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黑山、波黑和南斯拉夫,這幾個國家在地理上是什麼關係?他們的歷史淵源又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看球賽時產生的,請地理帝和歷史帝普及。


按照評論的建議,刪除了關於隱形技術的說法。
……………………
湊著去塞爾維亞出差一周,買了本南斯拉夫史。和常駐塞爾維亞的朋友聊天、親眼見聞、加上閱讀書籍的信息,讓我對巴爾幹火藥桶,在鐵托和革命電影之外,又有了些新的認識。非歷史專業試答,不代表所在單位立場。

一、歷史

前南地區先後被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哈布斯堡帝國征服。通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南地區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匈帝國手中獨立。二戰後,鐵托領導的共產黨部隊擊敗法西斯,於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馬其頓六個加盟共和國和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屬於塞爾維亞的自治省組成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91-92年前南分裂。

二、組成

前南斯拉夫的組成,可以用「非常六加一」來記憶,即六個加盟共和國和一個單方面宣布獨立的科索沃自治省。

1. 塞爾維亞(Serbia),人口一千萬左右,首都貝爾格萊德,塞族,主要信仰東正教。
2. 黑山(Montenegro),人口60-70萬,首都波德戈里察,黑山族,主要信仰東正教。
3. 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亞Bosnia and Herzegovina),人口500萬左右,首都是著名的薩拉熱窩。國內有塞族(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穆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尼亞人,穆斯林)、克族(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
4. 克羅埃西亞(Croatia),人口500萬左右,首都薩格勒布。克羅埃西亞人,說克羅埃西亞語,主要信仰天主教。
5. 馬其頓(Macedonia) ,人口200多萬,首都斯科普里,主要信仰東正教。這裡的馬其頓和世界古代史中亞歷山大大帝所在的「馬其頓」有所不同(後文有詳細解釋)。
6. 斯洛維尼亞(Slovenia),人口200多萬,首都盧布爾雅那,斯洛維尼亞人,主要信仰天主教。
7.科索沃自治省,人口170萬,主要為阿族(阿爾巴尼亞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巴爾幹火藥桶這七大勢力分分合合、打打停停的原因,有種族原因(塞克穆阿矛盾為主)、宗教信仰(東正天主伊斯蘭矛盾)、背後外國支持(如中俄挺塞爾維亞、德國挺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和美國挺科索沃獨立、歐盟挺波黑、阿爾巴尼亞支持馬其頓的極端勢力、德國匈牙利挺斯洛維尼亞)等原因。

三、內部的恩怨情仇

1.塞爾維亞vs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是有世仇的,這種仇恨不亞於中日的仇恨。歷史上塞爾維亞強盛時一直壓制克族人。二戰開始,克羅埃西亞一直德國化,二戰克羅埃西亞也納粹化了,就著早有的民族仇恨,克族納粹屠殺了大量塞爾維亞共產黨(塞族人)。推薦: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民族矛盾根源在哪裡? - 歷史,譚傑:感受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的仇恨。

簡單說,在塞爾維亞的中資企業初來乍到,開著塞爾維亞號牌的汽車去克羅埃西亞開拓業務。一個國家分出的,交通又及其方便,誰想到汽車停下後被克族砸個稀爛呢?別說拿單了,也就是前南和中國關係好,人才能平安回來。所以,國際業務掙錢要懂國際政治,克羅埃西亞的業務應當由常駐德國的分支機構去開拓;順道提醒,做中東北非國際業務的,要搞清伊斯蘭派別矛盾,到了那裡辦錯事,不是砸爛車這麼小的事了。

2.塞爾維亞vs波黑的穆族

90年代受全球關注的波黑戰爭(波黑戰爭_百度百科)即源於,前南解體後,波黑境內的三個民族對前途有不同選擇(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聯邦;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波黑戰爭時期,塞爾維亞對波黑的穆族搞過種族屠殺(塞爾維亞就波黑內戰時期大屠殺事件道歉)。

因此,波黑內部有塞族和穆族克族的仇恨,波黑和塞爾維亞國家間也因為民族問題有矛盾。通過一條新聞感受一下(塞爾維亞總理波黑遭石塊襲擊 臉部被擊中(組圖)_國際新聞)。

現在,波黑這個只有500萬人的國家內部還實際分裂為穆克聯邦(穆斯林與克羅埃西亞人聯邦)和塞族共和國。穆族和克族因為對塞族的共同仇恨而合體,但是畢竟兩族分別是伊斯蘭和天主教,兩家搞定東正教的塞族後,會不會自己之間再搞搞呢?

3.馬其頓vs其周邊

馬其頓與希臘、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關係敏感,整體講馬其頓倒向北約和歐盟。

15世紀,馬其頓被奧斯曼帝國佔據。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於1913年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併入希臘的部分不再享有馬其頓的名號,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因此希臘和現代馬其頓有爭議,希臘認為自己才是馬其頓帝國的真正繼承人。由於希臘堅決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的名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均將該國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F.Y.R.O.M)。全世界約有40個國家承認「馬其頓共和國」。希臘和馬其頓還有國旗圖案之爭,可自行搜索。

馬其頓因領土內阿爾巴尼亞人(阿族)眾多,和阿爾巴尼亞關係非常敏感。馬其頓與保加利亞關係敏感。

4.科索沃問題

科索沃主要人口是阿爾巴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科索沃的阿族武裝和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都有衝突。

塞爾維亞堅決反對科索沃成為獨立國家,在主權問題上寸步不讓。塞爾維亞無力阻止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黑從南斯拉夫聯邦分離出去,但它決心不借一切代價阻止科索沃的獨立。米洛舍維奇利用塞族人的「大塞爾維亞」心理(大塞爾維亞主義是什麼? - Jack Steel 的回答),取消科索沃自治地位,對科索沃的阿族進行鎮壓,導致科索沃戰爭(科索沃戰爭_百度百科)。

俄羅斯堅決反對科索沃獨立,美國支持科索沃獨立。歐盟各國在科索沃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包括英國和德國在內的一些歐盟國家支持科索沃獨立。西班牙、希臘、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暫不承認科索沃獨立。

2008年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我國尚未承認科索沃獨立並與其建交。因此,有台灣問題的國人,應當懂得,體制內人員或者與塞爾維亞人做生意的人,要注意稱呼「科索沃自治省」。與阿爾巴尼亞人打交道,注意對科索沃的表述,科索沃宣布獨立時,科索沃人(阿族)揮舞的是阿爾巴尼亞國旗。

四、中國人對前南的印象

國人對前南斯拉夫及其分裂的「非常六加一」,最深的印象恐怕有:足球籃球好、革命領袖鐵托、我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美國人「誤炸」。

多瑙河邊鍛煉的野場地,碰到了幾個業餘愛好者,190左右身高,動作標準,三分神准。

鐵托(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是南斯拉夫的傳奇人物,他是擊劍全國冠軍,坐過牢、扛過槍。鐵托是相對納粹化的克羅埃西亞人(鐵托打壓塞族到底是幫了還是害了南斯拉夫? - Ljudevit Zhou 的回答),卻能領導前南共產黨反抗納粹,建立統一的共和國。鐵托能夠擺平南共內部由於種族問題帶來的複雜矛盾和利益集團,使得南共各加盟共和國真心臣服於他一人統治之下。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敢於與斯大林叫板,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還能同時將前南變成共產主義陣營內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

鐵托紀念館的鐵托像

【1980年5月4日在盧布爾雅那逝世,南斯拉夫人民愛戴鐵托,為他在庫姆羅韋茨鐵托紀念館、盧布爾雅那博物館等門前塑了雕像。來自全世界128個國家的209個代表團參加了他的葬禮,其中有122個國家代表團、68個政黨代表團、4個解放運動組織的代表團、9個國際組織代表團和6個其他代表團。代表團成員中有3位國家元首、4位國王、8位國家副主席、6位王子、22位總理、11位國民議會議長、12位副總理和47位外交部長。】下圖是我在鐵托紀念館所攝當時情景。

在貝爾格萊德,我特意去了兩個地點,一個是被炸的我駐南聯盟使館,一個是被炸的南聯盟自己的國防部大樓。

現場體會到了美國軍事的發達,兩座樓都是定點轟炸,鑽地導彈內部爆炸。如下圖(我國使館遺迹),周邊的房屋是轟炸當時的民用住宅,百米以內還有日本使館,均安然無恙;南聯盟國防部位於鬧市區,周邊商業建築也安然無恙,國防部大樓內部被炸空。同時也說明,「誤炸」呵呵。

我使館遺迹的地皮已經被某有大局觀的中資企業購買,但遺憾的是,塞爾維亞政府要求必須把地皮上原來被炸的建築夷平,不知是否是屈從於美國的壓力?否則國人有一個最好的海外愛國教育基地。向犧牲的使館烈士們致敬。

五、小結

政治是妥協和周旋的藝術。我想起一個法國的政治笑話,法國政壇對政治家搞婚外情很容忍,因為婚外情是政治能力的小試牛刀:他們認為無法同時在多個情人間自主周旋的人,肯定做不好政治家。而針針見血的種族和宗教矛盾比周旋女人難處理多了。

國內的官員抱怨心累時,想想南聯盟各國政治家要協調的內部民族關係和周邊外交關係安慰下自己吧。


薛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巴爾幹

  筆者【原作者】有幸在2013年冬季假期的後半段時間參觀了巴爾幹半島的絕大部分政治實體。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為這次旅行做一個最終書面記錄,同時希望對巴爾幹半島有一個準確、清晰、明了的描述。巴爾幹半島地緣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加之宗教、民族、邊界乃至國家歸屬沖矛盾,使得它的歷史錯綜複雜,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彷彿理不清、道不明的死結。網上至今還沒有一篇文章觸及此地,對於複雜的歷史也是一筆帶過。筆者希望通過一篇文章,來敘說巴爾幹半島的前世今生,使受眾讀過此文後,對巴爾幹半島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由於個人能力有限,文中難免出現謬誤,煩請讀者幫忙指正,並十分感謝。


  這篇文章是為了描述巴爾幹半島的地理、歷史、國家以及意識形態,為了增強直觀性會添加一些插圖和筆者拍攝的照片;而且為了增強說服力與便於大家理解,文中對於巴爾幹政治實體的描述並不會按筆者的遊覽順序排列;同時,文章側重點在於對巴爾幹半島本身的敘述。因此本文並不是一篇遊記,旅遊小清新黨可能要失望了。當然,有興趣可以瀏覽筆者的旅遊相冊,那裡可能有你想要的東西。


  筆者在文章開頭將會闡明第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為什麼需要進行政治實體描述。眾所周知,巴爾幹問題一直是歐洲的一塊心病,素來有「歐洲火藥桶」之美名。該地區曾經屬於一個完整的南斯拉夫國家,之後由於自身發展問題與外界干預力量的介入,南斯拉夫於1992年至2008年分裂成若干的,基本按照民族邊界劃分的國家。筆者預測的是,這種分裂趨勢仍將持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與政治實體的不統一,即:除了國家擁有政治統治權力以外,國家內部一些政黨、軍隊、獨立的政治組織等也可能行使對社會的政治統治權力。也就是說,一些國家內部有可能有若干不同的政治實體行使對國家部分地區的絕對權力。(可能有點拗口,但是這是最精確的解釋。)所以,以國家為單位描述巴爾幹半島問題會帶來許多偏差與誤解,也會給讀者理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本次旅行也主要以政治實體為參觀目的,可以保證對下文出現的國家的全部政治實體的描述。


 1.對於巴爾幹半島(Balkan)的地理描述


  提起巴爾幹半島,就不可能對他做出絕對地理的解釋。巴爾幹半島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學的名詞,更是一個地緣政治,甚至文化上的名詞。這個名詞用來描述的區域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夾在亞得里亞海(地中海東北部海域)和黑海之間的陸地區域。歐洲大陸南沿有三大半島,從西向東分別為: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其中巴爾幹半島位於亞、非、歐三個大陸的交匯區,自古以來地緣位置便十分重要。


  該地區面積約49萬平方公里,名稱來自於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沿黑海一側地形較平緩。巴爾幹半島三面環海,北部與歐洲大陸連接,巴爾幹半島的北部邊界通常以多瑙河、薩瓦河和庫帕河為準。

  圖1. 巴爾幹半島地形地貌圖

 2.對於巴爾幹半島(Balkan)的國家疆域描述


  上圖描述的是地理意義上的巴爾幹半島。但是一些國家,和一些國家的部分地區,往往也被看做是巴爾幹半島的一部分。文中選擇的記敘對象,也是以政治概念劃分的巴爾幹半島,即下圖:

  圖2. 巴爾幹半島政治疆域圖(以國家為單位劃分)


  該圖包含的國家有:1.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2.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3.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4. 黑山共和國,5.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6. 希臘共和國,7. 馬其頓共和國,8. 塞爾維亞共和國,9. 羅馬尼亞,10. 保加利亞共和國,11.土耳其共和國的西北部。其中橘色是巴爾幹半島地區國家,橙黃色是巴爾幹半島地理定義以外,仍被看做是「巴爾幹地區」的國家(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土耳其共和國的西北部)。其中,由於土耳其共和國的巴爾幹地區的部分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故在此不深入討論。


 3.對於巴爾幹半島(Balkan)的政治實體描述


  如上文所說,巴爾幹地區的一些國家的政治實體與國家邊界不統一。其實這種現象在許多國家都存在,如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就是一個不太形象的例子。但是這些地區的現狀與中國現狀又不完全相同:由於該地區的部分政治實體的邊界劃分是一種以種族為基礎的劃分,因此該地區的政治實體屬於一種更加割裂的政治單元,此種割裂甚至引發了地區獨立問題。


  首先,政治實體與國家邊界完全重合的國家有: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希臘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保加利亞共和國、羅馬尼亞。這些國家的問題相對簡單。


  政治實體與國家邊界不完全重合的國家有: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共和國。這兩個國家內包含如下的政治實體: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a.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簡稱波黑聯邦,又稱穆克聯邦,此名稱將在下文中做出詳細解釋);b.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族共和國(簡稱波黑塞族共和國);c. 布爾奇科特區。

  塞爾維亞共和國:a. 中塞爾維亞;b.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c. 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


  巴爾幹地區當今的矛盾也主要圍繞著這兩個國家的政治實體展開。筆者在這段旅程之前對巴爾幹地區也是一知半解,就以旅行作為學習方式,逐漸理清了巴爾幹地區的發展脈絡。白天遊覽、晚上查閱資料,補充理解並規劃第二天的行程。下面將以政治實體為單位,嘗試對巴爾幹地區的前世今生做出一個概括性的描述。


 3.1. 巴爾幹地區的歷史沿襲


  巴爾幹地區是歐洲最早接受農耕文化的地方。此後、這裡先後湧入了希臘人、波斯人、色雷斯人、羅馬人、突厥人、斯拉夫人等:該地區成為他們征戰的舞台。16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逐漸消退,奧匈帝國登上巴爾幹半島的歷史舞台。由於圍繞著奧斯曼帝國的衝突多發生於巴爾幹,加上歐洲經濟和政治重心逐漸從小亞細亞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巴爾幹地區與主流經濟發展隔離,成為歐洲最欠發達的地區。

  圖3. 巴爾幹半島國家發展史


  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現有的巴爾幹民族國家出現於19世紀到20世紀初。他們分別從奧斯曼帝國或奧匈帝國獨立後,成為獨立國家。希臘於1829年獨立,塞爾維亞、 保加利亞和黑山在1878年獨立,羅馬尼亞在1878年獨立,阿爾巴尼亞在1912年獨立,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於1918年獨立。1914年,以塞爾維亞人為主、傾向於斯拉夫人民族主義的革命組織「黑手」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巴爾幹打響。一戰結束後,該地區組成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正式走上歷史舞台。除了二戰短暫的解體以外,該國家雖然經幾次更名(1945年更名為南斯拉夫民主聯盟,1946年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又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但國家主體不變,維持了單一國家形式一直到1992年。


  說到南聯邦就不能不提鐵托。約瑟普·布羅茲·鐵托(Josip Broz
Tito,1892年5月7日-1980年5月4日),是南聯邦的締造者,南斯拉夫總統、總理,南斯拉夫元帥。儘管他的執政時期被人批評為威權統治,但他的個人形象通常被視為南斯拉夫聯邦內各民族統一的象徵。他還是不結盟運動發起人之一。由於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塞裔有壟斷政治的傾向。因而鐵托試著降低塞爾維亞的規模,使之處於與其他民族差不多的位置。他重劃戰前的行政區疆界,將某些塞爾維亞人口撥給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以減少塞爾維亞的規模。塞爾維亞境內的匈牙利人以及阿爾巴尼亞人也給了鐵托借口,建立了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與科索沃自治區兩個自治地區——但這也給日後這兩個地區的獨立傾向創造了條件。這個強人政治家的葬禮幾乎受到了所有國家的重視,各國政要雲集,包括:美國副總統,阿拉法特,勃列日涅夫,華國峰,薩達姆,金日成,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等。


  鐵託過世後,南聯邦再也無凝聚力將各民族團結在一起了。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1991-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南聯邦即於1992年宣告解體,當時未獨立的塞爾維亞、黑山兩個加盟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說到這裡是不是有點耳熟了呢?相信能看到筆者文章的大部分人1999年大概都能記事了,那年5月8日,北約一架戰機轟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3名中國公民死亡。南聯盟在2003年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取消「南斯拉夫」這一名稱。這一鬆散的國家聯盟在2006年宣告解體——黑山經由公民投票脫離聯邦,「塞黑」解體;塞爾維亞也同時獨立,稱為塞爾維亞共和國。1996-1999年南聯盟安全部隊鎮壓科索沃解放軍,在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的78天中,北約聯軍對南聯盟實行空襲,科索沃地區衝突國際化。1999年科索沃戰爭後,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是聯合國的託管地,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2008年,塞爾維亞科索沃地區宣布獨立,但到今天位置,該地區的獨立要求只得到了世界98個國家或地區的承認。塞爾維亞拒絕承認該地區獨立。08年起的變動一直維持到今天。


 3.2. 按政治實體描述的巴爾幹半島

  以上歷史算是筆者對巴爾幹幾千年歷史的一個簡短不能再簡短的概括,算是對巴爾幹半島的一個抽象描述。接下來,將為大家呈現的是更加直觀的對政治實體的刻畫。


 3.2.1. 斯洛維尼亞


  南斯拉夫時期一共有六個加盟共和國,分別是: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黑山,馬其頓和塞爾維亞。其中斯洛維尼亞是六個加盟共和國當中最富裕的一個。
鐵托逝世後,斯洛維尼亞政府開始醞釀獨立。1990年12月23日,斯洛維尼亞進行全民公決,88%贊成獨立。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正式宣布獨立。南斯拉夫隨即派兵向斯洛維尼亞宣戰,但十天內便在斯洛維尼亞的抵抗中撤退,雙方基本沒有傷亡,史稱十日戰爭。


  斯洛維尼亞由於距離西歐距離比較近,所以「西化」的也最嚴重。現在已經是申根區和歐元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最高。斯洛維尼亞2012年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22193美元(世界排名第36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28642國際元(世界排名第32位)。這也是最像西歐的一個國家,身處申根區不需要與該國西部、北部和東北部鄰國的邊境檢查,歐元讓你覺得尚未離開歐洲核心地區,城市景觀和西歐也並無二致。斯洛維尼亞政治實體與國土邊界並無二致。貼張照片示意一下當地的生活水準。

  圖4. 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


 3.2.2. 克羅埃西亞


  與斯洛維尼亞類似的,克羅埃西亞則是在1991年6月19日進行的獨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獨立一方以絕對優勢勝出。6月25日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注意:這個時間點和斯洛維尼亞的獨立時間相同,這就是筆者把兩國放在前兩位說的原因,相似性太多)。克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塞族人在克羅埃西亞賽族共和國境內繼續抵抗,隨後克羅埃西亞收復塞族共和國。所以目前在克羅埃西亞境內的政治實體只有一個。因克羅埃西亞獨立所導致的南斯拉夫內戰被稱為克羅埃西亞戰爭,戰爭從1991年一直持續到1995年。為啥斯洛維尼亞打了10天,幾乎沒有人員傷亡,而克羅埃西亞打了這麼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克羅埃西亞算是夾在斯洛維尼亞和塞爾維亞之間,斯洛維尼亞山高皇帝遠,所以獨立的比較順利,而克羅埃西亞就沒這麼幸運了,邊境直接和塞爾維亞接壤,這也讓塞爾維亞的武裝干涉變得相對容易。而且既然接壤,那邊境地區必然有相當數目的塞族居民,塞族還是不希望「被獨立」出以塞族為民族主體建立的南斯拉夫的。所以支持人數也多。


所以,克羅埃西亞東部和南部邊境的塞族人在90年到95年建立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相當於一個自治政府。注意:這個塞族共和國不僅僅存在於克塞邊境地區,還存在於克羅埃西亞與波黑的邊境地區。這個共和國是之前塞族公投投出的三個塞族自治區組成的,這三個自治區在克羅埃西亞獨立公投的前一天宣布脫離克羅埃西亞獨立……這共和國國旗和塞爾維亞的一模一樣。 賽爾維亞當時如果再硬一點的話,可能就把克塞邊境的這片收了。

  圖5.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位置和國旗


  1995年5月,克羅埃西亞發動閃電行動(Operation Flash) 奪回西斯拉夫尼亞。後來雙方簽訂協議,衝突結束。雖然沒因戰爭造成大量死亡,但是造成了20萬左右的塞爾維亞難民,大部分都逃回了塞爾維亞。該衝突也改變了克羅埃西亞境內的民族成分,克羅埃西亞人比例提高到近90%,塞族由之前的五分之一下降到只有5%。


  順便說一句,克羅埃西亞獨立以後禁止了西里爾字母,改用拉丁字母。強弱對比的一個直接體現就是語言文字。

  圖6. 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國旗


  在這裡貼出兩國的國旗,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雖然表面上有這麼多民族,但是其實巴爾幹半島的大多數國家的主體民族仍然是斯拉夫民族的分支,民族差別也沒有那麼大。所說的語言也都屬於斯拉夫語族。所以南聯邦建立之初是有著潛在的民族認同感的——這種民族感從國旗就能看出來。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語族國家的國旗,大多由紅、藍、白三條顏色的國旗組成,為此筆者特意請教過毛子室友,他說這三個顏色組成的三條的圖案是斯拉夫民族的代表。

  圖7. 歐洲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國家分布圖。其中巴爾幹地區屬於南斯拉夫語支


  從克羅埃西亞開始即進入了絕對的巴爾幹地區。克羅埃西亞已經不是申根區了,需要邊境檢查(比較松)。克羅埃西亞也比較富裕。克羅埃西亞2012年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12972美元(世界排名第52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18192國際元(世界排名第50位)。實際上進入克羅埃西亞以後已經可以感覺到這種經濟實力的下降了——農村垃圾比較多,房屋質量也不如斯洛維尼亞精緻。不過按對巴爾幹所有國家的觀察來說,這已經算是很好的水平。這還是經濟復甦以後的景象。克羅埃西亞在2003年才恢復到戰前1990年的標準。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說對於明天的看法和咱們有挺大不同。他們不認為明天一定會更好。歐洲經歷了太多戰爭,從近代開始就從來沒有一個超過30年的和平發展期,這也是和中國最大的差異。

  圖8. 途經克羅埃西亞Zapresic——農村已經開始顯現出破敗的跡象


 3.2.3.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下面本文的一個重點出現了——那就是波黑。首先有幾個名詞需要再次說明一下。波黑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黑」,塞黑是曾經的塞爾維亞和黑山的「黑」,波黑塞族共和國是波黑下屬的一個政治實體,黑山是波黑的一個南方鄰國。。。


  下文說的就是波黑。波黑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聯邦單位之一,在南斯拉夫內戰的時候獨立,內戰的起因當然就是各地的獨立傾向以及引發獨立的行動所導致的內戰。前文已經說過的有斯洛維尼亞十日戰爭、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戰爭。1992至1995年的波斯尼亞戰爭就是波黑、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的戰爭。其實這場仗打的不明不白的,不是那麼簡單。波斯尼亞族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不是一直是緊密的聯盟,一開始塞族佔優,佔領了六成國土並對薩拉熱窩進行了4年的圍城(前兩天校內上流傳著一個帖子,教你怎麼在戰爭情況下生存,描述自己的城市被敵軍包圍,筆者十分肯定就是薩拉熱窩,有興趣的可以看看)93年春兩個爛泥扶不上牆的隊友產生了矛盾——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所爭奪的勢力範圍較少,甚至和塞爾維亞人結盟。而因為爭奪莫斯塔爾,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產生激戰。至此波斯尼亞人的處境更為凄慘。


  然後情況是怎麼好轉的呢?94年春,塞爾維亞軍隊的一發迫擊炮炮彈打進薩拉熱窩造成67名平民死亡,聯合國安理會才正式請求北約開始立即空襲。此時克羅埃西亞人和波斯尼亞人才再度結成同盟。95年薩拉熱窩中央市場被塞軍炮擊,北約展開了最大的空襲,在北約、波斯尼亞族、克羅埃西亞族人的聯合下,塞族被打敗了,被迫停戰。


  但是戰爭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如果說巴爾幹一系列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澄清種族邊界,基本以族群分布建立各自的民族國家(註:此處的民族國家指的是西方定義的民族國家,和中國的民族國家的定義是不同的)的話。波黑境內至今也沒有一個絕對主體的民族。所以筆者預測,在今後還是有爆發衝突的可能的。沒準哪天幾個塞族青年打了一個波斯尼亞人,戰爭又爆發了。(別說筆者胡扯,你看看歐洲歷史上哪場戰爭是因為大事引發的?)


  所以把,打來打去,最終的結果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現在有三個獨立行使權力的政治實體:a.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簡稱波黑聯邦,又稱穆克聯邦);b.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族共和國(簡稱波黑塞族共和國);c. 布爾奇科特區。咱們一個一個說。先上一張波黑行政劃分圖。

  圖9.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行政區劃


  首先要明白,這個分界是咋分的呢?是因為雙方打的不會再愛了的時候,1995年11月21日,雙方簽署了岱頓協定,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被區分為兩個政治實體:波黑聯邦(Federacija Bosne i Hercegovine, BiH)與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 RS),雙方各自統領一半的國土,擁有自己的首都、政府組織、旗幟、臂章、領導人、議會等。那個小片的黃色區域算是雙方共管。


  a.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簡稱波黑聯邦,又稱穆克聯邦)是圖中的藍色的部分。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波斯尼亞人約為48%,主要都集中在波黑聯邦里。這也算是波黑的最主要的民族了,但是連半數都沒過——在波黑境內最多能算是「強勢」民族,主導還完全說不上。


  筆者坐的大巴從薩格勒布到波黑,由於克羅埃西亞是波黑的北部鄰國,故筆者首先經過的是波黑塞族共和國的領土。當時筆者還是個小白,還納悶呢:這車不會到了塞爾維亞了吧,筆者的塞爾維亞簽證可只是單次入境的。。後來看看自己的波黑入境章,表示完全不能理解。。晚上查資料才搞明白。可惜進入波黑的時候照的波黑塞族共和國國旗的一張照片被邊檢刪除了,不過之後補上了,算是沒有遺憾了。


  波黑聯邦又稱穆克聯邦。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和克羅埃西亞是鄰國,克羅埃西亞南部又沿海岸線條狀分布,所以在波黑聯邦有相當數量的克羅埃西亞人。又:波斯尼亞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所以這個聯邦就被稱作為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聯邦,簡稱為穆克聯邦。


  那麼,克羅埃西亞的海岸線為什麼伸出這麼多?這裡要插播一段克羅埃西亞的小知識。大家看地圖就會發現,克羅埃西亞的國境範圍那是相當霸道,沿著亞得里亞海佔了得有一半的西巴爾幹的海岸線,留給波黑的海岸線只有短短的8公里,還被一個狹長型的,屬於克羅埃西亞的海島擋上了=。= 一開始筆者以為這是北約主導下邊境談判的結果,後來一想也不對,如果是針對塞族的話那波黑塞族也得有海岸線才對,可塞族都是在內陸啊。再一查才知道,這是威尼斯人的傑作。在8世紀到17世紀末的相當長的時間裡,克羅埃西亞的這一沿海岸的部分屬於威尼斯共和國(原東羅馬附屬國,8世紀獲得自治權)。掌握了海岸線使得威尼斯共和國變得相當富裕,之後克羅埃西亞人就繼承了他們的遺產。所以現在克羅埃西亞的海岸旅遊業也十分發達,是許多西歐和北歐人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接著回來說波黑。好吧,克羅埃西亞人是穆克的一部分組成,那穆斯林又是怎麼回事?答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遺產。波黑被土耳其人侵佔的時候土耳其人規定,凡是穆斯林就有許多方面的優先權,比如穆斯林可以進入上流社會,農民如果信可以免稅等等。大家還是務實的,於是就紛紛轉化了,導致現在這裡波黑聯邦的主體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在波黑聯邦的首府薩拉熱窩清真寺無處不在,阿訇的宣禮一天五次準時響起,真讓人以為自己來到了中東。

  圖10. 薩拉熱窩大清真寺的禮拜


  於是,歷史上最糾結的一個族群誕生了:印歐人種,說斯拉夫語, 用拉丁字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認同感是建立在多種因素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相當相似的人群才會把另一組群看做是「自己人」。比如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你覺得毛子,義大利人,或者是克羅埃西亞人,甚至是土耳其人,會把他們當做自己人么?於是,誰也不把自己當自己人,只有自己把自己當自己人了。在薩拉熱窩停留的2天,當地人的民族認同所帶來的偏執,已經讓筆者有些恐懼了——計程車司機口口聲聲重複著我是穆斯林,他們塞族人太壞(省略一千字,一直說到筆者下車為止)。。。還有,一開始筆者問薩拉熱窩城內有沒有去鄰國黑山首都的直達大巴,那個售票點的人說:我這裡沒有,但是「他們塞族的汽車站」有直達大巴。你見過大巴站連汽車站都要分種族的嗎?可見波黑民族仇恨有多嚴重。


  92-95年的波斯尼亞戰爭有多慘,不用筆者細說了吧?列個數據:20萬人死亡,難民和逃難的民眾約有200萬人。其實什麼數據在現實面前都是徒勞的:給你看一眼遍布薩拉熱窩城中的墓地,你就知道了(都是波黑聯邦的死亡士兵)。

  圖11. 波黑聯邦士兵的墳墓


  這種陣亡士兵的墳墓不僅在薩拉熱窩城裡隨處可見,波黑聯邦境內也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都有。你能數的清這片墓地埋葬了多少人么?那波黑聯邦全境又埋葬了多少人?雙方在戰爭期間都犯下了戰爭罪行,屠殺平民等等。被傷的太深,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解開的了。


  a. 波黑塞族共和國是圖中的紅色的部分。之前已經說過,剛進入波黑國境的時候最先進入的就是波黑塞族共和國,可惜照片被刪。到達薩拉熱窩以後查地圖,發現筆者的住處在城東,往東直線距離3公里就是波黑塞族共和國了。於是冒著大雨來了個徒步暴走,渾身濕透,換來了一張照片和兩塊波黑塞族共和國境內的石頭。

  圖12. 波黑塞族共和國邊界


  開個玩笑:您已進入波黑塞族共和國境內,請藏好自己的波黑聯邦護照,並確認手槍是否放置在車內便於取得的位置。


  據筆者觀察,波黑聯邦和波黑塞族共和國就像申根區里的兩個鄰國,不會有邊境檢查,但是會有提示牌。塞族共和國顯然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和文化,改用西里爾字母了,一股毛子氣撲面而來。到了這筆者覺得安全,由於歷史原因巴爾幹半島的塞族人對中國人的感情非常非常好,筆者之後到了塞爾維亞可以說感覺是自己來歐洲以來最安全的,這種安全感比在德國的時候還強烈。友情提示:波黑聯邦居民對中國人可不怎麼友好,在薩拉熱窩參觀的時候和做賊差不多,有幾次當地青年不友好的指著我們瞪著眼說:Hey you!十分不建議中國女子單獨前往。


  在塞族共和國里當然是塞爾維亞人占民族主體了。塞爾維亞人占整個波黑的比例約為37.1%,也相當多。大多信仰東正教。這個族群就沒那麼糾結了——印歐人種+東正教+斯拉夫語系+西里爾字母,感覺相當對的節奏。


  所以衝突那麼慘烈,可以理解了吧?不僅僅是民族矛盾,連宗教矛盾都扯上了——大陸人連繁體字和簡體字都能吵得天翻地覆,你可以想像兩種不同宗教的人如果真是反目成仇的話,能到啥程度。。。而且因為宗教矛盾而引發的衝突往往會讓雙方都覺得自己更加正義,因此犯下更嚴重的戰爭罪——「我是為主而戰,殺了你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顯示我的正義」。歷史上因為宗教衝突而導致的人間慘禍還少嗎?十字軍東征,侵略東羅馬帝國,法國宗教戰爭,甚至一直到今天的印度,宗教衝突害人無數。


c. 布爾奇科特區是圖中的黃色區域。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波黑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所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政府主權所管轄。這塊地算是波黑直接管轄的區域了,真是不容易。。。


  另外插一句。波黑聯邦對塞族的仇恨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慘烈,更是因為戰爭後遺症。戰爭在波黑留下了大量沒有排除的地雷,這些地雷直到今天都還留在那裡,具有殺傷力。薩拉熱窩州被圍城,算是一個地雷最密集的地區。

  圖13. 薩拉熱窩地雷區分布圖


  從圖中可見,基本上就是圍城的輪廓。這些黑點都是遇難者留下的,如果有一地區發生觸雷身亡或受傷的事故,就會在圖上多一個黑點。解決措施也只是在雷區掛一個紅色的禁止進入的牌子(排雷很費錢,沒錢排雷,而且地雷實在是太多)。不過薩拉熱窩內城還是相當安全的,公路兩旁也很安全。看見牌子就別往前走了,自己想活命的話。

  圖14. 波黑聯邦境內的地雷標誌牌


  看見那個小小的紅色的標誌(畫面中部偏左)了吧?那個標誌後就是雷區。這張照片就是坐車的時候在車上照的,離公路多近!在中國,一個大巴在中途停車,讓乘客在野外方便一下,很常見。你在波黑這麼干試試,這真是玩命呢。別忘了雷區是怎麼標記在地圖上的,有人傷亡。沒人可以確定沒有標牌的地方就一定沒有地雷。


  對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經濟數據:截止2012年,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4461美元(世界排名第101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8133國際元(世界排名第95位)。


  3.2.4. 黑山共和國


  黑山共和國和塞爾維亞的關係是最緊密的了。1990年代南斯拉夫的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以後,黑山和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僅存的兩個加盟共和國。 2003這個聯盟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直到2006年黑山才獨立出去。2006年5月21日,黑山公投,獨立派以55.50%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有點勝之不武的感覺);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獨立。這個共和國的獨立也是少有的缺少流血衝突的獨立——原因就在於黑山人和塞族人在諸多方面的相似性。這兩個民族的定義和界限並不清楚,每次統計時,兩個民族的人口都會根據當時的政治氣氛有較大的波動,同時還有人會同時認同兩個民族。這兩個民族在人口中占的比例分別為:黑山人:43.16%; 塞爾維亞人:

31.99%,也就是說廣義範圍上的「塞爾維亞人」佔到了75.15%,可算是可以算作主體民族了。因為這個,黑山共和國境內也只有一個和國界完全重合的政治實體。


  筆者在黑山的時候有幸碰到了一位塞爾維亞人,詢問他能否聽懂當地語言,他說不僅是能聽懂,他說的話黑山人也能聽懂,交流完全沒有障礙。筆者以為黑山語和塞爾維亞語很相像,回頭一查才知道,黑山的官方語言是塞爾維亞語。在黑山首都的感覺是最像二十年前的中國,沒有一點歐洲的氣氛,一棟棟的水泥住宅,清靜的火車站。

  圖15. 波德戈里察街景。很中國有木有


  2012年黑山共和國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6882美元(世界排名第81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11545國際元(世界排名第77位)。


3.2.5. 希臘


  其實雖然現在希臘歐債危機纏身,但是筆者確實覺得希臘是巴爾幹半島最不巴爾幹的國家,只有和一個北部叫馬其頓的鄰國有點國名歸屬矛盾,所以這裡一筆帶過了。其實從國旗也能看出來,藍白條的,怎麼也聯想不到巴爾幹半島陸地霸權之爭。文藝清新黨自行搜索聖托里尼即可,不用從筆者這找靈感了。從阿爾巴尼亞進入希臘以後,看見希臘好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路況和井井有條的建築和農田,筆者對申根區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能進申根區的確實都有兩把刷子。

  圖16. 希臘北部郊區景色


  上傳這張圖片的目的是為了近處那個雙頭鷹的黃色旗幟。一開始筆者以為這是在希臘北部的阿爾巴尼亞的少數民族懸掛的旗幟,回家一查才發現是兩碼事。雖然雙頭鷹是巴爾幹挺多國家的旗幟,但是這個顏色(黃底黑鷹)的雙頭鷹居然是希臘人認為的第二能代表希臘的徽章(第一是藍十字)。關於這個現象史學界有挺多典故,這裡就不引申了。


  2012年希臘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22055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26294國際元;兩者的世界排名都是第37位。


3.2.6. 馬其頓


  馬其頓共和國是個內陸國家,1991年9月8日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這次獨立也沒有引發流血衝突——塞族人的精力集中在北部了。馬其頓人口佔大多數的是馬其頓族,有64.18%。唯一的政治實體和國界重合。馬其頓語也是屬於南斯拉夫語支的一門語言。但是獨立以後馬其頓由於國名問題和希臘發生爭端。因為馬其頓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的國家的名稱,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就到現在希臘人還是把希臘北部稱為馬其頓。希臘認為,馬其頓屬於斯拉夫民族,講斯拉夫語,所以由斯拉夫民族所建立的國家無權使用屬於希臘的名稱作為國名。由於希臘所提出的抗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聯合國、歐盟和國際奧委會等均未承認「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而將該國稱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但是馬其頓自己覺得「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是對自己的侮辱(挺好理解的吧,別人叫中國為「前中華民國中國」,你願意?),所以堅持自己應該被稱作「馬其頓共和國」。目前全世界僅約40個國家承認「馬其頓共和國」本身使用的名稱,但包括美國、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大國。所以覺得這事只有希臘一個國家抗議貌似不太管事,馬其頓共和國以後也很可能這麼叫。


  2012年馬其頓共和國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4683美元(世界排名第98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10367國際元(世界排名第81位)。


  另外關於這個奇葩國家筆者一定要吐槽一下,破壞文章的學術風敬請見諒。馬其頓說只對持有申根C類多次入境簽證的人員免簽,但是對持有申根長期居留許可的居民不免簽。這個政策可以理解,申根C類多次入境的多是短期旅遊的,那為吸引這群人到馬其頓旅遊,本來C類多次入境時間就短,再臨時申請個簽證就沒人來了,所以對這類人免簽。對持有申根長期居留許可的居民不免簽,可以理解為這些人一般都是在申根區留學、工作、移民的,自己空閑申請馬其頓簽證的時間多得是,所以不慣著這類人。好吧筆者十分理解你們的政策,所以自己專程去了趟柏林的馬其頓大使館申請了簽證。但是筆者申請簽證,還交了60歐,該有的文件都有,尼瑪你能給我通過一下嗎?居然給我拒簽了,裝什麼啊,你以為你這個國家我願意特意來一趟啊,犯得上么?這就像乞丐要錢,然後態度極差,你既然選擇了要錢,選擇了做這個生意那你就放低姿態唄,橫了吧唧的是怎麼個節奏?就這態度誰還給你錢?


  一個拿著申根居留的中國大城市人還會想到要非法滯留,甚至移民到你們這個國家?腦子進水了!


  3.2.7. 保加利亞


  除了塞爾維亞以外,筆者已經沿著斯拉夫語區一通南下,最終到達了保加利亞。這個國家也是巴爾幹地區最東的國家,東部海岸線就是黑海了。使用西里爾字母,斯拉夫語系語言(毛子室友親測,可以讀懂大部分)。不僅在民族上沒什麼矛盾,主體民族是保加利亞族,占人口的85%,絕對的統治地位。自己國名也沒招惹到別的國家,不存在領土爭議。政治實體是唯一且和國境重合的。

  唯一值得一說的是保加利亞是東歐劇變的橋頭堡,蘇聯解體以後,2004年居然加入了北約o。orzz(保持一致的還有它的北部鄰國羅馬尼亞),遭到了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在東部海港城市瓦爾納拍到了保加利亞海軍艦隊,保加利亞海軍總部也在這個城市,估計這個海港里的若干驅逐艦、和大小艦艇就是這個國家海軍武裝力量的全部了。

  圖17. 保加利亞瓦爾納軍港艦隊艦船上巡邏的保加利亞海軍士兵


  另外插一嘴,筆者說完黑山共和國不順著往南繼續說阿爾巴尼亞的原因是, 阿爾巴尼亞得和科索沃問題一起說,而科索沃的問題又不能少了塞爾維亞。這兩端重頭戲要放在最後慢慢道來。


  2012年保加利亞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7033美元(世界排名第7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13597國際元(世界排名第69位)。


 3.2.8.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國家。它身處斯拉夫語族眾語言的包圍之中,居然自己使用的是拉丁語族的語言,按說羅馬尼亞語和古拉丁語居然是最接近的現代語言。細究起來,它和義大利語共屬於羅曼語族的東支。所以筆者認為羅馬尼亞是東羅馬帝國的遺存,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這些曾經帝國的子民被斯拉夫人和穆斯林追趕,最終堅守住了羅馬尼亞這塊土地,固守待援,可這一守就是幾百年。查歷史,和剛才設想的一樣:「古羅馬人帶去的通俗拉丁語作為行政和商業所用語言,逐漸將達基亞人的原語言取代,產生原始羅馬尼亞語。」這就是羅馬尼亞語的由來。


勘誤,才疏學淺,關於羅馬尼亞出現諸多錯誤,謝謝 @Shen ang lo

羅馬尼亞是「romani的國家」,羅馬人是romans。羅馬尼亞是古代羅馬軍團與達西亞人(色雷斯人分支)的混血。羅馬尼亞跟羅馬帝國甚至東羅馬帝國關係並不大,羅馬帝國對羅馬尼亞的統治時間非常短控制力非常弱,拜占庭基本就沒控制過羅馬尼亞地區。巴爾幹在自古就是希臘文化區,羅馬尼亞的外來軍屯拉丁文化根本不是來自東羅馬,而且羅馬尼亞本身的希臘化很重。實際上在中世紀,整個巴爾幹-小亞細亞地區,都被稱為romania(羅馬人的地盤),瓦拉幾亞使用此國名當年不是是沒有爭議。實際上當年希臘獨立時,國名是定位Rhomaioi (就是羅馬的希臘語轉寫)的,後來爭議生造了希臘民族的概念,導致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塞普勒斯的東正教-希臘語居民的身份認同問題,到現在海外希臘人自稱為Rhomaioi。

  作為使用拉丁語系的羅馬尼亞人自然的就是拉丁人種了,也算是巴爾幹的一枝獨秀。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一樣,政治實體單一。給筆者印象比較深的是這地方居然還有原油,正經不少呢,火車經過的時候開了二十多分鐘。另外感覺羅馬尼亞貧富差距比保加利亞大不少。


  2012年羅馬尼亞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7935美元(世界排名第72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12476國際元(世界排名第74位)。


 3.2.9. 阿爾巴尼亞


  最後把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這兩個國家挨個過一遍。阿爾巴尼亞對於中國人來說太過非主流,大家的印象也就是「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的明燈」,年輕點的可能會認為「這個國家不是在非洲么(阿爾及利亞)……」維基上說「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低收入的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對這句話筆者只能有一句評論:我艹,這叫改進以後?確實無力吐槽的感覺。阿爾巴尼亞是筆者感覺巴爾幹諸國中貧富差距最大的一個,沒有之一。如果你身處首都提拉那,你根本想像不到農村的差距和城市有那麼大,中國和他們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怪不得現在許多歐洲人感覺中國是發達國家了,說這話的很可能是巴爾幹半島上某不發達國家的國民。2012年保加利亞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3913美元(世界排名第104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7741國際元(世界排名第97位)。


  阿爾巴尼亞雖然窮,但是在國境內的政治實體只有一個。這個沒什麼可說的,但是實際上問題不是這麼簡單。筆者認為阿爾巴尼亞現在的政治實體實際上有兩個,科索沃自治省其實可以算作阿爾巴尼亞的一個國家外的政治實體(當然法理上是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也就是說阿爾巴尼亞現階段的政治實體可以算作是大於國家邊界的,這在巴爾幹半島內是唯一一例。筆者為什麼將科索沃算作兩國共有的政治實體,也就是說筆者為什麼將科索沃也算為阿爾巴尼亞的一個政治實體,而不把波黑塞族共和國算作塞爾維亞的一個國家外政治實體,此處先按下不表,下文詳說。

  圖18. 提拉那中心廣場的民族英雄雕塑和阿國國旗


  這個位於阿國首都提拉那市中心的廣場被稱為「斯坎德培廣場」,雕塑就是他本人。斯坎德培是阿國民族英雄,他使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演變為今日的阿爾巴尼亞國旗。喜劇的是他反對的是土耳其帝國,然後皈依天主教。然後被作為穆斯林的阿爾巴尼亞人稱為民族英雄。。。。。。筆者已然理解不上去了。好吧筆者就認為他因為反抗外族侵略加分頗多好了。這個雕塑和國旗別忘了,下文還會出現。


阿爾巴尼亞人長得很彪悍,目測並非善類。但是由於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歷史曾經的友好關係,該國公民對中國人還是比較友好的。但是筆者還是不建議中國女子單獨前往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人大部分時間還是很理智,但也經常會衝動的,尤其是在晚上。


3.2.10. 塞爾維亞


  作為巴爾幹半島上最重要和中心國家,筆者把它放在最後來說。這就是塞爾維亞。


  作為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南斯拉夫,實際上是可以認為「巴爾幹半島眾多民族在塞族的帶領下,建立了一個強盛的社會主義祖國」。所以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的核心。這種重要性從地理上就能看出來:塞爾維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中心,與黑山、波斯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及阿爾巴尼亞接壤——上述鄰國中,不少都是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國。


  目前塞爾維亞國境內有三個政治實體,分別是:a. 中塞爾維亞;b.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c. 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先貼一張賽爾維亞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圖。

  圖19. 塞爾維亞共和國行政區劃圖


  a.中塞爾維亞是行政區劃圖中的紅色部分。中塞爾維亞是指塞爾維亞不包括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部份,但與這兩區不同,並沒有相應的行政機關。它是塞族人最核心的家園,境內幾乎沒有原本就居住在這裡的非塞族人,所以這一地區民族成分十分純凈——所以,中塞爾維亞有一個另外稱號:塞爾維亞本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就坐落在中塞爾維亞。這一政治實體也可以算作塞爾維亞政治本體。

  圖20. 貝爾格萊德市中心,1999年被北約戰機轟炸的塞爾維亞國防部大樓


  塞爾維亞非科索沃的部分,主要是塞族居民,對中國人非常友好。筆者在塞爾維亞境內的安全感高於在德國的安全感。當年被炸的國防部大樓就在市中心,塞爾維亞就原樣保留,讓自己的後代看看自己當時的恥辱與苦難,在這種氛圍長大下的人民會親美?


  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北約戰機轟炸了該建築,造成了3名中國公民死亡。使領館是一國的延伸領土,美國對該建築的攻擊,是赤裸裸的侵略。如今建築已經被拆除,紀念碑被永久保留。希望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你有幸去賽爾維亞的話,一定去大使館獻束花。不忘為我們的國家犧牲的烈士,這個多難的民族才能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圖21. 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遺址


  b.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是行政區劃圖中的黃色部分。它是塞爾維亞北部的一個自治省。伏伊伏丁那民族構成複雜,其中塞爾維亞人為主體民族,馬扎爾人為第二大民族。該自治省首府位於諾維薩德。大家可能對馬扎爾人這個概念很陌生,那就換一種說法:匈牙利的主體民族。


  該自治省目前的民族主體是塞爾維亞人,占人口比重為65.05%;其次是匈牙利的主體民族,佔14.28%。塞爾維亞人還是超過了半數,所以可以稱之為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所以該州目前民族分裂傾向還沒有出現,最多也就是抗議一下中塞爾維亞對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不公。

  圖22.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抗議遊行。已經問過他們的遊行目的,不是為了獨立,可以理解為「釋放不滿」(他們英語也不好)。


  c. 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是行政區劃圖中的綠色部分。目前塞爾維亞政府對於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的控制力較弱,但是法理上科索沃仍然是塞爾維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於目前科索沃處於聯合國庇護下,所以塞爾維亞政府並不能控制科索沃。但是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有方法證明自己對科索沃的主權,即:入境科索沃自治省的人,必須先入境塞爾維亞非科索沃的部分,然後從中塞爾維亞與科索沃自治省的邊界進入科索沃,在科索沃不出境的情況下,還從中塞爾維亞與科索沃自治省的邊界返回塞爾維亞,然後從塞爾維亞非科索沃的部分出境,才是「合法的出入科索沃的方式」。換句話說,從科索沃自治省西、南、東的三個方向直接入境科索沃的行為將都被視為非法,即你不可以從黑山、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共和國中的任何一個直接入境塞爾維亞。筆者在這裡要噴一下窮游網的眾傻逼,為了計算自己多去了一個國家然後把科索沃自治省算作一個獨立的國家,然後再窮游網上貼圖炫耀的。如果你是直接入境科索沃的,非法先不說,權當你去了一趟塞爾維亞。不過別高興的太早,你這輩子也不可能再去塞爾維亞了,因為你在塞爾維亞資料庫里已經有了不良入境記錄,這可算是非常嚴重的不良記錄。其次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都去過的親,你再算你多去了個國家我就忍不了了,為了自己這點利益,能夠出賣國家利益,漢奸非你莫屬。


  筆者為什麼罵的這麼狠,是因為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均不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因為這些國家存在民族分裂勢力,如果承認科索沃獨立,那麼相當於給了民族分裂勢力一個免死金牌,民族矛盾只能更加激化。連有些領土、國家內部不存在民族分裂勢力的國家,也因為害怕自己國家內部的少數民族會受影響而節外生枝,也不承認科索沃獨立。換句話說你出國作為一個中國公民,你就有義務維持國家的利益。這種涉及領土問題的決策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希望你也能重視一下自己的言行,別一來就科索沃共和國,叫自治省會死嗎?你將來去疆藏兩省的時候,也不希望提前一個月辦理簽證對不對?長點心吧。

  圖23.目前世界上承認和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


  貼一張科索沃與世界關係圖。簡化的說就是橘紅色的是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藍色是承認它獨立的國家,灰色等要不沒定要不沒發過聲要不說再考慮考慮。你會注意到連西方國家內部都不是鐵板一塊,西班牙作為申根區舉足輕重的一個國家,也反對科索沃獨立。原因就在於西班牙境內也有分裂問題。


  「塞爾維亞拒絕承認科索沃獨立。俄羅斯更指科索沃未經聯合國授權下獨立,違反國際法規定,先例一開,會令車臣等地區仿效,爭相宣布獨立,令「凍結了的衝突」再爆發。另外,多個國家暫時都不會承認科索沃,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塞普勒斯、希臘、羅馬尼亞、西班牙等,這些暫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在其國內大多有分離主義運動,因此擔心承認科索沃獨立後會助長國內的分離主義運動。」


  科索沃的分裂傾向,是因為科索沃自治省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人占民族主體地位。 到2008年,阿爾巴尼亞人在科索沃總人口中已超過90%,是絕對的主體民族。但是這種民族分布絕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一開始塞族佔到了科索沃自治省的三成。由於南聯盟政府對科索沃境內的阿族穆民實行種族歧視的不公平對待政策,導致一些極端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族穆斯林(穆民)開始武裝自我,組織了科索沃解放軍,以暴力抗爭的方式騷亂科索沃自治省境內的正常秩序,以達到獲取科索沃獨立的目的。1996年-1999年,塞爾維亞和及後來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即塞爾維亞和黑山)安全部隊,同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省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之間發生了內部戰爭。然後99年北約對塞爾維亞進行了空襲。


  科索沃占民族主體的阿爾巴尼亞人因為曾經受到過塞族的不公證待遇,所以反過來揚言要對塞族人進行種族滅絕。所以科索沃自治省境內的塞族人紛紛逃離科索沃,導致阿族人占科索沃民族的絕對優勢。領土問題向來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塞爾維亞不承認科索沃獨立是理所應當。可是科索沃還是塞族的發源地,加上這一條,視科索沃地區為塞爾維亞民族(塞族)發源聖地的塞族人就說什麼也不能讓它獨立出去了。


  進入科索沃,你想像不到滿眼全是阿爾巴尼亞國旗。事實上科索沃宣布獨立,阿爾巴尼亞是第一個承認科索沃獨立地位的。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自治省民族主體相同,這兩個政治實體將來甚至有可能統一。不過如果真這麼乾的話,估計塞爾維亞又得打一場仗了,雖然塞爾維亞當局的調調是「永遠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決科索沃問題」。

  圖24.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國旗和科索沃旗幟,公開搞基


  科索沃除了和阿爾巴尼亞搞基,還和美國搞基。科索沃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納居然有個柯林頓雕塑,還有各種紀念北約啊美國啊歐盟啊的雕塑。街頭的旗幟最常見的是:科索沃「國」旗,阿爾巴尼亞國旗,歐盟國旗,美國國旗。有興趣的自己查一下科索沃「國」旗長啥樣,你就會發現,科索沃的跪舔北約、歐盟和美國的精神相當執著了,絕對沒有比這個再西奴的例子了。

  圖25.塞爾維亞語「未爆炸藥」警示牌,提示進入科索沃就等於進入了雷區

  圖26.普里什蒂納的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的雕塑,和阿爾巴尼亞首都提拉那的一樣。


  最後提醒一句,科索沃自治省作為一個政治實體雖然有歸屬阿爾巴尼亞的可能性,但現實操作來說是永遠不可能的,只能永遠屬於塞爾維亞。原因是:外交方面,在國際承認科索沃地位上,塞爾維亞和俄羅斯堅決反對其單方面宣布獨立,而多個重要國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西班牙等也未承認其單方面獨立。雖然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庭已經於2010年7月22日宣布科索沃的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但因為俄羅斯和中國擁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地位,可對科索沃入會一案提出否決權,因此科索沃基本上是永遠無法以獨立國家身份加入聯合國的。


  最後說一下經濟數據:2012年塞爾維亞(除科索沃自治區)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4943美元(世界排名第96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10642國際元(世界排名第80位);科索沃自治區按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為3454美元(世界排名第116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7044國際元(世界排名第104位)。


 3.3 對巴爾幹地區政治實體分析的總結


  筆者嘗試對巴爾幹地區的所有政治實體做出了準確、簡短的描述,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實體與國家處於被割裂的狀態——這種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割裂,是巴爾幹地區種族、宗教衝突的直接原因。巴爾幹半島的國家動蕩與分裂、民族仇恨加深、宗教矛盾激化,是原南斯拉夫政權更迭失敗引發的種種惡果——這些惡劣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筆者之前在漢堡人類學博物館碰巧拍到了巴爾幹半島嚴謹描述的民族分布,發上來,以便更直觀的加深認識:

  圖27.巴爾幹半島民族分布圖


  匈牙利主體民族分布於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同時塞族分布在塞爾維亞除科索沃自治省的全境,還包括黑山共和國、波黑的北、東和南側(即波黑塞族共和國的這片區域)。阿族人則主要分布於阿爾巴尼亞全境和科索沃自治省大部。希臘北部有一部分馬其頓人。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大致依照民族分界進行劃分。


Serbia=塞爾維亞
Montenegro=黑山
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黑
Macedonia=馬其頓
Croatia=克羅埃西亞
Slovenia=斯洛維尼亞這是曾經組成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45-1992)的六個共和國。
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馬其頓宣布獨立之後,未宣布獨立的兩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和黑山在1992年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中文媒體里經常簡稱為南聯盟,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黑山獨立,作為國名的「南斯拉夫」消失了。


在討論巴爾幹民族問題時,最好拋開我們國內根深蒂固的「民族」觀念。

其實,外國人是看不出斯拉夫人之間的差別的,更不用說看出南斯拉夫人之間的差別。從語言上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黑山人、波斯尼亞人說的都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同塞克語略有差別,但同屬於南斯拉夫語支,其中斯語和塞克語同屬於西支,馬其頓語屬於東支(實為保加利亞語的一種方言)。

想想語言分類,語系、語族、語支,要分到語支下面才能分出差別來,這種差別已經很小很小了,不僅小於粵語和普通話之間的差別,可能還小於普通話和山東話之間的差別。塞、克、黑、波等同屬於塞克語的語言之間的差別,更是相當於濟南話和青島話之間的差別。不用說南斯拉夫人之間,就算是一個俄國人(東斯拉夫人)被扔到巴爾幹,要談笑風生可能有難度,但連比劃帶猜是完全能弄懂人家的意思的。

所以說,南斯拉夫各民族按照我們東亞人的觀念看待,實際上就是同一民族。

那麼區別在哪裡?最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宗教信仰,主要就是以下三種:
東正教: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
天主教: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
伊斯蘭教:波斯尼亞人

三種信仰來自於歷史上各大強國在巴爾幹地區的角力。東正教是由於南斯拉夫靠近拜占庭帝國和希臘,自然接受了東正教(希臘正教)。天主教來自於奧地利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的長期統治。伊斯蘭教來自於奧斯曼土耳其對巴爾幹的統治。所謂波斯尼亞人實際上就是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穆斯林。

在前南地區發生的內戰,本質上和歐洲過去的三十年戰爭一樣,就是教派戰爭。在同一教派內部,相對是很和睦的。例如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鬧獨立,塞爾維亞馬上就殺過去了,而黑山獨立的時候完全是和平分手。

其實在共產主義時期,這六個民族相互間是親密無間的:大家說話都聽得懂毫無障礙,又都信了鐵托教,根本沒啥利害衝突。等到南共倒台,問題就出來了:大家扔掉馬列書重新信教了,然後南斯拉夫就重新分成三塊。原因也很簡單啊,平時看起來長得差不多,說話聽著也差不多,但到了周末,你去天主教堂,我去東正教堂,他去清真寺,還能不能在一起談笑風生了?

斯洛維尼亞畢竟離得遠,獨立比較輕鬆。馬其頓人和塞爾維亞人是教友,獨立比較和平。克羅埃西亞人在本國勢力強大,塞爾維亞人打不過被種族清洗也就認了。到了波黑,三教勢力基本三分天下,沒有一個過半數,然後就陷入內戰不能自拔了。

至於阿爾巴尼亞人,並不屬於南斯拉夫人,但長期以來是南斯拉夫土地上真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科索沃地區。但是,在塞爾維亞對科索沃分離主義勢力採取強硬手段時,大批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向隔壁的馬其頓移民,當時的馬其頓當局同情心泛濫,打開國門,接收了40萬阿爾巴尼亞人:要知道,當時馬其頓全國才100多萬人啊。然後又由於阿爾巴尼亞人的生育率是馬其頓人的4倍,現在馬其頓已經由單一民族國家轉變為雙元國家了:阿爾巴尼亞人約有50多萬,佔四分之一,而馬其頓人只有約140萬人。假以時日,馬其頓變成馬其頓斯坦只是時間問題。


歐洲——前南斯拉夫——前南八聯邦

1990年12月23日,斯洛維尼亞進行全民公決,88%贊成獨立。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正式宣布獨立。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政府隨即派兵向斯洛維尼亞宣戰,但十天內便在斯洛維尼亞的抵抗中撤退,雙方基本沒有傷亡,史稱十日戰爭。

克羅埃西亞緊隨其後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然而克羅埃西亞的民族比例並沒有斯洛維尼亞那麼單純,克羅埃西亞的東部和南部地區生活著大量塞爾維亞族人。沒過多久,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克拉伊納自治區宣布脫離克羅埃西亞獨立,在米洛舍維奇的幫助下並成立塞族人主導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控制克羅埃西亞與波黑邊境的塞族地區,占克羅埃西亞三分之一領土。

克羅埃西亞——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

克拉伊納共和國範圍內的塞族最終被逐出克羅埃西亞

持續三年的克羅埃西亞內戰由此開始,在東部的斯拉沃尼亞地區的戰況尤為激烈,出現了昨日鄰居今日便刀槍相見的恐怖場景。在克羅埃西亞最東部與塞爾維亞一河之隔的城市武科瓦爾發生了長達87天的巷戰,稱為武科瓦爾戰役,雙方死傷慘重,武科瓦爾的房屋今天還留有當時的彈孔,這場戰役今天被拍成電影《驚變世界》。

南斯拉夫內戰中最慘烈的戰場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亞,「種族清洗」一詞第一次被用作描述發生在波黑戰場的血腥屠殺。波黑是前南斯拉夫境內種族和宗教最複雜的地區,據統計波黑內戰爆發前夕,在440萬總人口中,穆斯林族佔43.7%,塞爾維亞族31.4%,克羅埃西亞族佔17.3%,其中穆斯林族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族信仰東正教,而克羅埃西亞人信仰天主教。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清真寺、東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猶太教堂往往只有一街之隔。

這樣複雜的人口成分使波黑的命運在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一同宣布獨立的時候就已經被決定。波黑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希望建立邦聯制國家但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要求留在南斯拉夫,穆族領袖伊澤特貝戈維奇(Alija Izetbegovi?)和塞族領袖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i?)在國會上發生激烈衝突。

前南斯拉夫民族分布——複雜的波黑

1991年10月15日,由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占多數的波黑議會宣布波黑為主權國。1991年1月9日,波黑塞族領導人宣布單獨成立「波黑塞爾維亞人民共和國」, 1992年3月初,全民公決贊成波黑共和國獨立,但該共和國中的塞族人進行了抵制。波黑塞族人隨即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內戰爆發。波黑戰爭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其中最慘烈的要屬「圍困薩拉熱窩」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1992年4月6日,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正式承認南斯拉夫聯邦的加盟共和國波黑獨立,而就在波黑獨立的這一天,堅持留在南聯盟的波黑塞爾維亞族,在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的幫助下動用坦克和火炮將主要由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居住的薩拉熱窩包圍,不間斷地對其進行轟炸,並布置狙擊手從而圍困了整個薩拉熱窩。

薩拉熱窩周圍地形

薩拉熱窩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城市,塞族士兵將火炮和狙擊手都布置在四周的山上,整個城市街道和居民區就暴露在他們面前,這些街道被稱為「狙擊手大街」。人們都盡量躲在家中,但總需要走出家門去尋找食物和水,於是飛奔在街道上行人就成為狙擊手們的活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動或發現人影,山上就會飛來子彈。如今的薩拉熱窩很多大街上,包括民宅在內的沿街建築物,至今都彈痕累累。

1993年4月16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819號決議案,宣布波斯尼亞東部的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為「安全區域」,並派以聯合國維護軍隊加以保護,所有附近周邊地區的穆斯林族難民幾乎都集中在了斯雷布雷尼察。但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的1995年6月,塞族部隊不顧聯合憲章大舉進軍聯合國劃定的安全區斯雷布雷尼察。在夜間被塞族軍隊偷襲,駐守當地的荷蘭維和部隊士兵全部被俘,塞族軍人甚至將他們捆綁在當地的電線杆下,眼睜睜看著約8000多名波斯尼亞穆斯林男子和男孩被裝上卡車帶走。他們首先將婦女和男人分離開來,然後將男人一併帶走,包括男孩,然後在其他的地方處決了他們。

波黑與塞爾維亞邊境地帶的斯雷布雷尼察

這一事件最終使北約動怒,並開始轟炸波黑境內的塞族武裝力量,逼迫其領導人在談判桌上解決波黑問題。1995年11月21日,前南地區三方最高領導人: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經過兩周的艱苦談判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簽署了波黑和平協議。該協議規定波黑被分為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聯邦(佔領土的51%)和塞族共和國(佔領土的49%)兩個政治實體,這樣的劃分終結了波黑曠日持久的內戰。

代頓會議:伊澤特貝戈維奇(左)、圖季曼(中)、

米洛舍維奇(右)


波黑內戰已經過去將近10年,而對斯雷布雷尼察屠殺受害者的遺體的清理和辨認工作今天還在繼續,因為當時塞軍草草了事將受害者的遺體丟進萬人坑並填埋,讓辨認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一些萬人坑至今未被找到。許多家庭還在等待找到自己親人的遺體好為他們舉行葬禮,因為當時DNA技術並不發達無記錄可循,所以工作人員只能憑藉找到的受害者遺體上物品來辨認他們的身份,受害者家人一次次被叫去辨認遺物,認領已經無法辨認的屍體。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分辨新的斯雷布雷尼察萬人坑

波黑戰爭前後,前南斯拉夫地區陸續宣布獨立,只有黑山還和塞爾維亞留在一起組成了最後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隨後1999年原塞爾維亞行省科索沃又宣布獨立,在將近三個月的戰爭後,塞爾維亞在北約的軍事壓迫下被迫暫時放棄科索沃,最終在2006年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前南斯拉夫正式結體為六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科索沃)。

前南斯拉夫的現代政治格局

「南斯拉夫」一詞正式成為歷史,但在某種程度上,「南斯拉夫」也成為了永恆。

今天,這個名詞主要活躍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其90年代的血腥內戰,1993年隨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前南國際法庭規約》的第827號決議,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簡稱「前南法庭」)正式在荷蘭海牙成立。它也成為了繼二戰紐倫堡軍事法庭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後第一個軍事法庭,專門負責審判自1991年以來在前南聯盟境內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律的犯罪嫌疑人。從設立至今,每年都有不同人數的戰犯被判決,這使南斯拉夫這一字眼能夠一直活躍在國際新聞報刊上。

位於荷蘭的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另一方面,南斯拉夫國家複雜的歷史、宗教、多民族文化、甚至戰爭的記憶也孕育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個性卓絕被譽為「行為藝術之母「的藝術家瑪瑞娜·阿布拉莫維克(Marina Abramovi?)在紐約MOMA的展覽轟動了世界,「我來自南斯拉夫,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她這樣介紹自己。

出生在薩拉熱窩的南斯拉夫鬼才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Emir Kusturica)先後3次從戛納電影捧回大獎,其中他1995年的作品《地下》(又譯《沒有天空的都市》)使庫斯圖裡卡的藝術事業攀上了頂峰。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歷史電影,充滿南斯拉夫式的黑色幽默和政治諷喻,秉承一貫的反烏托邦和後現代主義氣質,以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喜劇方式描繪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

電影中在柏林瘋人院里關了幾十年的伊萬再次跑入地下,聯合國的軍車滿載著從波黑逃出的難民,藍盔士兵問他去哪兒,交錢就能上車,口吃的伊萬拚命憋出「南斯拉夫。」士兵大笑著回答,「這世上已經沒有南斯拉夫了!」然後揚長而去,只剩下伊萬瞪著一雙乾澀的鼓眼泡發獃。對於每一個南斯拉夫人來說,也許也只有用荒誕喜劇的方式才能夠表達南斯拉夫人對這段複雜而殘酷的歷史。

歡迎關注我團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要是南斯拉夫還在,世界盃上該是怎樣一支勁旅啊


以前的南斯拉夫由一下幾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經濟實力(同時也是地理上的從西北至東南)排列為: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黑,黑山,馬其頓。18,19世紀時,泛斯拉夫主義開始流行,開始有了南斯拉夫人的概念,一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就像今天的電子商務一樣非常流行,奧匈帝國崩潰之後,「我們還在愛著皇帝,但皇帝拋棄了我們,沒辦法,我們只能和塞爾維亞人聯合了」——一位克羅埃西亞人的自白。

現在開始說歷史,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本質上是同源同種,東西羅馬教會分裂之後,雙方的分界線就從前南中央穿過,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使用西里爾字母,克羅埃西亞人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塞爾維亞是原先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後來在科索沃的黑鳥坪戰役中被土耳其打敗,從此亡國。科索沃也是塞爾維亞人的發源地,大批塞爾維亞人開始北遷,而科索沃則被伊斯蘭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所佔據,而紀念黑鳥坪戰役的維多夫丹節也是塞爾維亞人重要的節日。所以這也是塞爾維亞不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原因,就好像盧溝橋所在的丰台與炎黃帝陵所在的陝西宣布獨立一樣,中國人肯定也不能接受。

而克羅埃西亞則一直被匈牙利統治,後來奧匈聯合之後被奧地利統治,同時克羅埃西亞也是奧地利與土耳其連續幾個世紀的戰爭的前沿地區,稱為「邊屯區」,在邊屯區里,克羅埃西亞農民種地不需繳納賦稅,但需要世代服兵役,所以克羅埃西亞人對於奧匈皇帝的忠誠度是非常高的,在他們看來塞爾維亞人雖然是兄弟,但首先是異教徒,其次還是被土耳其人統治的野蠻人,一戰爆發時,大批克羅埃西亞人踴躍參軍,打擊奧匈帝國的敵人塞爾維亞,其中也包括一位名叫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士兵。

黑山人其實也是塞爾維亞人,但與塞爾維亞不同,黑山地形崎嶇(從名字就知道),多山地,土耳其一直未將其征服,成為巴爾幹土耳其統治地區中的一個孤島,所以黑山民族的就像山民一樣固執而倔強,同時他也是身高較高的民族,成年男子幾乎都在1米9以上。

波黑說起來也很奇葩,東西羅馬帝國分家的時候,波黑就是分界線,所以可以說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混居。後來,當地開始盛行基督教的鮑戈米爾派,在兩邊的天主教和東正教看來,該派絕對是大大的異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就是世界由上帝所創,而該派則認為世界由魔鬼撒旦所創,人們必須不斷修行,抵制世俗和魔鬼的誘惑。土耳其人入侵之後,改派的教徒發現古蘭經和鮑戈米爾派的教義較為相似,於是紛紛改宗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所以形成了波黑塞、克、穆雜居的局面。波黑問題也是一戰的導火索。一戰前,根據柏林協議,在法理上波黑的主權屬於土耳其,但由奧匈帝國佔領並管轄,然而協議到期後,奧匈帝國拒不歸還波黑,直接宣布將其吞併,引起了「大塞爾維亞主義」泛濫中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在薩拉熱窩將奧匈皇儲費迪南大公暗殺。很有諷刺意味的是,費迪南大公一直主張給予奧匈帝國內的斯拉夫民族更多的權利,將奧匈二元帝國變為奧匈斯拉夫三元帝國。

斯洛維尼亞則緊挨奧地利,一戰以前是奧地利王國的一部分,分屬施蒂利亞和卡林西亞兩個公國,而斯洛維尼亞人則可看成是日耳曼化的南斯拉夫人,是經濟和文化最為發達的南斯拉夫人,也是面積最小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盧布爾雅那德語名稱為「萊巴赫」。在二戰中,整個斯洛維尼亞被視為日耳曼尼亞的一部分而直接併入德國,並且徵召了大批斯洛維尼亞青年加入德國軍隊,尤其是納粹自己的黨衛軍,很多納粹集中營看管都是斯洛維尼亞人。

馬其頓則是個人種的奇葩,實在說不清楚該劃分到哪裡,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都說自己民族在馬其頓地區佔有主要地位,馬其頓這塊土地是自己的,法語里「雜拌」這道菜名就叫馬其頓(macidone),很抱歉對馬其頓的了解不多,只能寫到這裡。

-------------------------------------------------分隔線---------------------------------------------------------------------

下面簡單講一個故事,名叫:從塞爾維亞到塞爾維亞

自從東西羅馬帝國分治,南斯拉夫人正式分裂,西部的南斯拉夫人在奧匈帝國統治之下,而東部的南斯拉夫人在塞爾維亞滅亡之後則處在土耳其的統治之下。通過堅持不懈的反抗,19世紀,塞爾維亞復國,同時大塞爾維亞主義開始流行與膨脹,塞爾維亞人自視為南斯拉夫人的救星,一直希望獨霸巴爾幹,薩拉熱窩事件則是大塞爾維亞主義的體現,由此也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之後,塞爾維亞作為協約國的一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隨著奧匈帝國的崩潰,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則出於自保的目的,聯合波黑、黑山,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然而這個王國並不太平,塞爾維亞自視為戰勝的一方,從各方面壓制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雙方矛盾重重。二戰爆發後,德國入侵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被併入德國本土,克羅埃西亞則宣布獨立,其武裝組織烏斯塔沙瘋狂屠殺塞爾維亞人(度娘一下就有各種烏斯塔沙大斧斬首的圖片),而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游擊隊則在克羅埃西亞人鐵托的領導下,打敗了納粹德國,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需要強調的是,鐵托的游擊隊是真正靠著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國,取得政權的,而不是像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一樣,「叼著雪茄煙,坐著蘇聯的飛機,降落到了自己的國土上,成為了領導人」。所以鐵托的自主性很強,而且個性也像斯大林一樣倔強,這樣導致了蘇南的衝突(堪比中蘇衝突),這也導致了一個奇葩現象出現——共產主義的南斯拉夫居然有從美國進口的戰鬥機。而且在現在看來,鐵托在處理國內民族問題上,出現了一些失誤,對於塞爾維亞從政治上各種打壓,在經濟上,要求經濟發達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對落後的波黑、黑山和馬其頓進行無條件支援,在鐵托這個鐵腕人物去世之後,各種民族矛盾顯露,尤其是大塞爾維亞主義抬頭,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解體和南斯拉夫內戰的爆發。


這次我說的詳細一點,有時間就更新一些,沒時間就算。

斯拉夫人,很多人都知道,他們起源於第聶伯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地區。

早期歷史非常含混不清,只知道在公園五世紀的時候一部分斯拉夫人到達了東羅馬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邊境地區。

這部分斯拉夫人,大約就是最初的南斯拉夫人。

他們怎麼來的,不知道具體情況,推測為被其他亞洲蠻族趕過來的。

他們的情況,有點像明朝中後期的女真。

他們沒有統一的組織,以部落為單位,小打小鬧地騷擾東羅馬帝國邊境。

從其所作所為上看,這幫傢伙是地地道道的蠻族,用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方法殺人,無論男女老幼,具體方法,我就不敘述了,我只提一點,德古拉伯爵的穿刺刑,在當時就有了。

古今中外,野蠻人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把其他民族的人當人看。

前邊說了,這幫傢伙組織很脆弱,所以人數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對東羅馬帝國帝國形成真正的威脅。

威脅帝國生存的是帝國北部更強大的阿瓦爾人帝國,和帝國內部更頑固的政治鬥爭傳統。

阿瓦爾人用勒索榨乾了帝國的財富,據稱在公元六世紀,阿瓦爾人至少從帝國勒索了8萬磅黃金。

內部傾軋讓帝國政局不穩,公元7世紀初,又一位皇帝莫里斯及其全家被殺了,兇手福卡斯登基,與此同時波斯趁亂進犯,福卡斯從帝國北部邊境調兵對抗。

這時,斯拉夫人的機會來了。

他們像洪水一樣淹沒了整個巴爾幹半島,帝國完全無法阻擋。

臣民們湧向防禦堅固的大城市,更多的窮人則躲進了深山老林,直到很久以後才出來,那時他們已經是羅馬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了。

定居下來的斯拉夫人仍舊以部落為單位,用部落自稱,什麼蒂默克人,奈雷特人,卡林西亞人,拜占庭則將他們統稱為「斯卡拉維尼亞人」

此時的斯拉夫人還沒有區分出新民族的雛形,直到7世紀,一隻斯拉夫人到達了多瑙河中游並且向皇帝索要了德拉納河、莫拉瓦河中間的土地,並且將這片土地稱為塞爾維亞,以各個「茹潘」(部落)為核心,建立了最早的塞爾維亞公國。

這些人就是塞爾維亞人。

另一部分向亞得里亞海沿岸進發,並且從阿瓦爾人手裡奪取了一小塊地區,這就是克羅埃西亞人的核心領土,除了這裡之外,克羅埃西亞人還廣泛分布在周邊地區。

到了9世紀初,阿瓦爾人的帝國被查理曼大帝毀滅,斯拉夫人才擺脫了阿瓦爾人的控制,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的地區被劃歸查理曼帝國,向查理曼大帝效忠,逐漸被吸收到了天主教文化中來。

塞爾維亞人則逐步被吸收希臘和東正教文化中來。

這樣,這幾隻斯拉夫人逐步走向了不同道路。

今天還要工作呢,先說到這。

最後,小科普一下:

波黑,全稱叫做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波斯尼亞,名字來源於古代一條河流,叫做博桑特河。

黑塞哥維納,是波黑南部地區,名字來自德語「Herzog」,公爵的意思,因為從十五世紀後半期,這裡被斯蒂芬.武科契奇統治,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公爵,所以他通知的地區就被稱作「Hercegovina」,就是「公爵的領地」。

~~~~~~~~~~~~~~~~~~~~以下是原答案~~~~~~~~~~~~~~~~~~~~~

簡單點說吧。
如果從血統上看,他們根本就是一種人,都是斯拉夫人,或者南斯拉夫人。
如果從語言上看,這幾種人可以無障礙交流,口語交流難度基本相當於我國北方官話各方言之間溝通。
分野最初從部落開始,但是這段時間的歷史非常含混不清,很難確定具體時間,但是各自已經具備了不同傳統的基礎,也就是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只不過當時他們不用這種稱呼區分彼此。
之後宗教因素加入進來。
天主教-克羅埃西亞人,東正教-塞爾維亞人。
再之后土耳其人來了,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漸擴大。天主教中的一個少數派別,鮑格米爾派,由於受到主流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欺壓,又人為伊斯蘭教教義與己相符,於是絕大多數皈依伊斯蘭教,之後又有其他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皈依,數量難說誰多誰少,以至於二戰結束之後仍有不少穆斯林認為自己是塞爾維亞人。
再之後就是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大爆發,各種人之間在知識分子的領導下開始有意識地區分彼此,要知道在此之前,人們基本只以宗教來區分彼此,巴爾幹地區的各個派別的知識分子曾經在他們重點爭奪的馬其頓地區(因為這裡的人還不清楚自己屬於哪個族)經歷了非常有趣的支教時光,這個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還有各大列強,主要是奧匈和俄羅斯的影響。
此外還有社會傳統的影響,比如斯洛維尼亞人普遍教育程度較高,多擔任公務員,商人。
至此之後,各種影響逐漸擴大,尤其是在戰爭的影響下,民族分野日漸明顯。
尤其是在二戰時期,出現了種族清洗,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克羅埃西亞人的「烏斯塔沙」和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相互屠殺,尤其以烏斯塔沙最為嚴酷,設立了包括賈塞諾瓦克集中營在內的許多種族清洗集中營。
但是這兩者最後都被鐵托(克羅埃西亞人)領導的南共解放軍殲滅,尤其是烏斯塔沙,結局尤為凄慘,幾乎是被整個端掉了,比如賈塞諾瓦克集中營的1500名看守在被從奧地利押送回來之後,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被集體處決了,主要的逃亡分子也先後死於其後南共的暗殺。
最終形成是在社會主義南斯拉夫(這樣說不準確)時代:
基本就是,天主教的就是克羅埃西亞人,東正教的就是塞爾維亞人,穆斯林就是波斯尼亞穆斯林,也就是穆族。
黑山人很有趣,這個民族的確立是由歷史傳統確認的,黑山地區非常難以征服,因為這個地方全是山,黑色的山,交通極其不便,是個打游擊的好地方。
土耳其人從沒有有效控制過這裡,他們在這裡沒經歷過大的抵抗,但是卻不是被餓死就是被一點點地殺死,這裡又靠近塞爾維亞,所以這裡成了塞爾維亞人的避難之地。
所以黑山人基本就是另一個地區的塞爾維亞人,也信東正教,事實上也長期和塞爾維亞人站在一起打這個打那個,包括前南內戰時期。
到了前南內戰前後,民族分野已經再明顯不過了。
總的來看,今天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分裂,主要是因為塞爾維亞政治精英的強橫霸道,他們的問題是一方面認同他們與自己系出同源,另一方面又強烈排斥他們。
在第一次全面統一的南斯拉夫王國(一戰以後)時期非常不好地對待這個問題,到了前南內戰時期,塞爾維亞精英的目標只有一個,儘可能多的佔有土地,驅逐他族,很顯然這是一種非常落伍的野蠻思維,也導致了令人髮指的戰爭暴行。
當然,這種做法在現代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能導致更加地離心離德。
公正地看,北約對波黑塞族武裝已經是極大地縱容了,顢頇地讓他們對薩拉熱窩進行了長達44個月的殘酷圍困,導致大量無辜平民死亡,有的塞爾維亞狙擊手居然喪心病狂地槍擊到河邊取水的兒童,更不用說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在二戰後的歐洲居然還發生這種事。
這裡多說一句,前南內戰時期,各族武裝都犯下過戰爭罪行,但是就數量而言,以塞族殺人最多,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戰爭初期擁有壓倒性的武裝優勢,這些屠殺也多發生在克族和穆族聚居區。
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塞爾維亞勢力,波黑的以及南聯盟的,分兩次被北約痛毆。

戰爭要是能化解仇恨,那不就奇了怪了么?


說來令人惋惜,前男分裂前夕,真正一心一意維護前南統一的是克羅埃西亞的政治領袖,不提名字了,不重要。

這就是這幾個民族的歷史。


大家好,我是排名第二位的回答的文章作者。

午休時純手機碼字,希望支持一下。

大家的評論我看了一下,有人關心波黑塞族的問題,這一點我當時由於希望重點闡述阿國和科索沃的關係,所以就一筆帶過,沒有展開。如果有希望更詳細解釋的,可以隨後整理一下發出來。


至於有人說我大國沙文主義的,我只能說,可能有些人的體會不是很深。出過國才知道大國的優勢。如果中國分裂成若干個小國,那麼作為國民在國際上的待遇肯定是要下降的。現在國家聯盟化正是希望成為一個更大的整體在國際上爭奪話語權(英國退歐基本上可以認為是經濟疲軟造成的,和這個趨勢無關,至於為什麼經濟疲軟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此處不表)另外需要警惕將理性的愛國行為打成大國沙文主義的行為。國際政治鬥爭是真實存在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無聲無息,實際上在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個人總結的國家競爭及對普通國民的關係就是:這個世界上僧多粥少,你想當哪個僧。

每個人都不是電腦,有知識漏洞很正常。說我知識漏洞太多的,歡迎指正,歡迎寫出更好的文章,這也是知乎的精神主旨所在。但是不歡迎無端的指責。

最後附上一張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某廣場的照片,旗幟左起:科索沃「國旗」;阿爾巴尼亞;美國;歐盟;北約。看看這五面旗幟所屬組織和其位置的關係,思考一下為什麼。


長話短說
前南斯拉夫地區最大的兩個民族,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
他們絕不是一個信仰東正一個信仰天主的區別,雖然語言接近,也都融合了土著伊里利亞人,但是族源不同,這裡的族源更接近於部落,畢竟古斯拉夫人本來就接近一堆大雜燴
克羅埃西亞民族可能有北伊朗游牧民的血統,部落來自於今天的斯洛伐克地區,後來南遷建立克羅埃西亞王國,接受天主教
塞爾維亞民族和德國的索布人同源,核心部落就是來自於德國東部與波蘭西部這一塊,後來同樣南遷,建立獨立的塞爾維亞王國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系類似於連續而相對獨立的方言的統稱,語言接近,根本上是因為近代雙方選取的通用語正是來源於混居交界處,這點閩南人和廣府人肯定能理解
歷史上,克羅埃西亞人從未被塞爾維亞人統治,塞爾維亞人也從未被克羅埃西亞人統治
古代塞爾維亞王國的核心區是拉什卡,塞爾維亞人在中世紀也被德意志人叫做拉什卡人,拉什卡大致就是現在的桑賈克一帶,被塞爾維亞與黑山瓜分,核心城市的新帕扎爾,居民主要是穆斯林(波斯尼亞克人),他們基本上是塞爾維亞人改宗
古代克羅埃西亞王國較早地就被匈牙利合併了,值得注意的是波黑除了東部一隅與黑塞哥維那以外,中世紀基本上都被認為是克羅埃西亞的一部分,雖然那裡也曾經建立過波黑王國
波黑王國在中世紀時期的貴族中,家族一部分信仰東正教,一部分信仰天主教其實是很常見的,奧斯曼進入後,波黑值得一提的就是大量貴族改宗,以保護家族產業
奧斯曼進入後,當然滅了塞爾維亞,滅了波黑,也佔領了包括斯拉沃尼亞、林卡在內的大量克羅埃西亞的領土,克羅埃西亞人與奧斯曼打了100多年的戰爭,除了首府薩格勒布之外基本上都淪陷了,現在屬於波黑的比哈奇,原來曾經是克羅埃西亞的首府,現在倒是波黑穆斯林的重鎮
被奧斯曼統治時,林卡與斯拉沃尼亞的伊斯蘭化程度挺深的,林卡的伊斯蘭化程度達到了75%左右,超過同期的波黑,但是大土耳其戰爭後,奧斯曼失去了匈牙利與大部分克羅埃西亞領土,而波黑西部此後長期被叫做土屬克羅埃西亞,直到19世紀前期。
波黑的穆斯林,主幹是改宗的克羅埃西亞人,也有後來在統一的帝國下大量移民的塞爾維亞人改宗,當然也有東部原生的塞爾維亞人改宗,還有奧斯曼割讓領土後逃難的林卡、斯拉沃尼亞等地的克羅埃西亞穆斯林難民與匈牙利穆斯林難民,塞爾維亞成立後逃難的斯拉夫穆斯林,以及土耳其人、希臘穆斯林、阿爾巴尼亞穆斯林,改宗的羅姆人,高加索的切爾克斯人等,其實很雜,當然主幹的確是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
科索沃曾經是塞爾維亞人的領土,中文網路中說什麼阿爾巴尼亞人100年狂生就佔了這片土地完全是瞎編了,生育率與民族比例歷史數據多了去了,自己查查就知道了。主要是奧匈帝國與奧斯曼戰爭中,奧匈帝國多次南下到科索沃,並得到當地塞爾維亞人的支持,但是奧匈帝國對解放東正教徒沒有任何興趣,他們來了就走了,塞爾維亞人擔心報復,大量移民到伏伊伏丁那與斯拉沃尼亞,也在後來種下了與克羅埃西亞人矛盾的種子,阿爾巴尼亞人順勢就進入這裡,早就把這片土地佔據了。
科索沃的確對塞爾維亞人很重要,但不是什麼科索沃戰役,這場戰役當時與日後根本就沒什麼重要性,甚至有很多歷史學者認為不存在,他是近代民族主義浪潮時期被炒作起來的,科索沃的重要性主要是佩奇大主教宗座在科索沃,那是塞爾維亞的宗教聖地,奧斯曼時期一定程度上也算塞爾維亞人的一個米勒特,後來的塞爾維亞人大移民也算佩奇的主教領導的,之後佩奇宗座就被廢棄了,塞爾維亞的東正教中心也轉移到了貝爾格萊德。
貝爾格萊德的伊斯蘭化曾經也很深,過去有超過100個清真寺,塞爾維亞在希臘獨立後不久就獨立了,大量穆斯林老爺也移民君堡或者波黑,就包括那個伊什麼什麼維奇的祖先,但是塞爾維亞的獨立真的很微妙,奧匈帝國早就對解放基督徒沒了興趣,更關心國內的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浪潮,很害怕塞爾維亞的獨立會引發斯拉沃尼亞、伏伊伏丁那等地的不穩,奧斯曼帝國就更不用說了,塞爾維亞的主要支持者的確是俄羅斯。
奧斯曼帝國末期在波黑搞了土改,主要是贏得基督徒的民心,把穆斯林老爺的地分給基督徒,結果穆斯林老爺們馬上就反了,他們過去一直與奧匈不對付,現在倒主動與奧匈帝國勾結起來,當然奧匈沒怎麼理他們,這次造反被波黑的穆斯林民族主義者認為是波黑穆斯林的第一次覺醒,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地方,對於波斯尼亞克人來說,他們普遍的祖上的X老爺回憶對於族群的建構影響非常大,波黑整個貴族階層,絕大部分中產以上的階層,大部分城鎮居民都是穆斯林,而基督徒基本上是農民,在奧斯曼與奧匈帝國時期都是這樣(奧匈基本沒有破壞當地的階級結構,只是相對扶持了克羅埃西亞人,還引入了現代經濟,也因此甚至被不少波黑穆斯林懷念),波黑的地主幾乎全部都是穆斯林,他們佔了96%的土地,這點你與台灣南部對比研究會很有趣,我個人認識波黑穆斯林,他的思想主要就是祖上榮光,基督徒全是屌絲,而且分了家族的地,奪財之仇絕不能忘,等等。
言歸正傳,俄羅斯支持下,塞爾維亞逐步南下,先是打下了尼什,趕走了很多阿爾巴尼亞人,包括天主教徒,然後打下了科索沃和馬其頓,他還想打下阿爾巴尼亞北部當出海口,但是列強集體反對,主要是奧匈與義大利,一個原因就是阿爾巴尼亞北部沿海地區是天主教徒絕對多數。塞爾維亞的注意力接下來轉向波黑,但是波黑已經被奧斯曼移交給了奧匈,克羅埃西亞人難得終於統一在了一起,奧匈當然也不會讓塞爾維亞的目標得逞,然後就是薩拉熱窩事件,之後穆斯林與天主教徒一起對塞爾維亞人搞了大清洗,之後就是一戰,戰後南斯拉夫王國成立,在波黑搞了土改,分了穆斯林家族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上千年是因為很多大地主正是因為為了保存地產而改宗),然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成立,波黑穆斯林在裡面當副總理還是總理。
在相當長時間內,波黑的大量穆斯林都認可自己「克羅埃西亞穆斯林」的身份,穆克兩族的合作相當多,當然不絕對,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家族史,但是大部分穆斯林在近代的認同的確如此,之後波斯尼亞克人完成建構,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兩族至今關係仍然要比和塞爾維亞人好得多。
克羅埃西亞不被很多西歐、北歐的極端白右喜歡,一個是因為克羅埃西亞整個民族太右了,右與右之間自然有很多衝突,很多白右甚至認為克羅埃西亞是歐洲民間最右的國家,第二個是因為這麼右的民族居然和穆斯林關係友好,當然他們也只和波黑的穆斯林關係友好。
波黑差點也沒建構起來,鐵托時代曾經想過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一起把波黑瓜分掉,當然大頭歸克羅埃西亞,甚至有過深入的內部討論與提議,當然最後沒有實現,實現了的話波黑很難建構起來。
科索沃深南部還有一支穆斯林,格拉尼人,goran在很多斯拉夫語中就是高地的意思,這裡的穆斯林被官方認定是所謂的波斯尼亞克人,但是他們根本不認可這樣的稱呼,他們有獨立的認同,一些人認為他們是留在原鄉的塞爾維亞人改宗,在波黑戰爭與科索沃戰爭期間,這個族群也站在了塞爾維亞一方,大量被阿爾巴尼亞人迫害,包括阿爾巴尼亞穆斯林與天主教徒。
黑山我不是很了解了


塞爾維亞,黑山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曾經都是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之後一個個獨立了,現在已經沒有「南斯拉夫」這個主權國家了。。。關係大致相當於俄羅斯,烏克蘭之於蘇聯。。。


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是塞爾維亞族,以前有一個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王國,波斯尼亞是王國的一個省,黑山是王國的一部分,後來王國被信伊斯蘭的奧斯曼土耳其滅了,塞爾維亞人就變成了亡國奴,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因為會打仗給奧斯曼土耳其當狗腿子並且皈依了伊斯蘭就漸漸和其他塞爾維亞人走遠了成了波斯尼亞人,黑山的塞爾維亞人在山上打游擊沒有被穆斯林統治也和其他塞爾維亞亡國奴走遠了成了黑山人。
南斯拉夫還有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但是都和塞爾維亞人沒關係,這兩個國家是在哈布斯堡帝國旗下與奧斯曼土耳其打仗的,所以南斯拉夫分裂這兩個國家很快獨立了。
南斯拉夫的第一任領導人是鐵托,鐵托是克羅埃西亞人所以想削弱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這個我能理解,但是我黨是漢族人,為什麼)就把黑山劃成了少數民族,所以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人之間應該是有矛盾的,畢竟從哈布斯堡和奧斯曼土耳其那個時候就是敵對陣營,可以說是血海深仇了


其實就是因為是一片丘陵,隔開了很多部落族群。民族意識覺醒比較早。就變成了很多民族。要是像中國一樣,同字不同音,儘早文化同化,就沒問題了。參見古代百越部落並存,現代福建方言隔絕。


前面幾位朋友關於前南幾個國家的關係說得很清楚了。我2017年3月下旬先去了波黑的

薩拉熱窩再去的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兩個國家的 首都相隔五個小時的車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它們還是一個國家,儘管斯洛維尼亞、馬其頓等已脫離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可悲哀的是這兩個國家的分開以及後來科索沃的要求獨立,不像斯洛維尼亞與馬其頓及後來的黑山,打了仗,死了27萬人。我旅行途中寫的《哭泣的薩拉熱窩,無語的橋》紀錄了這段歷史。轉發於後,供參考。

哭泣的薩拉熱窩,無語的橋!(波黑旅行筆記)

新一天的遊覽活動在波黑共和國,我們是從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進去波黑的。一天多在波黑的遊覽,我的視線與思緒始終沒有離開過橋:莫斯塔爾橋,弗爾巴尼亞橋、一座見證「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的橋,還有電影《橋》的原型:內雷特瓦河上的橋,最後是我在薩拉熱窩見到的拉丁橋……也許是巧合,每座橋後面都有一個與戰爭相關的故事。拉丁橋,1914年的一天,一薩拉熱窩青年在這附近刺殺奧匈帝國王儲,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爆發,莫斯塔爾橋,這座有400多年歷史的有名的橋毀於上世紀90年代的波斯尼亞戰爭,且不說最終被游擊隊員炸毀被作為素材編寫進電影的內雷特拉夫河上的橋………

橋,在波黑,在薩拉熱窩,似乎與戰爭有某種淵源,不是殺戮,就是死亡,是不祥之兆!事情,果真是這樣?

橋,架設在河流和某兩個需要連接的物體之間的物體,它,來源於人類的創造,又服務於人類,方便人類的生產、生活:心臟血管有了醫師為患者搭建的「橋」,生命可以得以延續,西湖上因為「斷橋」而更美麗,工農紅軍因為勇奪「瀘定」,方才有了後來的會師會寧!

「可惜呀!真是一座好橋」、「多麼美的橋!」——這是前南斯拉夫電影《橋》裡面的兩句台詞,一句出之於南斯拉夫游擊隊隊長「老虎」,一句出自於黨衛隊軍官霍夫曼。兩人立場、情感不一,但都表現了對橋,豈止是眼前的塔拉河大橋,對所有人類建造的、方便人類生產、生活的橋樑的渴望和讚美!

導遊是在我們遊覽了莫斯塔爾古橋後在大巴上播放《橋》的,莫斯塔爾古橋應該是我一生中難得一見、無比美麗的橋,一座只可仰視的——無須他人指點,你會不知覺中跑到河灘上久久欣賞她,久久不願離開她:一道飛揚空中的彩虹、一彎晨曦中的月亮!

莫斯塔爾古橋連接莫斯塔爾小鎮,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卵石鋪成的坡道直達橋面,一座座石質的宣禮塔鶴立雞群般屹立在依山建造的木樓,磚房中,流水淙淙,一橋飛架,一副美麗的畫圖!

(莫斯塔爾橋,毀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戰爭,此重建 的新橋)

莫斯塔爾古橋建造於1557年,歷時九年,至今無人知曉建設者當年是如何在河灘上固定腳手架,並將巨型石料運送過河去的!為保持原貌,重建者在激流中將斷橋的石材撈起,新橋落成後,有數十個國家的領導前來現場以示祝賀。由此可見這座古橋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

河灘上一邊為莫斯塔爾古橋留影,我一邊在想:人世間怎麼會有人忍心用炮火摧毀這美麗的橋、這一展現先輩無窮智慧的偉大建築!

橋是無辜的,罪魁禍首是戰爭!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不會有人喪心病狂到如此程度,竟然去破壞這對於所有人,無論種族與國別,無論朋友或敵人都需要的橋!——當我隨即聽導遊敘說了「薩拉熱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當我不久親眼目睹了電影《橋》故事裡的原型的一座被摧毀的橋的殘骸,我更堅定了自己的這一想法。

阿德米拉,一位穆族男青年和一名叫布爾基奇的塞族女青年青梅竹馬,他們的愛情沒有因為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各一而受到家人干涉,可就在他們決定結婚時,戰爭爆發,一心逃離薩拉熱窩的情侶本與交戰雙方約定某天停火,可就在男青年走上那座叫名弗爾巴尼亞的橋時,槍聲響了,男青年倒在血泊中,女孩沒有停下腳步,急奔上橋,又一聲槍響,女孩也倒下,尚有氣息的女孩繼續向男孩爬去,爬去,倆人直至死去仍舊相擁,這一擁就是八天。那一年,他們同為25歲!一位目睹這一切的美國記者以《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為題報道了此事,香港歌手鄭秀文的同名歌曲「人從無分宗教,從未懼槍炮,常寧願一生至死都與你戀,但戰火封鎖圍城,也蓋星星月亮……」表達了天下人對兩位波黑青年的同情與哀思、對戰爭的譴責!

旅行中,我未能親眼目睹弗爾巴爾亞橋,電影《橋》的創作原型內雷特拉夫河上的橋,我見到了,還為之留了影:業已鏽蝕的橋身,橫七豎八倒在河流中,河的兩岸,一邊是一火車頭,一邊是空蕩蕩的銹得發黑的鐵軌……

(被游擊隊炸了的橋)

炸毀這橋樑的也是南斯拉夫人,可能是穆族,也可能是塞族,他們何嘗不懂得珍惜這同樣是自己祖輩建造的橋?但為了阻擾德國侵略軍1944年的撤退,更多地消滅法西斯!他們忍痛為之!電影《橋》里這樣的場景表達了當年游擊隊員們的心境:為了找回工程師,17歲的年輕戰士班比諾與戰友們一起投入與德國追兵的戰鬥,不幸中彈,面對死亡,渴望生存的他高聲呼喚戰友的名字,此刻,為了保守有關炸橋的秘密,「老虎」下令扎瓦多爾扔出炸彈,後者親眼看到戰友犧牲在自己的炸彈之下不禁仰天長嘯!電影中的這一情景為後面游擊隊炸毀內雷特拉夫大橋、這本來屬於自己祖國的美麗的橋作了鋪墊,表達游擊隊們炸毀眼前這「多麼美麗的橋」舍小愛為大愛的英雄情結!

來到薩拉熱窩,看到了拉丁橋——奧匈帝國王儲在其附近遇刺,成為一戰的導火線,我倒釋然。戰爭,它豈止僅僅毀滅一座、兩座橋樑?它可造成幾十、幾百萬人的死亡,它可讓歷史因此倒退若干年!

不說一戰這老話題了!就說發生在二十多年前波斯尼亞戰爭及薩拉熱窩的圍城吧。

我們今天所稱呼的「波黑」其正式名稱為「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個1995年宣告成立的國家裡有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個主要的民族。1991年,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這三個民族就是否脫離前南斯拉夫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發生分歧,1992年2月,在塞爾維亞族堅決抵制的情況下,其他兩個民族舉行公投。就在歐洲共同體和美國宣布承認波黑獨立的當天,塞爾維亞人亦宣布成立不脫離前南聯盟的塞族共和國,新成立的波黑共和國立即派兵鎮壓。手中握有重兵的塞族人也不示弱,波斯尼亞戰爭——薩拉熱窩圍城就這樣鋪展開來。戰爭導致27萬多軍民死亡,200多萬難民無家可歸!因為發生在「一戰」前夕的一次行刺,我從此記住了薩拉熱窩這座城市,上世紀70年代,又因為一部南斯拉夫的影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我喜歡上了薩拉熱窩,但對於後來發生的波斯尼亞戰爭——「薩拉熱窩圍城」實在是知之甚少!這,也許與上世紀90年代國際形勢極其複雜,且信息的傳達遠不如21世紀的今天這麼發達有關吧!

(拉丁橋)

薩拉熱窩果真是個」窩」,老市區就在「窩」的底部,周圍都是二三百米高的石山。1992年圍城戰爭之時,四周山上全是塞族軍隊,這一圍,就是40多個月,是當年希特勒圍斯大林格勒時間的三倍,比列寧格勒受圍困時間還多一年,為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城!薩拉熱窩被圍困期間,市民不敢出門,塞族軍隊的狙擊手隨時會將子彈射向無辜的市民!甚至連墓地都不得安寧,就曾發生過前往墓地憑弔死者時遭受襲擊的慘劇!

(薩拉熱窩城,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取景地)

來到薩拉熱窩時,太陽即將下山,我們先尋找到一幢三層的石屋,石壁上彈痕累累,導遊告訴我們,圍城時期,這房屋的主人為地下一條長達800米、高一米六十的地道提供出入口,導致數十萬人從被圍困的城市逃出,大量軍用物資進入被圍困區。

(老城區里1530年、奧斯曼帝國時期建成的公共廁所和1419年提供市民使用的取水塔)

第二天遊覽所見的薩拉熱窩老城區還是三十年前電影里的老模樣:小平房,許多手工藝工場兼商鋪,也還顯眼的是一些伊斯蘭教建築……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的電車還在城區里搖搖擺擺地跑著,坑坑窪窪是市區里有待修整的道路,值得一看的僅僅是老城區里1530年、奧斯曼帝國時期建成的公共廁所和1419年提供市民使用的取水塔,但也都在1992年圍城中遭到毀壞,修復它們是在世紀末的某一天!讓人莫名嘆息!僅從城市建設言,一國首都的薩拉熱窩、沒有來得及進行現代化城市改造的薩拉熱窩,比較號稱歐洲經濟最差的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還差!怎麼能不差呢?圍城之戰中三方——塞族、克族、穆族共動用大炮2000門,坦克與裝甲車各600輛,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圍城之戰前薩拉熱窩常住人口55萬,停戰後僅有30餘萬留在千瘡百孔的城市中,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導演克爾瓦瓦茨也未能倖免!看到這,我腦海里浮現出薩拉熱窩郊區的山坡上那林林總總的墓碑,還有,我很想前往祭奠的「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合葬地……

(薩拉熱窩城 建築物上的累累彈痕)


行將離開薩拉熱窩時,在心底,我默默計算:一戰、二戰、加上九十年代的「圍城」……薩拉熱窩,上世紀100年間,你獨自擁有過多少個年頭的和平?多少個日日夜夜掙扎在戰火中?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有幾個國家比你經受的戰爭創傷多?

薩拉熱窩,悲乎哉,不亦痛矣!


這個嘛,首先這幾個地方都在巴爾幹半島,也就是歐洲南部。簡單說,塞爾維亞,黑山,波黑還有克羅埃西亞等幾個國家二戰後組成了南斯拉夫聯邦。然後就是各種各樣的獨立咯。最後只剩塞爾維亞和黑山,02年就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了,就是塞黑。南斯拉夫就不復存在了。06年,這兩個也各自獨立了,還記得06世界盃還是塞黑。那批球員大部分都在現在的塞爾維亞。


給題主推薦一篇文章《從塞爾維亞到塞爾維亞》,原文刊載於戰爭史研究。


我覺得應該看一部電影,名叫《一部塞爾維亞電影》,隱喻很明確!若是找不到的話私信我要,什麼也不想說,看了電影再讀讀歷史或許會更好。哎,看完電影整個人都不好了。。。。


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就像東烏克蘭和西烏克蘭,只是加入了穆斯林的波黑。


言簡意賅一點吧。


歷史上:南斯拉夫共和國一分為五。包括題主說的馬其頓、波黑(全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塞黑(全稱塞爾維亞和黑山,我國曾稱呼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即南聯盟)
後來塞爾維亞和黑山再度分裂,成為塞爾維亞、黑山。這回是兩個國家了。他們那塊兒國名就是那麼糾結......

地理上,前面答案都有圖,就不蛇足了。

簡潔之美,高票答案有必要,但答案不能都那麼寫。


推薦閱讀:

說到山東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加加林之前,人類是否已經確定地知道地球是藍色的?
哪些地方的古代地名比現代地名更好?
地理這門學科有多有趣?
為什麼北半球陸地面積大過南半球?

TAG:歷史 | 地理 | 國際政治 | 南斯拉夫 | 巴爾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