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

如《廣陵散》、《華胥引》等,似乎毫無旋律可言


我嘗試著做過幾次古琴的現代曲移植,都不太成功。舉幾個相當基礎的小曲子做例子,比如:
粉刷匠(5353531 24325)
小星星(1155665 4433221)
歡樂頌(334554321123322)
用散音都能勉強彈出來——當然4得用按音意思一下。但是彈出來有股濃濃的違和感,大概是散音的音色太沉。於是我略微整理了下指法,嘗試用按音彈一遍。用按音確實是能夠流暢彈出的。但還是很生硬,很沒意思。我希望能彈出一點古琴的味道。
於是就添加大量的吟猱綽注,把許多實音改為掐起和罨,並且大刀闊斧修改節奏,甚至乾脆改成散板。好,終於改到我滿意了。彈一遍,已經完全是古琴的味道了,朋友乍聽:嗯?有點兒耳熟;再聽才恍然:哦原來你在彈這個。
因為這些曲子都是旋律性很強,節奏簡單明快,朗朗上口的,主流的音樂往往都是這個風格;而古琴恰恰是旋律性不強,節奏感不強。這就導致很多現代的曲子很難在古琴上彈出來;同樣的,我讓我身邊的鋼琴大佬嘗試彈首梅花三弄出來,他也只能按出幾個音高,吟猱綽注不用說是表現不出來了,左手怎麼配和弦?也很難。
所以古琴是和主流的音樂風格非常不同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古琴是散的,沒啥節奏感。也許這就是很多人不喜歡古琴曲,覺得很無聊很沒意思很難聽的原因。
不過也並不是說古琴就是沒有什麼旋律節奏的,傳統琴曲中《關山月》就是一個例子。現代曲的移植也是有不少做的非常成功的,比如b站有位up主叫毀得一手好琴用古琴彈過極樂凈土、威風堂堂等等,我是佩服至極。

至於古琴曲真正的魅力在哪裡,要我說我也說不清楚。大概有時候真的是需要焚香一柱,烹茶一壺,捧書一卷,才能聽出琴曲的神韻。當然,審美的情趣會隨著認知的提升而提升,就好像小時候讀不懂的名著長大了再讀才明白個中意味。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再者,有些曲子是要多聽才能聽出味道來的。不光古琴,許多西方古典音樂也是這樣。哪怕是柴一鋼這等婦孺皆知的名曲,我記得我第一遍聽的時候好像也沒啥感覺,完全無動於衷。現在么,一聽就有種手舞足蹈的衝動……
總之,覺得聽不懂,可以多了解一些相關文化背景,多聽幾首名曲(最好選擇名家錄音),甚至多向身邊的長者聽取一些人生經驗,都能有助於你理解古琴曲。
如果真的不喜歡也不必強求。畢竟並不是說古琴就一定是陽春白雪,別的全是下里巴人。人各有好吧。

如果一定要問我琴曲的魅力在哪,我恐怕也只能回答:

沒啥,聽的就是個意境。


這是一個太好的問題!

比起太多喊著「皇帝的新衣」的少年,我更喜歡這位題主有事說事的態度。

太長時間裡古琴被貴族化、甚至被神化,什麼「四藝之首」、「文人樂器」、「並非為了悅耳」、「修身養性」。這些形容詞說得都對,但是,這些辭彙讓很多人不敢當眾說出自己對古琴的真正感受,好像說出來就暴露了自己的境界不高一樣。

但是如果想要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更多應當屬於古琴的聽眾發現古琴,就應該給予聽眾這樣一個討論的空間。前面的答主們有一個誤區,就是想「說服」題主去欣賞古琴之美,我覺得不妥。

因為題主問的是「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那就應該回答他「為什麼感覺難聽」。

古琴之難聽,從來都不是一個不可說的話題。學琴的人都知道一句自嘲的話,叫「難學易忘不中聽」,可見在彈琴人中,古琴之「難聽」都是一個共識。

原因何在?因為傳統意義上,容易讓人覺得「好聽」的音樂應當有這些特徵:旋律動人、節奏鮮明、

能引發人比較明顯的情緒(欣快、憂傷、惆悵、振奮)等等。其中最後一點是前兩點組合起來產生的效果。

大家想一想流行歌曲其實就懂得了,最多人喜歡的廣場舞神曲,是不是有這些特徵?

但是有一些人不滿足了,覺得太「俗」。

於是一些小眾的民謠。開始受歡迎了,比如《董小姐》、《南山南》。

這些歌曲旋律動人,能明顯引發人惆悵憂傷的情緒,但節奏不算鮮明,比較舒緩。

所以廣場舞大媽並不喜歡這些歌曲。

另一些人喜歡搖滾。搖滾的特點是節奏鮮明,但是,旋律感又不強了。你可以用搖頭晃腦和打拍子來表示一段搖滾,但是你見過誰用哼一段旋律的方式來表示搖滾?

所以,到這個小眾階段,旋律和節奏必舍其一。兩者都鮮明,就很容易被記住,很容易被記住的,就成了口水歌。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一些古典音樂,也分容易流行的和不容易流行的原因。比如所有人都能哼出莫扎特的小星星,但是很多人哼不出肖邦的夜曲,大抵如此。(古典音樂不太熟,歡迎了解的人指正)

再到一個小眾的階段,就更沒法記住了。

還是舉現代音樂的例子。比如死亡金屬,喜歡者能幾人?大多數人覺得「難聽」吧?但是喜歡的人特愛!為什麼,因為它們旋律不優美、節奏不鮮明,根本不知道是啥,感覺比較像噪音。

那麼古琴屬於那個階段?古琴跟死亡金屬的這個階段差不多,比死亡金屬略大眾一點。

為什麼?

古琴和死亡金屬一樣,沒有鮮明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

但古琴比起死亡金屬,多一個「好聽」的點,就是剛才沒有提及的,音色。

音色這個維度,見仁見智。比如小提琴、鋼琴,天然音色美,所以喜歡它們的就比喜歡管樂的多。而音色易發出清脆高亮之音者,容易受大眾歡迎。古琴的音色是中低音偏多的,因此不如古箏琵琶受大眾歡迎。

舉人聲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最流行的華語女歌手的音域都是比較偏高的,比如王菲梁靜茹,如果高低音都能駕馭,是很難得的,比如張惠妹、孫燕姿,但是好像同為天后就沒有前面兩位那麼流行。而只有中低音的,比如蔡琴、王若琳這些,是不是就比較小眾了呢。

古琴就相當於一個基本上只有中低音的女歌手。但是好歹它的音色是「正常」的,而且它的中低音是完美、乾淨、圓融的(參見溪山琴況里的二十四種體驗),這是古琴最難得的一個地方,因為往往中低音可以沙啞、可以磁性,但是很難做到圓潤、甜美、清靜(感覺在做廣告)但是這種音色是要細品的,而且很可能毀於錄音技術,所以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往往被淘汰掉了。

而死亡金屬在這個維度完敗,因為音色「難聽」。

但死亡金屬在另一個維度完勝,那就是「能激發人的強烈情緒」。古琴在這一點上,是逆時代潮流的。比如在鮮艷的唐代就有「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詩句。因為古琴的意趣是「中正平和」、「養心」。如果說死亡金屬可以激發聽眾「憤怒」、「狂躁」、「刺激」、「興奮」這些情緒的話,那麼古琴,由於其低音、由於其舒緩,能激發的只是,「寧靜」、「淡淡惆悵」(這種淡要比流行歌曲的惆悵淡十倍)、「隱憂」、「豁達」等等情緒。這種情緒對於很多聽眾來說,不算是一種情緒。因為可能有些人的生活原本是很枯淡無味,沒有波瀾的。那麼這種音樂於他而言,無法形成反差,因此不覺稀罕。有些人就是想要給自己提提精神,那麼這種「淡然豁達」對於他聽來就是一種催眠。喜歡古琴的人,也未必都是內心平靜,可能恰恰是因為不太平靜。

但若仔細聽,古琴曲結構是嚴謹的,很有章法的。只要聽進去,其實古琴曲一樣有主旋律,開端發展高潮尾聲。但是主旋律的曲調往往並不大眾化,第一次絕對難以抓住,要聽多次之後才能抓住,抓住了之後,就可以產生共鳴了。當主旋律的變奏出現時,你便能身心一同感受,當高潮出現,也會非常激動。比如《瀟湘水雲》,實在是太好聽、太精彩的一首曲子。作曲者滿滿都是智慧和情感。如果能聽到了這一層,古琴其實也並沒有中正平和。《漢宮秋月》、《憶故人》都是斷腸之聲、《陽關三疊》異常悲涼、《平沙落雁》秋意陣陣——有人問歡快的曲子有嗎?我想說幾乎沒有,因為古琴曲的語境和中國詩詞、文人畫太像,整體的審美意趣就以含蓄、寂寞、惆悵為美的。林妹妹也能敷粉簪花,時常犀利,但永遠無法成為王熙鳳,便是如此。

因此你若覺得古琴曲「難聽」請大膽說出來,如果對方也覺得難聽,你們可以一起吐槽。如果對方覺得非常好聽,那麼我希望聽到一場激烈的爭辯,讓這件樂器在「真理愈辯欲明」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關注。

轉載請先私信。

生性懶散,論述多憑一己之經驗,頗多不嚴謹之處,請見諒。

小廣告:第一本書《我的靈魂很嚴肅》(故事集)出版,出賣色相請大家支持:

噹噹: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13010.html
京東:
https://item.jd.com/12224990.html?dist=jd
亞馬遜:
http://dwz.cn/6jqkYW
博庫:
http://dwz.cn/6jqlO5
文軒:
http://dwz.cn/6jqnmg
求轉發,求購買,求支持,求包養[親親]


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

也許它的確很難聽——

相信自己,不要猶豫!

檢查檢查耳機,十元一對的,換掉!

檢查檢查音箱,喇叭生鏽的,換掉!

然後再問自己:

為什麼古琴曲依然很難聽?

也許它的確很難聽——

相信自己,不要猶豫!

點開音樂文件的屬性。什麼,比特率8的mp3?換掉!

靜聽演奏現場的四周。什麼,琴聲顯得太小四周顯得太吵?換地方!

然後再問自己:

為什麼古琴曲依然很難聽?

也許它的確很難聽——

相信自己,不要猶豫!

在學者的演奏,從在學者的角度看。優秀的,鼓勵,上進的,鼓勵!

出師者的演奏,仔細去聽。但是

也許它仍舊很難聽——

是的。相信自己,不要猶豫!

尋找優秀演奏者的演奏,再聽。但是……

但是它仍舊很難聽啊!

如果上面的「打油詩」你看到了最後卻仍覺古琴曲難聽,那麼以下的回答將會解決你的困惑。既然排除了音響和演奏者的因素,那麼感到難聽的原因可能就在於我們聆聽者了。什麼,難道我們有問題么?絕對不是。想想自己平時聽的歌曲,哼的小調,其中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感覺好聽的?怎麼能沒有!既然有,那麼恭喜,我們便具有了欣賞古琴曲的潛質,乃至任何一種風格的音樂的潛質。

何謂潛質?是從「俗」到「雅」的潛質嗎?打住,這個說法我並不主張。音樂之間的確是可以比較的,但僅限於粗製濫造的和非粗製濫造的之間。只要創造者(包括二度創造的演奏者)在創造音樂的過程中,嚴肅、認真、用精力,那麼這個音樂就是好音樂。還有一個定義何為好音樂的標準,出處卻是忘記了,說,何為好音樂?好聽的就是好音樂。這話實在說得我「不能同意更多」。只要是好音樂,它們之間即便風格不同,流行程度不同,也都是平起平坐的。

但偏偏「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前面說的「潛質」又是什麼?這要從聽字本身說起。

試想那些由老至少都耳熟能詳的音樂有什麼特點?不難聽出,這些音樂的旋律都是簡單動聽。這類旋律幾乎可以引起我們每個人的共鳴,暫稱之為「本能類」的旋律吧。就如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甜味,喜歡暖色。但是,當人們聽音樂聽到足夠多時,就可能不單單滿足於此了。他們要音樂更精細一些、更豐富一些。在一系列新理念的帶領下,一些更精細、更豐富的音樂產生了。對於聆聽經驗並沒有那麼多的人來說,就顯得有些聽不懂了。正像美食家對味道的理解終會超出簡單的甜味,超出簡單的五味,而感受多層次的味道等等;也像繪畫鑒賞家對顏色的理解終會超出簡單的赤橙黃,而去捕捉不同的赤橙黃之間細微的差距等等。總之,所謂「開發潛質」就是讓自己能夠感受到這種精細,這種豐富。

而「開發」的過程也不難,從量上而言要多聽,不僅要泛聽,更要精聽。從樂曲本身而言,要注意其中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注意旋律的進行(即氣息)和旋律的層次,注意樂曲的架構,品味音色。同時不要為了聽而聽,而是在聽的過程中體會上述細節和樂曲的情感、思想間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切勿在聆聽之前在心中預設琴曲可能帶來的感覺。預設後的結果,往往是曲不盡人意而歸為了不好聽。

古琴自身的發聲特點和古琴在古代士大夫階層流行的特點,使得不少琴曲都要求聆聽者有著更高的細節捕捉力,但也不盡然。在《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琴曲中,依然不乏簡單鮮明的旋律,而得到大眾喜愛。只可惜,古琴在很多時候被吹捧得太嚴重了,以至於講到琴曲,先要大談其哲學、意境之類的空話,而不像上述的那樣,從實處入手,再向上升華。我相信,只要根據上述方法去聽琴曲,終有一天琴曲會變得好聽,所有的音樂都會變得好聽。


某人之珍饈,他人之砒霜


我只能說,古琴十分符合我對音樂的期待。

在聽過真正的古琴之前,我的腦海中就經常浮現、並一直追尋這這樣的聲音,直到有一天聽到了古琴聲,才欣喜地發現,這世上真的有我腦海中的琴音。


把所有答案都看了一遍然後從梅花三弄到華胥引大胡笳鳳求凰廣陵散答案里提到的沒提到的曲子一邊翻譯一個捉急的手游一邊都聽完了。
倆表妹古箏十級,所以古琴沒聽過現場版但是箏倒是沒少聽。=_=感覺好多答案都在強迫題主喜歡古琴,或者帶著你要是不喜歡聽不懂就是俗人,說明你low的這種態度。要麼就是自己以前怎麼怎麼不喜歡後來入了門突然靈光一閃就愛上了……
好吧,我和題主一樣,處在入門開竅之前,追趕不上陽春白雪的步伐的下里巴人的地帶。
我想對於古琴曲的不適應一個原因是因為古琴曲的節奏太隨意了。我學的鋼琴,也遇到過自由延音,自由變速的地方,但是沒遇到過古琴曲這種從頭到尾讓人無法打出節拍,而且也完全沒辦法分辨出調子【就是完全猜不到下一個音會出現在什麼地方以什麼音高持續多久音強還是弱】的這麼一個非常不習慣的陌生狀態。
我覺得這種感覺不難聽,但是也說不上好聽。
就像古琴本身是一個清凈的樂器,也正因為太過清靜,所以我感受不到它表達的情緒。
大多數的樂器,大多數的歌曲,所表達的喜悲情感,都是相當好捕捉的,而古琴曲給人一種很空的感覺,這種感覺有人喜歡,而我聽著覺得茫然,腦子裡沒什麼反應。
有個答主的說法很好,叫苦茶難飲。
承認自己個性比較燥,聽不來這個。其實我也很少聽流行歌而是純音樂聽得多,但是即使如此目前依舊不太能欣賞的來古琴。
沒節奏,沒調子,既然如此我們就來欣賞音色……
而古琴的音色,不說拿西洋樂器對比,就古箏而言,古琴的音色都要低沉一些。並不是一個音色明亮容易入耳的樂器。
古箏里有很多出了名的曲子,它用很多種樂器都能演繹出不同的風格,比如鋼琴【克萊德曼版本甚佳】和小提琴的梁祝,鋼琴曲綉金匾,都是源自於古箏。而古琴的曲子,我在fl studio里用kong audio的古琴試了試連主旋律都扒不出來……

嗯,明顯的感覺就像喝茶一樣。
然而茶我也不愛喝- -


沒有太長不看版。並反對高票回答說的「古琴曲大多以悲傷為主」的說法,很難想像一個古琴界的人會說出這樣的話。

。。。。。。。。。分割線。。。。。。。

首先有一定的文化氛圍因素。現在人們聽慣了西方體系下的音樂,比如流行,民謠,古典,心理產生了適應和依賴感。而西方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取向有一些明顯的差異,比如西樂更重視音樂的立體感(和聲)、節奏感以及組織嚴格而幅度較大的旋律。至於中樂,則更偏好搖音(各種滑音,顫音等的總稱)帶給人的審美享受和情緒,以及各種音色給人的感受(比如民樂多色彩樂器,並且運用多重演奏技巧展現不同音色)。現代化背景下,民樂對自身進行發展,借鑒西方音樂施行了一系列改良,比如琵琶竹笛等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古琴有其特殊性,這裡簡略說一下。從歷史積澱來看,古琴當之無愧中國最有「文化」的樂器,和它同樣古老的不少樂器已經失傳,而後來的樂器總體上也不如它這樣受人們推崇(不僅文人雅士,也有很多勞動人民)。從現有的歷史遺產來看,古董古琴現存有十數把,其中最早的是唐琴。而其他民族樂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就十分少見了。現存古代琴譜也有十餘本,記載琴曲成百上千,都是明清兩朝的文士和琴家系統整理出來的,遠多於其他民族樂器。這裡有個問題,古代古琴用的都是減字譜,只標指法不標旋律節奏(並不是古人不會標,古代已經有了其他樂器用的工尺譜,而古琴不標旋律節奏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古琴的吟猱綽注方法太過豐富多變,難以記錄,在樂曲中的應用主要靠師生耳傳面授和自我領悟。不過現代一般採取減字譜和五線譜或者簡譜雙重標記),所以很多曲目都需要演奏者運用自身的理解和個人的內涵與技術來個性化地演繹,所以古琴彈奏具有個性化和自由化的特點,同一個琴譜同一首曲可以衍生出多重彈奏版本。而近代時局動蕩,很多古琴曲的具體彈奏方法隨著琴家的流失而失傳,到了建國後很多曲目只存紙譜而無人彈奏,所以上世紀後半葉直到現在的很多琴家都埋頭於打譜事業中(即給減字譜創造賦予一套旋律和節奏等具體演奏方法,以成為通行版本供大家學習彈奏)。這個工作十分浩大,一首曲子需要打譜者對傳統音樂深刻的感悟和體會,也需要深厚的技術實力和文化積澱,也需要創造力,總之很考驗一個琴家的綜合素養。我記得現代古琴大師龔一談起過他的一次經歷,一個琴家用正調給一個樂曲打譜,結果十分彆扭,改了好多音才勉強完成,而龔老一看,用另一種調式試了試,結果十分流暢自然,於是有些不客氣地說那位琴家是在「自己創造麯子」。這足以說明打譜之不易。而直到現在,大家常彈的曲目還是只有那麼2,3十首,有很多沒打譜或者打完譜而不受歡迎的曲子(一個典型例子《幽蘭》),也有很多曲目打譜眾多,莫衷一是(比如《廣陵散》)。這種局面很不利於古琴的繼續發展,希望能有更多業界人士一起努力。
下面說說古琴藝術物理層面與曲風的問題。首先,古琴音域廣闊,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即使在西洋弦樂中也不算少。但有個問題,古琴的低中音音色總體不明顯(主要是按音),就是說雖然兩個音高不一樣,但是加上音色的因素聽起來就十分均同了。我剛入坑的時候這種感覺十分明顯,可能是錄音問題吧,真實彈起來就比較好了。這個問題在高端琴(幾萬以上的那種)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是中低端影響就比較大了。此外,古琴對吟猱綽注等搖音十分重視,在曲中大量使用,同時古琴的構造特別適合這方面的發揮,所以聽琴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欣賞這方面,這點即使在民樂界裡面也算程度相對較重的。第三,古琴的弦距、面板等構造上的因素不適合和聲和多聲部的演奏。左手按弦常用的也就是三個指頭,而右手弦間距較大,難以演奏多種和弦和快速旋律。而且左手按弦是沒有品相柱的,所以右手需要壓弦彈奏才能有較大的聲音(不同於古箏的提彈和琵琶的挑彈)。古琴構造和古代的指法相互適應,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共同演化,以至於成為了一個整體,難以創造什麼新的指法,所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和古代的相差不算大,也限制了古琴往快節奏多聲部的方向發展。古曲未整理完,加之技術沒有實質性發展,使得現代創作的古琴曲少,且受歡迎的少之又少。加之前文所述古琴的藝術審美側重點和現代主流有差異,小提琴吉他之類用幾個滑音裝飾一下,在長音中用用顫音顯得不那麼單調,最多烘托渲染一下情感,而古琴對搖音的用法是建構性的,就是說古琴曲的旋律性和節奏型都十分依賴搖音,用其參與構造出樂曲整體(比如撞音用來強調節拍,綽注連接各個孤立音)。古曲中有聲、韻之分,簡略來說,聲多就是右手彈音豐富密集,韻多就是左手吟猱綽注變化多樣。早期在魏晉時代,古琴和一般的撥弦樂器還很相近,曲目大多聲多韻少代表曲目有《廣陵散》、《酒狂》、嵇氏四弄等等。想像一下吉他快速繁密的琶音,琵琶激烈的掃弦輪指,那個時代流傳下來曲目大多類似於這個風格(雖然差異還是很大)。而到後來便漸漸向聲少韻多的方向發展了,這也是古琴個性化的一個過程,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洞庭秋思》
等。其實我最初也對古琴不能彈奏很多複雜快節奏的曲目感到煩惱,但我後來明白了,古琴的特色和優勢不在這裡,而在於區別於其他絕大多數樂器的個性化的特色。其實古琴的曲風並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流傳下來的曲目中各種色彩類型的幾乎都有,只不過不同琴家演繹出來的曲風不同,有些琴家很偏好淡泊閑適(比如吳釗),那麼他彈的曲子大多就是《鷗鷺忘機》《平沙落雁》之類,愛好激烈爽朗的琴家(比如摩尼天虹)就多彈嵇氏四弄《廣陵散》一類。所以只聽一個琴家乃至一個流派的琴曲,很可能就會感覺枯燥乏味(對門外漢來說)。另外對於節奏問題,民樂中有一種散板是西樂里沒有的,就是不拘泥於固定的節拍,按照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自由發揮(但不是隨便亂彈),可能很多門外漢會感到十分不適應,而且古琴曲中節奏常常變化,有是一段要變好幾次,再加上有些琴家(包括一些大師)的節奏感也不是很好(可能他們不怎麼重視吧,但節奏感差這點在業界內也是受反對的),再加上有些打譜不盡如人意,有可能讓人感覺節拍是亂的或者根本沒有節拍。綜上,要是你平時聽重低音重節奏的搖滾,或者多和弦的民謠,或者旋律快速、多聲部對位、滑音極少的巴赫貝多芬,剛好聽到一首低端琴或者渣音質錄音、打譜不好、散板較多、彈奏者技術瑕疵多或者樂感欠缺的古琴曲,難以入耳,這並不奇怪。
最後說一說古琴現狀。現在的古琴圈十分魚龍混雜,有的學了半首六級的《平沙落雁》還真「半曲平沙走天下」,學別人開琴館教學生,滿口玄虛,琴技卻不堪入目。或者半吊子水準就敢出專輯來賣,沽名釣譽。這種人不知害了多少愛好古琴的學生新人。要是對古琴有興趣卻不幸上了他們的當,多半就誤入歧途難以回返了。而且現在古琴商業化趨勢愈演愈烈,有些人三腳貓的功夫卻善於運作,紅極一時(樓主可以搜搜湛然大師)。所以能碰到三觀正確致力琴藝的同道該多麼幸運啊。不扯了,回到正題。話說現在最經典的琴曲錄音應該算是老八張了。它錄於上個世紀,由査阜西、王迪等前輩在五六十年代尋訪全國各地琴家搶救性錄製的一套CD,現在琴界人人必聽。不過對於門外漢來說,這套CD音質太差,業內人士可以聽出技法、旋律上的高明之處而忽略音質上的缺陷,門外漢估計就難以接受了。而且現在很多流通的錄音(主要是網路上)音質都很差,十分影響聽感,門外漢最好詢問專業人士再定奪。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在專業論壇(比如古琴吧,廣陵散社區)上問問附近的靠譜琴館,然後登門拜訪,可以聽到最佳的音樂。
總而言之,古琴確實是小眾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受,有人初聽琴曲便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有人剛一入耳便大叫難聽,而後挖苦嘲諷,都是很常見的。要是真的對古琴有興趣,不妨一步步鍛煉聽感,從比較友好的琴曲開始聽,讓自己的耳朵適應古琴曲風,然後逐步聽一些艱深的琴曲,由淺入深,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學琴差不多四年,現在大一,學琴之前我聽了兩年古琴曲才決定要學。順便說個段子,小澤征爾聽《二泉映月》,感動的下跪而泣;而有一次他聆聽龔老的《瀟湘水雲》,曲終沉默半晌,才吐出兩個字「深啊」。所以一個能聽懂二泉映月的世界級大師都難以在第一次聽古琴曲的時候欣賞出其中奧妙,各位普通的門外漢還是一步步來吧。(門外漢這個詞沒有任何貶義,取其字面義)。


首先,好聽不好聽,這是比較個人化的聽覺體驗。
就像你播放一首流行歌曲,有人覺得好聽,有人覺得不好聽,各花入各眼。
古琴音樂的特性是顯現在節律、氣韻上,西方音樂則更為看重旋律。
現在大多數國人的耳朵審美,比較偏於西化。一下子聽古琴、戲曲這些中國傳統的聲音藝術,一時較難適應,就像一直愛喝咖啡、可樂的,換喝茶了,剛開始不知道怎麼品味茶香。

而任何藝術的審美,除了直觀的感受外,其實都需要一些耳濡目染的氛圍。我教過數百名古琴學生,有一些剛開始也覺得純粹的演奏古琴名曲,並不好聽,沒有融合古琴經過編曲的輕音樂、新世紀音樂、甚至是民謠好聽,還說覺得一些影視插曲的古琴譯譜,譬如滄海一聲笑、涼涼、大魚海棠等等,更加好聽。但當學生們學完基礎曲目,具有了一定的藝術審美,彈到《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琴曲時,再回來聽那些之前喜歡的影視插曲等古琴音樂,這時的理解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已經漸漸具有了中國音樂的審美系統、鑒賞能力。


當代古琴大家、作曲家成公亮先生曾說:「中國傳統音樂中更有特色的是使用大量的「韻」,而非「旋律」——無論是與語言直接相關的聲樂作品還是與語言沒有直接關係的器樂作品,都是如此。一個音的出現有「聲」有「韻」,聲韻的表達有著種種細微的變化。……
而西方音樂呈現的音通常比較平直,歌唱和器樂演奏都強調音色的統一、純美。……
中國音樂在音的呈現時有著不同的「頭」、「腹」、「尾」的複雜狀態。就古琴音樂而言,在出現剎那時的「頭」,指法中會用「綽」、「注」、「逗」、「喚」等指法來表達;音出現之後,它的「腹」、「尾」也可能經過或長或短的細微曲折變化,便是「韻」,在指法中用「吟」、「猱」、「上下進退」、「撞」、「淌」等指法來表達,表達之後再出現下一個音。當然,這種繁雜的狀態在樂音快速出現時,會簡單得多。……
中國音樂的上述狀態,被音樂學家稱之為「音過程」。……
「因此,傳統琴樂並不注重琴曲的旋律美,許多琴曲的演繹不具備流暢的、歌唱性的旋律,或者說旋律的表達不很明晰。」
——以上,這一段話可供參考。

還有,其實同一首古琴曲,不同的譜本、不同的古琴家,演奏起來,也會有不一樣的聽覺感受。想建立對古琴藝術審美的,建議可先聽一聽《老八張》(八張cd)。


我覺得是打開方式問題吧。因為古琴不符合你對音樂的期待。它的確是沒有什麼旋律性。
試試不要把古琴曲當作歌唱,而是當作吟誦。
就像說話,像戲曲里的念白。
是不是會好懂一點?


我是個彈古琴但逼格不高的理科屌絲,嗯,自我介紹就醬。
==========================================================================其實的話呢,一種音樂好不好,絕對取決於它是否好聽。因此,古琴的妙處要想傳達給我等俗人,那它一定要好聽。
和高票答案一樣,我也覺得樓主這樣坦率地說出來並無不可。譬如茶,有人喜濃重之味,紅茶尚嫌不足,需要用佛手柑燒煙熏制,因此必覺口感清麗之龍井淡而無味。這並不是說喜好煙熏紅茶的老紳士們逼格不高,而是他喝不慣罷了。
對於古琴音樂也是如此,中國古代文士的審美是偏向於清微淡遠一型的。因此在旋律複雜多變節奏明顯的現代音樂的熏染下,樓主對於代表中國古典主義音樂的古琴,自然是聽不慣的。這隻關乎口味,無關乎逼格。
眾所周知,審美活動有著主客兩方。當主客兩方的價值得以在審美活動中連接,相互得以溝通,審美活動才能引起美感。換句話來說,假若樓主你在聽古琴音樂時,不能置身於音樂所構築的情景,體會作曲者的感情,理解演奏者的再創作的話,那麼是無法領會古琴音樂的美感的。
那麼,這種溝通不能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
那就是對古琴樂器和音樂的知識缺乏
古琴曲有其代表的一種意象的集合,被稱為曲情。正確理解曲情,一般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
以樓主舉的廣陵散和華胥引二曲為例。

一般人看到這兩個名字,基本上猜不出來這兩個曲子究竟要表達什麼。所以,在一些故作文藝卻缺乏文藝知識的小資文中處處可見「一曲清淡的廣陵散」這種裝逼描寫,這就是不了解曲子背景,而且聽都沒聽過的人犯的錯誤。
廣陵散:這曲子以前叫聶政刺韓王,所以是描寫刺殺從動機到準備,到實施成功,英勇就義最後是聶政之姐為弟揚名。因此這是一曲充滿著反抗叛逆破壞精神的敘事大麴,帶著這樣的視角去欣賞廣陵散,我相信題主必有所得。

==========================================================================

其實,古琴難聽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1.演奏者水平渣。這個不想說,我向樓主推薦一些比較容易接受的。
樓主要聽琴的話,龔一,成公亮二位是現代琴人中彈得比較好的。龔和羅守誠的琴簫合奏,成公亮的太陽,忘憂,都是易於現代人接受的佳作。
2.錄音問題
老八張時代,錄音普遍差。現代也有錄音毀了琴曲的。
3.琴的問題
古琴家彈琴,尤其是重要場合,都會彈老琴,用絲弦。這樣就帶來了如下的問題
a)有些老琴的聲音超級難聽!!!!!!!!舉個例子宋琴「高山流水」,難聽到一筆!!!!!!!!(趙家珍某專輯用過)
b)有些琴聲音雖好,然而由於琴表面斷紋的影響,會有砂音。
c)絲弦的走弦聲太大!!!!!
==========================================================================
以上是回答
不必為了古琴之外的東西去學古琴
不必為了音樂之外的東西去聽古琴
如不好聽,我就不聽
就醬


難聽就是難聽,為什麼不能說難聽呢?
可能只是你剛好不喜歡這個音樂,可能你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上面回答說樓主沒情操,審美不夠,太low,逼格不到,沒文化的我真是笑掉大牙
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人採訪湯唯,問她喜歡吃什麼菜,她說回鍋肉,然後工作團隊硬是要改成香菇菜心


實名反對最高贊數的回答@劉琛

作為一個七年金屬黨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位老師三千多贊表明成功的讓三千多位對金屬樂有了偏見。以及您肯定對金屬樂,一無所知。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金屬樂
金屬樂脫胎於搖滾樂,是一種節奏鮮明的重型音樂。風格多樣,如激流金屬,死亡金屬,黑金屬,哥特金屬,厄運金屬,華麗金屬,重金屬(對,這不是金屬樂的統稱而是下屬的一個獨立分支)工業金屬(我國因為是農業大國西方工業更發達於是天朝就有了農業重金屬的笑談)前衛金屬等等等等,各種金屬下還有各種各樣的分支。
比如這位答主提到的死亡金屬。
死亡金屬一般分為四類,1.殘酷死亡金屬,代表樂隊suffocation ,cannibal corpse這個風格確實無旋律可言,外行耳朵里只能聽見嚎叫,鼓手的雙踩和如圖噪音一樣的粗暴的電吉他掃弦
2.哥特死亡金屬,我也不特別了解,不瞎比比
3.傳統死亡金屬,代表樂隊grave,DEATH
4.旋律死亡金屬
這個名字代表了一切,旋律死亡金屬一大賣點就是大量的吉他solo,大量的華麗的旋律以及一段又一段的華麗的指法。
還有什麼死敲,前衛死,技術死就不說了??聽的更少。
很多時候人們比較喜歡先入為主,聽了一次金屬樂恰好是死亡金屬。從此所有沒聽過的重型音樂(節奏快,嗓音狂暴那種)他都會認為是死亡金屬。而這位知友的回答無疑會讓更多人反感金屬樂。事實上可能他們只是湊巧聽過一次核??然後抱著偏見看整個金屬圈:不就是乾嚎嘛,連個調都沒有,然後一傳十十傳百。至今仍有人說:搖滾沒啥好的,不就是唱歌吸毒睡女人嘛。對於這種人我只能呵呵然後留下一句:「傻逼」,但是回頭還是要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偏見。

希望您能將有關金屬樂的部分修改一下,畢竟中國金屬黨少,我不希望將來當我想找想霜凍前夜這樣的優秀的新生代樂隊時,看到滿屏都是軟綿綿的情歌。


聽音樂,很多時候需要環境和心境。

哪天陽光和煦的下午,你閑來無事,心情很好,很放鬆,泡一壺茶,燃一炷沉香,再用好點的音箱聽一遍,邊喝邊聽試試

和朋友夜市吃燒烤擼串兒喝啤酒,喝HIGH了,搖頭晃腦,讓老闆放一曲小蘋果試試


這個道理太簡單了:
上古漢語擬音 吟唱 【詩經·蒹葭】【上邪】
這是上古漢語,你不看字幕,看看能聽懂么?但是用現代漢語給你朗誦一遍,你大概還是能體會到「美感」的,這和你「喜歡不喜歡」關係不大,有非常多的好詩,你不喜歡,但你「知道這是好東西,也知道好在哪裡」。

聽不懂的時候,自然也不會有「好聽」這個概念了。

那麼,我們返回頭來看《蒹葭》都有哪些地方好呢?
假設你看遍了起點風小說,回頭來看一下,第一件事你會注意到的就是,《蒹葭》裡面有非常多的現代沒有的東西,也有很多現代的源頭


你聽古琴曲,可以先找「現代音樂也有的東西」。
太遠的jazz交響我們不討論,周杰倫的《青花瓷》這些「中國風」歌曲,從旋律上來說和古琴曲有什麼不同?
lbg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
聽羅老師的曲子,從旋律上來說,和古琴曲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之處?

如果你聽的足夠多,會發現非常多的旋律進行上是有傳承的。比如說313、323這樣的旋律形狀。
還有就是音的傾向性,你會發現很多優秀的中國人寫的帶有傳統意味的曲子,是沒有逃出古琴曲所規定的音的傾向性的,這個東西就叫五聲調式。

不是說流行音樂去掉4和7,就能成五聲調式的,五聲調式中也有7,但是用法不一樣。什麼叫做用法不一樣?就是前面和後面接的音符不一樣123561576,這裡面的這個7的用法,是和標準的西方大小調體系不一樣的。

你仔細聽周杰倫的幾首中國風曲子,用法和正統的日式曲目是有細微差別的,無論是和聲還是旋律。

這個東西,就是傳承下來的東西,儘管看上去已經面目全非,正如《蒹葭》,裡面幾乎每個詞現代都有能見到,但是用法上可能面目全非,然而仔細看,可以看到傳承。

然後你可以開始看「現代音樂中沒有的東西」,說沒有,其實是式微。一方面是各種彈奏技法,這在鋼琴上是比較難以再現的,你可以對比聽一下一些類似於《彩雲追月》鋼琴版,看看那些技法上的東西,古代和現代都是怎樣的異同。


這些「相同」和「不同」看完了,開始「有點理解,但是還是不喜歡」,也很正常。但是不至於兩眼一抹黑,連這東西是啥都不知道。稍微看一下翻譯以後,你看《詩經》也不至於兩眼一抹黑。
不喜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找到趣味所在。


「趣味」這件事,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最小的就是單音,或者某個音的趣味。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某個音符音調很像在念某個漢字,這就是一種趣味,就像我有時候聽到會覺得「特別悠然見南山」。單音級別的趣味還有很多,我了解的也不多,這個可以自己聯想、觀察。

然後是音符片段,首先有些片段你可以聽到和一些現代的「中國風」(當然也有部分西方音樂家的五聲音階的作品也有類似的感覺)很像。然後就是,你覺得這個音後面「該有一個某某音」,但是它出其不意的用了另一個音,這也是一種趣味。這種趣味很接近於唐詩中的「推敲」,你覺得是「僧推月下門」,但是他就寫成「僧敲月下門」。

再往上級別的趣味,叫做「意境」。對意境的體味,其實大約就是「那些片段都是怎麼排列的」,是一個更加綜合的感覺。這個東西很難說,比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單個漢字來說都是常見漢字,詞語都是常見詞語,但是放在一起,就有一種意境。這點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可能難以體會,畢竟音樂不像文字這般直接,我也不能像解釋古詩的方式來解釋一遍。

不過一旦你找到了那麼一點趣味,有了興趣聽,然後多聽聽,就慢慢的能體會了。

古琴曲也是文化深處的聲音,如果能領略一二,也算是好好利用了自己「身為中國人」獨特的文化特點了。


你強迫自己多完整認真的聽上幾遍,就有感覺了。真的,我沒騙你。


古琴這種樂器本來就不是悅耳的樂器。
古琴彈出動聽悅耳的曲子,這本來就是你一廂情願的想像。
古人說,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看到沒,音。
古琴彈出來的是音。
聞聲用耳,聽音用心。
用耳來欣賞發出音的樂器,自然會覺得難以入耳,本來就不是讓你入耳的。
但這並不怪你,我再詳細點說說。

音和聲的區別。
道德經雲「音聲相和」,既然要和,前提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才有和而不同,音和聲是不一樣的。
聞字怎麼寫的?門裡邊的耳朵聽到了門外的聲音。即用耳朵就可以聽到的,這是聞。
聽的古字為聽,再詳細訓詁我們就不說了,不是一句兩句說的完,簡單點說聽字帶顆心。
我們俗話說:「聽話要聽音」,一個人說一句話,他背後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會和我們的心相應,如果他誇獎則「良言一句三春暖」,帶給我們的是溫暖的能量,如果他咒罵則「惡語一句六月寒」,帶來的就是陰寒的能量,所以才會有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樣的俗話。
音一般和聲同時出現,他附帶有很多的信息能量,可以直接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影響。

這麼說仍然不具體,因為缺少體驗。說點我體驗過的供大伙兒參考一下。
如果有一天你靜坐的時候,能感覺到外界很多聲音,給你身體帶來感覺不一樣時,就能切實的感覺到音的存在。他們有些讓你舒服,有些讓你難受,有些讓你的身體上部分的感覺很明顯,有些是肩膀部位的感覺明顯,有些是頭部,有些往上飄,有些往下沉等等等等。有了這些體驗,你會明白你為什麼喜歡聽有些人的聲音,而不喜歡聽有些人的聲音,因為他們那種聲背後的音讓你難受或者舒服。
但這些所有一切的前提是體驗。

好了,話題扯遠了,我們回到古琴。
古琴是一種樂器。
樂的古字為樂,是說把絲綁在木頭上。而葯的古字也是樂,葯和樂的作用是一樣的。後來為了區分,把樂上加個草頭,以說明草裡邊具備樂這種功能的東西。從讀音上也可以窺見一斑,直到今天,現在很多地方葯和樂的發音還是一模一樣的。

樂的作用是治病,通過什麼治病呢?音。
所以,古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以入五臟,尤其是入心,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你沒看武俠小說裡邊,六指琴魔都是用琴來操縱別人的心靈,失卻之陣以伏羲琴為中心可以操控心靈,這些雖然有些誇張,卻都是有根源的。可惜的是出現十二平均律之後,原來的「宮商角徵羽」已經面目全非,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老子曰「大音希聲」。古人用很多方法,目的都是為了琴彈出來的聲小,而音大,這樣就可以直指人心,比如:絲弦、彈奏方法。但很遺憾的是現代人並不明白古人之意,還特意用鋼弦代替絲弦,當然鋼弦聲音大,具備良好的表現性質。
彈奏方法也是一樣,現在所有的彈奏方法都是為了讓彈出來的聲更具備欣賞性,至於音,沒人知道,更無從關注。
所有的方法都指向了與古人相反的方向。

因此回到,樓主的問題。

為什麼你聽不進去古琴曲?
彈者無心。
有聲無音。
聽者無心。

三者具備,才會有天籟之音,而今,三者俱無,又怎麼體會到古琴之玄妙?

你說我不聽音,我就聽聽聲,不行么?
古琴這個東西本身就不為聲而設計,又怎麼會有動聽悅耳的聲?

即不悅耳,又不安心,這古琴不聽也罷。


主要有三點原因:
1. 古琴曲不按節奏演奏
2. 古琴曲不以旋律優美為標準
3. 參見東亞三國(中日韓)以外的所有民族的觀點,古琴類的音樂並不是音樂,而是披著音樂外殼的其它東西。它嘗試以音樂去表達極其抽象的概念。
古人也說了「曲高和寡」,在於你怎麼理解這種「高」。當然我這裡指的古琴曲只是其中的一種主要風格,題主應該知道是哪種風格。

——————————————————————
有興趣可看下面這篇文章,或許會有點偏激,但不影響大致觀點:
民族音樂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音樂的問題,而是民族的性格和對藝術的狂熱程度,世界上有些民族在我們看來稱不上「文明」古國,但他們卻有一種高貴的氣質我們東亞人沒有,那就是——風情
《Siente Mi Amor 》-【墨西哥往事】主題曲
上面這個是墨西哥流行音樂,MV一開頭無論是令人著迷的異域畫面還是深情的旋律都一下把我們拉離天天洗腦、天天分手感情造作生硬的,日本人發明的「東亞流行音樂」,世界上從沒有真正的流行音樂,所有的現代音樂都是世俗化了的民族音樂,將我們引向那遙遠的,未知的國度。

分享幾種國外的民族音樂從古代延續現代化後並成為「世界音樂」這個風格類別下最廣為世界所知的風格的現場視頻:
【葡萄牙法朵王后Mariza - Gente Da Minha Terra】
【Luz Casal y Concha Buika - cantan Sombras】
【Estrella Morente - Tangos】
【墨西哥音樂 重慶現場】
【震撼以色列音樂 葉門布魯斯 重慶現場】
【Beloved】
還有一段非常難得的視頻,中國和葡萄牙民俗音樂的現場碰撞:
龔琳娜 《走西口》與葡萄牙民歌

漢族人經常有一個習慣,就是提到少數民族時就說人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言下之意就是我們不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假如樓主沒有出過國門去仔細體驗過,即使要舉例子從側面說明也太多了,比如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打擊樂器,尤其是手鼓,非常多,而你看過漢族人有一種傳遍全中國的手鼓嗎?沒有,我們有安塞腰鼓但不是給音樂伴奏的鼓。在唐朝的時候我們用三弦兒彈唱音樂,三弦兒的共鳴箱就是由唐朝的手鼓改裝了一下而來的,現在日本民族音樂還在使用三弦兒,但我們在秦腔表演里才能看到,手鼓這種東西更是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京劇噪音般尖銳的咣當隆冬強和大紅鼓。
也許曾經我們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我們整個民族在這個時代的音樂造詣真的是非常非常低,拉丁美洲的人均收入和我們基本在一個數量級上,但人家樂隊一出場就能帶十幾種打擊樂器,全是他們的民族樂器,拉丁音樂已經傳遍了世界並且影響了西班牙、義大利的民間音樂,催生了現代爵士樂,而黑人則是把布魯斯音樂變成了美國人的民族音樂。通過改良,這些民族音樂都成了現代音樂的基礎性風格,而我們平日唱的中國流行歌曲不過是日本人發明的一種流行音樂,用日語唱會更好聽,而完全不能代表現代音樂。早期威爾士的民族音樂、凱爾特音樂都有類似漢族這種五聲小調的曲子,配合風笛很好聽,只是歐洲人後來都搞古典音樂去了,我們以為他們好像沒有民族音樂一樣。事實上大多數文明民族國家都有幾種延續了上千年的歌舞形式,在歐洲、阿拉伯地區、印度地區一般是彈撥樂器、各種鼓和打擊樂、唱歌、舞蹈組合為一體的形式。其實老外也跳廣場舞,但他們跳廣場舞不會像我們是放伴奏,而是直接用自己的民族樂器來現場伴奏,音樂也是自己的民族音樂,有些還是一千多年前的歌。還有一點就是你如果看國外民樂現場,上檔次一點的樂隊,演奏者都是六七十甚至七八十歲的白髮大師,你看我們何時看得到拉二胡的、彈古琴的出來是一個白髮老頭在演奏,而不是工業化、流程化培養的「音樂神童」?按理說越老越有資格。

二胡古稱「胡琴」,為西域樂器。幾千年前波斯人發明了這種樂器的原型。

從歌舞結合的角度看,我們貌似不知道有什麼一千多年前的漢族音樂可以一邊樂隊演奏一邊跳舞的,我們跳的「民族舞」恐怕也不是真正的漢族舞,而是一種現代舞。而我們的唱歌就更不是漢族歌了,什麼「古風」之類的只能說用了漢族的小調,而完全不是漢族音樂,民族音樂最起碼的得有它自己的唱腔,就像秦腔和京劇一樣,而我們的大博士大教授搞出來一個「民族美聲」,既不像歌劇美聲能上大雅之堂,也把我們民族的原生唱腔全毀了,毀壞民族音樂這些音樂教授功不可沒。目前中國能長久維持原生態的,恐怕也就蒙古和維吾爾哈薩克音樂了,你去喀什還能看見他們跳廣場舞可以用自己的民族樂器在旁邊彈奏而不全是依賴喇叭放的也不知道該算啥風格的「網路神曲」。

從音樂的技術性看,我們沒有復調音樂,侗族有一種復調和聲演唱的山歌叫侗族大歌,整個中國除了蒙古和維吾爾、哈薩克的民族音樂和漢族的一些瀕臨滅絕的戲曲老調之外,其它基本沒什麼太高的樂器合奏難度(這裡民族音樂只指那種茶餘飯後普通平民演奏的音樂,而不指雅的上流社會音樂)。漢族人的音樂觀念非常奇特,他認為音樂是高雅的,俗間演奏的音樂也算是一門藝術,但歸根結底是低三下四的,事實證明我們的民間音樂除了阿炳等極少數作曲家之外,大多都土得不能再土了,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做茶餘飯後小酒吧里大家一起娛樂的音樂也會考慮服裝的美感、場景布置的美感等,所以他們的民族歌舞通常拿出來通常能直接上大雅之堂,如果在國家大劇院扭秧歌無論從服裝或者其他方面都有很強的違和感,這裡不是貶低自己的東西,而是客觀確實如此。而民間音樂之外的上流社會的雅士或者宮廷樂師呢,我們的大音樂家一寫曲子主題動不動就是高山流水啊,江河水啊,十面埋伏之類脫離俗世的主題,這種主題只能說用音樂去表述極其崇高而抽象的東西,可以說是7分神韻3分音樂,從相當多民族的思維方式看來,古琴曲壓根就不能算是音樂,而是披著音樂殼子的其它東西。
神韻角度的音樂,是不存在嚴格好不好聽的,也是不能判定高下的,在世界上隨便不知名的民族,亂彈一首曲子也未必會直接覺得比十面埋伏差:
巴基斯坦音樂 (並不是只有遠東的音樂才具有神韻,個人感受這種音樂神韻並不比古琴獨奏差)
中東烏德琴

泛印度地區Tabla手鼓(從公元前200年流行至今)

北泛印度地區的小提琴Sarangi,極其難學,和古琴一樣可作為冥想用的法器,起源於公元前5000年,19世紀手風琴傳入印度後開始衰退

很多古琴曲沒有節奏,也沒有明顯旋律,大多數人聽古琴曲會感覺每首曲子都差不多。而翻開西班牙的吉他教材,你會看到第一句話就是「節奏是音樂之根本,沒有節奏將無法形成音樂」。這就是東西方人對音樂觀念的最大差異,東方過於追求神韻而非旋律性和節奏性,而東方(漢族、日、韓為主)之外的所有民族都認為,即便沒有旋律光有鼓也能稱作音樂,所以我們看到他們民樂的節奏型極其複雜,鼓手必須經過嚴苛的訓練。至於東方音樂的神韻,我在文章最後列舉的印巴音樂視頻同樣具有,而且我國的道教音樂來自印度婆羅門教音樂,而婆羅門更神奇,認為該音樂是「諸天隱韻」並非來自地球,印度、中東也用五聲大小調創作音樂,有些還和中國一些古曲調子神似。
西班牙延續了上千年良好的樂手培養模式,由於他們的音樂要用於快節奏伴舞,所以對節奏要求自古就極其嚴苛必須一分一毫不差,否則和踢踏會合不上。另外他們初學的時候靠耳朵學習曲子而不靠樂譜,所以學成之後看別人彈一遍基本就知道別人彈的什麼,而我國民樂一直沒找到科學培養的方式,甚至有些樂器還專門提倡不用譜,師父帶徒弟式的學,認為這樣更容易融入自然,可對比:
西班牙弗拉明戈歌舞視頻
看了上面這首曲子我相信觀眾都能感受到這種強大的民族歌舞技藝不止是東方,其它地區民族的歌舞水平也是遠遠達不到的,一個合格的西班牙吉他手要想達到獨奏水平,先要和其它樂器一起給這種舞蹈伴奏10到20年。在這個簡短的小紀錄片里你可以了解到西班牙人如何通過傳統的方式去培養樂手:Solea The_Flamenco_of_Seville(Solea是其中的一種曲式,意為「孤獨」,西班牙吉他手會在黑暗中獨自練習,他們的音樂主要表達人內心最深沉的情感,演奏這種音樂時舞者、樂手和歌手的表情充滿真實的痛苦,訴說著經年的流浪和愛情的憂傷和永不可及的美。)
而片中的舞者、吉他手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這也是在流行歌舞和偽民族歌舞中不常見的,越是人民的,就越遠離浮華和功利,反觀我們國家則是要挑年輕的、漂亮的去演出的階段,可見我們的民族歌舞並非是大眾的藝術,也不是技藝隨著年齡增長的藝術。

而我國在千年之後的今天,民樂教學仍然無視和聲原理,更無視完美節奏感的培養,所以我們當代的二胡創作大師賈鵬芳選擇日本人為其編寫伴奏,因為在日本隨便抓個國際級的鋼琴吉他大師都能為東方五聲小調寫出優美而帶有東方色彩的伴奏,參見日本人給我們《二泉映月》等編配的伴奏:
《睡蓮》尺八 藤原道山 賈鵬芳 (尺八為我國唐代民族樂器,宋朝失傳,而今演奏大師全是日本人)
賈鵬芳【二泉映月(ニセンエイゲツ)】
日本鋼琴大師坂本龍一基於中國五聲小調創作的轟動西方的名曲:
《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
好萊塢拍攝的奧斯卡金像獎電影《末代皇帝》雖然是講的中國,但整部電影的中國式配樂創作卻選用日本鋼琴家坂本龍一,而不是中國人。老祖宗的恥辱,不光是科技水平和財富能衡量的。

為什麼題主的文章,和我的回答要在此猛烈的批評,因為我們中國人在民族音樂現代化的道路上不夠努力,我們的宮商角子羽反而日本人還在幫忙做各種嘗試:
【古箏、尺八合奏】
【三味線、太鼓合奏】
【尺八、三味線合奏 明鏡】
【長山洋子 三味線】
看到上面三弦在日本的盛況,當今中國則慘不忍睹:
【趙牧陽三弦兒彈唱】
從趙牧陽先生的彈唱中,你可以明顯聽出來,漢族音樂絕非現在玩「古風」的小孩子的「宮商角子羽」的五聲小調能夠涵蓋的,西北和雲南地區的人現在是較其它地區更熱愛民間音樂的。

東方上流社會的音樂就像西方的交響樂也是和交響樂同樣偉大的音樂,但在普通市民角度,賣煎餅的、挑貨物的、開茶館的肯定不願意去欣賞這種音樂,市民就喜歡打打鼓唱唱跳跳的音樂,而我們至今沒有一種比較像樣的呈現形式,也就是說這些歌舞在現代之前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改良和進步,而到現代其審美標準已經很難直接跨越鴻溝,這並不是因為審美標準西化了,比如薩頂頂做的蒙古音樂搭配融合東方各民族的服飾和舞台藝術就能完美達到國際水準,但這樣的形式並不代表漢族,這樣的藝術家也太少。【薩頂頂BBC獲獎-英國皇家阿爾伯特劇院演唱會視頻】
以東亞的美學、音樂總和在一起,我們倘若能在幾百年前出現薩頂頂這樣的音樂,也就不難影響世界了,而像周杰倫之類的流行歌手那怕當今有無數個都無法對歐美造成任何影響,這種流行音樂日本人是鼻祖且做得遠比我們好而但現今能在歐美開萬人演唱會的日本音樂人只能說僅僅比中韓多。

在非常晚的時代,我們才有了元代的戲曲,秦腔和京劇等戲劇已經瀕臨滅絕了。在世界民間民族音樂的版圖上,技術性最高的西班牙音樂是唯一一個普通市民茶語飯後演奏音樂的技藝能超越古典音樂般嚴苛的民族音樂,最早實現了融合印度、阿拉伯、猶太、摩爾及歐洲民間音樂,在大航海時代它又融合了拉丁音樂的旋律性和複雜的手鼓節奏,也把阿根廷探戈等音樂、舞蹈帶回了西班牙,最後成就了一門終極民族歌舞藝術——弗拉門戈。一門偉大的藝術需要不停進步。
我真心希望漢族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知道以前是不是,但目前一定還不是。
下圖為西班牙民族音樂吉他手Paco de Lucia的葬禮,他晚年旅居巴西,於近年不幸去世,遺體回歸馬德里時萬人空巷,而葡萄牙民族音樂Fado的著名歌手安瑪莉亞 羅德里格斯去世時,葡萄牙舉國降半旗哀悼三天。什麼時候我們國家一個二胡大師、古琴大師去世了能受到人民的此等待遇,也就離能歌善舞的民族不遠了。

如果有興趣繼續了解其它偉大民族的音樂,可以看下面更多視頻,遠比文字有力。西方不只有古典音樂,民族音樂也是非常震撼的,人家不會拿古典音樂來和我們比,我們也不用拿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或者宮廷音樂和別人比,原因很簡單這些音樂並不來自市井,均來自上流社會或者王公貴族,是才華出眾的精英階層,以中國古代的人口和物質豐裕,音樂影響力本來就該更大的。要比就比市井平民下班之後在小酒吧、大街上隨處能唱起,彈起、跟著跳起來的「民間音樂」,如果一個民族的音樂連根基都沒有,談何上層建築?

———————————————————————————————————————————
西班牙民族音樂
(世界民族音樂中技巧最高超的一種,大多數以流浪、憂傷、永恆之美為主題,且至今歌舞和上千年前形式大致一樣,沒有被時間改變)
西班牙弗拉明戈
Vicente Amigo
Solea__The_Flamenco_of_Seville
俄羅斯街頭藝人演奏西班牙民族音樂

葡萄牙民族音樂(以憂傷出名)
ANA MOURA - FADO LOUCURA
波爾圖的Fado
沈醉葡萄牙的憂傷吧—Mariza Miguel Poveda-Meu fado meu

猶太音樂(有很多種,視頻里這種樂理上講很接近中國音樂)
Yemen Blues - Trape La Verite(超好聽)

巴西民族音樂
Há Dias - Luca Mundaca

墨西哥民族音樂(最風靡世界的民族音樂,全墨西哥有超過170種民族音樂)
2015世界音樂節重慶站~Celso Pina~
墨西哥 拉丁音樂 重慶演出現場(這就是上面說的,為什麼如此強調漢族音樂沒有手鼓的原因)

印度民族音樂(神一般高端的樂器)
吉他與印度西塔琴演奏Bulerias
印度古典音樂——之六(西塔爾大師拉維·香卡)
巴基斯坦音樂

伊朗-波斯民族音樂:
(聽這個音樂就能感受到波斯為什麼能在文化科技上碾壓西方上千年,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都有其宏大的體現)
Inon Zur - Healing Ground-天籟之音
Lotfi
烏德琴
波斯古典音樂合奏欣賞

土耳其民族音樂
微博視頻
Gülbahar(加入民樂元素的New Age音樂大師)

蒙古、西藏民族音樂
《悲歌》
《金秋》

《Namgar - Tunka》

黑人民族音樂
B B King--2011年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演唱會

古巴民族音樂
Las cuarenta (Carlos Montero).
阿根廷
探戈Libertango 世界冠軍Arunas Katusha

維吾爾民族音樂
新疆喀什-刀郎木卡姆表演
榮耀
維吾爾族小孩的精彩表演!

哈薩克民族音樂
哈薩克傳統音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wNDU1MjM2.html?from=y1.7-1.2

北歐/凱爾特民謠的現代化版——民謠重金屬
Eluveitie Finntroll Inis Mona


近年來一些比較好的嘗試創新:
胡莎莎《唱念愛》
譚維維 中國之星
中國之星
零壹樂隊(攻入德國的帶有中國民俗風格的搖滾樂)
香港招魂樂隊EVOCATION 2014年 (攻入德國的帶有中國民俗風格的搖滾樂)


不同民族的音樂是怎樣的,其實從他們的面容上都能看出來,所以這也並非單純是個音樂造詣比較高下的問題,我喜歡東亞神秘的隱韻恰似天道之行陰,也喜歡異域的流浪與憂傷恰似人間的滄桑。


其實,不同類型的音樂,其所要表達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比如龔琳娜說過,歌,唱的是旋律,戲,唱的是腔。又比如很多電音,歌唱的部分並不是重點,而是電子樂器和混音的部分。

最後就是,古琴音樂,重點在「氣」。


你就別說古琴了,你就是聽鋼琴,都不用勛伯格之類的那些
聽德彪西肖邦貝多芬李斯特巴赫你們都很熟的大師我能給你找出一堆你覺得不好聽的聽到你吐。


我偏題說幾句 這是某人的說法 可以看看

西方的打擊音樂還是比較初級的東西,多聽聽古琴古曲,其實那都是激發人思維想像力的韻律,這不是單單的音樂,是應該有科學在裡面的,古人對這看的很重,有一整套儀式的,談琴前是要沐浴焚香的,可以說幾近奢侈,為什麼這樣做是有一定原因的……我們對我們的過去其實知道的很膚淺。
嘎嘎嘎,喜歡聽音樂的可以多去聽聽


推薦閱讀:

焦恩俊版小李飛刀主題曲開頭用了什麼樂器?
管弦樂團中真的會發生這種事情嗎?
如何正確練習好鋼琴演奏的觸鍵?
古琴的製作過程是怎麼樣?
如何保養吉他?

TAG:音樂 | 樂器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