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推薦幾款性價比高的降噪耳機/耳塞?


近幾年降噪耳機越來越火,廣告鋪天蓋地,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跟風購買,而忘了它是一種小眾的功能耳機,買了吃灰的不在少數。所以在購買前需要明白自己是真需求,還是圖個新鮮,是需要隔絕高頻噪音,還是受不了中低頻噪音

市面上的降噪耳機分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被動降噪大家都體驗過,就是捂耳朵,捂的越緊被動降噪越強,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耳塞和頭戴式耳機居多,用來隔絕高頻噪音

說起主動降噪就不能不提BOSE,BOSE的創始人由於無法忍受飛機的噪音而提出了製造降噪耳機的設想,並且根據一個假設「聲音的傳播是通過介質的振動來實現,波與波之間如果呈反相則會在理論條件下相互抵消」製造出了降噪耳機。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才是好的降噪耳機

看品牌

由於BOSE第一個實現了主動降噪技術並申請了專利,其他廠家又繞不過BOSE的專利壁壘,所以BOSE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是公認的消費級第一品牌,哪怕近幾年專利過期了,也還有這麼多年的行業積累在,足以讓他藐視群雄

看效果

降噪耳機的降噪效果是評判該耳機的關鍵,雖然對降噪效果的感知偏主觀,同檔次耳機的差別不一定能感受出來,但不同檔次之間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最好在承受範圍內作出最優的選擇,畢竟降噪耳機是用錢砸出來的

舒適度

降噪耳機作為解決噪音污染,提升舒適度的產品,要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新的舒適度問題,那還不如不買這個產品。入耳式要盡量避免給耳道壓力,頭戴式要避免夾頭或其他問題,其他通用的注意點還有底噪、風噪等

看款式

主要分為頭戴式和入耳式,頭戴式由於耳罩的先天優勢,在降噪方面比入耳式更有優勢,但同時存在便攜性差和夏天悶熱等問題。初次購買最好選擇頭戴式,但在夏季或許可以優先選擇入耳式

其次,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降噪耳機

預算: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選擇能承受的價位,再選擇合適的品牌和型號,最好能選擇1000以上,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續航:了解自己的日常使用時間,續航起碼要能支撐一天8小時不用充電,一般入耳式續航不低於10小時,頭戴式不低於16小時

連接方式:連接方式一般分有線與藍牙,有線帶來更好的音質,藍牙擁有更大的自由。但最近蘋果等手機取消了耳機介面,所以現在藍牙才是更好的選擇

下面是一些主流的降噪耳機

2000-3000價位

BOSE QC35 可藍牙可連線,20小時續航,佩戴舒適感、降噪五星

索尼 1000X 可藍牙可連線,20+小時續航,佩戴舒適感四星,降噪五星

BOSE QC30 藍牙連接,10小時續航,佩戴五星,降噪五星,便於攜帶

1000-2000價位

BOSE QC20 有線連接,16小時續航,佩戴、降噪五星,便於攜帶但降噪模塊比較礙事

索尼 100ABN 可藍牙可連線,20小時續航,降噪四星,佩戴三星半

索尼 750NA 有線連接,16小時續航,降噪四星,佩戴三星,底噪較明顯,降噪模塊同樣礙事

千元以下

小米性價比之王,想入門體驗的話選小米就好,其他大部分品牌的底噪會讓人懷疑主動降噪技術的實用性

最後,購買前最好先試聽

有條件的可以在購買前去實體店試聽,這樣才能明白看上的耳機到底適不適合自己,畢竟降噪效果和佩戴舒適度這些東西都挺主觀的,不是逛逛知乎就能體會到的,要試到自己滿意了才好


好了你們可以點贊了


耳機降噪的原理無非兩個,被動降噪和主動降噪。

主動降噪:耳機內部有獨立晶元運算,收集外界聲波再產生一個反向聲波進行消除。日本動畫片里邪惡的反派角色發出一個大招,然後我們正義的使者主人公再發一個大招跟對方正面剛,僵持了一會兒之後,兩股力量就相互抵消了,只不過不會產生巨大的爆炸聲、地面凹陷、山體崩塌,甚至地球毀滅之類戲劇性的效果。

被動降噪:單純依靠耳機的耳罩或耳塞達到隔絕外界噪音的效果,大概就像你小時候過年聽到門外放爆竹嚇得哇哇大哭,然後你媽媽走過來用手捂住你的耳朵說,乖,別怕。

被動降噪跟主動降噪之間的差距不是一個級別。500元以下或500元左右的降噪耳機基本上都是被動降噪,如果硬要推薦的話,下面幾款勉強可以考慮。

1. 魔聲 Ntune 第三代,京東價格399元

雖然看產品名字不是降噪耳機,但是耳罩設計上採用了抗音消噪技術,可以有效隔絕噪音,而且勝在外觀好看。佩戴舒適度比較高,重低音可以一聽。

2. Beats urBests 2.0,京東價格588元

喜歡入耳式耳機的可以考慮urBests 2.0,新版有六個顏色。小麵條可以說是Beats入耳式耳機里最熱門的一款了,更適合女生。被動降噪,如果在意音質的話還是選其他耳機吧。某寶上山寨很多,注意一定要從正規渠道購買。

3. …………

上面幾個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沒有親身體驗過就推薦一樣產品或服務給別人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還是說一下個人的看法吧。

主動降噪技術在聲學技術領域可以說是尖端,不但需要聲學演算法、硬體電路、聲學結構集成,也需要非常豐富的設計理解和系統調試經驗。

在核心技術被幾家大公司掌握的情況下,一些小品牌和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把自己幾百元的降噪耳機吹得天花亂墜,你信么?

性價比是一個一分錢一分貨的東西,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只有你的花費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得到明顯的用戶體驗的改善,降噪耳機就是其中一種。

拿著500元的預算,還是不要對音質和降噪效果有太多期待為好。不如增加預算,買款主動降噪耳機,或者不買。坐公交聽不清歌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有一堆手游和社交app來瓜分你的時間。但是高鐵和飛機的轟鳴聲就難以忍耐了,不是么?

主動降噪耳機的建議價格是2000元左右,這個價格除以二,差不多就是它音質的價格。索尼、BOSE、森海塞爾在這個價位都有對應的降噪耳機。

不過既然2000元都花出去了,再加那麼幾百元也未嘗不可。作為索尼目前最好的降噪耳機,MDR-1000X差不多覆蓋了所有使用場景,更何況它還有人性化的環境音和快速提醒功能。

雙雜訊感測器數字降噪技術、 DNC軟體引擎結合雙雜訊感測器、數字均衡器對外行人來說只是專業術語的堆砌,但打開降噪功能後卻可以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周圍一下子變得安靜的快感。如果你有勇氣戴著它過年回家探親,我保證你耳根清凈,不會再聽見七大姑八大姨喋喋不休的輪番轟炸。

MDR-1000X有一個個性化的降噪優化功能。除了使用者所處的外界環境,還能根據不同人的臉型、佩戴方式進行優化。就好像用清澈甘甜的泉水泡出來的上好茶葉,會多出那麼幾縷幽香。

它還有一個觸控操作和快速提醒的功能,用手指在右邊耳機罩上左右滑動可以切換歌曲,左右滑動可以調節音樂的音量。省下從兜里掏出手機切歌的時間,可以多出幾秒干自己喜歡的事。

無線藍牙不可缺少。作為一個怕麻煩到極點的人,實在無法忍受糾纏成一團的數據線,以及佩戴時的拘束感,因此我打心眼裡感謝藍牙技術的發明者。

如果你要買降噪耳機,那麼我會推薦你索尼耳機MDR-1000X。反正買了它之後,我沒有後悔吃土。


謝邀

這個問題已有兩年之久,但講道理,在既能滿足大眾可接受的高性價比需求,又能真正具備一定品質及靠譜的降噪耳機,其實可選的並不多。因為在這個苛刻的要求中以及僅我親自用過的耳機里, 除了高端的Bose QC30和索尼大法的1000X 是普遍公認的兩大實力派之外,國產廠商也逐漸跟進並專註降噪領域。所以普通消費者如果預算有限,可是又想體驗不錯的降噪、可以帶來安全感的續航、輕便的無線體驗、富有年輕活力外觀,那麼入耳式的藍牙主動降噪耳機就成為我們選購時的參考之一。

下面以我個人選購的策略為參考,為有此類需求的網友提供幫助及參考:

首要任務我們先確定好自己的需求,然後再圈定自己可以接受的價格區間,以下我會以可支配收入較低但對這類耳機有很大需求的學生黨為例:

  • 需求清單
  1. 聽歌/語音通話以及值回票價的音質(如高中低音的基本表現);
  2. 耳機佩戴的舒適性,攜帶的便攜性,外觀不能太low;
  3. 有安全感的續航(如果選擇藍牙耳機,那麼續航是大問題);
  4. 主動降噪是必須的,除非你欣然接受外界噪音對你內心世界的侵擾;
  5. 可接受的價格區間為500~1200元,但不會以低品質和低價格來實現所謂的「性價比」。

有了上述的需求清單,那麼我會毫不留情地砍掉如下產品

「被動降噪或非降噪」
「為走量而生的廉價低質消費級耳塞」
「厚重壓腦袋的(有線)頭戴式耳機」

這裡給不太懂的朋友簡單科普一下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的區別,除了頭戴耳罩式耳機以外,具有入耳式的耳塞均可稱為「被動降噪」,你可以試試用兩隻手捂住雙耳的降噪效果,你會發現,被動降噪效果無法隔離低頻噪音。這裡以頭戴耳罩式的耳機為例,這類耳罩式的被動降噪耳機就顯得過於笨拙,它純粹是通過物理材質進行隔音,你可以腦補成你耳朵和耳機之外有一層薄薄的隔音棉在幫你隔音。然而生活中除了高頻噪音,低頻噪音也會對我們的聽感以及心情產生焦慮煩躁的干擾影響,在喧囂的現代化城市中,人類為了一片沒有污染的藍天、一處沒有吵鬧的居所,費了多少心思

「主動降噪」則會通過耳機拾取外部環境音進行對比降噪(可參考智能手機的通話降噪),從而消除環境噪音,可以讓你更專註地聽到耳機本身傳來的聲音,這樣可以避免外界過於嘈雜而干擾到自己聽歌或語音。

簡單一句:自從我用過主動降噪的耳機後,我對被動再也愛不起來,這個邏輯相當於你自從用了固態硬碟後,再也不想回到機械硬碟

另外,廉價和低質的消費級耳機基本別想降噪了,厚重和有線的頭戴耳罩式耳機除非是工作需要,否則說實話我認為戴著非常累人,冬天還湊合,夏天熱死了還戴個頭戴式你怕是石樂志?

看到這裡,是不是會發現我在選購耳機(塞)時的方向越來越清晰了?

沒錯,其實買東西就是一個在需求做加減法的過程,那麼從京東逛了一圈之後,既能滿足主動降噪,又是無線藍牙的有如下幾款:

500~1000檔

Linner NC50主動降噪無線藍牙運動耳機(某東價格是599)

其中三星也有一款符合條件,但很不好意思,三星不在我考慮的範圍內。

2000以上

Bose QC30(某東價格是2498)

索尼WI-1000X(某東價格是2299)

客觀講,能完全符合無線藍牙+主動降噪+品質說得過去+千元內性價比高的方案,可選的範圍很窄,原本有一款Beats的外觀本身還不錯,由於沒降噪而且音質你懂的,所以這個智商稅還是算了吧。

然而高端檔位的Bose QC30和索尼WI-1000X各方面素質確實好,可惜對於學生黨這類低收入人群還是略顯昂貴,動輒幾千大洋就流到了老外的口袋,如果把需求集中化,那麼從實用性和口碑售後去綜合考慮,國內的小品牌也值得一試。最終,我把決策意向鎖定在了Linner(聆耳) NC50,算是替各位去做一回小白鼠。

在收到耳機後我體驗了約一個月的時間,以下是我的體驗報告

  • 音質水平

由於我是以無線便攜為第一優先順序,所以這裡我仍需強調的是,目前市面上多數的藍牙耳機受限於藍牙傳輸速率和傳輸帶寬的影響,用藍牙聽無損也是可以聽的,但或多或少仍會受到損失,在聽感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損。

這裡我通過試聽測試有損320kps音頻後發現,Linner(聆耳)在應付《One Sweetest》這類具有Live節奏打擊、管樂、鋼琴、電鋼琴的音樂時,幾乎沒任何壓力。只是建議在安靜環境聽歌時可以不需要開啟降噪模式,以最大程度避免些許底噪的影響。

之後我又找了一些涉及不同頻段、不同樂器、不同表現動機的音樂做了測試,目前已知的是音量如果開到最大,低頻會略有不足,在不同樂器音色的解析上與2000檔的有線耳機相比還有些差距。不過真要較起真起來,BOSE的QC30在音質表現方面也並沒有像它高價位那樣顯得高品質。畢竟藍牙和手機本身約束著音質的表現,在這方面我們心裡有個底就行了。

如果你是非音樂發燒友,這款Linner(聆耳)耳機的音質可以基本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想追求那種極致無損的HIFI音質,那麼你可能會在燒錢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 降噪能力

題主也強調了,我們要買的是「降噪耳機」,既然是買降噪耳機,那麼我們的使用場景自然是戶外等環境比較嘈雜的地方,我們希望通過耳機的主動降噪功能還我們一個清靜的、只屬於我們的聽歌環境。

在這一個月里,Linner(聆耳) NC50的降噪效果比我之前用某國外丹麥品牌高價位的降噪耳機要好很多,這裡還是用數據說話吧:

NC50的降噪深度為28dB,「信噪比」比我之前用的某品牌高價位的降噪耳機提升了10dB。如圖所示, NC50能實現20Hz~20kHz中的高品質降噪效果。

如果你用過相對靠譜的降噪耳機,就知道降噪所帶來的那種沉浸感有多爽了,擁有主動+被動降噪的Linner(聆耳)NC50給我的感受就是它的表現值回票價。

這裡再小小的科普一下降噪的原理和什麼噪音會被「降噪」:

Linner這款的降噪方式是主動(ANC)+被動(PNC),它會拾取環境噪音再通過軟體演算法進行對沖抵消,再加上耳機本身是入耳式的,也會起到一定程度的被動降噪作用。

那麼什麼噪音會被「降噪」?

我們人耳對聲音的感知範圍在20-20kHz,而降噪耳機通常會對中低頻的聲音進行降噪處理(100Hz-1kHz),高頻部分通過物理阻隔就OK。

至於在日常使用中,Linner(聆耳) NC50還有一個非常實用的「監聽模式」,該模式只需要按一下「ANC/Monitor」鍵就可以立刻降低音樂本身的播放音量,並同時增大外部環境的收音。這種設計是考慮到我們有時候與別人交談聽不到對方說話而導致的尷尬,只要切換一下模式就可以搞定,無須摘掉耳機。相反其他同類耳機,甚至單品價位更高的,都需要摘掉耳機,很反人類。

我就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比如去博物館參觀,為了考慮博物館的要求,我通常會把手機調成勿擾模式。如果你要聽講解員講解,但是又不想摘掉耳機,那麼你只需要把耳機切換為監聽模式即可,既不影響你聽到微信的消息聲和關鍵的來電提醒,也不會影響你聽到講解員的講解。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比如去安靜的會場聽公開課、去開會、去醫院病房聽醫囑,都可以,很實用。

此外,作為一個討厭漏音的用戶特此說明:這玩意兒不漏音。

  • 佩戴體驗

除了在工作間里做節目做音樂我會戴頭戴式耳機,其餘的所有時間我都不想戴頭戴式的。

原因無非兩點:

  1. 頭戴式的重量普遍很重,戴在腦袋上有很強的壓迫感,時間久了很不舒服;
  2. 髮型,我是個羞澀的長髮少年,沒頭髮或短髮的同學可能永遠不能理解這個困擾。

Linner(聆耳) NC50是項圈頸掛式設計,重量比較輕。之所以沒說它非常輕,是因為它一側有電池,再加上線條柔軟的TPE材質、金屬鋁的耳蓋、PC材質的中控,整體的重量不能算特別輕,但也不算重。而且由於材質的關係,戴久了會很貼膚。由於我沒有出汗也沒戴著它洗澡,所以暫時不知道它對汗液的情況是怎樣的,但官方宣稱具有IPX4級別的防水防汗功能,理論上應對基礎的生活防水應該沒太大問題。

  • 操作交互

其實我最渴望的交互方式是語音,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家裡布置那麼多智能家居的原因,我希望用聲音(口令)控制一切設備,不過目前市面上的藍牙耳機暫時還沒達到我理想中的交互需求。

Linner(聆耳) NC50和多數藍牙運動耳機的操作邏輯大同小異,但是Linner(聆耳) NC50的操作交互方面設計了兩個部分,一塊是用來操作音頻播放的,用以控制曲目切換、音量增減。另一塊是用來控制藍牙耳機當前降噪模式、電源開關、充電的。

如果你和我一樣用多了數碼產品,那麼你就特別在意它的產品設計邏輯,以及透過產品設計反映在普通消費者日常的使用場景中,比如耳機線材長短是否合適、線材材質親不親膚、按鍵鍵程及按壓反饋、耳機對指令的響應時間等等。

這種設計的優缺點很明顯:

優點:你可以精準地區分哪個是控制降噪和開關,哪個是控制曲目和音量,再也不用擔心按錯,解決了戶外盲按的準確率問題。

缺點:如果你以前用的是掛耳時或頭戴一體式,那麼你需要重新學習並習慣它。

  • 續航時間

說個不怕笑話的,我之前用過的幾款運動型藍牙耳機,官方都宣稱續航10小時!

10小時啊,聽上去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然而,我用了之後並不是這麼回事,要麼是3小時,要麼是4小時,要麼是極限5個半小時...

說好的10小時呢?

Linner(聆耳) NC50這款官方宣稱「不開降噪可以連續播放通話13小時/開啟降噪是10個小時」,經我測試,在開啟降噪的情況下音量60%聽歌,我聽了兩個多小時,電量槽還有約70%的樣子,理論上不開降噪的話應該會省一些電,續航比我預計的要好很多。

我們可以羅列一個生活場景:我們每天上班會聽一會歌曲或電台節目(算1小時),上午可能會用它接個電話聽個微信語音(算2小時),中午也有人習慣聽歌午休(算1小時),下午依然是接電話或聽微信語音(算2小時),晚上下班回家(算1小時),以上我其實已經多算了一些時間,按照這個使用頻率一天下來Linner(聆耳) NC50的續航綽綽有餘。

Linner(聆耳) NC50的充電比較方便,普通的Micro USB數據線就可以充電,移動電源也可以充,不像有的耳機需要轉接頭或者專用的充電盒。我家裡的插板是帶USB的,所以我通常是拿過來一根USB數據線就充了,很方便。

  • 信號延遲

降噪的藍牙耳機,如果只提降噪不提信號延遲,那就屬於避重就輕耍流氓了。

我必須誠實地告訴打算購買Linner(聆耳) NC50的朋友:這款耳機的延遲沒什麼大毛病,屬於主流耳機的正常水平。信號方面,在隔牆以及用不同WiFi信號源干擾的情況下,當我一步一步地遠離手機後,約4~6米會偶爾出現衰減現象。不過這種現象也僅僅在條件比較複雜的情況下出現,換到戶外(沒有牆體阻隔和干擾),與主流藍牙耳機無差別。

這裡順便科普一下,不論你用什麼價位什麼品牌的藍牙耳機,聽歌或看視頻出現卡頓時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 如果你周邊射頻環境複雜那麼就會容易被干擾到,如位於WiFi無線路由附近或者存在射頻干擾的位置,現實中如果我們周圍的手機4G信號特別多、辦公寫字樓WiFi藍牙信號特別多,也很容易被干擾;
  2. 這也和手機藍牙晶元對連接的處理能力有關。

不過怎麼說,通常我們手機都是隨身的,耳機也是隨身的,只要不是非正常場景,倒也不會存在這種情況。

  • 收納整理

直接晒圖吧(我的是藍色),這個耳機自動吸附的小設計很nice也很方便,從而從源頭上避免了線頭纏繞的尷尬,我一般都直接放包里。

寫在最後

如果你和我一樣,很在意無拘無束的無線體驗,很在意嘈雜環境對自己注意力(辦公/學習/思考)的影響,又很在意佩戴的舒適性和年輕的外觀,而且由於預算較緊只能在千元內選擇,那麼我可以很負責地把Linner(聆耳) NC50推薦給你。

沒用過的我不會推薦,所以也請打算購買各種品牌耳機的朋友注意了,不要輕信那些沒用過的人給你推薦的耳機。但與此同時,考慮到場景和耳機個體差異的可能性,本文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的購買指導建議,最後上圖收尾~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三星level u,性價比之選……

兩年前用過公司的qc25,效果真的不錯,在大巴上面可以隔絕絕大多數環境雜訊,當時有個同事還買了一個華為的降噪(當時的mate幾配塞),說效果差點兒,還可以

我現在工作原因,有一個三星level u,個人感覺和bose qc2.5差不多(畢竟兩年前聽過,沒有ab對比)。藍牙耳機也挺方便的

上面說的都是主動降噪耳機啊


蘇爾se215,大概六百多,隔音挺不錯,室友在旁邊玩遊戲,聽歌完全沒影響。
有一次戴著耳機走在馬路中間,差點被車撞了。


嘛,既然是男神提的問題,我就不請自來地答一下。

500左右的價位,我的唯一推薦是Beats studio一代——

——的高仿。

深水寶上有賣,圖片上的「正品」啊,「行貨」啊,你就當圖個樂。

同學有一條,親測降噪效果和正品基本無差別。

至於音質——

我可以摸著良心拍著胸脯(有C)地告訴你:


比正品好。


匿了...


這個價位推薦塞子。。。帶主動降噪耳機這個價位買不到除了高仿死丟丟,然後效果也不敢說很好,並且個人覺得還會影響音質。。直接上se215就好,舒爾的隔音我只想說一句話:「什麼?你說什麼?」


看清楚在回答啊各位= =
人家要的降噪耳機你們推薦3M耳塞是鬧哪樣= =?

500以下的目前只能想到索尼MDR-NC13,嗯~如下~

實物圖如下~

想到別的再補充。對了~日行M505雖然是純音質MP3但是帶有主動降噪功能(和配塞NC031搭配才行)還可以作為藍牙耳機哦,超高性價比只要598,少年不考慮一發嗎?誒嘿嘿☆~


降噪耳機這種產品基本都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市面上並沒有所謂超高性價比的款式。
個人牆裂推薦BOSE的QC35,BOSE管這個叫功能叫主動消噪,其實一個意思,因為這個技術是BOSE創始人研究出來的,所以他們愛叫啥叫啥。
既然是發明者,消噪功力自然不用多說,QC35的第二代耳機剛上市沒多久,比QC35第一代只貴了20塊錢,但增配了一個高大上的「分級消噪」功能,也就是你能通過一個按鍵自由控制消噪強度,已經值回票價了。再加上20小時的超長續航,就算你經常長途飛行也絕對夠用。還有一個關鍵是QC35 II帶著特別舒服,完全不會有沉重的感覺。

至於耳塞……其實每年上海站F1場外的小販兜售的那種其實就很好用,可以去X寶上找找。這種耳塞的原理是捏扁塞進耳洞之後再膨脹開來,撐滿整個耳洞,隔絕聲音。很便宜,但缺點是啥都聽不到,跟聾了一樣,日常出門十分危險,所以還是比較推薦購買更智能的消噪耳機。


剛想進來說,我現在用的bose qc15 挺好的但是停產了,推薦下qc20,體積小。結果看到500以下。。。

題主要不考慮下3M耳塞?主動降噪對人聲效果很差,感覺交通工具上用比較好(飛機最贊,公交高鐵也好)。


索尼XBA -A1。帶隔音歌套。低音略微比beats差,人聲千元以下無敵。或者是我孤陋寡聞....


目前為止用過四款降噪耳機,分別是:
森海塞爾mx550: 這是一款藍牙耳機,續航不錯,音質在我目前用過的降噪耳機里是最好的。第一次打開降噪的時候還是非常驚艷的!感覺世界一下子安靜了。當年國行要3000+

第二款sony mdr e31bn,這是入耳式的耳機,也是藍牙的,但是很奇葩的設計成有一個很大的控制器,大小相當於一個mp3,需要夾在領子上。音質不如森海那個,降噪比森海稍好一點。這個耳機很便宜,當時不到400買的,對了這個耳機還有一個問題,耳機塞到耳朵里時會有類似手捏紙團的聲音。目前已經停產了。

第三款:bose qc25: bose上一代旗艦,電池供電,續航強勁,有線連接,冬天可以護耳朵。這款耳機降噪效果讓我覺得以前的降噪都太弱了!用了一段時間再用森海那個,開降噪感覺和沒開一樣.......所以後來就把森海出掉了。

第四款:目前寫這個答案的時候正在用bose qc30。
今年入的。個人感覺和qc25降噪效果差不多。藍牙連接,入耳式。有一個大項圈。其實佩戴很舒適。還可以控制降噪強度。我已經安利做我邊上的同事妹子買了同款了。入耳的夏天帶不會太熱。

選擇降噪耳機如果要降噪效果,真的推薦bose。總有人說bose音質不行神馬的。我只想說,當你身處公交、地鐵、機艙這樣的環境,吵到你開80%音量都聽不清東西的時候,還講什麼音質啊?難道不是安安靜靜聽清楚更重要嗎?

如果除了降噪還要考慮其它因素就要綜合考慮了,比如價格、款式、使用環境等等。


500以下主動降噪耳塞不多。我的華為am180是買mate7手機套餐配的,499元,淘寶還能更低。與mate7、6plus連接時可自動充電,很方便。用了幾個月,幾點感受,供參考:
1,主動降噪效果不錯,特別是坐高鐵、飛機、地鐵、公交,背景低頻噪音可消除大半,開關一開,世界清靜了。通勤時間長的話,配一個降噪耳機絕對提高生活質量。

2,配套硅膠耳套非常差,去除耳套音質尚可(國產百元「神器」的水平),加上耳套後低音極為誇張,聽音樂簡直受罪(我平時喜歡聽K701的風格),當然,不排除有人喜歡這種「超重低音」。據說換成記憶棉的C套可以好些,我沒試過,因為我只用於聽講座。

3,風噪——對,就是風噪——實在受不了。開著降噪騎車或跑步速度快一點,再有點小風一刮,那呼嘯那酸爽……不加大音量連講座都聽不清。華為這就有點low了吧,低級錯誤,硬傷。

4,夾子很不好用。除非恰好穿襯衣,否則厚衣服不好夾,套頭衫夾不住。我是增加了一個其他的耳機夾才解決。從夾子到耳機距離短,夾子只能夾在脖子正下方很近的位置。

總之,不算一款成熟的產品。如果有配套華為手機,還值得一試,畢竟方便而且便宜。


實名推薦Linner(聆耳)品牌,理由如下:

1、降噪深度:降噪耳機的降噪效果都根據降噪深度進行界定,Linner的降噪深度均在28dB,能夠降低97%的【環境】噪音。當然如果是想降低高頻人聲還是選擇降噪耳塞耳罩會好一些。

2、舒適度:linner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耳塞設計,並且為防止脫落採用了特製耳掛,在使用過程中滿足了舒適度的要求。

3、便攜性:同為降噪耳機,Linner NC21 Pro僅22.8g,NC21 Lightning重量為21.8g,夏季出行既滿足了夏天悶熱問題,又滿足了輕便攜帶的特徵。目前出了藍牙版本的NC50,輕鬆戴在脖頸上毫無壓力。

4、續航:根據日常出行時間和對音樂的依賴程度,降噪耳機需要能保證我們一天8小時的降噪需求被滿足。linner NC21 Pro續航16小時,linner NC21 Lightning 無需充電,蘋果設備直接使用。NC50降噪續航10小時,常規模式續航13小時。

5、介面:安卓和蘋果設備分為3.5mm介面和Lightning介面,有線能感受音樂更好的震撼與感動。根據這兩個特點安卓可選擇續航16小時的linner NC21 Pro,蘋果可選擇無需充電Linner NC21 Lightning。如果喜歡無線的,還有NC50可供選擇

6、性價比:這個不用多說,大家根據產品的功能和特徵對比與其他品牌價格即可。


1 耳機這種東西要看個人水平。這就跟手機一樣,如果你不玩遊戲,只看看小說,聽聽歌,1000元和5000元的手機,對你來說是一樣的。

不懂行的木耳朵,分不清200元和1000元的耳機區別。

2 看平時常聽的類型,是樂器比較多,還是人聲多。有的耳機價格不貴,有側重點,低音中音非常不錯,高音稍差,但你平常高音聽的少,就可以買。

3 新手建議從低到高,先入便宜的,慢慢的口味叼了再換高級的。跟單反一樣是個無底洞,適可而止。

推薦一款。

我前段時間買了AKG的k420,京東價150元,很多年前的老款了,目前是AKG價錢最便宜的一個,可以試試。


巴固耳塞
一塊錢一副,八副還包郵。
有挺多種型號,可以對應選購。
是我用過的性價比最高的耳塞。
用耳機放音樂的話會分心,尤其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候。

PS.無利益相關。


用途不明確,

如果有長時間呆在背景噪音較強的地方的需要,專業用於降低環境噪音,比如定期都有大巴車、火車或者飛機等行程,性價比最好的當然屬於Bose QC系列,一次投入,終身受益。世界第一降噪品牌的實力能夠有效的解決這種問題。

如果只是為了宿舍防太吵,樓上各位都有不錯的建議。一般品牌的降噪耳機(通常降噪在15db左右)甚至隔音耳塞都能夠滿足你的需要。

脫離背景談需求,大家即便想幫你,也給不出最準確的答案。


有人說,判斷你是否真的需要一件物品時,就看它丟了之後,你是否會馬上再買一個。
那當然是Bose QC35,以前經常出差,下決心買了一個,從此以後飛機上聽不見發動機轟鳴。然後不幸在一次去網吧打遊戲的時候弄丟了。

這次雙十一又買了一個,一如既往地好用,誰用誰知道。

立個flag,這次別丟了


索尼大法好


買1000x,近期京東才1499或者1399,估計618更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Sony MDR-1000X 耳機?
適合慢跑時佩戴的耳機有哪幾款推薦?
如何選購一款適合聽交響樂的入耳式耳機,最好在1000-1500內?
為什麼我的耳朵戴不上入耳式耳機?
那些花幾百、上千塊錢買副耳機的人是什麼心態?

TAG:耳機 | 電子產品 | 耳機選購 | 降噪耳機 | 降噪耳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