伸張皇權,所用的人不會出乎宗室、外戚、佞幸、宦官、特務等幾大類,但從政府奪回權力以後,政府公務還是要人做,於是只能交給這類人來做,這類人的施政水平,從大概率上來說,肯定是不如經驗豐富的政府文官的,所以皇帝奪權很容易讓政治陷入紊亂。

隋唐以後,雖然解決了士族對高官位置的世襲,官員們也不再敢明目張胆的給自家子弟站台,但官員們依然會抱團行動,這就形成了議政時不問是非,只看親疏的朋黨

假如放任官員謀私,就會形成士族、朋黨,危害民眾的利益;假如皇帝來奪回官員之權,其使用的私人往往比官員更貪腐,政府施政比官員更混亂,也危害民眾的利益,哪個危害更大還不好說。這種困局的背後,顯示出民權的缺位,對皇權和政府毫無反制之力。


宋明以後,為了防治朋黨和宗族勢力控制官場,發展出了很多精密的控制術,但效果依然有限。歐美近代以後沒有這些控制術,卻通過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司法系統的監察,有效的避免了私人關係操縱公權力。

血緣共同體的功罪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歐洲的貴族制度與王權抗衡,催生了現代社會,因此現在的中國也應該搞貴族制,才能進入近代社會,階層固化、官位世襲是好事。這種謬論是有心人製造出來忽悠人的,如果不是二代,千萬別被人賣了還數錢。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民通過各種關係結成了許多共同體。共同體內部無法避免矛盾和統屬關係,但更重要的是依存關係。

從體量上說,分為大共同體、小共同體。從種類上說,則分類更多,比如通過血緣親戚關係結成的共同體,就是血緣共同體,比如宗族、貴族;通過商業貿易關係結成的共同體,就是經濟共同體,比如商會、銀行;通過宗教信仰關係結成的共同體,就是宗教共同體,比如教會、僧團……


血緣共同體雖然是人類最早的共同體,也比較牢固,但是缺乏普世性(宗教和商業團體任何人都可以參加,血緣團體要親戚才能參加),在這中間是一種沒什麼前途的共同體。


因為血緣關係是狹隘的,通過親戚關係,組織不起太大的實力體,像十六國北朝時,北方塢堡里聚集上萬人已經頂天了,絕大部分還達不到這個水平。這種程度的實力,完全無法與成形的國家抗衡。

所以這種小共同體在面對強權國家的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投靠強權,依附強權,並且幫助強權攻擊自己的同類,從強權那裡分得更大一塊蛋糕。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自己通過政治力量變成大共同體,篡了強權國家的皇位。但這樣他雖然進化成了大共同體,卻不再屬於血緣共同體,而是屬於政治共同體了。


而且,血緣關係有很大的排他性。篡權上位的人往往會重用親戚,加強皇權,防範他人,使政治生態進一步惡化。


歐洲能夠進入近代社會,並不僅是血緣共同體(貴族制度)與王權抗衡的功勞,而是社會上的經濟共同體(各種大銀行)、宗教共同體(基督教會)等各種大共同體都在與王權抗衡,在如此強大的制衡力量下,王權才被迫退讓,實現國退民進,民權振興。


相反,貴族制度造成的稅卡遍地、號令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近代化統一市場的阻礙力量。


對比中西,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都不是貴族制的時代,反而是貴族制邁向解體的時代,中國就是六朝之後的隋唐,歐洲就是中世紀之後的近代。只不過隋唐的年代較早,後世歐洲的那些大共同體尚未成長起來,而因為秦漢以來的專制傳統,政權的力量又足夠強大,所以未能像歐洲那樣邁入近代社會。


當然,貴族抗衡王權,致使王權難以用權力來支配社會,為宗教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等大共同體的成長確實提供了空間,是有功勞的,不過這個時長是幾百年。中國的民眾怎麼可能等幾百年再進入現代社會呢?

所以,主張階層固化、贏者通吃的極右,跟主張暴力抹平貧富差距的極左,都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誰也不比誰高明和高尚。最重要的,還是要伸張民權,一盤散沙的原子化狀態是毫無前途的。


但民權不是搞民粹,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富民、貧民都是公民,合法權益都應獲得保障。


最後這一節是我最近讀書,對貴族制產生的一些新看法,還不是很成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歡迎關注在下的專欄,主要推送三國、五胡、六朝歷史,之後還會有十六國南北朝史連載

胡笳漢月 - 知乎專欄 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投稿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多年前我看過一本書《滄浪之水》。
書中引用了屈原《漁父》中的一句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所處的環境就好像這滄浪之水,水或清或濁,我相信大多數人是做不到屈原那樣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聖人,只能遠觀,若沒有必死的決心,學,是遠遠學不來的。我們大部分人能夠做到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線,不用髒水來清洗自己頭上的帽纓。
高育良這個角色在後期一直在強調的是,我,有我自己做人的底線,這是我不同於祁同偉他們的。但他同時也多次向侯亮平說過,人性,是難以克服的。這個角色是我在這個電視劇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透過這個角色,我們能看到貪腐問題中知識分子價值觀撕裂的過程,就連貪腐,也是從一本《萬曆十五年》開始的。書生氣的思想被現實撕裂,高育良以為的愛情,原來只是一個可悲的圈套,通過電視劇,這個角色的內心活動很難表現出來,但高育良每次皺眉,心中定時百感交集。他也不是聖人,每次吟唱著《好了歌》都是自己價值觀與現實的碰撞。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但是,誰,不渴望這江山一片。

寫到這,我倒是覺著侯亮平這個角色如同堂吉柯德一般虛無。


我看了不少回答,越看越不是滋味。怎麼說著說著都快把高育良說成是正面人物了?

在劇中,趙立春,高育良,祁同偉都是屬於被樹立典型去批判的人物。

這三者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是被兒子拖累,有的是一不小心下了水,犯錯誤的形式也多種多樣。

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權力的私相授受。

這才是全劇最核心最隱蔽但也是最大的問題。

你說祁同偉涉黑?依靠一場運動式的反腐就能徹底打掉而且好幾年都不複發,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自先秦以來的商鞅變法,到兩漢的舉孝廉,到曹魏的九品中正,再到科舉制,最後到今天的公務員考試與遴選。最高統治者一直在與這種階級固化作鬥爭,要給底層留一點上升的通道。

一個國家可以腐敗幾十年(如康熙後期)但幾場運動式治理馬上就又能回到正途。腐敗是皮肉傷,是能治的。

權力私相授受導致的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被堵死才是有大局觀的統治階級最擔心的無藥可救的絕症。


高育良明確表態:不是自己的學生這人怎麼能提拔呢?

祁同偉不過是一道膿瘡,忍痛挖掉就好了。高育良則是艾滋病毒,看似無害卻慢慢的侵蝕人的機體,最後致死的不是艾滋病本身,而是由此帶來的各種併發症。最重要的是,你身體本身的免疫系統會慢慢被替換被同化,根本就識別不出HIV。

比如這種事關黨國生死攸關的事情,因為高育良的明哲保身壓根就沒法治他,最後不是因為貪圖美色被高小鳳名下的別墅和兩億基金所連累,高育良依然會在領導崗位上創造更多的祁同偉式人物,而漢東省也會在看似歌舞昇平的局面下徹底走向寂滅。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目前只看到三十集,只能以目前所知來判斷。

最喜歡育良書記,這個演員真是演技到家啊,聽他說台詞就舒服。高育良作為一個政客可以說無懈可擊了,思路清晰,高瞻遠矚,對局勢的判斷非常準確,處事圓滑,說話滴水不漏,絕不授人以柄。而且還有一份很準的直覺,在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趙立春會倒台的情況下,他就在考慮:「趙立春不會出事吧?應該考慮和趙立春切割了」。佩服。

他唯一的缺點就是保留了一份文人的情懷,對祁同偉不夠狠,總是想扶他上牆。奈何祁同偉就是一坨爛泥。如果育良書記對祁同偉,就像對自己出事了的原大秘書陳清泉一樣,立馬撇清關係,也不會被祁同偉這個豬隊友拖後腿了。他給祁同偉的所有建議都是對的,但是祁同偉就是特么的不聽。叫他不要去看陳老,他偏要去,被沙書記撞見,拿到會上當反面典型。叫他不要再管陳清泉,他不聽,還給李達康打電話,正好人家在開會研究陳清泉等問題幹部的違紀違法,直接拿到會上說,丟人現眼。好多事情,都是不聽育良書記的話搞砸的。但是育良書記還是一直保他。今晚看的一集,在常委會上研究易學習等人的任用問題,祁同偉就被用作反面典型來攻擊育良書記,看著都無語。

如果育良書記的隊友不是那麼坑的話,這部劇得多演20集。


謝邀。

因為高育良才是中國政壇最普遍的腐敗形式。


寫祁同偉的時候,從他從政開始,放棄了感情選擇權力,到利用權力,都是有明顯的心路過程和前因後果的。這個人物,除了和高小琴的感情,其他都是負面的。


但是寫高育良的時候,高育良的變節,只是因為他對權力的渴望。重用政法系,利用祁同偉岳父的關係,提拔祁同偉。

這些,其實才是最最普遍的權力腐敗。

不要說中國政壇,就是全球政壇,其實都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哪一個當官的,不去重用自己過去的手下呢?

而且這種腐敗,根本無法查處和杜絕。小說的作者也知道,要是不安排高育良和高小鳳的情人關係,要不是高小鳳婚後收受了趙瑞龍的信託基金,高育良根本不會被扳倒。只是提拔了腐敗官員而已,往輕了說,只是識人不清。

再說個思想陰暗的話。

大家有沒有想過,《人民的名義》為什麼那麼火?

確實一開始情節很緊湊,腐敗問題一層層被剝開。但是我先看的電子書,看一半的時候,我就知道高育良是腹黑的高手,祁同偉早就黑化了,趙立春那條線也若隱若現是背後大老虎了。

書寫到後面一半,開始寫懶政問題,開始添加易學習的線,開始寫李達康和易學習,王大路的過去,這都是獨立的線,其實和小說主線沒太大聯繫。

甚至我覺得,易學習王大路和李達康的關係,都是生搬硬套的,想要和主線搭上聯繫。


說明什麼?

說明這本小說,政治色彩很濃,本質上是為了宣傳反腐和宣傳本屆政府的功績。


就像,多少人看到電視劇版的後一半,看到官員開會,就直接拉快進的?


這部小說,之所以那麼火,那麼引起熱論,之所以能有那麼多老戲骨,恰恰說明了一件事,就是這部劇真實的資源有多好。

不要說,這部劇一開始都沒人敢拍,還是小投資公司拍的。小投資公司能找到鋪天蓋地的廣告?微博首頁的刷屏廣告?

所以,小說不敢在高育良身上寫得太重。小說里寫高的結局,只是被關起來了。沒說關多久,沒說沒收個人財產,沒說罰多少,不像祁同偉,安排了一個可悲的結局。

作者本身也不敢對高育良下手太重。


因為他主要的問題,就是用人問題,連他和高小鳳都是合法夫妻了。再對高育良下手太重,會引起官場的不滿。

《人民的名義》,不應該當成一部娛樂大眾的電視劇來看,事實上是一部政治思想教育片。


祁同偉一開始是梁家的玩物。高育良何嘗不是梁家的棋子?

第33、34集敘述完全了祁同偉求婚的前傳。

祁同偉說,我為了走到今天這個位置,我專門娶了一個老娘在我家裡邊供著,我一直供到了今。可知,祁同偉挨槍立功調動不成是在求婚之前,他竭盡所能盡了最大努力還是走投無路,終於當眾下跪。

顯然,祁同偉求婚時高育良還在教書。也就是說,祁同偉和梁璐結婚在前,高育良從政在後。

全劇結尾,同病相憐的梁璐對吳惠芬說:

芬姐,你後不後悔當初把高育良推上了從政之路,要不是咱倆的關係,我父親當初怎麼可能注意到老高?

邏輯到這裡就很清楚了,高育良從政是由梁璐給省政法委書記推薦的。

假設一下,會不會是梁家父女認為直接越級關照一個小小的科員女婿太礙眼,所以合計之後把政法系主任高育良從高校平調出來,讓一個處長以師生名義去關照女婿更得體?祁同偉也順理成章做了高育良的大弟子。

高育良如何從處級做到副省級?那是另一回事了。


小閣老的演技沒的說啊!真是杠杠的!我看這個戲最喜歡就是看他的戲。
為什麼沒有關注?原因很簡單啊,因為他低調啊,又是反派。在很多迷妹面前,李達康是傻白甜的霸道總裁,祈同偉是可憐可恨的大壞蛋,高育良呢?只是低調。所以關注少。
我說啊,看人民的名字有人奔著背鍋俠李達康的霸道總裁風,而且絕對不少;有人奔著破案當成刑偵劇去看懸念找壞蛋。
真正像我這樣去看政治生態,政治鬥爭的人畢竟是少數。也只有我們這群人才會最喜歡看開會的系,最喜歡看沙瑞金,高育良,田國富,李達康。
開會的戲,育良的戲,達康的戲,我是一秒鐘都捨不得落下。柯藍和周正,林華華的戲,鄭勝利的戲,我是一秒鐘都不想去看。
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人民的名義相關問題上癮,因為不用啥專業知識,瞎掰就行。我再來說說高育良。
親愛的高書記最近終於開始顯山露水了,大家關注也多了起來。
不得不說張志堅這個高育良演的找不出替代者。老幹部坎肩加上雙手一垂,那真是在我心中炸裂的存在。
高書記這個人懂政治規矩,即使在私下場合也要在場面上和祈同偉維持基本的官場關係。他明知道漢大幫並非子虛烏有,但他從來都不說出來。
高育良知識分子出身有著古代儒家官員的清流底線,做事情雖然總是團團伙伙,但還沒有太過分的行為。
人雖然虛偽了點,但也就是官場生態生存的一張撲克臉,這個倒也不用過分指摘。
他雖然後期徹底黑化,但他要不是因為老婆的經濟問題,應該平安無事,到政協養老。
他意識到沙瑞金來到漢東對他漢大幫的打壓後。他意識到目標很可能是自己和趙立春。所以此時,他雖然心有退意,但騎虎難下。黑化也是無奈之舉。
要我說他還不夠二boss的這個身份。
以下劇透,大家小心!
至於他和小高的問題,應該說挺難讓人理解的。以官場常規來講,他大可不必選擇離婚結婚這條路。
書中表示,他在這件事上沒有外界壓力,純是自己提出來的。
可見高育良心中還是有一些知識分子的捐狂氣質,不愛了就離婚,不拖泥帶水。至於小高的問題,他說別的沒用,就是被美色誘惑了。
人物履歷應該是先漢大教授,差不多省檢處級到副廳級,呂州市委書記,省委常委。其中從省檢到呂州市委書記這塊沒表明是怎麼來的。
劇情來看只能是梁群峰幫他上的位。後來在呂州市委書記任上徹底黑化,開始迷戀權力。
和李達康的對抗始於李達康在林城,抓捕林城副市長應該是趙立春的意思。那時候高育良和李達康沒仇。同時對易學習進行打壓,也是這種對抗的一種方式。
因為漢東奇怪的政治生態,成為漢東實際上的二把手。對他老婆說是不想和李達康對抗才不當省委書記。實際上是中央已經根本不信任他和趙立春。趙立春推薦他也是強行綁著他上自己的車。
在省委班子裡面沒有團隊,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丁義珍的問題他早該想到是祈同偉,因為狼坑填補不去別人了。
放棄祈同偉的最佳時機是祈同偉向李達康送秋波的時候。後面的時機都不合適了。
總之,是一個刻畫的比較成功的形象。是一個灰色的官員形象。


高育良,權力的二傳手,梁群峰欽定的祁梁婚姻穩定器,也是梁群峰給祁同偉戴上的緊箍咒。這是高育良的起家之本,也是他整個官場生涯的行為註腳。

二十五年前,祁同偉的驚天一跪,跪出了一個公安廳長,也間接跪出了一個省政法委書記。祁同偉向權力屈服,成了省政法委書記梁群峰的乘龍快婿,隨後被提攜重用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用多說。但與此同時,祁同偉的恩師高育良也被梁群峰看中,招入官場,就值得說道說道了。

這是梁群峰的一著妙棋。

從正面來說,祁同偉雖學歷高,立過功,但畢竟太年輕,資歷太淺,難以驟然提拔到高位。所以中下層職位的祁同偉與身居高位的梁群峰之間需要找一個權力的二傳手。梁群峰找了高育良。高育良是漢東大學政法系的系主任,級別是正處或副廳,能夠安排一個中上職位,做祁同偉的上司,給祁同偉的升遷提供直接幫助。省政法委書記雖然位高權重,但有組織程序在,要提拔祁同偉,還是要通過祁同偉的直接上司來辦。梁群峰也可以不提拔高育良,直接給祁同偉找個中上層官員做上司,囑託他提攜。但這是梁群峰去求別人,勢必要給予別人回報。如果回報不夠豐厚,別人也不會積極。

招徠高育良就不同了。從感情上說,高育良原本在大學教書,有心從政,但苦無門路。梁群峰將高育良招入官場,授以職位,高育良感恩戴德,亟思回報,讓他提攜祁同偉是很容易的事,不需要別的代價。何況祁同偉本是高育良賞識的優秀學生,提攜祁同偉高育良心甘情願。

從利益上說,高育良是大學教授出身,梁群峰是他唯一的政治資源,當然會對梁群峰忠心耿耿,唯命是從,提攜祁同偉不在話下。提拔高育良,梁群峰不僅解決了女婿升遷的問題,還收穫了一個忠誠的下屬,一舉兩得。高育良自己,也需要有忠誠能幹的親信作心腹。祁同偉有才幹,是自己的得意門生。他被迫接受與梁璐的婚姻,對棒打鴛鴦的梁家是心懷恨意的,不會真正在心底忠於梁群峰。這樣的人收作心腹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選擇高育良作為權力的二傳手,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利益上來說都是梁、高、祁三贏,皆大歡喜。

從反面說,是梁群峰給了高育良政治生命,知遇之恩如同再造,高育良勢必對梁群峰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如果祁同偉結婚後動別的心思,不忠於梁家,那麼,不用梁群峰發話,高育良會首先站出來規勸。規勸不聽,高育良會親手摧毀祁同偉的政治生命,以此向梁家邀功、表忠心。在這部劇里,高育良夫婦多次規勸祁同偉,就是在盡祁梁婚姻穩定器的職責。

說到緊箍咒,不要以為高育良不會對得意弟子動手。只要祁同偉違背梁家,高育良就是一個近在咫尺的小梁群峰。當年梁群峰對祁同偉做的事,高育良也會做,而且更積極,更徹底,更無情。

高育良說過,如果他是省委書記,要用祁同偉的頭祭旗。這是要宣示反腐決心,取悅上面,求得仕途上的進益。只是他判斷上面反腐意在副國級的前書記趙立春,對他這個趙立春極力推薦的接班人也有懷疑,獻了祁同偉的頭也沒用,不能讓上面停止在漢東反腐。加之他與趙立春、祁同偉糾葛很深,有把柄在他們手裡,難以切割掩蓋乾淨,所以才沒動手。如果他當了省委書記,就代表上面仍信任趙立春,不把趙立春當目標。那麼他縱然有把柄在祁同偉手裡,也不用擔心,趙立春可以幫忙掩蓋問題。身居要職的梁家兩兄弟也會出面對付與梁璐感情破裂的祁同偉。不怕被祁同偉反咬一口。


附註,

1,高育良在呂州市委書記任上攀上了趙立春,但梁家這個政治資源他沒有也不會放棄。梁群峰布下的局依然在起作用。

2,高育良的老婆吳惠芬是梁璐的大學密友,對梁群峰選擇高育良作二傳手有幫助,但影響有限,不是決定性因素。


推薦閱讀:

TAG:影視 | 官員 | 如何評價X的演技 | 人民的名義電視劇 | 高育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