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愛玲《傾城之戀》范柳原與白流蘇的結局?

原來看題目以為講的是一段絕美的愛情,然而讀完之後才明白此傾城非彼傾城也,是香港這一座城的傾覆成全了范白這一對戀人。
讀了好多遍,總覺得這個故事的結尾很模糊,表面上看來是這兩人在一起了,然而其中三言兩語讓我摸不著頭腦。前半部分很明了:范用盡各種手段,千方百計想讓白做自己的情婦;而白想找一個生存上的依靠,目的明確——結婚。文章最後是在結婚後才談了一場戀愛
在我看來,他們倆之間顯然是有愛情的,但是這份感情究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香港淪陷之時?抑或更早?
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然而後面又寫到:

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
所以說這份愛情還是不會長久嗎?


謝邀。

如若認為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心有靈犀,非你不可才叫愛情,那麼范白之間不是愛情,他們那種男女之間的一點異樣的情愫算不上愛情;
如若認為愛情是理解、原諒和陪伴,那范白之間就有愛情了。

看書的人總以自己的標準衡量書中人物,與其如此,不如問問范柳原和白流蘇認為他們之間的是愛情嗎?

范柳原說,我不懂我自己,但是我要你懂我。後來那」一剎那的諒解「大概能算是懂了吧。
白流蘇是個世俗麻木偏又帶一點懵懂的女人,她的心中沒有愛情的輪廓,穩定的感情,舒適的生活,困難時的陪伴,不要苛責白流蘇,這可能已經是她想要的愛情。范柳原縱然目的不單純,可他願意哄騙她,讚美她,給了她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戰火紛飛時也沒有扔下她。這比起白流蘇那遺少的前夫,有五個孩子的中年相親對象,好了又豈止是一星半點?

他們是亂世中的計較的男女,張愛玲一早就提醒我們不要高看了他們,那些偉大的、崇高的、生生死死的感情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但是,不理想、不崇高、不純潔、不長久,那就不算是愛情了嗎?

野火花樹下的悸動,那堵殘牆下的許諾,海上月夜如夢的電話,炮火連天時他抱著她,我相信,這些瞬間都是愛情。

至於未來,那重要嗎?可以因為愛情的最終逝去而否定它的曾經存在嗎?一生不過數十載,十年八年已經很夠了。至於專一,或許從來就沒有那樣純潔無暇的感情,凡事論跡不論心,即使是論心了,正如白流蘇所說,范柳原心裡不管裝了多少旁的人,總有一個地方是她的,這也就夠了。

或許這樣的結局,正是范白二人所要的愛情。


謝邀。最近在忙著一個會議。
范柳原,白流蘇。在我看來,有點像《史密斯夫婦》里的兩個特工。
賣個關子,先說一下開頭。
起初的結合是帶有功利性或者目的性的,雙方都是極其聰明的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不肯先邁出一步生怕遭受什麼傷害或者算計。這個時候,自我保護佔了上風。
再後來,電影里的兩個人在危急時刻雙雙表達了心意決定了在一起,有點時勢造夫妻的感覺。文章中也是如此,在戰爭歲月,一切重要的東西都可以在瞬間化為虛無,范柳原和白流蘇其實也屬於時勢造出來的夫妻,若是沒有這場戰爭,也許他們會繼續玩著躲貓貓的遊戲,然後這場戀愛無疾而終。
這個結局不免有些偶然性,但是但凡有關感情,便摻不得任何雜物,這場戰爭,便可以稱之為一個巨大的雜物。與其說雜物,炮彈這個詞會更好一點。隱約埋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

……晚上睡前寫的,有點困,邏輯不清晰,明天繼續更,先睡了晚安?( ?? ? ? ?)?


我覺得問流蘇與范柳原有沒有真正的愛情,那就先要給這個愛情下一個定義了。就像張寫的,這一點點心動就足以他們在戰時過下去(大意),如果故事不是用一座城的傾倒來陪襯,那麼他們的愛情或許只是一段萍水相逢的邂逅。他們前期有心動,有勢均力敵的曖昧,也有危難時刻的回首和相擁,最後還有合法的名分。所以這一點來說,他們是有愛情的。但是這個愛情不是符合人們對於純粹的愛的期許,就像費勇寫的,張愛玲的人物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更沒有愛,即使在愛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難道流蘇會和身無分文的范柳原一見鍾情嗎?非常現實,不會的。所以會有人說,他們之間不是真正的愛情。但是如果你只把這個當做一個故事而不是文本來思考,我覺得這種羅曼蒂克式的愛情,足以感動讀者。
第二個問題,關於結局,我一直認為,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話故事,只能截止到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繼續往下寫,那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身份不對等帶來的種種口角和摩擦。文中也寫了,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了不再和流蘇說。這句話有很多種解讀啊,可以看做是激情褪去後的平淡無味,也可以是浪子回頭的樸實無華。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悵然若失,因為他們好像沒有那麼相愛了。現在倒是覺得,只有愛情轉化為親情才可以長久(因為我是不相信愛情可以持續一生的)。而且如果從文學性來說,這種不完滿才是餘味深長吧。


在電影《傾城之戀》中,導演許鞍華,把結局收到去報館登結婚啟示。很難忘流蘇最後的鏡頭,幸福地點起了香,然後淘氣地踢了一下。

這只是許鞍華懷著對女性的關懷而改動的一個溫暖的結局。

而原著,張愛玲筆下的結局是結了婚的柳原把那些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是一個無奈而薄涼的結局。懂得張的人,會懂得她為什麼這麼寫。她如果用刀的話,不僅是一把利刃,而且是一把冰冷的刀,刺出來的血接著就凝固了。她如果縫出一件華麗的袍子,上面也會抖出幾個小虱子。

張愛玲的生活背景和感情經歷與流蘇是相似的,她也是大戶人家的女兒,家境也是敗落,也有過一次短婚,後來獨自生活,也曾輾轉於三十、四年代戰亂中的上海與香港之間,也同樣愛上了一個風流倜儻的男人。所以,《傾城之戀》中高冷、自卑的白流蘇身上有張愛玲的影子,柳原的放縱不羈與不願受婚姻束縛,也與胡蘭成十分相似。

順著時光軸追溯回去,1939年,19歲的張愛玲從上海來到香港,入讀港大文學院,1941年,香港淪陷,她被迫中斷學業,於1942夏天回到上海。1943年8月,張發表了短篇小說《封鎖》,胡蘭成讀了之後,從南京來到上海探訪張愛玲,落難才子遇到了紅顏知己。1944年8月,兩人成婚,胡38歲,張23歲,婚書上胡寫了這樣一句話: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而《傾城之戀》發表於1943年9月,並於1944年12月由張親自將這部作品改編成舞台劇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張創作《傾城之戀》的時段正與胡相戀成婚的時段重疊,並且張對世事的浮沉還是很有預見性的,對胡這個男人還是很了解的,所以原著的結局就是柳原把那些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

究竟誰是流蘇?

究竟流蘇是誰?

想來,流蘇不僅是繆騫人所飾的那個女人的形象,還是這個形象之下所附身的精神氣質,所演繹的生活方式,所代表的頑固的舊式傳統下的一個孤獨的舞者。

張愛玲賦予了流蘇一個婚姻的歸宿,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期待,哪怕這個期待並不完美,哪怕這個愛人並不完美。

如果說流蘇和柳原是一對登對的舞伴,那麼張愛玲和胡蘭成也是同樣的琴瑟同譜,用胡蘭成的文字來記錄,就是:同住同修,同緣同相,同見同知。

歲月的舞場,成就了一對又一對登對的舞者。

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武俠寫得好的大都是香港台灣的作家?
網路小說作者的收入情況是怎樣的?
普通讀者應如何看待文學理論?
《喧嘩與騷動》第二章為什麼大段描寫了昆丁與買麵包的小女孩的故事?
韓寒和郭敬明有可比性嗎?

TAG:文學 | 張愛玲作家 | 傾城之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