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楷靈飛經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我只不過是個路人小白,凡聽說楷書都是想起顏體啊,歐體,柳體什麼的,上了知乎後發現大家都推崇靈飛經。靈飛經的小楷和其他楷書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和鍾繇相比呢?
好吧,作為一個專業的人,我來回答你吧!
????
首先我告訴你,你把概念搞錯了。
所謂的顏柳歐趙,是指的楷書的字體。
不是小楷的字體。
顏柳歐趙是四個楷書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後世學習書法的人也就大多從他們的字體開始入手臨摹。
但這四個人並不是代表了所有的書法家!也並沒有代表所有的書法風格!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四大天王,也許很多人學唱歌會從他們入門。比如你學張學友的風格,他學劉德華的風格。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學習模仿這四大天王,他們就成了四個標杆。KTV裡面,四大天王的歌滿天飛。
但是突然有一天,有個人告訴你,他更喜歡李克勤!
這時你就蒙了,這個李克勤是誰呀?
靈飛經差不多就是這個李克勤。
他可以算是唐代除了開宗立派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之外的高人。
這樣的高人還有很多,張旭、懷素、孫過庭、虞世南??
靈飛經是小楷,抄的道家的經文。
作者已經不知道了,誰硬要說鍾紹京我也懶得理他!
靈飛經可以說是代表了唐代小楷的最高水平。後來在敦煌挖出來的唐代抄經不計其數,珍品雲集。即使這樣,把靈飛經放進去比較,一樣不會遜色!
題主有興趣可以自己練練,硬筆軟筆都行。練習之後你就知道他的美了!
下面普及一下鍾繇:
靈飛經是唐朝的,鍾繇來自曹操那個年代。(大家自己算算)
鍾繇實在了不起,他生活的年代都有些什麼牛人呢?
王獻之、王羲之、衛夫人??
他牛在哪裡呢?
他的書法透露出一種天然的美,沒有雕飾的美,沒有被拘束的美。你去看看畢加索晚年的畫就懂了!
你已經把技法這些東西玩到熟練的不得了的時候,你再突破自己就進入了這樣的狀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這就是為什麼後世那麼多牛人,學書法學到最後還是要上溯到魏晉的道理。
那麼唐朝呢?
你們知道的,大氣,開闊!唯我獨尊!
這樣的氣象之下,藝術家更多的吐露的是奔放的氣息。
靈飛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出來的作品!
談靈氣,他不輸鍾繇。
談自然,他是另一種態度。
不過有一點要知道,你可以先學靈飛經,再入鍾繇。但是不能反過來。
因為你只能慢慢的找回你自己,不能急!
貼上靈飛經的墨跡照片大家感受下:再貼張敦煌的抄經大家看看:
再上張鍾繇僅存於世的墨跡照片感受下:
以上。
唐人小楷第一。
很多人認為天下小楷第一。不敢這麼說也僅僅因為前有二王。可能我見識少,單論小楷或不輸羲獻。
至於上手快,我覺得我還是天賦太差了。初學者還是別碰,尤其毛筆。鋼筆臨貼練練還不錯。
跟很多人想像不同,小楷寫字筆速極快。某省文聯主席亦是書協主席,當年高考的時候就是毛筆蠅頭小楷答卷脫穎而出。
靈飛經的字體為唐人抄經小楷,清雅秀麗,工整美觀,目的在於快速清晰的記錄經文,但沒有鮮明的特色和風骨,類似的作品還有類似轉輪聖王經等。靈飛經的優勢在於上手快,筆法不甚複雜,線條清晰,可以用鋼筆臨摹,這些對於現代人來說無疑方便了許多,因此備受歡迎。
歐顏柳趙為楷書巔峰,這毋庸置疑,但他們的字個性豐富,但想要練好工程量比較大。
個人認為鐘王小楷藝術價值遠勝於靈飛經。但對於沒有書法訓練只想把字練好看點的人來說,靈飛經更容易進入和堅持。知乎專業書法用戶不多,專業的票友都不多,很多長答案都是業餘練習一陣就出來推薦貼了,所以靈飛經受推崇。
其實能認真練字的話,就算練成龐中華那樣,至少比狗爬體好看,選什麼貼就沒那麼重要了。靈飛經是小楷中的精品。
小楷和楷書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我是從顏體顏勤禮碑入門的,然後換帖練靈飛經,一直寫了很多年。感覺寫靈飛經要順手一些,也更容易臨摹。楷書的行筆方式更為鈍重一些,而靈飛經的起筆落筆都非常輕盈。靈飛經的字體結構基本上都比較扁平化,顯得很秀氣。
個人覺得如果只想把字寫好看的話,用一本靈飛經就夠了,無論是當硬筆練還是軟筆練。靈飛經足夠秒殺當今諸多硬筆字帖。
如果是想練習書法的話,靈飛經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基礎字帖,在它基礎之上寫行書也會有感覺很多。
不管用哪一本字帖入門,秘訣只有多觀察,多臨摹,堅持。
董其昌評價,趙孟頫的小楷學靈飛經學了一輩子,最後不過十得二三。
單是對比一下橫畫便知,趙孟頫文徵明基本上是只能露鋒起筆,頓走收一波三折便已經是極限了,後來的劉春霖學的是拓版靈飛經,筆法是被簡化的。而墨跡版靈飛經的橫畫是先有勾絲,然後逆鋒入筆,接側鋒行到中央轉中鋒續行,最後護尾,一波五折以上,速度極快,宛轉流暢。現在人很多練靈飛經的甚至都沒弄明白,字帖里多數是純露鋒起筆,其實大謬,味道差多了。
可以說靈飛經的筆法是徹頭徹尾的炫技派。好多人說好學,其實連靈飛經功夫何在都不知道。大概初學時學它的結構比較容易出樣子,上手快,但想學好了太不易。
靈飛經從技術上來講就是楷書的蘭亭序,筆法之純已得蘭亭精髓,至少不遜於馮承素本的。
從影響來說,自其現世之後,尤以明代推崇最甚,館閣體的興起就是師承靈飛經而來,你可以想像它的地位
前面有人說話好狂啊。靈飛經個人寫了不下一二十遍,其餘帖子雖然練的不多但是看過很多,算是有點發言權了。可以說隨便挑出一個字在書法字典里都能進入前五名,有些字單比並不輸給二王歐陽詢和趙孟頫。更不用說靈飛經的行文氣息,很多名家都模仿不來。要想抨擊名家,還是多提升後再來。天下第一小楷,不是浪得虛名!八種基本筆畫在靈飛經里有很多的變種,氣息和章法就更不用說了,要總結出一套規律來臨習也不簡單,真的對的起靈和飛兩個字。
看看田蘊章是怎麼評價的吧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5MzU3ODA=.html?f=2224977總之雖然不能確定是誰寫的,但好就是好,王羲之也不是每個作品都是蘭亭序。
放一篇啟功先生的文章《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
發表在《藝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也因此,近年國人第一次知道,原來墨跡本還沒有遺失。
【附錄】 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
作者/啟功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 《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現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麼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並不太多。在清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書法的優劣,幾乎與文章的優劣並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學習小楷的極好範本。於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漸多,不斷泐損,隨著出現了種種翻刻本。《滋蕙堂帖》翻刻的筆畫光滑,又偽加趙孟頫跋,在清代中期曾成為翻本的首領,事實卻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離更遠。
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陳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雲樓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筆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過敦煌寫經的人都容易感覺《望雲》可能比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
這四十三行在清代後期歸了常熟翁氏,從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廬叢稿》所記中,得知在翁家已歷三代。文恭的玄孫萬戈先生,前幾年來北京,歡然互敘世代交誼處,我第一詢問的即是這四十三行,萬戈兄慨然以攝影本見贈,還親自抄錄了陳氏累代的題語和文恭的若干條跋記。廬山真面入目以後,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筆法墨法,始知無論《渤海》、《望雲》都一樣走了樣.尤其墨彩飛動的特點,更遠遠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現萬一的。這次萬戈先生把它交給《藝苑掇英》發表,使這四十三行《靈飛》,真面目與世相見,實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我所說的重大意義,不僅只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得見著名的唐人真跡這一方面,更有意義的是翁萬戈先生除拿出《靈飛》外,還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歷年收集的,一同印出與海內外同好共賞,豈不堪稱一件無私的盛舉。
從《靈飛》的書法論,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風格,舒展中有團聚的結體,平易中有變化的用筆,都已把唐人書法的特色表達無餘。此外對學書者有更重要的啟示兩端: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難把墨跡中最重要的活氣顯示出來,這可譬如看樂譜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記得再細的,把主旋律外的各個裝飾音都寫上去的,也不如聽一次演奏。這不但《靈飛》墨跡與刻本有別,一切石刻都與原寫墨跡有別。看了《靈飛》墨跡,可以豁然心胸。這項啟示的價值, 又豈止在欣賞《靈飛》一帖為然?它有助於學書者臨習一切石刻時,懂得石刻與墨跡的關係是怎樣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錐所寫的完全效果。
二是自從《靈飛》刻石行世後,對於清初許多書家,都起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奮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靈飛》的勢力相對的有所減弱,但在科舉廢止之前,考卷的領域中,這種影響還沒有全被北碑所取代。這裡要附加校正說明的:清代館閣卷折吸取《靈飛》刻本的一個側面,並不減弱《靈飛》在書法真諦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跡出現更可一洗把《靈飛》與館閣卷折齊觀的誤解。
清代中期陸續有少量的唐人寫經墨跡出現,書家對這種墨跡的重視,也逐漸加強。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經,屢次談到印證其筆法。成親王、吳榮光也屢次題跋讚賞一個分了許多段的《善見律》卷。這些寫經墨跡,也曾被摹刻在幾種叢帖中。但它們的聲威,都不及《靈飛》的顯赫。原因何在,當然《渤海》傳播的既久且廣是一個因素,而仔細對校那幾種寫經,它們的風采變化,確有遜於《靈飛》處。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遺的寫本來與《靈飛》比較,《靈飛》仍然可以敢當那一比,而不輕易出現遜色。那麼這四十三行經得起多方比較的傑出藝術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無名英雄的書手,感覺自豪!
世間事物沒有十分完美無缺的,看這四十三行,總不免有不見全文的遺憾。但從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無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還有無文字,中問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較少被人注意的。如從「償鼎一臠」的精神來看這四十三行,字字真實不虛,沒有一絲刀痕石泐,實遠勝於刻拓而出的千行萬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這四十三行的最後十二行,拿它與《渤海》全本合觀,才是賞鑒中的一件快事。
至於什麼鍾紹京書等等臆測之論,實是自古鑒賞家的一項通病,無款的書畫,常要給它派一個作者,有的在卷外題籤或在卷後跋中指定,這還不傷原跡;有的即在卷內添加偽款,破壞文物,莫此為甚。《靈飛》從元人袁桷指為鍾紹京後,明、清相承,有此一說。至今若干唐人真跡已為世人共見,那此一推測已無辯駁,而古人所見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句題外話,個人認為靈飛經碑拓要比墨跡好太多,《靈飛經》墨跡拖泥帶水,而拓片上字的筆畫似有一種引而不發,含而不露的感覺,如果墨跡也如此自然是極品,其他比不得,墨跡其他回答發了
我百度隨便找了一張拓片
因為歷史原因,很多人包括明清大家,是沒見過靈飛經墨跡版本的,所以對靈飛經的評價不一定很客觀。靈飛經的碑帖版,只能呈現他的字形,明清以來對靈飛經碑帖的頂禮膜拜,更多是因為他的字形好看,易上手,但這也成了後來大家對他評價不太好的原因。儘管這樣,靈飛經碑帖版仍然不失為小楷臨帖首選。如今我們已經可以輕易看到靈飛經墨跡的高清圖片,那種行雲流水,是碑帖所不具有的,靈飛經的形很容易模仿,文徽明趙孟頫的小楷里都能看出某種繼承,可這種韻味很難有大家可以學到。本人筆耕不輟的寫了十年靈飛經,感覺就連形都還差很遠,更不說其他的了,個人覺得練趙孟頫和文徽明的小楷更好一點,畢竟墨跡更多,而且靈飛經很容易落入諂媚的誤區,只學到秀氣的形,而沒學到靈動的魂。哎,靈飛經餘下的墨跡,是否有天能夠再見天日。
你要問它在書法史的地位,我看還是算了吧,問這個幹嘛?想知道自己或別人的喜好倒地段位如何還是想去長逼格。。。。談什麼歷史地位,象前面的回答說的,想練字,龐中華就很好了。。認真的說,這種修行在個人的東西,不要拉那麼高,感覺不舒服,看自己喜好,與自己心性相近就好。
最後正題:鐘王小楷,價值遠高於靈飛經,最後,又到了我感覺的時候了:靈飛經給人感覺像是個聰明幹練的青年,人見人愛,但是他的高度也止至於此。個人感覺,沒有對錯,不要說我啊
感覺靈飛經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啊
靈飛經確實寫得不錯,我也準備好好來學書靈飛經了
推薦閱讀:
※早上喝茶的時候順手寫了一爪,不記得是從哪看來的了,只印象當時看到的那個下聯寫得不好。各位來對一個?
※如何評價郭沫若的書法?
※「女」字按理是三筆,但我寫第一筆時總是分開怎麼辦?
※想請書法家寫一幅字,4到6個字,內容是寄託美好祝願或勵志,寫哪幾個字比較好呢?
※《草訣百韻歌》中 「圭心可是春(舂)」到底是哪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