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越大讀金庸會有什麼不同感受嗎?

可具體從某一本或多本書來說明


我還不大,但也有些體會。

第一個感觸,是不再那麼狂熱地喜愛金庸小說。狂熱,是我剛讀完金書時的感受。

我現在認為,金書的定位,該是娛樂為主。他也具有一些的深刻性,但那不太重要。

很多喜愛金庸小說的人,在許多傲慢面前,總急著奮求不平。金書里有很多文化啦,有現實意義啦,有什麼什麼,但這也許是最不必要的。

金書里浪漫的想像和充沛的情感,才是最感動我,讓我快樂的。而這些,已經值得一生感謝。

我的另一個感觸,是不必因為熱情稍散,而詆毀金庸小說,否認他的意義。

這其中,我越來越覺得《鹿鼎記》的偉大,和《越女劍》的美。

說句或許不恰當的話,《紅樓夢》的一切解讀,或許都可以套到《鹿鼎記》上去。比起《越女劍》,連老舍如此大家,寫的斷魂槍都明顯差一些,魯迅的《鑄劍》和唐傳奇本身,倒或許可與之一比。

當然,《鹿》比不上《紅》,但鹿的立意與故事,已是足夠的精彩與偉大。當然這也同時也說明了,紅樓夢的偉大堪稱無窮大,不能被概括,真是可怕。

說金庸是最偉大的作家,和說金庸是屎的人,都未免過了。金庸小說在思考方面,很多地方是淺嘗輒止,讓人不滿足的,這是事實。

所以我認為,無論怎麼說,首先要客觀地看,他都是作家群體中的一人。

我的評價。

金庸的文筆堪稱華人中極偉大的。

金庸的故事構造力,人物塑造力,是通俗小說里的一代宗師。

而總體上,即使拿到嚴肅文學界,也還算是不錯的作家。笑傲天龍鹿鼎記,比大仲馬為好。

我的最後一點感觸,是不再到處,隨意和人說我對金庸的喜愛,不再在乎,他們高高昂起的頭。

傲慢與偏見本來是常有的。

有人說,過了三十還看金庸的是傻逼。我想這倒不是誤會了金庸,而是誤會了自己。

這樣的人,過著,也只願過著有用的高效人生。即使到周末,你提議,我們去騎騎車,晒晒太陽呀。他也會罵你傻逼。因為這並沒有什麼辦公室里的用處。

誰才是套中人?

我始終記得金庸小說給我的快樂,和一些思考,那也許是自由的,沒那麼有用的。

我始終銘記《小王子》里的一段話,這使我謙遜:

當我遇到一個頭腦看來稍微清楚的大人時,我就拿出一直保存著的我那第一號作品來測試測試他。我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

可是,得到的回答總是:「這是頂帽子。」

我就不和他談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類的事。我只得遷就他們的水平,和他們談些橋牌呀,高爾夫球呀,政治呀,領帶呀這些。於是大人們就十分高興能認識我這樣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金庸小說的確是種童話,是我繁重生活中的巨蟒,原始森林,和星星。

我不求它帶我前往彼岸,帶我發家致富,帶我飛黃騰達。

我只感謝他引領我去過的一個森林。那裡,是文學的真正天地,但森林不會嚷嚷著,自己就是文學的全部世界。

那裡,文不會因為非要載道,而沉得走不起來。

| 附:因見本問題下另一答主的謾罵有感遂作此文。


小時候看神鵰俠侶,記住的都是一些很零碎的情節。
諸如楊過上山,進墓,結識龍姑娘。
脫衣練功好羞羞,神功初成帥爆天。
姑姑被污哭成狗,離我而去我就追。
別人說啥都不聽,一心只把姑姑隨。
惡女砍我手臂毀,為救姑姑甘受罪。
多年不見情不變,終成眷侶來相會。

然後覺得,小龍女真美,楊過真痴情。
可美僅僅是美,痴情僅僅是痴情。
談不上有什麼觸動。

後來年齡大了,經歷的事情多了,再讀一次,覺得終於懂了,為什麼楊過要這麼執著。

「因為,她是第一個對我這麼好的人啊,無論她心裡怎麼想的,她就是第一個對我這麼好的人啊。」

再想一遍,楊過的心緒變化,才是整本書的線索。
一出生就寄人籬下,很容易產生自卑感的。每天看到貌美如花,官富二代的郭大小姐,心中是難免有愛慕之情的。偏偏享受寵愛的郭姑娘性格刁蠻任性,言語刺傷別人。可以想得出楊過小時候心理其實充滿了孤獨、羨慕和自卑。

後來被送去山上學習,同學也欺負,老師也不愛,誤打誤撞到了古墓,第一次有種被當人看的感覺了,有人疼,有人關心,彷彿一下子生命都有意義了。所以這才是楊過對小龍女專註如一的原因,不是因為美,不是因為仙,而是因為,
你是第一個對我這麼好的人吶,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你就捨得對我這麼好,所以我才可以什麼都不要,只要你。

其實放到現實中,後來的楊過應該是那種情緒很容易激動,一會兒見不到小龍女就發狂的人。每天想的事大概就是類似「這世界怎麼樣了我都不管,我只要和姑姑在一起」的頹廢非主流思想。是的,非主流。

小龍女其實並不是冷若冰霜的涼薄。(王語嫣小仙女那才叫涼薄~)
她只是很單純,單純地和孩子一樣,
孩子是最不懂不會偽裝和掩飾的,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我覺得你好,我就對你好,
你對我好,我就對你更好。

這本書就武俠小說來說,比不上天龍之格局,笑傲之意境,但它的意義就在於,
讓你相信,
儘管你孤苦伶仃,受盡屈辱,情場失意,生活艱辛,哪怕是眾叛親離,只要你努力生活下去,都會有一個龍姑娘在等著你,她也許算不上貌美如花,卻單純地像個孩子一樣對你好,讓你感受到,真好,這世上也有心疼我的人,我就要她了。

細讀發現,這本書真的寫盡了天下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
刁蠻任性的白富美郭大小姐
單純幽靜美如仙女的龍姑娘
古靈精怪愛拌嘴的陸無雙
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程姑娘
痴心一片為愛不悔的公孫姑娘
霸道無理總裁力max的李大姐
性情豁達樂天萌妹的小郭襄
實在不行還有風韻猶存的黃蓉……

有人說金老寫這本書時失戀了,這我不得而知。但他為楊過選了小龍女,我想多少有種渴望被關懷被珍重的感覺吧。
那麼各位看官,你們呢,修到了上面哪一位,或者你還在在等著誰。


以前覺得愛情就應該像黃蓉和郭靖、令狐沖和任盈盈
現在覺得現實中更多的愛情像楊康和穆念慈,令狐沖和小師妹


我話沒說清楚,居然有人找我授權想轉載這個回答,這個答案的主體文字是引用王憐花《江湖外史》。作者是王憐花,北大才子,原名蔡恆平。
不是我寫的,引起誤會我很抱歉。我在知乎寫金庸話題下的答案純粹出於興趣,沒有任何盈利目的。每次引用我都會做出說明,我以為我原答案已經說的很明白,原來還是有朋友誤會了,再次抱歉。
以下是原答案:

年齡越大越喜歡《鹿鼎記》,兩年前讀到王憐花的《江湖外史》一書,相見恨晚。
其中寫韋小寶的一篇文字,句句說到我心坎兒里,因為和我的心路歷程一模一樣:

我一貫的看法是,金庸寫得最好的,就是《鹿鼎記》。《鹿鼎記》以下,依次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所以,金庸寫完《鹿鼎記》就金盆洗手,退隱江湖了。因為不可能寫出更好的作品來了。所以,智珠在握如金庸者,自然和他所推崇的范蠡一樣,選擇激流勇退。
《鹿鼎記》這部書,好就好在寫了韋小寶這麼個人物。當年租書看時,《鹿鼎記》是最後看的一部。這之前看的是《天龍八部》,看得熱血沸騰,所以對《鹿鼎記》也寄予類似於《天龍八部》的熱望。特別是第一回就出現了「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的陳總舵主,更吊起了我的胃口,以為小白龍韋小寶也會像段譽一樣因緣際會而後終成一代高手。隨著情節的進展,因緣倒是際會了,不算那個教他假武功的海大富,陳近南、九難、洪教主等頂尖高手都成了他的師傅,但是,韋爵爺他無心向學。他喜的是做老千,想的是開麗春院,他傍的是皇帝這個天下最大的款和腕,所有這一切,都只為那白花花的銀子,輕飄飄的銀票。不錯,他愛的是個錢字。而此前金庸筆底的人物不管好人壞人,一律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從不考慮錢的問題。
說實話,當年初讀《鹿鼎記》,我確實有些失望。呵呵,那時我涉世不深啊。後來,我逐漸的越來越喜歡《鹿鼎記》了。《鹿鼎記》和《倚天屠龍記》成了我讀的次數最多的書:讀《倚天》是因為愛趙敏;讀《鹿鼎》則是一種難言的快樂和辛酸。我逐漸明白,沒有閱歷的人是不會讀得通《鹿鼎記》的。而讀通了《鹿鼎記》,則世上無難事矣。

金庸在《鹿鼎記》的後記中說道,很多人因為韋小寶的德性而不喜歡《鹿鼎記》,甚至於認為這書不是金庸寫的。「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了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然後他又為韋小寶也為他自己做了一些辯解。其中比較有趣的一句是:「韋小寶與之發生性關係的女性,(諸公,這句有點彆扭,不太通,是個病句),並沒有賈寶玉那麼多,至少,韋小寶不像賈寶玉那樣搞同性戀,既有秦鍾,又有蔣玉函。魯訊寫阿Q,並不是鼓吹精神勝利。」比較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是:「韋小寶重視義氣,那是好的品德,至於其餘的各種行為,千萬不要學。」金庸的這些話,有些含含糊糊,欲言又止,迫於時評,好歹得說幾句,但又不想說破微言大義,也不想把話挑的太明。這是很符合金庸的中庸之道的。

但不把話挑明就會說不清一些道道,不得已,在下只好在這裡替金庸把話挑明。韋小寶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是一個首要的問題。韋小寶,他是一個靠本能生存的人,靠本能生存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生存之道,他的本能非常好,總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他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他的生活沒有原則,但也可以理解為他能像水一樣隨物賦形;他是一個不識字、沒有靈魂和思想的人,所以他沒有痛苦,也沒有讀書人特有的不安、軟弱、猶豫、彷徨和自我的搏鬥,更也沒有讀書人那種特有的無恥、陰暗和無聊;他是一個沒有理想的人,當然這是指理想主義的那種理想,陳近南或者切格瓦拉那種理想,其實他有一個理想——開麗春院連鎖店;他還是一個沒有感情生活的人,當然阿珂可能曾讓他模模糊糊地感覺到愛上一個人的意味……最令人詫異的是:韋小寶是一個天然諳熟吳思先生總結出來的「潛規則」的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官。所以他做人很成功,做官也很成功,所以他在妓院,皇宮和江湖都能如魚得水。他還留給我們一條寶貴的經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都可以討價還價,只要你願意。

古龍和金庸,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難忘的人物形像。但若論人性的真實,韋小寶當是古金第一人。他的貪婪,狡詐,自私,無恥,是我們生而為人所固有的;他所做的那些奴顏婢膝,曲意逢迎,見風使舵,欺軟怕硬的事,是我們常常要做的;而他的強顏歡笑和身不由己,更是我們幾十年如一日的真實境遇。我猜想,金庸以韋小寶來金盆洗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想說的是,雖然他知道理想人格應該是什麼樣的,但因為已洞悉人性和歷史的奧秘,因此決定向這奧秘低頭——但這不是失敗的低頭,而是那種如流水般隨物賦形的低頭。所以,在《鹿鼎記》中,氣宇軒昂出類拔萃如陳近南,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如康熙,都不如萎瑣又無知的韋小寶那樣左右逢源如魚得水。這不是金庸寫郭靖和石破天時那種簡單的反智傾向,而是讀通歷史和人生後的庖丁解牛。最後,當韋小寶身處不可調和的兩難境地時,他想通了一個惟一的破解之道:「老子不幹了。」
不瞞諸位,這些年兄弟混跡江湖,每當碰上種種難題,就會想起韋小寶,並且學著用韋小寶的方式和態度來對付,結果就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該低頭時就低頭,沒有什麼屈辱、壓抑和鬱悶,最多老子不幹了。
活到如今,說實話,我已想得很明白:倘若做不成《天龍八部》中的無名老僧那樣的人,我寧願自己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呵呵,塵土榮華,昔晦今明啊。


沒戀愛的時候看射鵰喜歡黃蓉的可愛機敏,長大戀愛後再看,喜歡黃蓉的不嫌男友傻。。。


@石二郎 是趙敏謝謝


鄧小平七八十歲的年齡,也愛讀金庸小說。


孩子懵懂無知的童年時代,正如中國封建落後的黑暗時期,都需要一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這盞明燈,對於孩子來說是父母,對於民眾來說是聖賢。「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聽媽媽的話」就像「修身齊家,出將入相,治國平天下」一樣,是不需辯駁,理所當然的。

也就是在那個懵懂無知的年紀,在渴望被教導指引的年紀,我接觸了金庸的小說。

那個時候,小說中的家國大義,民族氣節讀來讓人熱血澎湃:蕭峰為了兩國人的和平而犧牲自我;胡斐見義勇為,踐行著「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郭靖大義凜然,「為國為民」,矢志不渝守衛襄陽城……不論是早期陳家洛,袁承志,還是後期的蕭峰,韋小寶,都始終心繫國家,同時又義氣當先,讓人大呼過癮的同時,又深受感染,這些一方面與我的人生觀不謀而合,一方面又對其進行重塑使其更加鮮明豐滿,讓我內心對行俠仗義充滿了無限憧憬,武俠夢充分膨脹。

那時,金庸大概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每一部小說大概都讀了不下三遍。

但是後來,似乎在某個時候,某種感覺逐漸從內心中覺醒了。

大概某個時候,行俠仗義如我,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無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有一個正確的準則可依,這本來應該讓人欣慰和滿足,但實際上感覺自己只是個聽話的孩子,並沒有自己的主見;或者說,並沒有遵從自己的意願,一直都在漠視內心的聲音,那是某種被壓抑已久的慾望。

那可能是一種最原始的叛逆:如同陳勝吳廣不堪秦王暴政而揭竿起義,如同李自成不願坐以待斃而向王朝統治者發起抗爭,我開始反思,為什麼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地去做一個交口稱讚的君子,苦心孤詣直至成為萬世矚目的聖人。

這種叛逆放大到民族上,就像極了民主思想覺醒,繼而推翻帝制,五四運動,令新青年誕生。

歸根究底,這是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不問道德禮法,不管是非對錯,聽從內心,放任天性,令自己文藝的細胞復興,向自我發起啟蒙運動。

我的人生觀產生了變化,金庸的小說在我眼裡也就跟著起了變化。

金庸小說里的這些主人公雖然偉岸高大,但似乎都有著某種天生的缺陷——在面對許多抉擇時,他們天然缺乏思考:陳家洛情願犧牲摯愛也要一意孤行地反清復明,郭靖賠上妻子和獨子的性命也要死守襄陽,蕭峰寧可辜負心上人也要殺岳父報父仇,在這些「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事件上,人物鮮有與之對應的情感痕迹和心路歷程,這一切看起來都是自然而然的,因為這一切都有聖人的指導——君子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些都是高尚而偉大的,但是他們高尚和偉大的同時,卻伴隨著人格的缺失,我看不到他們因為這份偉大事業所生髮出的激情和快樂,甚至看不到他們的情緒,彷彿只是單純地受著仁義道德的支配,沒有反思也不去抗爭,安然地享受著這份政治正確。

時代在進步,社會也變得更開放更包容,人開始更在乎自己的私人感受,開始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喜怒哀樂,開始我行我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挑戰傳統,打破束縛,活出自我。

注視著他們,仰望著他們,我開始感到自己像是被困在道德牢籠里的囚徒,回首再看小說,那些人物恪守道義始終如一的動機,其感染力和說服力開始逐漸變得黯淡,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打動我。尤其是當蕭峰壯烈赴義時,竟讓我有種他是被他所信奉的道義拋棄了的感覺。

慢慢的,郭靖、蕭峰、胡斐、令狐沖、張無忌等人在我眼裡開始變得遙遠,變得空洞,變得陌生。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他們,甚至可以說綁架著他們,讓他們無法在江湖中瀟洒不羈,快意洒脫,讀起來彷彿自己的心裡也上了把鎖,讓人不得自在。

金庸陪我度過了我的少年時代,曾指給我一條康庄大道供我觀瞻景仰,一度使我擊節讚歎不能已;但時至今日我已無力再翻起金庸的小說,因為思想觀念全然變了。過去那些背負大義的俠之大者已逐漸從我腦海中褪去,現在讓我鍾情的,是歡樂英雄。


小時候讀《射鵰》,覺得郭靖好憨厚,黃蓉好可愛,當時很討厭穆念慈和華箏,感覺這兩個人的存在就是來干擾郭靖黃蓉的愛情的。但長大後,覺得穆念慈面對黃蓉威脅要劃花她的臉逼她離開郭靖,她卻剛烈不屈的形象反而更值得稱讚,而且華箏略無辜,郭靖明明說了要娶她,但說完後又和黃蓉卿卿我我形影不離,這換在今天是個什麼思路?

小時候讀《神鵰》,覺得楊過愛得很深很堅持,覺得小龍女幾次離開他很是愚蠢。但長大後,卻又覺得,如果自己和愛人的愛情會被所有人詛咒,那是否還應該支持呢?反而比較理解小龍女的選擇了。還有就是比較同情公孫止,小時候看挺討厭他的。現在雖然也討厭但卻多了理解,因為結婚那件事確實是小龍女辜負了他,不能說他是反派就全部事都做錯了。

還有,小時候看《天龍八部》,感覺讀的就是段譽和虛竹走向人生巔峰,坐擁美女和事業的故事。但長大後,才發現其實他們最終得到的東西,真的就是他們最想要的嗎?最終大家都走了一條自己一開始完全沒想過的路,看似幸福美滿,但仔細想來又好像缺了些什麼。

類似的感悟太多太多了。總之很多時候對人物的判斷,會隨著年歲增加而改變很多。然後有些碰觸底線的人和事就會接受不了。有些原本討厭的人反而會比較好接受。


應該說是英雄夢醒了, 發現自己也不過是個路人甲而已吧.

小時候看天龍八部,最百看不厭的橋段就是段公子和神仙姐姐. 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博學的女子和重情的男子吧. 唯一鬱悶的就是花好月圓的時候總有個討厭的表哥擋人姻緣還不懂珍惜, 那時候替他們倆懸著一顆七上八下的玻璃心啊, 直到最後表哥瘋了我才鬆了一口氣.

年紀漸長,生計奔波,庸庸碌碌.發現我的世界並不能詩酒風流,快意江湖.沒有神仙姐姐或者天山童姥非要傳我絕世武功,也沒有散個步就百毒不侵, 喝個酒就能得兩個功夫一流的好哥哥那樣的運氣,想要博學先要熬白頭髮, 大家最鍾情的還是自己.本來以為自己會是英雄大會前呼後擁的座上賓, 卻發現連搖旗吶喊的資格都沒有.

唯一不至於讓自己渾渾噩噩,面目模糊的原因,也許就是心裡還有個沒有復興的大燕國吧.雖然已經搞不清到底是父輩的期望, 還是因為自己要強爭的一口氣. 沒有神仙一樣的表妹痴心相隨, 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 幸好也沒有開了掛的主角做對, 只有一群非敵非友的同行人, 各為各的大燕國. 我站在他們中間, 宛如微塵.

我越來越開始留意慕容公子, 因為他是在為自己心中的目標拼盡一生, 哪怕每次算計都落空, 每次努力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屢敗屢戰, 不擇手段, 直熬到山窮水盡, 眾叛親離, 淪為笑柄. 他心中, 到底怎麼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波瀾, 到底是怎樣一種心境, 讓他到瘋都不改其志. 不過誰又知道呢, 瘋癲和復國哪個先來. 放下執念, 過平淡生活, 珍惜眼前人, 好歹你也要有個大理國世子身份保底不是, 不然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是游坦之或者被耶律洪基隨手射死的幾個南朝百姓.

隨便說幾句,慕容復的人設真的是很糾結.假扮西夏武士戲弄段譽的時候, 那股醋勁隔著書都感覺的到, 後來又對錶妹的險境毫不關心. 心計頗深但運氣又差到沒譜, 對於天山童姥手下那幫小嘍啰都不忘拉攏, 但又在關鍵時候放著南院大王蕭峰這個現成便宜不撿還結了怨 (喂,慕容公子,你打的這架對手可是遼國軍委主席和大理國第二順位繼承人誒, 正常的想法難道不應該是跟蕭大王聯絡下感情,說你老婆從小跟我一起長大我一直拿她當親妹子看咱倆是一家人來來來結拜個兄弟順便把咱大哥耶律洪基一起拜進來, 然後蕭峰是死是活都不重要了,有了耶律洪基當大哥, 將來遼國伐宋平南王就是你了耶). 這種運氣換成我也瘋. 如果王語嫣真的是夏夢的話, 那我感覺金庸是帶著怨氣寫慕容復的.

聽說後來金庸改寫了結局, 讓不食人間煙火的維基百科王姑娘修鍊美容術然後毀容最後妒忌的推倒玉像. 而痴情的段公子這時候居然想的是, 哦, 原來我愛的不是王姑娘是玉像啊, 然後歡歡喜喜娶了一堆漂亮妹子, 還忘記告訴王姑娘我們不是兄妹了. 我真心疼王姑娘.


小學讀金庸,沉迷在刀光劍影之中,夢想自己做一個大俠,夢想和一個書中的妹子雙宿雙飛,從未想過妹子的感受。感覺陳近南真憋屈,瞧不上陳家洛,也不喜歡韋小寶。認為張無忌真是娘娘腔,優柔寡斷。這時候的我對書中的思想完全沒有概念,甚至沒有體會到。

大學讀金庸:不再認為一個人可以改變世界,哪怕這人是身負絕技的大俠。不再迷戀郭靖,因為發現郭靖開掛太多,並且理念並不完善。開始覺得妹子的想法也很重要,雖然如果有黃蓉外貌的妹子倒貼我也可以……依然瞧不上陳家洛,不喜歡韋小寶,但開始喜歡張無忌,覺得他很有幾分李尋歡的味道。對,小時候也不喜歡李尋歡,但後來很欣賞李尋歡。已經感覺到金庸在書中潛移默化的某些東西,開始覺得抵觸,甚至有些反感。書還是那套書,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一分一毫都沒變,但江湖已經不再是那個江湖,因為我變了。

前陣子讀金庸:感覺書中的女性形象太平面化了,黃蓉已經算是登峰造極的女性形象,但卻是個只有郭靖沒有自己的人,我並不喜歡這種。還是瞧不上陳家洛,但理解他的苦處。不喜歡韋小寶,而且是更加不喜歡韋小寶,因為他的理念和做人的準則完全是我討厭的那一套,這裡就不展開談了。開始覺得張無忌的很多理念其實比平凡人高太多太多,凡夫俗子根本無法理解他,也只能詆毀他。不再喜歡郭靖,也不喜歡黃蓉,反而覺得呂文德被黑很可憐。

簡單總結了一下,其實幾次讀金庸我只有幾點看法沒變:一、我很不喜歡韋小寶,而且越來越不喜歡。二、蕭峰是武學奇才,是真漢子。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為我準備的,謝謝邀請.

會講一些自己的事,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會很無聊,算是頭一次在知乎寫給自己的東西吧.

=============================================

從我6歲捧起第一本金庸小說,至今已有27個年頭.


年少時,金庸是信步天涯的夢,

是傾城為伴,仗劍獨行的夢想,

是對一言不合就兩肋插刀的憧憬和對自己平日里的膽怯,卑微的憎惡.


年少時,金庸是我與異性話題的源頭,

是對桃花不停追索的坐騎.

是無休無止的熱血和衝動,匯聚成的河流.

初看金庸,便覺妙趣橫生,難以釋卷.

恨不得皓首窮經,韋編三絕.

年齡稍大,又覺初時所嘆了了,其實難副.

甚至暗想,既然我品位了金庸的諸般好處,又看了其他名家的作品,稍加融合便可內外兼修,同時擁百家之長.

也許從那個不自量力,想入非非的我開始,我就開始了這個無知,無恥又無比快樂的武俠夢.

上了大學,再讀金庸.

更覺童擾眠花蝶,風撥遮月雲.

以前那無比熟悉的金庸,在數十遍的反覆通讀下,似乎為我展現出了另一番洞天.

我曾以為只有劍與血的江湖,

撥開迷霧,竟是渾然的一片星辰大海,乾坤宇宙.


我想我和金庸更加接近了,卻也更加遠了.

原本我以為觸手可及的武俠夢,原來是如此可笑的痴人說夢.

我既沮喪,也欣喜.

因為相信自己是廣博了,深刻了,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愚蠢和淺薄.

對我來說,金庸先生始終是最好的多層蛋糕烘焙大師.

不同的年歲,用不同的餐刀,會切到截然不同的胚架,餡料,奶油,起士.

種種複雜的食材用各式各樣的順序疊加搭配,就會出現千奇百怪的口感與回味.

一直到我接近30歲的時候,我才掌握了正確完整切割這塊碩大無比的蛋糕的方式.

這期間我也嘗試過其他的高檔食物,論逼格,論廚藝,論外觀,論味道,都有遠勝這塊蛋糕的,可我知道我很難有足夠的能力和激情去完成品鑒探究它們的過程了.


持續回答,不斷更新。

從《天龍八部》開始吧。

1.過去只覺得,段譽這個備胎轉正的故事很令人開心,最後王語嫣也終於醒悟。

後來再看的時候就想說

王語嫣又不是掉井裡才知道段譽對他好,所以跟被段譽感動了無關,只是對慕容復徹底絕望了而已。


一、《笑傲江湖》里現在很佩服任我行,任在改良吸星大法時被人暗算,在出來之後則在行將稱霸武林時逝世,使得吸星大法失去了改良的機會。而任我行練吸星練了這麼多年,承受那麼大的風險,但仍然只比向問天高一點,這種功法在改良之前的性價比不高。


二、《俠客行》的故事應該發生在清代中後期,因為雪山派在西北,很可能是在新疆,新疆正式併入版圖就是在清代,而且《俠客行》中也有遼東門派,這也暗指故事在清代。也許故事的真相是龍、木倆島主其實是朝廷派出來管理武林的武官,功夫可能不算太高,真正的高手是張三、李四這些人。高手進入高手從張召重入旗當佐領便可看出。所謂罰惡,就是給朝廷行刑,因為使用法律,會造成江湖人的報團,反不如讓他們死於道義,這樣便不會有人可憐。之所以請上島的全是掌門,這就等於將各個組織的首腦帶上島子,讓各個門派在掌門傳承方面進入失序狀態。這也是為什麼不請當時中原武林之中,武功最高的謝煙客的原因,因為他沒組織,對朝廷其實是無害的。


三、不再覺得《射鵰》中江南七怪等人水平低。如果沒有天份、奇遇、高人傳授,平常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到七怪的水平,他們就是平常人的尖子。即使有天份和高人傳授,如果所傳之人無心教學,那便可以到全真七子的水平。大多數無論如何努力,可能也就黃河四鬼的水平。


四、最近重看了一部分新世紀版的《碧血劍》,有兩個地方很值得玩味。


啞巴擺了張香案。那老人取出一幅畫,畫上繪的是個中年書生,空手做個持劍姿勢。那老人點了香燭,對著畫像恭恭敬敬地磕了頭,對袁承志道:「這是咱們華山派的開山祖師風祖師爺,你過來磕頭。」袁承志向畫中人瞧了兩眼,心道:「你可比我師父年輕得多啦,怎麼反而是祖師爺?」當下過去磕頭,不知該磕幾個頭,心想總是越多越好,直磕到那老人笑著叫他停止才罷。那老人笑吟吟的正要開口說話,袁承志又跪下磕頭,算是正式拜師。——第三回 經年親劍鋏 長日對楸枰


黃真領略過這陣法的滋味,心想憑我數十年功力,尚且闖不出來,他知道五行八卦生克術數,師父並不擅長,也未教過,小師弟未必精通,師弟雖然出言點撥了幾下,但顯是在旁靜心細觀,忽有所見,真要過招,五敵此去彼來,連綿不斷,他如何對付得了?——第七回 破陣緣秘笈 藏珍有遺圖


想想《倚天屠龍記》華山派的反兩儀刀法,再想想《笑傲江湖》中的劍氣宗之爭。華山派的內部動蕩可能在劍氣宗之爭以前就開始了,應該是劍法派擠走了刀法派,所以《笑傲》之中不見刀法,由此對於五行八卦的研究也失傳了。在《碧血劍》之中供風祖師,很有可能是令狐沖的後學重組了華山派,而且混元功簡直是內功版的「獨孤九劍」,這功夫使得華山派在《鹿鼎記》時代也是最強門派。大膽推測一下,令狐沖拿他學的那部分《易筋經》改造成了「混元功」,恆山派又有「天長掌法」改造成了配合「混元功」的「混元掌」。而袁承志他們學的華山劍法,很可能就是改名後的「獨孤九劍」


小時候關注的是武功
長大了看的是人情事故
但是我還是不贊成鹿鼎記里的韋小寶
武俠到了金庸已經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了
古龍雖然與金庸並稱,但是其受眾並沒有金庸那麼廣。
古龍小說的主角,更傾向於自我,更傾向於浪子。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嚮往浪子的。
而和現在的網路文學比,目前來看並沒有人能達到金庸的高度。


我得說什麼書都是不同年齡讀來有不同感受


少讀神鵰涕微碧,浩蕩遊俠氣。壯讀神鵰覓花城,點滴離愁,唏噓嘆真情。

今讀神鵰港京昆,五色耀目昏。影視劇書縱有方,未若戲曲染卻兩鬢蒼。


看了這麼多版本的神鵰俠侶,論敘事,我必然推崇查公原書,百般桀驁,千重苦情,躍然紙上。但是只有看了香港京崑劇團的京劇《神鵰俠侶》,你才能明白,論舞台張力,還是傳統戲劇,給人的印象深刻。歲數越大,越能明白,不論倜儻豪俠,還是兒女情長,終究抵不過人生如戲。


視頻封面京劇《神鵰俠侶》 香港京崑劇團視頻


最小的時候看郭靖,覺得功夫高、傻、運氣好;後來戀愛了,看到了他和黃蓉的男女之情;再後來結婚了,發現他辜負了華箏;自己創業了,發現郭靖的故事是騙小孩兒的;倒下再站起來,發現那個傻隱隱含著大智若愚;現在分析,郭靖先是信守承諾,而後大義為先,立心於救國,所以人家價值觀已經比一般人高了,自然功成名就,說人家傻,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的。

楊過,誰不喜歡啊。原來是看到人家武功好,外形好,悟性高,老婆還好。現在發現人家一開始就極於情,後來又極於義,這才是大俠的根兒呀。

令狐沖,原來的印象就是浪子,也是狗屎運,獨孤九劍太牛逼。後來發現人家浪蕩但人家心正呀,整個笑傲就人家一個人從頭到尾在維持武林正道而沒有私心,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他不成就,天理不容呀。

太多了,但都有類似,反正原來覺得主角光環在於狗屎運,現在覺得光環在於人家立心堅定,而且就算有私心也不是那種劣心。
就算韋小寶那樣的主角,人家愛財就不愛名,既然講究實際,就不要面子,也算堅定。。。

再看那些反派,根氣好,悟性高,起點霸氣。原來覺得他們失敗主要是主角光環太強。
現在發現他們就沒一個有正心眼的,慾念太多,又不精純,不敗才怪。
當然都是概括,肯定有不在這個範圍的反派,但肯定也有一樣致命的弱點。

會有區別,世界觀,審美觀,價值觀都在變化。


大體上小時候喜歡的人長大了更加喜歡,小時候討厭的人長大了更加討厭。小時候在意人物的愛情,長大了基本關注為人處世。


李莫愁


一開始恨得牙根痒痒。。。。。

尤其看了電視劇,雪梨版 李莫愁,恨不能衝進電視弄死她


高考後暑假,再看,心生悲憫。。。。


前年還是去年,又看了一遍,心理說不出的滋味

套用一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痴兒女


推薦閱讀:

華箏為什麼要「終身不履故土」?
為什麼武俠電視劇里大家在出招前都要把招式的名字嚷出來?
金庸小說中最可愛之人是誰?
楊過為什麼叫小龍女姑姑,姑姑在古時候是什麼意思?

TAG:小說 | 文學 | 武俠 | 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