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與季羨林怎麼似乎無多少交集?

近來,看了幾本錢老與季老的書,無知地發現他們竟然是同時代的人。出生相差一年,同為清華畢業,畢業也相差一年。似乎是熟人,卻無多少循跡。故來求證:
①兩人關係到了什麼地步?
②為何至此?
③文學方面的不同?
PS:對於錢老的"鍾"與」鍾「:一直誤以為是」鍾「,所以應該是」錢鍾書「。學識淺薄,多謝指教。


搜了一下,季羨林提及錢鍾書的材料,只有以下4處。

一是《清華園日記》(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1頁,季羨林稱呼錢鍾書為「老錢」,似頗親切,但著墨不多。

二是《此情猶思》(哈爾濱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卷第113頁,季羨林認為錢鍾書《管錐編》獲得國家圖書獎是實至名歸。但在同卷第73頁,卻不記名批評錢鍾書「根本不懂歷史」,即針對錢氏非議陳寅恪考證楊貴妃一事而發:

在中國,影響我最大的書是陳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別是《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寅恪先生的考據方法同呂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說空話,無證不信。二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徵,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後,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結論,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沒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絕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其中往往含著極大的問題。比如,他考證楊玉環是否以處女入宮。這個問題確極猥瑣,不登大雅之堂。無怪一個學者說: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風。在這個問題上,漢族與少數民族看法是不一樣的。寅恪先生從看似細微的問題入手探討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論堅實可靠。看來這位說那樣話的學者是根本不懂歷史的

三是《大國學:季羨林口述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由季羨林口述,蔡德貴整理。裡頭提及與錢鍾書的交往,也是了解二人關係最重要的材料。摘錄如下:

蔡德貴:錢鍾書在清華園已經很有名了嗎?
季羨林:這是我的印象,在清華時,我並不跟他講話,因為什麼呢?他就是裝模作樣,腦袋瓜是靈。那個上海那一帶的,腦袋瓜比北方的靈。可是也沒有,沒有他自己認為的就是天才。所以我們在學校,不但沒有來往,也沒有講話
蔡德貴:《清華園日記》里兩次提到老錢。你們沒有交往?
季羨林:沒有交往。
蔡德貴:聽說他無錫錢氏家族,家裡藏書很多。他出名出在黃色小說看了不少。開書單子,不用查,可以開出一頁紙來。
季羨林:對。
蔡德貴:後來他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您跟他來往也不多?
季羨林:也不多。後來,我們不是一條路,他搞英文,我搞德文,走兩條路了。
蔡德貴:有一段,中國社會科學院要請您去當副院長。
季羨林:有一段。大概是胡喬木推薦的。後來沒有弄成。
蔡德貴:您那時候不去?
季羨林:也不是不去。反正有了錢書,不能兩個啊,都上啊。說我當時有意拒絕,也不敢說。
蔡德貴:沒有斷然拒絕?
季羨林:嗯。

綜合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季羨林與錢鍾書關係一般,主要原因無非是:

1、處世方式不同。
2、學術趣味不同。

而季羨林關於錢鍾書擔任社科院副院長的微辭,也多少折射出他對二人學界地位孰高孰低的在乎。

說到這裡,要引用楊絳的一段文字,出自《我們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7月版)第164頁:

(錢鍾書)饒是如此,還免不了背後被扎一刀。如此不是檔案里的東西在大字報里暴露出來,我們還不知道。這件事我在《幹校六記》里有過交代。我們夫妻喜歡玩福爾摩斯,證實誣陷我們的是某某人。我不免有些擔憂,鍾書與世無爭,還免不了遭人忌恨。鍾書倒安慰我:「他也不會隨心的」。這句話給我增加了一分智慧。

……

我有些迷信,這個位置(指社科院副院長)是那個誣陷我們的人想要的,可是給一個不想當的人當了。世界上常有這樣的奇事。

如果和季羨林的那段回憶聯繫起來看,不難讓人產生某些不好的聯想。甚至有人認為,《圍城》里那個「氣概飛揚,鼻子直而高,側望像臉上斜擱了一張梯,頸下打的領結飽滿齊整得使方鴻漸絕望地企羨」的董斜川,正是對季羨林的影射。放張圖感受一下:

但逝者已矣,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下,這些只能當作談資看看,否則便成無由的污衊了,唯一的知情人,也只剩楊絳。但依先生的秉性,想必也是不會多說什麼的。作為後來人,還是就作品談作品吧。

順便答了題主第三問:文學方面的不同。

文學鑒賞是個坑,純屬個人趣味,結論如下,不喜勿噴:

論體裁多樣性,錢鍾書勝。
論風格辨識度,錢鍾書勝。
論傳世可能性,錢鍾書勝。

說得更直白點,季羨林遠無錢鍾書在文字方面的靈氣

最後,還是給兩位找個高亮的共同點吧:

當年入學考試時,數學一科,錢鍾書拿了15分,季羨林更慘,只有4分。

利益相關:錢老腦殘粉。


據我了解,錢鍾書才高八斗,又清高孤傲,狷介難與,他曾批評季羨林的老師陳寅恪的學問太瑣碎(譬如說陳寅恪研究「楊貴妃入宮時是否處女?」的問題沒意義),而季羨林則說錢鍾書「根本不懂歷史」。
兩人關係應該一般,不算差,學術有點爭執很正常,季羨林對錢鍾書《管錐編》評價就很高,可見不是互相輕視的態度。本來錢與季主攻方向就不同,在交叉領域也有不同見解,最重要的是兩個人性格不合,所以雖屬同門,但交集不多。


閑說幾句,我以為錢看得起季的可能性,
不比章炳麟看得起孫中山、蔣百里看得起馮玉祥的可能性,高多少。

若以司馬遷、陳寅恪輩為標尺,顯然季不是大師。
大師的定義,固然術業有專攻,非我等小子所能妄言,
但照司馬遷自己的感受與抱負,當「通古今之變」,
即對他所處時代與人生的縱深,有擔當,有通感。

當你讀季老來游台灣,在胡適墓園游後感里,惋惜人家誤受了蔣的籠絡,「畢竟是書生」時,
當你看他為一馬可波羅遊記似的史料寫前言,口口聲聲「中國不吃香了,他們就忘了崇拜過中國」時,
你將不得不感嘆:此人,甚陋。

如此見識,也就是一年老德劭,眼尖功高的,史料民工而已。
至於有人說他在佛教史上認識多兇狠,我想也不會比任繼愈在佛教史,張豈之在哲學史,兇狠多少。
大伙兒是一路人。
如果不是年輕時受戰火之阻,留德十年,習得這些死語言,老來又那麼能活,不會輪到「大師」戴。

說到老來的殊遇榮寵,個人欣然入戲,悶聲發大財,正是相中了他老實。
所以老實人不見得就誠實。
很多時候,狷狂的錢,還是比老實的季,坦蕩得多。
雖然錢在跟胡喬木的交情和交換上,也有過一點世故。
但這點狡猾,還不至於太難看,至多相當於伯林在求任沃爾夫學院院長時的手段。

忽然想到了知乎名問:富人和窮人能在一起嗎? - 生活。。。


我一直覺得季羨林稱不上大師。

謝謝 @李守銀為我推薦梁文道的文章「你怎麼知道他是大師」。
說實話,季老的書我看過。我也很尊敬季老,但是在我認為,他還沒到大師這個境界。
附上樑文道的文章「你怎麼知道他是大師」。

你怎麼知道他是大師

季羨林先生辭世之後,輿論當然要討論的一個話題是中國以後還出不出得了大師,似乎季先生就是碩果僅存的最後巨人,學界將來再無本事醞釀出另一位眾人仰望的 泰山北鬥了。這個疑問的前提是大家都已肯定了季先生的地位,彷彿人人都很清楚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然而,我們真的都能看懂季先生早期在佛典語言研究上的創見 嗎?我們都能欣賞他在翻譯《彌勒會見記劇本》上頭下的功夫嗎?就算是他晚年以大量中文素材寫成的《糖史》,又有多少人通讀過一遍呢?

不妨老實承認,雖然人人都稱季羨林先生是大師,但我們絕大部分人根本就連下這個判斷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坊間才會以訛傳訛,張冠李戴地把精研東方學和中西文 化交流史的季先生尊奉為「國學大師」(除非我們所說的「國學」是季先生提倡的「大國學」,把中西文化交流的面向也納入傳統國學的範疇)。所以媒體才會大肆 渲染季先生懂得多少種古僻語言,因為這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成就,將學術看作武藝奇巧,花樣會得越多越好。

既然我們無能判斷季先生的大師地位,可見這個尊稱就不是我們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說季先生是大師,不是因為我們懂得季先生的工作,而是因為我們相信內行人 的判斷。雖然那些內行人其實只是人數很少的一個小圈子,全世界也可能找不出一千人。那麼,我們又憑什麼相信這個小圈子會肯定季先生的成就呢?我們甚至從未 接觸過那個圈子,也從沒讀過他們的專業學報。也許,大家只是信賴整個學術界的共識,當今學術界都不否認季先生是大師,我們也就只好跟著信了。儘管季先生那 圈子的人在全球學術群體里只是鳳毛麟角,其他專學的學者隔行如隔山,根本摸不透他們幹了什麼。

我不是在針對季先生,更不敢質疑他在學術史上的位置。恰恰相反,我只不過想指出一個非常簡單的現象,那就是外行人對專業學者的判斷往往要靠一套第二手甚至 第三手的信任關係組成的鏈條。這個現象不僅限於人文學科,自然科學更加如此。例如楊振寧、李政道和斯蒂芬·霍金,我們一般人都不太清楚他們的創見創在何 處,大家只能人云亦云,毫不懷疑地接受學界的看法。

掌握不到足夠的訊息而妄斷是危險的,不經自己的思考而盲從他人的意見是愚蠢的,可是社會的運轉與生活的恆常,有時卻不得不依靠這種盲從和妄斷。舉個最簡單 的例子,你要是生病去看大夫,找一個別人介紹的「外科聖手」,你怎能知道他就是外科中的聖手呢?你有機會先去檢驗一下他的本事嗎?你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評 價他過往的表現嗎?

世界如此複雜,每個部件彼此依賴,我們所有人都不能不依靠別人的專業意見。這種信賴固然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但它更是對一套系統的信任。

我們都說季羨林是大師,那是因為我們相信傳媒。傳媒都把季先生尊為大師,因為那是學界的共識。學界之所以有這種共識,是因為專研東方學的那個小圈子都很佩 服季先生立下的榜樣與他留下來的學術遺產。並不是東方學圈子裡的人都很高尚誠實,而是整個學術界自有一套規則體制,自有一套評價彼此成就的原則。大家信的 不是個人,是這一套系統。我們相信一個人取得博士學位,就證明了他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做了教授,就有指導學生的資格;在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就表示他 的水平達到最高標準。如果他的論著廣受引述,行內人不能不讀不能不重視,那一定是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於是一般人都會覺得一個哈佛回來的博士就算不是太厲害,也不可能太差;一位海德堡大學的教授就算不是名家,也不至於太過濫竽充數;一本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論著不一定是佳著,但也絕不會是左抄右抄的三流雜燴。

然而,我們今天有誰能夠保證一個中國重點大學博士的資格,一部大學出版社出品的水準呢?國家最高學術機構的成員可以涉嫌抄襲,重點大學的教授可以錯把英文 里的「蔣介石」譯作「常凱申」,一級學刊可以收款刊登投稿論文;博士生更可以從不上課,連論文都由他人代筆。當這一切都可以發生,中國學術領域的信任鏈條 也就完了。前一陣子,學術打假專家方舟子先生揭發全國最年輕市長周森鋒在清華上學時有抄襲論文之嫌,周先生對此仍無回應,卻有網友先替他著急了,叫大家「 想想清華的學生壓力有多重?不抄襲根本就應付不過來。何必拿這點事小題大做!」我不敢相信抄襲是清華學生的普遍行為,但這位網友的意見卻讓人憂慮;假如每 個人都像他這麼想,那麼清華的招牌還有什麼意義呢?

為什麼季羨林先生被稱作「最後的大師」?因為他是上個時代的產物,一個學界仍有信譽可言的時代;因為他的成就被國際學界承認,而不是我們今天這個混沌晦暗 的江湖自娛自樂的結果。所以,我擔心的問題還不是中國出不出得了大師;而是就算真有,我們也不知道他的存在。說一個人是大師,誰說了算呢?我們誰都信不 過。

(作者為鳳凰衛視主持人)


對於錢鍾書我不太了解。就不說了。


錢鍾書和誰的交集多啊?
本身錢家兩口都是很孤傲的人,和誰都保持一定距離。
楊絳寡居,單位老幹部處春節送東西都不開門,和來人隔著門說話,讓把東西放在門口,說一會自己會拿。不是一次,次次如此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話說溫總理後來每年都去醫院看望季羨林,有一次溫總就問季老,學術是否後繼有人,老頭一下精神煥發,說道有,指著屋子裡的學生。這樣一個人錢老是不會和他有交往的


蟹妖
錢鍾書是國學大師
季羨林是吐火羅語及古印度學家,後人捧他為國學大師實在是有點無厘頭的。
===補一點分割線=====
說到這裡我得說,不是國學大師不代表不是大師
不說吐火羅語和印度學之類的學問,但說老季在佛學上的認識,那就是十分兇狠的。
現實中,老季是佛學最兇狠的批判者,然而他的兇狠來自於他的學識
對佛學及佛學歷史有研究的都不能不承認老季的牛逼。
老季在他的領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再補一點分割線=====
轉回頭說正題
兩人學問上沒啥交集。
雖是同時代人,未必需要相互認識。
所以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據稱老季曾撰文不指名的說老錢根本不懂歷史。
可據稱,老季自己也曾被一批老錢這樣的學問家笑話。
沒有規定說名人必須相識吧
如果一個做學問的人情通達,往往學問真就一般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這是安慰那些人情通達的人的,不是安慰那些有學問的人的。事實是學問精深的很多人還真是在人情上是欠缺的。
所以錢與季無甚交際,這是好事,無論從哪個方面。。。。

=====再再補一點分割線=====
錢鍾書的鍾字是在2009年《通用規範文字表》上收納的,是鍾之簡化字,之前,我國簡化字中鍾和鐘合併簡化為鍾,所以至少在2009年以前,錢鍾書的鍾字寫作鍾是正確的。但是國家一直在調整規範漢字,就目前的規範來說,錢老的名字得寫成鍾書才對。


看過楊絳先生的回憶錄,也看過季老的回憶錄,算是對錢老和季老的生活過往有些了解,剛好自己也非常喜歡這三位學術界的清流,所以斗膽答一下這個題目。
錢老和季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友」,交集似乎也不是很多,頂多算是「同輩(道)中人」。原因嘛,個人認為有四。
一,南北差異。錢老是江蘇無錫人,性格向內,生活習慣到老一直都偏南方;季老為山東臨清人,典型的山東性格,前些年活得比較「糙」,行為方式等都是純北方。南北生活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差異較大,二人有交集但也不會迅速熟絡起來。
二,階級差異。錢老原生家庭是典型的書香世家,生父為清華大學教授;季老貧民出身,雖後來到濟南叔父家生活,但童年的貧窮影子摸不到,到德國留學時趕上德國二戰,食物供給不足,夜裡做夢夢到的好吃的竟然是花生米。雖然後來二人同為學術泰斗,但從小養出來的習慣、眼界、思維方式等有天壤之別,怕是三觀合不來啊。而且,錢老夫婦素來不愛社交,好友並不多,與季老算不上密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遇不逢時。二人同是清華校友,但後續留學生涯卻大有不同。錢老曾留學英國、法國,後回國任教;季老則一直在德國留學,因趕上二戰,滯留德國近十一載,回國任教已過而立之年。試問,在三十歲之後交到摯友的可能性有多大?就算有,請參看前兩條。
四,學術觀念。二人對某些學術問題持不同意見,最著名的就是陳寅恪考究楊玉環進宮時是否為處女這一學術事件。錢老認為考究這個沒有太大的學術意義,實屬吃飽了撐的;季老則認為這個考究是對唐朝當時民風或經濟狀況對民風影響的切入點之一,立意比較新。
總之,錢老和楊老為南方人,且都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受較好的教育,生活也比較富裕,生活習慣和人生觀念同當時大多窮苦出身的知識分子有較大差異。且二老不愛社交,各種場合也都是能躲就躲。不僅錢老與季老不算好友,與當時的大多數同時代知識分子也都算不上「好友」,所以大家就不必揪著錢老與季老為何不是好友來做文章啦~


以下轉自網路

民國至今,對中華人文精神做出重大貢獻的望族不少,其中名聲最大的前三名則是江蘇無錫的錢家、江西修水的陳家、河南唐河的馮家。錢家擁有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三大科學家,和錢基博、錢穆、錢鍾書三大鴻儒;陳家有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衡恪、陳封懷五位名士,馮家則以馮友蘭、馮沅君、宗璞「一門三傑」聞名於世。


錢文忠也是無錫錢氏家族的後人,後來他跟季羨林學習梵語,因為只一人所有非常受關注。不過前段時間看過一個新浪的採訪,記者請他讀心經的梵語版,磕磕絆絆不太熟練。
最近也有負面消息傳出http://ksaaa112.blog.sohu.com/124440162.html

額、可以想到的最大聯繫就是這個了


真看不下去了。

感情錢鍾書和季羨林比較是田忌賽馬?拿錢先生的文章和季老的文章比,季老鐵定要輸;那要不要再拿錢先生的印度學研究和季老的印度學研究比?
咦?錢先生好像沒有學過印度學?這可怎麼辦啊!

所以說比較之前請先理清楚二人的學界身份,不要上來就嘲諷別人的標籤。
(季老確實自貼標籤過,但跟這個沒什麼太大關係,只能說可能老了,有些被捧過了?
對二位先生本人是非常崇敬的,但是對有些所謂粉絲的姿態真是看不下去。

答案:這兩個人在文學方面的比較,季輸;其他方面均無可比性。

另外文人相輕這種事情古已有之。就拿近的說,魯迅看不慣沈從文,你要一定把兩個人分出個高下來,力證推崇其中低者的作品就是浪費生命,那我也無話可說。托爾斯泰不喜莎士比亞,三島由紀夫不喜太宰治,就算說近了,不再說文人,周龍章還曾發言稱費翔不是好人。這能證明什麼嗎?


私以為,季真及不上「大師」的稱號。差點火候。


後人容易把同一個時代的名人就放在一起比較。或者認為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就該彼此認識或者仰慕。。。其實,歷史跟現在的現實一樣,比如在我讀文學研究生的時候,那麼,我們系的幾個牛人就不一定認識哲學系的牛人,雖然都是一個學校的。我們每個人身邊已經有很多常交往的人,沒有必要認識不是一個行當的人吧。


歪個樓。

單從文字方面比較的話,

若錢的文章是大學水平,那季的只能是小學生了。。。。

有人說季老的文字樸實,真實原因我到覺著是他花俏不起來。。。

如果看過留德十年的話就知道,撇開內容,文字簡直不能看,即便翻譯成了德文,那股「土」氣依然撲面而來。。。。

----------------------------------------------------------------------------------------------------

我純粹是歪樓說了些不相干的,結果一群人過來跟我抬杠。

對,季老在佛學領域比錢厲害,還會錢不會的吐火羅文,但是那又怎麼樣????能改變他的文字水平不如錢的事實???

一堆人過來跟我說,季這個比錢厲害那個比錢厲害,不好笑么???

如果閱讀能力不行,麻煩回小學重學,別出來丟人現眼


一個活明白自己,糊塗了別人。一個活明白了大家……需要啥交集?!


有交集! 有很大交集!
文革都沒整死的文人 全中國能有幾個


季羨林通過告密誣陷了錢鍾書,你說他倆還能有啥交集


還真有這個問題,我最近也是看了他們倆人的書,發現真真是一點交集都沒有呀。季老悼念了很多人,回憶了很多人,從沒遇到過錢鍾書和林語堂。


我也不認識大二的學生會主席


他們無論相熟到什麼程度,或相輕到什麼程度,文學界及其他領域都有他們濃重的一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絲毫改變都沒有


文人相輕。


推薦閱讀:

推薦一些民國風的電影或者中文名著?
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為什麼都喜歡「不討厭但是全無用處」的方鴻漸?
如何評價《圍城》中方鴻漸第一次相親的上海張小姐一家?
楊絳女士讀到錢鍾書《圍城》里「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時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圍城》中蘇小姐為什麼不愛趙辛楣?

TAG:國學 | 季羨林 | 圍城書籍 | 錢鍾書 |