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客背寒南山死」是種怎樣的體驗?

出自李賀的《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
一直沒有讀懂最後一句「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的含義。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
二月飲酒採桑津,宜男草生蘭笑人。蒲如交劍風如薰,
勞勞胡燕怨酣春。薇帳逗煙生綠塵,金翹峨髻愁暮雲,
沓颯起舞真珠裙。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


謝眾位邀請,長吉門下走狗來也。

這組詩呢,全名叫《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即元和三年(據中華書局《李長吉編年箋注》考訂之年譜)在河南府試的時試帖而作。考其題目,即有兩點結論:其一,當時長吉還未遇到因避父諱不得舉進士之事,故用後面科考的不順利來解釋是不科學的;第二,這十三首詩(十二月及閏月)的性質,是試帖詩,考慮到場合,兒女情長這一類主題的可能性不高。

然後我們來剖析下詩歌。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 · 二月

飲酒採桑津。宜男草生蘭笑人。蒲如交劍風如薰。勞勞胡燕怨酣春。薇帳逗煙生綠塵。金翹峨髻愁暮雲。沓颯起舞真珠裙。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

起手一句,是對場景的直敘。「飲酒採桑津」,為何飲酒,後面有照應,是「津頭送別」。

後面,「宜男草生蘭笑人」,由場景及採桑津的景物,賦予感情色彩,全在「生」和「笑人」,籠罩著萬物生髮的蓬勃。後面「蒲如交劍風如薰,勞勞胡燕怨酣春,薇帳逗煙生綠塵」,承接上文,進一步渲染氣氛,呈現出的是春季花鳥芳妍之態。

再後,很快過渡到了餞別宴會上的歌舞,言「金翹峨髻愁暮雲,沓颯起舞真珠裙」,這是整個餞別的高潮,李賀也慣於書寫歌舞酣然的場面,若《將進酒》中的:「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氣氛中皆有一種舞台劇到達最後高潮即將落幕的質感,雖然美好,但總像是不管不顧地縱情燃燒生命。姚文燮註解說:「盪子將有遊冶之思,而美人已含愁矣。」很精當,為何含愁?因為高潮之後就是落幕,燃燒殆盡就是灰燼。

故而,李賀的詩也總是由極樂狀態下的恣意揮灑,迅速降落,留下一個蕭索虛無的結尾。《將進酒》中,愉快的宴會,熱烈的舞蹈,之後緊接著是:「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盛大的高潮之後,死亡如約而來,青春日暮,桃花如雨,醉客的代表劉伶死後蕭索,「酒不到墳上土」是何等虛無。

這首詩的結局,其實也是一模一樣的。「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這一句陡然換韻,從語感上即有一瀉直下的安排。

分頭剖析,「津頭送別唱流水」,送別對象是誰,根本不重要。李賀若是坐實了,模擬實景,還是送姑娘云云,這壓根是看低了李賀。一流的詩人,除了遊戲之作,都是要藉由詩歌描摹具有普遍象徵性的主題。

這裡的「送別」壓根不用附會,李賀有本事也好,沒本事也罷,說的其實都是普遍意義上的送別,甚至是佛教「愛別離」這樣的大題目。面對如此重大的主題,他給出了「唱流水」這樣的敘寫,「流水」者,古典詩歌常用的意象,象徵著時間,則主題進一步洞明:「送別」即面對宏大空間的恐懼,「流水」即面對無垠時間的恐懼。

李賀身體不好,由其名、字,俱可看出,一個多病之人,對於這些東西,是極為敏感的。他給出的結尾,是「酒客背寒南山死」——

具體而言,「酒客」,是面對無限時空無可奈何,只得以酒澆塊壘的敏感個體;「背寒」而不是面寒,我個人的審美觀感,是凸顯出「被動性」,對恐懼的東西沒有面對,卻彷彿有幽暗的猛獸在背後眈眈而視勢欲噬人,是亦步亦趨被追趕的態勢。

而「南山死」,「南山」是何意?之前的答案,很多朋友有探討,有依前人之說,按照長吉慣例,用到「南山」即言「南山之壽」的;有如@豆子老師,說是「歸隱南山」之意,言李賀是有頹然歸去之心。哪個對?後者肯定是不對的,聯繫年譜,這一年,李賀參加科考,從其他的詩歌對看,所謂「少年心事當拿雲」,李賀是一直以「唐諸王孫」自矜,用世之心極強的詩人,此時亦尚未有避父諱不得舉進士的公案,進士科落選也在明年,何以在科考試帖的時候,表達想要歸隱之態?

我的理解,這裡的南山依舊是李賀的習慣用法,以壽考論,象徵著一切恆久常存之物。而此恆久之物,卻加上一個「死」作為修飾,說是恆常之物的分崩離析,是精確的,且從全詩的邏輯看最通暢。@李蝦皮在答案里說我學李賀寫過一句「光如死」,是一樣的用法,時間之死,恆常之死,穩定不變的本體崩壞,帶來的是徹底虛無。

這首詩,其實還是由生機盎然,到縱情歌舞,再到徹底虛無。

李賀的底色,是荒寒而絕望的。


想起有這題,姚陳大概比較貼近。

以上一七年二月。

久遠的題目有個贊,原來是 @豆子 的熱點,不過回答我覺得似乎並不能說服我。

更新一下,個人的看法是酒客背寒而南山死,南山死要麽指南山老死,要麽指日落而陰。前種解釋可見時日之長,而時光正是李賀詩中常見的主題。後者也暗包含了時間的推移,渲染的是由歡而入愁的氣氛。實際上酒客與南山的關係是逐漸感受到風寒的主人公與客觀上無情冷漠的南山之對立,唯獨在南山後安置一死字,則似乎山也進入了人的主觀認知中去了。棄世隱居南山而老死,自然也解釋得通,然而實在是太膩太重,李賀雖然有生澀處,未必做此等咆哮。若是人死,不過是尋常感嘆,何必將死倒置於南山之後,徒為押韻耳?


大半夜做天線模擬做得頭皮發麻,來湊個熱鬧。


小紫兄和蝦皮兄從長吉詩的藝術特點解詩,豆子老師從意向典故解詩,這都是學問的做法。做學問我是個還沒入門的學生,不過我倒願意談談對這首詩樸素的理解。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

二月飲酒採桑津,宜男草生蘭笑人。
蒲如交劍風如薰,勞勞胡燕怨酣春。
薇帳逗煙生綠塵,金翹峨髻愁暮雲,沓颯起舞真珠裙。
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

首先解詩還需回到詩中,詩其實也有他的內在空間,你將一首詩自身的脈絡理清了,詩也就解得差不多了。

「二月飲酒採桑津,宜男草生蘭笑人。」——落筆入題,交代寫詩的緣由。

「蒲如交劍風如薰,勞勞胡燕怨酣春。」——寫春景。

「薇帳逗煙生綠塵,金翹峨髻愁暮雲,沓颯起舞真珠裙。」——寫酒宴。

「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寫曲終人散。

所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在二月的某一天,詩人在採桑津送別親友(又或者是情人),春景甚好,酒宴甚歡,但是到最後人還是要走了,酒宴還是要散,最終由歡樂又陷入一種寂寞。那麼「酒客背寒南山死」是種怎樣的體驗呢?我們大致可以幻想一下:學生時代在畢業離校前,與三兩好友最後一起喝酒擼串,最後將他們一一送走之後獨自一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此時的校園早已因學生離校而顯得一片死寂,你停下腳步抬頭看了看空曠的四周,一陣微風吹過,你感到酒醒之後後背有些發冷,你突然很想回頭,但想了想,最後還是加快了回宿舍的腳步。


關於為什麼是背寒不是面寒,其實喝酒喝醉過應該就有這種體驗,喝酒的時候身體會發熱,等到酒醒的時候就會發冷,最先感到的就是後背,是不太會注意到臉的,因為後背和胸口冷的話很快你的上半身就會發抖,來不及注意了。如果要從意象的審美觀感來說的話,可能還能被解釋為曲終人散之後各自轉身離開,背向彼此,以寒形容宴會之後各分東西的凄涼。


至於「南山死」,我更中意空浪兄答案所陳列的曾益的註:「山南曰陽,日落則陰而山死。」這裡既可以指物理時間之「死」:天色已晚,總歸要曲終人散。也可以指心理觀感之「死」:無論方才多麼熱鬧開心,如今分別之後萬籟重歸於靜,寂寞與悲傷瞬間湧上心頭。


長吉是一位十分擅長捕捉細微感覺的詩人,蘭笑人、燕怨春,蘭是不會笑的,燕也不會怨。這些都是詩人內心的投射,寫客觀之景全用主觀的情感。然而最後筆鋒一轉,酒客背寒南山死,皆是客觀的觀感:背寒是酒醒吹風,山死是日落山陰。將內心的感覺深藏在客觀之中,正是其成功之處,收斂而不濫觴,細品又有滋味。故而讀長吉詩的時候也亦去體會感受詩人的這種細微的戰慄。


顧隨先生點評《李憑箜篌引》的時候寫:「『老魚』、『瘦蛟』乃李好奇太過之處,聲音圓潤豈可以『老魚』、『瘦蛟』寫之?想得太過。」我不禁為長吉叫屈,顧隨先生以理度長吉詩,然而長吉詩的好處不在理而在其感覺,老魚瘦蛟不是樂聲,乃是樂聲律動的感覺。長吉是一個多病的人,多病的人常常對身體的感覺更加敏感,同時長吉是一個多才的詩人,詩人常常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更加敏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絕去翰墨畦徑,當時無能效者。」


說到底何為詩?何為詩人?我的理解是詩就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詩人就是將難以用語言解釋的世界表達出來的人。「筆墨畦徑」是語言,「絕去筆墨畦徑」的,是詩。


可能是我理解有誤,我覺得此詩跟上面說的歸隱沒太大關係啊……

誠然, 「南山」一詞在中國文化中有歸隱的含義,不過也要照顧到具體語境吧。如果說因為離情就可以導出歸隱,是不是也可以導出酒客一頭撞向南山以死殉情的可能?噫!素聞「南牆」之說,此其法乳者乎!

話說回來,「南山」在長吉詩中出現過多次,如「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悲滿千里心,日暖南山石」「誰解念勞勞?蒼突唯南山」, 不僅無關歸隱,它甚至經常放在長壽的對立面,而作為一種生世徒勞後的帶有終結感的歸宿去用的。

再看《二月》。蘭可笑,風可薰,春可酣,雲可愁,這類通感囈語之前除了李賀外幾乎沒人這麼寫,這裡面拋卻構詞外其實是可以看到愛的,即一個絕望的人一定比樂觀的人更愛這個世界,如同冬旅取暖一樣。文本里的笑和愁不是對立的,它們相互生發生命的跡象,真正與之對立的是最後一句酒客背寒南山死。

長吉於客體描寫亦多用「死」字,姮娥死,南山未必不能死。而此處依我更看不必解釋為生理之死,今人夜小紫有句「虛室塵斂光如死」,可表示沉寂的狀態。

故我認為此詩寫的是兩種狀態,最後陡轉可表示隱藏在世界背後的沉寂,面薰而背寒,眼前世界只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假象,快樂的對面不是悲傷,快樂和悲傷是站在同一邊的,它們的對面是「空無」。


-

你喝酒嗎?你背疼嗎?如果你都有,就一定知道這是怎樣的孤獨。

什麼時候都可以喝酒,但自稱酒客的,不是潦倒落魄,就是懷才不遇。有一個詞叫泥飲,像是雨天濺到牆上的泥巴。醉如泥,就是那種一會掉下去扶起來又掉下去,爛醉的人,必有不可說的深愁。李白有,不巧,李賀也有。

詩歌是窘迫里的漂亮話。背寒聽起來很有情味,好像隱約見到了一個大高手落魄蕭然的樣子。但如果你背疼,就知道是後背的神經在痛,一旦陰冷的天氣,稍稍受寒,就會不知如何是好。現在醫學這麼昌明發達,依然有很多痊癒不了的病。古人可沒有空調,也沒有地暖,在二月的料峭春寒里,背疼也許是一種日常。區別在於,王侯將相耗資千萬,常備炭火。窮頭百姓,比背疼更嚴重十倍百倍的事在所多有,不當這是病痛。

李賀少年多病,又是落魄的宗室之後,中不了進士,只是宅著,或是一個人騎個毛驢漫無目的的走一圈,朋友來了又去,在窮途里,哭不哭就那麼回事,不止魏晉的阮籍如此,笑也許更好。

二十七歲,這樣的年紀就去世了,我想起來會覺得惋惜和悵然。病死,多多少少有點難堪。好在後世的人們不會在意這些,只會沉醉在李賀血氣凝重的神話世界裡。這樣最好。

一切都剛剛好。不用去計較那會的李賀,會不會是抑鬱症患者,會不會是一個獃滯木然的年輕人,會不會一切都在他的想像里發生,然後破碎,幻滅。就像這首詩,這一句,在這一組府試詩里,露出一角真真切切的影子。

為什麼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 ?因為時光就像流水一樣,不舍晝夜,浩蕩而去。這一次的送別之後,也許沒有下一次。酒客,背寒,南山死。南山在哪裡?是終南山也好,是李賀南園旁的山也好,怎樣都好,有什麼要緊。他知道,我終要死去。如此而已。

而已。


李賀寫的嘛,他就喜歡用生僻的典故,用以震懾我們這群傻屌。但如果我們足夠細辛,總能捕捉到詩人的心跡。

但其實,這一句,真沒那麼複雜。

全文得先錄上: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
二月飲酒採桑津,宜男草生蘭笑人。
蒲如交劍風如薰,勞勞胡燕怨酣春。
薇帳逗煙生綠塵,金翹峨髻愁暮雲,
沓颯起舞真珠裙。
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

這是十三首詩中的二月詩,每一首代表一個月的風光和氣派(加上閏月),不難看出,這一首是在寫二月的春寒。「宜男草」其實就是萱草,萱草忘憂。「採桑津」是個地名,忘憂的萱草,愛笑的蘭花,二月的春風,喝酒的他。

接下來就不解釋了,總之依然是二月的景色,堆砌場景。

注意!

到「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諸多解釋都不盡如人意。前面同學所列的古籍(明·董懋策)解釋說是「南山象徵長壽,南山都死了,更何況人」,這顯然是誤解。

所謂「酒客」,在醫家書和各類古籍中都常見,其實就是喜歡喝酒之人,天天不能離酒,有專門的「酒客病」。劉伶是酒客,李白是酒客,白居易是酒客,蘇軾是酒客,李賀也是酒客。而「南山死」,也並非真的是說南山都死了,更何況人。譬如有一句,「依然無面回鄉里,甘心老向南山死」。很明顯這就是在說我沒臉回老家,那就去歸隱一輩子了。正沖著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之句。

「南山」代指一個理想的歸隱處。

寒風吹著酒客的背,酒客欲去南山終老。

為何?

我們看回前面,這明顯就是一首送別詩。

送的是誰呢?

一個娘們!

證據很明顯,譬如「翹釵」,譬如「峨髻」,譬如那個起舞的裙子。於是這首詩的主旨確立下來了,有人疑惑為何前頭是優美的景色,總要牽扯到愁呢?這很容易理解,和「分別總是在二月,回憶是思念的愁,河邊嫩綠的垂柳,親吻著我額頭」一樣啊。

李賀與該女生送別,臨別前她為他跳了最後一支舞,他為她唱了一首離別的歌。舞罷就要離別,所以他心碎了,想去歸隱,一個人,孤獨終老。

懂么?


個人意見,「酒客下山,南山歸於岑寂」的意思。


不贊成高票答案說的李賀送別姑娘才寫了這首詩,反觀甚至有嘩眾取寵嫌疑:因為這畢竟是試帖詩(這一點答主自己也差點忘記了)。覺得此處的被送別的人應該是詩人或者男主角才對,我們可以倒著讀這首詩。

發現證據就在最後一句「酒客背寒南山死」 :為什麼不是面寒而是背寒?農曆二月, 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仍然些許春寒料峭,常刮西北風,脊背感到寒冷,說明脊背迎風,面東南而行。「津頭送別唱流水」,雖說津頭點出送別地點乃是河湖渡口,可以聽得見流水之聲,但此處疑有一定的可能性是在指古琴曲《高山流水》中的流水段,很容易讓人想到與知己好友的基情。

中間一段寫薇帳逗煙,金翹螺髻,真珠裙,令人不難聯想到特定的女性職業,沒錯,就是風月場所的歌舞妓,煙與塵,最適合出現在微醺人的眼中。三五好友相約酒肆,飲酒觀賞歌舞,很可能是為某人送別。

再看第一段描寫的初春風物,很明顯著意突出當時氣候初暖萬物復甦的一面,對比最後一句「酒客背寒南山死」,更是反襯出一人獨自南下前去隱居之地,辭別諸多好友和繁華熱鬧的歡聚場面的落寞之感。

所以回答題主:該句意境即落寞冷清有點心灰意冷之感。


南山「死」,沒人說是終老。背寒是詩眼。因此背寒,不勝宴會,不勝唱別流水;更可能不勝這兩個花招後面的,怕自己試貼之後,成功則不勝官宂宴集,更不勝失敗則唱別流水。沒有背寒,人生無限美好可能。有了背寒,則反之。
以此見無可奈何,患得患失,離憂自傷。以是與無背寒之他人比,則自去寥寂終老為可能。


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死南山。這樣一改,是不是清楚多了( ??ω?? )。
我與你飲酒津頭,歸去聽南山鬼哭。


看了幾個不同的回答,突然很感興趣。

幾個回答基本把著眼點放在了「南山死」上,而分歧點也恰恰在這裡,對「背寒」為脊背寒冷的意思好像沒有太多爭議。我個人理解的是,「背寒」是生病體虛的一個重要癥狀,很多醫書都對背寒病症的描述。結合長吉的身體狀況,他背寒似乎是一件不足為奇的事。

一個背寒的病人自稱酒客,已然是一種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態度,大有劉伶「醉死便埋」的意思,所以「南山死」也就不難理解。與劉伶不同的是,對於歸葬地李賀有著比較理想的要求,是文學意義上的南山。而南山與流水恆長與短暫的相對性,已經有分析,不再贅述。而從這種對比里,從李賀對於死的態度來看,顯然他是一個虛無主義者。

所以,一個虛無主義者的送別,寥落是有的,但不至於寂寞,悲戚也有點,也不至於絕望。或者說是早已絕望至極而出走,那就是珍惜當下,及時行樂,喝死算逑。


看了很多答案,感覺和我想的都不大一樣,我讀到這句詩第一感覺就是有點天荒地老的意思,

感覺像是在說時間恆長如同凝固,喝酒的人忽然感覺背上寒冷,才發現南山都已經死去,沒了遮擋,雖然理論上來講北面才會吹來寒風,不過這裡不用膠柱鼓瑟吧。


解詩當然要考慮詩人寫作的背景,不過不贊成把這個當成唯一關鍵。
最後這一句其實不難理解。酒客背寒,背就是腰背,喝多了酒的人應該有體會,不光是寒還疼。
南山死就是死於南山。


賀寢顒,父諱不得用,然英雄多見其文,不亦壯乎?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文學為什麼深受部分西方文學研究者喜愛,相比中國現代文學、西方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
禪詩的藝術水平幾何?
怎樣找到寫詩詞的感覺?
如何解讀蘇軾的《南鄉子》?
填詞是否可以以入代平?

TAG:文學 | 詩詞 | 詩詞賞析 | 李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