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人生?

逝者已矣,袁先生一路仙游,各路朋友或可蓋棺定論。共緬,允悲。


邪妖
題目大的駕馭不了。

袁先生是解放後評書門的面子!
(里子是劉立福先生)

家學淵源,善使短打書,有《彭公案》、《施公案》等書目。

錄的半套《水泊梁山》可窺其實力之一羽。

另,我也不知道哪兒四個水平線完全不同的人物就並稱什麼什麼四大家了
借蔓沒這麼借的就!

還有,有沒有聽過姜存瑞先生《三國》的!

原中國評書論壇網友舍盧魚在北青報發表的文章可供一讀,看看內行是怎麼說的,關於袁先生的藝術人生外行說的真是滿是槽點,嗯!這篇對袁先生藝術人生的總結到位,對其作品妙處的提取精準!北京青年報電子版


謝邀。

平常說袁先生,先得給他叉手施禮,謝過末將大不敬之罪。
趕上今天先生仙去了,應該先下四拜。當然,袁先生這等人物,我有機會給他行個三跪九叩也滿心樂意。

袁先生其他的書都好,不提了。單一部袁三國,我覺得是書以人傳,人以書傳。在我聽過的書裡面,單本兒天下第一。劉蘭芳老師的岳飛和楊家將,田連元老師的水泊梁山,單田芳老師那些短打書,都好,但袁三國單本,我沒找出比肩的。

說三國時不易的。已故的姜存瑞先生說過,解放前,天津的評書藝人遍地都是,說三國的,一百人里不過一二。為什麼?所謂皮子硬、瓤子雜。說白了:人物超過四百個,跨度長,戰役多,情節複雜,還有無數詩詞歌賦、書信文章、歷史典故、成語名句。尋常人拿不起來。所以那會兒說三國,是很考校水平的事。比如一位先生,說短打書熱鬧,展昭怎麼打的白玉堂,可以花里胡哨;好,坐下來請他說一回三國,就見真功夫。但凡是語言粗俗、口飄架浮之類毛病,幾句就聽出來了。


袁三國的第一大好處,湊原著。這話聽著尋常,其實難。說書的老先生,許多沒學問,口口相傳,愛把書改得歪曲扭,而且有套子。什麼突圍求救兵、校場選狀元、山寨招親、破敵大陣、詐死埋名、亂箭射死。給人物開臉也都是一套詞。來回說,管飽,說到哪兒是哪兒。袁三國是按《三國演義》原著來的,劇情若合符節,有古風,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找補。
這裡我得不敬幾句,比如我們江蘇的張國良先生說三國,也熱鬧,也華麗,打得還火熾呢,但比如十將戰曹彰,這是三國嗎?這是隋唐呢。但凡是讀過三國原著的,聽袁先生不會有岔子,很合。這就很難得,沒有妖狐神怪的。有骨頭,有原著的身架,沒有肥瘦凸凹亂七八糟的地方。說三國而像三國,就很難得。不是那種說著三國,透出三俠劍味道的東西。


哪位說了,那樣不顯得刻板嗎?不。細節豐富著呢。這就是袁三國第二好。
袁先生說三國,大情節不離左右,但他能評,能插敘,能找補細節。比如他時不時拿劉備擅長哭開個玩笑,比如荊州小兵看見呂范來說親第一反應「喲,又來討荊州啊?」比如失潼關曹操要斬曹洪諸將求情,踵事增華,小小段落平鋪直敘,他也能婉轉出小矛盾來。妙在這些描述,完全不違背原著,都是打原著散出來的。
如果說《三國演義》原著乃是精彩的白描,袁先生不胡改,而是合理的因形施彩,添加了心理活動。他有學問,這一點太了不起了。

然後就是尺度的把握。
別家評書,很容易失之誇張,臉譜化到底,比如把曹操說得一文不值。袁先生的三國,原文為主,敘評頗多,褒貶得宜。曹操該狼狽還狼狽,但袁先生「曹操是漢末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這句不停口。周瑜該狹隘還狹隘,但「好一位美周郎」的讚譽一直沒停。而且袁先生不會長篇廢話,漂亮,輕快,脆生,不拖泥帶水,細節描寫和評述多而精美,閑處著色,勾畫優美。
也因為上一點,脆生輕快乾凈利落,讓他該凝重的時候有凝重。感嘆某位豪傑去世時,不會拉拉叨叨,就是一聲慨嘆。袁先生是有京劇底子的,一唱一嘆,黃鐘大呂之氣,不用碎嘴說。

袁先生的評書好有一比,是老版《紅樓夢》、老版《三國演義》那種電視劇的感覺。大環節貼原著,不胡改,經典的原話保留,於是古韻存著;小細節上,盡量周到,讓觀眾聽舒服了,一顰一笑,會讓你覺得「原著沒這麼寫啊,可是經您這麼一說,還真是這麼回事,哎呀真是作者的知音」之感。
或者這麼說吧:
許多別家的評書是越了解《三國演義》越覺得聽不下去,袁先生的書是越了解《三國演義》越覺得對、好、妙的那種。
再舉個例子:
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時,在孟獲兄長孟節隱居處,看見風景清幽,於是袁先生給諸葛亮添了一段感慨,大概意思:咱也曾經有這樣寧靜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如今卻是戎馬半生,不知何時方能回歸故里田園。這一段為原著所無,卻是洞見人物心神,是真懂三國才能加的話兒。

這麼簡潔優美兼且輕快蒼翠而又厚重端莊的一部好書在世上了,這得多少功力心血,想起來就高山仰止。

當然,先生的梁山、封神跟三國不是一個路數,但有袁三國鎮著,我覺得是給評書這本藝術長臉的事。如果一個人從來沒讀過《三國演義》,我是會願意請他從袁三國開始的。

還是給先生行個禮。伏惟尚饗。


袁爺的《列國》,小回目叫《伐子都》,看怹的話本真看不出來有多好,鬆散,平淡,除了留個念想,我很少會去翻,12年,這些故事早已在耳邊磨出繭,袁爺對評書的認識,始終是最本質的:民間口頭文學,活力在於口頭傳播。其實袁爺的評書特點很難概括,要說怹是漂,脆,快,扣兒緊,有時候你聽到怹的書更多的是委婉,細膩,絲絲入扣;要說怹是說短打出身,可怹最好的書確實袍帶《三國》;要說你從來沒聽過怹的家傳書,可怹的每部書里都帶著年輕時的底子;要說沒家門傳統,怹是正兒八經北京評書門第九代弟子,可要說有,怹一生沒擺過支;要說怹標準規範,袁爺用評書說過紅色經典,說過風景名勝,說過體育比賽,說過股市兵法,怹的書有時候看起來像話劇,有時候像電影,怹的書沒有書套子,沒有什麼板眼,就是忠實原著,怹不單在書館裡說書,而且還撤下了桌案,穿上西裝,走上舞台,可要是說不標準,沒人能有怹那麼純正的嗓音和北京普通話,也沒人能像怹那樣,每一次說書都能把邏輯性擺在第一位,無論是怹個人也好,和怹的藝術也好,給我的感覺就是樸實,樸實得難以概括,用一種物質類別,就是水,水無常形,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去限制,但又保留著那份純凈,這種不加雕琢的美,恰恰是評書最寶貴的本真,連載了一年,我覺得其實袁爺的書有無話本真沒什麼緊要,怹的書是要活躍在錄音里的,活躍在視頻里的,只要聽到怹的聲音,看到怹的身段,就覺得這老頭兒還活著,就在耳畔,怹的聲音,滋潤心田。


今早在朋友圈看到的,不願相信,只有緬懷。超愛袁先生的評書。三國,封神演義,百聽不厭。手機app里專門下載了封神演義。不敢從評書藝術角度妄談,只是聽了袁先生評書,我不願意再看任何電視劇,因為袁先生自己就描繪了一個世界,四洪八荒盡在其中,人物刻畫生動逼真,也許栩栩如生不恰當,但是就是如此。
從小學開始用收音機聽評書,就是袁先生的封神演義。每天晚上聽完評書再去看書,很快就看完了封神。所以我第一本完完全全看完的小說就是封神演義,那時候二年級。後來三年級的時候還是伴著袁先生的三國演義看完了書。

直到現在,馬上大學畢業。有時候走在路上也會聽,會想起自己小學每晚聽著評書入睡,會想起初中放學後就著評書寫作業。

我媽經常說,沒見哪個姑娘這麼喜歡聽評書的。


先生雖已身去,但您說的書,留下的聲音卻抹不去。
記得聽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那段,先生把一個個名字報上來,抑揚頓挫,一氣呵成。影響之長遠,直到現在,我還能說出「王匡喬冒鮑信袁遺……」。

記得小時候父母晚上不在家,一打開磁帶,聽著先生的三國,便能安然入睡。

對我來說,您的三國不僅說了書中的故事,還引起了我對其他古史的興趣。每每評書中有引經據典,先生必會耐心解釋,譬如傳國玉璽為什麼缺角,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等典故,全都解釋的清清楚楚。

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句「子敬啊,你又中了諸葛村夫的詭計了!」
實在是: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孔


醒木一敲風雷動,摺扇輕搖論古今。
袁先生去世那天,我在上班的路上,一邊騎著自行車一邊聽著三國演義,張飛義釋嚴顏那段。到了辦公室打開電腦,不覺楞了,袁闊成去世的消息彈出來。哎呀,痛煞我也。
袁闊成先生的評書聽的不多,三國演義,水泊梁山,封神演義,肖飛買葯,就這些。我是89年生人,沒趕上80年代評書風靡中國的時候,聽評書也是受我爺爺影響,袁闊成的三國演義是我聽過最好的評書,論影響力只有劉蘭芳的岳飛傳能媲美,岳飛傳占的是開風氣,論文學內涵,評講功力,袁先生的這套三國演義是評書的巔峰之作,就如同亂世佳人是百年奧斯卡的壓箱底作品一樣,這套三國演義當之無愧。
說來慚愧,我知道袁闊成這個名字是高二時,評書四大家就知道另外三個,這個不熟,一次聽廣播,聽到評書選段,挑燈夜戰,聽得我神魂顛倒,食不知味,流連忘返。竟有這樣好聽的評書,娓娓道來,厚重又不失幽默,引經據典又不弔書袋,渾厚的普通話嗓音偶爾帶著點方言,讓人倍感親切。從此記住了袁先生的名字,知道了這部三國演義。上了大學,有了時間,把三國演義聽了一遍。工作了,手機里存著,每天都聽幾回,夜裡睡不著聽聽,一個和藹的老頭,給你講故事,這故事講的有意思,不會一驚一乍,沒有粗枝爛葉,聲音又很有磁性,讓人安然入睡。
我很後悔的是我爺爺去世前,我沒給他聽這套三國演義,他給我說過,說他也想看三國演義,可是自己文化低,古白話文看不順溜,我想聽這套三國一定能聽懂咯,可惜,這倆能給我講故事的老頭都去了。不過我想,他老人家一定聽過三國演義的,三十多年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送三國演義,廣播是那時廣大農村了解外界最主要的工具,據說那時候去地里幹活前,一定要聽完20多分鐘的評書再去,我想那時應該聽過吧。願在天之靈安息。
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猿之勢。


袁闊成的語言組織能力是短板,幾套公案書停下來就有體會。當然這有他有意放棄評書程式化語言(各種砌末、戲白),力求語態自然平和的藝術要求。絮叨,辭彙貧乏,描述能力差,但是平易輕鬆,忠實原典不賣弄,是袁先生最顯著的特點。沒有非難的意思,在怹身後,繼承了他平易可人的颱風,同時兼顧說話造詣的先進晚輩已經響蔓了,我說的是那誰和誰。


相聲界的馬志明。
小品界的陳佩斯。
評書界的袁闊成。
……
神乎其神,金光熠熠。
不服就是不認,不認就是不懂,不懂就是low。
我就靜等著下一位的神的養成。

泰山高不高?高!
可你在山底下這麼使勁磕頭我真怕把山基給磕晃了。
那三位連提鞋都不配,那我說出來只能找挨啐了。
什麼四大,五大的。自打聽了王白面的現場書,這麼多年我已經遠離電台錄播書了。
我就是俗啊!


張公子珠玉在前,我沒得說了。
袁老爺一路走好。


先拜拜先生!
從小聽袁先生的書,真好。
後來大了,對評書的喜愛加深了,找了很多掌故,逸聞趣事來看。
袁先生的父親哥仨,號稱袁氏三傑,擅長施公案(五女七貞),可惜袁先生沒有繼承下來。
按評書界的行話,袁先生的三國不是「道活」,不是評書藝人們口口相傳的話本,是袁先生根據原著改編的,下了很大功夫,確實很好,值得聽多遍。(這也是部分行內人對袁三國的褒貶之處)
評論里有人提到連三國,那也是大家。天津的姜存瑞,現在網上還能找到,那是地道的道活兒,跟袁先生明顯不一個味,我也很喜歡。


前後聽過大概幾十部評書,每當想起袁先生三國,便不由的想起一句詩:春江花月夜,孤篇冠全唐。雖說未必貼切,但足以體現袁氏三國在眾多評書中的地位了


他的三國陪我坐過了無數次車站。走好


九八年,夏天,高三,每天中午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三國演義,邊聽擺在飯桌邊黑色長方形小收音機,匆匆用著午飯,吃罷父親收碗,待「下回收聽」飄出,洗漱午休到點,朦朧之間沿著城市內河邊的小巷返復學堂,直到六月份過去。記憶猶新的畫面,也許這是那段枯燥日子裡僅有的娛樂才顯珍貴,也許這是對當年那位懵懂少年的懷念才記憶深刻。斯人鶴去,嗚呼哀哉


聽袁老的評書不多,成套聽下來的也就三國,和烈火金剛。三國自不必多說,聽了袁老的三國,別人說的我一集都聽不下去。如果沒聽過怹的評書而又有興趣聽聽的,推薦個小段《肖飛買葯》嘗嘗,應該是烈火金剛里的段子。也很經典。


先生走好。打小就先生的三國,現在還在重溫,剛聽到劉備入蜀,便知道先生噩耗,悲哉痛哉。


袁先生的評書聽得不多,耳聞袁先生三國是一絕,能把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講得大家愛聽,這才是本領
袁先生的聲線個人認為適合講大英雄大格局,袁先生對這方面的把握的確首屈一指。


一部三國轉,半生名著情!


拋個磚,我對袁闊成老先生的印象完全來自於小時候有本雜誌叫《學與玩》,其中有一期的第一篇文章是老先生對自己評書人生的回憶,我當時還是沉迷於單田芳老先生的廣播中,袁老先生提過一件事記憶尤新:老先生評書世家,小時候頗有天賦,常在台下評頭論足,有好事者鼓動老先生上台表演,老先生從之。票賣完後,牌子掛出,正式出場時,老先生見那麼多人懵了,腦子一片空白,一場書說的磕磕巴巴。下面觀眾也起鬨,下台之後慚愧不已,從此以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方成一代大師。


先感謝邀請的朋友抬愛。
這問題太大我寫不了。還是等能人出現吧。
另外推薦一下袁五爺的書,除了三國之外,還有一部水泊梁山千萬不能錯過。
另外十二金錢鏢,碧眼金蟾,還有晚年的封神演義都值得一聽。


袁闊成的口音太重,聽不慣。互點兒迷,盧撙義,有點齣戲。
風格不同,袁闊成的三國老輩人誰也說不了,但以後就難說了。袁闊成的三國是以知識做底子,老輩藝人吃了學問虧,難以相比,以後的藝人還是有機會的。
評書又不是什麼難事,總比研究原子彈簡單吧,藝人的素質是在提高的,追上前輩並非沒機會。


推薦閱讀:

清朝有《說岳》嗎?清朝滿族人聽《說岳》是個什麼感受?什麼態度?
為什麼德雲社的名氣如日中天,而德雲書館的發展明顯邊緣化?
如何評價王玥波的評書作品《火影豪俠圖》?
吳荻的評書是什麼水平?
單田芳、連麗如、田連元與王玥波都說過隋唐,每個版本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TAG:三國 | 評書 | 袁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