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作品中的主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共性?


首先村上是美式作家這點林少華提到過 村上在小時候他父親希望他攻讀日本古典文學可他卻對西方文學來了熱情 包括西方的許多現代文學如馮內古特 托馬斯曼 赫爾曼黑塞 福克納 海明威 菲茨傑拉德 雷蒙德錢德勒 雷蒙德卡佛 薩特 加繆

這裡要注意這些作家的寫作理想在某一方面上是相似的而這一點相似也就深深的影響到了村上的寫作 這點後面再講

題主注意到村上文學中缺少日本性 而這其實是他有意為之 且聽風吟里他提到要和日語性和日本土壤保持一種距離感 為什麼呢 因為村上強調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這當然是一種西方主流思想--致使他不怎麼在書里提到家庭因為家庭和儘力要融入集體的歸屬感屬於一種共同主義(collectivism)理念下的追求。而且日語是一種相對美國文化下英語要含蓄的多的語言而受到西方文學影響和塑造的村上自然更傾向保持一種不帶感情性的口吻寫故事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語言與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等人有明顯區別的原因。

這裡談完了語言上的特色,之後是內容和主題上的。

第一段提及的作家或多或少影響了村上,為什麼呢?因為美式作品強調個人意志為上。他人及地獄。這句話也是西方在二戰期間西歐主流哲學存在主義的領導人物薩特所宣稱的。也就是說個人(self)是我們存在最優先考慮的東西。於是我們看到青春三部曲,《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等等等作品裡主人公都是那一副樣子:自己聽音樂,看書,想東西,找合得來的人交往,喜歡不來的人不找,喜歡不來的事不做,當然有時候受到社會(也就是所謂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壓迫不得不做的事也是有的,但每當受到社會方面的壓迫或者他人意志的壓迫主人公就難受的要死,心理活動也要半天,這就是因為村上的主人公是愛自己尊重自己的人,他做事投自己所好,為了讓自己感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力量而活著,每當這種意義被剝奪就會陷入極大的不安。那些西方作家哪個不是這樣呢?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說了戰爭使人迷失自我釀成悲劇,福克納的意識流和村上在《且聽風吟》和《1973的彈子球》里的意識流遙相呼應,托馬斯曼批判資本主義腐朽和病態的思想的巨著《魔山》出現在挪威森林裡渡邊的手上。

講了村上主人公的個人主義這裡還要說一下村上反對壟斷資本主義的強烈思想。看了《尋羊冒險記》和《舞舞舞》都知道村上對於資本主義在日本走上強盛時展現出來的一系列弊端的批判。官僚主義,商品化,消費主義,還有日益使人倍感壓力的強大競爭...這些在村上的眼中都是對實現個人意義保持存在的感召的威脅,當人不為實現自我而是去為物質的富裕捨棄個人意志的自由,那麼作為個人不就等於失去了存在的質嗎?

還有一點,關於村上小說的關於「找尋」這個主題,村上喜歡寫主人公尋找某個東西的歷程。尋找彈子球機,找羊,找前女友,找兒時玩伴,找到世界盡頭的出口...這些尋找的東西儘管林林總總但它們都有相似的隱喻--那就是自我,自我的本質,存在的質。這是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領導思想。然而這些尋找最終都歸於失去,也就是睡不論村上的找尋的是什麼,那個東西或者人其實業已失去。這代表什麼呢?主人公尋找著象徵著自我意義的東西而那東西最後卻失去了,是否意味著自我也失去了呢?並不然。這裡村上暗示著更高階的哲學思想。所謂承載意義之物必將失去而失去卻帶來自我的意義。這麼說當然不清不楚。大致就是講形而上學的真理就是個人的孤獨和必將失去所有的失望,但在這種孤獨的意義上所有作為個人的存在可以感知到其他的人同樣的存在感,而這種感覺不肖語言和行動便輕柔的將人們連帶一起,使人們共同感召個體的覺醒。這也代表了一種個人的意志論--即不為某一事或人決定自己的本質而是將這東西的失去看做是自己克服形而上學的苦痛的一個成長,這便是村上關於找尋想說的。

綜上所述,村上小說的核心是基於西方文學和哲學思想的,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的書缺乏日本性了。


謝邀。

村上春樹的父親是侵華日軍。他自小與父親關係不好。
所以他小說里,父親幾乎不出場,或者乾脆死掉了。其他類似於父親的形象,都有幽暗的一面。《海邊的卡夫卡》裡面,田村卡夫卡的父親是黑暗面這事,尤其明顯。鼠跟他的父親也是非常抵觸的,《且聽風吟》裡面專門諷刺過鼠父親發戰爭財這事。
他會提到母親,很少,但是有,比如《家庭事務》,比如《夜半蜘蛛猴》的兩個短篇,基本上母親就是一副很溫厚家常的樣子。。
但父親的形象,他就是能避則避的。
連帶著,他對軍方、政治家和右翼的態度,也一直很抵觸。這體現在從《尋羊冒險記》開始一系列有政治隱喻的小說里。


他大學讀了七年,中間參加過學生運動,喜歡泡爵士樂酒吧。是個叛逆青年。
期間受美國文學巨大影響,包括菲茨傑拉德、卡佛與雷蒙德-錢德勒。
貸款與妻子一起開爵士樂酒吧,到年近而立開始寫小說。
頭四部小說,《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談論的是歲月流逝、幻滅與死亡
《尋羊冒險記》與《舞舞舞》陳述的是黑暗的、虛空的彼側世界如何吞噬人生命的一切

讀過雷蒙德-錢德勒、卡佛和菲茨傑拉德小說的人都明白。
錢德勒塑造外表淡漠的硬漢形象(馬洛)。
卡佛用極簡的口吻敘述各人隱痛深沉的生活。
菲茨傑拉德小說男主角多為夢想幻滅之人。
因為喜歡這三位,所以村上春樹也喜歡這三類主題。錢德勒、卡佛和菲茨傑拉德都喜歡一個鬱郁獨行的男主角,村上春樹也繼承了這一點。讀過《漫長的告別》和《舞舞舞》的人,一定會發現村上春樹對馬洛推崇之極(參考面對警方詢問那段,簡直是致敬),所以他小說里的「我」也有大量類似於馬洛的,獨往獨來的行徑。


加上他的美國文學愛好背景、他的童年、他背叛的青年時期,促使他的小說最後成了我們讀到的樣子:
基本是描述現代城市扭曲幻滅、彼側幽暗世界(權力、暴力、慾望、資本、戰爭)的可怖、個人在這類世界裡淡漠處之的姿態。
也有強力的反抗,比如1995年《奇鳥行狀錄》,可說完全是部反戰反暴力寓言。《海邊的卡夫卡》也是田村卡夫卡、中田和星野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抗黑暗。


以前說過,他小說里,幾乎永遠有這麼一對女性,翻來覆去的出現。一個導向安靜和黑暗世界,一個趨向蹦躍與活潑世界。
村上春樹通常會與前一個沉靜型的睡覺(直子、由美吉、妻子、圖書館女郎),和後一個活潑系的調情。
因為他的小說,總是在此側和彼側之間搖蕩。主角迷戀黑暗的彼側世界,但需要此側的、現實生活的活潑的姑娘,把主角從幽暗的世界拯救出來。他自己也承認過,自己從小到大,積累了許多生活的毒素,需要傾吐出來。
所以他的小說,也就是如此。


其實,作家創作的每個主人公都是他自己。
作家寫不出他沒有過的感受。


我本人非常喜歡村上的作品,也看了很多他的小說,主人公確實是有共性的。
首先,就是不論男女大都平凡,就像你我身邊的人一樣,有些不一般的特質我們一般看沒有發現。
其次,男主一般都是能夠獨處的性格,就是那種可以長久做一件事情的人,大都聽音樂,喜歡運動,看書,凡事不強求,看起來像是沒所謂;而女主呢,一般都是陽光,開朗,長相如同在人潮中隨意抓取的,並不是很漂亮的那一類。
最後,就是一般村上文學的主題是尋找,找羊,找妻子,或者是某種真相,而村上注重的是尋找的過程,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會漸漸明了生存的意義和本質,以及得到自我繼續存續下去的理由。


拋開日本文學的發展史不談,近現代小說作家,從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龍,村上春樹,大部分小說的主人公都有題主所說的性格,孤僻,少友,而內心世界豐富,當然這顆心都有一個外殼。和我們這些讀者在那個年紀的行為和想法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
我認為的原因:
其一,作者是以30歲,40歲的視角寫20歲的生活。設想如果我們處在那個年紀看自己的20歲,大概可以稱之為上帝視角,很多讓自己興奮的事情或許也就歸於平靜,衝動的事情也便少有,大概也會早睡早起,安靜的在酒吧角落喝酒,不自覺的走神思考自己的人生。所以作者筆下的東西也會收到影響。
其二,考慮創作背景,作者筆下的年代手機不曾有,電視不會多,至於更多的娛樂方式,也當然不存在。書收音機是標配,酒吧電影院是好去處,情人旅店或者去雪國的列車則是能讓自己看到自己靈魂的歸處。設想一下,我們處在一個沒有手機,沒有kindle,想念相隔甚遠的心儀女子而只能通過寫信時,想必我們也會安靜的看書,反覆讀同一本喜歡的書,也會手淫,也會思考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的關聯性,不知不覺的陷入深刻。
其三,這不正是文藝青年所應該具有的氣質嗎?


男主:沉默,冷淡,陰鬱、愛看書、愛交響樂、愛披頭士。被女主類型一所吸引而無法自拔,後遇到試圖解救他的女主類型二。
女主一:自閉,外貌、才能出眾,大多是性冷淡,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
女主二:樂觀開朗;即使生命中曾有過悲傷的經歷,也對生活和生命持樂觀向上態度。對於男主來說,富有姐姐一般的特質,充滿母愛的女性。

————————————補充的分割線————————————————

關於下面一位答友的問題,問我是不是只看過《挪威的森林》?

我回頭查了一下,看過的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並不多,一共是五本。

分別是:

《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國境以南太陽以西》、《1Q84》(book1,2,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另外,村上的短篇看過一些,具體書名記不得了。

短篇有很多暗喻以及關乎他成長年代的東西,較其長篇比較不好理解。

至少,從我看過的作品來說(短篇除外),主角大多有這種特質,不止是《挪威的森林》,有人也提到了《多琦作》。另外,《國境以南太陽以西》、《1Q84》同樣不例外。

個人算不上是村上春樹的書迷,看的也並不多。對於主角共性的回答當然也算半開玩笑式的說法。

回到問題上

我並不認為村上的作品沒有什麼日本感。像端川康成,芥川龍之介,甚至是推理文學方面的作家,如橫溝正史、東野圭吾,他們作品裡都能找到相同的共性。

日本人寫作很擅長於對人性的挖掘並放大呈現,看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像是看一場人性的拷問。

為什麼村上筆下會有這些人物共性?

個人的理解是,

在村上的作品裡主題更多的會涉及到:孤獨,尋找自我,愛情,歸宿。

因為孤獨和尋找自我,所以有了男主的特性。

因為需要愛情,所以有了女主一。

因為需要歸宿,所以需要有女主二。


看了張公子的答案。僅從作者生平與影響他的文學作品、作品內容來論述虛無感,實在恕難贊同。


總論點:在村上處,虛無感是對人性有追求、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少年人尚未成熟的一種暫存狀態。這一狀態會因人物的成熟、或對終極意義的尋得而得到擺脫或蛻變。之所以會有無目標的人物,主要目的是出於服務迷茫的讀者(大多是年輕人)的需要。

分論點:
1.作者本人並不總是體驗到虛無感,無法從論述作家個人背景經驗來證明虛無感是「村上的特別體驗」。
從村上的本人隨筆以及日記,嚴格記載了村上日常生活的行為(包括規律的寫作、跑步、閱讀、翻譯、做家事、欣賞音樂、採訪等),不難看出,此人生活除了在觀察時會沉默寡言,異常投入欣賞音樂而在旁人眼中看起來無所事事之外,並不空虛。是在大嚴謹大自律中偶有小迷糊的人。他確實反抗父權,但反抗並不是他的空虛感的來源,反抗是為他的行動取得了自由與施展自己個人性的場所,村上曾說過,他在看包括錢德勒在內的偵探小說時領悟,明白了選擇「社會邊緣性」人物作為主人公視角,才能夠使得小說情節合理展開。因為社會邊緣人能夠獲得他所想要的自由的視角,可以隨心地發表評論、遊走在各幫各派之間,並在上班族於穩定的生活中淪陷時,能夠享受生活中的奇遇與冒險,好比荷馬時代的吟遊詩人。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缺乏父權的領導跟轄制不是村上筆下主人公充斥虛無感的原因。不是!

2.大部分情況下,虛無感是少年人(或說不成熟者)(或說對生命意義追尋者)的一個特別經驗階段。

a.影響論:
點名影響村上的美國作家,萬萬不可漏掉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塞林格。

若只從菲茲傑納德的《冬之夢》切入,則只能得到「夢想之實現中橫亘著虛無與破滅」的泛論。唯有從塞林格的少年切入,才可以明白,為什麼《且聽風吟》的鼠的虛無,《挪威森林》渡邊的虛無感,明顯比《奇鳥》的主人公的虛無感要強烈許多倍。

村上翻譯了《麥田裡的守望者》,而此書梗概可以概括為描寫一個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游來盪去、卻仍在內心對人性有追求的少年的形象。倘若主人公已然幻滅,不願意守望麥田,那他不必追求、逃離,只需要跟世俗「同流合污」即可。但因其力量不夠,資源不夠,只能得到「麥田守望者」這樣頗為天真無奈的結論。
少年人在特定階段的成長狀態,會倍感虛無。一方面是身體快速成長的必然結果,荷爾蒙性激素什麼的,另一方面是複雜卻尚未將這個快速成長的新人類加以包容跟呵護的世界,這個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人物與環境的脫離。

作為開爵士酒吧營生的村上,他的讀者意識非常好,懂得使用塑造典型人物來與特定讀者群共鳴。
對比想要博取年輕人注意力的挪威森林,與已經獲得聲名之後撰寫的海邊的卡夫卡,就會明白,儘管卡夫卡要比渡邊更具備個人意志跟思考能力(體現在他與叫烏鴉的少年的對話、以及他的預知夢),兩個人對於性、對於異性、對於今後應當如何同樣迷茫。

而奇鳥的主人公,在家的主夫,同樣虛無,同樣寂寞,但他並不沉溺在酒中,被替換成了深沉的自省反思(下井)與隱喻式的反抗(用棒球棒打綿谷升)。

虛無感是村上的考爾菲德。


b.人物虛無感的表現形式是具備藝術上的遞進的,也就是說,隨著村上藝術表現力的增加,他對虛無感的描繪越來越收斂凝練,從場狀彌散的虛無感,凝練為描述人物身上因為生命終極虛無探尋的黑洞一般的疤痕,從而人物越來越具備層次感,越來越「不象一個迷茫的人」。

村上早期的作品,虛無感停留在物質的層面,比如在酒之中,「一厘米的威士忌」;其次在任何所有玩物喪志的行為里,比如玩女孩,挪威森林中渡邊與永澤交換著女孩睡;比如玩遊戲,在「1973年的彈子球」中,也在他隨意丟下的對音樂的描寫中;中期的標識是用隱喻的圖畫描繪虛無感,例如《世冷》中創建出純粹的幻想「世界盡頭」,例如追求國境之南太陽以西進而發生婚外戀的男主角。也在逃避虛無感,逃避對生命的考究,進而成為被空洞的意識所佔據的惡的象徵里,比如羊博士,比如綿谷升。
後期作品裡,虛無的狀態會發生在任何追求生命深度鏈接的人身上。
拿最新小說集中《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獨立器官》舉一例。
渡會醫生的虛無感來自他所聽到的集中營的故事,在那故事裡他發掘到了自己生活的淺薄無意義,進而因獨立器官不受控的愛情,絕食自殺。
但到了後期的人物,基本已經脫離了題主所說的「無目標」的狀態,此處的虛無,已經不再是「虛無」了。而是對生命的虛無性有著充分承受力的悲劇人物。

用村上的一段話為其文學宗旨做一個註腳:
「世上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某個寶貴的東西,然而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那東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損傷。但是,我們必須繼續尋求。」

對於渡會醫生來說,他所需求的愛情,便是發生了「致命的損傷」,其損傷深深地傷害了他,直到他終結生命。然而,這一面向虛無的尋求,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應該加以描寫,加以容納。
所謂虛無感,在尋求寶貴之物的過程中,也在找不到寶貴之物的失敗的結局裡,更在所得之物與理想不同的參差中。如果你尋求之物當真寶貴,那虛無感絕不是什麼毒素,而是必經的生命體驗,沒有大虛無中的大慈悲,是很容易解讀錯誤的。

如果任何人引用本答論點來寫日本文學乃至任何課程的作業,而不註明出處來自「知乎網友」。我就代表這門課的老師詛咒你這輩子一定被劈腿。


男主,喝著啤酒,聽著鋼琴曲,在小廚房煮個意麵。
一次巧妙相遇,他開始一段魔幻現實主義之旅。
獨裁者在黑暗中入侵此岸世界。
他憑著毫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品質,捍衛自由。
情情愛愛是路上美好的花朵。
孤身拯救了世界,世人卻漠然不知,他也不在乎。
他成長為世界上最勇敢的少年,最堅韌的男人。
心上的灰塵,散了;心中的硬冰,化了。
世界殘酷,但善良的人總會有一點點運氣。
從此再無溫吞生活。天邊將升起新的太陽。


「我在深夜裡聽著Jazz,
滿懷疲倦地吃掉桌上最後一塊起司。
這時應該要喝些波本酒,
類似占邊或者野火雞最好。

漫無目的地徘徊在異國與異鄉,
漫無目的地聽說一些幻想。
漫無目的的獨裁者在趁著夜晚的飛翔,
而我只想煮上一支意麵,
吃完它時對著雪白的高牆。

我不知道我能在這個時分捍衛什麼,
當青蛙和麋鹿告知我尼采和正義。
我可能在無言中救了世界,
但我在世界的無言中無聲無息。

當然,
旅途上會有莫名的鮮花牽絆住我,
我會為消失的貓和風聲而黯然神傷。
我其實不是勇敢,也從來都不迷惘,
只是習慣走在人群身旁。」

——我覺得大概是這樣的。


這種特徵一般表達為 孤獨的迷茫的少年
卡夫卡跟渡邊徹最為典型
喝啤酒,戴棒球帽,健身,手淫,話少,讀書是其共性
表達的是作者自身最為困惑和沉迷的一種人生狀態,或者說僅僅是一種精神狀態
即所謂「永遠的男孩」


高中的時候讀村上的書很是瘋狂,說一點自己的想法吧
我覺得村上的書都是在描寫一種「感覺」和「心情」,無論是彈子球還是尋羊冒險記或者是挪威的森林,劇情和人物都是圍繞著這些構建的。
打個比方,如果把文學作品比作一個樂隊的話,那麼村上演奏的歌曲都是以貝斯為核心的,潛藏在吉他、架子鼓和鍵盤之後,卻用極大的張力在暗處直擊人們的心靈。通過描寫心情來引起人們的共鳴,這大概也就是他作品相似處的由來吧
對比其早期作品與1Q84就可以看出來,村上在1Q84里想要做出改變,加強了對劇情和人物描寫的部分,我感覺是有點失去節奏了


簡單來說,因為很多國家近現代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或長或短的垮掉的一代,只不過他描寫的背景與之有部分契合罷了。

話說回來,樓主你覺得大學生還是什麼樣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遺憾的是大部分大學生就是如小說寫的那樣。

我的老師說過,年輕人究其本質,除了炙熱的慾望,其他什麼都拿不出手,等到你小有所成,只怕時光已經悄悄溜走了。

我在看了他的一些作品以後,不自覺地像渡邊君一樣地虛度了幾年大學的時光。然而這也無法去論證究竟是否產生了某些超乎簡單文學作品與人生軌跡之外更加豐富多彩的聯繫。

日本美國發生過的故事,現在該輪到我們啦……你看這世道如此淡薄德行,如此嗜錢如命,如此浮誇吹噓,以假大空為行事標準,以炫技弄髒為榮,以肉身翻牆為榮,只求今夕安寢。哪裡還有什麼人關心這個國家的命運?各個階層衝突隔閡加劇之類的事情如果發生,莫不是眨眼的功夫?

大家都亂了,除了利益漸漸啥也不信了。那一天你想起你熱鬧的朋友圈和冷清的身邊,是否也會呢喃:

"綠子和直子都去哪兒了呢?然而死者永遠十七歲,他並不用攢首付還貸款……"


村上筆下的人物多為「邊緣人」,簡單來說,就是一定程度上脫離或不受限於社會和家庭。你看嘛,從邊渡君到多崎君,多是在脫離家庭干係的路上尋找自我。

這跟他年輕際遇聯繫比較大,結合他年輕那會讀的書,和自我接受的教育。應該就是剛好受美國lost generation 那伙人影響。


感受到人生人性的本來面貌,這就是村上春樹的主旨。
人生而孤獨,為了生存,不得已與人交往,交往中不斷改變自己,然後痛恨自己,一遍又一遍問自己,我到底在幹什麼?我到底想要什麼?
村上的主角恰好看透了這一切。每一個人都不願迎合別人,寧願孤獨,也不要改變,但同時又感到迷茫,懷疑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意義。渴望被愛,渴望有人理解,但是又排斥別人走進自己的世界。
他們都是矛盾的外在表現,看透了世界的構成,然後選擇從容自如地活下去。


Ⅰ我的呈乳酪蛋糕狀的貧窮Ⅰ

Ⅰ我們年輕 新婚不久 陽光免費Ⅰ這個短篇大概是對迷茫彷徨無助最有力的反擊村上春樹的很多小短篇都很有意思而他的一些長篇小說也只是表達了生活的無力感生活沒有你想的那莫好也沒有你想的那莫糟糕
只是一直在尋找獨處時的寧靜
如何能不對未來有過多期待的同時
又能找到消磨時光的樂趣和習慣
這不是每個人必將面臨的終極難題嘛
他也無法給答案所以只能叛逆自己
尋找自認為最舒適的方式發泄出來
至於長篇小說為何
語言妖嬈華麗到各種寂寞靈魂的徘徊體
大體是因為林少華

恭喜林少華解脫了
不再受制於人


「人生基本是孤獨的,但同時又能通過 孤獨這一頻道同他人溝通。」 村上春樹繼續 說,「人們總要進入自己一個人的世界,在 進得最深的地方就會產生連帶感。或者說人 們總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會在某 處同別人連在一起。」


這個我想我可以回答,說道村上筆下主角的共性確實是孤獨的,從寫法就能得知,最近看了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書中的主角是一個有社會價值的人,家族在名古屋是有錢人,五個人的小團體中,是生活最優越的,但是內心深處卻有種懷疑的色彩,只有自己是沒有顏色的,他很自卑,覺得和同伴們不一樣。然而他不知道同伴們的想法,然後那件事情發生了,他被這個共同體拋棄了,接到電話的時候青對他說,你做了什麼你自己清楚吧?不要再來找我們可。然而作沒有追問,他只回答了,我知道了。切斷了電話,他沒有辯解什麼,明明自己做了什麼都不知道,他內心是自卑的,一直懷疑總有一天自己會被拋棄,自己不屬於這裡。對的,沒錯,他喪失了,在這一年中他渾渾噩噩,不再與人交談,每天生活作息正常可是完全就像一匹行屍走肉。直到他現任的女友問他,他才慢慢的開始尋找當初的事件真相。
寫了這麼多,其實作品中還有其他的體現不過我不一一說明。人們常說村上式文體,或許從挪威的森林開始,村上就已經開始尋找自己筆下小說主角的人格了,不過並非每個主角都是如此,而是這樣寫的主角小說更加出名。村上或許是寫這種主角的天才,他能非常準確的描寫出這些角色的心理活動相貌,讓你認為就是這樣的人才會這樣!感覺寫到這裡已經可以了,我雖然讀過很多村上的書,但對村上這個人並不了解,想必其他人的答案肯定已經涉及,所以我便從作品入手。
村上有一些短篇可以去閱讀一下,同時最近也看了遇上百分百女孩,這本書有一種很歡快的氣氛,描寫並不陰鬱,但只是部分,同時其中的圖書館的主人公就設計成了一個自我否定的角色,就如林少華老師說的,村上的長篇中可以找得到更多類似的影子,他們受到早期短篇的影響,形成了後面的作品,對於村上來說,這樣的短篇就是試水的作品,然而,就像看市場反應一樣,或許這樣矛盾自我否定,帶有自卑情懷的主角很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以上便是我的回答,手機打字好麻煩,總而言之就這樣吧?如果有其他不完善錯誤的觀點請指出,謝謝!


個人認為村上就像林少華所說的那樣小說傾向於揭示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源,而這一類主人公主要為遊離於此社會的一種人,可表達出他所想表達的主題。【不喜勿噴(°ー°〃)】


其實這與他自身內斂孤僻的性格有關,其次,他的作品有我們這代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感情上的缺失,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往往能引起青年人共鳴的原因。


他在寫自己吧


推薦閱讀:

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 我談些什麼》究竟是在表達什麼?
村上春树能和夏目漱石媲美吗?
如果你是《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且深愛著直子,會如何讓她愛上你?
如何看待村上春樹新書承認南京大屠殺,並遭到日本右翼批評?

TAG:小說 | 村上春樹 | 文學鑒賞 | 日本文學 | 日本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