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產生了什麼有利效果?

希望能列出外交形勢、吸納人才等具體效果。


遠在長沙避戰禍的杜襲,「太祖迎天子都許」後,「逃還鄉里」。句子的次序透露出一個訊息:先有曹操迎漢帝都許,後才有杜襲回鄉。甚麼原因驅使杜襲這麼干?與杜襲齊名、同避亂荊州並通財,曾合為一家的趙儼,解釋了個中關鍵。他得知曹操迎帝後,便對謂繁欽說:「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

荀彧已仕曹多年,難道他沒考慮過邀請「託疾隱居」的荀悅同仕嗎?不太可能。忠於漢室的荀悅,偏偏也是這時才為曹操的鎮東將軍府所辟;道路隔絕無法往蜀的荀攸,也是這時方仕曹。

《孔少府集》載有孔融《六言詩》三首,第二首為:「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第三首第一句為:「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這算是反映了曹操初迎漢帝於許時,一部份人對曹操的印象;孔融自己也在北海為袁譚所破後,應徵為將作大匠,且也寫書勸王朗北來:「曹公輔政,思賢並立,策書屢下,殷勤款至。」

擁帝後,曹操才得以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公府辟召對仕子的吸引力,無疑比州府為大。但更大的優勢是,在擁帝下的情況下,能上表推薦後,由皇帝下令徵召(「表徵之」)全國士人:華歆、王朗這兩位日後的魏朝三公就是明例,其中華歆,孫權縱不願也只能放人。

連劉氏王族也有人投靠曹操,比方劉放,勸王松依曹操時的其中一個理由為:「惟曹公能拔拯危亂,翼戴天子,奉辭伐罪,所向必克。」曹操遣使詢揚州時,劉曄往見論事勢,後隨劉勛仕曹。當然,也有劉氏國王倒曹,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殺琅琊王劉熙,國除(見《後漢書.獻帝紀》),原因就是本傳所寫的「坐謀欲渡江」。

以上眾人透露出一個事實,士人不論是沖著漢帝,還是因此預料曹操能成大器,結果都投靠曹操控制下的漢朝廷,故《後漢書.禰衡傳》云:「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這益證荀彧所料的「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是真知灼見。

對於根基不穩的群雄,一紙來自漢室的拜授之命,還是能值幾個錢:曹操遣使後取得自領兗州牧的合法性,又能談化因驅逐漢廷派遣的兗州刺史金尚之壞影響;

邊地武人呂布的奮威將軍乃王允當權時給予的,他在袁紹時輕傲旗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偷襲劉備奪徐州後,根本沒有民心基礎的他也欲求徐州牧一職,與曹操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渡江的孫策更明顯,自稱「匡濟漢室」的他,急於擺脫士人眼中「術兵」(見《三國志.許靖傳》)、「袁術將孫策」(見《獻帝紀》)形象的他,漢室詔命能讓他擺脫逆賊袁術黨羽之名,正是孫策所需要的。《三國志.孫討逆傳》注引《江表傳》云:「策自以統領兵馬,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欲得將軍號,及使人諷誧,誧便承製假策明漢將軍。」

如果孫策不重視漢官,騎都尉和明漢將軍,對他來說真的沒任何區別,但實情卻不是如此。孫權統事後始出仕,「以直道見禪」,左遷鬱林太守並死於任上的陸績,死前遺言還自稱「有漢志士」;沈友更直斥孫權:「主上在許,有無君之心者,可謂非反乎?」孫氏在江東遇上忠漢者,其實就是曹操的一個縮影,曹操面對的漢官更多。

漢雜號將軍對雄據一方的孫策,尚有如此的吸引力,這又折射出曹操通過[上表]的形式下加官予手下(偏、裨將軍以外),滿足手下對己的期望,以加忠誠,比方夏侯惇的建武將軍、于禁的虎威將軍 。高敏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孫吳封爵制的創始年代考略》列出大量史料,顯示孫權在奪荊州前不敢僭越漢廷自行封侯,所以搞出奉邑制這有封爵食邑之實而無其名的制度,因為表臣子封侯要看曹操面色,這又突顯出迎漢帝在封爵上能成為外交籌碼,曹操也更容易讓得力部下列侯 。

不是隱居已仕官的,一部份人如仕袁紹的辛毗,雖受曹操所辟而不應;但也有些人如韓嵩,劉表讓其出使許前,韓嵩先為自己預留後路:「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這條同時透露士人投曹可以免除投二主的道德包袱,因本來就是漢臣。

《後漢書.董卓傳》云:「使謁者僕射裴茂詔關中諸將段煨等討李傕」、《太平御覽》卷363引《典略》云:「李催移保黃白城,梁興、張橫等破之,送其首。」這是以詔命,讓非曹將討滅其他軍閥的事例。

《三國志.馬超傳》云:「後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於是征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這更是以天子名義下,征關中諸侯馬騰入朝為質;《張既傳》注引《魏略》云:「故但誅(韓)約子孫在京師者」,這則是韓遂遣子孫為質之例。好歹也讓起兵者不得不有所顧慮。

《三國志.杜畿傳》云:「而高幹舉并州反。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征,河東人衛固、范先外以請邑為名,而內實與干通謀」、《鍾繇傳》注引《魏略》云:「而詔已拜杜畿為太守,畿已入界。繇不聽先等,促邑交符。邑佩印綬,徑從河北詣許自歸。」高幹之亂突顯出河東郡的重要性,太守王邑乃曹操迎漢帝前已任,但不是曹操的心腹,曹操為更強控制,強行詔征王邑回許都,讓杜畿接任。

《鍾繇傳》注引《戰略》云:「袁尚遣高幹、郭援將兵數萬人,與匈奴單于寇河東,遣使與馬騰、韓遂等連和,騰等陰許之。傅干說騰曰:……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袁氏背王命,驅胡虜以陵中國,寬而多忌,仁而無斷,兵雖強,實失天下心,可謂逆德矣。今將軍既事有道,不盡其力,陰懷兩端,欲以坐觀成敗,吾恐成敗既定,奉辭責罪,將軍先為誅首矣。』於是騰懼……於是遣子超將精兵萬餘人,並將遂等兵,與繇會擊援等,大破之。」這是漢帝能成為拉攏中立諸侯的原因之一的例子。

《三國志.呂布傳》云:「沛相陳珪恐術、布成婚,則徐、揚合從,將為國難,於是往說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輔贊國政,威靈命世,將征四海,將軍宜與協同策謀,圖泰山之安。今與術結婚,受天下不義之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術初不己受也,女已在塗,追還絕婚,械送韓胤,梟首許市。」此乃陳珪以迎天子為理據之一,破環呂布與袁術的聯合。

避居武陵、曾被曹操征為尚書的王俊,曾勸劉表勿再與袁紹繼續聯絡:「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興霸道,繼桓、文之功者也。今乃釋近而就遠,如有一朝之急,遙望漠北之救,不亦難乎!」(見《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皇甫謐《逸士傳》)

《牽招傳》云:「招呵(韓)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伐叛柔服,寧靜四海,汝君臣頑嚚,今恃險遠,背違王命,欲擅拜假,侮弄神器,方當屠戮,何敢慢易咎毀大人?』 ……為峭王等說成敗之效,禍福所歸,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便辭遼東之使,罷所嚴騎。」韓忠是公孫康的使者,牽招迫使烏丸峭王投向曹操的理據之一,就是「翼戴天子」。

官渡之戰前沮授諫:「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崔琰所稱的「天子在許,民望助順」,可謂是真實的反映。「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故後悔的袁紹,「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孫策在官渡之戰時,「陰欲襲許,迎漢帝」,因為確實能讓部份文臣武將如張昭等有投降之心(發映於赤壁戰前); 賈詡、劉放和桓階則是以此為其中一個理由,勸說對方投曹 ;張承對袁術、諸葛亮對劉備時就強調曹操有挾天子的優勢;劉胤諫邵續勿降石勒,引用:「曹公奉帝,而諸侯綏穆」來表示人心所向;元宏答盧淵諫表曰:「曹操勝袁,蓋由德業內舉。」奉天子應是其德的部份體現。

尉遲迥、司馬消難等起兵討楊堅,西梁諸將競勸蕭巋舉兵與其連謀,以為進可以盡節周氏,退可以席捲山南。蕭巋猶未決,柳庄勸:「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之徒,並一時之雄傑也。及據要害之地,擁哮闞之群,功業莫建,而禍不旋踵者,良由魏武、晉氏挾天子,保京都,仗大義以為名,故能取威定霸。今尉迥雖曰舊將,昏耄已甚,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況山東、庸蜀從化日近,周室之恩未洽,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於楊氏。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隋公必移周國。未若保境息民,以觀其變。」蕭巋同意,眾議遂止。


圖片來自網路

在那個時代,身份是一種束縛。它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將那些有志氣的人緊緊桎梏,哪怕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和血汗,亦得不到與之匹配的收穫。

即使到了現在,我們在聚會上自我介紹時,往往也會「不經意間」提及自己的家世,「在下趙某,家父趙某某。」這種自我介紹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點在諸如「指環王"「權利的遊戲」之類的影視作品中裡面也有體現,介紹時動不動就是「son of xxx」,更別說東漢末年,那個家世凌駕於才學的時代了。

曹操是什麼人呢?說出來不大好聽,曹操是宦官的養子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並非門閥士族,在尤其重視門第出身的當時,曹操很難施展自己的抱負,究其原因就是社會影響力不足,或者說社會號召力(聲望)不足。

讀過《安德的遊戲》一書的朋友們可能記得,書中安德的哥哥和姐姐試圖通過提高自身社會影響力的手段來控制世界――即使他們僅僅是個孩子。

社會影響力有時等於權力。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為什麼讓年僅三十餘歲的袁本初當盟主呢?就是因為袁紹的社會影響力(聲望)夠高,高到能力壓其他十七路諸侯,那袁紹為什麼具有如此高的社會影響力?很簡單,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有這些人為袁紹宣傳,袁紹的社會影響力自然高漲。就像是 @馬前卒 為一個答案點贊,和我這小白為同一個問題點贊,帶來的影響自然不同。

袁紹有名的謀士諸如郭圖,審配,逄紀,沮授,許攸,田豐,陳琳,辛毗,辛評,陳震等人,武將比如顏良,文丑,張合,高覽等不是袁氏舊將,就是因為袁氏的名望聚攏到他麾下的,可謂是虎軀一震,八方來投,而袁紹的基業,冀州,是他從韓馥那裡奪過來的,但是這樣搶來的地盤並沒有造成巨大的社會動蕩,從而影響治理,而是很快平息消化了這塊物資豐饒的土地,以此為基業,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

這就是社會影響力的作用,用古話講就是「豪傑從之」,有了當地豪強的支持,穩定地方不是難事,但凡事有利有弊,這樣做也有弊端,用「尾大不掉」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在這裡我們不詳細說了。

反觀曹操,創業初期,只有自己幾個兄弟(曹仁,曹洪,夏侯兄弟),加上少數幾個投奔他的人(樂進,李典),手下並沒有幾個人才,直到有了東郡這塊地盤以後,才開始有人投奔他,漸漸發展起來。

這裡就需要說一下什麼是人才了,郭嘉,荀彧是不是人才呢?肯定是,但是讓他們去管理一個縣,荀彧還好,只是大才小用而已,郭嘉可就夠嗆了,非把他累死不可,唯一的好處就是「遺計」提前問世...

為了治理地方,曹操還需要大量普通官吏來構建地方政府,就像遊戲「三國志」一樣,會「鬼謀」「百出」這樣的人才固然需要,但是會「築城」「強行」「祈禱」的普通武將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人才往往是當地豪強,因為在那個時代受教育是豪門的特權之一。寒門人才――比如郭嘉,數量還是太少。所以說,籠絡當地豪強是必須之舉。

曹操,作為宦官養子之後,社會號召力不足以籠絡當時的豪強地主。所以在初期他的部隊主要以曹氏家族、以及有姻親關係的夏侯氏家族為主。想要地方豪強加入你的勢力,自己首先要強大,還自然要付出一些東西,而此時的曹操並不擁有這種東西,這就是名分或者說能給人名分的權力。

然而機會來了,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謀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40多歲的曹操站上了名義上的巔峰,這下大義名分有了。

「奉天子以令不臣」更多是以政府的名義取得當地豪族的支持,如潁川趙氏、原中央省部級官員鍾繇、還有王朗、華歆、陳群等等等等。這幫人在《三國志》系列遊戲里數值都不怎麼高,但各有長處,而且在當時都屬於名門望族,對於治理地方很是得心應手,而後曹操以中央政府的名義給這些人封官進爵,加以籠絡。所以這些世族的支持也成為曹操在初期鞏固後方穩定,是得以進行屯田的一個重要因素。

曹操同時還有了外交優勢。所謂遠交近攻,安撫距離遠的,實力強的,打擊距離近的,實力弱的,並將其逐一擊破。馬騰、韓遂也都識趣的派來了兒子做人質,表明堅決服從中央。這樣他也好得以騰出手來去收拾張綉、呂布、袁術。曹操每次打了勝仗,敵將在投降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抵觸心理,君不見關二爺「降漢不降曹」乎?雖然是羅貫中杜撰的,但卻是當時人們心態的一個寫照。

「迎獻帝」之前,社會號召力最大的無疑是袁紹,袁紹並不是沒有遠見,而是想到了獻帝以後會成為稱帝的障礙。但曹操這麼做了之後,袁紹反而變成「不義」了,即使讓噴子陳琳罵曹操一頓,對於社會主流輿論上,他依舊不佔上風的,對於袁家經營了那麼多年的輿論優勢,打平手就是輸了。

真實的三國從來不是一個武力99武將的無雙遊戲。政治正確在那個時代所代表的可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

以上。

ps:我還是喜歡陳建斌版曹操...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精選回答-知乎收藏夾


最近在看南明史,我來強答一下,清軍入關的時候,一改往日宣傳的報仇雪恨的口號,大打「為崇禎報仇」的旗幟
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直接導致了南明對清軍的態度曖昧,當時甚至有人認為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是當代郭子儀多爾袞是再世李克用,對一些搖擺地區的歸順和南明朝廷所謂聯虜平寇的政策的出台都有重大影響
估計他們看到吳三桂的辮子時內心是崩潰的
可見在古代,一桿優秀的旗幟是多麼重要
由於信息的不發達,你說什麼,有的人尤其是老百姓是真信啊!
一個蠻夷高舉的一個死皇帝在一個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朝代末期尚且如此有用,何況前三公兒子(雖然是買的)手裡的活皇帝?其實中國古代所謂軍閥遍地的時候,大部分地區還是管理在前朝官吏的手裡的,比如劉表,劉焉,孔融,王朗這些人,並不是嚴格意義的軍閥,而是名義上的前朝官員,他們的自主武裝有時候是一種無奈的迷茫自衛,盜賊峰起的時候,本來是地方官的他們不得不聯合當地世族募兵自守,這是一種農耕社會地方勢力的應激反應,但是他們的遠景是什麼?怕是自己都說不清,他們的正統都來自於漢朝,如果漢朝不存在,他們跟強盜有啥分別呢?所以當劉姓再次被立起來,他們的處境就很尷尬了,要麼像孔融一樣馬上宣布圍繞在現在的核心周圍,要麼你就找一個(比如袁紹這種,拉著劉虞逼著人家當皇上的。。。),要麼你就自立(袁術。。。後果大家都知道了)
生僻的例子都不用舉,且看劉琦(大誤)面對曹操大軍的態度

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

劉表可是跟孫家打了十幾年仗的勢力,還是漢室宗親,尚且如此,其他人還用說么?


當時曹老闆的說法是 奉天子以令不臣。

最大的好處是:做什麼事情都名正言順了!!!老闆萬歲!狗貨威武!!


是要交作業了嗎


創建了魏國直播平台
沒毛病 老鐵 雙擊666


名正言順,有理有據。不服就懟


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老闆就是朝廷冊封的丞相了。大家這些給老闆打工的家臣,就都是丞相府的幹部了。


丞相府幹部有多牛逼你懂嗎?

諸葛亮的秘書長楊儀,敢和南鄭侯、征西將軍魏延公開抬杠。南鄭是漢中的治所,敢在屯駐漢中的軍隊里和南鄭侯、征西將軍公開抬杠,是多麼牛逼的存在,你們懂嗎?


而孫權呢?孫權只是會稽太守。

這還打個屁啊。會稽太守孫權號稱能抵擋朝廷80萬大軍,說出來他自己都不信。


丞相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你們不要瞎黑他!兩句話差別太大了!!!!


說什麼法統的明顯是被一套騙人的政治正確忽悠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讓大家都過不舒坦的皇帝要被捅下來錘死,這沒商量。

言歸正傳,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挾天子就能令諸侯?因為諸侯是國家的既得利益者,天子則是他們利益的代言人。換言之,只要江山還屬「漢」,他們的利益就有保障。

古代士族興盛時,士族全族世代顯赫,位高權重,為人敬仰,又以經學傳家,壟斷仕途。與諸侯相同,他們也是既得利益者。

現在說到三國時期,十常侍的問題便是皇權試圖擴張,干涉到了既得利益者們的利益,進而引來士族討伐的問題。而士族不學兵法不養兵卒,所以他們要依靠別人的武力。於是他們選了董卓。結果董卓過來一看這些士族這麼面,乾脆自己挾持皇帝幹活得了,士族一看董卓專權比宦官(其實就是皇帝的授意)還過分,那看來沒得談了,所以有虎牢關之戰。之後董卓意外身亡,涼州集團內部瓦解,皇權徹底落入低谷。諸侯士族紛紛認為中央已經崩塌,開始自謀出路了。

結果這個時候曹操作為擁有武力的豪族領袖擁立了獻帝。

在士族眼中,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了:我承認並願意保護所有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作為擁有兵力的豪族,我也願意和士族合作。

所以許多士族紛紛向曹操靠攏。

後記:

但是士族很快發現被曹操忽悠了,曹操在當時根本就沒有這種政治遠見而促使他這麼做的只是。。。情懷。這時候這幫士族才一拍腦子:我靠,當時舉辦討董派對的時候那個自己打出去差點送死的二愣子不就是他么!所以從張邈到荀彧,曹操一直在跟這些士族死磕。好在曹操不專權,所以兩派人雖有矛盾但沒翻臉。


噗,誰代表中央,這很重要


讓劉備疲於奔命


稚嫩的魔法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明明是天子挾曹操以令諸侯


擁有了基本法


贏得了部分士族人心,與絕對正義的旗幟。之後成功擺脫袁紹的影響與控制,和本初的關係發生重大變化,隨後迅速壯大,收拾了中小軍閥,又干翻了曾經的老大哥,成功兼并北方,直到赤壁。


法理


這個不是小說版限定的劇情嗎?


可以狹天子以令諸侯的基礎還是自己有實力,有基礎.要不然其他勢力以清君側的名義群起而攻之,仍然GG,有了實力再有天子在手,就可以名正言順打著天子的幌子干自己想乾的事.


名正言順!


有了正義的這張王牌(正義之師有利於戰爭的勝利)
首先在政治上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就是充當能力範圍內的世界警察了,不服就教訓你一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如說是挾天子以令不臣。

當年曹操迎獻帝到許都贏得了一批人心,而這些人也正為曹操的集團壯大奉獻著智力勞動。
早在曹操和袁紹討伐董卓之時,袁紹問曹操失敗了有什麼地方可以作為根據地,曹操的回答足以讓人不禁感嘆,有遠見:
吾任天下智力
以道御之
無所不可

(迎天子這棋下的實在是妙)
也為了牽制袁紹,集大權手中,美約其名:猥瑣發育不浪!


政治正確了,


之後曹丞相就可以以天子之名實行自己的意志了。


有了大義的牌子才好尊王攘夷。
畢竟那是君主制時代,大漢基業還存在人心,對於各方諸侯來說,誰擁有皇帝就是擁有一張好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問史實的偏袒陳阿嬌?
康熙對西方世界心裡有多少數?
東歐劇變後的東歐國家現狀如何呢?
明朝末年為什麼不對東南加稅而是西北?
毛澤東為什麼指出諸葛亮失敗在於隆中分兵?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