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性地自學專業電影知識?
題主是美帝某學校電影系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還有8、9個月才會入學學習。因為考慮到入學初期有一定的語言上的障礙可能不會地吸收電影知識,所以希望提前學習一些,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系統性地自學專業電影知識?目前在看《眨眼之間》《視聽-幻覺的構建》《故事》《導演的攝影課》這些書籍,周六也會去參加同城內舉辦的電影講評活動,需要怎樣來安排學習呢?就看書看電影嗎?觀看影片的話,參考哪些影單還是按照自己喜歡的來?是需要每一部都要寫詳盡的分析呢?大概怎麼操作呢?希望各位指明,謝謝。
你既然是美帝某學校電影系還沒入學的學生,就好好等著上學吧。在這給你回答問題的還不如你現在的情況好呢!
上學前這幾個月就看點自己喜歡的電影,看點老師可能講的影史經典電影,這樣就夠了,不用看那些書,沒真正拍過電影之前看了也看不懂。
個人認為,電影就像做菜,雖然各種工具和流程很重要,不管好看不好看,別人喜歡不喜歡,但你最後還是要吃下去這個東西的,說白了就是做飯給自己吃,吃飽吃好就行。看別人的方法是一方面,但主要還是你自己的體會。
我上學的時候,就感覺老師講了半天,也不過都是技術層面的,畢竟最後做什麼也還都是你的創意和想法,思想上老師也不願意講太多束縛你。技術的東西,你甚至不用在學校學,網上的資料比老師還全。所以,這條路還是要靠自己去慢慢思索。
拍片子,只要不是為了賺錢你就不用取悅別人,自己喜歡才是開始的第一步。
先拍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最好的開始,不用考慮系統不系統,因為系統都是人定的,電影學院里一個老師一個系統,你還是要自己構建。
上面很多人都說了不少,我就不啰嗦了,看片,看理論書都不能少
看片是為了看成品,看看藝術怎樣被呈現的,看電影理論書是為了從電影的角度去讀解電影
而除了這些以外,別的藝術形式都是相通的,繪畫,戲劇,音樂,電影是一個跨學科的學科,除了實踐以外,就是審美能力和你的思想深度
另外,多看多聽多問,培養你去偽存真的能力
另外《榮譽》這種垃圾就不要買了,就是騙藝考的中學生的破書,裡面的都是亂說,看了只會誤導你
前幾天看了叫獸關於《萬萬沒想到》的一本自傳
裡面寫到了「拉片」的事情,也就是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把裡面人物台詞、神態、攝像機布置、用了哪些特效、用了哪些道具、用了什麼拍攝手法、人物當時可能的心態、人物為什麼會具備這些想法。。。全都重新還原出來
說白了也就是把成片重新還原回劇本的一個過程
除了樓上有人推薦的一些書籍之外,我感覺看一些經典的,大師的片子,並從中琢磨出一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所謂的保證閱片量了,當然,垃圾看的再多也是沒用的先不用看那麼高深的,從最基本的認識電影和電影藝術看起, 兩本入門的書籍,再配合北電的外國電影史,初步了解電影發展,多和同行過來人交流,有機會接觸一些影視方面的工作,劇組的實際經歷會更加促進你對電影的深入了解
系統學習,需要的無非是時間。
專業書籍的閱讀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因此忘了是為何而學,所以書籍的閱讀要建立在影片的「閱讀」之上。
那麼看什麼書?
最基礎的當然是電影史,《世界電影史》(第二版,大衛·波德萊爾),《世界電影史》(喬治·薩杜爾),《電影的故事》(馬克·卡曾斯),《中國電影史》(鍾大峰、舒曉鳴),《外國電影史》(鄭亞鈴、胡濱),《電影史:理論與實踐》(艾倫、戈梅里)。
電影史的閱讀必不可少,儘管看著看著會發現交集很多,但是通過電影史的閱讀之後,你會了解到電影的脈絡與傳承,也就是不再單獨的接觸影片,而是試圖將影片放入一個更加龐雜的體系與構架中了解。
而這些書里提到的影片,盡量找來看看吧。首先要有一個電影「閱讀」數量上的基礎,別管是不是那麼容易懂,先認真看下去。
北京電影學院本科三年對學生閱片量要求是一千部,在資源泛濫的今天,很多影迷閱片量遠遠超出這個量。
其次,在積累到一定閱片量之後,咱們就大概以北電要求為準,一千部。在這之後,可以嘗試仔細拉片,找幾部特別喜歡的做「精讀」。
精讀就同時要閱讀另外的書籍,《榮譽》(蘇牧),《影片分析透視手冊》(張會軍),《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電影藝術導論》等。能夠幫助進行拉片嘗試,同時現在網上對電影的分析太多,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也可以自己對照一下,豐富自己的拉片能力。
而在這之後,自己大約有了一些模糊隱約的概念。這個時候,就算開始學習電影了吧。
這時會遇到分水嶺,那就是,你究竟想學的是偏理論呢,還是偏創作呢?或者是純粹的興趣,為了更好的「閱讀」電影?
畢竟電影如今也分行別類。
所以,這時候對於書籍的推薦就有些小心了。畢竟你自己也有閱讀,最後還是要你自己加以擇選,如果沒有這些理論創作分野,僅僅是關乎電影,那也沒關係。
總之,就推薦一些書目,你自己看名字,根據興趣選吧。
《電影是什麼》(安德烈·巴贊)
《電影理論讀本》(楊遠嬰)
《電影美學》(貝拉·巴拉茲)
《電影語言》(馬塞爾·馬爾丹)
《電影的觀念》(斯坦利·所羅門)
《電影研究導論》(吉爾·內爾姆斯)
《外國電影批評文選》(楊遠嬰)
《電影作為藝術》(魯道夫·愛因漢姆)
暫且推薦這麼多吧,電影書籍太多,還有一些導演傳記,訪談一類的,還有導演談電影一類的,雜七雜八,就更多了。
然而,到底還是別忘了為什麼而學,別忘了閱讀書籍時,還要進行電影「閱讀」。
說到這裡,似乎算是系統學習電影了,但是對電影的學習卻可能剛剛起步。
說到底,電影的特性決定了學好電影不僅僅是閱讀關於電影的書籍。在更大一片天地里,你首先瞥見的一座高山——美學。
是的,美學之於電影,讓人無法忽視的所在。沒有不學美學,不思考美學的電影人。所以,這又是一段艱難卻有趣的旅途。
美學的學習就更加龐雜了,這裡不僅關乎電影,還關乎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而這些的學習,反過來對於電影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
美學學習的書籍太多,方式太多,多到我不知如何開口。現在小心翼翼地推薦,李澤厚與高爾泰的美學著作,當然,還有朱光潛,或許宗白華也可以看看,雖然我不喜歡,就像不喜歡《榮譽》——但這本書還是有些幫助的。
再小心翼翼地說,還有如雷貫耳的黑格爾三卷《美學》。其實同對待電影一樣,美學方面的學習,我也推薦從史入手,美術史之流。
當然,閱讀美術史時,必然要配合圖片觀賞,否則,看著儘是一堆字,留下了「學」,卻不知「美」在何處。
關於美學的推薦,乏力又小心,畢竟是一座大山。
然而,電影的學習永無止境。
只希望你能更加的熱愛電影,別走的太遠,而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我們,一同努力吧!
首發於公眾號:石頭的日記本。公眾號ID:diaryofstone。
想要當一名合格的影迷需要掌握一些專業的知識。
1.分級制度
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2.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
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
獎項設置: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標誌物: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戛納國際電影節
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
獎項設置: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相當於最佳影片。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語: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i Venezia
獎項設置:
金獅獎(最高獎項)。
銀獅獎:僅次於金獅獎,並非每年都有。
其他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Sundance Film Festival
聖丹斯電影節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節,它專為獨立電影人而設,是一個獨立製片電影節。
在國內也有類似的,是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很多獨立電影只能在這裡上映,去年名聲大噪的《心迷宮》就是在這裡嶄露頭角的。可惜的是,大多數電影不能進入院線,畢竟太小眾了。(我就是個小眾癌,喜歡很多很小眾的東西。)
另外,準確來說奧斯卡並不算是電影節,而且大家了解也較多,在此不做贅述(金球獎也同樣是獎項。看來改天得專門寫一篇關於獎項的。)金雞獎,百花獎,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這些也算作是獎項。
中國的電影節比較有名的是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北京和上海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一般會放映一些經典影片,有很多上個世紀的電影。我覺得到時候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時候我一定會一天連著看好幾部電影連軸轉,畢竟很多電影的確不容易在網上找到。
3.電影拍攝
電影拍攝要注意到很多東西,高考前我一直想拍短片,想好了劇本分鏡什麼的,但是到現在也沒有開始行動。或許上了大學我會開始進行拍攝?
對於這個我了解的比較少,在此就列一下一些需要掌握的專業名詞:景別,影片風格,空間,機位設定,運動,色彩,光線,角度,視點,構圖,區域曝光,分析對話,動作,影像透視,景深,敘事主體,影調,視線,軸線,調度,位置,場景,鏡頭長度(我個人很喜歡看長鏡頭),鏡頭數量,氣氛。
4.鏡頭
這個很有必要單獨說明。
畫幅:普通銀幕影片為1:1.375,寬銀幕影片為1:2.35,70毫米影片為1:2.2;個別鏡頭採用遮擋等特殊方法拍攝,可以獲得圓(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就採用的是圓形畫幅,到時候電影上映一定要去看一下,真的是很少見)、三角、豎式以及多畫面等特殊畫幅。
景別:遠景:表現遠距離的人物及廣闊範圍的空間環境。
全景:表現人物全身及周圍的環境。
中景:表現人物膝蓋以上的部分。
近景:表現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
特寫:表現人物、物體或環境的細部。
「大遠景」、 「大全」、 「小全」、「人全」、「中全」、「半身」、「中近」、「近特」、「大特寫」等等,是以上5類景別的更細緻劃分。
角度:一般可分為平、仰、俯以及正、側、反幾種。
鏡頭運動:
搖──中心位置不變,向縱橫各方向搖攝;
推、拉──利用移動車或攝影師走動向攝影對象推進或拉遠地拍攝;
伸、縮──利用變焦距鏡頭的調整,攝取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畫面。拍攝的結果在透視方面與推、拉鏡頭不同;
移──不固定跟隨某一對象,縱橫移動著拍攝;
跟──跟隨一個或數個運動著的對象拍攝;
升、降──在升降機上,在升高或降低的運動中拍攝。
運動鏡頭:搖鏡頭、跟鏡頭、升降鏡頭等。
手法:拉鏡頭,跟鏡頭,搖鏡頭,推鏡頭,主觀鏡頭,空鏡頭,俯仰鏡頭,升降鏡頭,綜合性鏡頭,變焦距鏡頭。
鏡頭切換:直接切入,淡化鏡頭,溶。
分類:建構性鏡頭,主鏡頭。
就隨便從這裡面找一些東西來慢慢琢磨就好。
以上。
與其多看書,不如多看電影,真的。
書裡面多多少少會存在逆向合理性的問題,但直接看電影就不會有。而且看書還少了「歸納總結」這個過程。
就打個比方,你今天想學踢球,你看了幾年足球教材估計都沒有看一年各類足球轉播來的效果好,(鑒於短片這東西不是說拍就能拍的,僅討論看的問題),因為真實的比賽能讓你積累出「感覺」,而且真正知道,遇到問題了該怎麼解決。
說到底,我們學電影,不是為了搞學術,而是為了把東西拍出來
系統來自於邏輯、知識和經驗。所以僅僅讀書不夠,書里不會提供給你完整的系統方法的。其實就是先通過讀書和看電影拓展廣度,然後盡自己所有可能去實踐來完成經驗的累積。再根據自己的邏輯把這些串聯起來。
謝邀。
儘可能多看專業書籍,看的廣度很重要,什麼都翻翻吧。
另外,我覺得必須有對某一類型的電影的個人偏好,然後深入學習。這樣對將來有好處。
多看電影也很重要,看的過程中必須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拍,如果是你怎麼辦之類的,時間長了會有自己的理念。
儘可能地多實踐。
你看那基本書深淺不一,還是先看教材比較好,畢竟那是教材呢。
天啊,我的夢想就是去UCLA讀電影學院,你是怎麼考上的,有什麼條件?
不知道樓主說的是哪方面,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工作和影視製作其實是兩個領域,當然這是在你經過學院學習以後才會發生的,但是個人認為你提前知道這個概念對你是有幫助的。不管你以後往那方面發展,希望你對電影的熱愛不會因為其他因素而發生改變,我個人沒有能力對如何學習做出詳細解釋,其他幾位的回答很高端,但是你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樣應該是比較合適的。
推薦閱讀:
※雙腳截肢活動不便如何自學技能靠電腦掙錢?
※如何系統地學中醫?
※如何自學風水學?
※零基礎如何自學丙烯畫?
※理髮能自學么?自己能給自己剪一個好看的頭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