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唐國、[工/口]方和夏是什麼關係?
12-26
周公滅掉古唐國後,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也就是後來的晉國。
《左傳·定公四年》里記載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晉國的國都在夏墟,制度用夏政,是不是可以說古唐國就是夏?
齊桓公時也曾西伐大夏,也就是晉國。是不是可以說唐就是夏?
如果唐是夏,那在殷商卜辭的甲骨文里是不是就有夏的記載了?
唐告曰:[工/口]方……於莧,亦栽臿……申亦有來艱自西……(《續存》下297)
記載了古唐國向商王報告他們遭到來自西邊的[工/口]方的侵犯。
如果唐不是夏,那在唐西邊的[工/口]方是不是夏?
題主的引用的甲骨文釋文來自 試論陶寺遺址即堯都(二) 貌似有些問題。《甲骨續存》的一些甲骨應該也收入 《甲骨文合集》中,單獨列出似有不妥,而且引文不夠準確。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李:有商[工/口]方的甲骨刻之整理研究
這篇文章中對相關問題有所梳理,只能說目前認識這些方國大致位於山西。[工/口]方到底跟所謂的「夏」是什麼關係,目前還很難說。
謝lie chen知友、張英鋒知友邀。這個字我一直是將讀音認作「邛」的,鑒於知乎不能正常顯示這個字,我的這個答案中擬暫以此「邛」字作為替代。古唐國,我以為我們這裡可以暫且稱之為唐方或更為準確妥帖。邛方發展鼎盛期在商,至祖庚時期已漸趨式微,其地大致在殷之西北,鬼方的東北和土方的西北,今陝西北部,晉陝高原靠近內蒙古一帶。邛方不斷犯殷「西啚田」,商武丁時代對邛方曾進行持續的大規模征戰,邛方則常與另一方國土方聯合對峙殷商。目前可見的甲骨文卜辭可以支持這樣一個結論,即殷商在與土方和邛方的戰爭中完全處於被動,武丁戰前有臨事而懼的表現,貞卜的記錄遠及商的先公王亥、上甲、示壬,先王則自成湯以下的靈位都貞卜到了。武丁是殷商王朝鼎盛時期的一位傑出領袖,他尚且臨戰而懼,足見土、邛兩方的強大以及對商朝威脅的嚴重程度。唐方則是殷商西北方向的另一方國。我並沒有看過太多關於殷商時代唐方得記載,所以實際上了解的並不多。綜合來看其時的各方面記載及目下的考古成果,我基本是謹慎的持有邛方即夏人這樣的說法。這隻能是一個謹慎的推論式的假說,並不能作為確鑿的結論。山西地區地勢極為複雜,尤其上古時代,二方其地正扼商貿溝通要道, 共同的利益讓二方聯合起來,而這也正是殷商不斷希圖控制二方其地的緣由所在。
工口(方)就是姞國啊,一直在西北啊
田口(方)就是周啊
陶寺是先夏,很容易誤會為夏,但是度量衡與夏不同
陶寺一尺0.25米
夏一尺0.125米,具體你看我知乎文章《考工記》
先回答夏虛,《左傳》里兩個重要的虛,另一個是顓頊之虛,帝丘在衛。如果顓頊本人曾經在衛,那麼楚人就會佔領此地,因為楚人自稱顓頊之後,屈原也不必寫《天問》與《河伯》,不會對崑崙充滿想念之情,這就足以說明顓頊之虛只是顓頊的一支後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這些人可能就是楚人的先祖,然後南下入楚地。同理,夏虛不是夏後氏之虛,是夏人部落之虛。因為從晉南到達南陽,直至桐柏山之南,自古就有一條夏道走廊,為夏人沿黃河進入中原之路,也是絲路的原型。
唐地是早在商湯時期就已有之,商湯在金文中冠以「成唐」,所以唐地最早很可能是商湯的駐留之地,也因為商湯而得名。
在商代夏後氏早就不存在了,所以這時候談論夏是沒有意義的。繼承與掌握著夏文化核心的人都在商人那裡,杞氏長期以來奉夏後氏之祀,杞氏來自張掖武威間。有莘氏長期擔任史官之職,如商紂王時的著名史官辛甲,有莘氏是一隻來自吐魯番盆地的夏人部落。繒氏則是精通青銅冶煉的夏人部落,硫酸銅在古代被稱為曾青,這隻部落來自酒泉。《史記》記載過的幾個重要的姒姓部落,殷商時期基本上都位於南陽周邊。北方的諸如土方,工口方可能都是從夏地東遷之戎,所以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推薦閱讀:
※古代三大悲劇詩人的說法從何而來,為什麼強調詩人而不是古代三大悲劇家?
※中國有哪些地名來源比較特殊?
※請教冷戰期間蘇聯在東歐和蒙古的軍隊部署?
※趙雲的統帥能力如何?
※金岳霖是不是終生未娶?為什麼他的家人沒有催他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